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政府为什么忽略民营经济发展

东北振兴寄望民营经济发力
作者:李仁平
  振兴东北战略,又一次吹响新的号角。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盘活全国“一盘棋”中,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走了“三步棋”,其中一步棋便是90年代末到新世纪之交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2003年,中央第一次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而让人着急的是,从2003年至今,这十几年来中央的鼎力支持,并没有如愿迎来东北地区的“凤凰涅”,反而一次次证实,东北地区已成中国经济最脆弱的板块、甚至是中国经济的“塌陷区”。  2013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持续下行,2015年东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位居后列,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排名最后四位,其中辽宁首现负增长。  东北本不该成为“弱势地区”。东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有一亿多,粮食产量占全国1/5多,能源资源、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力量雄厚,集聚着大量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企业,一重、一汽、长客、鞍钢、沈鼓、沈飞、大连造船……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今年期间,在工商联界别的小组讨论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以他的亲身考察、体验,为什么东北地区的经济始终搞不上来呢,原因是发展民营经济的环境太不好。  有个比喻很形象,说大庆“打喷嚏”,全省就“感冒”。一则每年减产150万吨的消息,就加剧了人们对黑龙江乃至东北经济的担忧。150万吨原油的产值,相当于东北一个中等城市的GDP,仅此一项就拉低了黑龙江全省工业增加值1.5个百分点。而根据统计资料,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113家,国有企业比重接近70%。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使得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艰难,这是东北三省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专家学者的共同看法。  与此同时,在长期的振兴东北计划中,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主要放在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设法通过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忽视了民营经济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由此,市场经济活跃程度不足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东北的发展问题难以药到病除。  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民营企业不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难以活跃,经济发展难有动力。在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中,东南沿海的发达是深受民营经济发达之益处,最近GDP增速连续八季度稳坐全国第一也是得益于民营企业的活跃,细观其数据,一季度,重庆全市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1.0%,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2.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占全市GDP比重61.4%,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9.0%。  而如何吸引民营经济,唯有“筑巢引凤”。重庆经验或可供东三省借鉴。如重庆市长所言,重庆正在打造低税费、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融资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在黄奇帆看来,政府是造环境,环境造好了,这个地方就发展了。  至于东三省,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转变思想,转变思想,拯救“失速”,唯有剔除固化思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责任编辑: HN666)
04/29 07:2304/29 06:4604/29 06:2504/29 06:2404/29 05:0504/29 04:5104/29 00:2804/28 21:3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努力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在10多年时间里连续出台振兴政策说明了什么?说明与全国相比,东北遇到的困难更大、问题更突出。从宏观角度看,“新东北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其中,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突出的短板。在国有企业发展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时,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及时顶上,就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将大量工业项目放在东北地区,由此东北形成了国有经济点多面广、比重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东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这一时期本应是民营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时期,但由于体制机制转换缓慢、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跟进不力、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这一有利时期被错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北本应刮骨疗毒,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一些国有企业习惯于国家政策托底,改革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不大、环境不佳,民营经济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应当认识到,东北振兴离不开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也离不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二者不是你上我下的对手,而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同向发力,才能全面激发东北经济活力。因此,东北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强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统一认识和行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但大多数自成体系,留给民营企业的配套发展机会不多,而且在当前经营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有限。从东部地区发展经验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繁荣地区经济的重要举措。东北各级政府应转变过于依赖国有企业的振兴方式,给民营经济更大发展空间,实实在在地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民营经济活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应成为东北振兴的新理念。
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落实好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试验区。敢于让僵尸企业出清,使之占据的资源回归市场。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下大气力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采取务实有效的政策支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发展,为民营经济拓宽市场空间。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开放力度。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韩国、日本,处于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寻求发展新机遇,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带。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已经探索出一批有价值的开放经验和做法,应加快促进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东北地区的复制和推广,按照负面清单要求倒逼改革开放。抓住辽宁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契机,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先行先试的活力,探索东北在对外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近年来,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成绩很大,但以治理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方面,东北的问题更多一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东北振兴意义重大。应彻底摒弃官僚作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经济发展清障搭台。深化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平台,吸引创投和各种风险投资,形成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资本市场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民营企业投资安全感,提振其投资动力和信心。
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潮中加快发展新经济。东北过去有过创新创业的辉煌历史,今天更需要树立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形象,坚定创新创业的意志和决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留住并吸引更多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发扬“铁人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发展新业态、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模式,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努力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东北各级政府应转变过于依赖国有企业的振兴方式,给民营经济更大发展空间,实实在在地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
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在10多年时间里连续出台振兴政策说明了什么?说明与全国相比,东北遇到的困难更大、问题更突出。从宏观角度看,“新东北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其中,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突出的短板。在国有企业发展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时,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及时顶上,就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将大量工业项目放在东北地区,由此东北形成了国有经济点多面广、比重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东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这一时期本应是民营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时期,但由于体制机制转换缓慢、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跟进不力、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这一有利时期被错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北本应刮骨疗毒,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一些国有企业习惯于国家政策托底,改革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不大、环境不佳,民营经济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应当认识到,东北振兴离不开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也离不开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二者不是你上我下的对手,而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同向发力,才能全面激发东北经济活力。因此,东北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强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统一认识和行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但大多数自成体系,留给民营企业的配套发展机会不多,而且在当前经营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有限。从东部地区发展经验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繁荣地区经济的重要举措。东北各级政府应转变过于依赖国有企业的振兴方式,给民营经济更大发展空间,实实在在地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民营经济活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应成为东北振兴的新理念。
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落实好中央关于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试验区。敢于让僵尸企业出清,使之占据的资源回归市场。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下大气力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采取务实有效的政策支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发展,为民营经济拓宽市场空间。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开放力度。东北地区毗邻俄罗斯、韩国、日本,处于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寻求发展新机遇,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带。上海、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已经探索出一批有价值的开放经验和做法,应加快促进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东北地区的复制和推广,按照负面清单要求倒逼改革开放。抓住辽宁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契机,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先行先试的活力,探索东北在对外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近年来,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成绩很大,但以治理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方面,东北的问题更多一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对东北振兴意义重大。应彻底摒弃官僚作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经济发展清障搭台。深化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平台,吸引创投和各种风险投资,形成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资本市场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民营企业投资安全感,提振其投资动力和信心。
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潮中加快发展新经济。东北过去有过创新创业的辉煌历史,今天更需要树立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形象,坚定创新创业的意志和决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留住并吸引更多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发扬“铁人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发展新业态、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模式,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东北想要留住人才,活跃民营经济是关键
新京报评论
人才流失是经济衰退的结果,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拉动经济增长。
▲图/视觉中国
新近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东北地区吸引大学毕业生难。近三年来东北区域经济体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同时东北地区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人才流失是东北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作用越来越不显著,经济总量从1980年代初占全国的13%降至%的历史低点,2005年以后,中国启动振兴东北计划,东北经济总量占比提高至2012年的9.45%的阶段性高点。2013年以后,东北经济又全线失速,2014年全国GDP增速最低的五个省份中,东北三省均在其列,东北地区GDP平均仅增长了5.9%,远低于东部的8.1%、中部的8.9%、西部的9.1%。有媒体还披露,2010年以来,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经济增速数据严重注水,近两年因挤水分,东北经济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
经济不景气让就业市场承压,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并不意外,考虑到高校就业率的注水情况,东北大学生就业形势可能比表现出来的更不乐观。这种压力迫使大学生迁移至其他省份就业,呈现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状态。
人才流失是经济衰退的结果,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拉动经济增长。那东北的经济为什么不行?回看东北经济形势最好的2010年时的数据,辽吉黑的第二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26%、27%和28%,全面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8.7%和18.6%,而东北的第三产业分别为16.3%、12.9%和14.5%,反而低于长珠两地的16%和20%。这直接反映在东三省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辽宁的二、三产业GDP比值在东北振兴计划以后触底反弹,出现了全国少有的第三产业相对衰退的现象。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东北地区以国企占主导的经济体系。首先,民营企业特有的活力不仅拉动了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也贡献了绝大多数新增的就业岗位,繁荣的城市经济,是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经济故事的基础。而东北国企负担重,承担吸引人才重任的民营企业壮大的阻力很大。缺乏相应的工作岗位,何谈吸引人才?
▲哈工大主楼。图/视觉中国
国企主导经济的另一副作用是干扰了人才的激励机制。正常的企业聘用员工,只问能力、不问出身,能者高薪,少数企业任用私人,也很快会被市场淘汰掉,人才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能发挥作用,也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但很多国企的特色是所有者缺位,凭关系拿钱购买体制内岗位在东北广泛存在。体制内身份对单位资源的支配性地位,也强化了东北的官本位思想,进一步挤出有能力、想凭本事吃饭的人才。
由此可见,东北破局人才流失的关键在于打破体制对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桎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降低国有成分的市场份额,活跃民营经济。道理并不新鲜,也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怎么做。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鼓励援助方输出成熟的园区管理经验,选派干部到园区任职、挂职。如此,既能吸引先进的管理经验,较快地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平,也可以直接改善经济与人才流动的不良趋势。这一思路值得东北地方政府认真考虑。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孟然
推荐阅读:
波多黎各公投:送上门的一个州,美国为什么不要? | 新京报快评
“以车护老”的莱州司机,你的爱心“出轨”了 | 新京报快评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对伴娘脱衣袭胸,名为“闹洞房”实则“耍流氓”!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怎么看待东北问题?为什么 2003 年就开始搞东北振兴,到现在还在振兴?东北振兴到底有没有内在基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也成为外界对东北振兴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一直受到体制机制问题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属于恢复和追赶的性质。2003 年之前,东北处于适应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阵痛期,经济一度陷入困境;2003 年之后,东北开始振兴,经济脱困、恢复发展,解决了职工下岗、国有企业生存、老工业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如今,东北开始新一轮的全面振兴。经过恢复和追赶,东北经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几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包括: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增长方式转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轻、重工业和服务业均衡结构调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向国有、民营均衡市场主体转变,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民营经济发展结合不利,政府自身治理及其对营商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是东北地区体制机制问题的基本表现,是东北经济形势差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单独或交织在一起,阻碍了东北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结构为例,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以重化工业和工业品生产为主,区域经济发展缺少大规模新兴产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的支撑,这成为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2003 年之后的振兴过程中,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一问题与民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问题相互影响,愈发变得严重。解决这些问题,是东北振兴的需要,东北振兴也必然要求在这些方面出现新的局面。我们要看到,东北新一轮全面振兴是有基础的,这基础不仅来自于过去发展的积累,也来自于对体制机制实施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发展潜力。现在,东北不管是工业基础、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包括社保体系等等,和 2003 年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经济滑坡的形势下,东北地区社会依然稳定,社会就业、居民收入等方面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东北地区依靠自身的力量,加上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给予的政策条件,有能力实现新一轮振兴。实现新一轮振兴,必须解决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东北问题往往在于改革不彻底,而改革不彻底的原因在于认识不到位。认识有多深,改革的决心就有多大,改革力度就有多大;认识不到位,改革就容易半途而废。现在,东北各地政府都将改善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突破口,体现了革除积弊、痛下决心实施改革的态度。面对新一轮振兴,我们还要充分认识东北经济形势。我们既要看到短期形势,也要看到长期形势。即使两三年之内东北经济有所恢复,东北全面振兴的改革也需要深入下去,不能因为短期出现缓解,就忽略了长期问题。东北振兴需要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期待在这样的深刻变革中,新东北能够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作者为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头条新闻3小时前
头条新闻8小时前
头条新闻11小时前
头条新闻3小时前
头条新闻4小时前
头条新闻8小时前
国内新闻4小时前
国内新闻2小时前
头条新闻28分钟前
头条新闻10小时前
国内新闻7小时前
头条新闻29分钟前
头条新闻9小时前
信网20分钟前
信网20分钟前免费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让民营经济成为东北振兴的主力军
&梁启东 o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151
& 相关推荐
最新行业动态,解密市场盈利点,把握行业竞争主动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面临&两大矛盾&,一是结构性矛盾,即长期以来的重重轻轻,以及忽视技术改造,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企业装备、技术、工艺水平的落后;二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即国有比例偏高,民营经济不发达,政府继续充当市场运行的主角,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如何破解这&两大矛盾&?笔者认为,必须破除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谋划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这支有生力量,让民营经济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担当主力军。
振兴东北必须解除对民营经济的思想观念束缚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最早进入、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东北的传统观念仍然具有较强的惯性,消减了改革的动力和成效,特别是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总体而言,落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加快发展形势的要求,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落后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要求。
观念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情结&,长子情结、国有情结;&两个偏好&,就是指令性偏好、项目偏好。
长子情结。作为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很长的时期里,东北曾经是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最高、生产总量最高、产品调出最多的地区,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人由此形成了一种&长子心态&。其中既有自豪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积极内容,也有优越心理、怀旧心理、补偿心理、依附心理等消极成分。后者实质上也是一种计划经济观念,总是期待国家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再次大量投资东北,期待国家再次特别对待东北,在东北安排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东北。这种心态削弱了一些东北人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精神。
国有情结。长期单一强调国有企业是东北的宝贵资源,偏高估计国有企业的潜力和作用,偏高估计搞好国有企业的普遍意义和成效性;偏重国有企业&搞好&,轻视国有资本&退出&;偏于强调国有企业的政治性质,强调搞好国有企业的政治意义多于经济意义,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振兴的唯一出路和主要希望所在,明显地摆在了发展民营经济之上。民众对国有企业也是依赖性、依附性强,有强烈的&全民&号头意识和身份意识。民营经济长期被视为&补充&,当作&配角&,甚至被看作&另类&,对民营企业作用缺乏信任,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信心。
指令性偏好。不能真正理解和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仍然过分迷信行政权力,坚持行政主导来配置资源,偏好直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组织和项目实施,直接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和产品指标,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生活,带有强烈的较为浓厚&人治经济&色彩。
项目偏好。寄托投资拉动,追求项目效应,把发展经济同上项目、铺摊子简单地划等号,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增加投资、上马项目,投资越多,发展越快;项目越多,实力越强。在这种观念驱使下,拉投资、上项目成了很多许多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不重视环境的改善,民营企业没有成为投资主体。
这些&情结&和&偏好&直接影响了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定位。过去,我们不仅习惯于用所有制给企业定性,而且习惯于用所有制给企业定位。用所有制给企业定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姓&公&姓&私&的争论,谈私色变,限制民营企业发展;而用所有制给企业定位,导致的结果就是将企业分为三六九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资源继续主要向国有企业积聚,优良资产不良配置,国有企业没搞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受到了排挤。
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上述&情结&和&偏好&,坚持&有进有退&的方针,牢固树立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的新思路,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消极适应思想,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转向具有开拓冒险品格的独立精神;从习惯于向上看的官本立场转向善于向下看的民本意识;从只依靠外在的驱动力来调动积极性转向依靠内在的驱动力来激发创造性。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仅把民营经济作为一支生力军,而且作为振兴的主力军。
把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体制调整和创新是振兴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东北振兴,不是在旧体制下的老工业的振兴,而是在新体制下形成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体制的调整和创新,首先要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扭转东北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状况,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就要把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是最富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形态。实践证明,那些经济发展快、效益好、活力旺的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好的地区,在那里民营经济活跃,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东北振兴要有所突破,必须从再造微观基础入手,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体。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就是要让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让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实现&国退民进&;就是要改革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体制多元化,同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让民间资本大踏步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就是要改革政府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机构设置单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局面。可以说,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需要民间资本的进入,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民营企业的参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民营经济外力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体制转轨和机制再造的主推力
振兴的途径是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政府部门实际上成为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的决策主体,代替企业对是否调整改造和如何调整改造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银行融资方向。这种市场主体不明确或政府主导的方式导致一些非效率、不经济的结果。克服政府本位观念,树立起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决策主体的观念十分必要。
所以政府必须把经济方面的思维定势根本转变过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克服定项目、定速度、定产量、定调子的习惯,克服通过行政渠道和所掌握的政策资源,直接干预企业行为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企业改革、重组和消除结构转换的障碍方面,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打破旧的运营体制,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培育内在经济增长机制,培育市场的力量,培育制度创新的土壤。
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有着先天的体制优势,产权明晰,决策自主,机制灵活,市场运作效率高、成本低。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有着强烈的投资和市场开拓欲望。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区之所以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是重要原因。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才能培育起来。在东北振兴过程中,民营经济可以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和参与国企改革的主力军,成为体制转轨和机制再造的主推力。
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培植中小微企业。东北振兴一个重要问题是处理好发展大企业、骨干企业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在东北,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一提老工业基地振兴,就看到几个大企业,特别是几个国有大企业,甚至要求主要领导分工负责、分兵把口,每人承包扶持几户大企业。发展大企业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忽视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应成为振兴的大战略。所有制结构调整需要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中小微企业,劳动力结构调整需要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发展需要中小微企业,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需要中小微企业。如果说,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那么发展民营经济以及国有的民营化改造就是振兴的启动点。
强化民营经济的就业创业功能
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促进就业。正确处理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在破解&人往哪里去&难题中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大就业经济&,是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东北振兴既要以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和等支柱产业为核心,加速产业链的整合,将支柱产业优势转化为集群竞争优势;又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基本政策取向,积极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民营经济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振兴的目的是富民、惠民。老工业基地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要正确处理&二老&的关系,即&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老百姓受益&的关系。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和主要标志。民营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民本经济、老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了,才能把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焕发人民群众普遍的参与热情,实现全民创业的目标。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网官方微信
发现趋势,预见未来!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相关阅读RELEVANT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em class="orange" id="emCmtLen" maxlen="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咨询·服务
研究员周关注榜
128419医药、医疗
100171房地产 能源 工程
83312医药、医疗器械
69674能源,环境,自助服务
订购热线:400-
售后热线:8
项目咨询: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民营经济研究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