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比较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分散的优势与不足

【图文】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3.3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著名工业区的区位分析套路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
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 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
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
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
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8、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
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9、“硅谷”
典型地区:
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
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10、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
省略(鲁尔区)
11、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
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2、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
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13、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4、**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
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
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今日搜狐热点浙江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我的图书馆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谋划和培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平台,是为了努力推进存量优化调整,着力拓展新的增量空间,通过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富”现代化浙江目标的关键之举。产业集聚区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的目标要求,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创新引领、集聚集约和融合发展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分属全省11个市,规划范围涉及37个县(市、区),其中杭州、宁波和金华均有两个集聚区,其余地级市各有一个,当地都选择了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纳入集聚区开发。集聚区规划控制区总面积4440平方公里,2012年投产“四上”企业518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780亿元,占全省11.6%,其中工业新产品产值1593亿元,占全省11.8%;出口交货值1122亿元,占全省10.1%;服务业营业收入2276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08亿元,占全省1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9亿元,占全省14.7%;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89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35家。在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集聚区具备突出的发展优势
  1.战略区位优势明显。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涵盖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和义乌等10个集聚区,其余4个集聚区也都处于都市经济圈和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是全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或重点。集聚区濒临沿海、临港和主要运输枢纽,海陆空交通发达,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比较明显。集聚区接近中心城区,城市配套服务较为完善,城市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形成产城良性互动。
  2.发展空间大。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瓶颈,集聚区的规划结合有限的可利用发展空间,与全省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选择了沿海滩涂、低丘缓坡等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形成规模大、集中边片、后续潜力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集聚区开发模式还注重于“立面提升”,功能开发注重综合集成,以发展大产业为核心,带动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建成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大平台。“十二五”时期,可开发建设区域共42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81平方公里,温州、台州等集聚区海涂可围垦开发100多平方公里, 金华、衢州、丽水可整理低丘缓坡70多平方公里。
  3.产业基础坚实。浙江各地形成许多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为集聚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物联网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临港制造和新型纺织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2年,集聚区形成6个制造业年产值超500亿元,8个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聚区谋划与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相结合,依托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等各类集群布局相结合,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及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导向。
  4.体制机制较为灵活。产业集聚区均成立了管委会,相应的职能机构配备完整,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与协调机制,集聚区还对区内原有多个开发主体进行了整合提升,建立“一个管理平台、一个管理主体”的管理体制,由集聚区管委会统一行使建设管理职责,有多个管理主体的集聚区也在产业准入、项目推进、要素分配与整合方面建立统一的议事机制,提高了统筹推进能力。
  5.政策形成合力。集聚区启动建设过程中享受到一系列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2012年省委省政府建立省领导联系集聚区制度,14个集聚区分别由省领导一对一联系,着力强化破解集聚区难题与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实施推进过程中相关问题。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绍兴、衢州和舟山五个集聚区于去年率先挂牌创建省级高新园区,进一步整合提升发展要素与资源,合力推进集聚区发展。
  二、集聚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建设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扎实落实“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推动实施“411”投资行动计划。最近印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3〕48号)又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在主导产业培育、科技创新、集约高效和完善配套服务方面的要求与目标,在项目安排、税收优惠、用地保障、融资政策、环境容量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和支撑,集聚区发展被摆上全省发展的突出位置。
  (一)战略发展机遇
  1.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411”计划发展机遇。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一批重大临海项目、临港制造、海洋产业、滨海城市群的发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加快构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建设“无水”港、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步伐。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和义乌等集聚区可充分利用和吸收实施国家战略举措和“411”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乘势借力,融合衔接,蓄势待发,加快海洋产业和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步伐。
  一是以港航物流发展为契机,加快集聚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运输网络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加快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物流服务业发展。二是借势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浙江省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的推进,今后五年内全省将完成1万亿元的涉海投资,将重点支持和培育海洋特色基地、涉海大企业和沿海产业集聚平台建设,集聚区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度融入海洋发展战略,对接建设项目,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海洋产业建设。三是义乌集聚区借势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商品结构、探索现代物流新方式,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四是浙江省扩大投资“411”行动计划的落实,集聚区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浪潮中必将抢得先机,将有力助推集聚区承接更多投资项目,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交通网完善、服务配套和能源保障的项目建设。
  2.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机遇。省政府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的意见中明确要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转型升级”,依托集聚区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今后几年,全省将加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力度,重点培育100家重点企业研究院,构建20个重点产业链,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资金引进均给予奖励的政策。杭州、金华的新能源汽车、舟山船舶装备制造、绍兴新型纺织印染、湖州现代物流和嘉兴光伏发电等重点区域和主导产业均属优先发展领域,凭借东风乘势快上。
  (二)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加剧。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形成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省际间的经济互动明显增强,浙江企业在经营机制、资本和技术优势,以及商贸物流网络等方面的领先正在减弱,传统产业随着成本增加和资源约束正在流失。浙江民营企业虽然具有许多发展优势,但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面临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长三角区域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和纺织化纤等领域行业相近,产品替代性强,竞争特别激烈,对浙江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增速与效益的挑战。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与发展要素交流互动的加快,我省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浙江经过长期高速增长阶段后,近两年发展相对放缓,粗放型传统制造业虽能实现短期的高增长,但生产效益低下,能源消耗多,环境代价过大,不可持续。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既定目标。我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产业基础扎实,形成了一批装备制造、汽车生产、船舶制造、海洋化工和纺织印染等生产基地,已形成较大的工业制造生产规模,但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大,发展空间不足和能源少是发展刚性不足,缺少大企业、大项目拉动,产业转型与提升任重道远。
  三、提高集聚区发展质量的思考
  集聚区所具有的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最终都体现为引领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政府与企业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产生更大的正能量,提高集聚区发展质量。
  (一)突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我省集聚区产业发展趋同性强,各地主导产业必须要实现省内统筹、区内分工,才能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特色、重点突破。科学的规划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指挥棒,根据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严把产业准入关和招商引资关,发展处理好眼前与长期、速度与效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严格执行浙政办发[2012]3号文件关于项目引导和产业准入的意见,集中抓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个集聚区发展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考虑技术创新的潜力,还要考虑区域集聚资源的能力、市场配置力和本地资源、环境优势等条件,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背景与状况来确定。根据产业构成,我省集聚区大致可以分为高端道路与特色道路两种类型,相应地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能脱离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实际条件,对于建设起点高、产业发展成熟、配套条件完善的区域,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创新,相应起点比较低、产业粗放型、技术条件不完善的集聚区要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选择本地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把产业做强做大,获得低成本优势。杭州城西科创、大江东、宁波杭州湾、嘉兴等集聚区产业起点高、基础配套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龙头辐射引领作用明显,主导产业应着眼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软件和汽车制造等高科技型产业。绍兴、金华和衢州等集聚区制造能力强,产业比较均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化纤化工、金属制品和医药方面,可考虑在现有制造业关联的基础上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升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宁波梅山、舟山和义乌集聚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行业集中度较高,借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改进贸易方式与交易平台建设。温州、湖州、台州和丽水集聚区原有产业相对分散,行业关联度不高,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少龙头集聚,还得不断靠做大做强原有制造业,取得成本优势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进程。
  (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创造良好环境。制度环境是影响集聚区形成及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发展和保护一个产业,在政策上引导、要素上保障、技术上扶持,有利于综合发挥集聚区的区域优势、培育创新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有效提高竞争能力。比如,“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411”投资项目优先安排集聚区,建设用地计划单列给予重点保障,科研配套、人才引进等服务方面也给予倾斜扶持。在筹措开发资金上,可采取递减式的政策优惠,同时采取递增式的产业准入,让后进企业从集聚效应中摊薄成本,吸取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减轻政府投入与负担。总之,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引导分散的项目与产业汇聚到集聚区,加快促进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速度,提高集聚区竞争力。
  (三)重视龙头引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起始阶段往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杭州城西科创、大江东、宁波杭州湾、衢州等集聚区围绕淘宝公司、东风裕隆、恒逸高新材料、衢化等大企业基础上规划和发展起来。根据行业的不同,有的产业可以做到强强联合,扩大集聚效应,但有的产业无法做到“龙头会”,比如舟山船舶制造、义乌的商贸城、衢州和湖州金属制造业。做大产业还要靠细分市场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做到专业化分工,引大招强的同时不能忘记了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也是撑起浙江经济的中流砥柱。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集聚区分工协作,树立大企业不等于集聚区,集聚区不是少数大企业的独角戏,只有关联产业抱团才能提高区域竞争,才能发挥整体的集聚效应。全省集聚区规模最大且2012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15家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化纤、装备制造、金属品制造、新材料制造和汽车制造,引导化纤、金属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核心企业不断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挖掘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要发挥量的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相对要短,产品竞争不在量而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产品要注重创新研发,支持发挥龙头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能辐射和引领区域发展。
  (四)突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是提高集聚区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要以长远的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产业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升整体竞争力都要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来实现。首先是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从集聚区的收益中安排专项科技研发基金,用于支持和引导骨干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研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风险,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其次是加快科研院所建设,根据产业发展导向与技术创新需求,引进科研院所,引导高校承担政府委托的基础性研究与技术攻关,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第三是加快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明确创新的重点领域,细化创新的成果评价,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创新的实用转化。
  (五)整合提升,创新管理体制。我省集聚区下面的各类开发主体多的十多个,少的也有四五个,而且和集聚区外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交叉重叠,管理主体之间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管理职能交叉等现象普遍,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了避免同一地方政出多门,提高管理效率,需对各类园区进行整合提升,集中资源要素、统一政策口径,提高开发效率。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义乌、衢州等集聚区对多重开发主体进行了有效整合,统筹协调能力和开发效率得到提高,有力助推了集聚区发展。
  备注:
  1.“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包括金融类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
  2.本文数据统计范围为集聚区的规划控制区,而各地日常统计监测范围主要覆盖集聚区重点规划区范围,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用作分析对比的数据有所不足。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源分散共享不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