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广东省三旧改造政策征收中的 原居村民 是如何评定的

城中村自建房调查(建造与博弈)
我的图书馆
城中村自建房调查(建造与博弈)
&&& 当城市不断的往农村发展,当城中村村民不断转化为城市居民时,他们也就从劳动耕作的生产方式转化为另一种空间生产方式:他们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子,解决生存问题。这时他们的自建房就以一种空间生产的方式介入到社会关系中,改变着现有的城市空间关系。它不只是一个抽象的物理空间,也不是一种国家意志的均质空间,这种空间生产联系着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它包含着复杂的现实:历史的遗留问题、国家政策问题、人与人社会关系问题、地理位置复杂问题等等。这种空间生产指向的很多模糊的空间界线需要重新去定义,比如早期规定城中村自建房高度为三层半,后来又可以建造五层半了,这种国家的规定如何让村民认识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的村民是如何用自己的建造去与这些规定进行博弈的,它所带来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现今城中村问题的所在。因此一个城市的空间不只是由政府、房地产发展商、城市居民、同时还有城中村的村民共同塑造而成。本文将围绕小洲村与赤沙村的自建房现状来谈谈城中村自建房的建造与博弈问题。&水泥搅拌车进入赤沙村&一、小洲村与赤沙村现状&1、土地的征收从日开始,整个海珠区所有的本地村民都变成了居民。区政府下文件规定所有的村民必须都得按照要求办。这样村民原来所有的农业补贴都会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消失。村民们享受不了农村补贴,又获得不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于是赤沙村和小洲村村民都变成“还需要靠农业为生的居民”。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是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2000年开始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小洲村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由于古村落和广州南肺的保护小洲村发展很缓慢,各种工业都不得进驻小洲村,古村内的建筑高度规定为两层半,外围是三层半。村民他们说:他们是海珠区最贫穷的一个村落。“保得了你的肺,就保不了我的胃”这是小洲村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卫星地图上小洲村与万亩果园关系2012年万亩果园被政府征收了,涉及到海珠区好多个村子,而小洲村是征地最多的。万亩果园被政府被征收,拿到很低廉的征地补偿后,他们终于成为不用耕田的居民。政府当时承诺每征地十亩会有一亩划给村民用作商业用地,作为生活发展,3年内红线(一亩划给村民用作商业用地)不落地,有生活补贴,现在4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村民问政府要地,政府还没有土地可以给到村民,也没相应补贴。现在农民转变为居民之后,一样跟城里的居民那样缴纳社保,但是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享受到的补贴却还是农民水平的,而不是相应的居民水平的。而中央政府是2008年提出全国各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的登记发证工作,2009年开始土地确权试点,计划2012年底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所以这个时间征收果园是有相关考究的,土地在未确权之前,政府征地主要还是跟村委商量。现在确权之后,村民们会拥有相应的土地证,政府需要征地只能跟对应的村民商量。在村民自治组织里,村民和村委干部的比例是30:1,比如300人的生产社就选出十人领导班子。选举时只要过半数投票同意就可以通过,被选出来的村委干部就可以代表村子所有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卖村利益。现在一些城中村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劝村民支持土地征收的标语,比如:已经有70%的村民已经投了赞成票了…。但是另外30%的村民正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利益。& & & & &海珠区大沙村马路边标语&2、改建与抢建2012年万亩果园被政府征收后,从2013年底,开始直到2015年,整个海珠区的城中村自建房都放开了管理,一方面可以默许建到5层半,另一方面是在原来3层半基础上加建,还有超过5层半的都陆续出现,当一家这样做,没有城管来砸掉,另一家也就那样建了。所以那一两年附近很多房子疯狂生长,连同那些本来没有明确土地所属的,就是没有宅基地证的地方也开始建了。各个村庄都处于抢建的黄金时期。一般城中村改建房子都先要做危房鉴定后才可以申报,然后报有关部门备案排期改建。同时有规定建筑往外出挑不能超过街道三分之一,建筑高度不超过15米(或三层半)。但在那段时期由于有太多的房子同时想要改建了,根本就没法按照程序与规定实施,抢建速度很快,一般半年时间就已经足够。过了2015年,由于政府监控变严,失去了抢建的机会。赤沙村自建房&抢建时期,各条村子都几乎处于全面施工状态,场面混乱,城管巡逻得频繁。城管不够人手就让警察负责盯管每条巷子,留意那里出现沙堆,如果发现违建时,先报给街道办,街道办再上报城管,由后者处理。当有城管过来拆掉违建的房子,违建的村民只好看着自己违建房子被拆。如果是在城管过来前完成抢建工作并且把排栅拆掉,施工现场清理得没有痕迹的,城管都不会处理,因为这会被视为是既定事实,将不予以拆除。如果严格按照规定的话,这些踩线的违规建筑是要被拆除的,但是因为抢建现象太普遍,执行起来工作量太大,城管能做的也只是频繁巡逻以提前制止抢建,并去拆除那些特别明显的违建。小洲村村民视频& & 2017. 3上面一段视频是调研过程中我们与小洲村民有一段对话,大概可以看到他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由于多年来种植水果的收入很低,还有古村的保护使他们没法像旁边的土华村一样可以进驻工厂,他们多年以来生活都很贫穷,他们说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000元,连小孩读书都要借钱来解决。当附近的大学城进驻还有果园被征收获得补偿后他们就开始在宅基地上改建房子了出租给学生和画室使用了,当然他们说90%都要借钱才能够建起房子。当这些房子都建起了后,小洲村的画家出走了,租房子的人也减少了,最主要是因为小洲村由原来的古村落变成了钢筋水泥森林,画家们觉得没有了以往的情怀,所以选择离开。画家和村民都在互相埋怨。政府原本可以把这一部分地区划分出来好好保护,重新再拿出另一块地出来规划给村民居住,但是政府并没有这么做。村民现在的状况是为政府保留古村,但是却没有任何补偿。&2008年小洲村&&&&&&&&&&&&& 2017年小洲村&二、建造& 在这里我们想谈谈城中村的村民是如何去建房子的,建房子的资金来源还有成本问题。& 在赤沙村的走访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位特别细心的房东,2007年他把一栋两层带院子的旧房子改建为六层的新房子。建完后他整理并保留下来了当时所有的文件与费用单据,文件既有城管部门发出的两份“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也有当时购买材料的名片,清单费用小到配了多少把钥匙共多少钱都有单据保留。我们对这些清单进行整理,对每一笔支出的材料和人工费用进行了确认。同时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建筑包工头,他在广州城中村建房子有十几年了,他跟我们讲述了建房的过程与技术,还给我们看了他以前画的一批建筑施工图。然后我们结合建房的过程与费用的支出我们做出一个动画来描述建造与成本的关系。建筑包工头的施工图与房东的清单上:房东宅基地证&&&&&&&&&& 下:新旧平面图对照建筑外部照片与模型&1、建造与成本&建造与成本 & & &2017. 3&这个动画呈现了整个建造过程与成本的关系。从这个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花费100元购买办理报建调查审核表开始,隔了一个多月审批下来、拆掉旧房子并与建筑包工头签订建房合同慢慢一步步房子建造起来,建房的费用也在慢慢的爬升。&& 在2007年如果是包工头包工包料的成本是每平方700元,这个房子660平方就需要建造成本46万元。(现在包工包料是每平方1200元左右)而房东为了节省成本就只让包工头负责建造,自己购买所有材料,这样整个建造完成产生的费用总共花了36万多元。节省了大概10万元。房东说:至于买建材如何才能省一些钱,主要是根据泥水师傅开出的购买清单再重新算一遍,算一个更接近实际用料的数额,因为泥水师傅开的数目是比实际用料的要多一些的,师傅就是会怕麻烦,怕用完了又要耗时间追料。如果是包工包料,泥水师傅会帮忙节约材料,因为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归自己所有。当然要想省更多的钱可以在选择材料时用便宜点的就好了。比如那时候不锈钢门比较贵,要400多元一平方,铁门才100多元一平方。&我们在动画中还可以看到在建造的8个月过程中完成整个砖混结构所花的费用还不到一半,到了开始做装修时就用钱很快了,房东说:经常借了几万块钱回来一、两天就没有了,口袋里穷得叮当响,连十块钱都找不到。但是他们有办法应对,就是一般按进度先支付建筑工人的费用,材料费用可以在材料商那先拿货记账,只支付其中部分款项到最后再结清材料费。所以他们一般建一个房子自己手上要有十几万就敢起房,后面再借钱周转。而小洲村的村民主要的建房资金还是来自与政府征收果园后的征地补偿,虽然补偿很低但如果没有这个补偿还是很难建起新的房子,除了这些补偿他们还要去借钱,大多都是跟亲戚借钱的,也可以去银行贷款,但是以前贷款是很少的,只有几万,这几年开始就不同了,拿身份证去可以贷几十万。银行会先过来看看房子,看看证,然后会拍张照,以确定这是你的房子,然后评估你本人的物业情况来确定贷款数额。&这个房子建好后大概几年就可以回本了,一层五个房间,每间400元,共六层,那一个月就有12000元的租金收入,一年就有144000的收入,那也就只要3年就回本了。&&材料汇总图& 我们把清单中涉及的所有建造材料画出了一个汇总图,从分类到数量当我们看着面前一栋六层的建筑时不知内心不会不会想象得到当它还原为一个个原材料时会是什么一个现状,当我们在这个现实与材料之间跳跃时能否建立起它们的联系,是否会对建造有一个不同的认知。& 下面的图是我们对两种材料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给排水与供电系统、砖的成本与数量计算方法。&给排水与供电系统&&给排水材料型号与数量清单砖使用数量计算& 82500块砖是一个什么概念,如何去量度这样一个数量,如果它堆起来可以填满多少个房间,叠起来有多高,一块一块数要数多久?于是我们就拿了包工头预订砖数量的一个计算方法去量度它:每一平方的墙面需要70块砖。我们就数一数这栋房子到底总共有多少墙面面积,看看它与82500块砖量度关系。结果包工头这种计算比实际购买的82500多出了大概一万块砖。2、空间使用与成本的关系& 我们在实际的生活空间使用中看到了很具体的成本使用情况与节省方法。比如这个房子室内部分的墙壁是没有铺瓷砖的,虽然省了钱但是还是影响到了租房,租客只好在墙壁上贴上胶纸防止白灰的脱落。而为什么要在走廊、楼梯铺瓷砖呢,主要考虑是外面的墙壁是公共的地方贴了瓷砖就不容易弄脏,不需要麻烦维护。厨房与厕所一体,中间没有分隔,那会出现一种情况当有人在厨房使用时其他人就不方便去上厕所了。另外为了省钱厨房没有装洗手盆,直接在厕所的水龙头用盆装水就可以了。&建筑室内空间一间房间的建造成本与使用情况& 从图中我们看到每个材料的成本,与这些成本与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建筑外立面成本分析&&& &这里的外墙瓷砖总共只要5000左右,比较便宜(现在的房子外墙瓷砖就要2万左右),一方面以前没什么钱,还有当时也流行这种风格的瓷砖。防盗网有两种形式,一种价格贵一些的外凸防盗网,是可以作为阳台类型使用的(晾晒衣服),因为现在为了室内更大的使用面积已不再建造阳台了。另一种只是纯粹起到防盗网作用的,价格较便宜。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外凸防盗网每套房只装一个,而且装在客厅。平面布局分析& 在与包工头的长期接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他过往参与过的自建房工程的平面图,有不少的工程还是同一个房东。我们翻阅他的平面图,发现有两个平面与这间房子的户型极为相似。仔细比较可以看出包工头对于户型布置的思考历程。一般做城中村自建房的包工头设计户型时都非常实际,通过控制房间数量和质量,结合不同房东的需求进行户型布置,在有限的地块里用最省钱的方式为房东获得最多的租金。于是我们试图去模拟包工头对房间布置进行的操作,里面选取的房间类型是包工头长期使用的标准类型。他经常说“这里摆个床2米,加一个开门的衣柜总共2米5;厕所最多1.3米,厨房放1米到1米3的灶台就可以。”通过家具的摆放和人的活动定下面积最小类型,我们借用这套方法,参照三个用地的真实尺寸来玩一个填房间游戏。这个游戏的原则是按照房子建设时的租赁行情制定房间出租价格,当房子全摆满最小面积单间时,该层获利最大,再放入楼梯走廊,对摆放进行调整,直至当房子空隙再放不进最小面积单间的同时,单间也尽可能地扩展为租金更贵的一房一厅时,宣布游戏通关,获利最大,证明包工头的设计是否是最优解。,&三、博弈城中村村民在城市中的角色是模糊的,既没有村民补贴也没有与居民一样待遇。当他们被挤压在城市的边缘时他们如何生存,他们的城市权利如何体现,那么他们拥有的土地或宅基地就是他们在城市空间中争取自己权利的场所。各种出现在违章建造边缘的建造方法就是对权利博弈的体现。政府对于城乡规划是有规定的,比如对于建筑的间距有很详细的规定,但最后一条是:“城市、镇旧城区房屋整体或者主体结构安全、能够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房屋,应当结合旧城更新规划逐步统筹更新,在旧城更新规划实施前可以进行原状维修。经鉴定为局部或者整幢危房的房屋,可以在不增加原有合法产权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不扩大基底面积、不改变四至关系和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原址重建或者改建,并且不适用前款间距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规划以及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个“并且不适用前款间距规定”,就是要指出这种改建需要适应旧村原有的历史遗留复杂性。它不是简单可以统一规划实施的。这就带来了很多模糊的博弈地带。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不是建筑学性质的空间体验而是空间占有的体验。这种空间占用既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空间占有的权利上与权力对抗,也是对于自身在城市空间中存在需要获得的认同。这种空间体验性感受是内心的,就是当他站在那加高的建筑处,他内心有人的自由感受出现,因为这是他自由意志的体现,他的加建方式的自由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方式与规章制度的矛盾正体现着城市化问题的存在,也是其释放的一个出口。&村口动画 & & & 2017.3& &在年的改建抢建时期,我每天进出小洲村,经过旧村的一个村口都会看到好多的水泥搅拌车和一堆堆的沙石占据在这里。由于村内街道狭小,大车是没法进入的,里面也没有足够的开敞空间堆放材料。在没有统一安排规划堆放空间情况下,村口就成立一个被选择的空间,村民会互相计划安排各家使用材料的堆放空间位置与使用的时间段,以便不会出现很多的空间矛盾。但毕竟街道空间有限,还是会对往来交通造成不便,不时会出现堵塞和碰撞事故。当建造蜂拥而上时,这种空间占有就会出现一种失控现象,我们想用一个动画来表达它。 & & & &建筑空间占领的方式&&我们把城中村自建房对于如何在城市规章制度的模糊地带的空间占有方式分为三个部分陈述,1,建筑高度、2,建筑出挑、3,基地延伸。&1、建筑高度& 当城中村需要改建时,在政府的城乡规划在会有这样的规定:“建筑层数应当不超过3层,根据功能需要可以增设梯间和功能用房,3层部分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1米,设梯间和功能用房的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4米。鼓励采用坡屋顶”。但在这几年的城中村改建实施中就变得很模糊了,2012年前海珠区一般的建房还是三层高度加半层的楼梯间,后来果园征收后慢慢放松了规定,就有默认建筑高度可以建设到的五层半了,出现了大量的村民在这个时候改建和抢建的情况。&& &这是2009年与2017年谷歌地图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小洲的建筑高度是很平整的一块,基本看不到建筑高度所产生的投影,而在后几年的集体改建后,2017年的地图可以看到原来的建筑高度平面变得参差不齐了,蓝色的棚顶多了,阳光的投影也长短不一了。&小洲村旧村鸟瞰建筑分析图&&& 我们拍摄了小洲村旧村内部建筑的俯瞰照片,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高度做了分析。以三根不同颜色的线条标示出三个时期的建筑高度对比。小洲村建村之初就是建在河边滩涂基础上,由于早期没有很好的钻桩技术,一般是挖桩做地基,所以建筑地基的桩都不能打得很深以到达更底层的硬质地壳,所以建筑都不高,只能建造两层半。在2000年古村保护时就把旧村内部高度定位两层半,外围(包括新村)三层半。到了2012年果园征收后开始出现建筑高度五层和六层的。而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小洲村早期的两层半建筑现在已经很少了,三层半高度的建筑也不多,现在大部分都超过三层半了,而且不是在三层半基础上加建而是直接改建到五层半的。小洲村由于不能进驻工厂,只能居住,小洲村的房子没有赤沙村的房子好租,村民也没什么钱,所以早期小洲村三层半的建筑都很少。我们看到的2009年卫星地图都是很平整的高度,到了2004年附件的大学城学生进驻和2012年征收果园后才大量出现五层半或更高的建筑。城中村建筑的高度不断增长是空间占有最大利益化的体现,从两层半到三层半直到现在五层半,它的变化过程一方面是伴随着周边环境的转变:城市化对空间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城中村村民他们自身身份的不断转变的体现:他们慢慢从种果树的村民转化为城中村的居民。①层高加建下面我们想谈谈建筑层高加建的问题。不管是三层半上的加建还是现在超出五层半的加建都存在着很多与城市规章制度之间的博弈。小洲新村建筑加建分析图上面照片是小洲村新村的建筑,新村是90年代重新规划出来的一片住宅区,建筑高度也是三层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不同形式的加建,在现在默认的五层半情况下他们已经不算违章的建筑。我们以这一张照片为基础去了解一下建筑加建的方式。我们列举了六种不同的加建类型,对应着不同高度基础上的加建以及不同加建构造方式。这些不同的加建方式使城中村立面变得丰富,一部分得益于村民在加建方面的自由,层高上的空间占领是自建房重要的产值潜能,尽管法规对加建行为严厉控制。不同的加建类型在外立面材质选择、加建体块形态和是否采用临时性构造上存在差异。而对各种加建类型的选择都反映着村民在面对原有建筑结构的适用性、自身需求时的思考,对加建资金与利益最大化之间权衡,甚至是对规章制度的试探和博弈。在城中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村民与规章之间的一些博弈方法:当城管发现违规的加建出现,那么城管真要砸掉超高部分的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第一只要你的房子是有证的,不是那些无证建房的情况,他们一般不会去砸掉梁柱部分,而是把楼板砸出一个大窟窿就算完事。一方面如果砸梁柱是很危险的,它会导致建筑结构不稳或倒塌,这样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他们只是做到使违建部分无法使用就算制止了违建行为。面对这样的处理村民会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他知道这是违章的部分要砸他们也让城管去砸,但是过不了几天他们就可以把那个窟窿补起来,方法是:如果是钢筋砸断的就把它焊接回来,打弯的就切断再焊接好,重新连接好钢筋网然后用模板托起砸穿的部分,再倒水泥就回复原样了。一般情况下城管对于已经处理过的违建不会再次上门处理,除非有收到投诉就会再次上门处理。这样的情况不会很多,但还是有比较极端例子。比如我们了解到有两间相邻的建筑,先建的一间是五层的,旁边一间是一层的平房。现在那个一层平房开始拆掉重新建成了五层半。就把原来旁边五层的房子采光完全遮挡住了,而且比他的房子还高出半层来,这就使那户屋主很不高兴。那他就打电话给城管说隔壁的房子有违建现象,那个新房子建五层半现在在城中村是允许的,但是那个半层按规定是只能建一个楼梯间的梯室,不能建多余的房间。但是那个新房子却在梯室之外又建了两间小房子,那么隔壁的屋主就捉住这两个违建的小房子举报到城管,结果就把那两个小房子的楼板砸穿了。但小房子的屋主很快又补起来,那么隔壁屋主再次举报,城管再次砸穿,新屋主再次补起来,如是经过了多次,最后新屋主就不补了,等房子全部建好拆掉排栅后再补起来,再举报城管就不容易进入建筑内部了,同时也把它作为以建好的房子的加建来处理也就不管了。②加建排栅搭建方式&自建房加建排栅术类型:& 城中村建筑密度非常大,相邻建筑之间距离常常不及臂展。村民通过灵活多变的排栅术进行加建,应对建筑相邻过近的现实条件,避免影响公共巷道的正常、安全使用。除此以外,排栅术还体现了村民与城管之间关于抢建、违建的博弈,以及村民之间通过互助的方式进行加建的智慧。排栅搭建节点图&2、建筑出挑& 对于建筑的间距,政府的城乡规划规定“村民住宅,主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应不小于6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应不小于2米(建设联排式住宅的除外)。现状村民住宅改建、扩建,不得影响邻屋安全,临路方向退缩建筑间距不少于2米(以道路中心线为基准),其他方向退缩建筑间距不少于0.6米(以用地边界为基准,建设联排式住宅的除外)。最小间距范围内,不得设置阳台、飘窗、雨蓬、花槽、台阶等。住宅次要朝向外墙应当为防火墙。”城中村自建房利用建筑的出挑来获得关于间距空间占有的最大化。& 建筑出挑是指用悬臂梁的方式使连续梁、板,伸出基地红线范围外。它是在建筑间距的规定基础上有一种空间占有的方式,原来的建筑出挑部分都是作为阳台使用的,而现在城中村自建房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把阳台去掉,把允许出挑部分直接作为建筑内部使用,而在窗口位置安装外凸防盗网代替阳台来满足晾衣的需求。在城中村一般都会遵守相邻两户人的建筑出挑各占街道的三分之一。小洲村街道建筑&右边的白色房子是90年代初建造的(从外墙瓷砖判断),在早期阳台的出挑还不超出建筑基地外部,一方面离开街道路面远一点噪音没那么大,另一方面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小庭院,而且那时对空间的需求没那么大,旁边黄色房子是最近改建的,建筑已出挑超出基地了,阳台也没有了。①建筑间距规划的实施& 小洲新村是90年代的规划,它遵循了城市的规章制度,临街朝向的建筑间距为7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间距2米。这张图的外墙瓷砖描述了不同时期使用瓷砖的差异,看到建筑改建不同时期的变化,主要的房子都是用的九十年代流行的6x24cm的瓷砖。后来改建的基本按照这个间距规定。&小洲村街道建筑分析②与环境、与人有关的出挑& 建筑高度的加建只是一栋建筑本身的问题,而建筑的间距的出挑问题就与环境有关,与邻里人际关系有关,不同的场地问题就有不同的出挑方式。小洲村旧村空间分析&&&城中村由于宅基地的划定问题而大量存在不规则公共空间。以小洲为例,旧时的村落结构以宅基地产权延承的方式得以保留。结构的发展凭借建筑顺应环境,建筑朝向与河涌切线垂直,以扇形的规划布置回应河涌形态,建筑之间出现锯齿状的巷道空间,消化建筑朝向的扭转。整体反映以八卦布局为特色的村落文化。村民之间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会通过出挑的方式顺应既定的巷道空间,作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占领。小洲村旧村空间分析& &当巷子宽度在4.5M以下,即巷道两边自建房出挑距离在结构合理范围内的情况下,自建房的出挑距离大部分是由双方屋主共同协商下决定的,一般双方通过定下相同的出挑距离来占领巷子的上空空间,剩下与出挑距离相同的采光空间。因此村民有种说法是“出挑巷子宽度的1/3是默许的。”而在照片的后面那栋房子的出挑就比较大,而它的巷道反而是比前面更窄的,所以这里面就有很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商问题。&赤沙村的一个在建工地&改建后的空间分析&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种建筑出挑与人的关系类型。这种出挑在这栋房子改建之前就已形成,当一栋建筑要拆掉重建就要遵循原来的出挑间距:比如工地上的这个在建房子的出挑只能在右边而不能在左边,就算左边只是一栋很低矮的两层建筑。因为在改建前就是这样。那么当这个房子建起并出挑后巷道的空间会很狭窄,两户人在这个地方基本都没有采光了。但这也是他们以前协商而定的。③建筑间距的连接&&在赤沙村和小洲村的调研中还发现一种类似与出挑的形式,就是两栋建筑的连接。赤沙村与小洲村建筑的连接赤沙村与小洲村建筑的连接分析图&&这种建筑连接的方式首先是基于两栋房子都是同一个户主,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新增划分的宅基地中,出现基地面积在整体上没法满足而在路旁补划的情况,就形成今天产权同一出处的宅基地被巷道一分为二的现象。这种一分为二有两种情况,一种在两块用地都足够充裕的情况下,村民也会采用分期建设的策略。在两块用地建起的房子是有先后顺序,彼此独立的,但是出于使用需求,屋主往往会在两间屋子之间搭建简易的廊桥,方便交通(图中1、2、3);有的屋主在加建时精打细算会考虑借助起先的房子的楼梯间和搭建空中的廊道来到达另外一栋房子,节省下来的空间可放入更多房间而获取跟多的租金(图中4)。另一种情况村民分到的宅基地面积本身并不大,与整体分离的增补用地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非常狭小。可视之为鸡肋的增补用地被村民转劣为优,在二层以上把割裂的用地重新缝合起来,实为利用对增补空间的使用,实现巷道上空的绝对占有。而不同大小的增补用地有的被用以建造楼梯间(图中5),充裕的还可以足够放下一户的房间(图中6),面积较小的被用作库房(图中7),更有甚者只足够容下一根柱子的宽度(图中8)。这类用地通常都是集中的出现在某条巷子里,巷子从一列房子中间穿过,被穿过的房子有的像山洞,有的像骑楼。相连两栋房子的连接关系分析图& 类似与上一张分析图中的第6种类型,这家屋主通过先后建造的方法连接起他的两栋房子。通过在先建房子的一侧留下梁口,为与日后后起房子的连接提供了可能性。届时破开梁头露出的钢筋与后起房子的钢筋捆绑连接,一同浇筑成梁,巷子的结构跨度就得到安全的保障。原先房子的外墙瓷砖作为新房子的厨房厕所的内墙瓷砖来使用,巷子的宽度2.5米恰好符合厕所厨房功能对尺寸的要求。这样的策略既能满足屋主分期建造的要求,又能将场地面积最大化地利用。④被拆的出挑当与邻居没有协商好出挑问题,这时出现的矛盾,城管才会介入解决。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分析图& 这栋房子刚开始建造,倒完第一层楼板的水泥之后遭到了对面邻居的投诉,认为他们出挑的1.3米会影响他们日后房子的光线,于是城管禁止了他们往外出挑。现在从外立面上看仅余下了一层的梁板突兀地裸露在外,顺其自然就成为了建筑入口的一个水泥框架雨棚。这样的结果导致建筑每层面积减少了10个平方,面积的缩减影响到了房子的户型,房间由两房转为一房,客厅的面积也缩小了三分之一,而原本在出挑部分的厨房厕所也移到了另一侧。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分析图& 这座房子再倒完一层楼面后也被邻居投诉,被迫停止往上出挑。不同的是对面邻居的房子已经建成了。在这种情况下若新建的房子仍出挑,会使原本已经狭窄的巷道更加局促,从而影响他们的采光。不同于前一个房子停建的出挑变成了一个裸露的梁板,这个已建成的出挑部分被他们改造成为了一个阳台,城中村里的房子由于间距有限,同一建筑越低的楼层光线越暗,接受直射阳光的时间也越短。而总体的光照水平则随着巷道间距的缩短而下降。& 左侧房屋一层无阳光直射,右侧房子不出挑时光线照射入室内的范围更宽,持续时间也相对更长。在城市规划中房屋间距是以冬日满窗日照不少于一小时为衡量的依据,但在城中村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更多的是来自于邻里之间的协商与规章制度的模糊。&&3、基地& 城中村的高密度决定了巷子和自建房的距离在一道门之间,基地占领承托了私密和公共之间的过度。同时建筑的首层是街巷重要的构成元素,城中村烦嚣的生活像各种临时的摆卖和活动的发生都寄存于巷子里,基地的占领一方面也在回应着巷子里的生活。左:赤沙村建筑 中:小洲村建筑 &右:小洲村建筑基地占领空间分析图& &&&出挑之下的门前空间即使不在屋主的权属范围内,有些屋主还是会占为私用,用来摆放自行车,难以上楼的杂物,或是用砖石棚架搭建库房和小卖部,甚至成为高密度下奢侈的小花园。而这些占领是有风险的,万一被投诉阻街,城管就会视违建处理,所以用于占领的构造带有临时性,砖石裸露的简陋形象。并且不是处处可以明目张胆地占领,通常出现在相对不紧迫的公共空间中,或是在巷子的末端,只有一家门口向外或者邻居协商占领。久而久之,被占领的空间在城管对规章的行使和村民的违规试探的摩擦中生存下来。结语这次城中村自建房调查持续了半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法用实际的行动去改变什么,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个报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城中村问题,让这些问题能够被正视并慢慢得到解决。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中村改造后的村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