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户我一直住在老房子里因为下雨到处都漏雨

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662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恩施州水文局“精准扶贫”入户调查小记
来源:恩施州水文局
发布时间:
责任编辑:谢奇
审核签发:孟梦
【|||】宣城日报社&主办
所在位置:>>新闻中心&&详细内容
白地镇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人掉队
自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旌德县白地镇深入贫困农户调查走访,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对全镇113户286人贫困人员确定县镇村三级包保结对帮扶,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帮扶,不让一个贫困户在扶贫的路上掉队。
政府托底建房 村民老有所居
今年9月6日,家住白地镇汪村羊山组79岁的任农和喜笑颜开,这天他们终于搬进了新家。新房子三室一厅一卫宽敞明亮,屋内水泥地面平整舒适,墙体刷的洁白干净,任农和彻底告别了住了52年的土坯老房子。
52年前,任农和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盖起了土坯房,这52年里,村里人的房子从土坯房变成青砖平房再变成楼房,而他家仍旧是土坯房。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开始漏雨,土坯也开始脱落风化,甚至厨房的墙基都出现了中空,成了不折不扣的危房。任农和也知道住着不安全,可他经济困难实在无力盖房。
今年6月25日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任农和的土坯房淋得摇摇欲坠。就在他担心受怕之时,4名白地镇干部冒着大雨来到任农和家中,将他家人连夜转移安置。两天后,镇里出钱将这座住了52年的老房子推倒,新房子当天就在原址上开工,两个多月后任农和住进新房。任农和说,盖房的5万多元钱自己一分都不用出,全部由政府兜底,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圆了他新房子梦。
除了任农和,白地镇另外17户贫困户也由政府兜底建房。白地村55岁的陆小龙正是17户之一,因为经济困难,此前他曾一度连电费也交不起,并一直住在地质灾害点,无力建房搬迁。今年4月政府为他重新选址建房,7月份陆小龙就搬进了新家。
因人施策 扶贫拔根
扶贫要拔根,改善陆小龙的居住环境后,白地镇着手改善陆小龙的经济状况。考虑到陆小龙身患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村上支付工资聘请他为保洁员和地质灾害点联络员。同时考虑到陆小龙居住的地方离山场较近,适合养殖家禽,镇上便扶持他养殖土鸡。
如今,陆小龙养殖家禽近百只,还种植了4亩水稻。凭借着镇上的扶持和自己的勤快能干,陆小龙还有了人生第一笔积蓄,这让他燃起生活的热情。为了回馈社会,陆小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泾县献血。
“因人施策”受益的不仅仅是陆小龙,49岁的白地镇江村村民江中午同样感受深刻。江中午妻子患有糖尿病,家中仅靠他一人耕种5.5亩水田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经济十分困难。为了让江中午家庭早日脱贫,镇里决定对他和两个女儿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摆脱土地走上劳务输出致富的路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免费技能培训,江中午一家人都在上海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本人在上海闵行区从事房屋装璜工作,大女儿在黄埔区来福仕广场从事美容美甲工作,小女儿在闵行区梅隆镇古美西路奶茶店务工,三人月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妻子的糖尿病也得到有效医治康复。通过一家人的努力,江中午在白地镇政府边小区内购置了一套新房。
“感谢政府能根据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帮我们脱贫致富!” 江中午说,贫困户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去创造幸福生活。(姚小俊 本网记者 瞿佳龙)我的精准扶贫+ - 美篇
/&&&&我的精准扶贫+
我的精准扶贫+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 杨烁
这里是兴隆镇茅坪村,镇巴县委老干局精准扶贫定点村。5月19日11:40,来到我负责的新增包扶对象吴明平移民搬迁地。吴明平,年39岁,看着还挺精神,由于居住高山偏远,至今未婚,与67岁老母相依为命。原居住地离安置点约三十里山路,被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后,享受国家移民搬迁政策,移民点房屋主体工程已竣工。由于今日他在这给人当小工,每天工资130元,为了不耽误他挣钱,大概了解了下情况便走往下一家。老母体弱多病,守着老屋。家中养有一3岁左右的母牛,散养着二十余只鸡子,洋芋、玉米间作套种2亩,种有魔芋三亩,林木面积13亩,菜园地基本能满足自食。已加入了本村的一魔芋合作社。此人有上进心,很是欣慰。5月19日13:18,同老吴一道来到我的重点包扶对象谢希明家再次核准基本情况。谢希明,现年86岁,转业军人,家有4人,分别是女(残疾),外孙女,重孙。居住于半高山的茅坪村大湾小组,不通公路,无自来水。刚好在前往谢希明家的途中遇上了户主本人,这是一位白眉善目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路有点吃力,但却拒绝我们搀扶,精神还显矍铄。于是,我们与老人一同前往其老房子。沿途山路狭窄难行,生怕老人摔倒。走走歇歇,终于14:40到达目的地。这是六七十年代的土木结构三间老房,墙面剥落严重,但巍然不歪不斜,可见其土功深厚。堂屋的大门如众多老式土墙房一样两扇,原木呈现出朽烂之气,似乎一指头就能戳烂,门槛足有一尺多高,要高抬脚才能迈过,中间被刀日积月累地剁过,凹陷下去许多,显出苍老之状。挑上挂着的几串长长的玉米桻子在斜阳的映照下散发着勤劳朴实的乡间气息。挑水用的胶桶里面还存留着一点水,倒映着房梁、椽子被雨水渗过的渍印,忽闪忽闪的。堂屋的地面虽凹凸不平,但还显干净,刚剥过蒜苔的蒜衣洒落墙角,木制小饭桌擦出土漆的油光,上面放着刚刚为我们泡的茶水,自制的兴隆本土茶冒着腾腾热气和一缕清香,木椅也还泛着板栗色光,刚刚擦过。堂屋两边堆放着三四个装得实实在在的编织袋,一摸,是玉米粒和稻谷。老人家的女儿佝偻着背要为我们煮饭,被我们坚决拒绝,她便不知所措地来回走动着,手脚不知放向何处。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的长条老板凳上,开始仔细询问了家中基本情况,年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日常饮食、人客往来,以及山林土地面积等等等等,然后离座查看房屋四周、圈舍、牲口。长凳上留下了清晰的屁股印,估计屁股上也留下了板凳印记。这老灰印证着一屁股一个印哈,等同于“一步一个脚印”。厨房、卧室没有漏雨迹象,叮嘱要及时翻盖,以防霉雨季节,保证暂时的人身财产安全,重点要自救。后面的檐沟清理得很深,排水应该没问题。养有两条猪,但圈舍是木架子(老户基本都这样),散养着十几只鸡,偶尔卖点鸡蛋能买油盐酱醋补贴家用,年底一般能卖一条肥猪,自已宰杀一只过年猪,现在的火笼坑上头还烘着几只腊肉,乌黑乌黑的,还滴着油,一看便知是土猪儿肉。栽有洋芋三亩,玉米三亩,均是间作套种,看着长势喜人,粮食包括喂猪,每年都吃不完,卖玉米买大米吃。菜园地都能自给自足,很少买菜吃。勤劳的人不缺粮。他们愿意搬迁至安居房,已交纳2000元订金。真好,居住问题我不愁了!5月20日9:10,同老吴一道前往重点扶持对象魏平之、魏平寿家。值得一提的是,老吴还有三个多月就该退休了,而且刚出院不几天。但他还是来了ヾ(●??`●)?哇~看起他大步流星地跨过平板吊桥的感觉,有病?谁都不信,但是真的。这就是魏平之家,离公路不远,但家庭的确一个穷字了得。家中有老弱多病81岁的母亲和多病低能的妻子3人,三间土木房,几十年前粉刷的石灰斑驳脱落得失去了本色。间作套种洋芋、玉米四亩,种稻谷2亩,每年能收稻谷2000斤,洋芋7/8000斤,玉米2000斤。经济收入以买卖牛(这里叫牛客)、卖二头猪、适时打点短工补贴家用,年收入也有万余元。去年老干局开始来扶贫时,为其解决了扶持资金,新修了圈舍,现养猪3头,牛2头,几只鸡。
图为老吴在查看猪圈。火塘里的烟子熏得人眼泪直流。堂屋里交谈。这里既是客厅,也是粮仓,装着稻谷的尿素袋子清晰可见。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一次性水杯”,一个大瓷杯子倒了茶水,大家喝转转杯,这是前二十年东三区的老习惯。火塘里火焰紧裹着吊罐,旺火高燎,煞是好看纯朴、厚重的乡民们,你们好!主人执意留我们吃饭,但被我们婉言谢绝了10:40,前往高山上的魏平寿家。一看这路,怎一个陡字了得叫什么来着?镇巴方言俚语——搂勾子上走累了,欣赏一下这春天的美丽山色,为劳累气喘增添一点乐趣。你嘴张那么大,想吃野核桃?还早着呢!哈哈!!!五月正午的阳光挥洒在庄稼地里,也为我们的扶贫工作平添了些许干劲。勤劳的人们,你们努力,我们在鼓劲。青油油的玉米叶携卷着丰收在望的土豆苗煞是逗人心宽。布谷鸟(本地人叫包谷雀儿)在山梁间“好包谷”、“好包谷”不停地叫着,听着好不舒爽。山间不大的水田中,农家肥已蓄势待插,倒映着蓝天的水面泛着银光。风景这边独好秧苗茁状待发,孕育着金色的稻穗。丰收在望,稻香在望,幸福在望!走过沟壑,穿过树林,继续前行。路在脚下,你可走稳了!终于,12:35来到目的地——魏平寿家。这一家子,夫妻二人,一独子,看着身强力壮憨厚的魏平之为老吴介绍着眼不能观的境况由于居住地势恶劣,不通路,缺水吃,更不说自来水了,三十大几的儿子至今说不到媳妇。表面看,土墙房捨掇得不错,但堂屋内却潮湿不堪。这是水黄桶,比水桶大多了,空的情况下可以清洗、搬动。你见过吗?能盛下约一吨水。从低于居住地垂直距离五十米的地方抽上来的,干什么用?饮用水。阳光从树叶间挤下来,泼洒在这水黄桶内,映出蓝天白云,用于遮灰挡渣的红色胶盖被衬托得格外夺目。这是位于魏平寿居住地之下垂直距离约50米的饮用积水池。电源线、撮箕、抽水机。饮用水源,试想着盛夏干旱季节的境况,蚊子、浮虫……改善生存环境势在必行。在这里,他们家养有2头牛,1头猪。种有旱地4亩,水田1.3亩。年收稻谷千余斤,洋芋5千余斤,玉米千多斤。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近两年外出务工收入不过万元。他们意愿搬迁,但勤劳的农人离不开土地,想自主择地有个不大的菜园地。下山了,得注意把滑。此时,16:46此行,但愿如愿,如他,如我。
打开美篇查看全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准扶贫标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