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文》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之前,有一段短暂时间,在舞台上的‘这间房子

当前位置:
>>>课文内容我最熟。1.《雷雨》这篇课文写了“雷雨______——雷雨______—..
课文内容我最熟。 1.《雷雨》这篇课文写了“雷雨______——雷雨______——雷雨______”的景象。 2.闪电______,雷声______,雨越下______,树哇,房子啊,都______了。 3.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______在天空。蝉______了。蜘蛛又______在网上。池塘里水______了,青蛙也______起来了。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前&&中&&后&&2.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越大&&看不清&&3.挂&&叫&&坐&&满&&叫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课文内容我最熟。1.《雷雨》这篇课文写了“雷雨______——雷雨______—..”主要考查你对&&课文理解,课文背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课文理解与背诵即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过程。课文理解步骤及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最后,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
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
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背诵篇目汇编一年级(上册)1《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2《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3《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挺着大肚子,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4《小小竹排画中游》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5《哪座房子最漂亮》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6《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7《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8《阳光》 阳光就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早晨,我拉开了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9《影子》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像我的好朋友。10《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11《我多想去看看》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12《自己去吧》小鸭子对妈妈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对小鸭子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小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的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13《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不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一年级(下册)1《柳树醒了》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呀,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呀,飞了。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佛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4《两只鸟蛋》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拿在手上真好玩。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肯定焦急不安!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5《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6《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爱水照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荷叶圆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8《四个太阳》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8《乌鸦喝水》一 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9《司马光》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 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  进了大水缸。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  朋友得救了。10《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花儿多多开放。花儿向我们点头,小溪欢快地流淌。它们向我们祝贺,为我们歌唱。
二年级(上册)1《秋天的图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2《植物妈妈有办法》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3《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4《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5《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走进安静地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时我们在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夜深了,星星困的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16《欢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7《假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假如我有枝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的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看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8《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9《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0《“红领巾”真好》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清晨,林中谁最活跃?扑是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保护翠绿的树苗。清晨,林中谁来最早?是“红领巾”来放鸟巢。暂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
二年级(下册)1《找春天》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时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2《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小路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现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5《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68《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6、《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三年级(上册)1《小儿垂钓 》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2读读背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3《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4《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5《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一片。6《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7读读背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年级(下册)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荷花》&&&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4《画杨桃》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5《太阳》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事寒冷的,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6《乞巧& 》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7《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一、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四、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总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六、望洞庭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七、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八、乡村四月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九、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十、渔歌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十一、泊船瓜洲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十二、秋思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十三、长相思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十四、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十五、牧童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十六、舟过安仁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十七、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十八、学奕学奕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十九、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二十、七步诗七步诗【三国 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十一、鸟鸣涧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二十二、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十三、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二十四、石灰吟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二十五、竹石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二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二十七、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二十八、浣溪沙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二十九、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发现相似题
与“课文内容我最熟。1.《雷雨》这篇课文写了“雷雨______——雷雨_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4198165310600943760254702217当前位置: >>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 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 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 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 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 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 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 感情炽烈, 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 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 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 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 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 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 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 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 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 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他的目的――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 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 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 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 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 。还要品析“扑入”、“主宰” 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 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 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 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 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 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 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 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 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 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 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 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 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 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 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 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 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 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 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 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 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 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 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 ,这里却写了其 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 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 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 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 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 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 、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 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 (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 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 、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 法等。 (三) 、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 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 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 ;2、 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 用?) ;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 ;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 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 用。 (五) 结束语设计: 、 (如: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 谢谢大家! ) 囚绿记(陆蠡)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 南通市小海中学 杨宇红 课文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 2 课,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 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 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 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 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 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 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 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 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 1-7 小节) 。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 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 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 变换人称、 有感情地表述, 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 (第 8-11 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 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 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 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 年夏天) 。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 糊的墙壁和天花板, 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 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 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 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 〕这公 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 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 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 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 定这房间的。 〔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 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 爽 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 〔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 原因。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 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 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 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 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 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句解: 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段解: “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 (liǔ) 青藤为伴, 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 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 漠者望见绿洲 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 叶的欢喜。人是在 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 它的绳索,或一 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 细的脉络、 嫩芽,我以揠苗助长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 的声 音,婆娑 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 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 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 喻猗郁 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 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 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长, 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 怪他多事似的。 〔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 〕 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 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 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 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 旧让柔弱的枝叶垂 在我的案前。 〔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 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 子。我渐渐不能原谅 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 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句 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 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 :囚绿。作者着(zhuó )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 的时候,便是 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 发生了。 〔句解:点明写作背景。 〕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 更 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 于烽烟四逼 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 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 了这永不屈服于黑 暗的囚人。 〔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 段解:第三部分(12~13 段) :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 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 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 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字词诠释】 ???????..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 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文章结构】 【写法分析】 (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本文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 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 9 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 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 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 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不仅造 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者留下了广阔的空 间,让读者思索回味,去与作者一起创造作品的意义。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 相关联。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什么是散文的结构?有时候我想,节奏两 个字可以代替。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我想大概 是从生命里来的吧。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这段 文字说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节奏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对这篇散文的恰当的诠释。 (2)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除第 14 段外,再如文章 11~13 段中,“我原打算七 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每天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晨……”这里 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临 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 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 由的珍惜与向往。此外,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 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如:“我怀念绿色,如 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 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等。优美生动的语 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 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 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 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 藤吧。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 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 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 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4)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陆蠡 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 魂。”确实,他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 出来的。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 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效果,与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思 融为一体, 与作家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从而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 均不无关系。 《囚绿记》的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 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在他的 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个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 魂,在作家的娓娓叙写中领悟到了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情思。而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 术魅力之所在。 【难点分析】 (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 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 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 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当然, 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表达我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 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如: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 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 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 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 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我们认为,如下的归纳比较妥当: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 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第一种理解固然不错, 但作为一篇散文的主题似乎不宜包容太多。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 族呢?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 情怀”呢?也应该突出其中的一个为好。兼而有之,则显得分散。第二种理解似乎没有分出 文章的内蕴的轻重, 尤其是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这一点作者又是特意加 以强调的。说“我”“囚绿”是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 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是可以的,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则显得 轻浮。 【重点分析】 一 课文细致地描绘了常春藤在自由环境中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的反抗精神,从而显 现其令人敬仰的品格。课外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环 境,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 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写作本文时,打败 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陆蠡在这篇讴 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二 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 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 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 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 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 得“执著”。 (4)“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 我面生么?”――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同时也隐含 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三 读书要读出文字的内涵,下面这段话,隐含着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全文中这样的 语句还有不少,再找出一两处品味一番。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 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囚绿”的自省,又不肯彻底自己决定的矛盾心理,更能反映作者对绿 爱得“执著”。 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 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点明了自己一方面感到常春藤的“可怜”, 同时又“仍旧不放走它”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对“绿”的挚爱。 四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魔念在我中生长了”几段文 字。 (略)陆蠡[1908---1942]字圣泉,笔名陆敏,六角.浙江天台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对 了,说翻译家也不过分.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 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囚绿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 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 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苦难命运,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 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 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 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 、 、 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 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而且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 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 加之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 《语文课程标准》 与普通高中 《语 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 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 但在高中阶段, 指导学生对其鉴赏, 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 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略。不过,学生对课文毕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本单元中 又是略读篇目,所以在教材处理方面,应该有较大的突破,才能充分体现文本价值。鉴于以 上分析,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注重语 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学习圈点批注的鉴赏方法,难点是使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能力,做到批注时有个性的 思考认识,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语言的表述能做到准确完整。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掌握圈点批 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但在批注当中学生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 缺少深入的思考, 在语言表达方面也不能具备相应的能力。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在鉴赏课文的基础上,挑选精短美文做迁移阅 读训练,拓展学生视野,巩固所学方法,强化阅读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圈点批注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通过老师的指导掌握阅读 的方法。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扩大知识容量。教师制作多媒体课 件以辅助课堂教学。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 文, 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 学生在圈点批注时表现出来的水平差别较大。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 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 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对题目做短语分析,由此深入到对文章内容、 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然后进一步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 注,在获得审美体验,理解文意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进而为 读写结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理念,学习本课,老师要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圈点 批注和问题探究,并且要做好迁移训练。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存在着 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 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式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 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 阅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 ,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 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 。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 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 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 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 《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 ,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 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 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 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 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 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 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 、 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 3 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 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 还学 习了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 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 积累 “阔绰、 颓唐、 间或、 不屑、 置辩” 等词语。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 体 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 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 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2.质疑探究法 3.比较阅读法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 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 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 《孔乙己》 。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 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1、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 “这是 20 多年前的事” 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 问) 3、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明确: : , ,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说明: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 自得的神情; “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二)学生朗读第 2、3 段。 1、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三)学生朗读第 4 段,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 的什么特点? 明确: “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 ,说明社会地 位低下,应属“短衣帮” ;而“穿长衫” ,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 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四)学生朗读第 5 段 1、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 “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皱 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 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 2、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 ,教人半懂不懂?明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 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五)学生朗读第 6 段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 “排出九文大钱” ,一个“排”字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 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也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 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 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 , 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六)学生朗读第 7、8 段 1、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 “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 “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2、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 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明确:首先是孔乙己“可笑” 。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 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 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反映人们的冷漠麻木。 (七)学生朗读第 9 段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 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 罪恶。 (八)学生朗读第 10 段 1、提问:掌柜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忽然” ,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 想起,承接上文( “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 ) 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 举人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 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 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 人老爷” ,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 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九)学生朗读第 11 段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 加以比较。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 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十)教师朗读 12、13 段 1、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 ,用了四个“到” ,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2、提问: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 20 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 ,因为从孔乙 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 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 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 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 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 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 “穷得将要讨饭” 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 认为 “万 般皆下品” ,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 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 “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 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 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 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 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3)语言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一开始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 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 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 观、真实、可信。连一个 12 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 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 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 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国民冷漠、 麻木的状态。 四、扩展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 题思想上的差异。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 ,可以说,他们虽结 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 露其罪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 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 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 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揭示了世态的炎凉、 人心的势利。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 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二、难点、重点分析 (另) 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 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 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 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 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 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 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 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 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 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 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 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 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 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 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 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 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 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 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 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 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 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2.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有人说:“写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正是从这个方面,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 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 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 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 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举 人打断腿决不能忽视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 也不是正面描绘, 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 掌柜随口问, 酒客信嘴答, 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 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 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 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 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 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 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 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3.怎样理解“短衣帮”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 乙己被打成残废、 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 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 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 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 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 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 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 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 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 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 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 一人间惨象, 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 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 表达了更深播的思想。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 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 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 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其二,揭示 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 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 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4.这篇小说有哪些语句难以理解? 分析:(1)“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 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这个动作处在孔乙己被人们嘲笑 的环境里做出,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态,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较通行的说法 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 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 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 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 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 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 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 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 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 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 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 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 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 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 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 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 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 上面只是对这个句子本身进行静态分析, 我们再从上文所叙述的情节发展来体会作者为什么 要运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即酒客议论孔乙己偷了举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经有人说过孔 乙己“许是死了”的话。但这个揣测被推翻了,因为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里来喝过 一次酒。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酒店掌柜在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还一直惦记着 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然而到了中秋却不再说起,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对这十九个钱已不 存指望了,因为掌柜已经猜测到孔乙己这回可真的“死了”。作为酒店中小伙计的“我”,对掌 柜今年“中秋可是没有说”起孔乙己的含义当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经“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 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 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 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已很 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那为什 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 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 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中还可找到。例如《阿 Q 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 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 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 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 的语气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1.把课文按“序幕―主体―尾声”分成三部分,画出它们的起止。 2.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大意。 (二)师生共同完成全文结构(边归纳边投影板书):A、(1-3)序幕: (一)(4-8)孔乙己的经历、性格和不幸遭遇。B、(4-12)主体 (二)(9-12)描写孔乙己命运的突转――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C、(13)尾声: 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点: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 法。 教育点: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受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 情。 教学重点: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法:指导朗读、讨论。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 课时教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外貌描写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 从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这一悲剧人物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孔乙己》,在讲这篇课文以前,请学生介绍一下鲁迅。介 绍后,屏幕显示。 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屏幕显示)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1918 年的冬天,发表于 1919 年 4 月的《新青年》, 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 1906 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 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 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对几十年间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懂得批 判和取舍。 问: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文章中第一次集中写到孔乙己的是第几节? 明确:第四节。 请同学朗读,思考问题(屏幕显示): 孔乙己的名字就叫“孔乙己”吗?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哪些语句?这些语句分别展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形象? 明确:(屏幕显示)(1)孔乙己本名非孔乙己,因为“他对人说话……叫做孔乙己”,反 映了他受封建教育影响之深。 (2)“孔乙己……唯一的人”,写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联系前文,“站着喝酒的是短衣 帮,而他穿长衫。但穿长衫的是坐喝,而他又站着喝。从这句话看出他的行为和衣着矛盾, 他既非短衣帮,但又非长衫主顾。)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胡子”,活画出孔乙己是可以自食其力却不去做、穷困、又经 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穿……也没有洗”,说明孔乙己既穷又懒,又死爱面子。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是怎样的一种笑,(明确:嘲笑)嘲笑 孔乙己的除喝酒的人,还有哪些人?(明确:掌柜、小孩和“我”。“笑”对应了文章中的 哪个词语?(明确:快活。有哪几句话写到了快活?明确:86 及 87 页“店内外充满了快 活的空气”“孔乙己……这么过”,文章反复强调了快活。 (屏幕显示)问:看第四、六、八节,思考孔乙己的哪些方面被酒客、掌柜、小孩和“我” 嘲笑,使他们感到如此快活? 明确:(屏幕显示)a.语言被嘲笑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 满口之乎者也, 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语句, 甚至对着孩子也用 “多 乎哉,不多也”,表示了他的迂腐不堪和自命清高。“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表明在事实面 前,仍徒然地摆弄词句,自欺欺人,可见人物迂腐爱面子。 b.行为被嘲笑:分茴香豆片断:“孔乙己着了慌……罩住”,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的穷 酸之态毕露无疑。 c.外貌、衣着被嘲笑: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挨打后的留下的皱纹间 的伤痕。 d.遭遇被嘲笑:集中在哪两节?明确:集中在第四、六节。第四节,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 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偷窃后挨打不止一次。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的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中举人的伤痕,一 直印在他心里,第六节中写到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 不到呢?”人们都讥笑他考不中秀才。 (齐读四、六两节,感受孔乙己被嘲笑的不幸境遇。) 4、笑的人中有“我”,以“我”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屏幕显示) 明确:(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在生活中典型的片断构成情节,可 以让情节显得真实亲切、情节集中。(2)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突出了社 会对不幸者的冷漠。(3)小伙计毕竟涉世不深,还没有掌柜等人冷酷,用他的眼光来写孔 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5.孔乙己遭人嘲笑、使人快活,但他不仅不快活,而且结局很悲惨,反映了孔乙己悲惨结局 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我……死了” 问: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实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持生计,再加上二十多年我没有见 过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 测孔乙己的结局是“死”了。 问:孔乙己悲惨死去的根源是什么?(屏幕显示,讨论) 明确:(屏幕显示)(1)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能“进学”的读书人成为任 人践踏的牺牲品;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他们常以取笑更不 幸的人取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雨话剧剧本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