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现在的淘宝远空调制冷效果不如以前前了每样商品没多少选择了真没劲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日子是一个个酸甜的故事,总会为我们记录上艳丽的色彩
情感心理学:先爱伴侣,后爱孩子
壹心理导读:在一个家庭中,先有夫妻关系,然后才有亲子关系,因此夫妻关系要优于亲子关系。本文适合所有打算或者已经组建家庭的伴侣阅读。 && &
&很多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夫妻生活的重心会渐渐转移到孩子身上,夫妻之间也会渐渐忽略对伴侣的关注而把爱全部给了孩子,有些甚至还会对伴侣产生种种不满而将希望寄托于孩子。当然,孩子在享受过分关注和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承担了诸多来自父母强行加与的期望、责任和压力。&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家庭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元素之一,这些元素之间用他们固有的方式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互动交流着,如果有人不遵循自己的位置,不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系统,系统就会出问题,家庭成员就会受到影响。&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了家庭的运行法则,并且发现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母没有遵循好家庭运行的法则有直接关系。例如,当夫妻关系失衡或者模糊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势的一方而没有心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具有双重标准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就很难遵循一个固定的标准,他会表现得注意力无法集中;当父母在各自权威角色上缺席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深处就会失去权威,需要再找一个可以依赖的权威替代,网瘾等瘾症就是这样一种替代。&父母对于孩子健康的爱,应该遵循系统运行的法则。尤其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不能单纯责怪孩子,而是要检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夫妻关系。孩子的行为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家庭系统运行的情况。&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要回到家长身上来。我们可以通过与亲子关系有关的两个家庭运行法则,来窥探一下家庭的秘密&&&
序位法则:家庭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在一个家庭中,是先有了夫妻关系,然后才有了亲子关系,因此夫妻关系要优于亲子关系。当夫妻关系没有得到尊重的时候,亲子关系也不能良好发展。很多人在有了孩子后,就忽略掉了伴侣,把所有的爱都投注到孩子身上,这无疑是危险的,对伴侣、孩子、夫妻关系这三者都伤害很大。&
对伴侣的伤害。家庭中夫妻双方一方过于关注孩子的时候,就会冷落了另一方,被冷落的一方便会感到失去了意义和地位。人的潜意识里都是需要关注和爱的,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挫伤和失落,尤其是在为家做出很多努力后,更希望得到关注、支持和爱。
这时候,一个家庭最容易出现的危机就是婚外情的发生。当家庭中一个伴侣在对方那里得不到关爱的时候,就难以抵制来自外界的关爱,甚至还会主动去寻找。即使是道德约束也难以遏制潜意识里对于关爱需求的累积和爆发。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请不要单纯责斥伴侣,而是要尽快把对孩子的关注力重新转移到伴侣上来,恢复爱的序位,挽救家庭。&
对孩子的伤害。当孩子成为一位家长过度关注的重心,那么,这方家长就会无形中把对伴侣的期待也加给孩子。比如,一位妈妈过度关注儿子,无形中便把儿子当成了丈夫,希望儿子承担起丈夫的角色,孩子要理解我、听我的话、赞同我的意见;要感激我的付出;当我与配偶发生冲突时,孩子要站在我这边,等等。&取代另一位家长的位置会使孩子的良知感到愧疚,这种压力感迫使他更加渴望自由、渴望逃离,甚至离家出走。心理学分析,孩子的愧疚感有时候会以生病的方式来告诉家长:我想把位置还给那一位家长,我不想取代他。生病就是死亡的象征,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以为自己消失后,就可以拯救爸爸妈妈的和谐关系,可以拯救家庭。&
对关系的伤害。当一方长期关注孩子而忽视另一方的时候,夫妻关系间的爱就会空缺,连接也会减少,夫妻关系会依赖于孩子的存在而存在,孩子就成为了夫妻关系的唯一纽带。当孩子逐渐长大,并且求学或结婚离家后,这个纽带元素突然的离开,夫妻关系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长期的空缺连接,再次建立时会十分困难。&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关系的和谐是她健康成长的最坚实基础。如果一个家庭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把做好爸爸或者好妈妈优先于做好夫妻来考虑,其结果是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整合它们。&
健康的爱的序位,必然是这样的:爱自己100分,爱伴侣90分,爱孩子80分。因为在系统中,是先有了自己,然后有了伴侣,最后才有孩子。
事实法则:不要否定伴侣作为孩子父母的身份。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这是事实。否认孩子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等于无意识否定了孩子的一半。其次,孩子的潜意识里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和谐幸福的。孩子最大的渴望,就是能与父母都产生连接与归属,依偎在他们的怀抱里。&父母作为夫妻双方,不和谐的现象难免发生。当夫妻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总是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好,孩子就会心生反感和抵触,替另一方感到不平,因为另一方也是孩子的一半。他或许会认同一方的观点,譬如说如果母亲总是说男人的不是,告诉孩子&你爸爸是个懒惰、不负责任、喜欢赌博&的人,孩子会同情妈妈而生爸爸的气,但是潜意识里却想保护爸爸,想和爸爸有更深的连接。在他长大后,很有可能要么会成为一个&懒惰、不负责任、喜欢赌博&的人,要么就会和这样的人结婚,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和爸爸的连接。&因此,夫妻在吵架或准备离婚的时候,只是针对他(她)作为你的伴侣让你失望,但是不要完全否定他(她)这个人,因为他(她)还是你孩子的另一半生命。你依然要维护他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在对待伴侣时,即使你无法原谅他,你也要在心里认清和接纳这个事实:我很生气你对我做的事,我依然无法原谅你,可是我仍然同意你是我们女儿的爸爸(妈妈)。
所以如果你要爱好孩子,首先要爱好你的伴侣。如果你已不能爱伴侣,你也要爱他作为孩子父母的角色,支持他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自己的法则。如果不遵循这个法则,系统就会失衡,就会出问题。家庭也是如此。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必然是先爱伴侣,后爱孩子的。夫妻要先成为好夫妻,之后他们才能成为好父母,那么孩子也才能是真正幸福的孩子。夫妻双方也只有相互尊重和彼此相爱,才能让彼此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充满爱的,从而才能爱好孩子,才能给孩子健康的爱。&
我是小广告:丛丛的新书《》。小伙伴们随手点个&想读&呗。&文/&&& 原题《先爱伴侣,后爱孩子(从家排看夫妻关系)》
&&邮箱订阅:
打卡学习:&
原文链接:
如何应对他人的语言暴力?
壹心理导读:在生活当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常常对你进行言语暴力,让你感觉很不舒服?这时候你该如何应对呢?&&&&&
&前天我一个朋友咨询我一件事情,总体说来就是她有个好朋友,但是这个朋友经常会说不可理喻的话。比如她要是在QQ空间上贴了张去哪玩的照片,朋友就会酸酸的说:为什么不带我去!或者你要是做了什么事情,她在之后才知道,她就会质问你:为什么你当时不告诉我!你要是想去做某件事,她会当即黑脸否定你的能力:凭你!你怎能做到呢!诸如此话。&和这些人相处,会让我们丢了自信心,我们会以为真的是自己不够好,忽略了对他们的关心,产生愧疚,或者质疑自己做事的方法和能力。&昨天也收到了这么一封信:&&最近我一个以前的朋友不停的发短信攻击我,被攻击了很多很难听的话,让我觉得非常难受,第一次这样被别人直接攻击,我想知道你一般是如何应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攻击呢??&被攻击之后心情很不好,我一方面想用这些事情来练自己的宽容,可一方面又忍不住去想他骂我的话,我真的想向您求建议和帮助!!&&我在生活里,也遇见过这样的人,大多来自50,60后的长辈。这类长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幼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缺少家庭的温暖,吃不饱穿不暖;青年又成长于动荡的文革时代,上山下乡,见到了不少人性沦丧言口不一的事件,但为了自保,又通常需要把表达欲和本我人格隐藏起来;后又在经济负担最重的中年时代集体下岗,再就业,他们的挫折感几欲无处发泄。长期以往,他们大多都有心理疾病,但并不知。&我爸曾和我说过一个故事:他上初中的时候,参加了红卫兵,有次去抄一个老师的家,同学们都凶狠地拿靶子捅老师的脸,扔板砖砸老师的脊背,后来活活把老师给打死了。我爸站在人群的最后一排,看得特不忍心,等到人群散后,悄悄的走上前拿衣服把老师血肉模糊的脸给遮上了,但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同情&臭老九&惹来杀身之祸,嘴里还得愤愤的骂着:让你下地狱都无脸示人!&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过这么个情节:有个学生和人打架,把人的耳朵咬掉了,后被反扭到审判厅,怕被发现证据,索性一直咬着嘴巴不说话,把耳朵吞进了肚子里。那是怎样惨绝人寰的逼着&人吃人&的时代啊。&我研究这个有一段时间了,关于这类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要知道,你先要分明白,气血上头的愤怒和长期性的语言攻击,是不一样的。人都有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们在生气时都会说些气恼的话,这是可理解的,但若是长期性的反复无常的语言攻击,那可能这类人就是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人格障碍通常分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攻击型人格障碍最具社会攻击性,可能会对自身和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说俗气点,他们会攻击你有些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有些是无意识无计划的。记得上一周我回复过一封读者来信,我说&童年遗憾就像一个洞穴,你在儿时缺少了什么,你长大后就会千方百计的弥补回来。&你有没有过这种发现?小时被称文静内向的人,长大后不是话篓子就是自闭。我们的表现人格在独立生活后会处于两种极端,但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前者是为了彻底释放,后者是为了彻底隐藏。&就像一只老鼠,你把它长期关到笼子里,当有天你抽开了笼门,它要么兴奋地窜出笼子,要么就会缩到笼子的一内角,畏缩不安。&攻击型通常有以下特点:&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上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扰。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抱怨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有意思的是,攻击型人格又往往和依恋型、回避型人格障碍纠缠到一起。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外表孤傲、语言强断、逃避人群的人,内心又脆弱的一塌糊涂。就像独自漂浮在汪洋大海里,当他们遇到了困境,若有个人递了根绳子给他们,他们就会紧紧地抓住往回拖拽,甚至有些会把你拖下水,让你窒息。&攻击性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多,大多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我们的50、60后父母这代人,有一部分因为童年不幸福,当有了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不满和挫折感统统发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类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易患上心理疾病,对待朋友恋人爱猜忌和妒忌,和他们相处往往要胆战心惊。&我总结了下,大体有这几个原因:1,儿时缺乏父母管教或过严,缺乏与人沟通能力,造成心理扭曲。2,幼时被人欺负的报复心理。3,挫折感无处发泄和补偿自卑心造成的强烈控制欲。
提到这就说说自卑心态,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越是自卑的人,表现越会高调聒噪。比如你和他们聊天,他们会手势颇多就差戳到你的鼻子上了,你和他们聊天,他们会急躁的打断你的话题,插入一己之见,他们甚至会夸大渲染自己的表现,摔桌子揪头发寻求自杀等来发泄怒火&&他们需要依赖很多的语言行为,来证明自己所知甚多或性格果敢,引起他人关注,这都因我们心里有个强大的补偿机制,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自己给自己治病的医生,当我们在某方面被压制了,就会在另一方面反弹索求回来,类似压下去了就会自动上翘的跷跷板。
而有些无能改变生活的人,他们就惯用语言威胁、辱骂、妒忌猜忌等冷暴力来对待周遭的人,以补偿自身。他们冲动好斗是为了证明内心强大,阻拦别人是为了证明做事果敢,对人若即若离患得患失是保护自己免遭伤害,但这又是他们内心虚弱、做事退缩、无安全感、需要他人关心的表现。&为什么我们会说:一个小孩子,如果摔倒在地板上,你不拉不哄他许就自己站起来了,但如果你上去即拍又抱的,他们就会哭的停不住声,满地打滚&&那些成年后的攻击障碍患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内心就像一个索求未果的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是一个庞大的黑洞,不论你给了多少的解释安慰关注,他们都填补不满童年的缺憾。&所以对待这类语言暴力怎么做呢?用我惯用的口头禅。&1,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告诉那些想要控制我们的父母们,我有判断也会对后果负责。我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不是你的专属宠物。&2,不理睬也不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所做所行&&告诉那些要不断通过摔跤打滚、骂人猜忌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朋友爱人陌生人,我如果上前拉你,你一辈子都学不会自己站起来。&3,去做,Do it&&告诉自己,谁有病谁去治,这并不是我犯的错。&文/&&&&邮箱订阅:
心理延伸心理圈:
打卡学习:&
原文链接:
为什么你总是愤怒烦躁看不惯?
壹心理导读:当你放下评判的时候,所有的打扰都成了点缀。所谓的噪音,也被你纳入欣赏的范畴。没有人打扰你,没有人让你看不惯,是心动了而已。 && &&
&有几件事让我联想到了一起。&在参加课程的时候,突然门外响起了鞭炮声,估计是哪家有结婚的。等到停止后,课程继续。可是不一会儿,又响了一阵子。我的心情就开始有些烦躁,心想这里有上课的啊,结个婚也不要一直放个不停吧。结果第二天又是一阵鞭炮声,我便更烦躁:结婚虽然对你们来说是一生一次,但是你们都在这个酒店结婚,那对于这个会议室的人来说就成了常态了!想想这种无名火特别可笑,人家怎么知道你有上课。&类似的也想起了很多,从小到大这种心情好像有过不少。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记得教室旁边就是马路,总时不时飘过一阵隆隆声和汽笛声,心情无比烦躁,在心里诅咒了无数次不知道这里有考试啊。大学里自习的时候,总有那么几对情侣在窃窃私语,或总有那美丽的高跟鞋踩的地板咚咚响,那时候心里也在烦躁并咒骂:这是自习室,请保持肃静好不好,没素质。后来我回头来了一句:出去说去!声音之大让满屋子人愕然。&还有今天看余杰写的《上海人》,某人在地铁里不小心蹭了一下某上海妇女,该女看了他一眼就蹦出来了三个字:外地人。该人就恼怒而大骂了:上海人有什么了不起,你比我有钱吗?你的存款可能都不及我的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的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了。搞得满车的人都很哗然。&还有考研那会儿经常的心理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某生去小报告说宿舍的某某总在玩游戏,搞得他没法学习。还好辅导员比较接受过些心理训练,遂开导该生:宿舍边是马路,车来车往的声音你没有注意到,楼道里踱来踱去的脚步声你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单单注意到玩游戏的舍友?何况宿舍本身就是个休息而非学习的地方。&讲这么多,无非是想抽出一个核心的事情来,怎么总有那么多外面的东西让我们这么有情绪,里面有一个共同的情境:你侵犯或打扰了我,有一些共同的情绪:烦躁,愤怒。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看不惯。
看不惯的时候,就总在心里嘟囔,牢骚,抱怨,烦躁。随着事件的持续,这个情绪就让人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浑身冲血,无法静下来。当情绪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突然爆发,让人吓一跳。或者因为无法再进行而索性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看不惯都会马上表达,但是一旦表达,就是带着很大伤害的。&为什么说是伤害。冲动的表达本身就是情绪积压所致,但是这些积压却未必来自于你看不惯的当事人本身,还有你这些年受这些类似的事情的委屈,一股脑都倒了出来。而当事人未必意识到自己在做着不合理的事情。像放鞭炮的主,在自习室里说话的人,宿舍玩游戏的小伙。可能你善意提醒下,人家就会停下,没有人与你做对,但是突然面对你个脾气就是伤害了。那个看不惯当地人歧视的外地人也是如此,他积压的这些年被歧视的委屈,全给那个妇人了。&这些情绪也不仅仅来自于对这种事情的积压。还有就是你对当下任务的不自信、焦虑、烦躁等情绪。对于学习,很轻松、快乐和投入的时候,是很难被转移的。但是恰恰对学习产生焦虑的时候,注意力就容易被转移。假设给你一个百分百安静和安全的环境,你也未必能有效完成。这时候恰恰有外因干扰的时候,这个外因就成了替罪羊了:都是他的错。那个学习的状态就不如玩游戏的状态好,因此前者容易被打扰。那个外地人也是如此,在他生意场上得意的时候,是不怕被歧视的,但是在地铁那个拥挤的环境里,何尝不是触动了他隐藏的自卑呢?&这也是自我中心的一个方面。我们容易把自己当作了世界的中心,希望全世界都来为自己服务。别人对我们的干扰,就活该被诅咒。只是都把自己当中心的时候就麻烦了:是谁打扰了谁?是谁侵犯了谁?你能说学习的没有打扰玩游戏的吗?&当然你可以冠冕堂皇的说简直是个笑话,肯定是玩游戏的打扰学习的。如果你这么肯定了,那么又出来一个自以为是的观念:学习是对的,好的,被肯定的;玩游戏是错的,坏的,不该的。类似的看不惯而被指责的行为就很多了: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人被你在心里指责了一顿,在公车上吃馅饼的人被你指责了一顿&&&从所谓道德角度讲,或许你是对的。但是从心里上讲,人家快乐的做完了自己的事,而你在心里计较了很久。倒是不道德的人快乐了,而道德的你却生闷气了这么久。&这是你的规条。当你开始用价值标准去衡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开始了评判,不符合你的标准就被你在心里指责,然后在你身体里产生情绪。这些烦躁、生气、委屈等看不惯而产生的情绪,都来自于你的评判。&我很想说你活该,但是我不想去评判你。我若说你活该,我自己心里难受。&我想说的则是让自己的心更强大和接纳,接纳别人与你不同,只是不同,没有好坏,没有评判。尊重别人的方式和你不一样,别人受的教育和你不一样。如果不能这么伟大,那就允许,允许别人犯错,或许这只是别人不好的习惯,何况他很可能没有意识到。&放下评判并不是放下道德,你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放下评判的时候,你就有了另外一副图画:你可以静静地说,同学,可不可以暂时不要说话呢?你可以提醒他,而不是指责。&而对于那些本来没有道德色彩的看不惯就更不好说了,你可以请求人家暂时不要打扰你,但你的愤怒和烦躁就是无理取闹,是你在打扰人家了。&修炼自己是最好的办法,当你放下评判的时候,所有的打扰都成了点缀。所谓的噪音,也被你纳入欣赏的范畴。你可以去欣赏而无需评判。你可以让它成为你当下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而不必拿出精力来去反抗它。&慧能南下的时候,讲出了这个真谛。众弟子在看到风吹幡动而争执不已,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是谁打破了平静,是风的错吹动了幡,还是幡拍打竹竿的声音扰乱了大家的心。本来好好禅修的环境就被这异样的声音打破了。唯有慧能: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心在动。&
没有人打扰你,没有人让你看不惯,是心动了而已。
,在平静的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7月,奥匈帝国为此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帝国主义间利益的瓜葛压抑已久,一直没有理由彼此抢夺。一战的爆发,我们能怪萨拉热窝和这个青年学生吗?&文/&(微信:壹心理,onexinli)
原题《看不惯:是谁动了萨拉热窝的导火索》
&&邮箱订阅:
打卡学习:&
原文链接:
当我们谈论金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心理导读:钱并非越多越好。支配越多的钱财,你就需要越好的个人素质。越有钱,你越需要明白钱的限度。你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无所不能的幻觉,尊重规律、敬畏他人。 && &
&张朝阳得了抑郁症。这位搜狐董事局主席,我们时代少年得志的数码英雄,财富、名声、美女样样不缺的成功人士,因为极度的抑郁和焦虑闭关一年。2013年,复出后的张朝阳在接受杨澜访谈时说:&&以前我觉得,钱越多,自由度越大,人就会越幸福。我是真的什么都有,可我居然还这么痛苦。后来我就发现,幸福跟钱多少,真的是没有关系。&&访谈视频的下面,是一排整齐的留言:&让抑郁症来得更猛烈一些吧,如果我也能说我真的什么都有了!&&
金钱和幸福的关系真是人类社会一个奇妙的命题。一方面,传说故事、名人名言、没钱的幸福人士和有钱的不幸福人士,都告诉我们,幸福跟钱多少没有关系。比如我们都听过富翁和晒太阳的渔夫的故事。我们也看过一些心灵鸡汤的作者,通过写书兜售金钱不重要的观点,赚了一笔钱。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向钱。金钱成为引导社会运行的最重要规则。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似乎也都与金钱有关。如果幸福真的跟钱多少没关系,&有钱比没钱幸福&就是人类心理最奇特最深刻的幻觉了。&也许,钱和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是&钱不重要&或者&有钱比没钱幸福&这样简单的结论所能涵盖。
20世纪80年代,埃德曾向《福布斯》排行榜上100位最富有的美国人寄问卷,调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结果,真有49位超级富豪寄回了问卷。这些富豪中,有47位都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这比例可比普通大众高太多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富豪都懒得填寄问卷。当然,这些对生活满意的超级富豪也不是的特别快乐,只是比一般人更满意一点。而当他们谈到什么让他们幸福时,他们所提到的东西和金钱都没有直接关系:愉悦的家庭关系、慈善事业、来自工作成就的满足感和骄傲等。&另一些宏观数据表明,金钱和幸福的关系似乎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金钱带来幸福,但超过这个临界点,金钱的增加并不带来幸福。一项研究发现,一旦个人收入达到中产阶级水平,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的增加就没那么明显了。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似乎是说,更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如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更依赖于钱。但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如尊重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则更依赖于金钱以外的条件。&但是钱的问题从来都不只是钱的问题。我愿意在此重申一下有钱的好处。作为一种通用资源,钱能买太多东西。钱能为人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钱能带来更好的教育,带人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带来更多美妙体验。钱能为引领人追求自己内心而非屈就于办公室的蝇营狗苟。钱带来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更别提钱还能用于帮助他人,让我们的爱人开心。如果你怀有改变世界的美好理想而你正好有钱,钱还能用于让世界变得更好&&哪怕只是一小方面。&有钱真是太好了。&如果钱真的那么好,忽然变得有钱的人,比如中彩票者,应该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才对。伊利诺州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中了彩票的中等奖项(40万美元左右)的人,确实比没中奖或赢得其它奖项的人快乐,但差异并不大。而英国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总体上,那些中彩票的个体在中彩票以后确实比没种彩票之前生活得更幸福。&可是具体到个案,却五花八门。1999年,英国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独立》的文章,讲述了彩票中奖者薇芙.尼尔森的故事。1961年,尼尔克森中了600万美元的彩票,一夜暴富。她对每个人说,她要花钱、花钱再花钱。可是接下来的生活,说好的幸福并没有来。她终日酗酒购物,疏远老朋友,和不怀好意的人交往。她一生结了5次婚,最短的只维持了13周。最终破产的时候,她她已经酗酒成性,只能跳脱衣舞为生。最吊诡的是,当她重新成为穷人的时候,她好像幡然醒悟了。她说:&我对自己的新生活很满意。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快乐,而且不需要钱来让自己快乐。&&另一位中奖者杰克. 惠特克在2002年赢得了3.14亿美元的体育彩票。为了能钱尽其用,他还成立了慈善基金会。但是他没法不疼爱自己的孙女,给了孙女大把的钱,结果孙女却死于吸毒过量。此后两年,杰克因为酒架多次被捕,多次遭遇入室盗窃,和妻子逐渐疏远,最后,他因殴打他人被起诉,基金会也被迫关闭。&这让我想起韩信和刘邦的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答,陛下能将十万。刘邦又问韩信,你又能将多少?韩信答,臣则多多益善。
原来和带兵一样,钱并非越多越好。支配越多的钱财,你就需要越好的个人素质。越有钱,你越需要明白钱的限度。你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无所不能的幻觉,尊重规律、敬畏他人。如果你已经有了这样的素质,巨额的财富对你是锦上添花,可没有这些钱,你也能让自己幸福。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素质,巨额的财富就可能是雪上加霜,当然没这些钱,你也可能不会幸福。&另一方面,当我们谈钱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谈外在的物质环境。可是,谁又能确切知道,做一个涉及上亿资金的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焦虑和压力与买不买房所感受到的压力和焦虑哪个更甚,谈成一笔1000万的生意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吃上一顿五花肉所带来幸福感哪个更多。毕竟,当我们谈钱的时候,我们谈的是金钱带来的外在变化,但那些微妙的心理体验、我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我们和世界的相处之道,才是抑郁或幸福的根源。
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原题《钱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心理讲座:&原文链接:/info/5837/
梦想是一种病
心理导读: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梦想,从大学梦谈到工作梦,又从中国梦谈到美国梦。有些梦,是可以从梦中做到现实的,而另一些,则总是停滞在梦里,于是便有了"放弃梦想比坚持梦想更难"的说法。以下的这篇文章,是腾讯在线视频制片人朱茂文先生做节目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希望能让同样在追梦路上的你,能听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 &
一、你找我找对了
"你为什么要拍摄旁听生?""你的片子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你的目的是什么?"&在一个北大旁听生聚集的QQ群里,当我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想法后,有人问我。&诚恳地解释了一番,接着是沉默,没有人搭理我。很多人担心片子播出后,会加深校方对旁听生的歧视,这样一来,他们进入北大旁听就更为困难了。&我没有放弃,挨个跟在线的群成员小窗聊天。由于我提前"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因而他们大多对我心怀抵触,不愿意过多地谈论自己的旁听生活。谈话一时难以进行下去。&直到旁听生群里的一位网友给我介绍了郑球洋。&"你找对人了,我是老北大旁听生了。"郑球洋告诉我,他从2001年开始在北大旁听,现在十一年过去了,中间曾短暂离开北大回老家读大专,如今他又回来了,打算报考北大的专升本。9月,我约郑球洋在北大未名湖聊了一个早上,那天他特意穿了一身笔挺的西服。我告诉他,拍纪录片可以随意一些,平时怎么穿就怎么穿。&就这样,郑球洋的生活片断开始被我的摄像机所记录。&
二、带着板凳去听课
对于旁听生来说,进入北大听课的第一道坎是北大的校门。在QQ群里,经常看到有人问"今天有谁混进北大了?"似乎这是挺难的一件事情。&原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北大需要出示校内证件,而校外人员需要扫描身份证进行登记。这一道关卡让很多旁听生视为障碍。&因为拍摄郑球洋的关系,我需要经常进出北大,我发现事实上门口的保安其实并没有那么认真,每天来往那么多学生,他们不可能做到人人必查。每次我都只是把钱夹掏出来冲他们晃一下,他们就放我过去了,这一招屡试不爽。我看起来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像学生,也许他们从来没有想要怀疑吧。&可是,为什么那些旁听生那么害怕被拦住呢?我曾经仔细观察过,很多人走到保安面前的时候,自己就先怯了,面对"请出示校内证件"的要求,只能停下脚步。&而郑球洋似乎从来没有这个困扰,他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北大校门,因为他有一张北大图书馆的借书证,虽然是过期的。&第一次,我背着佳能600D照相机跟郑球洋去听课,600D照相机的摄像功能其实不太好用,常常跑焦,我用它,只是因为便携,另外也因为拿照相机不会遭到保安的干涉。&北大理教三楼的自习厅是郑球洋的常驻地,没有课的时候,他就在这里自习,一坐就是一整天,从早上7点教学楼开门到晚上十点半熄灯。&上课的时间快到了,郑球洋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自己准备的小马扎,朝上课的教室走去。我问他:"这个小马扎做什么用的?"&"上课用的啊。"郑球洋说。北大很多名教授的课常常爆满,除了该导师带的学生,还有许多校内外慕名而来的旁听生,教室的座位不够坐,站着听课是常见的事。难怪校方会说旁听生"挤占"了教学资源。郑球洋说,自带板凳上课,既不跟北大的学生抢座,又能保证可以坐着听课。&那天是孔庆东的戏剧课,虽然离上课还有十分钟,但教室里已经差不多坐满了学生,不少空着的座位也被霸气地贴上了字条"几点到几点占座"。令人诧异的是,虽然还能找到空位,但还是有些学生坐在教室后面的台阶上。我问其中一位学生为什么不坐在座位上,他不好意思笑了一下说,我们是旁听生。&那堂课,孔和尚讲得很精彩,笑声不断,但我扫视周围,还是看到有人在睡觉,有人在玩IPAD,有人在用手机刷微博&&再看看边听课边记笔记的郑球洋,他坐在走道的台阶上,因为有小板凳,所以他并不比两边的同学矮,身后的一级级空空的台阶,把他衬托得有点孑然。&
三、我是一棵无根的浮萍
日,郑球洋只身一人从老家江西南康来到北京大学。之所以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是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冒险和壮举,用他的话说"是一种文学上的漂泊"。从那以后,他就像"一棵无根的浮萍,漂浮在未名湖这个海洋之中"。
"为什么要选择来北大旁听?"我问郑球洋。&"因为高一、高二那个时候,《萌芽》杂志社正在搞新概念作文大赛,我算是文学少年,那个时候对文学非常热爱,经常看曹文轩老师的作品,受到《根鸟》等作品的影响,觉得我们搞文学的应该过一种比较浪漫的生活,而不是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油盐酱醋,不能将自己的人生跟土地捆绑一辈子,怀着这种类似于雄心壮志,18岁那年热血一冲动就跑来北大了。"&带着家里给的1600元钱来到北京,郑球洋在北大西门的漏斗桥以每月三百元的价格租了一个床位。漏斗桥是一个非常小的巷子,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北大旁听的这些年,他曾经换过无数次住处,最近的两个月他已经搬了三次家。就在两天前,他刚刚搬到北大燕东园吉永庄的一间小平房,和他一起合租的也是一个旁听生,每人每月350元,不包水电。&2002年底,因为交不起房租,郑球洋被房东赶了出来,当他从北大下晚自习回到住处时,看到自己的行李全被仍了出来。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在北大未名湖湖心岛的六角亭子过了几个晚上。&郑球洋指给我看他当年露宿过的地方。我问他:"你没有反过来想一下,或许你换一种其他的方式,会不会比现在过得更好,同时也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我知道写作在哪里都能写,但是你要接受文学熏陶,在人文氛围浓厚的地方学习的话,我觉得还是北大比较好。而且我自己身上也有一种北大情结,说实话也有比较固执的一面吧。"郑球洋解释。&
四、几个馒头下肚又是一条好汉
在北大旁听的这些年,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郑球洋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曾经有一次一连7天都没有吃上饭。7天之后,他变卖了自己的一些衣物,买了几个馒头,没有任何佐料,"几个馒头下肚,睡一觉,醒来又是一条好汉。"&"一个人7天不吃饭是什么感觉?我没有体验过。我就饿个一天都觉得非常虚弱,你当时饿了7天人是什么样的?"我问。&"人全身无力,腿打抖,感觉身体里面全是空的,嘴里发苦,晕乎乎的,这是对意志的一个磨练吧。"&一直到现在,郑球洋在吃上面也仍然十分节省,他找认识的同学借了一张北大食堂的饭卡,一餐饭不超过两元,基本上只吃素。&
五、像毛泽东一样去战斗
2001年到2006年间,郑球洋系统旁听完了北大中文系的本科课程,那时候,中文系的课表就张贴在系办公楼里,上课的时间地点很容易就可以知道。2006年,23岁的郑球洋离开北大回老家参加高考,辗转三年,终于被江西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录取。三年后,他大专毕业,再一次来到北京,这一次,他决定报考北大的专升本。几年过去,也许由于旁听生的急剧增多,郑球洋在北大中文系的办公楼已经找不到课表了,要了解上课的信息,只能通过认识的朋友打听,或者靠旁听生之间口口相传。&"你曾经对应试制度那么痛恨,后来为什么又参加高考?"我问。&"因为在北大,作为一个北大旁听生,虽然学到一些东西,虽然有一些才能,但是整个社会不会对你承认的,不会给你相应的机会。在北大虽然有学习的机会,但是你没有就业的机会,你也不会享受相应的待遇。除此之外,你处处会受到歧视,别人会排挤你,让你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为什么考了三年才考上大专?"&"在老家转了三次学,经受各种侮辱,各种对你的诬蔑和歧视。在南康职业中专过了一年感觉不行,放弃,转到吉安市顺昌二中,吉安市是井冈山脚下一个小城,在井冈山当年毛泽东奋斗过的地方,在那里高考。"&"为什么他们会因为你喜欢文学去诬蔑你?我不太明白。"&"在南康职业中专那一年,心理上和生理上过得都非常不痛快,身心非常受煎熬,那些同学的文化水平相对重点高中比较落后,把我看成一个另类、一个怪物。我那个时候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11篇时评的文章。有时候拿出来看看,被同学看到了,他们趁我不在的时候把这些作品找出来全部撕掉了。我回到住的地方,看到被撕碎的报纸,痛哭了一场。你的文学、你的道不行于世,我只能选择离开。我那个时候参考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奋斗的经历,往井冈山里面走远一点,跨过一个地级市,再往北边走。"&在郑球洋的讲述中,他多次提到毛泽东、少年沈从文等人的名字,例如他说自己在发表作品之前投稿石沉大海,"跟当年沈从文一样的经历,编辑根本不看,全往纸篓里扔。""我不应该做一个懦夫,而是应该做一个文学上的勇士。就像当年沈从文一样。"&
六、一个人的节日
2012年7月,郑球洋从大专毕业之后,在家里思考了一个月,决定再次北上旁听。"先上庐山呆了五天时间,然后在九江上大学的地方彷徨了一阵子,对九江挥手告别,那个时候身上的钱不到2000块。"&挥手告别,又是一个毛泽东式的动作。&"你现在身上还剩多少钱?"&"现在身上剩的钱不超过400块。"&这一次,郑球洋打定主意要考北大中文系的专升本。日,郑球洋骑车到位于知春里的海淀区成人高考招生办公室领取了准考证。在招生办门口,摆满了卖各种成人高考考试资料的小摊。我问郑球洋为什么没有买份资料,他说,没有钱,算了。&领完准考证后,郑球洋回北大上自习。我又折回招生办,买了一套考试的资料送给郑球洋。说这个细节,并不是要表现自己多么有爱心。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本来不应该介入到主人公的生活当中。曾经我也为这个问题困扰过,后来想明白了。事实上,你已经介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你怎么对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无动于衷呢?当然,介入的尺度需要适度。&中秋节晚上,旁听生的QQ群有一个小聚会。郑球洋也报名参加了。&在未名湖边的博雅塔下,我见到了郑球洋和几位旁听生,其中一位是群主。我拿出机器准备拍他们过节。"对不起,你不能拍我们。"活动的组织者说。我关掉机器,站到了一边。对于拍摄对象的意愿,我的原则是尊重。&郑球洋只是逛了一圈未名湖就回到了宿舍。我从包里拿出两块公司发的月饼塞给他。&有四年春节,郑球洋没有回家,他的所有节日几乎都是一个人过的。"我感觉非常对不起父母。"&我问:"父母知道你在北京的情况吗?"&"不知道,我很少跟他们说,从来都是只报喜不报忧。"&郑球洋出生在赣州一个贫苦家庭,是家里的独子。在他的简历中,这么介绍自己的家世:"系郑氏始祖郑桓公第104世孙,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第70世孙,福建汀州永定县(郑氏入闽)一世祖、南宋丞相郑清之第35世孙。"在片子制作完成后,郑球洋要求我加上父母亲的名字,"好让他们显名于外"。(片子拍完后,我曾跟郑球洋说:"一个人是谁的孙子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知道他能否明白我的意思)&母亲刘全英由于劳动过度,双手残疾。在郑球洋离家去北大旁听的那年,母亲大哭了一场,继而疯了。"脑子坏掉之后,失去了意识,对于人事没有感觉,就是说她跟一头牛一头猪是一样的思维了,连这样一个已经丧失了人的思维的母亲,我都没有能够回报。"郑球洋把对母亲的这份愧疚写在《疯母之爱》一文,发表在台湾的《国语日报》上。&父亲郑作天曾经劝郑球洋,"你就认命吧,你本来就是一个穷二代、农二代。"他们希望他能够早点成家立业,找个媳妇,过安稳的生活。但是,郑球洋并不甘心认命,"这样生活下去,等到你临死的那一刻,趟在床上你会不会为你的一生而后悔,在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握自己的命运?"&"农村很多像我这样的人都认命了,而且这些认命的人现在的生活也不差,跟他们相比,他们没有任何文化,有的人连小学都没有念过,然后去深圳、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也能赚好多钱,也能盖新房娶老婆。反而是我现在29岁了还是单身。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种空白,是农民的精神世界,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跟我是没法比的。"&对于目前的单身状态,郑球洋觉得是一种幸福。"单身是福,我如果跟女孩子相亲结婚了,那我还能继续坚守自己的梦想吗?还能继续在北大旁听,继续搞自己的文学创作吗?你结婚了,有了儿女了,就要担当起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角色,你就应该要养育儿女,为下一代负责任了。"&
七、就这样一直飘下去
日、14日,郑球洋走进成人高考的考场。考试结束后,他开始四处找工作。月初的时候,他交完房租已经身无分文,不得不跟一个旁听生朋友借了几百块钱,眼看这几百元也快要用完了。&在北大旁听的这些年,郑球洋得到过不少朋友的帮助,让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南康老乡北大2001级历史系的蒋英林。"我是经常跟他串宿舍的,我们的衣服也是换着穿的,有时候晚上,特别是到了暑假,他们寝室人少了,他说郑球洋,咱们晚上一起住。"&十年一轮回,很多以前认识的北大同学已经毕业,有了不错的工作和去处,只有郑球洋仍然留在这里,难免心里会有些落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郑球洋会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境况:"我会考虑北大旁听到底值不值,但是我思考的结果还是值的,用西方马斯洛的理论来说,人的需求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饭、住宿的需求。除了这个最低层次的需求之外,上升到物质层面的追求,物质层面追求满足之后,他会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一种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而我在北大旁听,最主要的是精神世界能够得到极大满足。"&11月1日,郑球洋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已经通过应聘当上了北大图书馆的一名安保,负责图书馆的执行接待和安保工作,"这个位置也是当年毛泽东所从事的位置。"第二天,他就搬到了图书馆提供的员工宿舍里。如此一来,他到图书馆看书就更方便了。这天,他的专升本考试成绩也出来了:语文120分,英语68分,政治:99分,总分:287分。"这个成绩意味着已经上了北大的录取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被北大录取应该没什么问题。"&片子拍得也差不多了,我问郑球洋:"考完了之后有什么打算?"&"继续留在这里,我以后的打算就是北漂,18岁北漂到现在29岁了,过了11年了依然还是一个北漂者,一无所有,但是我觉得呆在小乡村里面当一个农民我不甘心,当一个初中老师我也不甘心,北漂,继续追求自己的追求!"&迄今为止,郑球洋在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报刊发表的文章近百篇,大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他以旁生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书《旁听在北大》已经完稿。&
八、我的梦想关你屁事
郑球洋这期节目上线后,很多网友被他的坚持所感动,当然,也有很多人笑他愚痴,有人说他是阿Q,还有人称他为"现代孔乙己、范进",甚至有人对他评论母亲和农民的用语表示反击,说他看不起农民、自私,不顾家人只顾追求自己的梦想北漂多年仍然一无所有&&&也许,所有的追梦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私的。不管你怎么看,这就是真实的郑球洋,也是很多北漂者的真实人生。我没有为了讲述一个廉价的励志故事而刻意美化郑球洋。在片尾字幕,我打上了这样一句话:"这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当社会上升的通道堵塞的时候,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也许是郑球洋们唯一的选择。"&在《盲人听海》那期节目里,我采访过背包客小鹏,一个以旅行为职业的人,迄今也走过了十一年。他为新书《我们为什么要旅行》做了一个小短片,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小鹏问一个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孩子说:"关你屁事!"&是啊,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与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凭什么干涉的我梦想,你凭什么对我的梦想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正是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逐渐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吗?&贾樟柯在《贾想》一书中说:"放弃梦想比坚持梦想更难"。这句话很能够解释为什么郑球洋能够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北大旁听。很多网友问他,坚持了十年,即使考上了北大,又能怎样呢?&是啊,又能怎样呢?人生也不过是梦一场罢了。也许,梦想是一种病,有人轻些,有人重些;有的人高烧一场就好了,有的人则一辈子都难以治愈。&文/朱茂文(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小壹手记: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的人在以你所不知道的方式生活着,一处欢笑一处眼泪。当你亲近那些故事,当你触碰那些柔软的情怀,你会发现&人&是不能被简单定义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方式,无所谓对错。以眼泪与欢笑铸成的生命本身就值得最真挚的敬意。
心理延伸心理测试:心理FM:心理讲座:
微心理:如何提高自我控制力Ⅰ
心理导读: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了计划,却没有按计划执行;不该生气的时候,我们却生气了。许多人都说:&我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吗?也许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变得无助和茫然,不过那没有关系,自我控制能力也能越练越强。 && &
学会自我控制: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功。此外,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但它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
微心理1:自制力就是权力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纳粹头子,摔倒在地上。他歪歪扭扭地爬起来,结结巴巴地对坐在椅子上悠闲品酒的辛德勒说:&知道吗?我总是在看你,观察你,你从来都不会喝醉。那就是绝佳的自制力!&不管如何,这个杀人如麻的纳粹魔头,说对了一句话:&自制力就是权力。&&心理学家指出,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制力,对个人的行为乃至人生,都存在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如自制力较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会通过意志力压抑自己想要放弃的念头,坚持勇敢面对问题,这样,他们会比那些自制力弱的人更容易成功。&克制冲动的自制力,也被认为是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行为能力。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各种误解,若是不及时消除误会,而是采取极端行为,就会造成冲突。自制的人往往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表现出更积极的处理问题的态度,而自制力不足的人却往往会使矛盾激化。
微心理2:自我控制和肌肉力量一样,越练越强
在发生冲突后,我们总是会批评好斗者的暴利、攻击行力,怪他们不控制自己。但心理学家发现,并不是好斗的人不想控制自己,他们只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研究发现,在有冲突发生时,比如,在有人侮辱某个好斗者时,使用脑部扫描仪查看好斗者被人侮辱时的脑部活动就会发现,涉及自我控制的那部分实际上比好斗性较低的人的活动更积极。可见,好斗者其实很想控制住自己。
鲍迈斯特和艾克斯林推断,自我控制类似于肌肉力量:两者都会因为不断的使用而变得比较虚弱,但可以通过休息得到补充,并且随着练习而加强。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的托马斯.丹森说,通过练习用自己不惯用的另一只手使用鼠标、搅拌咖啡、开门等,可以练习自我控制,进而能很好地限制人们的攻击性。他的另一项实验也证实,那些练习了自我控制的人对于侮辱者的回应具有更少的攻击性。&所以,如果你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妨尝试着练习,因为&练习自我控制和打高尔夫球或者练钢琴没有什么区别&。&
微心理3:不再好逸恶劳
人们倾向于好逸恶劳,是因为惰性是人的本能。但是,惰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害的,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倾向于回避。惰性也会导致个人行动拖延,态度消极,甚至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感染了几代人,给世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激励。&海伦.凯勒在她仅仅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猩红热失去了视觉、听觉,不久,又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虽然她只能在看不见、听不到、说不了的情况下生活,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尝试着学习盲文并与外界交流。&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她又被哈佛大学雷地克里夫学院录取,1904年,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像海伦.凯勒一样,通过坚强的意志力调节,我们就能战胜惰性,获得更多成功。&
微心理4:你其实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
一位美国商人从事的是一种很烦人的工作,于是他习惯在进餐前喝几杯葡萄酒,放松心情。但酒和累人的工作又使得他常常一喝完酒就呼呼大睡。这位商人意识到自己是借酒消愁,浪费光阴。于是他决定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不再喝酒。刚开始不习惯,总有冲动想去喝,但他一想到自己戒酒只会是得大于失,就马上放弃了喝酒的念头。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喝酒越少,工作的干劲也就越大。&心理上的麻木以及对危害的接受会导致意志力衰退,相反,当认识到意志力的薄弱会给自己造成巨大危害时,人的意志力就会提升。我们要学会拒绝接受危害,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提升意志力。比如,我们可以在做事之前把可能要做的事、动机或理由呈现在脑海中,并在脑海中阐发充分的理由,然后依据充分的理由下定决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自身意志力。&
微心理5:你也能控制失败
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飞人&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华特.迪士尼曾被认为&缺乏想象力&,所以被一家报纸的编辑解雇了。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之后,才被伦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披头士乐队曾经被迪卡(Decca)公司拒绝签约,原因是披头士的声音不受他们的喜爱。&那么这些人为什么后来成为了成功人士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说,这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自我效能&。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自己能够做到或做好某件事。自我效能通过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个人行为。&当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做到某件事时,他就会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严格要求自己,并实现这一结果;反之,他就会轻易放弃对自己的控制,转而开始懈怠,最终放弃。&
微心理6:自我控制力过强不一定是好事
大多数人都认为,那些不顾自己的健康而选择抽烟、暴饮暴食、酗酒的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之所以做出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是因为自我控制失败。然而,心理学家凯瑟琳.罗恩和凯思林.沃斯却指出,有时候这些不良行为正是个人成功地进行了自我控制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人们第一次喝啤酒、烈性酒和咖啡时,会觉得难喝;第一次抽烟的人也会觉得恶心。他们认为,人们抽烟、喝酒只是为了达成某些目标,而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认同或接纳有关。也就是说,为了获取人际交往中的利益,人们会靠着自我控制去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所以,那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力的人往往更加容易迷恋上啤酒、香烟这类东西,因为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才能克服一开始的那种不舒服甚至可怕的感受。&可见,自我控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你也可以害你。我们不但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地运用自我控制。&
微心理7:微妙的信息也会影响你的心理
前苏联心理学家利维发现,即使是一些微小的信息也能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到个体行为。&利维对90个老年人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一系列词语,包括&下降&、&遗忘&和&衰老&,或者是&明智&、&聪明&和&有学问&。这些被试仅仅下意识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但结果显示,呈现积极的词会提高他们对自己记忆的信心,而呈现消极的词则会降低他们对记忆的信心。心理学家还指出,中国老年人普遍具有积极的、受人敬仰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记忆自我效能也较好,他们比在西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遭受的记忆丧失更少。&可见,即使是微妙的控制信息也能导致我们的心理变化,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积极的东西,给自己更多积极的暗示。&
让自己逃脱无助的阴影:习得性无助和自我决定
自制力不强的人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最终变得消极和任人摆布;然而,人们天生追求自由,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自我决定权。如果我们对某些事情失去控制,它们就可能会演变成让我们不愉快的压力事件。
微心理8:是真的不行还是你自己认为不行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对狗电击,每次电击之前一个蜂音器都会响起。开始,狗上蹿下跳,试图逃出笼子逃避电击。但经过多次努力,狗发现根本逃不出笼子。于是,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安静地等待电击。后来,塞里格曼把笼门打开,然后打开蜂音器。结果,狗不但没有逃出笼子,反而躺在地上呻吟、颤抖。&塞里格曼指出,人和动物一样,在面临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时,都会产生一种无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客观条件改变了,他们仍然不能从已形成的无助感中摆脱出来。塞里格曼称这种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为习得性无助,它使人们失去希望,放弃努力,被动地承受灾难和痛苦。&事物都是可变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被感觉欺骗;学会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我们会发现结果不会一直很糟糕。&
微心理9:世界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不可控制
经典的心理学教材上有这么一个事例:&一个40岁左右的单身男人对学临床医学的学生杰里.法里斯抱怨道:&我从来没有社交生活。&于是,法里斯介绍这位男子参加了一次舞会,舞会上好几个女士都与他跳舞。但这位男士似乎仍然没有从沮丧中走出来,他随后说:&我只是幸运一点而已,这可能不会再发生了。&&生活中,很多人都和这位男士一样,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环境也就是外部归因,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和技巧即内部归因,这会削弱个人对事物的控制力,令自己变得无助。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如何解释挫折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控制感。那些有较强控制感的人,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会表现出自我控制的意愿和能力,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秀,拥有更好的关系,能挣更多钱,并且可以延迟满足以实现长远目标。所以,下次遇到挫折时,不妨将其看成一次意外,相信你能行。&
微心理10: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快乐
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将康涅狄格疗养院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一组的看护者对老人们强调:&我们的职责是让你们为这个家感到自豪和幸福。&他们给病人以正常的、好意的、有同情心的照顾,但病人们是被动的。第二组的看护者对老人们说的却是:&让你过任何想要的生活。&它强调选择的机会,病人们可以做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三周以后,报告显示,第一组的病人更加虚弱,而第二组93%的病人表现得更加机敏、活力和快乐。&兰格和罗丁从研究中得出结论:对于一个被迫失去自我决策权和控制感的人,如果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提高他对生活的控制感,让他们可以自我决定,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会提高,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微心理11: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让你更快乐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有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在老人的屋子边大吵大闹,破坏了清静的环境,也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老人制止了无数次,仍然没有效果,最后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很喜欢他们到这里来玩,并说他们以后每天来玩都可以得到奖励。孩子们逐渐习惯于获得奖励,老人却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到最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于是,孩子们觉得待遇不公正,认为&不给钱还想我们给你热闹,做梦&,再也不到老人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老人很聪明,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快乐而玩&被金钱改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他操纵着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这就是&德西效应&。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我们应当多注意激发自己和别人的內酬动力,即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兴趣以及坚强的意志,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物质激励。
微心理12:必要的自我克制可以带来更大的快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一所幼儿园做了有名的&糖果实验&:他在一个班里找了数十名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糖,并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糖,也可以等他回来再吃糖,但如果等他回来再吃糖的话可以得到另外一颗糖。20分钟后,他重新回到了教室。他发现,有的孩子虽然也想吃两块糖,但禁不起诱惑,等他一出去就迫不及待地把糖果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则极力克制自己,以得到两块糖。&后来,那些能够耐住性子的孩子在青年时期也有耐性,做事不急于求成,易与同龄人相处,比较自信。而另外的那些孩子却容易急躁,一受挫折便不愿与人交往。&这个实验表明,忍耐性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忍耐就是行为心理学的&延迟满足&现象,它是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延迟满足让人们面对诱惑时,能暂时克制满足需要的冲动,以便在以后获得更有价值的、长远的利益和幸福。正确地利用延迟满足效应,就能感受到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微心理13:爱上你所做的才是硬道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尔.盖茨也曾经给一个向他请教的中学生回信写道:在最感兴趣的事物中,隐藏着你的人生。可见,人生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能够把自己的精力付诸感兴趣的事情并有所成就。然而,正是无数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事才交织成了生活,它们是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某个管理者可能讨厌公开会议,只喜欢私下指导,但他不可能永远逃离公开会议;某个大学生可能只喜欢几门课程,但他不得不学习所有课程,因为他不感兴趣的课程可能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可能会对他感兴趣的那些课程产生重要影响。&其实,是否感兴趣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你将缺失兴趣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就会进一步丧失兴趣,最终对事物毫无控制力。所以,遇到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不妨主动调整兴趣,爱上所做的事情,这样更有可能让我们突破自己,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微心理14:自我激励,内心的能量
被称为乐圣的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最著名的有《英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后人将他、莫扎特和海顿并称为&维也纳三杰&。然而,贝多芬的命运并不平坦,他4岁时就被酒鬼父亲逼着练琴,有时甚至不能睡觉;他在26岁时又突然失聪,此后只能通过书写谈话册与他人交换意见。即便如此,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和演奏。&是什么让贝多芬从失聪的打击之中恢复过来,更多地表现自己对世界的关怀、对人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执著呢?除了对音乐的执著,自我激励起着更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从来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自我激励的人最多只能发挥自身全部能力的30%,而那些经常进行自我激励的人,成功的概率超过了80%,几乎是前者的三倍。如同激励他人一样,常常进行自我激励能帮助我们提高情绪状态,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失败、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恐惧时,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直面困难和恐惧,我的未来可以更美好。&&文/孙科炎、李国旗(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心理延伸门萨性格测试:心理FM:心理讲座:原文链接:/info/5744/
成长,真有你想象的那样迫切?
&&&文/罗政&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一块名扬世界的无名墓碑。
&能力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体力劳动,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尽快的调整心态,这些都是能力,文化和能力并非对立的关系,真正的成功者一定是文化与能力兼备的,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的智慧了。智慧可能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实践中的积累。埋头苦干承受苦难这并不难,看看你的周围,不都是一群辛勤劳动的人吗?真正难的是什么,是如何认识自己,最终改变自己。只有到那个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有些苦难其实是不必承受的。记住,一个人要想成功,真正依靠的还是他的智慧。&&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就不算是失败。&人呀,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期望越高呢,失败就越大。可是人总要有点理想吧?有理想也要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否则那就叫空想。当你能力有了的时候,运气自然就会来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总想着成功,想着挣钱的话,你会让自己变得不切实际,当你的能力没办法满足你的欲望时,你就会变得痛苦。自暴自弃,甚至怀疑人生。其实只要你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你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局面。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你那么年轻却窥觑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你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安静的读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成长,真有你想象的那样迫切?&如果你是一个正常健康的自然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该有的到时候总会有的,不可能没有。何必在急切追求所谓稳定生活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与其去思考怎么能获得更多的金钱,不妨去想想,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是最幸。喜欢就好,去哪里,不重要。&怕错?怕失败?不不,阿信都唱着&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得很值得&。怎么可能不失败呢?怎么可能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呢?错了,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不要急着想知道所谓的&领悟&,人生的领悟,都是在不停的触碰,感知中才能获得的,别人告诉你的,终归不是你最切身的体会。&守得住,慢慢走,去尝试,去感知。我们这一代人拥有自由支配自己人生的权力,为什么还要去寻找枷锁。&从现在试着换一种活法,让自己喜欢自己。Never give up!
完美主义者,请允许自己成为人
心理导读: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的是直线式的生活。要么不努力,要么就要拿到A +。但不完美才是生活,这也是导致完美主义者产生抑郁,并因此责怪自己,继而引发低自尊的原因。从神坛上下来吧,你得允许自己成为人。 && &
&"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出自哈佛《积极心理学》的教授者沙哈尔博士的口中。&这门"幸福课"一跃超过《经济学入门》成为哈佛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他们称它为"幸福课"。或者用时髦的说法就是,这是一堂教你如何在面对困难时,打满鸡血,充满正能量的课。
沙哈尔博士在课上反复强调"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直译过来便是:允许自己成为人。这里的"人"涵义就是会有七情六欲,生活会起起伏伏的人。&他本人在课上很坦然地承认他也会有愁眉苦脸的时候,并不是教授了这门学科他就会成为无忧之人。只是借着积极心理学,使自己更容易调试自己的情绪。曾经的他也深受完美主义的困扰,当时的想法就是"all or nothing ",意即"全有或全无&。拿他的壁球训练来说要么彻底的休息,要么是象奥运冠军一般的强度。&后来他发现,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的是直线式的生活。期望由起点A直接通往终点B,这才是他们努力奋斗的意义。要么不努力,要么就要拿到A +。体现了"All or nothing "的想法。但事情不总是如此完美,或者不完美才是生活。所以,这也是导致那些完美主义者产生抑郁,并因此责怪自己,继而引发低自尊的原因。
在走过了那段漫长的岁月后,通过接触积极心理学,他不断调整自己。现在的他把自己定义为追求极致者,希望能达到极致。但他会允许自己失败,而不会陷在失败自责的情绪中,他告诉我们曲线式的人生才是最常见的 。从A出发到达B之前,你会经过C、D、E 甚至F、 G ,事情的发展不都是那么尽如人意的,曲线式的生活才是生命的基调,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回头想想,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完美主义者?想要去尝试新事物,但却有十几个理由说服自己前路漫漫,指不定布满荆棘。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在前方。因此最终放弃。&
其实我们一直都有不畏失败的勇气。当蹒跚学步的时候,你便不断地跌倒,哭泣,可是幼小的你从没坐在地上再也不肯爬起过。只是跌倒爬起,跌倒爬起,直到成功为止。为什么初生时的你有如此的勇气,但一路走来,你却慢慢丢弃?&诚然,没有人喜欢失败,至少长这么大我没遇见过有人对我说:"太好了,我终于失败了。"但与其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不如把失败当作一次尝试。生命本就是一段旅程,你看得到终点,却看不到你的旅程。就像你在漆黑的夜晚开车,你的车灯只能照亮前方两百米的路,不过就靠着这么点光,你也不是最终到达了目的地?&"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然后不要怕失败,大胆上路吧!&文/&【本文版权属于壹心理用户 ,经由编辑。非商业转载须保留作者和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
心理延伸门萨性格测试:心理FM:打卡学习:原文链接:/info/5400/
读书的迷思之一:为什么要读书?
心理导读: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不必再如饿狼一般猎取信息,信息就会自发地扑到面前。它们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感官,一切看起来都太过容易,知识似乎也尾随着信息而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
1、读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读书,不是想享受消遣,不是要打发时间,不是要应付考试(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省的需要,充实、美化、陶冶自己的生活。正如我每天都要吃饭睡觉工作一样,读书也是我每天生活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读书可以帮助我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通过读书我可以读更多的书,我们可以从读书中明白事理,有所觉醒,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坚持信念。通过读书锻炼我的胆识、眼光、毅力,最终,得到读书的主旨,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2、读书作为一种成长方式,与别的有什么不同?
人的成长学习,最好的方式有以下4种,而除了读书以外,其他的方式都有一些客观环境的问题使得人的成长受到了一定限制,具体如下:&
1)实践:实践绝对是最好的成长方式,但是国内的大环境是没办法给你提供太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基本上如果这个机会到了你的手里,你就没有犯错的机会,必须要做好,否则这个机会将很难再次出现。&
2)实验:与实践不同,通过一个模拟的小型环境来提高自己,我们能为自己创造环境的机会也非常的少,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去上名校,去名企,去做很多能让我们身心俱奋的事情。&
3)观察:身边的事情,以及各个行业的朋友、同学、网友、家人的一言一行,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直观感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感受更多的是感性的、零散的、使用价值不高的,我对自己的感觉、我的观察在没有书本的帮助下往往是不可靠的。&
4)读书:读书是非常自由的方式,也是最容易得到的方式,这种方法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依赖最小。只要你能静下心,你就能从书本上得到很多的东西。&
3、光读书可以么?
读书仅仅是读书,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我在读书的时刻都牢记这一点,如果不想让自己"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那就不能光读书。&一方面,生活同读书是分不开的,既不要做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着死书;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另一方面,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可以留待商量的。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善于观察,主动实践,便可以让自己真正的成长。&
4、读书的人很多么?
仅仅在豆瓣上:不说那些专业和书籍关系很大的豆友,仅仅是以下各行各业的人,都是有大量的阅读:&知秋(投资),Jack(互联网),古道(项目管理),刘未鹏(程序员),战隼(项目管理),水湄物语(管理咨询),晕晕虎(管理咨询)......&社会上比较出名的人读书很多的就更多了,我这里提一个大家熟悉而不太注意的人:任志强。&作为老总,作为快退休的人,社会名流,他坚持读书,参加读书会,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室。看看他读过的书和提供的书单,畅销书基本都有,还有大量的专业经典书籍,涉及到几乎所有方面。&现在看任志强的言论,完全是高层次的智慧,回头看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含义(所以大家现在都觉得他的话基本都是对的)。这里面不能不说读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最近这么说自己的读书心得:&我读书既有兴趣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有的是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性质;有的是社会性、理论性、也有实用性;还有专题性的研究以及现用现学的内容。&如同在学校时的学习:&许多是普及型的基础知识;也有些内容是此后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的,但却不能不知道;有些知识要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却掌握的深度不够仍需不断的学习、提高与补充;有些知识虽然不能直接使用却会对工作、认识问题有所帮助,包括哲学与逻辑的知识,并非专门可当作工具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但却是认识问题、解决情况、分析判断的工具之一,有助于由表及里的把握问题的实质,帮助回答那些藏在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
有些书是阅,略而知其在则可;
有些书是读,诵而知其声;
有些书是研,重复多次而深知其意;
有些书是学,不仅需知其果且需深究其因、通晓其理;
有些书只是翻翻;
还有些书知其头尾即可晓其大意。&不同的书针对于不同的阅读要求,没必要在休闲类书上下太多功夫,但有些书虽然干涩但却不解上句无法知其下意。&
5、书能读得完么?
肯定读不完。&自己仔细算算,就算每天读一本书,一直读到我挂了,最多也就能读2万本书,而这个世界的现存书量有1.3亿之多,换句话说我最多也就能读2万/1.3亿=0.15%的书。换成任何一个人这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更不要说书的种类和数量只会上升不会下降,而我也没可能50年以上每一天都能读一本书......&我知道自己到死之前基本上也不会看多少书了,所以绝大部分书这辈子不读了其实也没什么。既然读不完,那么就应该挑选一些值得读的,一些自己能读的,从此坚持不懈的去读,不留给自己遗憾。
6、通过读书,你能得到最直接的东西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自信。&让一个人自信的最好方法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读书(另外一个是照镜子~)。&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能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积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无论古今,无论中西,都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仰望,在天时未到来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降临便能很快地把握住,捷足先登。成功之际实奠于早期这种扎实的格物修诚的训练。&
虽然我已经快入而立,虽然我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是这不代表着我失去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只要行动,无论怎么晚都不会晚。一个人的信念和行为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需要不断的训练,检视自己。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我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坚持自己的信念。&
7、除了获取知识,从读书本身这个行为的锻炼中,你想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
我对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不满意,通过读书我进一步加强培养(平时的实践是最主要的,读书作为辅助).&
我现在看完一本书,会放上几天,然后把书中的笔记重新打字打到电脑上,这样的一套过程可以锻炼我的分析理解和组织管理能力。定期找出固定的时间来记笔记,同时整理成自己的wiki,逐渐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
8、你读这么多的书,是因为自己信息焦虑么?
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因为信息焦虑而读这么多的书,仔细冷静思考发现不是。如果我信息焦虑我就应该收集大量各行业领域的东西,而不能静下心去消化吸收它们。而现在的我领域很集中,网络上书本上大部分的信息我都会直接过滤掉。比如以前看RSS能很认真的看,现在扫一眼只看自己需要有价值的东西,以前看杂志生怕漏了东西,现在直接去抓文章重点和主题。这些都不是焦虑的表现。我能现在读得多一些,只是我以前读书没有更多的书籍来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一定的自我认知。因为有了电子书、有效的时间管理以及自我认知加强,使得自己读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解放了自己。&
9、是不是你有读书的天赋,所以能读这么多的书?
我们很多人以为自己读书读不了很快很多,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比如作为80后的我,以前的大学中学教育让我们都觉得英语是很难学的,高中能有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那都是非常顶尖的。但是看看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高中甚至初中就过了iBT/GRE/GMAT。而且自己自学英语的经验也告诉我,英语根本不需要人教,也不需要刻意的练习(就算是为了考试也不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我们都能让自己的英语达到日常和老外交流的水平,只是我们自己被外界的环境干扰了,觉得自己不行。英语是这样,读书何尝不是?&
我们大脑的某个区域在排斥新行为模式,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上,新事物通常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尝试新东西时,大脑会这样自我保护:&
1)让我们处于一种特殊的警觉状态,这样就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一切,而不仅仅是新的动向;
2)放松注意力时,把我们拽回到旧的、安全的模式中。
所以说相当多的事情不是我们做不了,做不到,而是我们自己不相信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弱点而已。&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10、读得那么多那么快,能全部吸收么?
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读书肯定会越读越快,越读越好。就像自己日常生活一样,同一件事情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熟能生巧了。以前读书吸收的不是太好,原因有很多:太细、太慢、不做笔记、读书当时的状态不佳等等。而实际上读者的责任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需要,对每个观点进行判断。而不是把书中的所言所想奉若神明。书只是供给思考的食物,而不是个人思考的替代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而当格物致知。&
11、读书有目标么?
我目前涉及的领域也就这么多,没有特别需要的话不会再加了:投资、信息分析与研究、英语、管理、社交。每个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具体如下:&1)信息分析与研究:(专业持续化)2)英语:(无障碍交流,iBT\GRE\GMAT)3)投资:(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4)管理:(个人管理,团队管理,家庭管理)5)社交:(心理、咨询,交流,演示)&读过的书整理到一个自己的wiki里面,不断更新完善,每读一本就更新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面(只是理想化的想法,目前还只能做到积累而已,一直在实验摸索中)&
12、读书读到什么时候不读了?
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但是我想了很久,曾国藩关于读书学习给自己定了规矩:读书不二,每日读史十页,虽有事不间断。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坚持下来,多少年如一日的坚持做一件事情真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曾国藩自己也没能做到,以我也并不想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也许真的到了某一天我的确因为一些原因读不了书了,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应该接受这样的状况,承认自己放弃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很羞愧的事情。&所以,我读书读到什么时候不读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阿甘,当阿甘开始思考,寻找答案的时候,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跑步,跑了很长时间,也很远,终于在他跑了很久以后,在某一刻突然停了下来,他说了一句话:"I'm tired"。这时候他理解了,明白了。
他自己意识到,我累了,找到答案了。跑步之前心累体不累,跑完之后体累心不累。体累是可以恢复的,心累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感悟去体会而经历的一个过程。阿甘这时候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去走,到最后体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走到一块了。&回到我自己,我什么时候读到不读了?可能是当我说出:"我累了"的时候吧,那个时候,我真的可能明白了一些东西,然后我就会停止读书了。曾国藩可能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累了,所以也停下来了吧。&而在这之前,我不但要读,还要读的更多,更好,更快。&文/(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心理延伸门萨性格测试:心理FM七夕特辑:心理讲座:原文链接:/info/5673/
人为什么要说谎?
心理导读:人为什么要说谎?尼采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马克吐温也说:没人能够忍受与惯于坦率直言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过谢天谢地,我们谁都不必非得如此。 && &&&
&&很喜欢一句话&&&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关于欺骗,我想任何人都不希望被人欺骗,但是我们自己又避免不了对别人说上几句谎话。我们在痛斥说谎者的同时,自己却不能停止说谎。这是为何?&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正因为常见所以也少有人花时间去思考原因,认为理所应当。于是我们严格要求对方却放纵了自己,往往结果是自己跳脚气愤,对方也郁闷得不得了。&
那么,非说谎不可吗?
首先,世上没有从未撒过谎的人。如果真的有人跟你一再保证自己绝对诚实,从未说过谎话,唯一能信的就是他正在&说谎&。&其次,生活中也需要&谎言&。因为生活中很多谎言并无恶意,而是出于礼貌应对。例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喝茶&、&我今天不能来了,我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等等,可见撒谎并不完全等同于恶劣的行为。&
冰冷的真话,让人六月寒心;暖洋洋的假话,让人三冬温暖。但撒谎的前提是利他而不利己。&
尼采说过: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
马克吐温也有一句名言:没人能够忍受与惯于坦率直言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过谢天谢地,我们谁都不必非得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谎也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生存的需要。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连接一个人的信仰、感知、预期、幻想等内部世界和现实的外部世界的桥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见说谎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数据统计,普通人在10分钟的对话中平均撒3个谎,这样看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谎言之中。&
为什么要撒谎?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能够寻找到内心的动机,撒谎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谎言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故意的,说严重些就是预谋好了故意骗人的,另一种就是无意识脱口而出的。至于说谎的动机,无外乎三点,一是为讨别人欢心;二为夸耀自己;第三就是自我保护。
小孩子的谎言多是为了讨大人喜欢,或者免受责罚。例如一群孩子玩耍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被问到是谁干的,结果谁也不承认有自己的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挨打,此时大人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孩子因为这次撒谎从而免受责罚,那么就会强化他下一次说谎的行为,从说谎中获益就会强化这一行为。&至于成年人说谎的动机就更加复杂了。有好面子的,有处心积虑踩着别人自己想升职的,还有骗人钱财的等等。&心理学上有一种被称为&说谎癖&的心理疾病。无缘无故地去欺骗别人,说谎的时间过长或次数过频,以至于对那些被谎言蛊惑的人甚至是自身造成某种危害时,这样的说谎就是一种病态了。说谎成瘾的人,即使在不需要说谎的情况下仍然有意或习惯或自然地说谎,有时候是为了中伤别人,当看到有人相信谎言时便沾沾自喜,说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说谎者则仅仅是用撒谎来获得变态心理的满足,造成吹牛骗人的实际后果,虽然屡屡被揭穿仍然乐此不疲。&除了有说谎癖的人以外,大部分人还是会在说谎有利的情况下才会说谎,认为说谎可以隐瞒,这样才能免受伤害或者避免麻烦,才会乐此不疲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
谎言是都值得原谅?
谎言是否值得原谅,还需看是否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以及伤害程度,总之就是要看谎言的实质究竟是利他还是利己。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谎言是很难被原谅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小故事。&一个网站给网友出了道题,如果一个穷小子冒充有钱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90%的人选:坚决断绝关系,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过了一个月这个网站又出了一道题:如果一个有钱人冒充穷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90%人:继续交往,我爱的是他的人,又不是他的钱。&
如果是你,你怎么看?
一次我在旅行途中与邻座大姐闲聊,大姐说得很干脆,面对那个冒充富人的穷小子坚决要分手,因为这个人的品质有问题;对于那个同样说了谎话的假装穷人的富人,大姐笑了一下说,&那不是挺好?&&的确,谎言是否值得原谅需要看很多方面的条件。同样都对女孩撒了谎,但是后者的行为会被原谅,而前者却被大部分人拒绝,甚至认为是品质问题。因为他们考虑问题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否会得到原谅其实与诚实无关,而与谎言是利他还是利己有密切关系。
例如面对丈夫在情感上的欺骗,好多妻子会考虑孩子的因素,会衡量原谅他是利己还是利他?还有在交友时被欺骗,人们也会从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损失来考虑是否用那个该原谅欺骗。对于恋人的欺骗,就需要考虑更多了,为什么骗,对方欺骗是想得到什么,达到怎样的目地?&总之,善意的谎言虽然能够被理解,但是对于&欺骗&和&隐瞒&还是多少会让人感到些许不愉快。&
为什么自己避免不了说谎,却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说谎,还在要求别人对待自己忠诚呢?这是因为人们多会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即便是说了谎话也会认为有说谎的必要,也是为对方着想。而出于自我保护,对别人的行为就不会像对待自己那般宽容,被谎言所欺骗的人们心理上的巨大愤怒及其它心理体验,让那些说谎行为的受害者无法原谅说谎的人。
还有一些人只对最亲近的人说谎,尤其爱人,按他们的逻辑以为无论怎样爱情始终不会变,对方也会理解并原谅自己,于是,多年来一直在放纵自己欺骗对方。他们不愿失去自己,但最终生活让他们失去了信任,同时失去了婚姻。&是否有必要对爱人说谎,一是需要看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看爱对方的程度。只有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才能够少对他/她说谎,不让他/她很受伤,才不会图自己省事惹得心爱的人伤心。&孔子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没有人希望被骗,在要求别人对自己忠诚的前提,是自己对对方也能同样诚实守信。(小壹手记:也不要欺骗自己。)&文/史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心理延伸门萨性格测试:心理FM:心理讲座:原文链接:/info/5745/
“櫻花花瓣掉落的速度是5cm/秒,我又要以怎样的速度生活,才能再次遇见你。”
微心理:如何准确认识自己Ⅰ
心理导读:你了解你自己吗?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那样,认识自己是极为艰难的。通常,我们只能通过别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也在按照自己的心境看待外界事物。那么如何准确认识自己? && &
我们在过分注意自己: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我们在本性上总会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刻被人们审视,由此造成一系列偏激的反应。&
微心理1:一个小的变化带来大的心理负担
&这真是一场灾难!&一位女士在宴会之后这样说,原因只是在这次宴会中她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这让她很难过,之后在整场宴会中她好像做什么都不自在。&确实如此,类似这位女士遇到的事,常常是我们人生的噩梦,我们称之为&事件&:&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起用餐,你不小心把酒杯打翻。&在夹菜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该送到嘴里的菜意外地掉在桌上。&在所有人都愉快交流的时候,你不小心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导致冷场。&当以上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尽管看起来可能是些小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产生较强烈的尴尬心理,或者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这些事情虽然都很小,但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并可能持久地决定我们随后产生的行为和态度。&
微心理2:小事,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是化装舞会唯一一个没有化妆的人,或者不小心触动了实验楼上的火警铃声,我们心灵的河面总会掠过情绪的微澜,我们或者苦恼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责自己的失误。但这一切,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必要的。&记住,对于我们遭受的情感折磨或者内心纠结,别人也许根本不会太在意。大多数情况下,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然而,我们由此犯下的&错误&却比比皆是,你可能因此紧张得搞砸一份演讲,可能因此怯懦得不敢去挑战平平常常的&困难任务& 而当你越是如此的时候,就越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这种心理状态困扰得太久,以至于无法自拔了。&正是从这些小事和小的感觉出发,我们&学到了&失败。当然,我们也可能&学到了&成功。区别在于,我们究竟觉得那些小事是成功,还是失败。&
微心理3: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
我们想象的那个恐怖场景是真实的吗?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总倾向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突出程度,这就是焦点效应。&基洛维奇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效应。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歌手巴里.马尼洛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学生会注意到他的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我们穿上一件新潮的衣服时想博得父母的注意,当我们换上一双高跟鞋时想引起爱人的注意,甚至当我们打上领带时想引起领导的注意,这种注意的成功率往往会打上折扣。&
微心理4:那也许真是小事,但你还是会深受影响
一个宴会上的表现,即使过去了很多年,即使人们已经忘记,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普云商品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