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苏氏集团苏章断案翻译儿子叫什么

我想给我的男宝宝取四个字的名字!父亲姓苏母亲姓章,用苏章作姓2012年农历五月初六凌晨三点四十出生_百度宝宝知道《虎渡苏氏族谱》(4).
我的图书馆
《虎渡苏氏族谱》(4).
苏姓历史名人————————目录1、苏忿生2、苏从& && &3、苏代、苏厉4、苏秦& && &5、苏建、苏武6、苏章7、苏颂8、苏轼————————————苏忿生周武王时大臣忿生,系颛顼帝高阳氏后裔,西周开国功臣之一,与周公、召公齐名。为王族,因封于苏,故称苏忿生。也是我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灭商后,周武王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当周朝建立时,因有苏氏有功,武王赐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官授司寇(负责刑法 牢狱)之职,苏国都城在温城。苏忿生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此前商代冀州侯为有苏氏。 & & 温县传说,苏忿生是苏护的小儿子,因其父兄为伐商牺牲,他因年幼在愤怒中被周武王保护生存下来,后因家功封苏国任职司寇。主管司法,是朝中执政的六卿之一。居河内、扶风、武功。颇有政名,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为狱神。 & &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曾任周武王司寇。春秋时苏国被狄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纣王伐有苏获妲己,妲己就是有苏氏的族人,她的父母兄弟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苏忿生至少也应该是其族人,甚至很有可能真的是她的父亲。或者她的父兄像传说中的那样战死了,而同属武王**的苏忿生至少也应该是有苏氏部落酋长的继任者。他因年幼在愤怒中被周武王保护生存下来,后因家功封苏国任职司寇。 & & 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 & 苏忿生为昆吾后裔,昆吾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长子。 & & 黄帝之子玄嚣,其后代有叫苏忿生的,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洵在其族谱的后录上记载:我们知道苏姓出于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夏时其后裔被封于昆吾,西周初年,昆吾氏裔孙苏忿生因为能够公平量刑,管教百姓,被武王任命为司寇,他的封地就在苏国,也就是今天的温县。 & & 秋,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郤至曰:“温,吾故也,故不敢失。”刘子、单子曰:“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襄王劳文公而赐之温,狐氏、阳氏先处之,而后及子。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晋侯使郤至勿敢争。 & & 正义左传云苏忿生十二邑,桓王夺苏子十二邑与郑,故苏子同五大夫伐惠王。 温,十二邑之一也。杜预云河内温县也。 ... 正义括地志云:“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 里,汉、晋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左传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 & & 正义括地志云:“故温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汉、晋为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 左传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地理志云温县,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也。”& &温为苏忿生之封地。《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 《传》庄公十九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 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为《传》首见。 《经》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
蘇秦蘇秦是戰國時代最著名的說客、謀士,縱橫家中合縱派的領軍人物和最高首腦。他擅長於戰略謀劃、長篇遊說和辯論,所解決的問題都是當時國際上的首要問題或者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他遊說時善於抓住要害和本質問題,單刀直入、鞭辟入裏;富有邏輯性,說理清楚、極具信服力。他也是最講究語言修辭的說客,他的辭藻華麗、排比氣勢如虹、比喻誇張隨手拈來,各種修辭手段應有盡有,可以說他是戰國時代說客、謀士中的集大成者。 & &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南北為縱,是以魏國、韓國、趙國為中心,北聯燕國,南聯楚國,東聯齊國,共同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的霸權和侵略的國際戰略。其戰略核心人物就是蘇秦。 & & 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東西為橫,曾是齊、秦兩國用武力迫使弱國聽命,繼而兼併其他弱國的國際戰略。在戰國後期齊國衰弱之後,連橫便成為秦國專用的吞併六國的謀略。其戰略核心人物是張儀。 & & 合縱派的蘇秦一開始卻對秦惠王宣導連橫戰略,遊說秦王的奏章,一連上了10多次,但他的建議始終沒被秦王採納。他的黑貂皮襖也破了,100兩金幣也用完了,最後甚至連房旅費都沒有了,不得已只好離開秦國回到洛陽。他腿上打著裹腳,腳上穿著草鞋,背著一些破書,挑著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惟悴,面孔又黃又黑,很是失意。他回到家裏以後,正在織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給他做飯,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說話,因此他深深歎息:“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罪過。” & & 當晚,蘇秦就從幾十個書箱裏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陰符》來。從此他就趴在桌子上發奮鑽研,選擇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讀,而且一邊讀一邊揣摩演練。當他讀書讀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腳上。這就是成語“懸樑刺股”的來歷。他自言自語說:“哪有遊說人主而不能讓他們掏出金玉錦繡,得到卿相尊位的呢?”過了一年,他的研究和演練終於成功,他又自言自語說:“現在我真的可以去遊說各國君王了。”& && & 於是蘇秦就步入趙國的燕烏集闕宮門,在華屋之下遊說趙王。他對趙王滔滔不絕地說出合縱的戰略和策略,趙王聽了大喜過望,立刻封他為武安君,並授以相印,兵車100輛、錦繡1000束,白璧100雙,金幣20萬兩,車隊尾隨他後,到各國去約定合縱,拆散連橫,以此壓制強秦。 & & 從此,蘇秦在趙國做宰相,秦國不敢出兵函谷關。在當時,廣大天下、眾多百姓、威武的諸侯、掌權的謀臣,都要聽蘇秦一人來決定一切政策。沒消費一鬥軍糧,沒徵用一個兵卒,沒派遣一員大將,沒有用壞一把弓,沒損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諸侯和睦相處,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近。由此可見,只要有賢明人士當權主政,天下就會順服穩定;只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得到合適的使用,天下就會服從領導、歸順朝廷。所以說:“應該運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必用武力征服來處理一切;要在朝廷上慎謀策劃、運籌帷幄,而不必到邊疆上去廝殺作戰。”&&& & 當蘇秦權勢顯赫、紅極一時的時候,金帛20萬兩供他使用,他所指揮的戰車和騎兵連接不斷,所到之處都顯得威風八面,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莫不望風聽從他的號令。趙國的地位也越來越受到尊重。其實蘇秦此人,當初只不過是一個住在陋巷、掘牆做門、砍桑做窗、用彎曲的木頭作門框的那類窮人罷了。但現在的他卻常常坐上豪華的四馬戰車,騎著高頭大馬遊歷天下,在各諸侯國朝廷上遊說君王,使各諸侯王的親信不敢開口,天下沒有誰敢與他對抗了。 & & 蘇秦要去遊說楚威王,路過洛陽。他的父母得知,趕緊整理房間、清掃道路,雇用樂隊,準備酒席,到距城30裏遠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對他敬畏得不敢正視、斜著眼睛來看他的威儀,側著耳朵聽他說話;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樣在地上爬,對蘇秦一再叩頭請罪。蘇秦問:“嫂子你對待我為什麼以前那樣的傲慢不遜,而現在又這樣的卑賤下作呢?”他嫂子答:“因為現在你地位尊顯、錢財富裕的緣故。”蘇秦長歎一聲說道:“唉!一個人如果窮困落魄,連父母都不把他當兒子,然而一旦富貴顯赫之後,親戚朋友都感到畏懼。由此可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權勢和富貴怎麼能忽視不顧呢!”& && && &蘇秦的這段故事後來在元代被無名氏撰寫成《凍蘇秦》,演繹成戲劇。演蘇秦由窮困潦倒到發跡變泰的故事。《凍蘇秦》又名《衣錦還鄉》,全名《凍蘇秦衣錦還鄉》。《錄鬼簿續編》、《太和正音譜》見有著錄。現今流傳的版本只有一種,即《元曲選》丙集本。
苏武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陕西武功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兄弟三人,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神爵二年(前80年)苏武病故,终年八十余岁,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苏武墓,位于陕西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 东临漆水,西依凤岗,墓穴东向。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 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 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 等碑石。民国末期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毁,仅存墓冢,高约1.5米。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97年,世界苏氏宗亲总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公墓。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世界苏姓祭祖大会。2007年,苏武墓重新设计建造,大门修成仿汉代特有的塔式形状。进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苏武的塑像,衣着粗朴,手持节杖,脚下两只小羊,目视远方。主殿为苏武纪念堂,后面就是苏武坟墓,新修的汉白玉基座,坟前有三座石碑。 日至19日,在苏武故园武功县召开“世苏” 总会七届大会,并举行苏武文化艺术节,隆重纪念汉苏武当年“枚节牧羊,永不屈服,节旄尽落,亦不受降” 的忠贞民族气节,弘扬苏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的爱国主义精神。(苏登科日稿)
苏颂苏颂(),字子容,祖籍泉州。幼年居南安康美外祖家,聪颖过人,5岁就能背诵经书和诗文。庆历二年(1042)与王安石同榜中进士。初授汉阳军(今武汉市汉阳)判官,未赴任,改补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又调江宁任知县。任内整理户籍地册,合理征收赋税,积敝为之一清。江宁任期刚满,其父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去世。择地葬于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遂举家筑庐于其地守制。皇祜三年(1051)前后,苏颂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以“处事精审”而为留守欧阳修所赏识和信任。自此以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朗,太子少保,封赵郡公。仁宗朝任集贤馆校理时,对宫廷慢葳的各种书籍无不浏览,每天记诵二千言,从此对经、史、诸子百家、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宿、算法、山经、本草、训诂、文字,无所不通,而且都能“探其源,综其妙”,并“验之实事”,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此期间,他组织编审局。校定《神农本草》、《灵枢》、《太素》《针台秘要》等8部医书。嘉祜二年(1057),编成《嘉祜补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各20卷,前者收药物1062种,后者参考历代《本草》,与当时各州县绘制送上的药物图相对照,考定翔实,图文并茂。明代李时珍称誉此书“考定详明,颇有发挥”。神宗即位,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司马光、韩琦等人极力反对,斗争激烈,苏颂虽于韩琦等人关系较于密切,但并不坚决反对新法,只在青苗法施行以后,建议把各路提举青苗的官吏改为各路监司的属官,以免政出多门,使州县莫知所从。照宁三年,苏颂主持礼部项举,负责向皇帝举荐人员。王安石要破格提拔自己的学生秀州判官李定到朝中任太子中允,苏讼认为不合任官规定,与宋敏求、李大临一起拒绝草拟诏命,因此均被免去知制诰职务,外放为官,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熙宁三舍人”。元丰四年,苏颂受命搜集开国以来边境定界和其他各种有关文献,汇编成书,作为邦交依剧,六年(1083)书成,神宗很高兴。定名为《华戎鲁卫信录》。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元祜元年(1086)十一月,诏命苏颂定夺旧浑仪。他会同通晓算学,又有技术专长的吏部令史苏颂定夺新旧浑仪。他会同通晓算学,又有技术专长的吏部令史韩公廉及太史局一些有能力的生员,共同设计、制造水运仪象台,费六年而功成。台高35.65尺(约12米),宽21尺,分3层:上层放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放浑象,有机械动使浑象有旋转和地球的周日运动一致;下层设木阁,阁分5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为了使人便于掌握一昼夜的不同时间,利用钟、鼓、铃、钲四种不同的打击乐器;绯、紫、绿三种司辰服色,158个木人,其中4个活臂木人来表达时刻的变化,木阁的后面设有漏壶和机械系统,利用水力推动仪器动转。水运仪象台继承和发展我国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研究成果。它的活动屋顶、每昼夜自转一周的“浑象”和结构清巧的擒纵器,分别成为现代天文台的圆顶、跟踪观察机械——转仪钟和后世钟表关键部件的起源。绍圣初年()苏颂又与韩公廉合撰《新仪象法要》,代表着11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是我国现存的最详尽的天文仪象专著。全书分3卷,卷上介绍浑仪的设计,附总图4种,分图13种;卷中介绍浑象的设计,附总图7种,分图4 总;卷下介绍水支仪象的设计,附总图2种,分图21种。图中绘有机械零件150多种。附有依剧实测绘制的两套星图,绘星1460颗,比西欧在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观测到的星数多438颗,早400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夏至日,自草遗表,翌日在丹阳去世。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葬在丹阳县义理乡五州山北阜,赠司空,累勋上柱国,晋封魏国公。遗著有《苏魏公主集》72卷。
苏颂籍贯四种说法关于苏颂的籍贯,当代学者有以下四种说法:1、晋江说。《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重印版)苏绅条说:“苏绅,晋江人。”主要依据是《宋史•苏绅传》:“苏绅,字仪甫,泉州晋江人。”苏颂是苏绅的儿子,苏绅籍贯是晋江人,子随父籍,所以《中国人名大辞典》才有晋江之说。苏颂也自认晋江为“邑里”。苏颂《送黄从政宰晋江》一诗云:“泉山南望海之滨,家乐文儒里富仁。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怀章近辍枢廷杰,制锦重纡学馆人。岂独光荣生邑里,须知美化浃瓯闽。”与苏颂同朝为官的晋江人吕惠卿,亦称苏颂为“吾乡里先进”。苏颂的母族也是官僚之家。外祖父陈从易,字简夫,籍贯也在泉州晋江。据《清沟(陈埭)苏厝渊源》记载,苏绅籍贯在泉州、晋江槐市(今磁灶苏垵)一都云台(与南安交界)一带,即泉州、晋江、南安交界处。2、南安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张钰哲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版)说:“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张润生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说:“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省泉州一带)人。”《福建科学家小传》(陈龙等著,198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说:“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南安说的主要依据是《宋史•苏颂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另外《四库全书总目》在《新仪象法要》一书下写道:“宋苏颂撰。颂,字子容,南安人也。”《丹徒县志•苏颂传》沿袭这种说法,也写为“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不管是明代弘治甲寅志、崇祯壬申序、清代康熙壬子志、民国四年、卅二年版,还是新中国时期多次再修版,《南安县志》都有明确记载:苏颂,南安人。3、同安说。《中国历史大辞典•宋代分册》(邓广铭主编,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说:“苏颂()宋代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中国宋代科学家苏颂》(颜中其、管成学合编,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说:“苏颂,字子容,宋代福建同安人。”《苏颂评传》(管成学、王兴文合著,200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第383页)说:“苏颂生于泉州府同安县芦山堂。《宋史•苏颂传》、邹诰《道乡集•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曾肇《曲阜集•赠司空苏公墓志铭》,皆未言苏颂生年。此据苏颂薨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八十二,上推而得生年。”同安说的主要依据是民国十八年(1929)版《同安县志》卷25宋朱熹《奉安苏公祠告先贤文》:“故相苏公颂,同安人也。”又《苏丞相祠记》:“同安公邑里也。”可惜,没有明代隆庆志、万历志、清代康熙癸巳志、乾隆丁亥志、嘉庆志为佐证。4、丹阳说。《江苏古代科学家》(苏伯春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将苏颂列为江苏丹阳人。主要依据是苏颂的题跋。如《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卷64《题维摩像》之后署名“丹阳苏子容题”, 又如《题右军帖》之后题为“丹阳苏颂题”。 再如《题胡考甫书华严经》编末云:“元祐七年二月初七日,丹阳苏颂谨志。”苏颂的籍贯,到底是晋江、南安还是同安?他自已为什么写为丹阳呢?最重要的文献: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和苏象先《魏公谈训》,为何未言苏颂的籍贯?是相信正史,还是相信带有浓厚色彩的地方志?族谱记载能作为信史吗?研究历史,只能以史实为依据。澄清苏颂籍贯,应该是苏颂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苏登科日稿)
《虎渡苏氏族谱》只有初稿,已交理事会审阅。请各位宗亲提出宝贵意见,或参与编写本村社开基祖口传故事,并收集本村社新、旧族谱及墓志、碑文,以及拍摄祠堂、祖先遗像、祖墓相片。为编写好虎渡大宗总族谱,尽一份力量。非常感谢!通信地址:漳州市芗城区马鞍山路7号2栋206室&&联系人:苏登科QQ
苏舜钦北宋出过两家苏姓的名人。一家是祖籍眉州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另一家是祖籍梓州铜山的苏易简、苏耆、苏舜元、苏舜钦祖孙三代。苏轼的才华,苏舜钦自然只能望其向背,但苏舜钦的家世门第,苏轼可是比不了的。苏舜钦(),字子美,晚年自号沧浪翁。祖籍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自曾祖始移居开封。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曾任参知政事。父亲苏耆,官至转运使。大约二十一岁时,以父亲的官僚特权得以补太庙斋郎一职,调荥阳(今属河南)县尉,不久辞去。景祐元年(1034)考取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知县。  仁宗天圣以来,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进步之士开始倡导政治改革。从天圣七年(1029)起,苏舜钦不断上书朝廷和执政大臣,反复建议和敦劝改革时弊。庆历三年(1043),由范仲淹推荐,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成了当时政治改革集团的重要一员。次年保守派开始反击,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与同僚用院中废纸卖钱置酒饮宴,反对派找到了把柄,竭力诬奏苏舜钦监守自盗。参加宴饮的十余人一同被贬,苏舜钦以主犯被削籍为民。庆历五年(1045)春,离开京城南下,寓居苏州,筑沧浪亭,读书闲游度日。庆历八年,苏舜钦上书执政,为自己辩诬鸣屈。朝廷起用为湖州(今属浙江)长史,未及赴任即告病逝。  苏舜钦性格豪迈刚强,《宋史》本传说他“少慷慨有大志”,苏舜钦本人也自称:“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吾闻》),“性不及中庸之道,居常慕烈士之行”(《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可见他有着强烈的入世热情和立功报国之志。这种性格反映到政治上便是对社会时事的热切关注,对政治改革的积极投入。当时他对范仲淹、杜衍等改革领导者不时流露出的畏难观望、徘徊迟疑的态度明确表示不满,反复致书予以敦劝。  这种性格反映到文学上,同样是表现出积极的改革立场。在这方面颇得风气之先,发挥过重要作用。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中这样回忆道:“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苏舜元)及穆参军伯长(穆修),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笑之,而子美不顾也。”这里所说的“杂文”便是古文,而“古歌诗”则是指各体古诗,与宋初“晚唐体”“西昆体”擅长律诗不同。  苏舜钦早年写了一些揭露现实问题,批评政治弊病的长篇古诗。著名的如《城南感怀寄永叔》,描写了重灾之后饿殍遍野的惨状,并用对比的手法斥责了达官贵人的空谈误国。另如《吴越大旱》、《己卯冬大寒有感》等篇都包含了对统治者昏聩无能的严厉批判。《庆州败》则就宋军对西夏作战的一场败仗,抨击了宋军主帅的愚昧、将士的怯懦。《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诗歌”,应该说也包括这类指陈时弊,忧虑国计民生之作。  在诗歌艺术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一起积极寻求对晚唐五代以来卑鄙颓靡诗风的超越。不同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使他们的艺术探索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各成一家。欧阳修《六一诗话》说:“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忧国忧民的雄心壮志、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尤其是豪迈刚烈的性格,使苏舜钦的诗风显出特别的豪犷雄健、愤懑激切。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其五七言古调歌行中,既见于早年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歌,也见于一些酬唱赠答、即事感怀的长篇之作,即便是一般的写景咏物,苏舜钦也常竭力发挥想象,赋予**,铺张奥衍,力求写出奇特不凡的意境。如《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苏舜钦诗风的雄健豪犷有着学习韩愈“以文为诗”的一面,而其愤懑沉郁之处又包含了杜甫诗歌的潜在影响。苏舜钦是开北宋学杜风气的人物之一。他很早就开始搜求杜甫作品,二十九岁时整理编辑出《杜诗别集》。他的一些作品造语用字有明显仿效、化用杜诗的痕迹(刘敛《中山诗话》就举出了这方面的例子)。他认为杜诗的风格是“豪迈哀顿”(《题杜子美别集后》),他的诗风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与杜诗相通。其为人慷慨自负而偏多挫折不平,与杜甫类似,因而作品中多有磊落不平之情,常激发出沉郁悲壮的音调。宋末元初的方回说:“苏子美壮丽顿挫,有老杜遗味。”(方回《瀛奎律髓》卷22)  苏诗不尽是豪迈愤激,苏舜钦的一些岁时写景的近体律绝,尤其是削籍为民后的寄情山水,幽居闲吟之作,多写得明丽清雅,平夷妥贴。  苏舜钦是一个富于英雄性格,同时也是一个富于艺术气质的人。他以诗、书称名当世,于书法工行草,风格亦如其诗,豪放飘逸。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艺术才能未及充分展开,诗风雄豪过当处,常不免有些粗硬。尽管如此,其忧时恤民,感遇兴寄的内容与宋初文坛流行的优游酬唱、浮靡歌颂相比,显示了新一代士人人格的恢张,其豪迈雄肆、愤激悲壮的风格相对于宋初诗风的卑弱萎靡,更是一种矫起振奋的力量。苏舜钦与欧阳修、梅尧臣一道代表了宋诗革新的方向,他们的诗歌创作标志着具有**特征的宋代新诗风的确立。苏舜钦卒于庆历八年(1048)十二月(《欧阳文忠公集》卷31《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终年41岁。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442有传。
苏天爵苏天爵(1294 一1352 年),字伯修,真定(今正定县)人。苏氏家族是真定大户,苏家在真定新市乡滋水北岸建有一座藏书院,取名“滋溪书堂”,藏书非常丰富,这对苏天爵少年时读书和后来的著书都很有帮助。他的父亲苏志道,初为真定县吏,以后到京师,曾在户部、枢密院、中书省、刑部等机构任职,最后官至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在岭北救荒有惠政,时称‘能吏”。& & 苏天爵从小受到家风的熏陶,年轻时又受业于安熙、吴澄、虞集等儒学大师,使他学业早成,出类拔萃。延佑四年(1317 年),苏天爵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被授为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从此踏人仕途。当时,他年仅23 岁。& & 延拓七年(1320 年)二月,苏志道刚从和林调回京师就病故了,不久,苏天爵的母亲也去世了。依照礼制,苏天爵在家守丧三年,期满后,调任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1324 年)改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这是苏天爵第一次担任史官。至顺二年(1331 年),升为修撰,不久,外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这是苏天爵第一次在监察部门任职。至顺三年,他奉命去湖北虑囚。虑囚,又称录囚,就是对囚犯讯察决狱的情况,如有疑点,即重新审查,并加以处理。苏天爵作为监察御史,不顾道路僻远,天气炎热,气候潮湿,奔波于湖北各地,纠正了许多错案。在返京的道途中,改授为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1333 年),复任监察御史,在官4 个月,上书45次,弹劾官吏5人,举荐了109人。元统二年,苏天爵预修《 文宗实录》 ,任翰林待制。不久,又任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 1336 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台都事。三年,任礼部侍郎。五年,外任淮东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又调人京师为枢密院判官。六年,改任吏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元史》 本传说:“是时,朝廷更立宰相,庶务多所弛张,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天爵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夙夜谋划,须发尽白。”  至正二年(1342 年),出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又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四年,召回京师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五年,外任山东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召还集贤,充当京瓷宣抚使。苏天爵体察老百姓的疾苦,严惩贪官奸吏,共兴除783 件事,弹劾官吏949 人,京都百姓称誉为包拯、韩琦。但他却得罪了宰相和一些权贵,被罢官回家。至正七年,元顺帝又复起苏天爵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尚未到任,又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当时“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事务最烦剧,天爵条分目别,细巨不遗。”至正九年,召为大都路都总管,后因病回京师。不久,又出任两浙转运使。苏天爵针对当时盐法的弊病,“拯治有方,所办课为钞八十万锭,及期而足”。这表现了他也很善于理财。至正十二年(1352 年), 农民起义军,自淮右发展到江东,朝廷又任命他再次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令他总兵于饶州(治今江西省波阳县)、信州(治今江西省L 浇市西北)一带剿灭“妖寇”,收复“一路六县”。就在这一年,苏天爵病逝干军中。时年59岁。& & 《元史• 苏天爵传》 ,详细地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并有许多赞美之词。总的讲来,苏天爵在仕途上还是顺利的,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也是具有显著政绩的。他的一生在京官和地方官之间,虽然调动频繁,出出进进,共有数十次。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在监察部门先后八次任职,又三任史官,前后达8 年之久。《元史》 本传对他的赞美之词,难免有过誉之处,但在元朝末期,吏治极其腐败的情况下,苏天爵堪称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秉性耿直的一代良吏。& &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苏天爵虽然长期为官,且有政绩,但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在学术上,尤其是在史学上。《元史》 本传说:“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记载,尝著《国朝名臣事略》 十五卷,《 文类》 七十卷。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虽老不倦。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叙述颇为简要,评价也较中肯。他所撰写的《国朝名臣事略》 和《文类》 ,是两部中国史学名著,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苏天爵成为元代著名史学家。& & 《国朝名臣事略》(后世改称《元朝名臣事略》)巧卷,成书于元文宗在位时期(1328 一1333 年),在史学著作分类上属于纪传类。苏天爵集录元初至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 一13 加年)47名大臣的碑铭、行状和家传等材料,并在每段事迹之下,注明材料的出处,极具史料价值。在收人该书的47 名大臣的事略中,反映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该书引文多达123种,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其中所引用的原书有许多已经散失,幸赖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某些篇章,成为《元史》 列传部分的材料来源之一。& & 此书在解放前有《 丛书集成(初编)》本,解放后,有中华书局影印元统乙亥(1335年)刊本。19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元朝名臣事略》校点本。& & 《文类》,当时称《 国朝文类》,后世改称《元文类》 ,70 卷,又目录3 卷。成书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 年)之前。苏天爵编纂此书前后用了加年的功夫,他多选录“有系于政治,有补于世教”或“足以辅翼史氏,,的作品,所以本书收录的很多篇章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集。书成之后,元中书省认为所收诸篇,“有裨治道”,命江南行省以学校钱粮刊版印行。  《元文类》的编纂体例,是按文章的内容和体裁,分为43 类,其特点是分类很细,计分为:赋、骚、乐章、四言诗、五言古诗、乐府歌行、七言古诗、杂言、杂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诏赦、册文、制、奏议、表、笺、潇、铭、颂、赞、碑文、记、序、书、说、题跋、杂著、策问、启、上梁文、祝文、祭文、哀辞、溢议、行状、墓志铭、墓褐、墓表、神道碑、传等,分类如此之细,除便于查阅、校阅之外,也反映了以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元朝,在文化上与汉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情况。  《元文类》 中的碑文、行状、墓志铭、墓揭、墓表、神道碑、传等,保留下来的史料多,也最为宝贵,而所录册文、表、颂、赞等,则大多是些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史料价值不大。赋、骚、诗歌等在文学史的研究方面很有价值,其中有不少纪事诗歌,从史学上讲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苏天爵还参与了《英宗实录》 和《文宗实录》的修纂。此外,他还编有《辽金纪年》,《宋辽金三史目录》两书,对宋、辽、金三史的编修提供了资料。& & 苏天爵还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滋溪文稿》。该书共收人他所写的诗文325篇,分为30 卷。其中词、赞、铭、诗、记、序、制浩、祝文、表笺、祭文、策问、书信、杂著、章疏、题跋共217 篇,分编为13 卷;碑志、行状、传记共108 篇,分编为17 卷。他的诗文中尤其是碑志、行状和传记中保存了很丰富的资料,在元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滋溪文稿》 在1997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给读者查阅提供了方便。陈高华、孟繁清两位先生为点校本撰写了《前言》 ,对苏天爵及其诗文作了介绍和评论,可供参阅。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章字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