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其他跟力浦这种类似浦发万用金的经营模式的?

杉浦康平:书籍是有生命力的存在..(组图)-搜狐新闻
--------------- &
杉浦康平:书籍是有生命力的存在..(组图)
时间:日12:19
【来源:新京报】
  杉浦康平
  :书籍是有生命力的存在
11:58:37 ·来源:新京报
  日本设计大师首次在华举办作品展,接受本报专访杉浦康平
  的设计作品堪称把西方设计理念和东方审美观念巧妙结合的典范。《疾风迅雷——杉浦康平杂志设计的半个世纪》
  作者:杉浦康平著杨晶、李建华译
  版本: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版
  定价:98.80元《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
  作者:杉浦康平著杨晶、李建华译
  版本: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版
  定价:63.00元杉浦康平
  1932年生于东京,1955年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科毕业,年出任德国乌尔姆大学客座教授。曾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和日本国家紫绶带勋章等。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以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
  深秋的北京,突然刮起了劲风,74岁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就在这样一个起风的日子里到访北京,他把自己在中国的首次艺术展览命名为“疾风迅雷”,这是一次集中展示他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杂志设计成果的展览。
从11月6日到23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这场展览,吸引了众多中国的设计师和出版人,确实可誉为中国书刊设计界的“疾风迅雷”。
  在7日的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论坛上,杉浦与中国设计师吕敬人、出版人董秀玉和黄永松等进行了深度对谈。“欧洲的设计冰冷、寂寞,而东方的文化有血有肉,希望中国人能把自己的热情加入到设计中去,创造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东方式设计。”杉浦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设计界的期望。
  实际上,这场“疾风迅雷”来得并不容易,这位国际知名的设计家从事设计已经50多年了,但其个人作品的展览,还是首次。北京之行是他继在日本和韩国之后的第三场展览,下一站则是12月份的深圳展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杉浦一贯为人低调;二是因为他的涉猎领域相当广泛。这次以杂志设计为主线的展览也只是从他设计的40种逾2000册杂志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30种。
  在论坛接近尾声之际,记者有幸与这位设计大师进行了近距离交流。与他的交谈是轻松而有趣的,这位目光看似有神的老人告诉记者,由于严重的散视加上近视,他在看远处时,甚至会瞥见好几个灿烂的太阳,但谈起这种让设计师很困扰的眼疾时,杉浦却显得非常乐观:“这反而丰富了我的想像力,也成了一个好处。”这种豁达,或许便是他满怀对设计的自信之力量所在。
  中国是文化之源的国度
  新京报:你来中国很多次了,但举办展览还是首次,这次的展览和出版的图书都有一个有力的名字:“疾风迅雷”,其含义是什么?
  杉浦康平
  :“疾风迅雷”这个名字,就像北京突然刮起的大风一样,突如其来,让世人非常吃惊,而且带来很多氧气,带给人们活力。迅雷,也是一瞬间突然发生的雷电,它会带来大量的能量,带来丰饶。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希望我所有的设计,不仅是杂志设计,总是能够如此出人意料,充满生命力,带来丰饶。我想,它很好地概括了我面对火热的办杂志时代的设计姿态。
  新京报:这次与你的杂志设计展同时进行的,还有中国设计师的书籍装帧展,中国的作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杉浦康平
  :我在20多岁就开始杂志设计了,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使我运用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设计语法。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非常有活力的变革,有很多富于创意的艺术家、编辑和出版人。这种情况,和今天中国出版界、特别是书刊设计界的感性和充满活力的状况非常相似。我特别欣赏的设计,就是与战后日本的西方式设计语法相抗衡的、运用东方式思维的设计。我从东方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然观、人生观的东西,特别是产生于中国的汉字,非常素净,源自于象形文字,有着迷宫般的结构,让我着迷。我希望能创造出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设计,把隐藏在自然中的活力和人们看不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我在杂志设计方面的尝试,包括“封面是面孔”、“运动与嬗变”、“悠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自我增殖的设计”、“出人意表的设计”等等,都是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传统中得到启发的。我相信,中国今后的设计界会出现飞跃发展。
  新京报:有人称你的设计是把西方设计理念和东方审美观念巧妙结合的典范,你如何理解东方关于美的观念?如何把这种东方审美观在设计中具体表现?
  杉浦康平
  :我的设计与欧洲的设计不同,使用了很多不同于西方字母的汉字和日文假名,作为设计元素。怎么把这些汉字和日文假名通过现代的设计语法,使其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呢?在我看来,中国和日本文化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就好比从月圆到月缺再到月圆的一个循环,都是慢慢地变化,我称之为“运动的”,运动之后又回到了出发点,回到了圆,我在杂志设计中,就运用了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新京报:你反复强调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对你设计的影响,中国对你来说是个怎样的存在?
  杉浦康平
  :日本的文化中有很多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而现在有些日本人并不了解这些,甚至把很多来自中国的东西误以为是自己本土的东西,包括汉字在内,这是日本教育的失误。在我看来,中国是孕育了文化的国度,就像一口井一样,是饮水之源,中国给日本提供了文化的源泉,我们从里面挖掘到了非常清凉的水。中国在我眼里,就是文化之源的国度。
  所有艺术是共通的
  新京报:你最早是学习建筑设计的,为什么没有做建筑设计而是进入了平面设计领域?两者看似相差很远,你认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杉浦康平
  :现代的艺术表现,包括美术、音乐和文学等多种形式,它们独自地发展,就像人的手一样,每个手指都是单独的个体;但人的手指又是可以握成拳头的,共同来表示一个人的智慧和方向。因此,画家、音乐家、作家、建筑师,本来就是同一个人的表现,他们虽然只表现一方面的智慧,但是却可以合起来,共同创造新的东西。我本来是学建筑的,但是在建筑设计中,除了考虑建筑的结构和制作图纸外,还要考虑墙面和室内材料等,这就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因此,所有的艺术其实是共通的,是一种深度的东西。平面设计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这就是我创作时的基本出发点和态度。所以,我就从建筑师变成了平面设计师,但我每天都在不断学习,希望我这个平面设计师也懂音乐、也懂文学。
  新京报:你的设计领域相当开阔,不仅驾驭了书的设计,还包括杂志的设计、信息图表设计和音乐的外壳等等,但中国设计领域书和杂志完全是游离的关系,你在设计中如何驾驭书和杂志的关系?
  杉浦康平
  :杂志和书的不同,一言难尽。所谓“杂志”的“杂”,就好像扬州炒饭一样,混杂了很多东西在里面,而且是无序的。一本很好的杂志,应当选材合理、用料讲究、味道也地道。以日本为例,杂志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广告太多,杂志的内容被广告侵蚀了。一种缺乏文化理念的杂志,就只是一个大钱包,而书则是有独立人格的盛物。一本漂亮的书,从封面开始,打开目录,最后看正文,读后让人感觉余味无穷,这是书呈现出的全部人格、自然和宇宙。当然,杂志会根据编辑的趣味和理念不同,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也就是说,杂志也分为承载文化的盛物或者单纯的钱包两类。所以,书和刊可以区分为大钱包式的杂志、有文化的杂志和作为独立人格的书籍。中国如果想创刊今后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杂志,就需要很好的文章、编辑和设计者的结合,这就好比人的左脑和右脑,左脑对图像产生映射,右脑对文字产生映射,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就能产生一个好的杂志载体。
  中国书籍设计仍有梦可取
  新京报:随着IT业的发展,新技术的诞生可能对出版业构成了一定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杉浦康平
  :日本的出版业已经在IT大潮的推动下,抬不起头来,造成了出版物的不景气,编辑出版的取向是容易生产好卖的书。书设计得也越来越小气,让人看不起,最后变得就像废纸一样。我看了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后,感觉到在书籍设计上,仍然有梦可取。中国的设计师,用各种方式使书籍装帧充满了活力。可以说,中国对于书籍有一种尊重的传统,这种传统现在仍然存在;而日本在进入近代之后,书的制作完全西化了,像西方那样用机器制造书。中国传统的装订语法告诉人们:书籍并不只是纸片的集合,书是可以拿在双手中,复苏其生命力的,是人活力的源泉。中国的这种书籍仍然让我们感到有生命、有期望。
  新京报:新技术也催生了新产品,书籍领域就出现了电子书籍,它对传统出版物有冲击吗?
  杉浦康平
  :这确实是我们今后要面对的问题,在日本,也出现了电子书的趋势。电子书越来越小,坐地铁用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在电子媒体中都可以自由流动。文字本来是人写出来的,写在纸上或者刻在木头、石头上,写作者和写作的材料之间要有一个交流,有一个努力的过程,才可以完成书写。书里面的活字或者书写,能让人感到很多东西相遇的过程;而电子书籍只是电子的平面,感觉不到人和自然搏斗的痕迹,所以感觉轻飘飘的。这是源于字母文化。字母具有一种分割的功能,在创建现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文字体系;而汉字的笔画比较多,结构复杂,在电子书籍中,感觉不太方便。发明和孕育了汉字的中国人,应该在书籍的设计中,把汉字作为一种技艺传承下去。我认为,最好用电子书籍看字母,用书看汉字。
  新京报:上世纪60年代,你到德国任教后,设计风格出现了变化,设计手法从“模式”过渡到“内容”,即开始从杂志内部重新思考封面设计,有人把这段时间视为你设计理念的一个分水岭,你如何评价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
  杉浦康平
  :我到德国教书时,观察到欧洲的书籍设计倾向,是一种静悄悄的设计,要求简洁化。当时在德国和瑞士,出现了造型哲学。过了四十年,这种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欧洲书籍设计的基本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欧洲人的生活理念,即讲究自我,人际关系疏远。如果看最近欧洲的电影,就会发现,像太阳一样温暖的人的体温,越来越从欧洲的文化中消失了。为了保护自我,现代欧洲人的感觉也表现在了他们的书籍设计中,冰冷且让人感觉寂寞。西方不仅书籍设计如此,甚至人的语言,都可以用计算机来表达。我觉得,东方文化有更多的体温,有血有肉,有生动的表情和笑脸。我希望中国人能把自己的热情加入到设计中去,创造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东方式设计。
  (本文参考杉浦康平在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论坛上的讲话。)
  采写/本报记者 文琼
  摄影/本报记者 薛珺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秋天不回来
频道精彩推荐
唱给你的歌
··········
··········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力浦这种方式主要能吸引到哪些人?】-真格学网-IT技术综合网站
力浦这种方式主要能吸引到哪些人?
来源:360问答 &责任编辑:小易 &时间: 23:31:07
本网有用户碰到这样的问题:力浦这种方式主要能吸引到哪些人?,本网根据需求用户需求,为用户寻得以下其他网友提供的解决方法(内容来自百度知道、360问答、sogou问问、知乎等专业问答平台),方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观点,具体如下: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1:年轻人,喜欢体验新产品新模式的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2:现在的80 90后会更喜欢。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3:主要是计算机IT行业的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4:喜欢学习的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5:不断求索的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6:计算机他们也吸引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7:亲:好奇心高的人。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8:主要是IT行业的人。如果您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请在最下面评论中留下您的解决方法
本文相关:所有问题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浦银增长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