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京能电力的资金流向向哪里

  我先说下产生资金的来源:工资:国营企业员工、政府部门的员工、贪官、私营企业员工、私营老板;企业经营增加值:国企、私企、政府部门;农业;商业;外汇储备;银行存款。以上有很多是重合的,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但我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怕了,怎么都流入了房地产,才知道,现在已经形成了死循环,怎么解。小溪汇成了河,河汇成了江,流入了大海???????????????????????????????????????????????????????????????????????????????????????????????????????????????????????????????????????????????????????????????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先说说工资:  (1)国营企业的员工,占比最大的是军工,银行,政府机构和其它垄断企业,比如烟草专卖、电讯等,这些企业收入相对比较稳定,有固定的公积金,是买房的最大群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买房是银行的优质客户,是现行政策最大的受益人群。据我所知一般都有至少1-3套房,因其基本是按揭买房,其中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在给房地产供血。
  (2)贪官,得到了大量的黑色收入,包括个人爱好就是各种收藏品、奢侈品、其次是买房一般是通过另一半,其次是养2奶3奶,包括买房和租房两种其次是受贿,其中蜗居里讲的很明白,现实中有雷政富的例子,我们是谈恋爱,古有杜十娘,现有郭美美,赵红霞。
  (3)政府机构的员工:和国企差不多,但是灰色的收入比较多,部门差距比较大,一般的员工基本能达到一人一套,但基本都是按揭,其收入的一半也基本流入了地产。
  楼主加油  
  以上的人们是买房毫无压力的,慢慢的成了食利的固化阶层。下来说说私企员工和打工者
  进权贵腰包  
  (4)私企中高收入者,其生活中不买房是不可能的,否则连婚都没发结,一般的就是工资又能里付月供,因此集全家之力给个首付,工资的一般或者更多流入了地产。这里就顺便说下,老年人的退休金,和农村打工者的收入,基本上由于首付的关系,也流入了地产。
  这部分人将来会是最大的不稳定性,因为人员的占比很大,又有思想和文化,是将来的维稳对象,2008年的房闹最大群体
  (5)私营老板,这里只说现实的,多年的打拼,一般都是全款买房,现在实际的情况分化很大,上市公司,太有钱,现实中的企业在经济的波动中变化很大,理财和生意的需要,多余的资金固化为银行的资金,部分用于炒房。这部人不好说,因为变化比较大。
  (6)普通收入者,指不在计划之内的普通员工,现在的收入由于物价的上升,工资的涨幅比较慢,逐步的沦落为城市的贫民,买房来说就是太奢侈,但是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须,现在都是租房,因此收入的1/3以租金的形式进入了房地产。
  晕了,都在供血!房价还要升?  
  你想坐在家里就能有一份收入吗,还在想着钱存在银行会贬值,还怕通货膨胀,物价涨房价涨油价涨就是工资不涨,赚了一年的工资连一个厕所都买不起,就没想想其他的办法?还在那里当苦力,血汗钱全被老板拿走了,不是有句话叫一进工厂深似海吗。为什么别人有钱,有钱的越来越有钱,还在继续有钱,这不是意外。赚钱的方法有很多只看你会不会把我,以前炒股人家赚了,后来炒房又赚了,那是因为别人会理财。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地管理自身财务资源的一个过程,是贯穿一生的过程。形象得说,收入是河流,财富是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财就是开源节流,管好自家的水库。现在最保值的是什么【黄金】对吧,现在股市也低迷了。现在炒黄金全球都在炒,不管你懂不懂新手你都可以学,只要有点头脑的都会,不要对财富说没时间,多了解一种投资产品,就为您的财富多一份保障。上班族可以白天上班,也可以自己先挂好单,设置好盈利和止损。现货黄金特点
  1、24小时交易 获利即出  2、T+0 可随时买卖 短线交易风险小  3、买涨买跌双向操作盈利机会多   4、品种单一操作简单
  5、全球人民操作不易受庄家控制
  6、设置止损获利 风险可控性高   7、行情波动大 获利机会多  欢迎大家进体验群 学习验证 87V5
  (7)特别说明下,本来是无商不富,现在看下商业企业的资金流向了那里,商业的过程是生产、批发、零售,现在生产的成本因地产而上升,批发业的成本也因改造而成本上升,零售企业也因租金而急剧上升。这些产生的收益现在大部分流向了地产业。尤其是那个一铺养三代的狗屁理论,使得更大的资金进入了地产。
  下来说银行的资金:银行的资金就是大家的存款,个人,企业,国家财政资金。盈利的主要方式是存贷差,其余就是各项的收费项目。目前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各种平台贷款。而且盈利最大,风险最小的就是地产贷款和房贷的分期付款,这是目前银行的主要盈利方式,决定了银行的钱是流向了地产。
  现在的限购和限贷只是限制了二手房的销售,是的资金的去向只是流向了新房,导致了新房的价格只会涨,不会跌。保证了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这都是D的绝对权利决定的  
  还有现在比较大的一块资金,就是信托资金,其实全部进入了地产,说穿了现在中国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其余的资金就是进入地产或者即将进入地产,说穿了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大的工地。实业进入的资金在逐步萎缩,欧美资金、日本的资金,现在基本都在回流,最近有人统计了即将倒闭的8大行业。说明了什么。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地产行业流入的资金和流出资金,即生产过程的流入资金,这部分资金是要有利润的,比如银行的信贷资金,信托资金,各行业的小贷资金(其实项目贷款),另外就是零售资金,这部分现在在萎缩,能买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少了,所谓的刚需,投机的资金也在减少,银行的信贷资金从零售这个口进入的资金也在减少,但是因为地产现在的规模实在是太大,因此优势企业,也就是品牌企业在淘汰中就会有更大的优势,这就是国内的地产名企今年的销售情况越来越好,说明整个地产行业危险已经来临。
  说来说去,还是房地产祸害了中国,没事,等闹翻了,他们出国了,剩下的都是咱们P民的
  说来说去,还是房地产祸害了中国,没事,等闹翻了,他们出国了,剩下的都是咱们P民的  =====================  闹翻后,房子就是负资产,要交好多好多的税。送给p民,p民也要不起。  最后,生活便利的大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因为只有在大城市,产能养活底层p民。
  地产地产企业从银行贷款,钱从银行流向地产商,个人购房,从银行贷款,个人的资金和银行的钱流向地产商,。  地产商 的钱贿赂官员,买地,建房,最终流向钢筋水泥生产,建筑工人,政府的财政。  官员贪掉部分财政,他们的钱再次买房。在这个工地上循环。  中国GDP现在就是围绕钢筋水泥展开的  
  【看中国日讯】单独某一个金融领域是不会出现金融危机的,未来的金融危机必然是全面性的,所有问题一起爆发,你根本没有腾挪的余地,也无法出台对应的政策,也无法救市。  目前货币空转严重,货币离开实体经济空转,导致实体经济进一步困难,实体经济困难又会导致货币远离实体经济,恶性循环开始了。而企业的高负债将埋下天量呆账坏账的种子。货币空转和企业高负债再加经济放缓,注定中国未来将出现全面金融危机。  不提高民营经济的利润率,货币空转不可避免。而民营经济目前面临的低利润率境地,政府开出的药方却是产业升级,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实体经济利润微薄的原因一是普通百姓收入微薄,除了房租房贷吃饭外,几乎剩不了多少,这就决定他们购买商品时,价格是决定因素,价格战激烈,利润自然就低。奢侈品为什么利润高,因为奢侈品的消费品都是类似郭美美这样存款51亿的人,买东西就是为了炫耀,东西便宜它还不要。二是税负沉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房租每年都涨。三是人民币升值,利润每天都在下降。四是产业升级无法实现。  产业升级是一个喊了很久的话题,不过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这就类似于城镇化,城镇化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需政府外力驱动,产业升级也是如此,企业难道不想多赚钱,当然想,当然想产业升级,问题是中国的大环境不具备产业升级的条件。首先是价值观的体现,什么岗位最具价值,当然是公务员,虽然骂公务员的人比比皆是,但考公务员的人一年比一年都多,数千人争夺一个公务员岗位。为什么,公务员待遇最高,工作最稳定,讨的老婆最漂亮,灰色收入最多,工作最轻松,生活最安逸。一个人人追求铁饭碗不创新、好逸恶劳、高灰色收入的国家,一个人人都想做公务员的国家绝对无任何希望,无任何竞争力可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价值的人最该尊敬的人应该是科学家而非公务员,没有人愿意静心研究科研,真正的人才都流失到海外了,剩下一些擅长诈骗和吹嘘的所谓人才。我们的教育只要又红又专的人才,只专不红的人才我们根本不理会,实际所谓又红又专都是只红不专。其次是社会风气,浮躁、势利、短视,人人都梦想炒作迅速出名,出了名,不管是好名还是恶名,都能财源滚滚,整个社会都热衷于极度炒作,那些最红的电视选秀节目、煽情的电视剧吸引了年轻人所有的注意力,只要你红了,广告代言、出书、拍电视、电影,赚钱的机会多得很。对于这个国家真实的一面,年轻人一无所知,也不愿意知道,这也制造了大量脑残的粪青。  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制造轿车座椅,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量产轿车自动变速器,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能够生产汽车线束,没有一家LED企业能够生产白光LED磊晶,不管中外合资还是外商独资的都木有,没有一家企业拥有3G通讯底层协议栈专利,不管中外合资的还是外商独资的都没有,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制造最高附加值的Drillship,不管中外合资的还是外商独资的都没有。我可以给你列一百个领域都是如此,假如你有耐心看得话(一个收费1000美刀,只收现金,不要票据,现在都木人贴现了)。即便是在合资企业当中,中资也就充当投资人的角色,经营、采购和技术都在外方手中,中方只是捞点分红罢了。  即便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面临利润下滑的局面,高房价导致中国员工的工资成本每年都上升,上海和北京的研发人员工资已经高过台北,而提供的价值远不及台北人的一半。看看地球上最伟大的企业台积电就知道。外资纷纷撤离中国是大势所趋,中国不是劳动力短缺,而是劳动力成本超出了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企业只得转移到东盟,某些产品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低于在中国生产,如苹果mac的最后组装工序就流回美国本土,还有Google的手机,也打算在美国生产,以前都是在天津和杭州生产。  极度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浮躁、炒作的社会风气、极度虚弱的工业基础、行政化的市场化的大学教育注定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永远不可能升级,永远只能做最低档次的产业  这些存在于实体经济领域内的问题, 最深层次原因还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只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润,做事情越来越没有道德底线,毒食品屡禁不止。  不提高民营经济的利润率,货币空转不可避免。政府目前的方向完全错误,一方面,一旦出现某个高利润率的行业或领域,立刻就会被国企吞并或被国资挤垮,国进民退,国进的都是高利润率领域。而政府却想依靠几个红头文件和几句苍白的口号就让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简直是痴人说梦。  货币空转的原因不是因为银行不听政府指挥,是因为中国真正的高利润领域都被国企和房地产垄断了,实体经济利润微薄,根本没有资金愿意进入。然而银行就是靠放贷为生,不得不让货币空转,钱炒钱。政府红头文件不能解决货币空转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利润率。  不过目前无论是开放垄断领域还是减轻企业税负都是不大可能的。  开放垄断领域,特别是什么银行、铁路、电信等,这些都说了很多年,但是毫无成效。很简单,既得利益集团十分强大,民营企业想要进入,根本不可能,如余额宝,推出不到6天,用户就突破100万人;推出不到9天,证监会就点名批评其“违规”。 接下来余额宝必须接受证监会的监督,余额宝也必须履行基金销售机构的义务。规模小的时候还不会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规模大的时候要么被招为国有,要么消失。 未来马云如果搞阿里银行,一定会被现存的商业银行群起而攻之。  减税的空间根本没有,不加税就已经不错了。因为经济下滑已经导致政府入不敷出。2012年基本保持了收支平衡,中央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5500亿元。根据月中央财政收入情况测算,要实现年初预算确定的中央财政收入目标,今年后几个月收入平均增幅需达到11.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放缓,房地产的火热程度下降,财政收入增幅能维持在5%就算不错,预计2013年财政赤字可能逼近2万亿。  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现在经济下滑已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入不敷出,赤字迅速攀升, 前5个月全国不少地区财政收入增长未达到年度预期,其中内蒙古、陕西、河南、辽宁等地均表现明显。  其中内蒙古1-5月地方财政总收入1073.34亿元,同比仅仅增长0.1%。这大大低于内蒙古确定的2013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4%的目标。内蒙古地区1-5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2.59亿元,而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190.52亿元。已经出于经常帐目逆差项目状态.同样,辽宁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目标是11%,但是月份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42.8亿元,仅仅增长5.2%。全省1-5月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600.6亿元,增长17.2%。2000年狭义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13.5%,到2012年上升到22.6%,但是如果算上土地出让金收入、国有企业利润,2007年政府收入占到 GDP已经达到40%以上。而从1994年到2006年12年中,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人数每年平均增长1.5%,行政管理费用每年递增22.04%,这说明政府行政开支太大。  货币离开实体经济空转,导致实体经济进一步困难,实体经济困难又会导致货币远离实体经济,恶性循环开始了。每年超过12%的M2发行量,已经超过100万亿的M2,加上货币空转,再加上全球第一的企业高负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你紧缩就立刻爆发金融危机,你宽松,金融危机晚爆发,但越晚爆发金融危机的规模也就越大。你不紧缩也不宽松,大展走钢丝绝技,一样有风险,走钢丝最怕来风,这些风就是不可控的外来因素,比如美联储退出QE导致资本外流,热钱流入导致人民币贬值,热钱流出导致人民币贬值。贸易摩擦纠纷导致出口锐减,外汇占款急剧减少。越靠后期,极轻微的风都可能把你从钢丝上吹下来。
  中国企业的高负债也将埋下天量呆账坏账的种子,2012年中国企业债务约65万亿元,占GDP的125%,过去5年上升近30%;2013年预计达到80万亿,2015年超过100万亿。企业资产负债率迅速提升,A股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53%上升到62%。这还是经过粉饰过后的财务数据,实际资产负债率最少也在75%至上,上市央企的资产负债率平均超过80%。债务负担是全球水平的五倍,并具有债务规模最大、扩张最快、风险最高等三大特点。为什么企业热衷于借钱,很简单,实体经济不赚钱,只能靠借钱炒钱才能赚钱。还等于货币空转。  经济持续放缓,而债务却飞速增加,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流动性偏紧,融资成本也飞速增加,三个因素合力,最终将导致天量的呆账坏账出现。  源自香港南华早报的消息,2013年1季度,民生\中信\光大银行的上海分行不良贷款率暴增4倍,超过4%,超全国平均水平0.96%的4倍,中信上海分行不良贷款率达5%.民生和光大上海分行需要成立专门的坏账小组来应对 中信银行(601998,股吧)上海分行坏账达60亿不仅是这些中型银行,几乎所有上海地区的,浙江,江苏地区的银行都突然增加大量不良贷款,主要是经济下行,资金突然收紧导致,6月14日举行的江苏省工业企业融资洽谈活动中,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透露,今年1-5月,全国新增不良贷款中江苏占了40%左右,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近年来首次出现反弹,新增不良贷 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产能过剩行业,中小企业新增不良贷款较多。从江苏省看,钢贸、光伏、造船等行业是不良贷款上升的重点领域。据透露,月苏州、无锡的 钢贸行业新增不良贷款超过70亿元,无锡尚德的新增不良贷款在70亿元左右。多家银行业绩报告显示,新增不良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贡献最高。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经济放缓导致不良贷款率急剧增加,那怕只有一个微小的火星都可能导致移民潮涌现或社会不稳定,资本大量流出,人民币极度贬值,房地产泡沫破裂,流动性紧缺挤兑,最终将导致中国爆发全面金融危机,即便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万亿存款准备金、数百吨黄金也根本无法应对,一旦动用这些终极武器,这就好像最后的底牌,一旦掀了底牌,你就无牌可打,你就输了,就像战略核武器,一旦使用,那就是同归于尽。反而会导致社会更加不稳定,动用这些终极武器来消灭危机,意味着危机非常严重,恐慌心理一旦蔓延,政府说目前微博有1/3都是谣言,为什么谣言这么多还有人信,还有人传?就是政府信用太差,恐慌时无论你如何信心喊话都无法挽回。  目前危机最大就是理财产品,其规模越来越大,大部分都认为其类似存款一样的刚性兑付,实际理财产品是有违约的风险的,收益率越高周期越长的理财产品越危险,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2013陆家嘴论坛(官方站)期间透露,截至5月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9.8万亿元。国外机构估计的是13万亿。而6月下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因为流动性紧缺而暴涨,最高接近8%。几乎任何经济领域的学者都认为理财产品是不可能出现大面积违约的,理由是银行可以通过滚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银行间拆借资金、卖出债券等手段来兑付,这与庞氏骗局毫无差别,用新募集来的钱来兑付以前的产品收益。照这个逻辑,庞氏骗局也是永远不会被揭穿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问题,重新分辨难的呼声。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饥渴其实并非整体性饥渴,而是结构性饥渴;企业融资难的呼声,其实也是有真有假,有合理也有不合理。  资金流向实体的渠道堵在哪里了?   股市,我们容易受伤也善于忘却。刚刚过去的A股“5.28”暴跌,分析师们辛苦挖掘出了若干幕后推手,央妈也不幸“躺枪”,对部分大银行实施的千亿正回购位被指为推手之一。然而,当A股涨声再起的时候,股民的伤痛,连同央妈的委屈,瞬间变得不足挂齿。  但是,央妈被动实施的正回购,却不能不加重我们长久以来的困惑:在央妈持续降准降息及MLF、SLF、SLO等操作关照下,银行体系的资金应该很充裕了,充裕到用不了要主动还给央妈的地步,实体经济为啥还喝不到“水”、还在不停叫渴呢?  一边是水漫金山,一边是饥渴难耐?  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持续向好。央行两次SLO释放流动性1800亿元,两次降准释放流动性18000亿元。与此同时,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明显上升。至5月29日,7天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比1月末下降了177BP,按可比口径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季度末达到2.5%。市场流动性泛滥正是本次央行被动实施正回购的背景。部分机构资金充裕,有钱却贷不出去也融不出去,又无法提前归还MLF等向央行的借款,眼睁睁亏钱,不得不向央妈“求援”,请求收回流动性。  总体看,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处高位运行。2014年末M2/GDP已高达1.93,远快于其他国家,从量上看不是不足而是过剩。相对于流动性的增强,银行信贷供给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总体上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4月末全国本外币贷款余额达9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高出M2增速3.3个百分点。无论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还是银行信贷供给看,市场并不缺钱。  但是,面对市场流动性的滔滔江流,为什么实体部门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依旧?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现行指标的社会融资规模持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减少8949亿元。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5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1881亿元和4488亿元。表明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在减少。  一面是流动性泛滥,一面是众多小微企业饥肠辘辘、嗷嗷待哺,这是怎样的怪像?结论只有一个,就是货币政策传递的渠道不畅。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就明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表明高层对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的高度关注。  按照中医的说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或许是我国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困局的极好写照。实体经济融资之痛,痛在渠道不畅。唯有畅通市场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才能让实体经济获得资金之源头活水,才能焕发实体经济的活力。  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到底堵在哪里?  货币资金注入实体经济有两个节点:一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MLF、SLO、SLF等创新工具的操作,向商业银行释放或者收缩市场流动性;二是商业银行通过放松信贷或收紧信贷,增加或减少对实体企业的信贷资金。这两个节点正是我们寻找资金渠道堵塞的线索。  第一个节点:降息降准有效吗?  实际上,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降息、降准应该也必然会增加信贷供给,甚至还会降低融资成本,其实未必。央行开了总闸,但水龙头在银行手里。  其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调节的是商业可贷资金即信贷供给端。降低存准率相当于央行打开了联通商业银行的“闸门”,增强了是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但商业银行会否按照央行的预期,拧开“水龙头”,将信贷供给能力转化为信贷资金流、注入实体企业,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意愿。如果意愿弱,有能力也未必使出来,所谓“出工不出力”。  渠道疏通方案:存款准备金率本是一剂“猛药”,最好别当做“家常便饭”,否则极易导致流动性泛滥。定向降准或许是上策,但应辅以必要的后续跟踪措施,确保所释放的流动性能顺畅流入所支持的领域。同时,应进一步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挤压商业银行流动性滞留的空间。  其二:利率的下调,影响的是资金需求端的融资意愿,表现为企业融资意愿的增强。但是否一定会增强,要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即企业投资意愿是否会增强。由于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是直接瞄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下调基准利率会增强企业融资的意愿,但不会激发商业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的积极性。在贷款利率基本市场化(除了还有不超过4倍基准利率的红线外)条件下,调整贷款基准利率总体效果不大,既难以从整体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未必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渠道疏通方案:借鉴西方国家利率政策工具的运用模式,将利率政策调整的对象设定为再贷款、再贴现利率。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调整来影响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意愿。  第二个节点:水龙头真的开了吗?  在央行打开闸门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后,商业银行是否相应打开水龙头,向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银行在信贷决策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表现为不同行业、产业及企业间对资金的渴求程度不同。  表现之一:不良贷款上升态势使银行在开不开“水龙头”上很纠结,表现为贷款难与难贷款并存。不良贷款的上升,使资金管道在很多地方出现裂痕,在裂痕修复之前,银行不敢开“水龙头”。而不良贷款的沉积也使一些管道堵塞,流速减缓。表现为银行风险偏好改变,对不良贷款高的地区、不良贷款客户采取收回或者压缩措施。  渠道疏通方案:关键是改革商业银行的顶层设计,创新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减轻基层经营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压力。同时,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降低信贷资金沉淀率。  表现之二:实体经济“虚不受补”。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在整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受市场需求的制约,企业投资意愿较弱,导致新增信贷的需求不足。二是资金沉淀于僵尸企业,成为低效或无效投入,形成了社会资金的漏损。  渠道疏通方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实体经济吸纳和高效运用信贷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僵尸”企业的差异化处置和甄别机制,充分运用兼并重组、司法程序盘活存量资产等手段,多措并举处置“僵尸企业”,盘活信贷资源。  表现之三:资金脱实向虚,向股市倒灌。牛市的赚钱效应诱导实体经济的资金脱实向虚,向股市倒灌。据有关统计,至4月24日,今年A股证券资金账户净转入1.5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银行新增贷款的1/3。  渠道疏通方案:要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科学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导向。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抽血”效应。  表现之四:资金浇灌“旱涝不均”,大中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挤出效应。表现为大中企业过度融资、资金过剩与小微企业融资难并存。  渠道疏通方案: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手段,引导资源流向小微企业,实现信贷资源的均衡配置。关键是要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政策性担保弥补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弱质性;完善企业信用征信体系,以纾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激发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动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体经济需要资金清泉的浇灌,但不应简单地放水,要思其堪受,更要避免大水漫灌,导致资源低效或无效配置。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问题,重新分辨融资难的呼声。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饥渴其实并非整体性饥渴,而是结构性饥渴;企业融资难的呼声,其实也是有真有假,有合理也有不合理。
责任编辑:zk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鸿能源的资金流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