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颗粒有什么生意可做做吗

苗元华:科学家做接地气的“净化”生意
作者:法治周末管依萌对此文亦有贡献
&&& 苗元华:科学家做接地气的“净化”生意
  雾霾是由各种固态有害颗粒物弥散于空气中形成的,这是他研究的专业。也是因为雾霾,他在“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走向了由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身
  法治周末记者 高欣
  在望京留学生创业园一间三十余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十几台大大小小的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鳞次栉比,或摆在桌上,或立于地面。苗元华站在各式机器中,不停地接打着电话。
  供暖季,已成为华北地区空气净化产品的销售旺季。这个冬天,苗元华几乎都在尽全力解决着供不应求的问题。
  “当年留学时,没想到将来有一天,中国的雾霾会这么严重。”在新加坡攻读博士时,苗元华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微纳米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回国后遭遇雾霾天气,他调侃说,这好像是为自己的创业制造了“天时”,因为雾霾就是由各种固态有害颗粒物弥散于空气中形成的,正中他的专业。
  于是在2014年8月,一家以空气与水净化及节能环保为业务目标的公司,悄然出现在北京东北角的望京留学生创业园内。科学家苗元华给自己添上了一个新身份:企业家。
  作为中新宜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苗元华介绍说,公司基于团队所拥有的专有技术,主攻设备提供和个性化方案定制两大方面的业务。
  2016年1月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中新宜居公司生产的某款空气净化器产品进行了专业检测。等待结果的几日中,苗元华“心里在盼望,也有点小紧张”。
  1月31日,他拿到了电子版的正式报告。“结果应该说是非常好!”他开心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我希望研发出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真正发挥作用。”苗元华说。同时,他也希望雾霾问题能够早日获得根本性的解决。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苗元华圆圆的娃娃脸上,有着山东人特有的热情与实诚。工作时,他带着科研人员的严谨与认真;笑起来,嘴边露出小虎牙,又显得亲切可爱。
  生于齐鲁大地,在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南下狮城攻读博士,回国后就职于某国有科研机构,他的经历似乎是非常典型且顺畅的理工男发展路径。
  物理化学,是苗元华2005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这也正是开发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基础学科。从那时起,他的科研生涯开始正式接触颗粒物。
  “我一到新加坡就看到街边公园里的自来水能直接喝,水龙头设计人性,喝起来还很方便。当时我就萌生了要在国内推广直饮水的梦想。”2015年1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新加坡期间,作为科技领域求学者的苗元华,曾对新华社记者这样回忆。
  在环保科技领域,新加坡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苗元华潜心科研,一面学习前沿知识,另一面也醉心于当地宜居的环境。
  2010年回国后,苗元华成为国有机构科研人员,定居北京,工作有编制,生活有保障。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PM2.5等有害颗粒物悄然占领了北京的天。
  “在2011年和2012年,雾霾貌似比现在还严重,那时我还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苗元华对记者说。
  于是,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他开始将科研焦点转向如何消除室内PM2.5污染问题。在科技研发方面有所突破后,他又开始思考:如何能看到这些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效果呢?
  “体制内做研发主要是基础研究,做的大多是科学性问题,但我个人更大的兴趣是想做成产品,因为有用户真正使用了我们所开发的产品,才能证明研究和技术的有用性,也会让参与者更有成就感。”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然而真正要下定决心辞别这份“体制内、有编制、超稳定”的科研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足够的权衡。
  “体制内、尤其科研系统,真正敢出来创业的人还是比较少。”这是苗元华的观察。
  除了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收入。
  记者面前,苗元华并不躲避这个人人都不会不关心的话题。他坦言,自己在新加坡读书时的奖学金比在国内研究机构的工资高。
  “人还是要养活自己的,我们这些后来进北京的,只能靠自己。”他说。
  于公于私,苗元华都下定决心到体制外去走走。2013年,36岁的他办理了留职停薪。
  两年后的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等有关政策。该意见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为优惠条件,鼓励国有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象征幸运的小虎牙似乎真的为苗元华带来了好运:“歪打正着”钻研了颗粒物,又“歪打正着”乘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东风。就这样,他实现了由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身。
  不走“烧钱风”
  接触企业少,并不了解企业,是苗元华决意走出体制时最大的顾虑。
  在离开体制内工作之前,他曾经把自己打算创业的想法告诉Li-Strahler几何光学创始人、遥感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想要寻求一些方向上的指点。
  李院士建议从未走出过校园的苗元华不要着急创业,而应该拿出一年的时间,先到企业工作,熟悉一下企业运作与管理方式,同时也熟悉一下不同于大学和研究所的企业文化环境。
  听从了前辈意见,苗元华把简历挂在了猎聘网上,很快得到很多公司的面试机会。
  他曾一度考虑过到位于上海张江的某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担任空气净化事业部研发总监职位,然而考虑到户口等实际问题,他选择了继续留守北京,进入一家民营企业担任研发部副主任。
  在这家企业里,苗元华在开发科负责高效消除空气中PM2.5污染物相关产品的研发,所开发的产品受到了原(,)管委会主任、现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卫的好评,并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一年后,他觉得时机已到,辞职创业。
  日,新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狮城留学经历给苗元华留下的深刻烙印,也体现在了这家公司的名称上:中新宜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宜居是目标、研究是途径、新加坡是渊源,我觉得这三个因素就可以代表公司对开发出造福人类的环境科学技术的追求。”他说。
  由于对“海归”创业的优惠政策,苗元华选择将公司驻扎在望京留学生创业园。租下一间办公室,他开始了开发空气与水净化及其他节能环保产品的探索路。
  第一批空气净化器在公司成立后的5个月后成型。依靠试用等方式,新公司迎来了第一批客户。
  “怎么让客户认识到我们的产品对他们有效果?怎么让客户选择我们的产品而不是别家?”营销问题,被苗元华看成是创业期的最大的挑战。
  在当下市场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营销面前,他选择了口碑:不做虚假宣传、不言奇谈怪论。慢慢地,客户群逐渐扩展开来,效果超出预期。
  这个岁末,苗元华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他的朋友、特别是校友以及试用过公司产品的企业纷纷来电,要求采购年货。“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地利是望京科技园及朝阳区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人和是校友及公司对我们的信任和帮助。”
  目前,中新宜居有不到十位专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环境监测、塑料成型、环境评估、人事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在北京和济南设有办事处。
  “宁可发展慢、也要少犯错”是苗元华遵循的企业发展原则。
  在微信朋友圈里,他会将产品从生产到配送销售的相关信息及时更新、公开。
  “相对于先烧钱的企业来说,我们的销售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即谁享受谁买单。这种方式可能会发展慢一点,但能够帮我们避免很多风险。我们按照计划努力往前走,每一步发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对记者说。
  对于当下的创业热潮,已不知不觉置身其中的苗元华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失败的公司,很多都是因为没想好公司的运作方式和自身特点。大方向要想好,要有赢利点,并想办法让客户买单。挑战基本商业逻辑的很多项目,我认为不会走太远。”
  个性化定制
  产品为何颇受欢迎,苗元华觉得,也许是因为“设计和技术的出发点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依然有不断申请专利的能力,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来进行。同时,其他任何技术,如果我们能够拿到它、并且证明它是有用的,我们很快就能将其应用到产品当中去。”苗元华介绍说。
  现在,中新宜居的空气净化器系列产品中,光触媒滤网采用的是与日本合作开发的技术。相对于国产滤网,其过滤效果更好、使用寿命也更长。
  在苗元华看来,中新宜居产品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个性化订制。他将公司定位为“现代科技服务业的提供方”,“根据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为客户做全面检测和最优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帮客户解决问题”。
  他举例道:“如果是新装修的办公室,我们在净化器里使用的过滤网和非新装修办公室内使用的过滤网是不一样的,因为后者没有化学气态污染物,只需要处理固态PM2.5造成的污染问题。我们会依照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方案,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产品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
  与空气净化的产品思路相同,水净化也遵循个性化定制。
  目前,中新宜居在饮用水净化及节能技术上面的尝试主要来自中国(,)。在北京望京科技园支行和天通苑支行,已采用了中新宜居提供的技术和设备,客户可随时喝到洁净的饮水,并节约了能源开支。
  “过去的饮水机采用不锈钢水箱存水,这种开水供应方式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低于90摄氏度时,机器会开启加热,到100摄氏度停止。这样翻来覆去地烧,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帮银行节约了成本,因为我们的开水机实现了用多少水就烧多少。”
  几个月的实践观察也证明:新系统确实能够节能至少50%到60%。
  苗元华深知,做产品与做科研有诸多不同。“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到真正做一个接地气的产品,需要真正去实地看产品是怎样成型的。”
  细致到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苗元华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生产厂家。
  电路板控制主板在郑州,组装在广州;大机器找总装厂,小机器就自己装。这个冬季的雾霾天里,各种型号的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几度断货。
  为了尽快让客户提货,苗元华曾焦急地熬到半夜,等着物流将产品运到北京,再移交给快递。“那时一直爆仓,供不应求,客户订货要排队。”
  2015年12月,中新宜居月内共销售了700台空气净化器。从公司成立至今,空气净化器的销售数字接近3000台,各款产品加在一起已接近5000台。对于一家刚刚成立17个月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个数字是“一个惊喜”。
  然而苗元华也深知,对于客户群体的需求而言,这依然是杯水车薪。于是,拥有一条自己的生产线,成为公司的下一个目标。
  “我们不求发展速度快。太快了,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还有可能拖垮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能将生产和销售做成一体,在可控的速度内,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他对记者说。2016年的年度目标,即“寻找并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管依萌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振江 HN061)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随手可做的环保小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