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老外说中国是发达国家家正在推动什么和制造业回归

热门关键词: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中国制造2025》印发:推动大型高效煤电机组、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发展(全文)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11:41:01&&我要投稿&&
& & & &&关键词:
:北极星网从中国政府网独家获悉:《》正式印发!在推动方面,要求: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相关阅读:以下为通知全文: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日(本文有删减)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投稿联系:陈女士 &&&新闻投稿咨询QQ:
邮箱:(请将#换成@)
北极星电力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北极星电力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北极星电力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频道最新频道排行
新闻总排行招聘总排行
要闻市场评论项目
政策解读电力数据看电力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热门关键字:
>>财经评论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态产业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挑战,制造业正在重新洗牌,我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态产业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挑战,制造业正在重新洗牌,我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态产业链。
  全球制造业产业格局正在重塑
  《中国制造2025》此时发布,其原因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非强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状是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整体水平较低,当前面临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其次,制造业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提出了工业产业升级的路径,德国提出了基于CPS的工业4 .0战略,直接引发了全球制造业的大讨论。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2.0”。日本则把重心放在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韩国在汽车电子方面则比较先进。另一方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脚步追赶中国,印度是个典型,近年来经济增长十分迅速。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挑战,制造业正在重新洗牌,我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人口比例在明显降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用工荒、用工难”问题,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人口红利的减少倒逼工业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实施“机器换人”,以此提升工厂自动化水平,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此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目的之一在于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态产业链。
  四步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
  这次由多个部委联合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提出制造强国纲领性规划,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全面。但是,针对具体企业而言,到底如何理解和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呢?
  第一步,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针对任何一个有需要升级改造的企业,首先要对企业的现状进行需求分析,找出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并充分了解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自动化设备等情况,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可行的转型升级路线。
  第二步,关键技术突破。企业要实现从“制造”到“智造”,国家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升级,核心的问题是要掌握“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比如: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航空航天航海技术、定制设计技术等等。
  第三步,重点工程实施。在我国当前大环境下,要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需要企业和政府联合推进,企业提出需求,政府给扶持政策,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来加快掌握关键技术,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比如“机联网工程”、“节能环保工程”、“载人航天工程 ”等。
  第四步,从2.0到4.0。按照德国的划分标准,我国工业企业整体处于2.0的水平,我国企业是否可以实现从2.0到4.0的跨越式发展?一些转型快的企业可以不必经过3.0的信息化时代,而直接进入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这是可能的,可以直接淘汰老旧设备,引进新的生产线,实现弯道超车。
  创造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的主体在于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不仅是指从“制造”到“智造”的工业企业升级改造,也包含了从“制造”到“创造”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的主体在于人,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创新思维的人才,是值得重点思考的课题。
  首先,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步缓慢。尽管教育部门也做了很多改革,但是中国的教学课程设置、科研评估体制仍存在太多的问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一些有想法的教师和学生难以展现其能力,最后被一个一个消磨掉。在国外,法国的专科型“工程师学院”办得很出色,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国则把高校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但近年来很少有“研究型”大师和“应用型”行家。中国教育到底如何走,才能适应“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
  其次,加强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在智造时代,企业技术人员要时刻保持学习进取的精神,企业要鼓励和支持员工进行技能技术的提升,要重视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智能制造涉及自动化、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通信等多个领域知识。要注意培养跨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也要重视管理水平的提升,转变“管理方式”,从传统的一人一岗提升为一人多岗。制造业的落后其实就是人才的落后。专有技术人才的兴起,将带动制造业往良性方向发展;有对应的人才,制造业的系统分析、标准规范、技术实施、高尖端设备的制造使用才能有效地落实执行。
  最后,是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转化。随着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专利大国,但专利总体质量不高,无用专利较多,没有形成专利转化机制和有效保护机制。
(责任编辑:DF099)
免责声明:本网站资讯由计算机自动采集于网络、报纸、杂志等其它媒体,如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中国出口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中国出口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如果没有一个强大而极具创新性和科技力的制造业体系,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和长久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经济体都意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相继提出了制造业国家战略,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等,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背景下,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在面对发达国家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和新型经济体国家加快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替代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投资地的双重压力。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在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制造业占比不断下降,内部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增长动力发生重大更替,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由此,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规划,标志着我国在完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本文首先简述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所依据的相关理论,任何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理论的有利支撑,因此在本文中首先详细阐述了如产业竞争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并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和竞争优势原理对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其次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其中包括总量特征分析、行业结构特征分析和地区特征分析,并运用相关的竞争力分析指数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含量分析综合评价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得出有关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相关竞争力结论,并通过分析制造业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找出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存在的问题,如核心技术缺失的挑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严重等,同时说明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发展制造业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制造业出口仍要继续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政策层面改变税收过重的现状,提高自主创新力和加强品牌建设,为实现“工业强国”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6【分类号】:F424;F752.62【目录】:
摘要4-5Abstract5-8第一章 前言8-13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8-9
1.1.1 选题背景8
1.1.2 选题意义8-9 1.2 研究现状9-11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1-13
1.3.1 研究方法11
1.3.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11-13第二章 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理论基础13-15 2.1 产业竞争力理论13
2.1.1 比较优势原理13
2.1.2 竞争优势原理13 2.2 价值链理论13-15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现状15-19 3.1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总量特征分析15-16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行业结构特征分析16-18 3.3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地区特征分析18-19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分析19-26 4.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19-21 4.2 贸易竞争指数分析21-23 4.3 制造业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23-24 4.4 技术含量分析24-26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存在的问题26-29 5.1 核心技术缺失的挑战26-27 5.2 产品附加值低27 5.3 产能过剩严重27-28 5.4 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发展制造业的挑战28-29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对策建议29-32 6.1 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29 6.2 产业结构升级改造29-30 6.3 降低税收成本30 6.4 自主创新力的提高30-31 6.5 加强品牌建设31-32第七章 结论32-33参考文献33-35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5-36致谢36-3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杰华,李伟;[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孟庆轩;[J];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04期
陈德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期
彭丽红;[J];中国牧业通讯.养殖场顾问;2004年09期
韩宏华,熊德平;[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彭丽红;[J];开放导报;2001年11期
彭丽红;[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6期
,陈静;[J];企业研究;2002年13期
刘艳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陈国富;[J];财贸经济;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颖达;;[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肖光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金碚;;[A];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李弘;蒋成林;汪晗;;[A];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实务卷)[C];2011年
朱春奎;;[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王聪;王肖蓉;;[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刘方;;[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郭跃华;;[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马俊如;;[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邓超;肖绍平;;[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士秀;[N];中国建材报;2004年
程肖芬;[N];山西日报;2005年
王秉安;[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N];中国经营报;2003年
北京地区出版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中国产经新闻报社
曾春光;[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陶良虎 张道金;[N];光明日报;2006年
古隆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吴吟;[N];中国煤炭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桂容;[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胡世霞;[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荆德刚;[D];吉林大学;2005年
吕洁华;[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郑小平;[D];四川大学;2003年
陈志;[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陈琳霞;[D];复旦大学;2004年
张荣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周群艳;[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王跃武;[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兰琳;[D];辽宁大学;2015年
李善宏;[D];石河子大学;2015年
尚丽;[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郭欢;[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龚惠文;[D];浙江大学;2015年
张红梅;[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石琳;[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孙晓彤;[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栗杰美;[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吕梁艳;[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集智聚策 助力中国装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集智聚策 助力中国装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4月18日,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机工智库2017春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为“集智聚策 助力中国装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机工智库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专业研究机构,以“弘扬中国工业文化,为装备强国贡献智慧”为宗旨,关注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贸政策和技术发展动态,客观评价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状况,发布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指数,分析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贸易和投资风险,旨在为贯彻和推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言献策。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进程中,世界制造业强国加大了对我国制造业的遏制、防范和打压力度。近期,美、欧针对《中国制造业2025》的指责、忧虑之声“不绝于耳”,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设置壁垒”和“一场大规模进口替代和推动关键行业的国有化的计划”。机工智库研究表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暂时的货物贸易盈余和中国资本的海外集中收购造成的不均衡,成为其他装备大国“忧虑”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占领未来全球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争夺“市场空间”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重点,也成为“规则博弈”的首选。当前,主要国家力推制造业回归,加大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力度,经济政策内倾化突出,美国制造业力图在2020年重新超过中国;与此同时,国际规则博弈加剧,制造业大国频繁利用多边机制、区域协定和双边谈判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遏制竞争对手创新进程和在全球的竞争力。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以邻为壑”的政策都无法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当前,全球正加入进入新的自动化时代,将对未来的经济、就业及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商业化以及国家“数字治理”的巨大变化,装备制造业领域亟待解决安全监管问题、经济不平等加速、以及数字安全问题等问题。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提出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四大模式,表达了中国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消除并克服经济全球化眼前暂时负面影响的坚强决心。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作为装备制造大国,我们应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和稳定内需市场,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在掀起一波全球化的新高潮。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趋紧,贸易摩擦、投资限制等风险进入“常态化”。机工智库发布的“后WTO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贸易与投资风险”报告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监管环境日益严格,目前,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平均每2天就有1起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救济调查、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高技术出口管制及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投资审查等方面风险呈范围扩大、措施组合适用、影响因素多变等特点。随着国际合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装备制造要研究如何利用规则、调整规则甚至创造规则,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在全球的每个角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智能传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加速、深度融合,使得在航空航天、汽车、造船、工程机械、能源装备和快速消费品等各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和新经济层出不穷。机工智库结合我国细分制造行业的产业环境、基础能力、产品特点、市场和客户需求等因素,建立了完整的新模式、新业态成熟度评价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我们认为,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我国智能制造的顶层框架设计和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当下急需进入产业落地阶段,大量制造企业都在寻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可行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突破口。机工智库的“双新”评估体系,可以为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在各产业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落地”参考。在发展路径和方式选择上,机工智库提出:发展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紧迫性,我们应该通过建设“智慧集群”来推动中小企业实现群体性的智慧转型。政府应在顶层设计、聚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已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应突出主业发展优势,完善产业链,深化和细化分工,发挥在集群内的引领作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做好平台支撑;集群内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装备制造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要努力通过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开发出适合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致力于打造工业领域“有高度、有态度”的专业智库机构,今年机工智库发布了三项独家趋势研判分析成果:中国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年度智能制造行业舆情监测结果,我们试图从社会第三方的视角,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客观研判和评价,为中央和地方制造业发展及前沿制造业领军企业提供决策支撑。1、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据机工智库预测,2017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虽开局良好,下行压力有所减缓,出口由负转正,但从短期看,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装备制造业运行总体还处于收缩期,难言整体“回暖”,甚至仍存在下行风险。从局部看,工程机械企稳回升;机床行业走出低迷;电工电器行业增速放缓;轨道交通出现分化(铁路货车产量大幅增长,动车组和铁路客车产量大幅下滑、。与上年同期相比,装备制造业出口预计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将呈小幅正增长态势。从全年走势看,我国装备制造运行态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从长期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装备生产和出口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2、装备区域竞争力:机工智库发布了2015年和2016年“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山东、上海位列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综合竞争力前三位,2016年位次发生了变化,浙江取代上海,进入竞争力前三甲之列。在四个分项指标排名中,江苏、北京、广东连续两年位居规模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的首位,优势明显;在经济效益指标排名中发生了变化,山东列2015年之首,吉林列2016年之首。3、智能制造热点趋势:机工智库的“年度智能制造行业舆情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关注度持续升高,产业有过热倾向,而智能工厂的关注度正在降温,创新设计和绿色制造正在被冷落。诸多重磅演讲精彩纷呈王文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石勇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鲁欣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燕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鞠恩民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朱辉杰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琛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严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长福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机工智库秘书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纵览装备制造风云,聚焦机械工业热点。
作者最新文章我国制造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编者按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和挑战,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吸收和学习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共性经验,更要从自身独特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文化特征出发,构建并不断提升独特的制造业核心能力,把握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
   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根本挑战
   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全球产业竞争范式的转变,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逐渐步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正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2013年,服务业在三次产业占比首次高于工业,经济服务业趋势不断强化,“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的功能定位将面临重大调整。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式的工业发展模式所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未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将表现得更加集中和严峻。在诸多的瓶颈和问题之中,我们认为,“行为”层面的技术学习难度、“绩效”维度的生产效率和“环境”层面的外部冲击3个因素是未来1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最为根本性的挑战。
   一是生产率增速下降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基于不同方法的实证研究都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较明显的下滑态势。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与发展阶段相关,随着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向工业发达国家的收敛,技术引进的难度不断加大,后发优势不断弱化,在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尚未培养起来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下降就成为自然的现象。
   二是技术学习的难度不断加大。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的生命周期特征共同决定了后发国家技术学习和赶超的难度。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在成熟阶段锁定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传统产业中的高端生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技术竞争力差距大。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基础研究占全部研发投入的比重仅为4.7%,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强国的比重。如何提升全社会、特别是企业部门对于基础研究进行持续投入的动力,是决定未来我国制造业能否由成熟技术优势向前沿技术优势和新兴技术优势跃升的重要因素。
   三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形成重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促使美、日、德等工业强国、甚至英、法等传统的工业强国重新反思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并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态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例如,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欧盟提出“未来工厂计划”等等,都在客观上大大加快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对简单劳动的替代,可能对我国传统的比较劳动成本优势形成重大冲击。
   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功能定位
   “十三五”期间及未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题要从强调增长导向的规模比例关系转为强调发展导向的产业融合协调,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也要从产业数量比例调整转向产业质量能力提升,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产业的生产率;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的趋势,未来我国产业政策思路应当逐步突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对标”的思路,通过促进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商业模式融合和政策协调,促进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在“十三五”及未来以强调产业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战略重点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功能定位也要发生重大调整。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工业作为快速增长以及三次产业占比最大的部门,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吸收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2013年以来工业在三次产业占比开始落后于服务业以及经济走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表现为其创新驱动和高端要素承载功能。国际经验表明,虽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比重一般会下降,但制造业永远是国民经济中开展研发活动最活跃、承载创新资源最多的部门。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还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从技术创新来源看,制造业本身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无论是技术创新投入,还是研发产出,制造业部门都占据了绝大部分。从技术创新使用看,制造业是将技术进步应用于生产的直接的、主要的载体。从技术创新传播看,制造业通常通过提供先进材料、工具设备、新知识而成为向其他领域传播技术创新的基地,农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制造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因此,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土壤”,“十三五”期间及未来,其主要功能不再是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仍在增强,这种作用集中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实际上是围绕“做强工业”展开的。
   制造业功能定位的转变,决定了未来制造业指导思想从“结构优化主导”转向“能力提升”主导。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可能方向是:在模块化架构产品领域,将逐渐由模块化产品的改进型开发向模块化导向的具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未来应当通过技术能力积累,加强架构创新和模块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主动地通过架构创新和组件创新、标准创新,促进产品架构由一体化向模块化转变,从而大幅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的主导权;在大型复杂装备领域,应当在坚持自主学习和开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独有的市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不断完善产品开发平台。
   制造业发展战略如何调整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规划,标志着我国在完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切实把握“中国制造”的核心能力。与提出“工业4.0”计划的德国相比,目前我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尽管我国在工业、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细分领域出现了不少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但缺乏像德国西门子、博世等能够架构整体的数字物理系统和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努力培育集成企业和集成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复杂产品集成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和探索的事实,探索更加模块化的工业物联网技术路线,将更好地发挥模块领域技术优势作为发展智能制造的初始战略,并逐渐向综合集成优势提升。另外,与德国、日本等强调柔性生产和工人技能的制造优势相比,中国的制造优势在于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操作技能,在大力发展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制造的同时,我们智能制造应选择更能发挥我国人口和技能优势的技术路线,通过智能制造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我们独特的智能制造能力。
   其次,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的生产效率,一方面,从产业组织结构看,要促进中小企业和创业,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结合“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事业性的、公私合作的、商业性的大数据、工程数据库和高性能运算服务机构;二是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基本的研究实验设施,同时鼓励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立跨地区的服务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使中小企业切实能够利用公共科技资源;三是大力建设国家、省、市三级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各类科技服务的合作与对接;四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队伍的建设中,充分调动退休企业家、研发人员、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的内在积极性,鼓励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各类服务活动中来,提高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的队伍素质和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看,不仅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通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促进核心能力的扩散和增强。传统产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和平台,新兴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获得足够的财务回报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高新技术只有应用到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与既有的企业和领先消费者产生足够的互动,才能在试错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臻于完善。
   再次,通过完善环境,提高制造业创新性投资的回报率。在制造业的发展环境方面,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是重要的:一是深化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开放、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形成要素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提高制造业的相对收益率;二是重点对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推进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从重化工领域转向公共服务等领域;三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设立中小企业法律事务公共服务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服务,切实降低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多利用技术市场进行开放式创新。
   此外,还要完善产业政策安排。未来随着我国传统产业投资的相对饱和,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这就需要政府构建“市场友好型”的产业政策,以完善市场制度、补充市场不足、增进市场机能。产业政策手段需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行为为主转向通过培育市场机制、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强调研发、技术标准和市场培育的协同推进,促进制造业企业在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外说中国是发达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