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适用2016在职职工因病死亡亡视同工伤的规定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如何把握视同工亡认定中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把握视同工亡认定中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怎样理解和适用职工因病死亡视同工伤的规定&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字体大小:【】【】【】
  日晨,市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刘某明起床穿衣服时,突然晕倒,脑袋碰到桌角致眼睛充血、浮肿。上午上班期间,刘某明身感不适,同事劝其上医院检查。下午1时左右,刘某明到附近的卫生保健站看了医生,医生给他开了珍视明、青霉素、血塞通三种药。下午下班后,刘某明应同事邀请,骑摩托车来到一家餐馆,与五六名同事一起聚餐,餐中没有饮酒。餐后,刘某骑摩托车回了集体宿舍。日上午8时30分,公司开早会时发现刘某明未到岗,电话无人接听。公司部门负责人派员工去宿舍查看,结果发现刘死在宿舍床铺上。该市公安局某分局刑警大队刑技人员、法医经勘查现场证明,刘某明之死无犯罪事实发生,排除他杀的可能性。
  日,刘某明父亲刘某华向当地区人社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请求对其子按视同工亡予以认定。区人社行政部门受理后经审核作出了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日,刘某华向该市人社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称其子刘某明是在工作时间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病,死亡之前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进行了医治,人社行政部门应当顺应国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宗旨,认定刘某明之死为视同工亡。市人社行政部门经审理,作出了维持区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决定。
  本案涉及如何理解和适用职工因病死亡视同工伤的规定问题。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从立法本意看,该规定应当主要考虑了职工此类情形可能与工作劳累、工作紧张等因素有关,实质上是将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由工作原因造成的事故伤害扩大到了其他情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这部分人员的利益,体现了国家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但是,在工伤认定时,还应兼顾与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基金之间的利益平衡,不能无限制、无原则地扩大。实践中,各地由于对条例的理解不同,在工伤认定时作出的决定往往截然不同。
  那么,怎样适用这一规定呢?笔者认为,应当严格按照“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突发疾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三个要件并重来掌握,具体情形主要包括:一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当场死亡;二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情况紧急,不能坚持工作,直接送医院或经医疗机构当场抢救但在从发病时起48小时内死亡。
  本案中,刘某明当日身体出现不适之后,上午和下午都在继续工作,中午时自己去了附近卫生保健站看病,下午下班后骑摩托车去参加了同事聚餐,死亡时间是当晚回宿舍以后。可见,刘某明之死均不符合上述两种情形,故不能视同工伤(亡)。
  法律链接
  1、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国家人社部法规司日对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的函
  3、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的答复。
【】【】【】
更多关于&的文章
今日重点资讯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电话010--(编辑部)&E-MAIL:
Copyright(c),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免费找律师:400-888-8340
欢迎您来到我的个人主页!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与我沟通。我会及时的帮您解决法律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 > >
> 文集内容
解决问题总数: 1425
所在地区:广东 - 深圳
手  机:
电  话:8
邮  箱:
(电话咨询免费,咨询请说明来自法律快车)
执业证号:57476
执业机构:广东嘉得信律师事务所
联系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红岭北路中民时代广场2楼
诉讼费快速计算器
输入涉案标的( 即涉案金额 )
费用计算结果
1、主要适用于标的明确的财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的计算;
2、根据日实施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计算(元);
3、不明之处请咨询本律师。
律师所在地图
标  题:
发文字号:
颁布单位:
病亡视同工伤的构成条件及认定
作者:王明  时间:   来源:转  浏览量:0  
【案情回放】
& &赵某是浙江省某县兴达农电有限公司南湖营业部职工,负责总表安装、抄表和线路维护。2015年7月20日至22日,天气非常炎热,南湖营业部此时恰安排赵某白天外出催缴电费、安装计量表和线路维护,并且20、21两日晚还值夜班。22日白天,赵某和同事一起安装总表,下午赵某开始感觉身体不适,于晚19时左右下班回家。7月23日凌晨零时许,赵某病情加重,被送至医院急诊抢救,CT检查为脑干出血。零时30分,赵某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后于23日中午在转院途中死亡。7月24日医院诊断为:脑干出血导致死亡。
& &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接到赵某亲属工伤认定申请后,经调查认为,赵某是在回家后突发疾病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不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岗位上,不属于建立在此前提下的突发疾病死亡和经抢救无效48小时内死亡的情形,故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所规定的情形。2015年10月30日,该局作出湖人社工认字[2015]第15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 &赵某的亲属不服此决定,诉至法院。2016年3月,浙江省某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撤销被告某县人社局《不予工伤认定决定书》。该判决已生效。
  【不同观点】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赵某突发疾病后,未立即送医抢救,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是否应视同工伤。
  第一种意见认为,构成《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视同工伤情形,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岗位上;职工突然发病;发病的情况非常紧急,在工作岗位上死亡,或者从工作岗位上直接送往医院抢救并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本案赵某虽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岗位上发病,但发病后未从工作岗位上直接送往医院抢救,并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不属于视同工伤情形。
  第二种意见认为,参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规定,对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情形,并不要求职工在发病后立即送医抢救,只要职工在医疗机构初次诊断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仍然视同工伤。本案赵某在半夜病情加重送医抢救无效死亡,死亡时间在医院初次诊断后48小时之内,符合视同工伤情形。
  第三种意见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并未明确要求职工发病后必须立刻送医抢救,而且基于普通人对医学的认知水准和该种情形疾病的相对缓和性,职工本人或其所在单位无法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作出准确判断,并不能保证职工被立刻送医诊治。同时,如果以赵某发病后未立即就医诊治,而将其死亡结果排除在视同工伤情形之外,显然其承担的义务与其所应得到的视同工伤权利严重不相称,不符合法院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故该种情形应当属于事后判断,只要职工在上班期间、工作岗位发病,并在初始发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应视同工伤。
  【律师说法】经抢救无效病亡视同工伤之情形应属于事后判断
上海旭灿律师事务所主任菅峰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该条规定可以直接拆分为如下句式来帮助理解: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二)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对于第二种情形,该规定没有表述成“经抢救48小时之内无效死亡的”,笔者认为显然是在强调以下两层意思:第一,强调48小时的抢救时间是从突发疾病开始起算,而不是在抢救开始之后,故以医疗机构初次诊断,作为计算48小时的开始时间没有法律依据;第二,强调是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而不是抢救开始后48小时内死亡,故要求职工发病后立刻送医抢救,并在48小时内死亡方视为工伤,同样没有法律依据。
菅峰绿化四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对于职工发病后是否须立即送医抢救问题。
  有观点认为,认定视同工伤必须满足“发病的情况非常紧急,在工作岗位上死亡,或者从工作岗位上直接送往医院抢救并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条件,该观点存在三个瑕疵:第一,两种情形“发病的情况非常紧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故条例对于第二种情形给出了48小时的抢救时间;第二,该观点主观拔高了正常人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水准,现实生活中很多疾病虽然非常严重,如本案赵某之情形,初始症状并不明显,但在发病之后的短时间内——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小时,病情突然加重,并迅速出现抢救无效死亡结果,这是正常人无法预判的;第三,条例要求“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而该观点从“发病的情况非常紧急”推导出职工发病后必须立刻送医抢救这一条件,显然缩小了该条规定的适用范围。
  因此,基于普通人对医学的认知水准,和第二种情形下突发疾病的相对缓和性,条例未要求职工本人或其单位对职工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立即就医诊治,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的。同时,从权利义务相对均衡角度来看,在司法实践中职工发病后未及时就医,在下班后病情突然加重在初始发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如将职工未能立即就医诊治排除在工伤认定之外,因其未能及时就医诊治所承担的责任与所应获得的工伤保险权利显然不成比例。故上述第二种情形应属于事后判断,职工在上班期间、工作岗位发病,是否立刻送医抢救不宜作为认定视为工伤的必要条件。
  2.对“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时间起算点问题。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11月1日作出的劳社部函[2004]256号《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规定,“48小时的起算时间,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由于该条规定对突发疾病开始时间的确定缺乏严谨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各方对突发疾病到初次诊断之间间隔的把握,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2011年1月1日新《工伤保险条例》生效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贯彻执行新条例,于2013年4月25日作出人社部发[2013]34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在该意见中,原劳社部函[2004]256号《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的规定被删除。
  从实施意见的前后变化来看,笔者认为“48小时”的时间起算点从初始发病即开始计算,符合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和突发疾病紧迫性的特征。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规定实际延长了48小时的抢救时间。但这一延长没有解决职工发病后抢救时间的问题,相反制造了更多诸如首次就诊医疗机构的资质、级别,间接就诊认定等一系列新争议。人社局对职工在发病后死亡已远远超过48小时的抢救时间,法院仍然认为应当视同工伤也难以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尽完善,导致工伤保险承担了过多其他社会保险应当承担的责任,视同工伤在特定情形下成为职工家属获得国家经济帮助的救命稻草。但法官审理案件必须遵循法律,“48小时”抢救时间从初始发病起算,更符合法律本意。
  3.对于“突发疾病”第一发病时间的确定问题。
  对于突发疾病死亡情形,认定不存在困难。对于突发疾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如果不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作为起算依据,职工家属要证明职工是在上班时间内、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将会变得极其困难。对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根据该规定,“突发疾病”第一发病时间的确定,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形分别予以认定:一是职工突发疾病未立即送医抢救,下班后病情加重在初始发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职工家属提出工伤申请,职工所在单位对此不存在异议,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核后没有疑议的,可以不经调查核实程序直接认定职工死亡视同工伤。二是如果职工所在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用人单位举证证明职工不是在上班时间内或工作岗位上发病。
  通过庭审查明,赵某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身体已经出现异常,虽未被立即送医抢救,但其死亡从初始发病时起算,尚未超过48个小时,故应视同工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在职职工因病死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