信用风险案例的管理要优先于声誉风险 为什么错

您还不是会员
中华会计网校
当前位置:&&&&&&&&&&&&&>&正文
2015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来源:   字体:  
备战2015年,中华会计网校为广大学员准备了相关的复习资料,希望对您备考有所帮助,祝您在网校学习愉快!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如果商业银行未能恰当地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则可能引发外界的不利反应,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甚至生存空间。例如,理财产品的虚假承诺或损失可能引发客户和公众的不满或抵制行动;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感则有可能引发有组织的公共抗议活动或言论。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用来一致、持久地识别、评估和监测每一个可能影响声誉的风险因素。
(1)声誉风险识别
声誉风险可能产生于商业银行运营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交叉存在、相互作用。例如,内部欺诈或违法行为可能同时造成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损失。因此,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是正确识别八大风险中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声誉的风险因素。
商业银行通常要求各业务单位及重要岗位定期通过清单法详细列明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然后将其中可能影响到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报告给声誉风险管理部门。
表:利用清单法识别声誉风险
风险因素/事项
可能影响声誉的风险因素  
优质客户违约率上升
不良贷款率接近5%
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率低于100%
房地产行业贷款比例超过30%
信用风险状况趋向恶化
国债交易损失扩大
衍生产品交易策略错误
持有外汇品种单一
跨国投资账面损失扩大
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薄弱/技术缺失
内外勾结欺诈/骗贷
经常遭到监管处罚
信息系统故障导致业务瘫痪
地震造成营业场所损失
机制严重缺失
技术部门/外包机构能力欠缺
流动性缺口显著扩大
逐步丧失业务特色/市场份额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能力低下
战略风险管理薄弱/缺失
(2)声誉风险评估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明确界定对不同利益持有者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即将执行的决策可能产生的结果。理想状态下,商业银行所采取的任何行为都应当有利于全部利益持有者。然而在实践中,利益权衡则更为普遍,例如,商业银行的信用政策/投资策略调整、股权重组、营业时间/地点调整等各种变动,都可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影响各种利益持有者的利益,最终结果必然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利益持有者的利益,而牺牲少数利益持有者的利益。
因为声誉是无形的,所以恰当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声誉风险相当困难。声誉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潜在风险事件中,利益持有者对商业银行有何期待,以及商业银行对此应当作何反应。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事先调查等方法,了解典型客户或公众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可能变化持何种态度,以尽量准确预测此类变化可能产生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商业银行通常需要作出预先评估的声誉风险事件包括:
①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预期;
②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的成本/收益;
③监管机构责令整改的不利信息/事件;
④影响客户或公众的政策性变化等(如营业场所、营业时间、服务收费等方面的调整)。
(3)监测和报告
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处在声誉风险管理第一线,应该随时了解利益持有者所关注的问题,并且正确预测他们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政策或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应。同时,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应当仔细分析和监测所收到的意见/评论,通过有效的报告和反应系统,及时将利益持有者对商业银行积极和消极的评价或行动、所有的沟通记录和结果,以及商业银行所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经过提炼和整理后,及时汇报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由最高管理层制订最终的声誉风险应对方案。
声誉风险管理应当成为业务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虽然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声誉风险管理政策融人业务领域和相关金融产品中,但商业银行仍然需要通过定期的和现场检查,保证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
责任编辑:水晶风险管理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试 文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风险管理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试 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下的声誉风险管理
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各国和地区监管当局风险为本监管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每时每刻、每个条线、每笔业务,几乎涵盖了所有内部与外部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都会与其交叉作用,共同存在,并且声誉风险作为一种次生风险,是其他原生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所以,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如果能管理好其他风险,实际上促成了声誉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声誉风险。面对监管日趋严格、金融“脱媒”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日渐加剧。各家银行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经营转型已如箭在弦。由于转型所涉业务更容易发生各类风险从而引发声誉风险,所以银行若想提高声誉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必要分析经营转型的趋势,找出声誉风险点,重点防范。声誉风险管理是动态的,强调过程管理(陆岷峰、潘晓惠,2010...&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文/刘秀成件引发的声誉风险。良好的声誉是银行生存之本。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百姓对金融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特另lJ是媒体监督的加强和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银行业负面新闻和评价开始增多,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受众面极广,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声誉困境。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积极应对声誉危机,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加以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何谓声誉风险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中对声誉风险的定义为: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这种风险会给银行带来资金损失、客户流失,甚至会出现恐慌性挤兑。引起声誉风险的情形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生金融犯罪案件引发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能力的怀疑;二是理财产品、创新金融产品等不规范的服务行为导致公众的投诉;...&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事物的关注和参与度大幅提升,使得社会舆论的产生和传播呈现出突发性、多元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银行业,如何积极应对负面舆情,有效管理声誉风险,成为摆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亚待研究的新课题。事实上,早在2009年,中国银监会就专门印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引导和推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声誉风险管理纳人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声誉风险的管理机制。从此,我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意识得到显著加强,工作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近两年频发的针对银行业的负面舆情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具有相对系统的声誉风险管理经验和机制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刚刚从改革中崛起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这场无形的声誉风险管理“战役”中,其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当前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声...&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众口砾金,积毁销骨”,这个成语充分说明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当前,随着新闻舆论环境逐步开放以及网络通讯技术进步,舆论影响力正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越来越成为媒体监督的焦点之一。作为以信用和声誉为基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旦发生突发风险事件,相关舆情将会造成较大的声誉风险,严重时还会引发“挤兑”危机。本期专题尝试探寻农村金融机构舆情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对如何管控声誉风险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声f风险管理的新挑...&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声誉风险是农信社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其负面评价的风险。在农信社的声誉风险管理中,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发的负面评价给农信社的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近期某媒体刊登的一幅漫画严重侵害了农信社的声誉,其行为在法律上构成侵权。案例介绍日,《贵阳晚报》在A犯版中刊登了一篇题为《存款保险制度或年内出台—银行倒闭国家不“兜底”》的报道,报道所配的漫画上赫然显示农信社“关张大吉”字样,而此文却未提及农信社或农信社相关内容。该漫画引起了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给农信社特别是贵州省农信社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贵阳晚报》刊登漫画损害农信社的侵权行为,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领导高度重视,见报后立即要求省联社有关部门与《贵阳晚报》进行沟通,就《贵阳晚报》的侵权行为提出维权法律意见,并作出严正声明:“坚决维护农信社的声誉及形象,贵州省农信社作为贵州省人...&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誉风险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覆盖“三农”,事关千家万户,涉及千行万业,具有很强的民生特性。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领域的一些犯罪案件、揽储、理财业务纠纷以及服务收费等问题,被媒体放大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给银行声誉带来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和迫切。声誉风险管理的“漏洞”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部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声誉风险管理让位于盈利目标。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在银行内地位不足,业务部门在产品及业务发展方面不考虑声誉风险管理部门的意见,一旦出现了负面舆情,又急着要求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消除不良影响。声誉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灭火”,而不注意“防火”,不注重事后分析内部原因,不从战略、营销、风控上找问题,由此导致负面舆情反复发生,疲于应付。声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待完善。一些机构声誉管理的职能被分解到办公室、党务...&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中国金融》| 防范银行理财风险
  导读:银行理财作为资产管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子行业,其业务领域的风险防范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中之重
  作者|罗苓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17年第12期
  在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中,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等设立的各类资管产品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的产品之间多层嵌套,层层加杠杆,金融交叉领域的风险不断积累。在此背景下,由央行牵头、“三会”共同参与制定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统一资管行业的监管框架,消除不同产品、不同监管部门产生的监管套利行为。未来,防范业务风险,进行业务转型是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必然选择。银行理财作为资产管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子行业,其业务领域的风险防范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中之重,也将对整个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维护银行理财安全稳定的运行,密切监测、有效防范相关风险事件,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升级,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都具有重大意义。
  银行理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市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中,资产管理机构以专业化、分散化的资产配置手段,将非标准化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可计量、可估值的标准化资产,将单个投资标的的风险转化为投资组合的风险,并将组合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生命周期相匹配进而实现资产配置。本质上,资产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为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提供支持。然而现实中,刚性兑付的存在导致风险转移中断,使业务风险积累于资产管理机构。在金融去杠杆、强监管环境下,银行理财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以下几个方面。
流动性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理财在资产端的平均久期较长,而负债端的平均久期较短,存在资产和负债的久期错配,这种期限错配就可能引致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总的来看,银行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多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资产配置中的非流动性资产占比过大,导致兑付客户资金时投资组合内的资产无法及时变现,出现流动性风险;第二是资金来源的结构性失衡,同业理财占比较大,导致在资金紧张时点出现资金接续的困难,从而带来流动性风险。
  由图1可见,年,同业理财的规模由0.51万亿元增长至5.99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也从4.1%上升到20.6%。两年多时间里,同业理财的发展速度很快,但这种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为理财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增加了难度。主要原因是零售理财业务客户群体广,相对的客户黏度和忠诚度更高,资金来源更加稳定;而同业理财业务具有很强的批发业务属性,单笔金额大、集中度高,具有高波动、不稳定的特性。在市场资金链较为紧张的时点,同业资金的成本上升极为明显,并不利于对整个银行理财的预期管理。过度依赖同业资金的金融机构,可能导致某些时点的资金接续出现困难,从而发生流动性风险。
  今年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摸清风险底数,落实信贷及类信贷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操作流程,密切监测分析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的生成和迁徙变化情况,并再度将加强信用风险管控放在银行业风险防控的十大重点领域之首。虽然信用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机构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传统优势,但在经济尚未回暖的大形势下,一方面有前期尚未充分暴露的信用风险会继续释放;另一方面也有新增业务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截至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51万亿元,与2015年年末相比增加2378亿元,增长18.66%;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74%,较2015年末上升0.07%。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也不断在银行体系内积累。故在面对信用风险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就银行理财而言,信用风险主要集中于非标债权投资和债券投资业务,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年)》数据,剔除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政府支持机构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后,债券及非标债权资产投资的余额占比达到52.56%,另外理财资产配置中还存在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存在信用风险的其他投资品种。由上述情况可见,信用风险防控是关系到理财资产投资安全性及收益情况的决定性因素。针对非标债权类资产的信用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做好投前审查和投后管理,提升风险的识别能力;针对信用债的发行人也应合理甄别,投资决策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发行人的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
  囿于合规限制,我国目前银行表内开展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但理财业务投资范围较为灵活,所受限制相对较少,因而更多地参与到各类金融资产的投资,也应更加注意市场风险的防控。目前理财业务涉及的市场风险主要是两方面,第一类是以商品、利率、汇率、衍生品为挂钩产品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第二类是投资组合中的债券、股票为标的的资产。
  近几年来,银行理财开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多维度参与权益类投资,既包括通过股票质押式回购、结构化定增、结构化配资等投资以股票为投资标的的类固定收益业务,也包括夹层类、量化对冲类以及FOF、MOM等股权类资产投资业务。无论何种投资模式,鉴于底层投资标的均为股票,资产安全性均受到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自2015年以来,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在投资时如果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及严格的执行策略,则可能给投资组合带来损失。
  同时,债券作为理财资产配置最主要的资产类别,也同样需要关注市场风险。自2016年底以来,随着资金面的波动,债券市场的价格也发生了大幅的下调,由国债总指数的变化趋势可见,2016年第四季度至今的持续下跌,已经基本平掉过去两年的涨幅,在这种“过山车”行情下,银行理财更应关注投资标的的市场风险。
  一是人员操作风险。主要是员工的违法、违规或违章操作,或者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不匹配岗位职责,因此导致损失的风险。二是流程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漏洞,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三是系统操作风险。主要是理财业务相关的IT技术系统、设备等发生问题,而影响业务正常运转导致损失的风险。四是外部事件操作风险,主要是因外部人员主观行为或者外部环境客观事件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理财业务的发展壮大,各类声誉风险事件也日渐增多,媒体上关于理财产品飞单、理财投资人纠纷、理财信息披露等问题均时有暴露;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方式被重塑,自媒体、社交圈的兴起,使得声誉风险事件的处理要求更高、处理难度更大。因此银行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防患于未然。目前理财业务声誉风险多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误导销售,包括虚假宣传、销售前未按流程进行风险评估、违规销售等,均属于误导销售的范畴;二是信息披露不透明,主要是对资金投向和理财产品收益的披露上,部分机构存在不明确、不匹配的问题;三是投资者教育不到位,许多投资者仍无法正确认识银行理财、银行存款甚至其他代销产品的区别,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从而成为声誉风险的重要隐患。
  防范理财业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第一,明确组合策略、设定流动性指标,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建立并严格执行适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明确期限结构、资金流入流出的集中度管理;二是建立量化体系,设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做好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工作,通过设置各类资产限额、资产负债错配缺口限额、资产负债久期缺口限额、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率等指标,将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三是做好流动性应急管理预案,确保有手段能够应对资金面变化、现金流波动等因素造成的特殊情况。
  第二,统一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散投资,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信用风险。理财配置资产时应贯彻穿透底层资产及标的资产的信用审查思路,并在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对承担最终还款责任的主体实行限额管理。针对整个投资组合而言,则应注意分散投资,降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项目的集中投放会增加理财部门的经营风险,且容易形成同业机构的非理性竞争。集中度高也带来资金的无效配置和低效产出,融资结构和产业机构脱节失衡。因此,总体策略上应做到行业、区域和企业类型的尽可能分散,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降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同时微观上对单一企业或者单一项目进行敞口控制,减少不可预料的风险事件发生时对投资组合整体安全性的影响,提升投资组合的安全边际。
  第三,搭建市场风险计量模式,实现限额管理。市场风险的防控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模型准确地计量和识别风险因素,二是设定市场风险限额并严格执行。在搭建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时,需包括利率风险因素、股票风险因素、汇率风险因素、商品风险因素,以及与上述四类因素相关的期权风险因素、基差风险因素和相关性风险因素,并使用合适的计量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价值计量支持体系。
  第四,完善管理体系和流程,防范操作风险。建立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在前台、中台、后台搭建三级部门的操作风险防线,并在涉及理财业务的总行部门、分支机构均配置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资源。合理界定风险等级分类,将各类型风险事件及其可能的损失予以细分、量化,并融入到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在风险的识别、评估、监察、控制等各个环节做到与业务流程、业务发展程度相匹配。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让稳健合规经营的理念贯彻到业务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中去,提升全员的操作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第五,强化自身管理水平,防范声誉风险。理财业务的投资人培育和“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理念宣导是一项长期工作,当前银行机构防范声誉风险,主要还是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强化自身管理水平。具体来说,首先是加强销售培训,避免使用带有误导性、诱惑性和承诺性的销售语言,在销售环节充分向投资人揭示风险,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消减声誉风险的隐患。其次是加强风险排查,查缺补漏,尤其是针对媒体、网站上常见的理财业务问题予以重点排查。最后是强化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划清银行与投资人之间的权责利益关系,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与要求。在产品发行阶段,针对产品的投资方向、规模及投资标的占比等尽可能予以明确,让投资者在认购时能够充分了解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 张晓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为引导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维护金融权益,做好惠民工作,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发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内容
《管理指引》共13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首次明确了的,指出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二是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三是突出强调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职责,提出由董事会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对董事会职责提出规范性要求。四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声誉风险排查机制、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声誉风险的发现和声誉事件的应对能力;建立投诉处理监督评估机制、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归口管理制度和舆情信息研判机制,解决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相脱离的问题;建立声誉风险内部培训和激励机制、声誉风险信息管理制度和后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五是明确有效处置重大声誉事件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对已发重大声誉事件要启动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重大声誉事件的行为和事件也要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六是提出了声誉风险监管的原则性要求,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或重大声誉事件处置存在严重过失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同时,《管理指引》还要求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声誉风险的协调和引导。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管理指引》发布后,银监会将持续审慎地加强声誉风险监管,促进商业银行提高全面风险控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更好地向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银行服务,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9】82号
机关各部门,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已经银监会第87次主席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条 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业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第三条 商业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制定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第四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声誉风险管理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确保其采取必要措施,持续、有效监测、控制和报告声誉风险,及时应对声誉事件。
(二)授权专门部门或团队负责全行声誉风险管理,配备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
(三)明确本行各部门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其执行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
(四)确保本行制定相应培训计划,使全行员工接受相关领域知识培训,知悉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动维护银行的良好声誉。
(五)培育全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第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制定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其内容至少包括:
(一)声誉风险排查,定期分析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发生因素和传导途径。
(二)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管理权限、职责和报告路径。
(三)声誉事件应急处置,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声誉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制定预案,开展演练。
(四)投诉处理监督评估,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解决客户问题、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实施监督和评估。
(五)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归口管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为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六)舆情信息研判,实时关注舆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七)声誉风险管理内部培训和奖惩。
(八)声誉风险信息管理,记录、存储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九)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对声誉事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估。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积极稳妥应对声誉事件,其中,对重大声誉事件,相关处置措施至少应包括:
(一)在重大声誉事件或可能引发重大声誉事件的行为和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拟定应对措施。?
(二)指定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专门团队,明确处置权限和职责。
(三)按照适时适度、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四)实时关注分析舆情,动态调整应对方案。
(五)重大声誉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六)及时向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七)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递交处置及评估报告。
第七条 银行业协会应通过行业自律、维权、协调及宣传等方式维护银行业的良好声誉,指导银行业开展声誉风险管理。
第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确定相应职能部门或岗位,负责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状况作为市场准入的考虑因素。
第十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监管中发现商业银行存在声誉风险问题,有权要求商业银行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在重大声誉事件处置中存在严重过失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十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适用本指引。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外资银行分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十二条 本指引由负责解释、修订。
第十三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时间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用风险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