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为什么退出中国 乐天退出中国市场最新消息

高层被控有罪 在华近九成超市关闭 乐天还能撑多久
乐天创始人辛格浩抵达法院接受调查。
《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2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因被指控非法经营等罪名,95岁的乐天集团创始人辛格浩、夫人徐美敬,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辛东彬的哥哥辛东主、姐姐辛英子5人出庭受审。
在法庭上,辛格浩不时飙出日语,大声质问“谁敢判我”,最终因对法官吼叫和敲拐杖被强制带离法庭。
更为糟糕的是,由辛格浩一手创建的乐天集团目前状况不佳。据韩国媒体报道,在华乐天超市自从萨德事件爆发以来,近九成店面停业,位于韩国的 乐天免税店在失去70%的客流量之后,销售额也下降了25%,乐天集团每月承受的损失近1100亿韩元(合约6.7亿元人民币)。
从创始人被曝逃税,卷入“闺蜜干政”事件,到供地“萨德”,乐天这个韩国第五大财团,正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
韩国小子傍上权贵家族
辛格浩在法庭上大讲日语并不奇怪,2015年乐天家族上演争产大剧时,韩国媒体发现日本媒体在提到辛家人时,用的都是他们的日语名字,例如称辛格浩为重光武雄、称辛东主为重光宏之、称辛东彬为重光昭夫。
据媒体报道,辛东主、辛东彬因为均出生在日本,韩语说得都不如日语流利,一家人私下经常用日语交流。
1942年,20岁的辛格浩离开故土韩国,乘船去往日本,开始了他“旅日韩侨”的生活。
众所周知,日本是自我民族意识极强的国家,非本民族人士经常被划归为“异类”,当时处于“殖民地统治地区”的人的处境更是如此。辛格浩在日本的成长过程异常艰辛,难以获得尊重。
幸运的是,辛格浩抓住日本战后的机会,从食品起家,在1944年创立了自己的食品加工厂。辛格浩从大兵们不停咀嚼的口香糖中发现商机,雇请一名药剂师,又借钱买来切面机试制口香糖,并于1949年成立乐天口香糖公司。
令辛格浩平步青云的是,他迎娶了一名叫重光初子的日本女孩为妻,同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日本名字:重光武雄。
重光初子不是一般的平民姑娘。据媒体报道,她是日本二战甲级战犯重光葵的外甥女,二战结束之后重光葵重新得以重用,辛格浩凭借这个关系,一举跻身日本政界和商界上层,生意也越做越大。
结交三任韩国总统成就商业帝国
如果说和日本显贵联姻仅仅是辛格浩踏上富豪之路的第一步,那么和三位韩国总统的交往才彻底开启了乐天爆发式增长之路。
1967年,日韩邦交正常化。在商界浸淫多年的辛格浩看到了故土的商机,遂回到韩国成立了乐天制果公司,并且逐渐发展成韩国乐天集团。
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韩国政界。
当时,韩国正是朴正熙时代,这个时期的韩国政府为了在最短时间内看到经济发展成效,也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决定采用与韩国财阀联手打造经济帝国的经营战略,缔造出了三星集团、现代集团、LG集团、SK集团等众多世界知名大型跨国公司,他们在韩国经济和韩国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个非常微妙的细节是,彼时的辛格浩非常想在酒店旁边建设大型百货店,但是当时正值城市人口集中抑制政策大力实施之时,大型百货店难以获批。巧合的是,日下午,朴正熙批准了“乐天购物中心”项目,几个小时后的当天晚上朴正熙就被刺杀死。
在全斗焕执政时期,乐天集团再一次抓住时机,在汉城市中心建成了“乐天世界”,一跃成为韩国商业巨头。韩国媒体发现,全斗焕从担任国保委议长开始到任期结束,一直对乐天集团的事业照顾有加。尤其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前,全斗焕一心想要在汉城的蚕室地区建设大规模观光娱乐设施,而蚕室乐天世界最终顺利建成开业。
从1988年到2008年,经过20年长时间的商业积累和等待,辛格浩终于迎来了全斗焕之后又一届与自己意气相投的政府——高呼商业友好型政府口号的李明博登场。据媒体统计,李明博执政期间,乐天子公司从46个增加到了79个,资产总额从49.2万亿韩元上升到95.8万亿韩元,增加了近一倍。
每月损失1100亿韩元
相比于其他外资零售公司,乐天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长。
对于中国市场,乐天采取的是抱团出海的战略。先在中国投资了数家糖果和饮料公司,然后再介入零售业。2010年至今,乐天玛特的门店数始终徘徊在100家左右,雄心勃勃的乐天曾经计划在2018年门店增至300家,销售额实现2000亿美元,成为“亚洲零售第一”。
但是,乐天从进入中国开始,就一直缺少创新和投入,乐天玛特的经营也一直饱受“本地化不够、管理脱节”等诟病。资料显示,乐天玛特华东的门店平均每个每年仅有约3000万元销售额,这跟永辉、沃尔玛、大润发数亿元的单店销售差距明显。2015年,乐天玛特就关闭了山东的4家门店,退出山东市场。
“萨德”事件后,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乐天已经在中国主动关闭了20家门店,同时还有67家因消防整顿等原因而停业,近九成的乐天超市已经停止营业。
更令乐天雪上加霜的是,不仅仅是消费者望而却步,乐天玛特供应商也开始观望,他们担心乐天玛特可能撤离中国。一位供应商表示,目前不少供应商已经暂停向乐天玛特供货,正在商量如何向乐天玛特讨要货款。
据报道,虽然部分乐天超市宣布停止营业,但房租依旧得缴纳,同时员工工资也需要支付,还有不少的固定支出。根据韩国媒体的计算,乐天集团每个月都将损失约11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
韩国媒体指出,现如今韩国不仅仅是外交和安保,甚至连政治、经济等也全部陷入“萨德黑洞”。韩国有22% GDP来源于对华贸易,卷入“黑洞”中的乐天能撑多久,目前还不好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继乐天之后 韩国超市emart也要关闭中国门店
【亿邦动力网讯】3月10日消息,继Lotte(乐天)集团旗下超市乐天玛特陆续撤出中国市场之后,韩国另一大连锁超市——新世界集团旗下emart(易买得)也将关闭两家中国门店。挡不住的颓势:今年再关两家门店根据韩国媒体Pulse by Maeil Business News Korea的消息,emart官方日前公开表示,将关闭位于上海老西门城区的门店。同时,今年之内,位于上海的另一家门店也将关闭。该报道指出,emart见证了乐天集团因“萨德”事件而在中国遭到民众强烈抵制,不得不思考自身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风险,于是决定撤退。此次关闭上海的两家店后,emart在中国将只剩下5家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emart的关店被韩国媒体归因于目前中韩两国紧张关系所带来的影响,但emart在中国线下零售市场从几年前就开始“节节败退”,是个不争的事实。亿邦动力网从公开资料了解到,其实,这并不是emart首次在中国关店。早在1997年,新世界集团便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中国的“易买得”超市,之后分别以江浙、天津、北京为中心,开设了更多店面。最多的时候,2010年中国总共有27家店。但这之后就开始缩减:2012年减少至16家,2014年减少至10家,2016年11月其在中国最老的一家门店关闭后只剩7家。而到今年,其中国门店数量将进一步缩减至5家。(图片来自韩国媒体Pulse by Maeil Business News Korea)无疑,在中国市场,大卖场业态几年前就已步入“下坡路”。去年曾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和过去一两年类似,未来两三年,关店、转型等调整仍旧是这个行业主旋律。不过,从整个零售行业来看,市场是在增加的,具体到各个业态以及各个企业的情况则不尽相同。“那些精细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以及转型升级速度快的企业将会更快走出困局,反之则只有死路一条。”显然,emart在中国线下市场的败退除了跟零售行业的大环境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经营策略的失败。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emart中国公司在2014年的营收为3618亿韩元(约合3.1亿美元),亏损440亿韩元(约合3800万美元);2015年,营收为2212亿韩元(约合1.9亿美元),亏损351亿韩元(约合3032万美元);2016年,营收降低至1480亿韩元(约合1.3亿美元),但亏损减少至155亿韩元(约合1339万美元)。按照目前的情况,emart在中国继续关店很可能会对2017年的营收产生影响。试图转向电商,但能不能成还不一定不过,这些年emart在中国也并非没有做转型调整。2015年,在线下业务“大势已去”的情况下,emart选择了进军中国电商市场的新路径。2015年7月,emart牵手网易考拉海购,10月入驻了天猫国际开设了emart官方海外旗舰店,“蹭”上了跨境电商的热度。天猫国际的emart官方海外旗舰店网易考拉海购的emart产品紧接着,在2015年,emart迎来了大展拳脚的时刻。在预售阶段,其以815.774万元的总额排进天猫国际店铺预售TOP20榜单,位列第13位。新世界集团副总裁崔宇正还对外表示,将借这次双11之势推出多个emart旗下自有品牌。崔宇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我们在中国线下市场过得艰难,但在中国线上市场的发展可能性却越来越大。”他指出,进入中国电商市场是emart调整全球资产组合的最新行动,并表示“韩国线下消费者+全球在线消费者”成为未来emart新的全球化布局战略方向。为了提升在中国的知名度,emart搞出不少花样,推广上也更加重视以本土化。不仅跟随大流玩微博、微信,还联合KOL进行社交化营销。比如,emart母公司新世界集团会定期举办“Global Fam Tour(全球考察)”活动,邀请中国的知名博主参观新世界集团旗下的各流通渠道,博主亲身体验商品后,便以此为材料制作推广内容。这些策略的转变似乎的确为其提升了“再入华”的成功率。在天猫国际,emart官方海外旗舰店作为“韩国馆”的代表性商家获得了大量的曝光机会,打开其店铺的商品页面也不难发现产品销售的火爆——最受欢迎的五款产品总销售依次为12万+、7万+、6万+、5万+、3万+,其他产品的销量也是同行中较高的。而在网易考拉,很多emart的食品及日化用品也位于热门产品之列。Emart天猫店铺热销产品此外,在此前Lotte关闭天猫国际店铺时,曾有业内人士指出,emart可能是间接受益者。因为,“Lotte所售的韩国品牌,很多都有单独开天猫店,或者在其他零售商店铺里有销售,如emart、爱茉莉、唯美铺、tmon等。Lotte的退出对emart而言意味着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不过,纵观这两年风风火火进入中国电商市场的海外零售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还是极少数。一位资深从业者曾向亿邦动力网直言:“很少有海外商家能深刻理解阿里的复杂生态体系,也不懂中国电商市场的运营逻辑。大量企业涌来,平台的资源不够分,最后必然抓大放小。很多海外商家来到天猫,最后的命运恐怕都是陪跑。”除了已经离开的Lotte,emart还面对着众多强敌,他们都是这几年进驻天猫等平台的商超类海外零售商,比如澳洲的Chemist Warehouse、美国的Costco、日本的松本清、英国的Sainsbury’s等。显然,emart在中国从线下转向线上的行为能不能成还不一定。在中国之外寻求新的海外扩张虽然在中国线下市场一再关店、收缩,但事实上,近年来,emart在整个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是非常积极的。其官方曾对外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到明年海外市场营收能够超过1000亿韩元(约合8650万美元),几乎是今年预测值(530亿韩元)的两倍。而考虑到海外业务的扩张,公司今年整体营收目标是比去年增长65%。据了解,去年,emart的消费品出口额达到320亿韩元,相比2015年的81亿韩元有极大的增长。目前emart的出口业务已经涉足10个国外市场,今年的目标则是把这一数字扩大到20。根据其官方消息,今年1月emart已开始出口至菲律宾,本月还将开拓日本市场,紧接着4月进军英国,此后再陆续进入泰国和台湾市场。此外,emart销售部门负责人Shim Jin-bo日前还对韩国媒体表示,今年下半年emart将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荷兰,逐渐把业务覆盖全球各地。如此看来,除了中国市场之外,emart的野心真可谓遍及四方,寻求进入更多国家可能也是emart应对中国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文章关键词: 萨德
开业:2017-12面积:120万O开业:面积:32万O开业:面积:12.6万O开业:面积:14万O
业态:其它零售面积:30-80O业态:餐饮面积:O业态:服饰/鞋类/箱包面积:50-120O业态:儿童亲子面积:200-2000O
×扫描分享到微信云财经聚合引擎(TM)共找到相似文章
篇,部分传播轨迹:
{{{item.date}}}
{{item.title}}
来源:{{item.copyfr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天在中国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