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天涯帖子《炒股就是赌博,炒股技术分析视频一文不值》

天涯明月刀ol吧-百度贴吧--天涯风啸四方海,明月心醉一人刀。--腾讯游戏《天涯明月刀》百度贴吧。玩家交流、沟通的平台。各位玩家可以在贴吧发表攻略、视频等游戏内容相关的帖子,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58699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天涯风啸四方海,明月心醉一人刀。
《仙侠世界2》将于9月15日隆重开启公测!众多新游戏元素的加入,将会为玩家带来无与伦比的修仙体验!
吧友已经关注,只等你加入
没有更早的数据啦
正在获取历史数据
大家又有新的发言,点击刷新
参与本吧讨论,请先|
那走进炫富姐姐内心
想问问你们这些有情缘的,平时是上线就跟情缘腻在一起,还是上线各玩各的,有事才私聊一下子?
这是个正经的找固定队的队员的帖子~看我真挚的眼神~ 队友属性镇楼~
话说马上就要开新区了,有没有打算一起去新区的小伙伴啊,楼主打算建个帮派,如果人多就建个联盟,
直播搓1w金 搏一搏 单车变摩托 随便镇
本人纯新手,求问五毒PVE心法佩戴,紫色心法就行
爆照骗找个师傅。长生剑高冷御萝
有人要体服号么,我出
现在pk丐帮垫底,各位没意见吧
现在的神族职业都是这么威风的吗 跑起来追不上 抓到了打一套又不掉血 楼主一个真武不知道怎么回他
下周六开新服 找三个小伙伴er 凑一个固定队 别来那种玩er两天A了的 要不起 我们有 神威和唐门 来个天香
好像是郗北的脸 不知道有没有人可以有的
有需要的可以来找我,QQ ?
来自一醉轩的小萌新想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玩( ???o_o??? )?
死活不往村里送,一个件要我加2块钱才送,想想太贵了,自己骑着小电驴去拿了。
准备找少主的帖子报道来着,没帖子了挺尴尬的,我来发个帖吧。 致敬前记者@p 以及多名热心读者
自从A了游戏,基本上别的游戏也没怎么玩了,日常无聊。每天能睡14个小时我就是很好奇大佬们A了游戏都
这是一个历经过各种萌妹ID的过来人的经验
肝了一星期单机,被ai耍得团团转
现在这游戏连切磋机器人都研制好了,这个天香id青檬,每天被挂在这里测试!官方对于这种肆无忌惮的跑
一楼不说事情免得被删
打了好几局 经常定住一个就没用了 一次放个离渊 顶住一个 唐门直接给我秒了 还有一次一神威 一太白打
刚开始女儿是乖的,换了个视角瞅她就变脸了,啊…
这配置。。有的救不?我想玩天刀啊
不是喷唐门太强,喷是十多年网游生涯中第一次见到的策划给100个666。 加强职业是像天刀这么加强法的么
来呀,互相伤害呀
狗神刀,够骚,只会抱抱,转圈圈。 来个小姐姐啊
卤煮第一次玩的游戏是传奇,直到现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热的PVP分子 刚发了个帖子,被秒删,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刀吧把ba yi ba给自动屏蔽了。
能自力更生的,因为天香怕带不动团本 不会的可以教你,也没什么要求不A就好 我2.63这样子,然后其他随
青龙永夜的神巧合 世界喊着做莲花,啪一下点进组,一看全是天香 5个天香妹妹! 全都是帝王州的 神一般
找亲友,找师傅,找组织,找绑定,找人一起刷本哈,哭啊本来2.7战力了,不晓得分解了神马,变成2.5了
有喜欢姐姐的吗
你会把你的角色停在哪儿
时光沧海的,战力1W9以上吧。 太白真武天香不要,其他都可以。 qq
我就想问一句混野队打本的天香都是要刷治疗量的么 不然别人看你治疗量低你就是在划水是吧
时光沧海寻找一只师傅。那个,我平时会很听你的话,你说什么我尽力会去做,我可能会比较咸鱼吧,就
TB:天刀子轩光速店
什么时候才能开第二属性升5品6品
天刀没啥盈利,这游戏挺到今天是个奇迹,钱全让工作室和玩家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兑换本吧会员
吧主,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本吧专属印记
定制名片背景
名人自动顶贴
定制头像边框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贴吧热议榜
发表后自动分享本贴
使用签名档&&img src=&/v2-8883bda37b1cee561d0048dbc1705a69_b.png& data-rawwidth=&1014&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4& data-original=&/v2-8883bda37b1cee561d0048dbc1705a69_r.png&&几个星期前我回国内跑了一趟,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见了一些投资者朋友。其中一个投资者告诉我,最近他非常痛苦。我问他为什么?原来在英国脱欧公投结果(2016年6月)公布以后,这位投资者朋友开始看跌英国股市,并卖空富时指数(FTSE)。但是事与愿违,从六月份开始,英国股市不跌反涨。因此这位投资者朋友痛苦不堪。事实上,英国股市从2016年年初开始到本文截稿时(11月23号),上涨了9.22%,这可能出乎很多朋友的意料。&p&我问他:那你现在看空还是看涨英国股市?他说:肯定看空啊。你看英国政府现在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这种形势对于公司和经济的打击都非常大。我觉得市场只是暂时存在侥幸心理,所以还没有下跌。但是从宏观大势来看,英国的基本面非常糟糕,股市下跌是迟早的。&/p&&p&这位投资者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篇很有趣的学术文章(Mayraz, 2013)。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b&《一厢情愿》&/b&(Wishful thinking),文中提到了一个牛津大学的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随机找了145位大学生,并将他们分为两组:农民和面包师。&/p&&img src=&/v2-3b7a06f80543_b.pn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v2-3b7a06f80543_r.png&&&br&&p&我们知道,农民和面包师的关系是:农民生产小麦,并且把小麦卖给面包师作为烤面包的原料。&b&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总是希望小麦的价格越高越好。而面包师需要买入小麦磨面粉作为他烘烤面包的原料,因此他们希望小麦的价格越低越好。&/b&&/p&&img src=&/v2-9d82e8ae3fb3cbd93613_b.pn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v2-9d82e8ae3fb3cbd93613_r.png&&&p&在这些学生被分配好角色后,研究人员给了他们一张小麦的历史价格图,并让他们预测小麦的价格。学生们被告知:他们的工作是去预测小麦的价格,谁预测的价格最准确,他/她会得到5英镑的现金奖励。&/p&&p&实验的结果非常有趣。&b&农民们对于小麦价格的预测平均值,要比面包师们对于小麦价格的预测平均值高出4%&/b&,在统计学上属于显著差别。&/p&&p&这个实验告诉我们:&b&人们普遍有“一厢情愿”的心理弱点。&/b&农民的愿望是小麦价格上涨,而面包师的愿望则是小麦价格下跌。这样的“一厢情愿”,影响了他们对于小麦价格做出客观理性的预测判断。农民们做出的价格估计偏高,而面包师们做出的价格估计则偏低。他们的判断收到了主观偏见的影响。&/p&&p&这种“一厢情愿”的心理偏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非常普遍。在另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Babcock, et al, 1995)中,研究人员给一群受访者做了个情景测试。情景测试的背景是:一个摩托车手在公路上被一辆车撞到。受伤的摩托车手起诉汽车司机,要求赔偿10万美元。受访者们被随机分配,并角色扮演摩托车手或者肇事司机。然后研究人员让他们猜:最后摩托车手和司机达成的协议赔偿金额为多少?如果谁猜的比较准确,那么会得到现金奖励。&/p&&p&这个实验的结果的有趣之处在于:那些扮演摩托车手的受访者,预测的平均赔偿金额,要比那些扮演肇事司机的受访者预测的平均赔偿金额高出15,000美元,也就是差不多15%左右。因为作为摩托车手,他肯定希望赔偿的金额越高越好。而作为肇事司机,则希望赔偿金额越少越好。到最后,&b&双方的“一厢情愿”都影响了他们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b&&/p&&br&&p&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受到这种“一厢情愿”的行为学偏见的影响?&/p&&p&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有受“一厢情愿”偏见影响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对于这种偏见根本一无所知,那么他/她从一开始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受这样的偏见影响,因此也不太可能做出任何努力去纠正这样的偏见。&/p&&p&其次,“一厢情愿”有时候有心理治疗作用,这样的心理治疗作用类似于“过度自信”。有一句话叫做“期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对于很多人来说,要面对丑陋和真实的现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他们会通过“一厢情愿”来给自己打气,并且拉着自己朝乐观的结果去想象未来。买了房子的人会“一厢情愿”的告诉自己房价肯定不会跌,快大学毕业的学生会“一厢情愿”的告诉自己很快就能找到梦寐以求的高薪职位,而选择下海的创业者则不停的告诉自己下一个马云就是我。没有这些“一厢情愿”,很多人可能都坚持不下去了。&/p&&p&再次,“一厢情愿”也有自我麻醉的效果。人类有一个普遍的行为学毛病叫做“选择性回忆”,即我们会倾向于选择记住自己成功和快乐的历史,而选择淡忘那些不愉快,或者亏钱的“灰暗”历史。这是人类的一种求生本能:因为如果老是沉浸在过去的悲伤和失望之中,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陷入“自我责备和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以致于越来越消沉和悲观。&/p&&p&问题在于,“选择性回忆”的本能如果得不到理性控制,也会滑向另一个极端,即我们被这种“自我麻醉”蒙蔽了双眼,无法不受自己偏见的影响去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p&&p&那么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自己堕入“一厢情愿”的行为学偏见呢?&/p&&p&首先,在我们做任何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前,都应该提醒自己做“&b&换位思考&/b&”。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心仪某个股票,决定出手购买。那么我们不妨把自己放到购买股票的对立面,即卖出方,然后仔细的想想有哪些卖出该股票的好理由。然后将这些卖出的理由和自己想买入该股票的理由对比一下,确认自己的买入理由确实充分。&/p&&p&我们需要明白,无论我们去市场上买入,还是卖出某只股票,市场上一定有一个交易对方卖给我们要买入的股票,或者买入我们要卖出的股票。在这两个交易方之间,发生的是一个零和游戏:不是你赚,就是对方赚。因此,我们需要养成这个习惯,经常问自己:我知道的比市场上其他人更多么?我的信息比市场更全么?如果答案不明确,那么投资者就应该提高警惕,避免自己做这种类似于猜硬币,比大小的投机决策。&/p&&p&其次,当市场的走向背离我们一开始的期望时,投资者需要停下来进行&b&自我剖析&/b&:我有没有受“一厢情愿”的偏见影响?是不是我的主观意见影响了我的客观判断?如果没有目前的损失,我还会这么看多/看空这支股票么?这样的自省可以帮助我们尽量避免陷入行为学偏见而无法自拔。&/p&&p&综上所述,人类由于自身先天的行为学因素,会产生“一厢情愿”的行为偏见。这种偏见,恰恰是我们做出理性投资决策的一大天敌。在“一厢情愿”的偏见的影响下,投资者很容易做出带有偏见性的主观判断,导致其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偏见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投资决策过程来抵御这种偏见的影响,提高自己做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p&&p&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img src=&/v2-52d0cf05dd172bfe9cfa_b.png& data-rawwidth=&748&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8& data-original=&/v2-52d0cf05dd172bfe9cfa_r.png&&&p&数据来源:&/p&&p&Guy Mayraz,wishful thinking, JEL, 2013&br&&/p&&p&Linda Babcock, et al, 1995, Biased judgements of fairness in bargain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95.&/p&
几个星期前我回国内跑了一趟,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见了一些投资者朋友。其中一个投资者告诉我,最近他非常痛苦。我问他为什么?原来在英国脱欧公投结果(2016年6月)公布以后,这位投资者朋友开始看跌英国股市,并卖空富时指数(FTSE)。但是事与愿违,…
&p&首先,我要表达对你的敬佩。&/p&&br&&p&跟自己年轻的时候相比,我当年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差不多也是5000左右,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楼主能够努力每月存下2000元,把每个月的平均花销控制在1500之内,实在不容易,要知道广州物价也绝非便宜。&/p&&br&&p&我想聊聊我这些年来从一个月光到理财入门再到投资收益的过程.。&/p&&br&&p&我分为几个阶段来阐述:&/p&&br&&p&&b&1 存钱保卫战&/b&&/p&&p&&b&2 理财1.0 合理的配置组合&/b&&/p&&p&&b&3 理财2.0 债券和基金定投&/b&&/p&&p&&b&4 投资1.0 证券&/b&&/p&&p&&b&5 投资2.0 房产&/b&&/p&&p&&b&6 总结&/b&&/p&&br&&p&&b&1 存钱保卫战&/b&&/p&&br&&p&当年的我,控制消费、记账,每个月的乐趣就是看着自己又存下多少多少钱,也有一点点的成就感。&/p&&br&&p&工作第二年,我就存下了六位数,还是蛮不容易的。第一年,上面说了,月光啊。言归正传。&/p&&br&&p&每天记账分为如下几个部分(最好把一个月的消费分类)。&/p&&br&&p&&b&1-1 必要的开支:&/b&&/p&&br&&p&每月房租、交通、餐饮、必要的衣服、化妆品等&/p&&br&&p&给自己每个月做一个预算,不要饿死自己也不要月头撑死自己。&/p&&br&&p&这些钱不能省,但是得省着花。&/p&&br&&p&&b&1-2 不必要开支:&/b&&/p&&br&&p&没有社交意义的聚会、玩乐、随时随地的新衣服、各种各种的人情世故等……&/p&&br&&p&注意,这里面就是控制自己,有些衣服你可能觉得很不需要,其实在我看来都不必要。&/p&&br&&p&&b&1-3 专用金:&/b&&/p&&br&&p&每年一次的旅游预算,或者女生给自己添置一个心仪的包包(注意是必需品,不是随便看到的都喜欢,所以我也认为对于女生逛某宝是个坏习惯,哈哈),我都是赞成的。&/p&&br&&p&注意你是在控制消费,而不是变成守财奴。该有的精神世界还得有。&/p&&br&&p&我建议你可以每月预留点钱,给自己充充电、给自己的大脑充充电,参加一些讲座活动等,而不是吃喝玩乐。&/p&&br&&p&&b&1-4紧急金:&/b&&/p&&br&&p&必须要有,以备一些家庭特殊开支、交通意外等,不可以把所有钱都放在你够不到的地方。床底下就可以有个盒子,锁上。里面有一小笔钱,足够度过一次小小的危机。&/p&&br&&p&你应该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就当是送给其他需要的读者的一点额外小分享。&/p&&br&&p&&b&2 理财1.0:合理的配置组合&/b&&/p&&br&&p&这个阶段,进入了你现在的阶段了:&b&当有了一定的存款积累,该怎么配置比较合理呢?&/b&&/p&&br&&p&&b&2-1为什么说银行定期不是推荐的首选方法呢?&/b&&/p&&br&&p&不是说不好,对于理财新手来说,存银行比存在一些自己不了解的地方要靠谱得多。存银行可以短期控制你消费的欲望,&b&只是存银行不是你可以采用三年乃至五年以上的理财方法&/b&。我们上一辈的理财方法,一张存折若干年的做法的确已经不适合现在了。&/p&&br&&p&&b&2-2那么不存银行,有哪些可以选择呢?&/b&&/p&&br&&p&你说到余额宝,可能利息率比银行稍微好一点,这点我不否认。但是现在余额宝的利息率也是越来越低(余额宝的利息来自哪里?背后是什么财团在运作?哪些基金参与等等倒是可以为理财2.0进阶做准备),我个人认为存银行和存余额宝不是特别大了。&/p&&br&&p&但是余额宝的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可以随时动用,如果哪天你的眼看到了某款包包、你的手不听使唤、手机再这么一扫就……&/p&&br&&p&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短期理财,各大银行自己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有很多种商品(比如某某街、某某网络金融等等),有些利率很高,但是一定要注意风险,尤其是平台不够规划、承诺回报率又过高的金融骗局。这类案例在发生过很多次,一定不能被所谓的收益麻痹双眼。&/p&&br&&p&&b&2-3 所以,我在这部分理财1.0的建议是:&/b&&/p&&br&&p&如果你的定期存款到期了,有一部分积累的现钱,&b&我建议做一个配置组合。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从而学习反思,并且向理财2.0迈进。&/b&&/p&&br&&p&1) 一部分钱,可以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个人建议不要超过一年,汇率变动等等因素,过长的理财周期会让你的钱不如做其他理财方法)&/p&&br&&p&2) 一部分钱,可以放入你提到的类似余额宝,或者这类大型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我建议不要放太多,比如楼主有7万,我建议4万购买银行类短期理财,2万购买余额宝。因为要控制自己的消费,并且验证平台,所以每一步都非常谨慎。可能有读者说我过于保守,但是别忘了,理财投资这块还是谨慎为妙,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养成这样的好习惯。)&/p&&br&&p&3) 还有剩下的1万,可以作为迈向理财2.0的基础了。&/p&&br&&p&&b&3 理财2.0 债券和基金定投&/b&&/p&&br&&p&刚刚上面第二部分说了,你如果有7万,6万元通过还算稳健但是够灵活的方式管理起来后,剩下的1万就可以迈入理财2.0了。接下里就阐述这块内容。&/p&&br&&p&这1万,我们作为试金石,作为学习成本,不作为一定要盈利的本钱,因为这钱不坏,永远停留在第二阶段,乃至有一天一不小心从第二阶段跳跃到第四第五阶段,那就有点麻烦了。因为市场经济在向个人收学费的时候,往往是血淋淋的。&/p&&br&&p&鉴于你的年龄、水平,理财2.0我还是非常保守:&b&先推荐债券、后推荐基金&/b&。&/p&&br&&p&跟第四部分对比看,大家都明白了。第四部分我会讲到证券,而这类证券投资(理财)的风险可比债券和基金大多了。&/p&&br&&p&&b&3-1 怎么选?&/b&&/p&&p&我建议你可以去东方财富网上(这样的网站有很多,各大证券公司也都可以办理,但是作为入门,我这样描述可能清楚一些,我可不是东财的托儿哦)。&/p&&br&&p&按照分类搜索“债券”点击进去,可以看到很多很多债券品种,比如国债、可转债、企业债等等。&/p&&p&但是我建议新人首选:&b&债券基金&/b&,并且是&b&长期纯债基金&/b&,这是一类把债券和基金混合的品种,牛市比不过股票,但是熊市可以适度抵抗市场。(不是说不会亏损,但是风险比做过山车小多了)&/p&&br&&p&同理,按照分类搜索“基金”点击进去,可以看到基金分类有很多种,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就是上面刚刚说的)、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ETF联接、LOF、QDII等,看不懂没有关系,看不懂的不轻易卖、不轻易碰,慢慢研究来日方长。&/p&&br&&p&这里面,作为新人,&b&我推荐债券型基金&/b&,理由上面说过了。股票型、混合型虽然收益相对较高,但是风险也是伴随着一起变高。&/p&&br&&p&&b&另外,提醒:不要被网站主页上推荐的高收益类品种吸引,要购买可以,做足功课,研究其基金持仓情况、背景、组合、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等等,在理财投资领域内的一句亘古不变的老话送给大家:天上不会掉下馅儿饼的。&/b&&/p&&br&&p&留一个话题,以后慢慢再和大家说:一般类的其他基金如何筛选?有哪些标的?排名?持仓?历史收益?基金经理?我们以后慢慢再说。&/p&&br&&p&&b&3-2 怎么买?&/b&&/p&&br&&p&我建议你1万元,先筛选一只还不错的长期纯债基金,买7000,然后每月定投。(其实其他类基金也都可以采用定投的方式,特别适合刚刚入门的朋友)每月你如果可以结余2000,可以定投1500。&/p&&br&&p&有人要问了,为何1万当中留3000,每月2000中留500。这是因为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手中永远要留有现金子弹,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虽然可能让你赚得不那么多,但是市场发生波动时,让你亏得也少。&/p&&br&&p&换言之,巴菲特说:永远不打光最后一颗子弹!&/p&&br&&p&&b&4 投资1.0 证券&/b&&/p&&br&&p&如果度过了第三部分,那么所有理财的人都不可以避免地会进入这块内容,而我更愿意称其为投资,而不是理财了。&/p&&br&&p&刚刚上面说的很多基金,其实就是你把钱交给了某个机构的某个基金经理,让他来帮你投资股票。(每种基金类型不同,但是大致逻辑可以这么粗糙地理解)。&/p&&br&&p&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那么可以自己尝试投资证券市场。&/p&&br&&p&但是,“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话不是说说的,我的多年经验告诉我:这是真理啊!!&/p&&br&&p&我建议你作为学习对象,学习、观察着,不着急在现在就接触股市。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还没有学习到一定的程度就急着给市场上的狼去送钱,何必呢。&/p&&br&&p&但是得学习,必须得学习。华尔街没有新鲜事,中国也同样如此。我们可能错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但是这些都是那些不学习又贪婪的人才会后悔的事情。&/p&&br&&p&&b&5 投资2.0 房产&/b&&/p&&br&&p&房产,这比股市就更复杂了,特别是2016年当下的中国房地产。&/p&&br&&p&不单单是住房需求,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投资金融产品,其实老早以前它就是了。&/p&&br&&p&给你的建议,我只提了这个进阶的思路(可以是从基金到证券再到房产,也可以是先房产后证券,视每个人家庭情况而定)。&/p&&br&&p&具体关于房产能不能买、怎么买、什么时候买的问题,未来再单独开一个问题详聊吧。&/p&&br&&p&&b&6 总结&/b&&/p&&br&&p&&b&6-1我的个人路程总结:&/b&&/p&&br&&p&月光、强制储蓄、银行理财产品、基金、证券、房产,现在的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么多年也给市场交了不少的学费。&/p&&br&&p&现在,我还在学习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这里面又有风险又有意思,慢慢地有一点点小门道。&/p&&br&&p&保持学习,保持体魄,保持对市场的感激和敬畏,双重感情。&/p&&br&&p&&b&6-2 给你的建议总结来说:&/b&&/p&&br&&p&可以开始考虑资产组合、买一部分保本产品的同时开始接触基金(纯债型基金)、一年左右开始接触证券市场。&/p&&br&&p&每一年(或者半年)给自己一个完完全全的总结反思,&b&年轻时不怕犯错,怕的是偷懒。&/b&&/p&
首先,我要表达对你的敬佩。 跟自己年轻的时候相比,我当年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差不多也是5000左右,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楼主能够努力每月存下2000元,把每个月的平均花销控制在1500之内,实在不容易,要知道广州物价也绝非便宜。 我想聊聊我…
&p&&b&本人相关背景:精算师
&/b&&/p&&br&&p&&b&前言&/b&:我写这回答的目的是希望各位有幸看到本文的朋友能抽出您人生中的30分钟尽量一字不拉地读完本回答。这30分钟也就是一局LOL或者一集电视剧的时间,但你可以读到一位有n年工作经验的精算师专门写给知乎里绝大多数不太懂保险的朋友的回答。&/p&&br&&p&这篇文章尽量不使用网上你能搜到的已经被复制粘贴了几万遍的信息,而是用我的专业知识换一个角度为大家诠释。我并不是第一个回答本问题的精算师,只是我角度和他不一样。&/p&&br&&p&现在老百姓对商业保险乃至保险公司的怨气非常大,用以前上学时候老师教我们的话解释就是:保险最大的风险是你购买的保障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保障。我本来只打算买个西瓜结果最后发现买回来一个篮球。篮球也许比西瓜贵,但这并不是我需要的东西,我不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意义。&/p&&br&&p&因此我专门写了以下回答内容,我希望这篇回答能是一站式的商业保险回答贴,一篇就能解决普通人乃至初级保险从业人员所有关于保险的问题。&/p&&br&&p&所以请您尽量每个字都要看哦!&/p&&br&&p&&b&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你们读完后能对保险,特别是对商业保险,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可以产生动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为自己及家人购买最好的商业保险。&/b&&/p&&br&&p&如果有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人员能读到本文,也希望你们可以积极考虑为你们的员工乃至他们的家属购买保险。保险真的能为你们省不少心!我后面也会为大家介绍如何为自己配置保险并且为什么这样配置。&/p&&br&&p&保险这方面,特别是商业人寿保险,别说知乎,整个中国能像我这样从渠道、各种基本法、产品模型、偿付能力、核心系统、各种运营、再到监管乃至外部再保险管理能如此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真没几个。好吧严谨点,最多也就几百号人。&/p&&br&&p&反正我的意思就是保险这方面我真的很牛逼就是了。(嗯,别打脸了)
&/p&&p&&b&&u&还有,我这篇回答虽然写于2016年,但即使你在2017年、2018年乃至东京奥运会时候才读到我这篇回答,我说的内容仍然管用!!!&/u&&/b&&/p&&p&&b&&u&我也会偶尔更新一下本文的内容,但无论怎么更新,本文的主基调是一直管用的。&/u&&/b&&/p&&img src=&/cec4eeeabd5eb_b.png& data-rawwidth=&329& data-rawheight=&4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9&&&p&&b&以下是正文:&/b& &/p&&p&-------------------------------------------------------------------------------------------------------------&/p&&br&&p&我知乎第一个赞同过千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购买一份合适的重疾险组合? - 李元霸的回答&/a&里曾经明确推荐过哪些重疾产品是目前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最好的,但还是源源不断收到私信问我某某保险方案是否更好。&/p&&br&&p&我实在诧异地很,我不都告诉你们哪个最好了,你们照买不就是了,为啥还问那么多问题?但我想了想,即使在保险公司,很多员工甚至管理人员也不知道怎么为自己买保险。&/p&&br&&p&还真别笑,你如果有亲戚朋友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可以问他们一个人身保险里最简单的问题:&/p&&br&&p&保险中的“身故责任”分几种?&/p&&br&&p&我猜很多人是回答不出来的。&/p&&br&&p&所以,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保险,除了知其然还要让你们知其所以然。对于本题回答我决定换了个演绎方法。我要从知乎保险问题里最少人说的,最少人懂的,也是最基础的开始:&/p&&br&&p&&u&&b&我们先来谈谈中国的保险监管&/b&。&/u&&/p&&br&&p&你们看到这里,心情肯定和下面这样图一样,尼玛你们这些安利保险的现在都走这种套路了。&/p&&img src=&/fd33b23ee4aebdbc486bc_b.png& data-rawwidth=&486& data-rawheight=&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fd33b23ee4aebdbc486bc_r.png&&&br&&p&不不,后面很快你就知道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了。来,我们先耐心一点,不然这文章后面还有更长更臭的怎么办。&/p&&br&&p&我们都严肃点,耐心点。&/p&&br&&p&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国务院通过“一行三会”,即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理整个金融市场。央行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证监会一年365天被全国人民问候全家,其知名度也不必多说;银监会作为闷声发大财的最典型机构,四大行也得听它司令,牛逼地位我也不多说。但你们知道保监会是干啥的么?&/p&&br&&p&保监会的实际知名度我先给你们看一个官微阅读量对比图。这是前阵子同一种类型的新闻:证监会/保监会完成2016年两会建议提案工作(截图时间有点久,这篇文章其实动笔于很早之前,原谅我的拖延症...)。&/p&&p&这只是一条很普通的日常工作新闻,一般人根本不会有兴趣看这种新闻,产生的阅读数可能就是因为两个微信号的处女座关注者为了消掉未读提示而产生的点击。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种新闻证监会官微里的浏览量可是保监会官微的20倍!从大概率上甚至可以间接推定每20个知道证监会存在的人里面才相应有1人知道还有保监会这种机构存在呢。&/p&&br&&p&&a href=&///?target=http%3A///r/LXWLkxHE4UyerVXw9y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LXWLkxH&/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UyerVXw9y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img src=&/ebaf7285c0adbcb1235c_b.pn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ebaf7285c0adbcb1235c_r.png&&&br&&p&(题外话:我这里故意“黑”了一下保监会的官微,实际保监会还有一个公众教育微信号叫“&b&保监微课堂&/b&”,专门用来向大众普及保险知识,做得非常好,甚至比很多商业保险公司的微信号都做得好,这在政府机构的微信号里是比较少见的,我建议大家都去关注,真能涨不少保险知识)&/p&&br&&p&保监会或者英文简写CIRC,全称“&b&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b&”,和证监会银监会一样都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正部级,但还是事业单位,而央行虽然是正部级单位,但实质是副国级部门)。&/p&&br&&p&&b&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b&也就是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保险购买销售消费理赔行为等等,只要是商业保险行为有关的都归保监会管。&/p&&br&&p&这里监管所依据的法律包括最顶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以及保监会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我们保险界常说的“天条”,在国内开展的每一项保险活动我们都是有法可依的。&/p&&br&&p&股灾之后盛传高层会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一个大监管,即使最后真的这样实施,保险监管毫无疑问也会是一个独立的职能。&/p&&br&&p&而我为什么要先谈保险监管?&/p&&br&&p&&b&因为从偿付能力监管来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保险业监管水平最全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你们在中国的保险公司购买和持有的保单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是最安全的,接受了最全面的监管保护。&/b&尤其是那些动辄要保几十年的人寿保单,你们绝对可以放心持有。&/p&&br&&p&本来可以把上面那段第一句话中的“之一”去掉的,但采用相似监管原理的欧盟Solvency II经过多年扯皮后眼看就要被天朝的偿二代后发制人超车,吓得赶紧和我们同时在日实施,免得被我们抢去全球第一的美誉。&/p&&br&&p&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二代监管规则,业内简称C-ROSS(注:不读克洛斯,读c罗斯,官方发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具体怎么计算实在太专业了,我这里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根据监管要求和指引,在每季末、每年末保险公司会通过建立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压力测试后能确保&b&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会倒闭&/b&。&/p&&br&&p&换句更直白的话说,天朝的保险公司只要通过了C-ROSS下的偿付能力测试即代表它都能硬扛200年一遇的大灾难(汶川地震这种是30-50年一遇,日本311地震或阪神大地震为50-100年一遇,或者各种股灾),没有例外。&/p&&br&&p&如果把中国的C-ROSS或欧盟的Solvency II比作Windows 10(当然Solvency II允许欧洲保险公司使用监管批准的内部模型而非标准模型以更好的反映自身风险,这也许再”高级“一点),那么目前美国使用的RBC保险监管架构差不多就是Windows 2000最多带个SP4,采用RBC类似架构的香港、新加坡、日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们也正在根据自身市场情况准备监管更新中,但从安装进度条来说已经远远落后于咱们啦!&/p&&br&&p&&b&所以,不要提到中国金融业总觉得我们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什么纽约伦敦面前我们抬不起头,我们金融业也是有领先全球的时候!&/b&(此处应给中国保监会掌声)&/p&&br&&p&对了,全球银行业最新的监管架构巴塞尔3协议,即使在监管如此强势的中国,也得到2018年才能全面实施。我们的C-ROSS和Solvency II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保险业版本的巴塞尔2.9,可是早整整两年哦。&/p&&br&&p&偿付能力制度为多级预警制度,安全线第一档就是偿付能力要高于150%,即(认可资产-认可负债)/ 最低资本的计算结果要不低于150%,这里每个项目都会牵扯复杂的算法。如果计算结果低于150%,保险公司就要开始紧张了,因为贵司已经唤醒保监会的盯梢属性,自己要赶紧想办法把偿付能力弄回150%以上。如果回不去,也尽量不要再去跌破下一档安全线100%。否则保监会就会动用各种监管权力要求保险公司采取可行方法尽快将偿付能力恢复到最低安全线之上。这些“可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增资、暂停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暂停发行新保单、暂停销售占用资本金过大的产品、卖出占用最低资本过高的资产比如创业板股票等等等等等。&/p&&br&&p&国内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信息可以通过中国保险业协会网站或各保险公司的官网信息披露栏目查阅,及时公开的信息披露也属于重要的偿二代监管环节。&/p&&br&&p&看到这里,你肯定要说:贵国这种官僚机构,尼玛吹的都好听,实际做起来还不是一坨屎。&/p&&br&&p&那我还要告诉你,执行起来也不会是屎。&b&因为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计算由精算人员专门负责,这就是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合规性和专业性。&/b&&/p&&br&&p&在中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工作及其他精算相关工作(如产品定价等)全部由精算人员执行,相关工作报告得到总精算师审阅并签名同意后还需要按期上报监管。这些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保监会相关规定中法定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不是随便张三李四都能去干的(其他金融机构倒是可以)。&/p&&br&&p&为了保证专业性,包括总精算师在内的精算工作人员都需要通过一定科目的精算师考试并力求获得精算师认证。就专业认证难度来说,你们可要知道考出一个FSA(北美精算师认证)的时间平均是考出CFA时间的三倍。而精算师认证中的神经病,FIA(英国精算师认证)更是普遍认为难度是FSA的两倍!如此艰难的精算师考试就是为了确保精算人员能具备合格充足的专业知识以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即使考试通过,每年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继续教育以保证精算师紧跟最新的精算技术和保险监管发展。&/p&&br&&p&你这时又嘀咕了,不就考试难一点么,高分低能的人多得是。不、不、不,你们太小看精算师的工作了,一个精算工作者接受保监会、中国精算师协会和公司管理层三重监督三重压力不说。&b&在中国,总精算师是一个如此变态的职业,监管机构有权力是可以终身追究你曾经的工作错误的!whenever and wherever you are. &/b&&/p&&p&对的,精算师中的佼佼者,各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是有可能被终身找茬的。要是你知道你有可能快退休了竟然还要为某一份20年前在某个老东家签的精算报告挨处罚,你想想平时该有多大压力啊。老板都有如此压力了,下面做小的还不加倍奉还么?&/p&&br&&p&因此,从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执行人员来看,中国保险公司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是非常可靠安全的。&/p&&br&&p&甚至,大家可能已经听说了我今年更新此文时发生的一个新闻:保监会前主席因为某些问题被撤下。但是,即使这样之后,保险监管仍然在有效运行。这就一定程度再次证明这个监管体制是可以独立于任何人可靠运行的。&/p&&br&&p&但我知道你们肯定不想听这些有的没的,你们就是想知道,如果万一,如果万一保我保单的保险公司真的倒闭了怎么办?&/p&&br&&p&这里需要重点澄清,你们可能经常听到一些保险代理人常说的中国保险公司不会破产这其实是错的!,&b&因为根据我国保险法,中国保险公司是允许破产倒闭的!&/b&&/p&&br&&p&&u&&b&但如果真有保险公司破产,我们还有保险保障基金来保证保险你的保单安全!&/b&&/u&&/p&&br&&p&这里还要特别特别提醒一句,在中国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并不一定代表保险公司会倒闭。新闻里面偶尔出现几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在业内不算大新闻,实际上在起稿写这篇文章的2016年1季度末甚至有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负数。对的,是负数,也就是技术上来说,资不抵债。但是再提醒一次,即使这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负数,在中国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他们这些保险公司离真正意义的破产还是实在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远了。因为能开保险公司的股东们都不缺钱,还有那些觊觎保险公司牌照的人想借机掺和的也不缺钱,随时可以注资。&/p&&br&&p&说回万一保险公司走到破产这一步怎么办。汇金公司你们肯定知道,牛逼吧?证金公司你们肯定也知道,虽然傻逼但还是牛逼吧?中国还有一个与这些不同类型但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的东西,由保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这个中保基金或保险保障基金前身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实际是我国金融业第一个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p&&br&&p&在极端的情况下,根据保险法及相关规定,&b&保监会可以指定已经破产的保险公司的仍然有效的保单及其保单准备金转由另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承保&/b&。同时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保险保障基金会提供救助,以人寿保险为例:&/p&&blockquote& 第二十一条 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
  (二)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blockquote&&br&&p&这个救助标准你们满意吗?我觉得太仁慈了,就像菩萨一样。&/p&&br&&p&而且,你可是要知道中国银行业同类型的保障机制 - 存款保险2015年才正式实施,每个账户赔偿50万封顶。而在无数人觉得买保险要比在国内好的香港,从2001年提议成立和我们类似的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PPF)至今(请不要和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混淆,不是一样东西),事实上还处于纸上阶段。而且鉴于目前香港立法会的特殊情况,我觉得未来5年正式推出这个东西都非常难。也就是香港目前是没有像内地这种保险公司破产消费者经济救助体系的。&/p&&br&&p&救助破产保险公司并不是保险保障基金唯一用途,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p&&blockquote&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
(一)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
(二)中国保监会经商有关部门认定,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的。&/blockquote&&br&&p&直到目前为止,保险保障基金一共真正出手过两次,都是为了舒缓保险公司的经营乱状。这个经营乱状主要是因为这两公司实际控制人各种作死。一次是为了新华保险,另一次是为了中华保险。这两次出手后保金最终都全身而退,这两家公司现在也恢复了正常经营。新华保险甚至在保金退出后成功上市,成为现在A股仅有的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之一。&/p&&br&&p&所以有人说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其实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才是。&/p&&br&&p&现在保险保障基金规模将近700亿了(16年首次撰写本回答时),主要来源于各位购买商业保险时候的保费会有一个很小的比例将会用来缴纳保险保障基金。别觉得700亿少,其实非常多了!新华保险就是一个巨无霸,保金当年照样能救。再多说一句,保金前几年都觉得自己钱太多,觉得现在自己的钱足够罩你们了,因此还特意降低了保金保费的缴纳比例。&/p&&br&&p&说到现在,你们对你们买的保单感到放心了么?&/p&&br&&p&然而,然而,偿付能力的先进性、精算师的专业性还有保险保障基金都不是我要放的终极大招。我先卖个关子,你们现在应该对于“我买的保单安不安全,最后能不能赔”这个话题有点认知疲劳了,我后面再放终极大招。&/p&&br&&p&我现在先切换一下,&b&&u&我们来谈谈中国的保险公司。&/u&&/b&&/p&&br&&p&什么?卖保单给你的就是保险公司?&/p&&br&&p&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你要经营保险业务,你如果要卖保单给自然人或企业,根据保险法,&b&你必须持有保监会批准的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牌照,并接受偿付能力监管。&/b&&/p&&br&&p&&b&再跟我念一遍,在中国不是阿猫阿狗可以卖保险的,你必须有牌照!牌照!牌照!而且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b&&/p&&br&&p&大家如果在携程买过机票,也许买过那些搭售航意险的机票套餐,这些航意险背后就对应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携程不是承保人,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承保人。&/p&&br&&p&大家如果在淘宝买过东西,付款的时候有个选项是问你要不要退运险,那么这个退运险背后也对应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淘宝不是承保人,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承保人。&/p&&br&&p&国外保险公司来到国内想卖保险也得拿牌照,比如英国保诚在中国与中信集团各出50%股份成立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的保险牌照才被允许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p&&br&&p&国内根据保险业务类别一共有4种牌照: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和财产险。其中前3种牌照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经营范围实际是重叠的,所以可以认为是同一种,即人身险牌照。&b&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险公司只分为两种:寿险(说人身险、人寿保险也是一个意思)公司和财险公司。&/b&&/p&&br&&p&精算实际也对应分为寿险精算和财险精算。保监会也分别有人身险监管处和财产险监管处监管这两种市场。&/p&&br&&p&以大家熟知的“中国平安”为例,“中国平安”旗下有非常多的业务,其中由“平安保险”负责集团的保险业务,而平安保险实际再分为:平安人寿、平安健康险、平安养老和平安财险四家保险子公司负责。这四家公司各持有一块牌照,也就是中国平安一共有持有4块牌照经营保险业务。每家子公司都需单独接受偿付能力监管,集团还有总的偿付能力监管。&/p&&br&&p&如果你买了平安的车险,那一定是“平安财险”给你发的保单,因为它持有财产险牌照,你保险合同上敲的合同章肯定是“中国平安&u&财产险&/u&股份有限公司”的;如果你买了平安的重疾险保单,那一定是“平安人寿”(“平安健康”和“平安养老”主要是团险业务,为方便讨论这里暂时忽略它俩,后面会说什么是团险业务)给你发的保单,因为它持有人身险牌照,你保险合同敲的合同章肯定是“中国平安&u&人寿保险&/u&股份有限公司”。&/p&&br&&p&所以你买了车险要理赔,冤有头债有主,肯定是找“平安财险”索赔,即使你找“平安人寿”,虽然他们都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但肯定是不会理你的。&/p&&br&&p&但是财产险公司经营范围有一个特例,就是允许经营短期(即保险期间为一年期及以下)人身险业务,这是和人寿保险公司经营范围重叠的,但一般来说财险公司因为管理因素很少会把这种短期人身险业务作为自己的业务主力,所以大家购买人身险还是会去寿险公司。&/p&&br&&p&当然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只有一块保险业务牌照,要么经营人身险,要么经营财产险。&/p&&br&&p&我还特别提到了&b&保险公司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b&,这是因为受益于目前什么都要互联网一把,网上现在出现很多所谓的互助保险、众筹保险、抱团保险等等,打的都是更便宜跟方便的保险的口号。&/p&&br&&p&然而,网上互助保险很多都是冒名相互保险,这些组织全部都不接受偿付能力监督,差不多是野鸡P2P之于银行的区别。他们不接受偿付能力督导意味着如果你上错了类似e租宝这类型的坑,或者到最后发生理赔他们没钱赔给你,我上面和你们说的偿付能力监管、保险保障基金还有那些精算师们都不能在你被坑的时候帮你一把。你只能找个地方拉横幅申冤去了。需要注意保监会是允许设立相互保险的,截至2016年10月,保监会也只是批筹了三家相互保险,包括马云的信美相互,但是这些相互保险是必须接受偿付能力监管的!&/p&&br&&p&&b&&u&保险公司牌照是稀缺资源&/u&&/b&&/p&&br&&p&我意思就是想说保险公司牌照可值钱了!特别是寿险公司的。&/p&&br&&p&尤其多得安邦保险、前海人寿等在二级市场和海外并购上屡屡弄个大新闻,让大家知道了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各种妙用。据说各种在保监会排队等批牌照的公司目前超过了100家!(17年更新:安邦和前海弄出的大新闻实在有点大,所以现在牌照更不好批了)&/p&&br&&p&但是,保监会对新保险公司批筹一直持非常审慎态度。一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牌照,虽然保险法规定至少要有2亿元人民币实缴资本,但现实中没有20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即使这20亿元不是问题,如果出资股东背景鱼龙混杂,那拿牌照一样不会是容易事。&/p&&br&&p&&b&&u&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是什么?&/u&&/b&&/p&&br&&p&赚钱,再说一遍,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股东掏钱出来开保险公司都是为了要赚钱的!&/p&&br&&p&&b&&u&为什么要买保险?&/u&&/b&&/p&&br&&p&购买保险是为了减少预期以外的事件对被保险人的财务状况造成冲击,为受益人提供经济补偿减轻负担。也就是,&b&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被保险人通过缴纳保费换取未来财务状况更大的确定性。&/b&&/p&&br&&p&打个比方,没买保险前,你未来财富现值的范围可能是 [-50万元, 200万元],有负值的原因可能是各种财富损失,比如家里大火,比如治病过程中支付的高额医疗费用;而通过购买保险,你的未来财富现值的范围可能变成[80万, 190万],虽然最大值因为要交保费而变小了,但是更加确定了(这个例子中波动范围从250万缩小到110万,所以未来更确定了,当然我这里举例简化了很多统计学上的东西,大家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p&&br&&p&&b&&u&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和社保有什么区别?&/u&&/b&&/p&&br&&p&虽然都有保险两字,但压根是两个世界的东西。&/p&&br&&p&社会保险包括常说的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保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收入来自于政府税收等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和参保人的社保缴费。社保当年即使有结余,也会滚存到下年继续使用。&/p&&br&&p&广义的社保还包括新农合、大病医保、个别地方政府特有的公共保险项目、部分政企合作的保险项目,如目前深圳社保委托平安养老承保的全市居民重疾保险等等。&/p&&br&&p&而保险公司同样能提供商业性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保障,并且还能提供更广的保险项目。&/p&&br&&p&保险公司的收入来自于投保人购买相关险种的保费和相关保费产生的投资收入。还有,上面说了,保险公司要赚钱,今年赚到的钱是不会送给投保人的(各年度间利润平滑或留作他用除外)都要当年瓜分掉的。&/p&&br&&p&举个例子:社保中的医疗保险目标是尽可能让所有老百姓获得平均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从成本考虑肯定不能做到对任何病都用最好的医疗方法最好的药去治疗,这样高的要求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是能负担的起的;而购买保险公司的商业医疗保险,被保险人还能进一步享受社保范围外的医疗费用报销甚至私立昂贵医院的医疗服务,这些都是社保无法提供的。&/p&&br&&p&&b&&u&那么中国现在有哪些保险公司呢?保险公司是如何命名的?&/u&&/b&&/p&&br&&p&截止2016年4月,中国实际有76家人身险保险公司(含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公司)和75家财产险公司合法经营。因为每家公司必须定时向保监会报送统计数据,具体名录可以侧面通过保费收入统计表来了解:&/p&&br&&p&人身险公司名录:&a href=&///?target=http%3A//www./web/site0/tab5179/info402408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i class=&icon-external&&&/i&&/a&&/p&&p&财产险公司名录:&a href=&///?target=http%3A//www./web/site0/tab5179/info402408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月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这个“名录”是一直更新的,有兴趣可以点上面链接进去换个最新时间统计看看。&/p&&br&&p&上面名录里随便找几个名字,比如:泰康&b&人寿保险&/b&股份有限公司,比如天安&b&财产保险&/b&股份有限公司。我们业内一般会简称为XX&b&人寿&/b&或者YY&b&财险&/b&,但偶尔有些特别的比如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只卖寿险,但根据传统更喜欢简称新华保险,即ZZ&b&保险&/b&。&/p&&br&&p&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些都是大公司,营销员众多,要么请姚明葛优做广告,大家肯定或多或少都会听过名字,但是更多的公司对于大家来说可能从未听闻。&/p&&br&&p&只要在上述网页中搜索相关名字(Ctrl+F即可),能搜到的都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保险公司,他们卖给你的保单也就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保单。&/p&&br&&p&再看看网销保险平台做的比较好的首富网,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得清清楚楚,说实话,很多保险销售网站连寿险和财产险都没区分清楚就来卖保险了。我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下图最下面的“代理经纪”。&/p&&img src=&/688405fba435a89d5ce2fe1b3a7a0337_b.png& data-rawwidth=&746& data-rawheight=&5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6& data-original=&/688405fba435a89d5ce2fe1b3a7a0337_r.png&&&br&&p&代理经纪即保险经纪,他们其实是一个中介,只是保险公司众多销售渠道的一种,代销保险公司的产品,本身是没有承保资格也不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的差异,差不多就和链家地产和万科地产的区别一样,虽然品牌里面都有地产两字,但是链家地产只是中介。&/p&&br&&p&很多时候宣传上他们经常“故意”省略“经纪”两字,让投保人误以为他们也是保险公司。但是他们以中介销售费用为生,不承保你的风险。&/p&&br&&p&&b&&u&这里我们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保险的销售渠道&/u&&/b&&/p&&br&&p&(为了方便讨论,我的这篇回答从现在开始会集中讨论和自然人更相关的人身险产品。财产险由于国内主要与个人相关的就是车险为主,车险除了保障更是买服务,而车险价格有监管指导价格而且已经竞争白热化了,没啥好说的了。不过我会在后文中为大家介绍一款必买的除了车险以外的财产险产品)&/p&&br&&p&刚才说了保险经纪其实是销售渠道的一种,其他销售渠道常见的还包括:&/p&&br&&p&保险代理人(阿姨,这里有份儿童教育金非常适合你小孩)&/p&&p&银行柜台(您存这个利率更高)&/p&&p&电话销售(您好,我工号是,今天给您打电话是为了...)&/p&&p&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淘宝、京东等)&/p&&p&团体保险(各个公司为员工投保的商业保险福利计划)&/p&&p&保险公司官网销售(比如平安的官网)等等。&/p&&br&&p&某些公司会侧重某种渠道,如友邦保险的代理人;某些公司会在所有渠道尝试开展业务。这取决于公司的销售策略,但并不是说某个渠道卖的保险一定会比另外一个渠道的更好。&/p&&br&&p&而对于保监会分类或者精算人员设计产品来说,&b&大渠道只有两种: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b&。&/p&&br&&p&团体保险理论上只能销售给三个人或以上的团体,所有团险以外的业务都是个险业务,也就是你刚才看了那么多代理人、银行、电销、网销渠道其实卖的都是个险产品。&/p&&br&&p&&b&&u&说完保险渠道,我们再说说保险产品&/u&&/b&&/p&&br&&p&我把上面首富网保险频道的贴图裁一下再贴一次,:&/p&&img src=&/02cb993686bfdffa5c2b_b.png& data-rawwidth=&183& data-rawheight=&1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3&&&p&对的,在专业人员眼里,&b&人身险产品按照保险责任只分为三种: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b&。&/p&&br&&p&再按上一节说的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区分就一共有6种大类的保险:团体寿险、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个人寿险、个人健康险和个人意外险。&/p&&br&&p&比如:&/p&&br&&p&你们工作单位帮你们买了航空意外保障属于:团体意外险中的交通意外保险&/p&&p&你帮你的小孩买了重大疾病保障属于:个人健康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p&&p&你帮你太太买的身故保障:个人寿险中的定期寿险、两全保险或终身寿险等(这三种都能提供身故保障)&/p&&br&&p&保险责任还有很多很多类型,但是都能分到上述三种保险责任类型和两大渠道当中。有些产品可以同时提供多项责任,比如不少重大疾病保险可以同时提供身故和重疾责任。但是通常来说,保险公司为了方便产品管理,多数保险产品只会包含一种类型的保险责任。&/p&&br&&p&再说到某个具体产品,&b&我国保险产品是有命名规则的,大致为:保险公司名称 + 可选的吉庆名字 + 具体保险类型。&/b&&/p&&br&&p&请注意吉庆名字纯粹就是为了产品叫起来好听,没有其他用途。&/p&&br&&p&下面以平安人寿这几年卖的最火的平安福来给大家进一步说明(注意我不是安利你们平安福...这里只是用来说明保险产品命名问题)。(图片来源百度)&/p&&img src=&/807d43c360d51eb4e118d20c7a64650d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807d43c360d51eb4e118d20c7a64650d_r.jpg&&&br&&p&上面这个平安福保险计划由:&/p&&br&&p&(1)平安平安福终身寿险(主险,前两字“平安”即代表命名公式里面的保险公司名称、“平安福”代表吉庆名字、“终身寿险”代表这产品为个人寿险中的终身寿险)&/p&&br&&p&(2)平安附加平安福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2014)(附加险,前两字“平安”即代表命名公式里面的保险公司名称、“附加”代表是附加险、“平安福”代表吉庆名字、“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代表这产品为个人健康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险金给付形式是提前给付、“2014”代表2014年开发版本,2014也不代表啥,不一定保障内容就没有2016的新,也纯粹就是个命名后缀)&/p&&br&&p&除了了平安福主险和附加重疾险外还有6个附加险,从名字大致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保障内容是什么,不再赘述。&/p&&br&&p&所以当大家购买什么什么保险计划时,请记住所有保险计划都是有不同保险产品组成的,无论如何设计搭配,他们的最基本的组成就是各个保险产品。&/p&&br&&p&&u&&b&主险和附加险有什么区别?&/b&&/u&&/p&&br&&p&在个险产品范畴,主险通常单件保费较高,能支撑业务开展成本,保费中所含的费用可以打的比较高,可以单独销售。附加险保费通常比较低,如果单独销售不太能支撑业务开展成本,因此通常采用与主险搭售的形式。&/p&&br&&p&&b&&u&那么保险产品到底是如何定价的呢?精算师们是如何计算保费的呢?保险公司如何赚钱的呢?&/u&&/b&&/p&&br&&p&所谓保险产品定价就是如何计算保费的,但是这行当光精算师考试就要花大概2门大科目去测试掌握情况,再加上实务工作中还有无数种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教到的情况,我肯定是没有办法在一篇短短的知乎回答中和你们说清楚的。&/p&&br&&p&但是我可以从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和你们间接地说说保险公司的定价原理。&b&保险公司有三个利润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差:死差(发生率差)、利差、费差。&/b&&/p&&br&&p&用一些极其简化的例子和你们说一下三差,请注意我们实际工作中定价产品会远复杂于这些例子,千万不要说是精算师随便拍脑袋就能算出来的...&/p&&br&&p&&b&死差:&/b&比如保险公司设计某款寿险产品的时候预期每1000人中有10人死亡(所谓的预定发生率),但是最后只有7人死亡,那么少发生的3个人死亡带来的死亡成本减少就是死差益,反之就是死差损。&/p&&br&&p&根据产品不同,目前国内人身险产品常用的定价参考包括最常用的法定的《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最新的版生命表预计将会在今年(2016年)下半年应用)、《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也包括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发生率和保险公司的自身承保经验。&/p&&br&&p&&b&利差&/b&:保险产品的保费都有一个定价利率,打个比方是3.5%(所谓的预定利率),但是实际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后获得的回报是4%,那么4%-3.5%=0.5%就是利差益,反之就是利差损。&/p&&br&&p&这里特别插一句,由于财险公司多数都是短期险产品(保险期间1年期或以下),利差影响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对于寿险公司动辄数十年的保单,利差对保险公司的利润影响会非常大。学过一些基本金融知识的人肯定知道,即使每年只相差0.5%的复利,在几十年的跨度下差别也是惊人的。&/p&&br&&p&&b&费差&/b&:如果保险公司运营一个保险产品预计发生100万的费用(所谓的预定费用率),但是最后只付出了80万费用,那么这20万块省下来的钱就是费差益,反之就是费差损。&/p&&br&&p&&b&这三差之和就是某个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当然,如果这个产品是分红险,那么这些利润的一定比例也会作为红利支付给保单持有人,这也是你们买分红险时看到所谓红利演示里面的最后真正能到手的红利实际来源)。&/b&&/p&&br&&p&你们读到这里,我提个问题,你们猜猜目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来自于三差中的哪差呢?(请再次注意我的讨论范围已经缩小到寿险公司了)&/p&&br&&p&你肯定会说,保险公司嘛,肯定是赚保险事故发生的比预期少咯。&/p&&br&&p&错!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利差,而且是大头!!!其次是死差!最后才是费差,而且很多公司其实是费差损!&/p&&br&&p&这是因为目前死差的根源,比如死亡率或者波动稍微高一点的重大疾病发生率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其实都相对比较稳定了,保险公司能很好预期实际发生的概率和预期发生的概率不会相差非常大。而且,保险公司经常会把这些发生率风险通过再保险安排转移给再保险公司(&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69&/span&&span class=&invisible&&5254/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能进一步减少死差的波动。&/p&&br&&p&还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保险公司销售产品很大一部分是“储蓄性产品”,储蓄性产品的风险保额比较低,打个比方,可以简单认为,1000元保费只能买回来1200元保额,因为保费的大头,比如其中的900块都要用于投资给你带来投资收益的,而只有50块才是为你带来真正的保险保障,那么丁点保费占比可想而知死差贡献有多少。&/p&&br&&p&而现在市场实际又以“储蓄性产品”为主,因此利差对保险公司利润的贡献非常大。&/p&&br&&p&&u&&b&我其实想从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带出的一个话题,现在既然死差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了,那么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会不会故意不赔?&/b&&/u&&/p&&br&&p&&b&我这里先要抛出一个观点: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b&&/p&&br&&p&看到这里,你们心情肯定是这样的。&/p&&img src=&/d6bc1b20d9_b.png& data-rawwidth=&828&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8& data-original=&/d6bc1b20d9_r.png&&&br&&p&有道是“一人卖保险,全家是骗子”(又经评论中读者指正,可能是“全家不要脸”),这个大家耳熟能详,我也知道。&/p&&br&&p&翻了一下本问题下的其他回答,有不少也是埋怨中国保险公司理赔太差,甚至同样一个保险责任(比如旅行中的境外救援、癌症理赔),同一个保险集团下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子公司竟然还有两种赔款处理手法等等。&/p&&br&&p&但我刚才不是说了,现在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都来自于投资收益了,我“故意”少赔一百单可能比我把收益率做上去0.01%都不如。我冒着被你们上访、拉横幅、涂鸦、责骂、殴打、砸营业部等等风险,就为了省那么点钱,有必要么?&/p&&br&&p&而且现在一个风险管理良好的保险公司都会为自己的承保风险进行周全的再保险安排,&b&很多时候理赔的大头是背后的再保险公司兜底,又不是保险公司掏钱,为了更好的知名度,我还乐意赔呢&/b&。&/p&&br&&p&&b&所以我要和各位知乎朋友认真的说:&/b&&/p&&br&&p&&b&&u&只要符合保险条款中保险事故定义的理赔,无论你买的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保单,保险公司一定会赔,槪无例外。各地保监局也会提供消费者保护机制,你们可以上保监会官网查找您居住所在地保监局的联系方式,在有纠纷的时候,这个是比直接找保险公司客服更管用的方法。&/u&&/b&&/p&&br&&p&但是,还是请注意&u&你的理赔必须符合保险条款定义&/u&。比如你不能拿原位癌的诊断证明去找重大疾病保险索赔,因为重大疾病保险中恶性肿瘤的定义已经明确将原位癌排除在外了。精算定价时,你的保费也不包括原位癌的发生率。市场上有额外保原位癌的重大疾病保险,但是保费肯定会更高,一分价钱一分货。&/p&&br&&p&很多人觉得诸如重大疾病保险中的定义实在“繁琐冗长”,但是正是因为“繁琐冗长”,才能保证疾病的可量化性,大家才能在实务中进行鉴定操作,进一步统计出发生率进行保险产品的定价。像&b&重大疾病中的最基本的25种重疾的定义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制定发布的,并不是某家保险公司随随便便说了算的。&/b&&/p&&br&&p&索赔“不符合保险条款定义”是保险公司最经常做出的拒赔理由,也正是这种“拒赔”经常莫名造成保险公司故意不赔的形象。拜托,是你们不仔细看合同好么。你们都付了那么大笔保费了,为啥保险合同不仔细看看呢!&/p&&br&&p&看不懂?我教你们一个看保险条款的窍门,很简单,&b&就看保险条款里“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那两节即可&/b&,任何保险公司任何保险合同都有这两节。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们精算工作者做定价的时候一般只看这两节就够了。&/p&&br&&p&&u&&b&但是如果你有一天真的碰到保险事故,而你还是觉得保险公司“故意不赔”,你该怎么办?&/b&&/u&&/p&&br&&p&还记得前面我还留了一个终极大招没放吗?&/p&&br&&p&这里要用一个道德风险的案例展开下去:&/p&&br&&p&这几年保险公司接到不少很特别的索赔,当然由于保密的原因我无法进一步透露具体信息。这些索赔不少都是同一被保险人先在十几家不同保险公司投保某个特定保险产品责任,虽然每家公司买的不多,但是总保额合计非常高,而保险公司之间目前没有系统性的大额保单信息共享机制,这些人投保时也不能有效监测警示做到有效拒保,然后被保险人买完保险后不久就“出险”挂了。&/p&&br&&p&骗保不要紧,各保险公司的核赔人员也不是吃素的,出事后的理赔调查结果显示出险经过疑点重重,最后联合拒赔了。可事情远没有那么容易结束,人家家属上访了,各种花样迭出的闹。咋办?&/p&&br&&p&我们天朝下面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以维稳为第一要义啊,在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被保险人有利益冲突时,监管明显“偏袒”投保人 / 被保险人。“保险公司有钱,赶紧息事宁人”,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也不管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p&&br&&p&虽说死差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也不希望它变成主要亏损来源吧。&/p&&br&&p&我说的这种案例不是个案,每年发生非常多,我甚至估计目前保险公司5-10%的赔款都和这种所谓合同条款定义外的理赔有关,所以这就是我说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的原因了,谁叫你被认为要有社会责任感呢。&/p&&br&&p&记住,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机会更大,不管你是装哭还是真的哭。对于中国的保险消费者,这就是中国远远胜于其他国家的地方。&b&在这么对被保险人有利的监管制度下,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中国的保险呢?&/b&&/p&&br&&p&WTF,读到这里如果还有人要和我讨论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香港)监管制度比中国大陆先进,他们的保险更让人放心,麻烦你先去撒泡尿当镜子照照好么?&/p&&br&&p&&b&&u&说完理赔的问题,我们再说说投保的问题。&/u&&/b&&/p&&br&&p&要先给大家说一个概念,&b&商业保险承保的基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必须是健康体或标准体。&/b&&/p&&br&&p&这个健康指的是保险意义上的健康,不是医学上的健康。我们&b&保险产品定价的其中一个最基本假设就是被保险人在投保那一刻是一个健康的人。&/b&&/p&&br&&p&如果大家投保过商业保险,肯定遇到过要填写健康问卷,比如询问你的职业,体重多少,是否吸烟,是否有严重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等,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进行体检和财务核查。这些过程我们统称为核保。核保是为了帮助保险公司判断你是否是标准体,如果不是标准体,那么属于哪级的次标准体等。&/p&&br&&p&不同产品由于承保风险有差异,所以对于这个产品下的健康体或标准体也有不同定义。甚至同一产品在不同渠道销售,比如代理人和网销,也可能有不同的核保要求。&/p&&p&保险公司限制只有健康体等核保通过的人才能投保的原因是,这样能尽可能的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减少未来理赔上的不必要的纠纷。&/p&&p&如果投保人的条件符合核保要求了,就代表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你的风险;如果不符合核保要求的投保件将会被拒保、延迟承保、加费承保或者限制保障责任等等。&/p&&br&&p&&b&我接到不少知乎朋友私信会问:自己曾经/现在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被拒保了,能不能介绍一些他们能买的保险给他们。我其实是爱莫能助的,保险公司作为弱势群体,它宁愿不要这些业务,也希望承保风险在可预计范围内。一个业务总体越标准,它的预期波动就越小,越利于控制风险。&/b&&/p&&br&&p&&b&所以千万不要等生了病(专指大病,感冒这些不算)才想起来买保险...&/b&&/p&&br&&p&当然,不同保险公司的核保标准可能也有所不同。对于同样一种产品,一些公司可能核保规则会严格点,另外一些则会放松一点,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风格。所以经常会碰到一些情形就是,很多“边缘人”被这家公司拒保了,而另外一家保险公司却愿意承保。但总的来说,由于核保标准在行业内都已经比较规范形成共识了,目前不同保险公司之间风险套利的机会不大。&/p&&br&&p&&b&&u&还有一类人,即使仍然很健康,但是还是很难买到保险,这些人就是长者。&/u&&/b&&/p&&br&&p&为避免歧义,以下所说的长者特指年龄超过60-65岁的人。而长者保险专门指&b&投保年龄(请再看清楚,是投保年龄)&/b&在60岁以上的保险。请注意投保年龄不是保险年龄,很多保险可以保60岁以上甚至到终身的,但是这些保险一般最高投保年龄不超过55-60岁,比如一个30岁的青年人可以投保缴费20年期交到50岁,保障期间可以是保障50年直到80岁。&/p&&br&&p&长者们买不到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保费太“贵”。&/p&&br&&p&以法定《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男性死亡率为例:一个在30岁生日当天健康的男性在生日后一年内死亡的概率(你看精算对死亡率的定义多拗口)为千分之0.881&/p&&p&40岁男性为千分之1.715&/p&&p&60岁男性为千分之9.313&/p&&p&80岁男性为千分之76.187&/p&&br&&p&我们可以看到60岁长者的死亡率是30岁的10倍多,而80岁的时候更是30岁时候的86倍。&b&很多人都说老年人保险为啥那么贵,那不是因为贵,是你们没意识到长者风险有那么高。&/b&&/p&&br&&p&用一个简化的一年期定期寿险定价说明,假设除了死亡成本外,还有20%额外成本作为保险公司各种运营成本和一丁点利润要求。&/p&&br&&p&30岁时候你如果要买一年期10万元保额,只需要0.881*0*(1+20%)=106元&/p&&p&40岁的时候就需要1.715*0*(1+20%)=206元&/p&&p&60岁的时候就需要9.313*0*(1+20%)=1118元&/p&&p&80岁的时候就需要76.187*0*(1+20%)=9142元&/p&&br&&p&年纪越大,很容易锱铢计较。要是我今年没挂,岂不是上千块交的保费要亏了,明年继续不挂,岂不是要亏好几千块了,你看80岁的时候甚至要花9000多块才能保一年呢,而且保额才10万,同样保额在30岁只要花106块呢,你们怎么好意思卖那么“贵”的保险给老人?这样横算竖算都觉得不划算,还不如自己存银行好了。&b&但很少有长者会意识到从统计学角度自己的风险其实非常大了。&/b&&/p&&br&&p&而且刚才我已经说了几十遍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那还是相对一般人,要是保险公司和长者引起理赔纠纷,以现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效率,保险公司被贴上“丧尽天良”的标签已经算是轻的了。&/p&&br&&p&所以说保险公司不好开发长者保险啊,这个市场是大大的有,但是不是每家公司有勇气去赚这个钱的。这也造成市面上老年人保险产品非常少,即使有,费率在定价时也加了不少安全边际令到保费“不便宜”。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年人的寿险和重疾险保障,我个人还是认为以储蓄为主比较好。&/p&&br&&p&&u&&b&再说一些保险产品的基本术语,购买保险的时候非常有用。&/b&&/u&&/p&&br&&p&&b&什么是长期险和短期险&/b&&/p&&br&&p&长期险:保险期间为一年以上的保险,多数是寿险(包括两全、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分红型或非分红型)和健康险中的重疾险&/p&&br&&p&短期险: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以下的保险,多数是意外险(当然现在长期意外险也不少见了)和健康险中的医疗险,因为这些产品理赔经验波动很大,做成短期险方便调整费率或终止销售。&/p&&br&&p&寿险和重疾险也有不少短期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制造价格便宜的“幻觉”,方便销售。什么是价格幻觉呢?上面那个一年期寿险的例子还记得不,10万保额30岁保一年的费率是106元,40岁是206元,60岁是1118元,而做广告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最低106元起”,那个“起”字看到了么?你很容易会忽略后面那么“高”的费率。&/p&&br&&p&短期险虽然可以通过每年续保,变相能提供一年以上的保险期间,但是这些短期险多数不提供保证续保,即使保证续保了,也肯定不会提供保证费率。精算不会同意,再保险公司也不会同意,这些短期险产品风险太大了。&/p&&br&&p&对于保险责任(再提醒一句,我的讨论范围已经缩小到人身险范围了,不讨论财险),如果有长期产品购买就购买长期的,我不推荐购买短期产品,正是因为续保一般不保证和费率一般不保证的因素。&/p&&br&&p&&b&每年续保费率和均衡费率,保证续保和非保证续保,保证费率和非保证费率&/b&&/p&&br&&p&这三个知识点稍微有点拗口,大家请稍微有点耐心阅读。&/p&&br&&p&通过续保的方式用短期险保障长期责任,相应短期险的费率叫做YRT(Yearly Renewable Term)费率,即每年续保费率,上面的那个一年期寿险例子就可以看到,保费跟随年龄增大而变大。&b&YRT费率绝大多数是非保证费率。&/b&&/p&&br&&p&而长期险本身采用的是均衡费率,即将费率通过发生率和利率贴现,形成单一的(趸交)或多期但各期都相等(期交)的费率。&b&均衡费率绝大多数是保证费率。&/b&&/p&&br&&p&保证续保:如果保单是保证续保,保单生效后,保险公司即使理赔经验很差也无法单方面终止合同。除非被保险人/投保人主动终止合同,这些保险将一直有效下去。长期险一定是保证续保的,而那些通过每年续保想包装成长期险的短期险,则多数都是非保证续保。&/p&&br&&p&保证费率:如果保单是保证费率,保单生效后,保险公司即使理赔经验很差也无法单方面修改你合同生效开始约定的保险费率,除非被保险人/投保人主动终止合同,保单将一直有效下去。长期险通常是保证费率的(这个我不太确认,因为以前我好像碰过不保证费率的长期险,但是极少,一般可以认为长期险就是保证费率的)。&/p&&br&&p&保证费率和保证续保条件两者需并存,缺一不可。&/p&&br&&p&为了说明保证费率和保证续保对保险公司的风险,举一个经典的例子,90年代末由于监管环境未成熟,国内曾经出现了一批定价利率高达10%以上的高利率保单(对比目前国内定价利率一般也就3.5%),只要当年买了这种保单的人可以说都是赚到了,大致可以认为保险公司在几十年里每年承诺你给年利率10%的收益。要知道巴菲特都不敢这么保证,可谁让这些保险公司当年胆子够大呢。&/p&&br&&p&对于保险公司,很快这些保单变成了非常沉重的负债,因为你的投资至少需要做到每年10%以上才可能保证自己不亏钱。但是由于这些保单保证续保并且保证费率的因素,保险公司不得不采取“自己约的炮含泪都要打完”这种态度。最后在这些公司准备上市前,经过保监会特批,允许使用高出正常不少的评估利率评估这批保单负债,曲线减轻了这些保单带来的偿付能力压力。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保监会严格监管定价利率,即使现在重新放开了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保监会仍然通过偿付能力端间接控制以防再次出现当年这种情况。&/p&&br&&p&&b&分红险和非分红险&/b&&/p&&br&&p&还记得我之前说的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三差吗?对于这三差利润的至少70%,如果是分红险必须分给保单持有人,这就是所谓保险分红的来源;而非分红险产生的三差利润则全部归保险公司所有,除非这个保险公司是相互保险社。相互保险社的“股东”就是保单持有人,则三差利润实际也是归保单持有人所有。&/p&&br&&p&&b&保险期间和缴费期限的选择&/b&&/p&&br&&p&每个人当然希望保险能保障自己的一生,但是常理可以知道,保险期间越长,保险成本越高,保费肯定也是越高。对于保险期间选择,我觉得就四个字“量力而行”。我个人倾向于选择保20年,或者保障到70岁。前者是因为保险期间适中,后者是因为到70岁,子女差不多成年并工作一段时间经济很可能已经独立,那时候万一有事也不会对子女造成太大影响。&/p&&br&&p&对于缴费期限选择,我建议是能缴多长就缴多长,主要原因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国内将会是低利率时代(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仅1.5%,国外美国欧元区日本这些就更低了),而保险产品目前定价利率一般都在3.5%,这是一个不错的“收益”。&/p&&br&&p&&b&&u&我们经常说被卖保险的“骗”了,为什么营销员要“骗”你们,这些销售误导的根源是什么?&/u&&/b&&/p&&br&&p&佣金。&/p&&br&&p&首先我要声明“佣金”在这里是一个中性词,业务员通过销售保险付出了劳动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只不过这个“合理”实在难以量化,毕竟没有人会嫌钱多的。&/p&&br&&p&下面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只为了说明情况,不代表真实的数字:&/p&&br&&p&假设一个业务员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为5000元,在假设平均20%佣金率(期交)的情况下,他需要销售保单的首年保费(续年保费的佣金率一般会比较低,很多到第三年就没有了)需要为25000元,一年就是要销售30万元首年保费。&/p&&br&&p&纯保障型产品的件均保费比较低,大概像重疾或者定期寿险这种,每单每年平均有2000元已经算非常不错了。那么以上面30万元销售目标看,你至少要找150人才能达到目标,两天就要找到一个客户;但是储蓄型产品件均保费比较高,每单可能能做到1万元保费,那么我一年只要找到30个客户就能完成目标。&/p&&br&&p&所以营销员非常乐意卖你们储蓄型产品,即使有保障型产品,也必须搭售一个储蓄型产品为主险。比如市场常见的:两全保险(分红型)+附件重疾保险的组合。&/p&&br&&p&如果这些两全保险(分红型)能提供非常不错的投资回报,那自然还是不错的,保险公司提供分红利率有时也不低,但问题是还记得前面说的我们需要给营销员佣金吗?假设你1000块去买了两全,实际扣除佣金后只有800块本金进行投资,相当于一开始你就“亏”(注意亏我是加了引号的)了20%,后面利率即使很高也需要很长时间填你一开始就挖下来的坑。&/p&&br&&p&这就是分红险产品通常保险期间比较长,红利演示说明书也拉的非常长的原因,就是为了吸引你看最后那行几十年后的累积,让你忘了前面你早“亏”过的那一大笔,只不过保险时间或者演示期间一拉长,你对最初的数字不敏感了。&/p&&br&&p&不过这一招在中国大陆由于有保监会严格监管保险利益演示说明书的关系还比较“收敛”。我们香港同胞卖给我们地下保单中没有什么监管,用的更狠,早先几年演示利率用到11%的也有,每个都巴不得说自己就是巴菲特。&/p&&br&&p&经过上面这些,你最后拿到的“收益”和你最开始看到演示说明书产生的预期差了太多,自然你觉得被误导了也是很正常的。&/p&&br&&p&从现在网销等各种低成本渠道的发展(但请特别注意网销产品不一定便宜),以及信息共享原来越容易,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不再通过代理人也能有途径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险(比如您读到我的这篇回答后有了自己对保险的理解)。这种来自于渠道外部的竞争有可能让代理人的佣金进行调整,以适合市场竞争和时代的发展。&/p&&br&&p&&b&&u&写到这里,你们应该对保险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我应该终于能说一下具体的保险内容了。&/u&&/b&&/p&&br&&p&我在前面已经反复强调国内保险公司接受了全世界最优秀监管体系的监管,无论大小公司都在偿付能力体系的严密监管之下,即使长期保单也能受到足够保护可以安心长期持有;而符合保险条款定义的理赔也不存在理赔难的问题,所以无论大小保险公司的产品都是可以放心购买的,&b&在这种前提下区别保险产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便宜&/b&(如果是财险中的车险,还需要加个服务好)!&/p&&br&&p&&b&&u&对,价格便宜就好!谁便宜买谁。&/u&&/b&&/p&&br&&p&&b&特别指出,肯定有人要问香港保单的问题,我这里先说了,如果香港产品便宜,我会推荐大家买,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香港保险公司卖的保险产品非常贵,尤其是现在那些跨境保险营销活动(原来叫地下保单,现在签署合同地必须在香港也不妨碍是违规地下保单的事实)卖的保单由于监管空白(以香港营销手法在大陆媒介营销吸引大陆投保人前往香港投保但不接受大陆保监监管,此跨境营销行为本身在中港两地都是违法违规行为)使用的忽悠手段已经升华到一定境界,和我下面将要推荐的保险产品完全没有竞争力。而且目前香港保险监管落后大陆至少10年以上(理由上面已经说了),你说买香港保险更安全更有保障,我真要呵呵你一脸。我会找时间专门写一篇回答指出他们的问题,总而言之,不值得一买,不值得一买,不值得一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b&&/p&&br&&p&&b&&u&那么目前国内市场上最便宜的产品是哪些呢?&/u&&/b&&/p&&br&&p&目前每年中国市场新开发的产品多达上千种,你没看错,上千种!&/p&&br&&p&而这些产品中以个险产品最多(团险因为业务模式,常年用几个老产品承保责任即可)。&/p&&br&&p&比如某公司同样保重疾责任,可能会有出一堆产品:&/p&&br&&p&知乎人寿如意吉祥重大疾病保险&/p&&p&知乎人寿龙破天重大疾病保险&/p&&p&知乎人寿回旋斩重大疾病保险&/p&&p&知乎人寿回旋斩重大疾病保险(2016)&/p&&p&知乎人寿尊享版回旋斩重大疾病保险(2016)&/p&&p&知乎人寿超级无敌重大疾病保险&/p&&p&...&/p&&br&&p&可能一个保40种重疾、另外一个保50种重疾、一个还增加轻症赔付1次、另外一个轻症轻症赔付3次。&/p&&br&&p&如果换成用安卓手机形容的话,就是我这台手机摄像头是1000万像素,你这台是1100万;我这台手机背壳是红色的、你这台是蓝色的;我这个台手机电池3750毫安时,你这台3800毫安时。你想想光这些摄像头、背壳颜色、电池容量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配置?但这些所谓不同配置其实没有什么重大差异,不都是安卓手机。&/p&&br&&p&&b&每年开发如此多的保险产品多数出发点都是满足保险销售渠道的需求&/b&,其实不单只在保险公司,在任何公司都是渠道为王,渠道说要什么就要尽量满足,谁让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即使这些产品并没有多大差异。有时候,甚至早就有已有产品了,但是因为销售时间太久,没有新鲜感,也要重新开发一款新产品,即使这个新产品和旧产品大多数地方都是一样的。按销售人员常说的话,不变着花样卖不出去。&/p&&br&&p&那么如何从每年上千款保险产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保险呢?&/p&&br&&p&&b&&u&说个人保险之前,我要着重说一下团体保险。&/u&&/b&&/p&&br&&p&国内市场上提供保障费率最便宜的保险产品都是团险产品,虽然团险产品目前已经放宽投保限制,以前是禁止以投保为目临时组成的团体投保的,比如以前我和我朋友想买便宜的团险是不允许的,但是现在放宽限制了,允许这类方式也能购买团体保险。但是由于这种主要是家庭和朋友团体的投保模式存在很大的逆选择风险,并且管理成本不低,事实上现在很少保险公司会愿意接受这种模式的投保。&/p&&br&&p&更多的,团体保险还是严格要求以传统的公司或工作单位为整体进行集体投保。&/p&&br&&p&&b&这也是我经常提的,如果你的公司是一家待遇好的公司,那它一定会为自己的员工购买周全的团体保险。(复习:社保不是商业保险,你公司帮你交了社保和购买商业团体保险是两回事)&/b&&/p&&br&&p&&b&团体保险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可以认为是批发价的保险&/b&,同样程度的保障与个险相比价格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少。但是缺点是团险的保险期间一般不会超过1年,续年需要重新报价。如果你们公司今年的理赔经验不好,明年保险公司就可能会调整对你们团体的保费甚至拒保。团险缺乏个险那种无论理赔经验多差都要保证续保下去的长期保险。&/p&&br&&p&团体保险的还有一个好处是允许团体内有一定比例的高风险人员,比如重大疾病患者、长期慢性病患者,这些人员正常是无法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但是通过团险,可以一定范围内和那些健康的同事们一起打包承保。&/p&&br&&p&最近最新出台的税优型健康险产品甚至指名道姓允许承保既往症患者,还记得我上面说过精算定价最基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承保日必须是健康体吗?这个税优型健康险不管,而且是保证续保!即使这个产品使用非保证费率,也就是费率以后有可能被调整,但这个产品怎么说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巨大的风险,但对于被保险人是非常有利的,我强烈建议所有单位尽可能为自己员工投保这个产品,而这个产品目前主要在团险渠道推(个险像代理人或银行渠道好像也有卖,但是由于税优抵扣需要通过公司HR实现,建议还是通过公司集体购买走团险承保)。(2016年10月Update:由于税优型健康险抵税太少,而保障风险较高,目前大半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多数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卖,请大家忽略这个产品吧)&/p&&br&&p&团体保险的成本其实非常低,保费甚至能在公司运营成本内一定程度内进行抵税扣除。有了它,再也不用因为某某员工得了啥重疾或者突然病故需要在员工间进行募捐。&/p&&br&&p&常见的团体保险计划可能包括以下核心内容:&/p&&br&&p&1. 疾病身故保障:50万元-200万元保额每人 (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b&团体&/b&定期寿险)&/p&&p&2. 意外身故保障:100万元-300万元保额每人(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b&团体&/b&意外保险)&/p&&p&3. 重大疾病保障:10-50万元保额每人(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b&团体&/b&重大疾病保险)&/p&&p&4. 门急诊保障:无论费用是否已在社保范围内报销,保额1万元-5万元每人每年(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b&团体&/b&门急诊费用医疗保险)&/p&&p&5. 住院保障:无论费用是否已在社保范围内报销,保额20万元-50万元每人每年(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b&团体&/b&住院费用医疗保险)&/p&&p&6. 女性生育责任:每人每次生产额外医疗费用2-5万元(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b&团体&/b&女性生育医疗保险)&/p&&br&&p&实际把上面保全了,同时保到上面的最高保额,一个平均年龄35岁的团体,每年每个人的保费大概最多也就元,摊到每个月也就几百块,这是一样多么性价比高的员工福利啊。几百块哦,你每个月饭贴都不止吧?&/p&&br&&p&中国福利待遇最优秀的公司甚至把自己员工的团体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拓展到昂贵医院。这里说的昂贵医院of course not 莆田系,我们保险公司有一张著名的昂贵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特需列表,代表所谓有钱人一般生(小)病会去看的医院(在国内就医,大病还是会到公立,毕竟中国公立医院仍然代表目前中国医疗最高水平,公立也不要紧,不是有特需么,也不用人挤人)。&/p&&br&&p&也就是传说中的我要去和睦家生小孩我的医疗费用也能报销;甚至有些公司把员工子女配偶和父母都纳入保障。具体是哪些公司我也无法告诉你,但数金融业最上游的那些比例最多,不过“抠”的也不少见。&/p&&br&&p&但即使如此便宜的员工福利,以往那么多年经手的案子,能保到我认为满意的员工福利计划也就占总案子的1%都没有。那些互联网企业姨妈假、世界杯假见的多了,团险这种实打实的福利却实在少见。&/p&&br&&p&还有团险历来以恶性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分析一文不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