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早期对经济的主导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中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中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09-12-06 &匿名提问
全球化对台湾经济的挑战与冲击
         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国际经济上的一个最显著而重要的现象。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与各国纷纷采取自由化措施的潮流下,阻碍金融、货物、人员、资讯流通的藩篱逐渐消失,贸易与金融商品于国际间流动的数量因而快速增加。然而伴随着这此一简单自由流通效果而来的,却是十分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现象。欧洲单一市场的整合勉强可以提供我们一个全球化后的理想图像,然而与欧洲整合不同,参与全球性的整合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与政体,其所产生的紧张、矛盾与冲突将大大超越欧洲整合时所遭遇的。        全球化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第一、它对经济生活的许多面向产生一致化(convergence)的压力。此一压力特别反映在货物、金融商品价格与利率的一致上。第二、它增加全球经济的连动性,因此对经济危机或繁荣产生扩大与加速的效果。第三、全球化使得全球市场的规模扩大。第四、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或团体带来不同的成本与利得。一般而言,欧美先进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他开发中国家则较易受到来自全球化的威胁。        台湾的经济地位位于已开发与开发中国家间,全球化对它的影响较为复杂。本文并不拟也无法全面性的评估全球化对台湾经济的正负面影响,而仅就全球化对台湾产业带来的挑战与冲击作一探讨。主要的焦点将放在实质部门(real sector),而将不触及金融部门。
       台湾的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全球化对具有此类产业组织的经济体产生何种冲击?根据一项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市场扩大的作用下,厂商需要更大的生产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Jwa, 1997)。换言之,较大规模的生产在全球化下应为较有效率的生产。其次,由于小厂作国际性扩张时所遇到的障碍要比大厂为高(Acs, 1997),因此小厂较无法有效扩张国际市场,故而也较无能力享受市场扩张的利益。在全球化下,小厂不但较无能力取得新市场,同时也极可能丧失旧有市场。众所皆知,小厂比较喜欢进入规模较小的市场,因为这些市场对大厂不具吸引力。然而,全球化将使这些市场规模扩大而提供大厂加入竞争的动机。        一般都认为小厂比较具有弹性,然而“小”并不是生产弹性的必要条件,当然也不是充分条件,而“大”与弹性也不是两个互斥冲突的概念。事实上,有研究指出,大的厂商规模对于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时代的弹性生产相当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福特主义时代(Oman, 1994)。同时也有研究指出,由于一些具有高度弹性并可由生产者自由调整的自动化设施(programmable automation)的被采用,大厂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其生产设备并产制不同的产品(Howells and Wood, 1993)。 此外,在全球化下,弹性的概念已经超越传统的意义而包括如何有效运用全球不同资源禀赋的能力。        综合以上所言,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即全球化下的最佳生产方式是“大而弹性”。根据这个结论,台湾厂商所要作的便是大型化,并且在大型化的过程中不丧失其弹性。学者专家所要作的是帮助业界思考一个能够达到“大而弹性”的方法。观诸台湾现有产业的发展有朝“大而弹性”的趋势,只是有很多地方仍在摸索。然而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与时间的压力相当大,产业是否能够即时转型或者在转型成功前即遭淘汰?在这方面,政府也许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加速企业的转型。   多国籍企业
         在全球化下,生产行销活动需要重组,谁能充份利用金融、货物、人员的流动,并有整体的全球策略及全球行销管理与规划的能力的谁就是赢家。在此前提下,多国籍企业显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盖因多国籍企业原本就利用全球不同资源禀赋的配置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其已经具有的弹性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及散布全球的生产与行销据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因素的自由流动更增加其可用资源及弹性运用的空间。根据Bennett Harrison的研究指出,在世界市场全球化下,多国籍企业已成为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Harrison, 1994)。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增加了多国籍企业可选择的投资地点,因而加强了多国籍企业对地主国的议价能力。         台湾自八0年代起,许多国内企业纷纷从事对外投资而成为多国籍企业,然而台湾的多国籍企业较缺少全球规画与资源配置能力。多数台湾厂商的对外投资并不像欧美企业般是为了市场的寡占利益,或灵活的将不同的经济活动设置到全球最适当的地方。事实上,本国的对外投资多属防卫性的(林安乐等,1992)为迫于国内劳工成本及其他生产成本的节节上升所不得不采行的措施。由图一可知,台湾对外投资至少百分之五十三的比例是到大陆及东南亚,若加上一些未向官方申报的投资,则比例可能更高。很明显的,这些投资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产上降低成本,许多其他对外投资可达到的功能例如研发行销等并未成为重要的投资标的。表一中也显示高达百分之六十三的投资是投向制造业,而投向贸易部门的只有百分之五。  (图一在文 末)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可以发现,对大陆投资的金额都很小,平均每笔金额仅有五十五万美金,远低于整体平均的一百三十二万美金。依此推断,到大陆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对这些企业而言,大陆极可能为唯一的对外投资地,于大陆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亦多与在国内的生产活动相似,因此根本无法称得上灵活运用全球资源与作全球策略规画。当然台湾仍有企业确实与欧美企业一样成功的做到全球资源的有效运用,但毕竟这些企业仍占极少数。         台湾的企业要如何利用灵活的对外投资以增加国际竞争力?主要的要诀在于将投资标的扩展于不同的功能领域,尤其是技术开发。台湾的技术开发多依赖工研院或业者土法炼钢,这在以往技术改变较为缓慢的时代尚足以应付,然而在技术扩散及技术更新皆十分快速的全球化时代里,光靠内部资源是永远无法赶上技术变迁的脚步。特别是在大陆及东南亚国家以极快的速度迎头赶上时,台湾的企业必须随时掌握先进技术,方有可能维持竞争优势。在这场全球技术大战中,如何建立“全球技术网络”以有效获取或开发先进技术便成为赢的关键。所谓“全球技术网络”即泯除疆界的概念,透过对外投资或策略联盟的方式,将技术开发活动设置于可提供最多技术资源与资讯的处所,尤其是设置于先进国家的研发密集区。透过全球技术网所获得的技术与知识可汇回国内供生产部门运用,对提升国内技术水准有很大的俾益。现今连欧美工业化国家都须藉由全球技术网络的设立来维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台湾的厂商更应视建立全球技术网络为要务。当然,有能力建立全球技术网络的厂商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这又成为台湾企业需要大型化的另一有力原因。   OEM生产方式
       由全球电子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从事消费者市场的国际知名企业较OEM厂商更能由全球化中获益 。表一显示,全球消费资讯市场有高度集中的倾向。例如,在全球印表机市场中,前五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达百分之七十三点五。这些全球市场的寡占者(同时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都具备很强的行销能力,甚至许多仅具有行销通路与品牌形象而缺乏生产线。为什么这些企业可以仅凭强大的行销能力就成功的攫取全球市场?部份是因为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行销成本尤其是设立及进入成本都逐渐提高。现有的国际行销巨人所具备的强大品牌形象及行销通路上的优势可以轻易的扩张市场。许多新兴开放的市场很快的就被这些行销巨人进驻。例如,在罗马尼亚,IBM 为1996年销售最佳的电脑品牌。HP 则为1997波兰最大的泼墨印表机销售商,占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市场。换言之,全球化提供这些厂商更多的机会去充分运用其强大的行销能力。 表一: 全球资讯市场集中度(前五名)DRAMs                      PCs*       CD-R/RW Writers Notebooks   Printers
1998  97Q4 1997 Samsung(16)  Compaq(16.1) HP(19.2)  Toshiba(17.9) HP(39.1) Samsung(16)  Compaq(16.1) HP(19.2)  Toshiba(17.9) HP(39.1) Micron(14)    Dell(14.8)  Philips(16.4)   IBM(13.6)   Canon(13.3) Hyundai(10) Gateway(9.3)  Yamaha(12.8)  Compaq(11.9)    Epson(12.5) NEC(10) HP(8.6)  Sony(11.1) Fujitsu(6.1) Lexmark(5.7) LG(9)  IBM(8.0) Ricoh(10.7) Dell(6.0) Okidata(4.7) 59%     56.8% 71.2% 56%  73.5% * 仅包括美国市场资料来源:: DRAMs: 半导体工业年鉴,1999; PCs: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April 28, 1999.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CD-R/RW Writers: E-media Professional, May 1998, p. 15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Notebooks: Computer Reseller News, March 2, 1998, p.8.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Printers: Investext, Thomson Financial Services, Morgan Stanely Dean Witter Research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另一方面,对于仅具有生产能力的OEM 厂商而言,全球化将不断的为它们带来的挑战。除了在一些进入障碍很高的产业例如半导体外,OEM 市场集中度低而比较倾向完全竞争。在全球技术扩散的趋势下,一个新的厂商较易进入OEM 市场,而现有厂商的优势也较易为其他竞争者所取代。OEM 厂商本质上较不重视全球策略亦为其缺点之一。正如 Michael Porter 所言,“全球策略本身不但能够创造新的竞争利益,而且能为创新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而OEM 只能被动的回应国外消费者的需求。”(Porter, 1990)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为全球化下的一个重要竞争力的来源。        PC 工业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台湾以自有品牌成功的打进国际市场的产业之一(Levy and Kuo, 1991)。 例如,在1988,由国内厂商制造并出口的PC 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七是OEM,其他百分之六十三则为OBM。然而到了九0年代,情况产生逆转。在1997,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一由台湾厂商出口的PC是代工生产。OEM生产更占1997年整体资讯产业的百分之七十。虽然台湾电脑界的领导厂商宏碁一直强调发展自有品牌,但仍有百分之五十的产品是OEM。另一个电脑大厂,神通集团,更将OBM 生产比例由1990的百分之七十调降到 1997年的百分之三十。这显示台湾厂商在发展自有品牌、建立自己的行销系统时遭遇重大的困难。台湾厂商无法拥有强大的行销能力,丧失了全球化提供的一个大好机会。        由于进入全球消费者市场的成本太高,使台湾厂商被迫停留于OEM 市场。如上所言,OEM 市场进入障碍较低,台湾现有厂商容易遭受后来者的竞争压力,特别是来自大陆及东南亚。在一项中小企业处1997年所做的调查中,几近一半的出口厂商认为,大陆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位居所有外销竞争对手的第一位。(中小企业处,1998)此外,由于台湾厂商对OEM生产的依赖度很高,如果国际电脑大厂改变其全球策略、减少或停止对台湾OEM 厂商下单,台湾的经济会受到立即的影响。这种情形在全球化下特别容易发生,盖因全球化使国际大厂有更多的选项及空间来安排生产方式,同时也较容易发现可以取代下单给台湾OEM厂商的其他选项。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全球化趋势下的一项重要的竞争力来源。台湾经济目前仍以制造业为主,因此生产技术的创新对台湾而言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基本上台湾的高教育水准及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台湾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妨碍台湾技术创新的几个存在已久的障碍。
 资料来源: 工业统计调查报告,1998.
       首先,台湾产业研发投入之不足,长久以来即为人所诟病。根据统计,1997年仅有百分之七点五的厂商有从事研发活动,尚少于1991年的百分之九。究其原因并非台湾缺少研发人才,也非完全肇因于资金短缺,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研发动机。台湾产业多为中小企业所组成,中小企业从事研发有其先天结构上的不利益。因为小规模的投入研发无法达到研发所需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中小企业的研发基本上是较无效率的。由图二可以看出,在固定资产总额超过一百亿的大厂中,有高达百分之八十三的厂商有研发的投入,而在固定资产总额少于五十万的小厂,仅有百分之一点二的厂商有从事研发活动。由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就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从事研发厂商的比例就越高。事实上,固定资产总额超过一亿元的大厂所投入的研发金额占1997 年研发总金额的百分之八十四点四。这些都说明了大厂较小厂更有能力及意愿从事研发活动,而台湾研发厂商家数及金额过少有一部份要归因于台湾的中小企业过多。
       其次,一个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创立首重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间的内部与外部的连结与合作。合作项目包括联合研究、人员交换、设备购买、及交叉专利 (cross-patenting) 等等(APEC, 2000)。观诸现有的国内经济环境,企业与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工研院间--因长时间的合作,已建立较紧密的互动,而其他行为者间的连结则还待建立,特别是厂商与厂商间。台湾出口厂商间的恶性竞争为一存在已久的现象,除了人员的相互跳槽,彼此间很少有交流。在竞争已经全球化的环境里,台湾厂商的国际竞争对手不但在量上增多,在质上亦增强不少。因此如果还抱着以往的敌对心态,不但彼此会丧失可以提升各别技术层次的可贵资源,并且对国家整体的技术发展亦有阻碍。总之,业者的眼光要由狭隘的相互恶性竞争扩展到全球竞争,竞争的方式也应由价格竞争提升到质的竞争。如此,合作关系则较易建立。 结语
       全球化的浪潮将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界线冲淡。除了一些具有独特本土偏好的产业(例如食品业)所受的国际竞争较小外,其他厂商即使想要在国内市场存活 ,都必须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追求国际竞争力再也不限于外销厂商,而是所有厂商的共同目标。在这个全球大竞争的时代里,台湾厂商仍有许多可以挥洒的空间。尽管如上所述,台湾的主流产业--资讯电子业--在全球资讯消费市场已被国际行销大厂寡占下,已较不具建立自有品牌及行销通路的条件,但其他产业仍是有机会。此外,由于近年来妨碍厂商大型化的行政限制一一去除及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厂商的规模逐渐扩大,国内厂商也因此较具国际运作的能力。这些都是应持续的方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技术上要不断的追求创新并维持领先的地位。在这方面,建立全球技术网络及国家创新体系则为当务之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
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
自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尽管之后各届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由于体制、政局、内需外患等种种原因,日本经济始终未能真正步入复苏轨道。而如今执掌政权的安倍虽积极推进改革,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因素决定了日本长期处于低速增长的常态。而本文以时间为结点,以“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时期、二十一世纪初的重整时期、以及安倍内阁上台后至今的经济背景,从GDP增长率、失业率、内需乏力和安倍经济学详细分析了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期能够对未研究日本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当代;日本经济;基本特征;安倍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特征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日本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阐述日本经济呈现“波浪形”态势的特点及原因等。
(二)文献综述
二战后,日本那高速增长的奇迹也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而迅猛发展的日本经济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日本所达到的世界第二
国际经济地位,将会是日本历史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今后,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日本必然会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田中景,池元吉,2004)。然而,经济增长或是停滞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原因必然引起国内外学者多方的关注和探索,也因此积累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和著作。有学者表示,冷战后,日本在经济外交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外交以及国内政治的制约,这就意味着90年代的日本应实行彻底性地制度方面的改革,建立起能适应变化的结构条件新体制,这是今后日本经济实现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崔岩,2001)。作者提出日本应该注重审时度势,重新调整外交路线,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时应以合理的“国家利益”为依据,改变以往的被动局面,平等、务实地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关系,尤其注意周边国家,着力将自己国家定位于“亚洲大家庭的一员”,从而实现独立外交(宋静,2005)。而面对日本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期,日本应合理把握政策调节中必要的相机抉择,果断地实施结构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使渐显谷底的景气与民间需求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结合,由此克服通货紧缩,走出困境(王虎,2003)。
自2012年安倍内阁正式登场后,日本经济有起有落,一度呈现“波浪形”的走势,由此,众多学者对“安倍经济学”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安倍经济学”并未给日本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制约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难题(姜春文,2016);如果这种增长战略能够使得日本经济确实实现缓慢的增长,即使只有中国的一半,它将会带来很好的效果。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放开管控,以促进经济增长(汤元健治,2013)。也有学者认为“安倍经济学”出台后的效果可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是说其短期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的经济问题(张季风,2016)。这还是归根于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体制,它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而在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后,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朱猷武,2016)。
(三)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题目为“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首先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当代”,其主要指的是冷战结束后,尤其是指安倍晋三上台以后到目前为止的一段时间。笔者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了解到鲜有系统地研究冷战结束后至今的日本经济特征的相关文章和著作。因此,本文将在参考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探究溯源,对当代日本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详尽的探究。文章简要回顾冷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状态,再以2002年的经济萧条时期、以及安倍上台后提出“安倍经济学”等为结点探索当代日本经济的基本特征。
新世纪的到来,必然会赋予新时代以新姿态和新面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亦是如此,而研究各国的经济发展特征是众多学者永不过时的话题,也是必要的话题。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虽然作为一个战败国,当时全国上下已然成为一片废墟,但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彻底地实现了经济腾飞,这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也是世界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奇迹”。然而在迅猛发展之后,在经历近三十年“跌宕起伏”的经济发展状态之后,当代日本经济又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呢,因此,研究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基本特征也是一个必要的课题。所以,笔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日本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这里所指的当代日本经济,是指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发展至今的日本经济。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全球化经济的推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具体来说,日本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举步维艰,难以为继——GDP增长率低
自“泡沫经济”彻底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就陷入了萧条,这也是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期的开始。其中最主要表现就是经济不振,长时间的GDP增长率都在2%以下,平均也就只有1.5%,年平均增长率为0.8%(如图1),这个数字对发达国家而言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日本。近年来,日本同时出现了高龄化社会和少子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数的30%,而且现在社会的压力大,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小孩,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少子化。同时,日本的社会福利水平是很高的,尽管泡沫经济破灭,但是其所谓福利水平却不能下降。加之,维护水利系统,交通系统等各种系统以及公共设施,发展军工产业,搞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都要开销,而这些花费只能从GDP中来,倘若实际GDP不增反减,这只是让日本经济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捉襟见肘,难以为继。面对如此不景气的经济状态,日本政府尽管制定相关扩大内需、简政放权、结构改革等方案和计划,但这些改革的思路还略显陈旧,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增加了政府债务负担,这就使得政府通过利率、财政等手段从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可能性愈益变小。
&近年来日本设计GDP增长率的变化
二、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失业率剧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失业率是世界上国家出了名的低,几乎接近零,然而进二十一世纪以后,日本的失业人口保持在2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是以前的一倍。失业率高是一种经济危机的现象。据最新数据显示,日本今年的10月份的失业率降幅为2.5%,比预期的结果好。然而,忽略这2.5%的低失业率,隐藏在这数据背后的是,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25岁至44岁长期失业的男性达到了1470万人,这是自1990年代初以来上涨了5倍的数字,也是为48年来的最低水平,即便日本总体劳动力在增加。而男性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日本将有更多的家庭失去了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失去了养家糊口的支柱,他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的艰辛。
与此同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失业率三个较为严重的特点:一是失业者的时间延长;据相关统计在日本每5个失业者中就有1个失业已经超过一年半以上,并且以男性居多,他们因此而居家不出,造就是空前的“宅男”大军;二是年轻人失业率较高;这从根本上而言跟企业因冗员太多而不想招聘新员工,或者随着外包行业的发展,企业将事务性的工作承包出去而削减员工等因素有关;三是小规模企业的失业率暴增;由于经济不景气等相关原因严重打击了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员工失业率的增加。
三、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略显贫困化倾向
据数据统计,2000年日本年收入在200万以下的最低工资人群达800万,2006年达到1000万;还有银行存款余额为零的人口从12.4%上升至12.9%,这也就意味着存款的人越来越少,贫困的人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化倾向。虽然薪酬增长是内需能否改善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经济增长前景不明确,预计内需前景仍不容乐观。二十一世纪初,美国IT泡沫破灭、国际遭遇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使得日本对外贸易发展呈现极不稳定的状态,企业直接投资带动出口的作用逐步减弱,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这也就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再者,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日本的出口情况大不如以前。通常,1961到1985年日本的出口增长率达到12%,广场协议后降低至4.6%,这五年内呈现出负增长,直至2006年下降为-0.6%,这主要是由于过高的国债依存率,加上工厂停工,工人失业,刺激经济,短期繁荣,在进入衰退期而又内需不振,反反复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日本要实现贸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需要扩大内需而不是外销,在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新型贸易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之上加快经济快速发展。
四、长期低迷,低速增长——安倍经济学
日本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且国富民富。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国外还有很多资产没被记入GDP,例如买土地的资产达3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并没有记入在GDP总额中,这其中的经济收入每年达1600到1800亿美元。同时,日本石油保有量可持续180天,稀有金属钚有一百吨,稀土储备可用20年,煤矿储存在海底,森林也不开采,并保存着二十多艘潜水艇,还有极高的国民素质、人才、科技等的软实力,因此从整体上而言,日本的潜力巨大,是强大的经济实体。
自2012年年底,再度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提出“安倍经济学”。其中涵盖了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刺激;安倍晋三提出用3460亿美元刺激经济增长,以期摆脱长期的通货萎缩,这使得在2013年日本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复苏,消费趋于活跃。二是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大量印钞票,允许通货膨胀,使得日元贬值,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三是重视军事产业;20多年以来,日本的军事工业向来都是一枝独秀,政府提倡生产先进武器,而不顾突破和平宪法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倍经济学所带来的效果是短期的,而这都是以2014年4月提高消费税率为转折点。对于其他各国来说,世界经济总趋势以及经济复苏是个漫长过程,而货币贬值只能贬值到一定程度,否则可能引发货币战争。
此外,日本自2015年开始提出创设“国家战略特区”,减少政府限制,逐步降低企业法人税率,在改革社保制度、重建财政、推进TPP等经济合作、强化公司治理、改革研发体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措施,针对每个特区的不同优势和特点,实施不同的改革内容,激发民间资本活力。但是种种政策,在面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时以及劳动生产率减少的情况下,日本经济的常态就是呈现低速增长的状态。
尽管“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措施会在长时间内继续推行,而2015年日本的经济也实现了0.6%的增长,但是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容乐观。首先,内需不振是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的致命伤,安倍新政权试图通过下调企业所得税和设备投资税促进企业设备投资,但这两项政策尚未启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由于日元贬值趋势尚未终止,海外日本企业已出现调整生产体制的动向,这就增加了日本经济外需的困难。再者,日本目前的债务负担较为严重,居民储蓄率很难维持高位,倘若达到一定临界点后极有可能会使日本国债市场陷入危机。最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一直是束缚日本经济增长的顽疾,如果持续性的人口劳动力不足会对日本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所以从长期来看,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十分有限,基本上会保持平稳发展。换言之,当代日本经济会长期持续以经济低迷、高杠杆、政府债台高筑、创新能力减弱的基本特征。
[1] 朱麒霈.
&安倍经济学对日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分析[A].
“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6
[2] 张季风.
&“安倍经济学”给日本带来什么[J].
领导科学论坛.
[3] 姜跃春.
&“安倍经济学”能带领日本经济走出困境吗?[J].
[4]苑生龙.
&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经贸关系[J].
宏观经济管理.
[5] 曹永馨.
&“安倍经济学”对日本政治经济走势的影响[J].
[6] 张晓兰.
&2014年日本经济形势及2015年展望[J]. 宏观经济管理.
[7] 于洪洋.
&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安倍经济学”[J].
现代日本经济.
[8]伞锋,张晓兰.
&安倍经济学能拯救日本经济吗?
[J].东北亚论坛.2013(12).
[9] 汤元健治.
&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日本的发展潜力[J].
[10] 中信建投宏观研究团队.
&大泡沫来临前的日本经济[J]. 金融博览(财富). 2011(01).
[11] 鲍羽.
&日本泡沫经济治理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1.
[12] 江瑞平.
&当前日本经济回升面临的五大问题[J].
[13] 王虎.
&2002年日本经济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J].
世界经济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