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夏斌所长所讲,世界第二大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体是哪个国家

夏斌: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中国网 .cn  时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下半年结构调整应以突出消费为主导要让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
央行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前5个月全国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趋势下,6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又创新高,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至此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已近7.4万亿元。如此高规模的信贷投放会不会有通胀风险?当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本报就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经济刺激计划成效初显
问:您如何评价当前我国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夏斌:对上半年宏观调控的评估,可以概括来说:动作较快、力度较大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已经基本见效,中国经济已处于“见底复苏”的趋势之中,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5月份,投资、工业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采购经理指数、消费等相关数据,均已表明中国经济是在企稳回升。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受危机冲击,银行资产负债严重缩水,恢复经济必须靠央行非常规的超量货币供给来刺激。而中国银行体系本身受美国危机冲击影响不大,初期只是信心受挫,不敢放贷,但银行体系内流动性是充足的。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信号下,人民银行迅速放松银根予以配合,引导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对保证经济增速8%是非常有意义的。
应发出稳定信贷政策信号
问:上半年货币信贷的大量投放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夏斌: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不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商品物价上,而是表现为资产价格上,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根据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势,如果当一个市场上主要依据未来价格上涨预期来交易,而不是依据未来收益预期或实际需求来交易时,说明市场在开始积聚泡沫。所以,从下半年起到明年,央行应发出稳定信贷政策的信号,是稳定信贷,不是紧缩信贷的信号,针对市场上已发生的物价预期发出预期管理的信号,从谨慎决策出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在“适度”两字上做文章,以确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构调整以消费为主导
问:下半年及明年的经济调控重点方向是什么?
夏斌:我认为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珍惜、维护复苏的趋势中,警惕不健康、不确定因素的累积,突出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
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失衡是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失衡,而真正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增长因素”,应该是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结构变革因素”,而不是维持过去出口主导下的投资推动因素。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定要扩大自身的消费,逐渐形成国内经济产出与消费的自我主循环。因此,下半年及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是简单的总量政策,而是结构政策;不应该仅仅突出投资政策,更应该突出长期难以解决的消费政策。
问:在高储蓄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居民消费率?
夏斌:在政府储蓄方面,应进一步向公共财政转移,提高公共财政比例,进一步压缩政府投资。今后(可以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只要有利润回报的投资项目,除具有战略意义、需相对或绝对控股之外,尽可能“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吸引民间资本来投资;或者国家在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前提下,出让一些国企股份变现,充实公共财政支出,提高国民福利,扩大消费。
在企业储蓄方面,基于推出中央国企利润分红试点的基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分红比例。今后从中央到地方国企都要实行分红制度。“分红”要分别划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收入,提高公共财政能力。
在居民消费方面,应进一步降低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各种税费。降低税费,有利于刺激消费进而刺激投资。
鼓励资本进入实体领域
问:如何理解最近楼市的快速上涨?
夏斌:去年被过度压抑的需求,在今年一系列刺激政策下,推动了需求的迅速反弹。但是5月份以来各种迹象表明,在购房需求的快速上升中,相当部分并不是自住性需求,也不是第二套改善性需求,而是保值投资、投机需求趋势在加快形成,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一些国际资金也在加快流入楼市。从外国一些案例表明,通常把房地产市场作为投资市场,作为居民财产来源市场的国家,往往有着泡沫经济的教训。而把房地产主要作为消费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就比较稳定,如德国、新加坡。这就需要我们政府想办法,鼓励居民创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体投资领域,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李 蓓 袁晓峰 南斌锋)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 徐雅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发布日期: 0:00:00
相关关键词:
友情链接:
汕头市华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网址:www..cn
400-012-5630大会主题图片
9月14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上海和香港之间深化金融合作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主办单位:中欧工商学院、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学术支持:香港金融研究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协办单位: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第一资源传媒(中国)有限公司、第一财经俱乐部首席合作财经媒体:第一财经、第一财经日报时间:日(周日)下午13:00-18:30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石化厅(上海浦东红枫路699号)    
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金融开放进程中的沪港金融合作时间:日& 星期日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奕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论坛主办方对给予本次活动重视和支持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百忙之中抽空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各位企业家、业界精英表示热烈的欢迎!2014年沪港合作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金融创新与&沪港通&都成为了年度热点话题,沪港两地未来金融发展与合作模式吸引了行业内的多方关注,沪港两地在金融方面的合作以及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的互动将是未来沪港互动的重要内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学院联合举办此次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将围绕&金融开放进程中的沪港金融合作&这一主题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金融改革以及沪港通展望等一系列相关热门话题,希望今天的论坛能够搭建起沪港两地、金融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研讨平台。本次论坛得到了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媒体的大力支持,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担任本次论坛的指导单位、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论坛首席特别支持单位、香港金融研究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提供论坛的学术支持,协办单位包括: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第一资源传媒中国有限公司、第一财经俱乐部等,首席合作财经媒体为第一财经及第一财经日报,在此,对于各单位给予本次论坛的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今天论坛汇聚了诸多沪港两地金融业界领军人物、权威学者和专家,下面,请允许我荣幸地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论坛的部分领导和嘉宾:&&&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先生;&&&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先生;&&& 国务院参事、香港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香港金融管理专家顾问夏斌先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燕来女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天管理教职教授、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朱晓明先生;&&&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校委会主席、香港中华教育基金理事长王中英女士;&&&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香港中国金融协会主席、香港金融发展局首席陈爽先生;&&& 香港交易结算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峰先生;&&& 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先生;&&&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先生;&&& 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旭峰先生;&&& 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王国平先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金融与经济学教授许斌先生;&&&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胜军先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先生;&&&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校监、香港金融研究所所长张小苏先生;&&&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香港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夏瑛先生;&&& 下面我们掌声有请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朱晓明先生为本次论坛致辞!朱晓明:尊敬的屠市长、郑主任,各位来宾,感谢大家支持这次论坛,也感谢大家支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奕敏:感谢朱晓明院长的致辞!本次论坛的成功主办要特别感谢朱院长的大力支持和中欧商学院工作人员的努力付出,我们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筹办了这次比较大型的论坛,让我们掌声有请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校董会主席王中英女士致辞!王中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9月的中旬秋高气爽,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相聚在这里。首先,我谨代表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向出席本次论坛的上海市领导、沪港两地金融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精英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也要向共同举办本次高峰论坛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及各合作单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香港作为全球自由贸易区的典范,已经连续二十年荣登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榜首,香港开放自由的经济政策使香港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今天的香港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私人银行业务中心和主要的基金管理中心,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一个市场。上海是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它拥有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因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都是中国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战略需要。沪港两地在互惠互利、分工互补的基础上,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人才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其间,&沪港通&话题、上海自贸区建设广泛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政策方面的举措都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候我们举行本次沪港金融高峰论坛,以&金融开放进程中的沪港金融合作&为主题,将会深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金融改革、&沪港通&等沪港两地共同关注的话题。论坛的宗旨在于为沪港两地的金融专业人士搭建一个高水平的研讨平台,实现经验与思想的碰撞,实现沪港两地的联动合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推动我们沪港两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成立于1999年,学院在新加坡、台湾、日本、上海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教育机构,是一所从事专业培训的学历学位教育机构。学院也是国家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批准认可的国内高校在香港唯一的研究生教学点。我们与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合作,开办了金融学博士、企业管理博士等多个博士学位的课程。由于地处香港的优势,使学院拥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学院以境外多年积累的优质资源为支撑,借鉴香港等地的成功经验,通过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为香港和内地搭建沟通的桥梁,努力将一流的人才、理念、管理和知识在两地互相互动。人才和经验是沪港两地金融发展道路上的宝贵财富,通过这次高峰论坛,我们衷心地希望能够促进两地金融业交流,整合资源、增进合作,在沪港两地的金融发展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两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于论坛的大力支持,我们愿意与沪港两地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合作,为沪港两地的共同发展贡献香港金融管理学院的一份力量。&&& 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张奕敏:感谢王中英女士的致辞!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十五年来一直致力于搭建内地与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的高层次交流平台,此次论坛的举办也又一次为沪港两地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论坛还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面让我们有请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先生为本次论坛致辞!郑杨:尊敬的光绍常务副市长、晓明院长、中英主席、夏斌参事,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14年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我代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对各位嘉宾来沪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举行表示诚挚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致力于促进香港与上海合作交流的各位新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如大家所知,上海和香港作为我们国家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在共同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沪港两地在金融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屠市长的指导下,2010年1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财经事务局在香港签署了《关于加强沪港金融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就加强金融合作的总体目标、优先领域以及健全沪港金融对话与交流的方面达成了共识,备忘录签署以来,双方已经连续四年连续在沪港两地举办了沪港金融工作会议,推动沪港金融合作与交流。当前进一步加强沪港两地金融合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我想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要通过加强合作更好地服务于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系统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需要更多地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以及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沪港两地应该着眼于全球开展合作与创新、共同为中国应对全球金融竞争、提高在国际金融事务当中的地位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要通过加强合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所提出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未来的一段时间来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式转变将进一步加快,对于金融服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加强沪港两地的金融合作,充分发挥香港作为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将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丰富金融产品工具,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通过加强合作更好地促进两地的互利共赢。由于历史的原因,内地和香港分别形成了不同的金融体系和制度,加强沪港两地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所长,开辟交流合作的新空间,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今年第四季度我们将如期推出的&沪港通&一定会成为沪港金融合作的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海和香港加强金融合作有条件、有基础、有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多合作、多交流、多创新、多发展,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共同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金融大国,共同为国家的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奕敏:感谢郑杨主任的致辞!郑主任的致辞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金融办对沪港两地合作的支持与关注。下面,让我们共同进入主题演讲环节,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先生,下面有请屠市长为我们作主旨演讲,主题是&沪港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大家欢迎!屠光绍:朱院长、王主席、各位嘉宾,非常高兴参加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首先要对首届论坛表示祝贺,同时也对主办方、支持方和合作方表示钦佩。举办这样一场论坛体现了各方的远见卓识,因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沪港金融合作会不断渐入佳境,不仅是对这两个城市,也会对整个国家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必定会为今后的沪港金融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也会为我们沪港的金融合作不断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和郑杨有一个分工,郑杨代表政府部门,我就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兼职教授身份来做主题演讲。今天上午我才定下来到这里参加论坛,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上海市政府常年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但是今天我还是要来,主要是有这么几个原因,我后面真正的主题比较简单,首先要解释为什么来参加。&&& 第一个原因是我在市政府有一项分工,就是要负责涉港的事务。应该说沪港的金融合作是沪港合作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内容,不光是为这两个城市有这样一个需要,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在整个金融改革开放这样一个进程以及在国际上谋求的、推动的、争取的在国际金融这样一个格局当中的地位,应该说都赋予了沪港金融合作越来越重要的利益。我到上海工作了六年多,也不断地体会到了沪港的合作,特别是沪港金融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因为这个也应该来听听大家的真知灼见。&&& 第二个原因是过去我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夏斌先生是我的前辈,过去他也在证监会工作,我在1995年到证监会工作的时候就跟香港的金融和证券行业开始有比较多的联系。我还记得在1997年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担任总经理的时候,上班的第三天迎接的第一位客人就是现在香港金融发展局的主席史美琳女士,当时她是以香港证监会副主席的身份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我们也是好朋友。当我到证券交易所工作的第十天又迎来了一位客人,就是当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经事务司司长曾应权先生,我真的没有想到他那么快就来了,而且来了以后在过去交易所大厅里面,当时的交易所还在浦江饭店,刚开始我们并没有交谈,他到交易所转了一圈,然后我们就在交谈,曾先生非常务实,当时他说的两句话让我特别深刻:第一句话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很有潜力&,第二句话比较客气&香港证券交易所后面的路还很长&,还有一句话当时没跟我说,是回去跟同事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要赶上香港联交所恐怕还有不短的路子&。当然,那次他也表达了香港和上海,特别是资本市场之间应该怎样合作。大家知道,我在证监会担任副主席的时候分管的一项工作就是国际业务,所以跟香港有特别多的联系,现在想起来,这么十多年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因工作呆的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尽管我到上海工作,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北京,因为很多的事情都要到北京报告争取北京的支持,当然,在北京的时候到上海也非常多,因为上海是金融中心,我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工作的时候都要到上海来。想来想去,因为工作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香港,每年我都要去香港,但是不可能去很多,因为对干部都有这个方面的管理,但是基本上每年去一次,香港比国内的很多地方去的都要多,境内的很多地方去的更多。因为这个原因,今天我也比较要来听听大家这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怎么集中大家的智慧,把上海和香港下一步的金融合作做得更好。&&& 第三个原因就是前面说到的,记得当时我在证监会工作的时候朱院长专门到证监会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的聘书发给了我,不能只图这个名义,一定要求真务实,所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活动我一定要争取参加,基本上有活动我都能来,因为我怕朱院长把我开除了(笑)。&&& 这么多的嘉宾和朋友今天聚集一堂都是为了更多地支持和推动沪港金融合作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下面我就简单地把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和大家报告一下,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推进沪港金融合作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要求。&&& 这个国家战略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怎样推动实现这个国家战略呢?首先是有利于提升国家全球资源配置中的竞争力,这是由当前大的金融格局和国内整个发展的趋势来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按照各个方面众说纷纭,大家都说多少年以后中国要成为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但是要看一个国家实力怎么样不光是要看大、看体量,还要看你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要看你的能量怎么样,这就意味着要看你全球整个产业链在全球资源配置当中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是在高端、中端还是低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需要谋求、需要推动的、需要和全球格局相适应就必须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当中的竞争力,通过沪港金融合作,形成这种合力,能够为提升国家在全球资源配置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好这样的服务。&&& 另外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具体来讲,大家知道最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不断加快,2009年从上海最先启动的是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到现在是五年,但是整个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或者国际化的进程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从人民币国际贸易跨境结算一直到人民币境外投融资,最终到了境内人民币和境外离岸人民币的可兑换,包括金融市场下一步的进一步流通,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快恰恰是由于有了上海和香港的合作共同促进了这样一个进程。&&& 还有就是有利于加快中国企业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企业产业走出去有很大的优势、很好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金融服务和企业产业走出去还不能配合好,也就是说还缺乏这个方面金融服务的支撑。&&& 另外就是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沪港各自的优势。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同时上海要加快服务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快&四个中心&,再加上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来提出的&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对发挥好上海的优势、发挥好上海在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是国家的战略要求。通过沪港金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沪港各自的优势。&&& 第二,深化沪港金融合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这一点大家看得都非常清楚,所谓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可以通过几个方面体现。如果从国际大变局、大趋势、大调整来看,应该说给了中国人民币和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监管方面都增加了一些话语权,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历史机遇,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和货币体系都在面临着深刻的调整。当然,这个调整不是短期内完成的,会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但是抓住这个过程当中提供的机遇应该说是沪港金融合作非常难得的。&&& 国内经济转型加速和经济改革深化。整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这样的战略任务,我们的改革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金融改革,现在我们的金融格局、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服务能力是和目前我们的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还有差距,好多方面的问题都反映出是我们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足、金融体系有些改革还不到位,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益方面有些问题,所以应该说国内这样一个经济的转型和经济改革的深化也为沪港金融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是服务好国内的经济转型和经济改革,通过沪港金融合作对于我们整个经济转型和经济改革提供助力。&&&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应该说为沪港金融合作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机遇。目前香港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离岸市场在不断拓展,但是应该说香港是离岸市场的总市场,或者主要的市场。上海作为人民币的在岸市场,通过沪港金融合作,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来形成离岸在岸市场的联动必然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重要的支撑,提供更好的服务。&&& 上海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是历史机遇,这里稍微再解释几句。目前大家好像有一种观点,就是上海的进一步开放会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形成挑战或者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上海的开放会影响香港作用的发挥,或者会对香港形成威胁。实际上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每一轮上海的开放或者内地的开放都进一步地促进和扩大了沪港的金融合作,而且进一步地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功能和空间。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在金融合作方面刚开始只是做一些人员的交流、信息的交流,后来我们又开始有H股和A股两边市场的上市,再后来我们又有了机构的互设,就是香港的金融机构到了上海,上海的金融机构也在香港,这些都是在逐步地不断扩大范围。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着更重要的发展机遇,那就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其中金融的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包括&沪港通&的实施或者启动,意味着上海和香港金融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宽、空间在不断扩大,而且无论是从它的影响和实际产生的作用都在不断得到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不是制约或者会影响到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反而会通过进一步扩大沪港金融合作为香港金融中心建设产生新的动力和更多的需求,从而让它有更大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也是沪港金融合作的历史机遇。&&& 第三,促进沪港金融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 如果我们不断地深化、推动、加快沪港金融合作将促进上海和香港的互利共赢,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沪港金融合作首先是服务国家大的战略,整个国家的实力增强了,在全球的影响力增大了,金融合作的基础就更牢固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服务国家战略,两个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就更牢了。另外就是参与国际竞争,蛋糕更大了,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合作不是零和游戏,我多你少你多我少,因为空间更大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共同合作打拼,所以是蛋糕做大了,这样我们就都能够实现双赢。面向未来发展,奶酪更多了,不是你动我的奶酪或者我动你的奶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会更多。现在我们金融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还是不高的,很多的金融需求、社会公众的金融需求、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产业转型的金融需求都很难得到满足,或者说金融服务是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包括对外开放的满足能力还是不够。面向未来发展的话,我们要把这个空间进一步扩大,奶酪是更多了。我们立足优势互补,合力更强了,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发展时期,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共同来合作的话会使得我们的这种优势和功能不断得到互补,这样使得我们形成合力的力量更强了,这样可以通过沪港金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以上就是从利益的角度、机遇的角度和效果的角度分析沪港金融合作,今天特别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而且也确实有很多感想,刚才在来的车上凑了这么四句,算是给各位嘉宾助助兴吧:&&& 因缘不断话双城;&&& 再叙新篇乘东风;&&& 借问时下啥最火?&&& 众说纷纭&沪港通&!&&& 张奕敏:非常感谢屠教授的精彩发言!他的分享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沪港金融合作当中提到的一个新的国家战略高度,沪港金融市场未来虽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是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未来我们两个城市互相合作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好,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屠教授!下面,有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先生作主旨演讲,主题是&沪港携手,走向全球创新中心&,大家欢迎!朱晓明:今天是金融家高手林立,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请屠市长、郑主任、燕来总经理多多包涵。&&& 刚刚的题目大家都看到了,第一个主题是自贸区见证又一个伟大的创新。二十年前,我是第一天来到浦东的,当时胡主席、温总理都来到浦东指导,真的是一天要当一个月来完成任务,我们也受到了全世界各国元首的重视,吃饭的时候我就跟几位嘉宾说真的是拼命在干,而且也干出了很多成绩。我们回忆一下浦东开发初期的时候,由于我们没有经验,所以是摸着石头过河去创造一些经验,以我作为一个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的体会来说,我们是买地造楼造厂房,然后是卖地卖楼卖厂房,这是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是找市场,各种商品市场、各种服务市场来到了浦东,最近这个阶段恐怕是双边市场,大家都比较熟悉的Platform,具有移动互联网优势的是双边市场,也就是所谓的平台。前一个时期浦东国资委主任王国平是现在金桥的一把手,我跟那些老总讲的时候就讲到了这个体会。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要缺少资源,要依托我们的土地,以土地展开新一轮的经济,可是到了今天自贸区移动自由化,从开发区的俗语来说叫做建成区,基础设施都已经好了,还能凭借土地去做文章吗?恐怕应该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规制经济学&,我们有土地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自贸区要依靠制度创新,而跟它相应的应该是规制经济学,要靠制度推动经济的发展,屠市长和郑主任刚刚的发言都讲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国内来说,自贸区恐怕还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必须要可复制、可推广,凭什么可复制可推广呢?假如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数学模型的话,它的目标函数出来就是要建自贸区,可是它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必须要有规和制,它的边界条件是什么?就是在二十八平方公里的两边必须要可复制、可推广,所以一切都必须从创新这个理念,也就是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必须从创新来做。&&& 第二个主题就是跨境通,便利在贸易,基础在金融。我对自贸区的认识比较自然地回到外经贸委,因为我是从外经贸委出身,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是我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我在八年的外经贸委主任岗位上写的五本书都是围绕这个设想。现在的条件更好了,如果我们上海要控制香港和新加坡两家自己的子公司做贸易的话,以前就是由于我们习惯上的外汇管制打款成了问题,所以不能放过,今年4月28号以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刚刚从媒体当中知道的亚马逊落户自贸区&掘金跨境通&,其实是他们两个进行合作。十年前亚马逊通过并购本土的卓越网进入中国市场,8月25号亚马逊携手跨境通落户自贸区,这个时候国内的买家可以在欧美的亚马逊网站上享受同款同价的人民币结算。这是一个男士的包,过去要卖四千五百块钱,如果跨境通亚马逊的话两千五百块钱的售价加上游税两千七百五十块钱,这之间的差价到哪里去了?如果现在这样做的话可以省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现在好多人都把目光和脚步挪到了自贸区希望得到这种便利。由于进口可以做,反过来出口可不可以做呢?于是我就凭着过去做外贸的经验,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有这样几步?首先是利用跨境通支付平台下单,然后是物流,准备发货,但是必须由海关核放清单,接下去就是快件出境,最后还要进行汇总申报,最重要的就是跨境通的电子支付平台办理退税。所以在做进口的同时要想到出口,不知道讲的对还是不对,毕竟离开这个岗位很长时间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刚刚两位领导讲到的&沪港通&。沪港两地最后是全国得益,好比进口和出口都是对所有消费者和中间商有好处的。我们排列了从2007年到2014年千呼万唤沪港通的一个时间表,下面就给大家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朱晓明:如何看待沪港通给上海的机会?刚刚两位领导讲得非常透彻,对于上海和香港都有好处,这一点在可复制可推广之前总要给上海一个先试验的好处。这些是我的看法,也许会有第七点和第八点,大家一定会思考更多的便利。&&& 第四个问题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创新必须要考虑这个时代的特点。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的一门课叫做数字金融,就是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上海市的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就是屠市长专门鼓励我们放在中欧学院的,我们做了很多的学术研究,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数字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应该清晰地认知金融创新不可弃离科技创新。&&& 今年两个礼拜的暑假当中,我们完成了《精准创新》这本书的翻译,是从哈佛大学买的版权。打孔就是技术成熟曲线,记得最近四年在中欧上课的时候一直拿这条曲线和大家分享,里面有很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公司Gartner首先推出的,这本书的翻译此后在中文版上是写了这句副标题,因为原来英文版的副标题叫做《How to choose a right innovationat a right time》,这是一条技术成熟曲线,就是对某个科技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的曲线,两条加起来就是F1X+F2X,在Y轴上面叠合以后就是这条著名的技术成熟曲线。翻译这本著作的时候也正在写《支付创新与科技创新》,大概是有四十项,银联在中欧博士后公开的第一课讲的就是支付创新与科技创新,但是现在我们正在筹划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大概是四十二项。我们曾经做过下列研究,请不要拍照,这是具有知识产权的,就像哈佛和中欧的案例一样一人一份,因为我们买这个曲线的时候是一万多块一条,只是在自己的帐户上才能看,为了教学我们想把这个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曾经做过电动汽车的曲线,是跟特斯拉中国总裁讲的,那天王总也在,他就感觉到和中欧合作很有好处,因为尽管他在全球是非常创新的,可是在电动汽车方面无论是硬技术还是软技术,比如车联网平台,这条曲线上的某一点有过,但是中国做的真的是不错。比如影视曲线,我们学校有同学成立了文化产业俱乐部,要求我做一次演讲,那天晚上的演讲叫做&技术与故事:谁将决定影视未来的命运&,我们用了很多,比如增强现实等等这些技术跟他们探讨,我们也做过医疗健康方面的分析,就是对于数字化年代的医疗要思考一个问题,谁更聪明?我们做过很多的评估,就是PHR个人医疗档案和医疗的O2O模式,这些恐怕是能够让数字化医疗做得更好的。同时我们还做过机器人的研究,研究机器人的前世今生,这条曲线上面曾经有过移动机器人,就是2011年到2013年处在萌芽期,但是到了2014年已经公开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已经成了智能机器人,没有移动机器人。可是要从智能机器人发展到移动机器人,这个不是一般的跳跃,现在变成智能机器人了,恐怕让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许哪一天软件决定硬件,所谓的Software Define Hardware。这里有大家很熟悉的O2O,也有LBS基于位置的服务,Equipment和LBS是O2O最核心的两项技术,我们已经有不少人在用了,特别荣幸地感觉到中欧的效果采取最好的科技创新敏感度是最高的。我们对它做了一个PPF矩阵,这是我们估计已经过时的、正在用的和未来最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标以四星、三星、二星、一星,有的少于两年、二到五年、五到十年、十年以上走入主流市场。&&& 这是量子货币,我在银联一边备课一边给同学上课的时候就感觉到对中国来说很重要。1933年有一本书叫做《量子物理学》,当时他提出的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概念和相对论力学还是有不同,科学家是层出不穷,人类的知识太宝贵太丰富了,到了六十年代他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天量子货币把量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的概念和货币结合起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告诉大家,十年以后量子计算机将会取代现在的普通计算机,现在都是以位为主体的计算,它们二者之间才真的叫做颠覆式创新。我碰到过很多同学以为自己的小改小革叫做颠覆式创新,其实你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了,这种才是颠覆式创新,因为我们计算的东西现在是一个密码四百个自然数,分别成若干个子数相乘的话四百位全部解密要一百亿年,地球早就没有了。今天我们讲的量子货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货币大概有这么几个年代:实物货币、单元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过去我们看到大名一签一笔钱就出去了,但是量子货币能否取代现有的货币成为未来货币呢?科学家认为是可以的,因为1986年有人提出可以使用,这些对于我们中国也许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欺诈行为太多了,这些钱还在手里也许就已经不属于你了。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自贸区,那么多的外汇要进出,肯定是要用最好的科技体制防止这种犯罪,当然,我们也应当有反腐倡廉的办法去限制犯罪。我们只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说一下现代计算机二进制从零到三走了几步?四步,但是量子计算机的表达式就是一步,从零到三只有一步,再复杂的数也就是一步,这个叫做并行方式。这样的计算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它能够起什么作用?请看一段视频,我的所有视频都来源于官方频道、官方网站,绝对不是我自己创造的。&&& (播放视频)朱晓明:这个叫做隐形传输,也就是一笔钱在上海突然寄到国外不需要时间,时间是零,当时在&中国三十人租赁论坛&当中也讲过这个道理,很可喜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已经在着手研究量子传输,它的密码只有央行和人民银行知道,就是隐形传输,它的密码一旦打开你是看不到的,好比原子结构,中间是质子和中子,外面是电子云,但是它出来的就是一个概念,而量子存在的比这个还要厉害,所以任何一个毛贼想偷你的钱是偷不出来的。&&& (播放视频)朱晓明:这是9月12号,也就是几天之前的事情。支付宝在这条曲线当中有九点创新,Gartner曲线居然把中国人搬上去了,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微信支付也是九点,也就是说两家支付公司已经创造了十八项科技创新,跑到了全球最前沿的科技阈值上面。当然,两家都有重合的地方,如果把重合的放在一起,中国创造的是四个、七个、十一个,十一个占到四十二个当中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二,2014年中国就能够占据全球科技创新在金融方面、支付方面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二,估计两三年以后比例开始上升,请问中国的电子支付对于金融创新的历史价值是什么?地位提高了,科技手段增加了,钱可能更多了,因为支付畅通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们仔细听到前面讲的一段话,一定会认为中国跨越了纸质支票阶段,还有哪个老板拿出一个支票簿来签一下?如果这样做的话很麻烦,谁都会仿冒张总李总的钱。自贸区说是货物的进出、服务的进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金融形态的进出,这是值得研究的,要是量子货币支付创新的手段更多一点的话,我们的研究就会有成果。最近一个消息更令我们深思,支付平台上面、金融电商平台上面自己建立电商平台,没话可讲,但是BAT分别建立了他们的支付平台,这是有目共睹的,让我们想起原来电商做了那么多的生意,他们的潜在目标是什么?想做金融,马云有一句名言叫做&搅局金融&,BAT都是想做金融的,但是打向传统金融机构的第一枪就是支付。最近有一个消息,什么消息呢?就是万达在香港组织了一个万达电商平台,房地产业醒过来了,一个多月之前就在我们这里做报告的王健林也要做电商,那个电商的平台人们叫做&腾百万&,腾讯、百度和万达,&腾百万&现象说明了什么?除了电商以外也有人想做金融,&腾百万&的百分之七十是万达的,两个百分之十五是腾讯和百度的。当然,王健林赚了大头,今年在民营企业排名是第四名,说不定哪一天倒过来又抢回了他冠军的宝座。他一定想做支付,那是不可否认的,通过支付也许就有金融机会了,因为在他们当中通过支付也许可以购买服务,比如购买游戏、购买咖啡来喝,将来有可能做更大的生意。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中国的那些创新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多,两年前当我们成立上海市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时候纪卫深做了一个发言,每天都在做一个梦,哪天苹果也来做金融了,我在结尾的时候做了一个Response,纪总刚刚描绘的这个现象可能会产生。我问过前排的很多总经理,他们说不会发生,如果苹果想打平安,或者平安想打苹果,就是数字想打金融、金融想打数字的话两军交战必有一伤,不是我们希望的,我们希望的是数字+金融,这就是朱老师上课不叫互联网金融,叫数字金融的原因之一。Apple Pay进军移动支付,苹果就想完完全全地做一个金融机构吗?这次做的时候是跟金融机构合作,有些是City Bank,还有实体商务,体现的是什么?恐怕就是这种数字金融应当联手。&&& 第五个问题就是走向高创想型、走向创新中心。最近我们做了一个调研,发觉纽约大有成为创新中心之势,因为它的就业人数和产值仅次于美国硅谷,排在全美第二,很多有名的R&D都来到了纽约,而英国伦敦历史上第一次创意文化产业超过金融是2012年,那一年举行的是奥运会。这些世界级城市、国际大都市的排头兵都大有向创新中心发展的这种态势,最近韩书记在调研的时候就是要举全市之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我们仔细想一想,上海的&四个中心&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有今天就是靠着这四个国际中心,但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都是产业中心。上海有没有更好的想象力?有没有更高的境界?伦敦和纽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走向全球创新中心,这也许是上海和香港共同的任务。&&& 这个人是谁?就是《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推平世界的十大因素之一就是数字化和互联网,今年他又说了什么概念?不要做LIE。&&& (播放视频)朱晓明:我们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许比不上欧美的发达国家,但是在第三次数字化革命的年代,中国和他们处在同一起跑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高创想型或者走向创新中心的理念去实现我们的目标,作为一个学者,我认为上海的下一个目标可以走向创新中心。我们以习主席的讲话作为结论:坚定不移地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谢谢大家!张奕敏:感谢朱晓明院长!如今飞速发展的金融创新推动着所有金融企业必须紧跟科技步伐、转变思路、加快创新、实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共同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下面有请国务院参事、香港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先生作主旨发言,主题是&三期叠加&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开放,大家欢迎!夏斌:尊敬的屠市长、朱院长、各位朋友、各位同仁,下午好!刚才朱院长讲了那么精彩的金融创新演讲,我的压力很大,我怕我讲的观点偏保守不够创新,我的发言题目是&三期叠加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开放&。&&& 首先我们要肯定三十年来金融创新的成绩是非常非常巨大,我曾经在2010年的一本书里讲过,如果按照建国以来的六十年来说,第一个三十年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体系当中的孤儿。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的金融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各种职能为一体,整个银行体系都是财政部的出纳。当时的中国几乎不存在今天市场学意义上真正的金融,就是存放汇,很简单。1979年到2008年是第二个中国金融的三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这第二个三十年当中,现在除了央行,还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我们的金融市场当中有主板、创业板、三板、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等也几乎都有,各种金融产品也几乎什么都有,这和前三十年根本不是一回事。可以说从形式上讲,中国金融的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已经在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当然,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中国的资本帐户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在全世界金融的大棋盘中间中国仍然只是一只下棋的棋子,更多的时候中国是在被动地下棋,不自觉地下棋。第三个三十年,也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开始,我认为这既是一件坏事,又是一件好事,让我们更多的国人看清楚了世界经济不平衡、不稳定发展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国际货币制度有问题,也让我们更多的国人了解了中国第三个三十年在世界金融大棋盘中间如何进一步下棋。我们要研究从美国危机中间吸取的教训是什么,我们金融开放的目标或者意义到底是什么,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的差距,达到目标的过程当中怎样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应该说现在的中国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在2008年危机之后,是前六十年内远远不能比的,不是说现在的国人比三十年前的国人聪明,只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矛盾、苦恼和困难,这教会了中国人,增加了我们的透明度。美国的金融危机教训了我们、启示了我们,要保持一个金融的健康稳健发展必须始终抓住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不要过度地自娱自乐。&&& 中国当前的实体经济是什么状态?如何判断当前的经济局势?有句官话叫做&三期叠加&,我认为很形象,也很客观。是哪三期叠加?就是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美国危机以后全球的需求在萎缩,陷入了比较长时期的结构调整,因此中国过去以大出口、大投资为主导的那样一种两位数的GDP高速增长时期结束了,或者一去不复返了。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换档到中速,或者是中高速增长时期。增长速度下来了,在2009年到2013年的五年内中国的货币供应M2累计增长了多少呢?增长了六十三点二万亿元,2009年到2012年四年增加了五万亿元,也就是累计增长了五十万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8年底五十九年内货币供应量累计增长了四十七万亿元,你以为你的企业发展很快?你以为你很有钱了?因为国家发了这么多钱,我们的四年货币供应量累计增长达到了五十九万亿元还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临过去投的这么多的货币,意味着产生了一系列的投资行为,意味着形成了一系列的债权债务关系,当速度下来了,当需求下来了,资金面断裂了,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过去这么多的钱,这么多的投资机会,现在稍微松下来了,收入减少了,利润减少了、销售收入下来了,过去产生的债务支付连接就断了。因此必然会发生过去的一批贷款偿还不了,这个时候债务支付链断裂、风险暴露也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必然逻辑,市场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速度在下行、风险在暴露,当前经济的出路在哪里?出路在改革,调整很痛苦。要加快改革,在我们讲的金融当中怎么改革?需要加快利率和汇率的改革让金融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但是中国的现实和当前的资金运行状况同样又告诉了我们,每天讨论资金紧,其实整个货币根本不紧,利率也非常高,这是教科书上的怪现象,为什么?今天不是讨论这个问题,当前这样一种情况告诉了我们,我们要让金融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不仅仅取决于金融制度与金融改革,而且也取决于其它一系列基础性的市场制度必须具备,也就是要改革国企,比如国企代理人的改革问题、反垄断的改革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问题,地方政府老是缺钱就要发债,不管怎么搞,搞来搞去总是缺钱,关键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没有理顺。所以国企问题改革没到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不顺,要端正地方政府筹资行为的改革,加快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改革等等,一句话,你要加快金融改革,特别是今天讨论的沪港金融的概念之下要加快金融开放,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领域的改革必须配套,必须跟上,但是恰恰让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加快了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步伐,其它的改革步伐是缓慢的,是滞后的,有些金融改革并不慢,而是经济改革当中的其它领域拖的后腿,反映了企业缺资金,需要深刻分析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下资金还缺。这决定了主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改革与开放,特别是金融开放不能太快,不能太贸然,否则容易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中国&三期&叠加时期速度在下行,风险在集中暴露的特殊时期,这决定了当前的中国改革与开放必须是渐进性的,要讲究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和益处。&&& 当前我们在金融开放领域当中就金融开放无非就是讲一国金融和他国金融,背后是一国经济和他国经济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比如深圳的前海改革准备打通的是沪港通,义乌的金融开放试点、天津和苏州的跨境人民币投资试点以及上海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等等,这些内容看上去在金融开放上是非常碎片化的改革,一会儿这里要改,一会儿那里要改,一般的读者、一般的市民根本看不懂,东南西北都在改。这些看上去碎片化的改革核心是什么?个人认为核心都是在围绕资本向下开放,在全国资本向下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前提下目前中国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比如义乌是个人围绕国际贸易、商品贸易,比如天津和新加坡是围绕着一些个人境外的直接投资,比如上海沪港通是围绕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都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这些改革只能是有节制、有控制地进行开放,之所以有节制、有控制是为了配合国内的汇率利率市场化的节奏,因为汇率利率改革没有到位,考虑了当前整个经济的&三期叠加&时期的特征和出于防范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爆发。同时我又认为恰恰如二十世纪思想家哈耶克所说&人类之间的现象实在过于繁复复杂,使我们无法按部就班地建立次序,对于其中任何一部分刻意做出安排非但不能使它有所改进,反而会使它受到干扰,这种超出个人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得以利用的次序是不可能被发明出来的,实质上它是谁也无法预测的结果&。前面讲过大环境决定了改革是渐进性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讲究政策的协调、配合和益处,这里讲的很多都是人文的一致性。现在政策都是监管套利,其实可以告诉大家,只要是慢慢地开放,只要是有节制、有控制的开放必然会有两套,汇率一套,利率一套,都是套利,这是必然的。因此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认为一国经济在进行行政型经济转为市场型、主导型的转轨时期制度安排比从市场萌芽自然演化成告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的制度安排远远复杂得多,简单地讲,中国在转轨中间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和大国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非常非常难,是实现不出来的,这是自发的、慢慢演变的过程,美国和英国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慢慢地发展到今天的市场经济,这样往往比我们容易得多。所以我们讲政策的协调、政策的配合往往是相对的,是难以用准确的数据、合适的比例进行模型刻画和计算,人算不如天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既要强调转轨时期的政策协调,又要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样三十多年来来回缩的老问题,就是三者关系怎么处理,我认为我们要敢于和善于打破暂时的面面俱到、暂时的四平八稳。正如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面所说&应该主动作为,抱着打破铁饭碗背水一战的决心,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对于当前中国的金融开放谈三点意见:&&& 首先要下决心加快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我认为这既是理顺一国内外经济关系、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是有助于加快资本项下开放步伐,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同时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讲了几十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直在讲这个问题,当然也知道大多数都已经改了,只剩下一点存款利率没有改。同时我认为加快改革会进一步暴露国内经济体制的问题和矛盾,提高国人对问题的严重性和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简单地讲,加快利率市场化在当前的资金环境之下民营企业利率更高,为什么?请大家共同去思考,是金融的问题还是整个体制的问题?有些人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凝聚改革的力量、倒逼其它方面加快改革。&&& 其次是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既存在和一般的小国转轨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资本项下开放、汇率市场化,只要开放都是这个问题,同时我们又有与小国转轨国家不同的特殊问题,也就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我们不可能长期在美国危机之后仍然对于自己的本币无所追求。我们要追求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金融开放的三项主要内容中间,当前的决策者应当适当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在设计和布局资本帐户开放的通道上面应该重点加快人民币进出的通道,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当中,人民币的供应、人民币的调控掌握在中国的央行手中。面对国内目前有一百二十万亿左右的巨额货币存量,如果我们这个通道放宽到百分之五就是六万亿,分散到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是微不足道的,决策部门可以想一想,一百二十万亿多的货币和提高存款准备金都可以采取办法,所以在一百二十万亿这样巨大的存量当中绝对到不了六万亿,适当加快根本没有问题,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政策能够调控的,而且在加快放大人民币进出口的通道当中只有重点加快和放大人民币的回流速度,一个是离岸市场,一个是走出去,还有一个是让它回来,当前应该加快回流的速度和规模,消除境外人士和机构持有人民币的不便,他们要投资升值找不到出路,外面的池子太小,先回来尝尝中国经济增长的甜头。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人民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进一步放大形成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因为进出方便了才能放心,然后离开人民币本土市场,在香港、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加拿大慢慢地形成。资本项下开放当中,我个人认为应该更多地以人民币为载体,而不是以其它货币为载体来设计政策,这样的话减弱对于我们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进而减轻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的压力,就是在开放当中加快人民币的份额,用人民币作为载体来开放。&&& 面对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上海自贸区落成,北面的天津、南面的广东、中部的武汉、西面的成都、东南方的厦门以及中部的合肥、边上的宁波等等各个城市都在申报自贸区。今天借着这个平台我想说,除了涉及到通关便利、投资负面清单等问题需要另当别论之外,就自贸区的金融开放问题,去年的10月上旬我在陆家嘴论坛讲过自贸区的难处最大的对于中央政府的挑战不是其它,是资本项下的开放问题,根本不是投资负面清单、海关通关便利、航运海运政策,只要涉及实体经济的政策就大胆开放,金融全国一盘棋。借着这个机会我想讲一讲什么叫自贸区,如果一线放开二线彻底管住就是培养一个二十平方公里的小香港,对于中央政府没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对于上海政府也是一个小红包,一线放开二线彻底打通搞什么自贸区?制度开放不就完了吗?既要放开又不能放开,只能搞特色通道制度,也就是资金进出有一定的样本,中国人民银行外管局看得清清楚楚,实际上到现在就是这个自由贸易帐户制度。今天我想说的就是自贸区金融开放的问题,一年过去了,面对这么多的城市都要报自贸区,应该尽快地在全国各地推广、复制在上海自贸区实施的金融开放试点政策,不要报方案了。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核心政策不是金融机构的实质问题,外行看热闹,内行来看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资金的进出问题,也就是建立资金进出的特殊通道制度,用人民银行的话来说就是要建立自由贸易帐户,只要对于自由贸易帐户制度研究制定合理,便于区分区内资金和区外资金,能够做到区内资金和区外资金自由流动时候的总量可测可控,那么在二十八平方公里搞的事和在浦东、在全上海、在全中国搞都一样,对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义是一样的,不设自贸区、不叫自贸区,通过金融上的自由贸易帐户同样可以达到加快加紧境内外资金流动的试点意义。我的意思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了,其它地方不要来回报自贸区,是把这个帐户制度赶紧先做起来,到底进出多少、多大管道、资金量多大、人民币多少,只要央行有数,本来计划是一万亿,我给你汇款三千亿,有什么关系?全国都不搞,统一到上海来搞不也是一样吗?或者从伦敦进来,或者从香港进来,外面的人民币可以进到重庆搞两千亿的人民币贷款,不要搞自贸区,给个政策不就完了吗?&&& 因此,金融改革开放的精力第一步应该放到尽快实施自贸区自由贸易帐户制度,第二步可以选择上海的其它地区,在全国其它地区尽快推广复制自由贸易帐户制度,第三步再去研究逐步地放松目前在自由贸易帐户中的各种限制规定,包括数量总额的规定,而不是鼓励地方政府追求各种形式上的自由贸易区,其实我很希望把这番话说到全国去,最终形成以上海陆家嘴金融为核心的中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张奕敏:感谢夏斌先生!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对于我们金融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我们要顺应国际国内的经济大势,把握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特征,抓住新的机遇,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的金融业将会有更加繁荣和富有的活力。下面有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副总裁朱燕来女士作主旨演讲,主题是&市场化改革和沪港合作&,大家欢迎!朱燕来:尊敬的屠市长、朱院长、郑主任、夏所长、王主席,大家下午好!刚才从屠市长到朱院长和夏所长这么高水平的演讲让我觉得都没有什么可讲的了,很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香港金融管理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做沪港金融高峰论坛,对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我们是慕名已久,今天是第一次有幸在朱院长的引导下参观了中欧学院,非常受鼓舞。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中欧学院今年要庆祝建校二十周年,可以看到中欧学院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多大的贡献,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且真的觉得很印象深刻,从我们学校的硬件、软件、学生教师的质素,还有现场在教学讨论的气氛和水平,真的可以说是进入了国际一流,也祝贺同学们有这样的机会在这个高端的学院进行培训。&&& 今天的压力真的是很大,原来没有想到是这么多的听众,所以准备也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刚才几位讲的东西,我真的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空间再讲了,但是我也是非常受启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对一些问题的一点体会和看法,接下来还有进一步的圆桌讨论,所以也趁这个机会和大家探讨。&&& 我非常同意夏所长讲的,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确实是积累了很多的问题。去年新一届政府施政以来顺应历史和社会民生各方面的诉求大刀阔斧地做出了很多动作,特别是在反腐廉政方面有了很大的推进。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各方面难免有些矛盾的积累,不是一天半天、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刚才夏所长用&三期叠加&这个概念把问题都点出来了,目前经济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和纠结状态。因为我是搞实务的,对于经济方面没有夏所长这么深厚的研究和总结,主要是从银行这种微观的角度,我一直在中银香港,是从前线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确实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去认识,比如夏所长提到的人民币国际化,中银香港是从2004年初被人民银行指定海外第一个人民币清算行,到现在是十一年的时间,也见证了人民币国际化从最初的一点现钞业务和个人业务一直到现在,不光是贸易项下,还有投资这些相关的都亲身参与了,目前海外应该有一万五千亿元左右的人民币,香港那边就已经有一万多亿了,因为新加坡那边也集聚了差不多三千亿元左右,台湾过去两年有了清算行以后发展得特别快,也差不多两千多亿了,现在伦敦也作为清算行,所以很快就会到两万亿。&&&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一点困惑,确实有监管套利这个东西,某种情况下也很明显,大家对人民币预期升值,持有的愿望马上就会加强,存款就会增加,国外整体利率环境几乎是零利率,通过各种方法把人民币换进来以后可以存到国内银行体系,一下子就可以拿到这种利率,所以驱动力真的是蛮大的。大家从大家对人民币接受的程度来看,如果货币太那个的话确实也不太合情理。国际上是非常看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银香港因为清算行的关系,国际央行都在关注这个,包括澳大利亚和欧洲央行都在关注,希望看到下一步人民币发展,特别是基本政策对外的趋势,接受度是没有问题,但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今天中午也在和夏所长探讨这些东西,我们真的是希望看到能够更放开开放,能够往外走支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让大家对这个货币认可和接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换到政府宏观整体,决策者肯定也有跟多担忧,比如金融市场动荡,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资金外流的情况,这个我们觉得真的很纠结,也不知道该怎么认识,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因为我离开国内这么长时间,不太了解这个机制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利率市场化,我们希望看到利率汇率进一步推动改革,对于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定价要有一个市场因素决定,去年放宽了一些利率浮动的空间,本来预期贷款利率限价,结果更多的是存款利率上调,造成了很大资金成本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更是这样。我们一直在说改变GDP思维方式、改变增长模式,但在具体的过程当中增长的速度有的时候联系到市场信心的问题,所以确实是比较纠结。&&& 所有的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和政府宏观政策决策者的考量、整体的把握、对于发展的认识可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到底应该怎么来判断确实是很难回答的,我觉得也是应该小心处理,每一个问题都很难被短期的东西左右,还是要有一种定力,需要小心谨慎,但还是要推进。无论是市场的期待还是政府的考量都是一个纠结,但是我们的改革发展还是不能停下来,还是要坚持继续改革开放。香港金融学院的王主席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很难谈,市场化改革和沪港合作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逐步地解决目前我们纠结的、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 个人觉得,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发力,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市场,最重要的还是政府职能要转变,政企要分开。这中间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问题,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到底是来自哪里。我们经常说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是市场的无形之手还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当然,由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过去计划经济的转变,市场一直的行为模式相对政府是很强势的政府,这个保证了它的效率,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在世界面前展现了这么大的爆发力,全世界谈起中国都是非常敬畏,也很称赞,从我们政府集中财力、资源和主导的作用、强势的地位发功发力,肯定是紧密分不开的。刚才说到这个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问题,事物往往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也和这个多少有些关系。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在国内几十年了,也在国外香港生活过,所以比较各地的机制,我感觉到国家的制度框架方面政府是非常有作为的,和其它的各个方面是非常不同的,有的时候我也有幸到各地走走看看,和地方政府接触,我们的政府官员其实大多数都是父母官,非常希望为老百姓办事情,而且压力也特别大,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各个方面都要关照,相信屠市长和朱院长都深有体会。中国政府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们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不仅要做领导,还要像做父母一样,什么东西都能应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角色怎样定位?政府的职能怎样改革?因为政府的行政权力资源很大,有的时候发展经济活动的参与有一种自然的、很容易引起亢奋的因素,比如GDP的速度定了这么多,这个省可能比你还要厉害,我就要超过你,大家你追我赶,过去的三十多年有非常正面的结果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发展速度和质量,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拍脑袋或者资源过度地使用,现在也有一些基本的矛盾和问题,包括房地产的泡沫和信贷膨胀的问题就很难避免。下一步的改革要从政府职能上有一个根本的检讨,应该怎样在经济发展,政府还是要在制定游戏规则、提供市场服务的信息,包括监管行为方面更好地提供它的服务,但是市场的事情尽量创造条件,让市场的参与者、市场的力量来做。因为我们谈到沪港合作,香港的政府和社会的组织形态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借鉴。对于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我们只有朝着一个健康的、值得肯定的方向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因为要有市场的参与者来决定、来评估这种收益、成本、效益、风险,可以理性地做这些评估,这样解决产能过剩的泡沫问题,政府应该从国家长远的角度来改善国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比如现在的环境质量、食品健康这些方面的问题,另外资源的节省、能源的节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发展空间,不要把我们这一代全部消耗掉。政府也有一些领域要介入,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肯定要解救一下,但是一定要有退出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该怎样建立和研究?这个也是要下功夫的。只有政府的功能和职能重新定位、适当改革来理顺,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反腐的问题,因为可以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温床。如果政府就是制定规则提供信息,就算不是清水衙门也和巨大利益不沾边,就会不想也不能腐败,可以把反腐败制度化和常态化。下一步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应该强调这样一个方向,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本身怎样改革,怎么发挥决策、施政的效率,这是需要研究和提高的,比如怎样建立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过程,对于一些乱作为的行为或者政府的有形之手如果伸得太长,怎样有效地去约束它?就从沪港和香港与内地合作的角度,香港应该还是有一些借鉴的经验,就是相对比较高效的、专业型的政府,在经验上是可以借鉴的,因为市场实践当中我们也深有感触。作为金融机构,我们对应的是香港监管局,但香港监管局也不是完全政府,主要是监管机构,也有一点半政府性质,我们从跟他们的来往当中感觉到了他们的这种监管、管理是相对比较指导和指引的,没有很多审批或者比例,他们只是制定一些触动的门槛,就是Trigger Point,实际上日常经营往往都是大大高过这个门槛的。他们制定指标的时候是非常非常谨慎的,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境下会怎么样,各种情境下有什么样的能力去把握,如果这个指标非常好,但是没有足够的行政或者监管监控能力去把握的话我也不会轻易去定,因为这样的话对于市场、对于客户、对于连锁的影响会非常大,这些方面香港还是有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我们国内的人才太多了,都是高智商、高水平、有创意的人才,香港的地方可能比较小,但是有各种不同方面的人才,所以不是人才的问题,还是机制、职能和定位方面的问题,这个方面香港是不是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案例?&&& 沪港合作不是你强我弱,上海发展了香港就受到威胁了,还是有很多积极探讨的东西,我们应该共同承担对于中国这么大经济体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器,大家共同来协助推动。过去三十五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还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早期引进外资、前店后厂,后来引进各种产品服务的创新,这些方面都起到了非常不可磨灭的作用。实际上这些都是中国产业的国际化过程,香港真的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还有人民币的国际化,大家也是非常关注这个方面的进展,希望能够和国内一起来做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这个和前三十年不一样,实际上不是产业国际化,就是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国际化,上海就不用说了,这是它最优越的地方,朱院长说它是创新中心,上海什么中心都可以,任何方面,包括金融、产业和航运都可以,再加上创新,绝对是什么中心都可以。因为上海是所有中国整体实体经济当中最核心的部分,而且产业结构多元化非常合理,有着巨大的未来发展的前景和空间,香港产业的空心化问题是不可否认的,目前香港在金融领域还是有相当的优势,也有非常好的人才。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好的法制基础,执法方面也是有着很好的基础,另外还有廉洁高效有效率的政府,有着精英专业的人才。如果香港和上海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对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进力,因为上海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当中永远是一个排头兵的作用,上海和香港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眼界非常开放,也很勇于乐于创新,也都非常务实和富于市场眼光,两个地区的融合应该能够产生一种很强、很好、很正面的化学作用。我们真的要进一步积极努力推进沪港合作,为中国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在深水区的探索和试验发挥创意和聪明才智。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我们银行也是非常重视,就是从去年开始公布这个政策创意之后就已经开始到自贸区进行了走访,我们很看好这个前景。沪港通现在刚刚开始,虽然是众说纷纭,但是也从香港的角度听到了很多海外国际大型投资银行和资产公司非常看好。原来我们以为国内投资北水南调,会吸引国内的投资者到香港海外市场投资,实际上市场上期待更大的反而是南水北调,就是国外的很多资金非常看好国内中长期发展,很想进入国内股市,所以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尽快进来,或者以更大的尺度进来,对于国内股市的健康发展说不定有一个正面的推动力量。海外的股票市场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国内的主要是以散户为基础,海外的都是机构投资者,对于改善投资者的结构都会有一些促进。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市场上的期待。&&& 最后,祝贺本次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张奕敏:感谢朱燕来女士!相信在新一轮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一定会为沪港两地带来更大的机会。香港确实是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地方,我们国家在某些领域要从大政府改到小社会确实有很多挑战,但是改革是必须的。&&& (茶歇)张奕敏: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欢迎回到本次2014首届沪港金融高峰论坛。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先生为我们主持两场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分别为&人民币国际化与沪港金融合作&以及&自贸区金融改革与香港经验分享&,大家欢迎!刘胜军:我们有请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先生、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爽先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先生、SCC所罗门资本首席经济学家秦逸飞先生、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女士。这场圆桌主题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刚才几位嘉宾都已经在发言当中提到了这个话题,自从中央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以来,到目前的进展看起来是比较顺利的,人民币已经成了第二大贸易结算货币,包括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合作协议,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报道,英国政府在伦敦发行了用人民币计价的政府债券,这是第一次国外预行非中国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政府债券,相信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的事件。而且我们也知道国务院关于上海2020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描述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成综合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和沪港合作、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个问题可能也涉及到刚才夏斌教授讲的资本帐户开放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今天在座的五位嘉宾,你们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有怎样的评价?特别想知道的是,在你们的心中到了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会进展到什么程度?这样的进展对于上海金融中心和沪港合作又意味着什么?乔依德秘书长的基金会前不久和美国著名的智库合作搞了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请到了非常多的国内外的嘉宾,这张研讨会应该也会有些新的真民比国际化的信息,下面就请乔依德秘书长分享一下。乔依德:我觉得到了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大部分应该会走完,可以成为储备货币,当然,前提是资本项目能够完全开放,我想引用世界银行在2011年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一个预测,到了2025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美元还是像现在一样,是一个统治性的储备货币。第二种是多种储备的国际体系,美元还是主要储备货币,其次是欧元和以人民币为主的亚洲货币。第三种是SDR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他们认为第二种可能性,也就是多种储备货币在2025年最有可能实现,SDR作为储备货币是最不可能出现的,我个人也很同意他们的结论,到了2020年人民币会成为多元储备货币当中的一员。刘胜军:如果是这样,对于上海和沪港合作都意味着很大的空间,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陈爽先生的看法。陈爽: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大家都很关心,也在不断地推进当中,包括沪港通的进展大家也都看到了。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也是由来已久,最初从贸易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国际贸易当中有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二十都是用人民币来结算的,这个数字是有了一个很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百分之十八的占比在整个国际贸易当中到底占比是多少?差不多是百分之一点五左右,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本身在贸易项下的水平现在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大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些耐心,需要等待它未来的发力。应该怎么办?大家也盼望着要使得人民币能够发挥它更大的作用,从一个贸易的货币到一个投资的货币和储备的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到底怎么走法?尤其是资本项下部分的开放,实际上资本项下的开放四十多个项目里面到现在只剩下十七项还没有完全开放,在这十七项里面最关键没有开放的主要还是在于跨境的直接投资,为什么大家这次对于沪港通特别关心?沪港通正好是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我们券商,我们并不仅仅是关心作为一个券商让我的股票交易量能够增加,赚取更多的交易费用和佣金,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在于,这是跨境的、直接投资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件,所以这个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人民币未来走向的问题,大的方面大家没有什么争议,就是人民币要国际化,摆脱美元的依赖对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时间表和路线图来讲大家还是有不一样的认识。刚刚夏老师也讲到了路线图的问题,到底是先把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搞完再去做国际化的事情,特别是资本项下的事情还是同时搞,或者是现在就要去搞?对于这一点大家还是有不一样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讲,大家也都觉得这么大的一个事情要开放,将来到底会涉及到怎样的后果,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不一致的认识。现在的做法就是在额度管理下的适当开放,这是现阶段中国的一个选择,不仅仅是这次的沪港通是这样的情况,实际上过去我们的QFII、QDII采取的都是额度管理下面的市场开放,所以这条路还是未来的路,至于2020年是个什么情况,个人认为取决于额度管理之下资本开放的成功程度,这可能是2020年决定实际状况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刘胜军:谢谢陈总,他把人民币国际地位和一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联系在了一起,就是资本帐户可兑换的问题,芮教授作为学者是不是会更加谨慎和微观一些呢?芮萌:之前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2008年到2009年是在经管局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其中小组就是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也开过很多次研讨会,但是没有讲到2020年,而是十年以后的2018年,结论主要是两句话:一是出得去,二是回得来。意思就是用国际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的比例是多少,当初我们预测差不多可以达到百分之四十,另外就是直接投资,我们预计那个时候会有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的股票、公司债券和基金,今天看来香港已经有了,虽然很少,但是已经出现了,另外就是人民币成为部分国家的储备货币,澳洲也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是当时讨论的十年以后人民币国际化会有的指标。秦逸飞:说到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沪港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正是因为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才产生了在岸和离岸的概念和格局,这个过程当中刚才没有讨论上海作为任何中心都没有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上海是毋庸置疑的本币来源和在岸中心。同时我们也很幸运有香港这么一个成熟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市场机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我们预计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开放,沪港金融方面的合作肯定会达到一个高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合作的预期肯定是有一个期限的,这个期限怎么去把握?对于香港来说,香港各地的人士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刚才主持人也提到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形势,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不太愿意预测这样一个时间点,前面也有嘉宾说过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怎么用市场机制、用市场条件去达到这么一个效果,如果人为地设置一些条件,我们害怕会设置一些不必要的束缚,我们希望更多地尊重市场的角度。刘胜军:燕青,你采访过无数国际金融的政要,听取过他们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你对这个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杨燕青:谢谢胜军,要到2020年人民币在全球占有什么地位,这个答案实际上挺清晰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人民币在全球的地位,目前中国在全球的交易排在第七位,前面的六位分别是美国的美元占百分之四十,欧元占百分之三十二,英镑占百分之八,日元占百分之二点一二,后面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是百分之二不到的样子,中国是百分之一点四一,到了2020年中国超过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应该没问题,超过日本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从百分之一点二的水平要到百分之八和百分之十的水平,和英镑欧元在同样级别竞争是最大的悬念,所以到了2020年人民币可能会到第四位,如果是出现了很多特别好的改革驱动,也有非常好的国际背景配合,也许中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局面,就是成为第三超过英镑,保守一点可以成为第四。刚才朱总讲了很多人民币在全球的数据,如果是在全球的储蓄当中占的比重,或者看全中国的人民币储蓄只占百分之一,如果是看其它的数据也是占比非常非常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自己觉得人民币搞得如火如荼,实际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是相当低的。另外还想讲两个观点:目前2014年或者在2008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叫做去美元化,这个概念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人民币要非常刻苦、辛苦地改革,就是要做非常多的家庭作业,到了2020年才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未来。为什么说去美元化是一个伪命题?大家知道2008年的危机过程当中美元地位不是下降了,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在流动性极其缺乏的时候全球要找的人不是IMF,而是美联储。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年会期间主持他们比较大的讨论,今年4月份我主持了一个讨论是关于全球的金融安全网到底由谁组成,大家认为IMF是最重要的一个,但是我们做了一个Survey,很多人认为全球金融体系当中最重要的是美联储,因为在2008年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有无数的国家和美联储要援助,美联储后来做了一个筛选,他们秘密地定了几个国家,比如韩国、新加坡、墨西哥,通过一个货币的互换给他们提供了应急的支持,他们的举动极大地改变了危机当中这些国家的表现,所以到最后危机当中改变全球格局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而是美元,而且美元是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和全球的六大央行签订了一个SWAT体系,也是把美元的地位做得更加强大。大家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过去和全球所有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都签订了互换,这个互换更多的是在形式上建立了一个网,但是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够,人民币整体国际实用还受到非常非常多的限制,所以这个SWAT本身更多的是一个形式、一个象征意义,没有本质上很大的关联,所以未来的改革还需要人民币做出更大的、艰苦的努力。今天人民币面临着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遇,很有可能在这个机遇之下做了艰苦的改革在2020年实现第三个伟大的梦想。第一个是胜军刚才讲到的,因为战略和各种方面的原因,我们和英国、和欧洲有非常好的关系,所以在英国已经有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人民币进入了英国央行的储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仅仅是一个开端。第二个全球重大的战略机遇是我观察到的,还不确定这个机遇是否存在,比如2008年到2009年的危机之后中国的人民币地位上升得非常快,很多峰会上中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因为后面中国应对全球的合作、应对全球的领导地位,中国的很多做法还不够成熟,中国还不习惯。最典型的是有一次在某一个峰会上十九比一的谈判格局,全球当时都希望把这个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作为百分之四的目标,全球一起建立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标准,中国当时的战略是死也不接受,所以全球出现了十九比一这样一个尴尬的格局,在这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得非常快,美国在这个意义上针对中国的战略发生了改变,危机之后因为中国的地位非常高,所以美国当时对中国战略的安排是Engagement,但是因为中国在国际整体格局当中的表现让大家在某种意义上很失望,当然发达国家也不愿意看到中国这么快速地崛起,心情非常复杂,所以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目前的战略更多的是Containment,所以可以看到美国在全球战略的改变都让人民币崛起面临机遇,但是也面临挑战。比如我们和美联储的合作一直进展非常缓慢,虽然和欧洲美元进展很快,但是我觉得目前感觉到有些格局的改变,比如我们最近看到全球代表的发达国家思维方式比较内部的杂志,封面文章叫做《中国要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是在崛起,中国希望回到几百年前债权只有百分之二十GDP的很高的地位,但是中国不知道怎么回到过去,这个时候发达国家应该用更加宽容和更加给中国提供机会的方式让它来融入全球秩序。比如提倡中国应该加入TPP,美国应该让中国有机会加入TPP,TPP应该是在亚太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贸易的战略安排,中国不加入TPP对于中国未来无论是从经济到金融都是重大的损失,所以西方已经有人开始提出希望中国加入TPP,人民币的应用也是以贸易为基础的,如果这个能够推进的话希望人民币有比较好的未来。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机遇是QE目前要推了,到了10月份整个购买债权就结束了,下一个点是什么时候加息,也有很多争论,但是在2015年美元的加息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1月份还是再晚一点。美元加息的背景下全球会面临硬的紧缩,尤其是新兴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民币能够通过自己的战略安排,当然也包括了金砖银行和基础设施银行,支撑的很多不同的架构,如果人民币能够在这个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在2020年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非常好的一点是,中国会在明年成为主席国,所以要好好地利用这个国际机会,这样在国际平台上打一些战略的牌,同时也在国内加快改革,到了2020年可能才会实现这个梦想。刘胜军:谢谢燕青这么短的时间带给我们这么多的信息量,可能需要消化一下。第二个问题是大家都反复说但是我们认为一直没有说透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也好、自贸区也好,其实都面临着金融开放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人民币资本帐户下的关键可兑换。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项目可兑换了,但还是缺少最敏感的,刚才陈总和夏总都讲到了这个问题。我想请教的是,最近我听说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之所以比大家预想的要慢也是因为有很多的学者在给中央提出建议,认为过快地开放风险是很大的,包括我们看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有类似的教训,人民币资本帐户要实现和美元一样的完全可兑换还需要多久?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就像燕青刚才说的Homework,哪些Homework?能否给出一些行动计划?这样大家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马上宣布人民币的可兑换。乔依德:这个问题也是很大、很复杂,差不多每次会上都要讨论。对于资本帐户开放国内也有很多观点,如果把这些观点排成相应的顺序:一个极端是完全表态,认为开放是自毁长城,因为以前不开放我们也做得很好,还是要继续不要开放,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马上就要开放。周行长也讲到资本帐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还要做很多家庭作业,当然就是很多了,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这个是最主要的,刚才夏所长也讲得很好,因为金融开放也不单单是金融开放,还涉及到其它方面的改革,如果你过去不改革,对于利率没有敏感度,你的利率自由化或者完全放开又很难,这个事情就纠结在了一起,所以中央也是迟迟下不了决心。还有一个外部的环境,就是QE退出,因为去年5月份美联储刚刚宣布QE退出,很多国家就出现了问题,像印尼、印度的资本大量外流,会把货物本币贬值造成很大的波动。当然,这个情况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警示,因为我们很现实地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为什么中国没有受到波及?那个时候资本项目要开还没开,资本帐户没有完全开放,有一个防火墙,很客观地说,这个是一个事实,所以我能理解这个纠结。具体来说我可以理解,因为对于QE退出造成的很大影响我们不清楚,历史上面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明年QE差不多结束,或者加息了,回到比较正常的全球格局,说不定就是我们可以加息的时候。说得再远一点,就是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学者对于全球的经营有很多研究,其中提出了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问题,我们注意不够。以前我们都是讲所谓的三个指标不可能同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自由浮动和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最近也有人提出全球最有名的四十五个年轻经济学家,其中有一个法国女经济学家认为不是这样,现在有一个全球金融周期,就是刚才燕青讲的,因为美联储起着最大的作用,只要美联储一动全球资金流动就跟着动,所以不存在三重困境,只有两重困境,就是两个选择:要么只能受美联储的摆布,资本帐户一定要有某种环境,要么就完全放开,也就是自由浮动,没有第三个选择。当然,对于这个理论国际学者有些争议,我和一些最有名的学者私下交流,《货币特权》那本书的作者私下是同意这个结论的,但是也不要说得太绝对,浮动汇率还是有它的作用,可以过渡一些波动。我们也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之下再来看资本帐户开放,现在国际上面也有很多的讲法,不像以前全部不开放,金融危机以后他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周期性的资本管理是可以接受的,结构性的资本管理是不可以接受的,这种就是对付短期的国际金融波动可以接受,如果长期不开放或者压低汇率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进一步研究,当然,过了今年或者明年,如果确实可以晚一点的话是可以进一步的,包括后面可能会谈到的沪港通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局部的做法,我也很同意刚才夏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副所长竞聘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