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一个手机上的银行卡复制器到另一个手机上吗

小米手机扫银行卡可读交易记录 网友:我没输密码_网易科技
小米手机扫银行卡可读交易记录 网友:我没输密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银行卡无意中放在手机背面,手机竟然读出了卡号和近十次交易记录,吓死我了!”昨天,南京市民冯小姐在朋友圈发出的遭遇引起了朋友们的不安。扬子晚报记者与她联系后现场证实,她的手机果然在手机厂商提供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下,实现对几乎所有带有芯片银行卡信息的破解。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文 宋峤/摄没输任何密码手机自动“读取”出最近十次银行卡交易记录冯小姐发现自己手机拥有如此神奇的功能纯属偶然。昨天上午她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银行卡,将其放在了新买的3手机下面,也就是1秒不到的时间,自己的手机发出了声音。“刚开始我以为是来短信了,可是屏幕一打开就让我吃了一惊。”冯小姐回忆说,在解锁打开手机屏后,显示在她眼前的并不是短信,而是一张银行卡的交易账单信息。这是怎么回事?冯小姐感到非常奇怪,再一看卡号,没错,就是自己的银行卡,但是自己当天根本没有登录银行网站,查询密码也自然未曾输入过,怎么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就突然跳了出来呢?在冯小姐提供的当时手机屏幕截屏信息中,扬子晚报记者看到,在“读取结果”的首页上,标注着该银行卡的卡号、交易次数、电子现金余额等,如果再点击交易记录,最近十次的交易记录居然也一一在列。“我没有要求查询银行卡的信息,这信息怎么就自动冒出来了?”冯小姐很是不解,后来在一位同事的提醒下,她才注意到,手机屏幕上所显示的银行卡信息就是与手机放在一起的这张银行卡。难道自己的手机在自动读取银行卡内的信息?芯片卡纷纷中招还可以读出别人的卡 隐私泄露风险让用户不安冯小姐还是不相信自己的手机拥有如此神奇的功能。一旁的同事也不相信,纷纷拿来了银行卡让冯小姐实验。实验的结果让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感到有些“不安”,因为几乎所有带芯片银行卡都在冯小姐的手机面前“不设防”,卡号、交易次数、电子现金余额等一一呈现,甚至连你在哪家店的交易地点等内容也能一目了然。“是不是你的手机安装了窃取隐私的软件?”面对这部神奇的手机,一位同事向冯小姐提出了疑问。但很快他的判断被否决了,因为虽然冯小姐关闭了所有正在运行的应用软件,但这台手机依旧能够很快读出银行卡的信息,显然这台手机就自带这个功能。“自己的手机能够读出别人的银行卡信息,那么反过来,自己的银行卡也能被别人读出隐私,这也太吓人了吧。”冯小姐和她的同事们都感到自己的银行卡很不安全。冯小姐坦言,自己在得知这个功能后有着深深的不安,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个功能,而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如果知道并运用了这个功能,那么银行卡持有人的信息安全性将大大降低。她不明白手机厂商为何在不事先告知风险的情况下,要在手机中增加这一功能,至少也应该在手机读取个人信息的时候进行加密处理吧。■ 记者调查手机为何能读取银行卡信息从事手机安全方面工作的许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冯小姐所使用的手机之所以能够读取银行卡的信息,应该是该手机在出厂的时候自动开启了NFC模式。什么叫做NFC?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其可以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和交换。这有多危险!擦身而过 就能“偷走”别人账户信息该人士直言,该种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增强的同时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他曾经就看过一个模拟实验,只要简单地将手机接近钱包,持有手机的人就可以在两秒钟内下载卡片信息。也就是说,想窃取信息的人完全可以利用人多的场合,与持卡者擦身而过偷取卡片信息,而这丝毫不会引起持卡者的注意。如果读取到银行卡持有者的16位卡号、卡片有效期以及近10次的交易记录等,不法分子可以用这些信息,去接近持卡人或是将读取后的信息用在网络购物上,还可以用来回答银行所设的安全问题。厂商淡定回应如果您觉得不安全 关掉该功能就是了“NFC是我们手机自带的功能,如果您觉得使用不安全可以把该功能关闭。”扬子晚报记者昨天将冯小姐的困扰告知了相关手机厂商的客服,客服人员建议客户可以关闭手机设置功能中的NFC功能。然而关闭了自己手机中的该功能,但是却不能避免别人窃取自己银行卡的信息呀,冯小姐的疑问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被广泛转发,更多的持卡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带芯片的银行卡安全不安全扬子晚报记者通过试验发现,面对具备NFC功能的手机读取要求,所有被试验的芯片银行卡的信息都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而相比之下,老一代的磁条银行卡却“防线牢固”,无法被读出任何银行卡的信息。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客户被银行告知要将手中的磁条银行卡,更新为“安全高效”的芯片银行卡。
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们的客户到银行来办理业务的时候,都被明确告知要将原来的磁条银行卡升级为芯片银行卡,因为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与磁条卡相比,其安全性高,卡内敏感数据难以被复制,而且芯片卡不仅具有普通磁条银行卡所有的金融功能,还具备电子现金账户,支持脱机小额支付,可以使用非接触界面,实现即刷即走的快速支付和智能卡手机支付。然而当扬子晚报记者问其为何新型银行卡会被手机那么容易地读出个人信息的时候,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也是第一次听说,他们会咨询相关技术部门予以解答,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该问题并未得到解答。谁该为个人银行卡信息的轻易泄露负责,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小米手机扫银行卡可读交易记录 网友:我没输密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冯女士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银行卡,将其放在了新买的小米3手机下面,也就是1秒不到的时间,自己的手机发出了声音。
&银行卡无意中放在手机背面,手机竟然读出了卡号和近十次交易记录,吓死我了!&昨天,市民冯小姐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遭遇引起了朋友们的不安。扬子晚报记者与她联系后现场证实,她的手机果然在手机厂商提供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下,实现对几乎所有带有芯片银行卡信息的破解。
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文 宋峤/摄
没输任何密码
手机自动&读取&出最近十次银行卡交易记录
冯小姐发现自己手机拥有如此神奇的功能纯属偶然。昨天上午她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银行卡,将其放在了新买的小米3手机下面,也就是1秒不到的时间,自己的手机发出了声音。&刚开始我以为是来短信了,可是屏幕一打开就让我吃了一惊。&冯小姐回忆说,在解锁打开手机屏后,显示在她眼前的并不是短信,而是一张银行卡的交易账单信息。
这是怎么回事?冯小姐感到非常奇怪,再一看卡号,没错,就是自己的银行卡,但是自己当天根本没有登录银行网站,查询密码也自然未曾输入过,怎么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就突然跳了出来呢?
在冯小姐提供的当时手机屏幕截屏信息中,扬子晚报记者看到,在&读取结果&的首页上,标注着该银行卡的卡号、交易次数、电子现金余额等,如果再点击交易记录,最近十次的交易记录居然也一一在列。
&我没有要求查询银行卡的信息,这信息怎么就自动冒出来了?&冯小姐很是不解,后来在一位同事的提醒下,她才注意到,手机屏幕上所显示的银行卡信息就是与手机放在一起的这张银行卡。难道自己的手机在自动读取银行卡内的信息?
芯片卡纷纷中招
还可以读出别人的卡 隐私泄露风险让用户不安
冯小姐还是不相信自己的手机拥有如此神奇的功能。一旁的同事也不相信,纷纷拿来了银行卡让冯小姐实验。实验的结果让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感到有些&不安&,因为几乎所有带芯片银行卡都在冯小姐的手机面前&不设防&,卡号、交易次数、电子现金余额等一一呈现,甚至连你在哪家店的交易地点等内容也能一目了然。
&是不是你的手机安装了窃取隐私的软件?&面对这部神奇的手机,一位同事向冯小姐提出了疑问。但很快他的判断被否决了,因为虽然冯小姐关闭了所有正在运行的应用软件,但这台手机依旧能够很快读出银行卡的信息,显然这台手机就自带这个功能。
&自己的手机能够读出别人的银行卡信息,那么反过来,自己的银行卡也能被别人读出隐私,这也太吓人了吧。&冯小姐和她的同事们都感到自己的银行卡很不安全。冯小姐坦言,自己在得知这个功能后有着深深的不安,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个功能,而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如果知道并运用了这个功能,那么银行卡持有人的信息安全性将大大降低。她不明白手机厂商为何在不事先告知风险的情况下,要在手机中增加这一功能,至少也应该在手机读取个人信息的时候进行加密处理吧。
■ 记者调查
手机为何能读取银行卡信息
从事手机安全方面工作的许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冯小姐所使用的手机之所以能够读取银行卡的信息,应该是该手机在出厂的时候自动开启了NFC模式。
什么叫做NFC?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其可以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和交换。
这有多危险!
擦身而过 就能&偷走&别人账户信息
该人士直言,该种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增强的同时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他曾经就看过一个模拟实验,只要简单地将手机接近钱包,持有手机的人就可以在两秒钟内下载卡片信息。也就是说,想窃取信息的人完全可以利用人多的场合,与持卡者擦身而过偷取卡片信息,而这丝毫不会引起持卡者的注意。
如果读取到银行卡持有者的16位卡号、卡片有效期以及近10次的交易记录等,不法分子可以用这些信息,去接近持卡人或是将读取后的信息用在网络上,还可以用来回答银行所设的安全问题。
厂商淡定回应
如果您觉得不安全 关掉该功能就是了
&NFC是我们手机自带的功能,如果您觉得使用不安全可以把该功能关闭。&扬子晚报记者昨天将冯小姐的困扰告知了相关手机厂商的客服,客服人员建议客户可以关闭手机设置功能中的NFC功能。
然而关闭了自己手机中的该功能,但是却不能避免别人窃取自己银行卡的信息呀,冯小姐的疑问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被广泛转发,更多的持卡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
带芯片的银行卡安全不安全
扬子晚报记者通过试验发现,面对具备NFC功能的手机读取要求,所有被试验的芯片银行卡的信息都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而相比之下,老一代的磁条银行卡却&防线牢固&,无法被读出任何银行卡的信息。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客户被银行告知要将手中的磁条银行卡,更新为&安全高效&的芯片银行卡。
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们的客户到银行来办理业务的时候,都被明确告知要将原来的磁条银行卡升级为芯片银行卡,因为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与磁条卡相比,其安全性高,卡内敏感数据难以被复制,而且芯片卡不仅具有普通磁条银行卡所有的功能,还具备电子现金账户,支持脱机小额支付,可以使用非接触界面,实现即刷即走的快速支付和智能卡手机支付。
然而当扬子晚报记者问其为何新型银行卡会被手机那么容易地读出个人信息的时候,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也是第一次听说,他们会咨询相关技术部门予以解答,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该问题并未得到解答。谁该为个人银行卡信息的轻易泄露负责,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吴倩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2198
播放数:86526
播放数:132668
播放数:47332
48小时点击排行男子用他人手机号注册银行卡 卡上2万块钱被骗-中新网
男子用他人手机号注册银行卡 卡上2万块钱被骗
日 09:40 来源:重庆晨报  
  银行卡没办网银业务 卡上的2万块钱为啥不见了?
  原来,受骗者用对方手机号码注册了银行卡,并泄露了个人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
  家住仙龙镇的刘先生想开个大型水果生活馆,年近三十的他因创业启动资金还差8万元,轻信网络贷款,不仅没有贷到款,反被骗去东拼西凑的两万元。上周五,刘先生回想起这事,既懊恼又后悔。他表示,事发后自己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了警。
  开水果馆差钱他网上贷款
  想做大型水果生活馆,可是资金不够,于是刘先生打算贷款8万元。但找到几家正规银行的业务员办理后,刘先生遇到一个尴尬事:“因为我的手续方面不太全,贷款几乎办不下来。”
  正规银行行不通,刘先生就想到了网络。上周一,刘先生通过网络搜索到一家名为“星光联盟投资有限公司”,通过QQ号以及联系电话很快与对方取得联系。“然后我填了个人信息后,他们有电话给我打过来,说规定年限期限到期后再把本金还上,每月只需要还利息,大概400元左右。”刘先生补充道,“他们还说贷款2到5天就能下来,只需要交一下身份证号,我觉得还行,就想向这家公司贷款。”
  刘先生当时心想:贷款的门槛低,速度也快,于是他决定向这家公司贷款。12月2日,这家公司一个自称姓王的经理提出,让刘先生办理一张银行卡,一是方便以后将贷款转到这张卡上,二是需要刘先生先往这张卡存点钱。“他就说是作为一个验资,看我有没有资格申请这个贷款,以后能不能还上这个利息。”
  他存款4次被骗了20000元
  当天,刘先生按照王经理的要求办了张银行卡。办卡过程中,王经理还要求将消息服务的手机号码写成他的。“(他们说)给我办下来以后,会第一时间通知他们,他们再安排业务员过来,和我签订协议,签订完协议以后,再把银行电话改回来。”
  刘先生并未觉得不妥,他认为只要自己的银行卡密码没有泄露给对方,卡里的钱肯定是安全的,于是也就没有反对。随后,刘先生在这张银行卡上存了5000元,并将卡号、身份证信息告诉了对方,但是很快,卡上的4000元钱就不见了。
  “我没有跟你签订任何协议,我也没有给你授权,你们怎能托管我的钱呢,而且你也没有我的银行卡密码,怎么能动我的钱?他们就一再强调没有拿钱,说是被银行托管着呢。”刘先生十分无奈,“后来他们又说,5000元可能过不了,再追加4000元吧。”
  在反复进行了4次,刘先生分别往卡里存了、元钱后,刘先生开始怀疑这家公司的可靠性,之后,刘先生在网上搜索这家贷款公司,发现很多人都被这家公司以贷款的名义骗了。“现在这家公司的主页也有问题了。显示,网页地址出错。”
  通过网上支付宝平台诈骗
  确定自己被骗后,刘先生查询了银行转账的详细信息,发现总共两万元是不明人员通过支付宝快捷支付分15次转走的。然而,刘先生从未开通过网上银行。为弄清这些钱到底如何被转走的,刘先生专门拨打了银行的客服电话。
  银行客服工作人员介绍,支付宝的快捷支付,签约的时候只需要客户的卡号、手机号、身份证号、姓名等信息就可以签约了,是无需校验密码的,工作人员当时还建议刘先生查看一下,是否有别人替他开通了网上快捷支付。
  刘先生此时十分懊恼,原来,骗子只要掌握了他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号,还有就是在办卡时“信息服务手机号码”,就可以开通网银,进行交易,自己的钱就是这样被骗走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刘先生果断报案。
  城区一派出所的民警提醒,这类网络诈骗的案子很多,大多数都利用了市民急于用钱的心理,将人们一步步拉入设计好的陷阱。如果市民朋友们想要贷款,一定得走正规途径,千万不能轻易相信网络上所谓的“快捷、低息”等等诱人的条件,更不能随意泄露自己的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等等。
  本报记者 罗洋
【编辑:王忠会】
>社会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卖掉旧手机致原机主银行卡里12万不翼而飞 四步走防信息复制
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你的眉头,是否依然为层出不穷的骚扰短信锁紧;你的账号,是否偶尔会莫名其妙地被篡改;你是否也曾怀疑自己的信息,不知何时就被人悄悄打包出售?
  那么这条新闻,请你一定要仔细看,因为有的时候,也许正是因为你的不谨慎,才会让钱包失血严重。
  话头从洞头县公安局官方近日发出的一条微博说起&&&你还敢卖手机吗?&,这么噱头的标题,一下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这条微博称,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恢复了买来旧手机里面的信息,导致原机主4张银行卡里共计12万元不翼而飞。
  经过记者调查核实,此案例并非发生在浙江,但因为卖旧手机而导致个人信息外泄,这种现象却存在。警方也发出了提醒,需特别注意旧手机,最好不要在手机上存储过于隐私的信息,比如银行卡账户密码等等。
  一次走访:
  &复活&被删信息
  技术上可行
  根据洞头警方的介绍,微博上转发的案例其实发生在江苏南京,某银行遭客户投诉,名下四张银行卡被复制,一天内被盗取10余次,累计损失12万元。
  追根溯源,原因竟是之前卖出的旧手机,尽管原主人已经恢复了出厂设置,但其短信内容仍然被恢复,不法分子从中获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电话号码,复制其电话卡,登录网银并通过网银短信验证机制漏洞,盗取钱财。
  前天,记者联系上了后台转发微博的民警,他解释说,&虽然浙江还没有接到出现类似的案例,但这种情况很危险,所以希望转发提醒本省的手机用户。&
  恢复手机的&隐私&真的这么容易吗?近日,记者走访了杭州一些数码通信市场发现,数据恢复业务其实一直存在。
  在杭州西溪数码港、上塘路通讯市场等地,&回收手机&的牌子就随处可见。店员小郑说:&经常会有一些人把照片等信息误删,就会拿过来做数据恢复。&
  为啥被删的还可以恢复?话机世界的技术专家是这样解释的:手机恢复数据和电脑硬盘恢复数据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使你把内容从回收站里彻底清空了,但是硬盘里已经写入了数据,用一些软件同样可以恢复。
  而在杭城一些苹果官方指定的维修点,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数据恢复也是售后服务的一部分,但这项业务量很有限。
  在价格上,手机数据恢复业务,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但会根据恢复的难易程度收费,最容易的数据恢复也要一两百元,难的可能要上千元。不过手机数据恢复比电脑数据恢复贵不少。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手机数据存储分两个区域,一个是手机自带内置存储器,另一个是外部存储卡(SD卡)。所有的数据恢复也仅仅是针对这两个区域的数据,而涉及到通过手机登录的淘宝账户、微信密码等,是无法恢复的。
  一场实验:
  15分钟
  被删的照片就回来了
  已经被删除,或者格式化,或者恢复出厂设置的手机,到底是如何进行&复活&的?经过沟通,在杭州某数码城,技术人员方明(化名)答应给记者演示一番。
  在方明的电脑上,安装了一款软件,他说所有的数据&复活&就靠这个软件,他从店里选了一部二手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
  实验开始,方明先对实验手机进行了恢复出厂设置,里面原有的图片、文字全部被删除了。随后,他用数据线将手机和电脑进行连接,在电脑上打开软件开始工作。
  大约15分钟后,电脑桌面跳出显示,发现了近百张图片,而这些都是刚刚这部安卓系统手机已经删除的。方明也仔细核对了一下数字,发现并非所有图片都恢复了,仅仅是一部分。
  不过,实验手机原有的短信,却始终没有恢复成功,对此方明并不觉得意外。&简单地说,恢复软件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之前没有备份就很难恢复,特别是短信息。而在我们接触的客户中,需要恢复短信息的也很少,大多是要求恢复图片的。&
  方明坦言,他电脑上安装的恢复软件,也是从网上下载的。&真正需要数据恢复的顾客还是不多的,这个业务不是主业,所以能否恢复也得看运气。&
  随后,记者在网上输入&手机数据恢复&,各种软件网站跳出了很多数据恢复软件。而在评论中,不少网友反映,可以恢复的数据信息很有限,大都是部分恢复。
  一个事实:
  数据恢复门槛极低
  安全性很弱
  刘刚从事这行已经1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做这种数据恢复的门槛极低,稍微懂点电脑知识的人,从网上下载一些软件就可以操作了,区别只在于手机厂家的专业数据恢复业务,可能能恢复出更多的东西。&我也听说过,有人专门将二手手机里的信息恢复出来,然后打包成客户信息卖出去。&
  &很多人以为卖手机时,只要恢复出厂设置就行了,根本不知道其实这并不保险。&刘刚说,他就曾亲眼看到有人通过恢复手机中的记事本,拿到了原主人的网游账号和密码,&有些人会通过这种方式偷qq和网游账号,但偷银行账户的倒是头一次听说。&
  低门槛、操作隐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看似隐私极强的恢复业务其实安全性极弱。
  记者曾尝试以要求恢复手机数据为名,走访了西溪数码港、百脑汇等多家电脑市场,发现几乎所有店家都不会核实客户的身份,也不会要求提供购机凭证,只要出钱就行。
  不过,官方管理还是比较严的,比如像苹果手机的官方恢复,就需要顾客提供ID和密码,核实身份才可以进行数据还原。
如何防复制
  一点经验:
  如何防复制
  照着四步走
  如此看来,我们卖出的手机,有点像虚挂了大锁的房门,几乎予取予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浙江警方的建议是,别在手机里存太私密的信息,而旧手机也不要随便卖掉。
  现实情况是,很多手机回收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但是苹果等中高端智能机比较特别,因为厂家会时不时推出旧换新等活动。这时候该怎么办?
  苹果全国官方客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见图):
  1、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或者格式化。
  2、再存入一些其它无关紧要的内容,将手机的储存空间占满。
  3、将手机卖给相对正规的厂家或参加官方的以旧换新活动。
  4、即使被别有用心的人恢复数据,对方得到的也只是你此前存入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系统执行文件删除时,数据并不是真正被抹去,而是被做了一个&删除&的标记,即系统默认为数据已被删除,但储存的数据本身依然存在。但因为硬盘上的数据可以反复被覆盖,数据恢复只能读取覆盖在最上层的信息,所以用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覆盖,即使恢复也是这些内容。&
  另一个提醒是,在用智能手机时,用户应尽量将隐私类文件放在存储卡里,其余的文件可储存在手机内置储存器里。如果手机不用了,应将内存卡取出保管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
记者 李阳阳 柏建斌/文 梁津铭/制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
&>>&&&&&正文
手机网银银行卡别用同一个密码 威海小伙1000元被室友盗
  威海青年郭某的手机、网银和银行卡的密码是同样的,这给他带来了账号的安全隐患,他银行卡的1000元钱被室友偷偷取走。
  1月4日,在威海市区某饭店打工的郭某报警,称自己银行卡内莫名其妙地少了1000元钱,而他没有使用银行卡取款或刷卡。民警对郭某工作的饭店进行调查,发现郭某的同事张某嫌疑很大。经查阅银行取款机前的视频监控,民警确认取款人就是张某。当天,张某被民警抓获。
  郭某称,他并没有将银行卡密码告诉张某。而张某交代,他于1月1日曾借用郭某的手机,郭某将手机的解锁密码告诉了张某,张某在使用手机后,尝试使用手机解锁密码登录手机内的支付宝账号,并进行转账,没想到郭某的支付宝密码和手机解锁密码一样。张某分两笔向自己的支付宝账号汇款500元,因为有转账记录,张某担心会被郭某看到,便将钱又转回到了郭某的账号上,并将手机上所有的转账记录删除。
  1月2日下午,张某利用单位工作休息时间,返回宿舍,将郭某的银行卡找出,并到ATM进行取款,郭某的银行卡同样是使用的手机密码,张某取款1000元后,存到了自己的银行卡上,并于3日将银行卡放回原处。
责任编辑:hn_新闻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售复制银行卡货到付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