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存储制度的改革为什么会减轻玉米的进口电压力锅 玉米

国内玉米价格下跌原因及未来走势分析:玉米现在过剩,但如果减产呢?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扑克投资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文 | 海通宏观姜超团队首发于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摘要  为什么要关注玉米价格走势?  我国粮食连续12年增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玉米的增产。从2004年起,政府连续推出多项惠农政策,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最为显著。在年间增产的1.9亿吨粮食中,有1亿吨来自玉米,占比57%。  玉米价格走势影响养猪利润,进而影响通胀。我国玉米消费的69%用于饲料,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养猪,所以滞后一年的生猪存栏量和猪粮比价高度正相关,而猪肉价格又对经济整体通胀水平有非常大的影响。  玉米价格大跌影响深远。国内玉米价格从2014年9月起开始大幅下跌,从2714元/吨的高点一路下行至当前的1838元/吨,跌幅高达32%,仅年初以来就下跌了11%。玉米关系粮食安全又间接影响通胀,因而有必要研究其下跌原因及未来走势。  近两年价格为何持续下跌?  临储“”推升高产量。08-14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726万公顷中,56%来自于实行临储政策的东北三省和地区。临储政策的“保险”和前几年玉米价格上涨,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产量提高大幅增加了玉米供给。  国内外玉米高价差推升高进口。我国对玉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的保护政策,再加上临储政策的保护,使得即使包含了高关税的进口玉米价格也比国内低,所以近几年玉米进口量迅速飙升,我国成为玉米主产国中少有的玉米净进口国。  丰收加临储推升高库存。玉米连年大丰收,再加上近几年进口增加等因素,国内玉米库存持续攀升,从2012年时的不足5千万吨一路上升至2015年底的2.42亿吨,全球一半以上的玉米库存是在中国,对价格构成打压。  玉米需求相对低迷。近几年生猪存栏量不断降低,从2013年的4.7亿头降至当前的3.7亿头,对玉米消费需求构成重要拖累;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进一步减少玉米需求;玉米淀粉需求稳定,但难以消化过剩供给。  政策改革预期打压价格。今年3月份,多部门宣布2016年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而国内玉米的相对高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保护造成的,所以临储取消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  玉米价格还会持续下跌吗?  全球市场:供需改善,气候主导行情。根据农业部的预测,2016/17年全球玉米期末库存/消费比将从21.5%降至20.5%,产量消费比与上年持平至100%,供需整体改善。而上涨有助于带动美国乙醇汽油消费,可能带动玉米需求进一步回升。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达到近20年来最严重程度,气候因素或成为影响今年(,)市场的“黑天鹅”。  国内市场:供需也在改善,临储压价有底线。从供给端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出现13年来的首次下降。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猪肉价格飙升,养猪利润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猪周期的回升也将增加玉米需求。从临储改革看,考虑到进口限制政策的保护,临储取消对玉米价格的压力并不是无限度的。  抛储政策是未来价格走势的关键!  尽管高库存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但是当前玉米库存主要集中在临储仓库,市面上的余量并不多,所以影响未来玉米价格走势的关键在于抛储的进度和定价。如果抛储进度超预期,或定价下调,会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反之,玉米价格不排除反弹可能。根据以往经验,临储优先释放的是存储期限长的粮食,这也决定了未来优质玉米会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如果不能及时供给,价格上涨的概率也较大。  正文  1. 为什么要关注玉米价格走势?  1.1 粮食丰收主因在于玉米  我国粮食连续12年增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玉米的增产。在年间,我国粮食年产量从4.3亿吨增至6.2亿吨,连续12年实现丰收增产。这12年间累计增产的1.9亿吨粮食中,有1亿吨来自玉米的增产,占比57%。相比较而言,稻谷和小麦虽然也在增产,但是增速明显落后于玉米,累计增产占比仅为25%和23%。从粮食品种构成上也可以看出玉米的重要性,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时的27%一路攀升至2015年的36%,超过稻谷(从37%下滑至33%)成为第一大主粮。
  玉米增产主因是播种面积的扩大。在2003年之前,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粮经比下降、生产积极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从2004年起,政府连续推出取消税费、直补、最低收购价等多项惠农政策,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其中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最为显著。粮食播种面积在03-15年间累计增加1393万公顷,仅玉米的播种面积就增加了1405万公顷,而稻谷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微幅上升。这一方面因为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广,工业价值高,另一方面近年东北地区玉米替代大豆推升了玉米种植面积。
1.2 玉米关系猪价和通胀  玉米价格走势影响养猪利润,进而影响通胀。在我国的玉米消费结构中,69%用于饲料,23%用于工业,7%用于种用和食用,1%为损耗。用于饲料的玉米中一半以上用于养猪,可以说玉米是最为重要的猪粮。我们发现滞后一年的生猪存栏量和猪粮比价高度正相关,这是因为玉米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养猪利润,进而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而猪肉价格又对经济整体通胀水平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玉米生产和价格走势对经济通胀也有间接影响。
1.3 玉米价格大跌影响深远  受供需关系推动,国际玉米价格从2012年起就开始下跌。在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从2012年就开始大跌,从接近9美元/蒲式耳的高位一路下跌至不足5美元/蒲式耳。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等主产国玉米大幅增产导致供给远超需求,产量与消费比从100.5%上升至104.4%的高点,2015年这一比例回落后,玉米价格开始保持相对稳定。  受政策保护和进口限制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市场与国际相对独立,价格走势也不太相同。国内玉米价格从2014年9月起才开始大幅度下跌,且今年以来跌幅还在扩大。在市场上,玉米价格从2714元/吨的高点一路下行至当前的1838元/吨,跌幅高达32%,仅今年年初以来就下跌了11%。在市场上,玉米从14年9月的2740元/吨下跌至当前的1677元/吨,跌幅达39%。
  玉米一方面是我国粮食连年大丰收的主要原因,为我国第一大主粮,另一方面又会影响猪价和整体通胀,因而有必要对玉米价格下跌原因以及未来走势进行研究。  2. 近两年价格为何持续下跌?  2.1 临储“保险”推升高产量  前几年价格高企、临储政策保护推升玉米高产量。在08-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主要价格大跌,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国家对玉米、大豆、棉花等实行收储政策。再加上09年以来国内外玉米价格屡创新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  其中,政府的临储保护政策对玉米增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2011年以后国际玉米价格大跌,但国内收储价却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市场价在14年9月之前反而保持了稳定。08-14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726万公顷,其中56%来自于实行临储政策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产量的不断提高大幅度增加了市场上的玉米供给。
2.2 内外价差推升高进口  国内外玉米高价差推升高进口。我国对玉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的保护政策,一方面配额量非常小,又偏向于国营企业,另一方面对配额外的进口征收超高关税。例如2016年我国玉米进口关税配额仅720万吨,配额内税率1%,配额外税率高达65%。再加上临储政策对国内玉米价格的保护,国内玉米价格远远高于国外,几乎是国外价格的两倍。  从11年起,由于国际玉米价格大跌,即使包含了高关税的进口玉米价格也比国内低,所以近几年玉米进口量迅速飙升,在14年达到了552万吨的历史高位。尽管这一数量和其它进口国比还较低,但我国已经成为了玉米主产国中少有的玉米净进口国。
2.3 丰收加临储推升高库存  库存逐年飙升,国储压力“山”大。由于玉米连年大丰收,再加上近几年进口增加等因素,国内玉米库存持续攀升,从2012年时的不足5千万吨一路上升至2015年底的2.42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从25%上升至15年的159%。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全球玉米市场面临供给过剩问题,但其中一半以上的库存是在中国,而中国绝大部分的库存又在国家临储仓库。  由于近两年临储收购价要高于市场价,绝大部分玉米产量被国家临储收购。以2016年为例,国家临储收购玉米1.25亿吨,相比15年增加50%,而且由于收购价较高,其他地区也有玉米流入东北地区,导致今年临储收购量甚至超过了东北地区的总产量。玉米去库存压力非常大,对价格构成打压。
2.4 玉米需求相对低迷  由于我国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玉米几乎无出口,所以需求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  国内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饲料需求降低。我国玉米消费量中的69%被用作饲料,且绝大部分被用于生猪饲料。近几年生猪存栏量不断降低,从2013年的4.7亿头降至当前的3.7亿头,对玉米消费需求构成重要拖累,玉米消费也从每年1.6亿吨下降到15年的1.5亿吨,同比增速从高点时的10%左右下行至今年的-4.7%。同时玉米产量却迭创新高,所以生猪存栏量下降是玉米相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玉米价差大,拉升替代品进口需求。尽管国家对玉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制度,限制对玉米的进口,但是企业可以进口玉米的中间产品和替代品。尤其是近两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面临熊市,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玉米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例如高粱的进口量从每月不足10万吨逐渐上升至高点时的100万吨以上,大麦进口从20万吨左右上升至高点时的130万吨,替代了大量的饲料消费需求。替代品进口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对玉米的需求。  玉米淀粉需求稳定,但难以消化过剩供给。玉米淀粉是玉米深加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其中55%又被用于制作淀粉糖。玉米淀粉虽然稳定,但是占比较小,例如2015年玉米淀粉产量仅1860万吨。此外玉米淀粉行业还面临严重的供给过剩问题,开工率不足60%,且诸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玉米淀粉难以消化行业过剩的供给。
2.5 政策改革预期打压价格  国内玉米价格受到政府政策影响非常大,对临储政策的改革预期也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早在2014年时,国家首先取消了棉花、大豆的临储政策,改为以市场价格交易,以目标价格补贴。临储取消后,棉花和大豆的价格有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的趋势,不断下跌。随着玉米库存天量攀升、财政压力增大,玉米临储改革也被提上了议程。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召开媒体通气会,宣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由于国内玉米的相对高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保护造成的,所以临储的取消也对玉米价格构成下行压力。  3. 玉米价格还会持续下跌吗?  3.1 全球市场:供需改善,气候主导行情  尽管国内玉米市场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际市场的走势既会直接影响我国玉米的进口,也会影响玉米中间产品、替代品价格走势和进口,所以仍有必要研究下国际市场玉米走势。  总的来说,国际玉米市场供需形势有所好转。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16/17年全球玉米期末库存/消费比将从21.5%降至20.5%,产量消费比与上年持平至100%。从供给端来看,2016/17年全球玉米产量将会突破10.1亿吨,相比前一年提高4千多万吨,美国、、等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从需求侧来看,全球60%的玉米用于饲料消费,而这一块增长相对稳定,预计将达到6.23亿吨。
  油价上涨可能带动玉米需求进一步回升。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31.2%,而其中的30%用于生产乙醇。为了减少对原油的依赖,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推广乙醇汽油,当前美国汽油引擎车辆所消费的燃油当中,超过95%均是添加了10%乙醇的E10汽油。随着乙醇用量的不断增大,原油和乙醇价格走势高度相关,而作为美国生产乙醇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和原油价格走势的相关性也在不断提高。未来如果原油价格继续反弹,对乙醇和玉米价格也会产生提振作用。
  气候因素或成为影响今年农产品市场的“黑天鹅”。美国和政府预测机构去年就已多次警告,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达到近20年来最严重程度。今年以来厄尔尼诺已经对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生产构成影响。而且根据经验,超强厄尔尼诺次年二季度有可能发展为拉尼娜,对农产品市场构成进一步冲击。事实上,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已经明显上涨。由于农产品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一旦面临供给侧冲击,将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在供需改善、气候冲击的背景下,国际玉米价格今年下行空间相对有限。  3.2 国内市场:供需也在改善,临储压价有底线  从供给端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将出现13年来的首次下降。国家层面已经启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计划到2020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其中2016年力争调减1000万亩。而受玉米价格大跌、临储政策取消影响,农民种植玉米的意愿也有所降低,根据农业部的最新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3695万公顷和21517万吨,分别下降3.1%和4.2%,出现13年来的首次减产。  从需求端来看,“猪周期”或将推升玉米需求。2015年之前生猪存栏量不断下降对玉米的饲料需求构成拖累,但2015年4月起,随着猪肉价格迅速飙升,猪粮比价从5.3上升至11.5,养猪利润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尽管从价格反映到存栏量有一定时间滞后,但生猪存栏量未来或将回升。事实上从16年3月份起,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速已经开始由负转正。猪周期的回升也将增加对玉米的需求。
  从临储政策改革经验来看,玉米价格短期难以与国际市场价接轨。尽管从棉花和大豆的经验来看,临储政策取消后,价格有向国际价格回落的趋势,但价格的下跌并不是无止境的。决定国内价格能否接轨国际价的关键因素是进出口的便利性,因为只有商品流动起来才能实现无套利的价格均衡。
  当前国内对玉米的进口限制程度要远高于棉花和大豆,要想实现国内外自由流通并不容易。国家对棉花还实行关税配额保护政策,但是配额外税率远低于玉米的65%;对于大豆的进口则更加开放,不仅没有设置关税配额,还统一实行3%的低关税政策,所以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8169万吨。此外玉米关税配额40%分配给了国营贸易,在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外的前提下,玉米的进口量也远低于配额上限,说明从国外进口玉米并不那么容易。  当前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已经上升至1666元/吨,而国内玉米平均价格在1841元/吨,价差已经大幅度缩窄。一方面国内取消临储政策已经对玉米价格构成打压,短期内保留进口限制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国际玉米价格受天气和供需影响上升概率较大,所以临储政策取消对国内玉米价格的下行压力并不是无限度的。  4. 抛储政策是未来价格走势的关键  尽管高库存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但是当前玉米库存主要集中在临储仓库,市面上的余量并不多,所以影响未来玉米价格走势的关键在于抛储的进度和定价。由于政府临储收购价高于市场价,东北的几乎全部以及华北的部分玉米均收归临储仓库,甚至造成了主产地东北的玉米价格比非主产地价格还要高,所以未来主导市场价格走势的关键是政策粮的释放。而根据以往经验,临储拍卖成交率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临储粮定价较高,另一方面临储优先释放的是存储期限长的粮食,质量普遍不高。这也决定了未来优质玉米会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如果不能及时供给,价格上涨的概率较大。
  总结下来,国内玉米市场和国际相对独立,而国内供需状况未来会有所改善,临储政策的取消对玉米价格的打压有一定限度,未来最大的变数在于抛储价格和抛储进度。如果抛储进度超预期,或价格下行,会对玉米价格构成压力;反之,玉米价格不排除反弹可能。  2016下半年大宗商品投资策略峰会  火热报名中  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凯丰、敦和、弈慧和中海油的专家,还有独立基金经理付鹏(,),大V铁矿大佬皮皮不语……大宗商品投资圈的半壁江山齐聚滩。在邀请他们的时候,我们本以为聚齐他们会比较困难,怎可知他们对扑克的认可和支持,表示愿意出席共论大宗世界的跌宕起伏。7月2日,恭候各位扑友!&&&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扑克投资家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
06/06 17:4605/08 23:2205/03 18:0004/29 07:4004/26 09:1004/19 22:2004/13 20:1504/13 11:3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决定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和价补分离的新机制,从而拉开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序幕。这次玉米收储政策的调整,是继实行大豆和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我国农产品政策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它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是加快农业农村改革,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玉米收割制度改革政策公布后,各类市场主体表现不一:有为国家政策拍手称赞的,有为改革愁眉苦脸的。之所以表现不一,原因之一是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欠缺。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改革后该怎么办?有何应对之策?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背景
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农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农业自身发展面临的条件来看,一方面,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物质技术装备基础更加雄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打开新局面;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补贴制度逐步完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日益凸显。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经营规模小、科技支撑不足问题突出,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对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对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升农业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做出的统一部署。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因
启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不仅与当前农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更直接的原因是现行玉米市场形势和收储政策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2007年,我国开始在东北和内蒙古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对于保护农民玉米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平抑市场波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只升不降的临储收购价格、垄断性的收购以及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的原则也确实造成了市场扭曲,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并由此对玉米市场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利于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玉米供求关系失衡
2008年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持续超常规增长,面积增长了29.3%,产量增长了47.5%,对我国粮食面积和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12.2%和60.3%,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玉米均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2.25亿吨。与此同时,受经济增速下滑、生猪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玉米消费却持续低迷,甚至连续几年出现下降,2015年国内玉米消费量仅为约1.75亿吨,比2012年减少了1500万吨以上。生产超常规增长与消费持续低迷叠加作用,使国内供求关系由产不足需迅速转为产大于需,阶段性供大于求格局不断加剧,2015年产大于需量达到约5000万吨。
二、玉米库存积压严重
由于持续产大于需,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近年来国家连续4年启动了大规模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年度,临储玉米收购量分别达到3083万吨、6919万吨、8329万吨,2015年度截止到日,临储收购量突破1亿吨,达到创纪录的10353万吨。而由于拍卖底价偏高,成交率低,同期临储玉米拍卖只有近3000万吨,4年来临储库存结余已高达2.5亿吨,超过我国一年的玉米产量,各地库容爆满,形成了&收不进、调不动、销不出、储不下&的尴尬局面。
三、财政负担沉重
实行玉米临储政策,国家财政需承担收购费、保管费、资金利息费、做囤费等支出。数据显示,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在252元,据此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高达约630亿元。
四、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压力加大
在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国内玉米价格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并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度创出历史新高,而同期国际玉米价格却大幅下滑,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出现倒挂,国内玉米价格已连续近3年低于国外玉米到港税后价,且价差不断扩大,价格倒挂常态化趋势明显。2015年国内外玉米到港税后价平均价差778元/吨,同比扩大153元/吨,甚至测算到进口配额外65%关税的美国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成本也曾一度低于国内玉米到港价。价格倒挂使我国玉米进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原来的需求驱动型进口转变为价差驱动型进口,2010年以来,玉米已连续6年出现净进口,2015年进口量472.8万吨,同比增82.0%。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对玉米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制度,而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等消费替代品的进口没有配额管理限制,在巨大的国内外价差面前,2014年以来,企业为了应对成本上升压力,开始大量进口国外廉价高粱、大麦等替代玉米作为原料。2014年,我国高粱、大麦、DDGS、木薯干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435.8%、131.8%、35.3%、18.4%。2015年进口量分别达到1073.0万吨、1073.1万吨、682.1万吨、925.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5.8%、98.3%、26.0%、8.0%,替代品进口总量达3754万吨,仅进口的高粱、大麦就可替代饲用玉米消费约2000万吨。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直接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使得国内玉米供大于求的格局进一步加剧,对国内玉米市场带来了明显冲击。
五、下游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侧重于保护生产,没有充分考虑玉米全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上升的临储收购价格及垄断性收购,造成了国内玉米价格虚高,对下游市场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价格高,成本压力加大,普遍经营困难,限产、停产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许多企业提前检修,玉米淀粉和酒精加工企业开工率低,出现产品价格、玉米加工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的状况,甚至呈现全行业亏损局面。饲料加工企业受原料成本高和下游养殖业低迷的双重挤压明显,产量也出现下滑。经销企业市场业务也大幅减少,许多贸易商基本没有市场业务,仅靠参与临时收储玉米赚取国家补贴维持正常运转。
六、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玉米面积快速增加,主要是&镰刀弯&地区等原来一些非玉米生产优势区面积增加较多,这些地区多为东北冷凉区、农牧交错区、风沙干旱区、石漠化区或山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原有种植结构多为大豆、杂粮杂豆、饲草等,改种玉米后,不仅消耗了更多的水资源、农药、化肥、农膜等,而且形成了玉米&一粮独大&的局面,种植结构趋于单一,不利于生态多样性和水土保持,还改变了原来合理的轮作方式,不利于地力养护。
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启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解决市场扭曲矛盾,而且有利于缩小国内外价差,抵御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带来的冲击;有利于消化玉米库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改变作物比价关系,推进玉米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刺激玉米消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引导玉米生产成本特别是土地成本降低,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积累。
139人有用105人有用113人有用116人有用2017第十七届北京国际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
北京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力度越来越大,各地养殖场纷纷开启禁养拆迁模式,其中盲目禁养、野蛮拆迁等乱象屡您现在的位置:&>&&>&
站内搜索:
玉米供给压力或再加大
  国家在年度收购的3083万吨临时存储玉米,一粒还没有销售,年度新产玉米就已经上市,而且大量低价进口玉米继续进入国内市场。预计后期国家还将收购更多的玉米以保护农民利益,库存压力会继续增加。
  供给宽松局面完全形成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估,2013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2.177亿吨,再创历史纪录。自上年秋粮上市、玉米市场供给偏紧的情况改变以来,国内玉米供给压力不断增加,供给宽松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在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前期,国内市场对玉米供求还有不同看法,2013年春节过后,需求不再如以前强劲增长的局势明朗,超过预期的临时存储玉米大量进入了国家仓库,使各方面对国内玉米供求状况的认识趋于统一。
  年度国家收购临时存储玉米3083万吨,大大减少了市场上玉米的有效供给能力。从供求平衡角度分析,产量只增加了1283万吨,而退出市场流通的玉米达到3083万吨,玉米市场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供求偏紧应该导致市场价格上涨,但在市场信心不足、看空预期占主导时,价格上涨则需要更多的短期因素刺激。
  供给压力转至国家,加大了主产区承储企业收购压力。2014年继续实行临储收购,估计主产区仓容不足的矛盾会十分突出,为防止玉米&卖难&问题出现,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应对措施,比如对东北进关玉米实行补贴,促进东北主产区玉米流向销区,准许露天存粮,利用社会库容存放国家收购的临时存储玉米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解决主产区的玉米收购问题,将丰收的玉米收起来,以保护生产者利益。这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实现玉米供求平衡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玉米消费增长存在误区
  这几年我国玉米市场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变化。在深加工消费增长的推动下,玉米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玉米深加工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工业性消费,是与人们的食用消费争夺资源,其实,我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的80%是与人们的食用消费直接或间接相关。
  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美国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工业,规定汽油掺兑标准,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不仅将增产的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玉米出口能力也因此降低。
  而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我国也建立了燃料乙醇工厂,但是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消化中央储备库存中的陈化玉米和小麦。我国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只有几百万吨,占全部玉米消费量的比例很低。
  我国玉米深加工发展是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出现了多样性特征,人们需要消费更多的用玉米淀粉生产的果糖,在酸奶生产中使用玉米淀粉生产的增稠剂等等。
玉米供给压力或再加大玉米供给压力或再加大(2)玉米供给压力或再加大(3)玉米供给压力或再加大(4)&&&1&&&&&
声明: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评论】【】
与“玉米,玉米价格,玉米进口,玉米消费”相关的文章:
推荐专题:
??????????
??????????
玉米论坛:
饲料通系列软件: |
内容咨询:010- 广告销售:010-85323 短信客服: 电子邮件:
(C)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压力锅可以煮玉米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