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什么网游最火人最多租用我的车下乡做宣传(电器),不知道怎么了,工商局人来了,把东西还有我的车都给扣押了,经核

微信扫一扫关注
您当前位置:
&&&&&&&&&&&&&&&正文
有一火人在做宣传电器的租用我的车,被工商局查到了,没有营业执照,把货全扣了,连我的车也扣了,我去要他
有一火人在做宣传电器的租用我的车,被工商局查到了,没有营业执照,把货全扣了,连我的车也扣了,我去要他们也不给我,我真倒霉,我也不知道他们没有营业执照,怎么办,我怎么样才可以把我的车要回来呢?帮我出出主意!谢谢大家了
河南 郑州 发表时间: 23:49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后解答该咨询。
找法网认证系统
温馨提示:只有认证通过的律师才能回复咨询。
律师回答共 2 条
您好,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律所:河南焕廷律师事务所
回复时间: 09:39
回答者将收到好评 好评数已记录
你好,需要工商局调查清楚该车才有可能要回来
律所:河南智举律师事务所
回复时间: 10:04
回答者将收到好评 好评数已记录
营业执照工商局
营业执照:办理
营业执照:变更
营业执照:吊销
营业执照:工商
营业执照:注销
债务债权相关词条:
遇到营业执照问题您可以尝试:
根据您遇到的问题找一个专业律师
根据您遇到的问题看相关法律知识
不用注册,快速回复,马上在线咨询专业律师!
您的问题描述越详细,律师回答越及时越准确~
律师回复后第一时间短信通知您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验证码错误!
找法推荐律师
吉安优秀律师
债务债权律师
专长:债务债权
相关法律帮助
热门找律师:
热门问题:
热点推荐:
Copyright@ 版权所有 找法网()- 中国大型法律服务平台&墨色黎明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墨色黎明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e1ec01',userId:,blogListLength:30};二狗汪汪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二狗汪汪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userId:,blogListLength:1};我的图书馆
作者:&&1、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2、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3、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4、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5、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6、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7、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8、伊甸园:&&&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9、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10、多米诺骨牌:&&&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11、象牙塔:&&&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12、滑铁卢:&&&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13、鳄鱼的眼泪:&&&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14、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章立凡:大历史就是一个拼图&&&&&&&&&&本文是近代史学者章立凡(章乃器之子)在米鹤都著《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座谈会上的发言。&&章立凡:刚才各位讲的,我很受启发。我们这群人坐在一块儿说同一件事儿,也是缘份,白头三代在,闲坐说文革。米鹤都有点子承父业的味道。很多当年文革的资料,都没有作为资料的碎片理出一个近现代史的大系来。这个工作一直没有做起来。 米鹤都这么做,进行口述史,以这个资料为基础,把整个的框架搭起来,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意义很大的。虽然说层面上现在仅限于北京地区的红卫兵,但是我觉得有这个框架还可以扩展。  各说各话我很同意。米鹤都这套书我看了第一本,感觉好象是圈子里面的人在说。第二本范围更大一些,米鹤都自己也说希望找不同的人回顾他们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这个角度逐渐的就更健全了。  当然,人难免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经历,所以我们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切当事人说自己经历的历史的时候,往往都看成个人史了。因为你个人参与了,有情感,甚至有血缘的关系,等等。我自己写东西,有时候也还是脱不出这个圈子,这就不够客观。但是这不要紧,因为是个人写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历史就是一个拼图,每个人拼一块,拼得越多,可能就越立体,最后就有一个公约数。这肯定不是咱们现在编的国史、党史。所以,我有时候在想,关于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当然我们很不幸,但我们也很幸运。很不幸就是国家和个人命运有很多坎坷。说我们幸运,可能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几百年,上千年都不太容易碰到。在世界史上也不太容易碰到,而我们赶上了,我们是亲历者。这是一种幸运。可是这个幸运中间也有一个评价的问题。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有自恋的情结,这种自恋情结也自然,是出乎人的本性的东西。  王友琴的书我也看了,但是我觉得王友琴的东西缺少一点,她只讲结果,没有动机,文革怎么发生的,这些暴行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她只是把事件都罗列了。当然从史料的角度来说也很重要。 米鹤都又从另一个角度,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思想历程怎么样,我说别管书名怎么样,心路俩字还可以。把这一代人的心路说出来了,不管是与非,派系,有时候都可以忽略。你想,100年以来,500年以来,人们怎么来评价这段历史?那是人家的事儿,我们管不了。我们现在只能把我们经历的事情。按照我们的思想记录下来,当然有主观的成分,当然不要紧,有记录比没记录强。  所以,米鹤都做的事儿,第一步是把很多人的记录整理出来了。这是一大贡献。第二,他想在这个基础上再条理化,形成一个研究框架。我觉得这个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说,这中间可能涉及到的历史有没有党性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没有党性的,除非党史。真正的历史是没有党性的,因为党活不了那么多年。昨天大家还纪念戒严法解除20周年,蒋经国就讲过没有永远的执政党。所以我们要跳出那种语境,我们现在很多叙事还很难做到跳出当年的语境。所以我们当时的思想,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对领袖的崇拜,就自然地让我们在这个语境里面说话和回忆,这个都不可避免。但是,我觉得需要反思的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比如说血统论的问题,这个问题今天其实也还存在。韩寒讲素质论,其实就是扩大了的血统论,他就说中国人素质不行,其实就是说这个族群素质不好,前提也还是一个血统。  我们现在不要忙着急于评价。有时候你想,这些历史确实很精采,比如刘辉宣说我们这代人精采。你看春秋战国的历史肯定比太平盛世时候的故事多,就精采,军阀混战的时候故事也多。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越纷乱的时代,越斗争残酷的时代,故事越多。所以,我觉得这段历史,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结,这种情结在所难免。  可是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就是我们不要变成活化石。我跟蒯大富聊天,聊过两次,我认为他就是一个活化石。他跟你聊的时候必定随身带着两本相册,要把所有的人物给你看一遍,而且第一次聊和第二次聊都基本上一样,他实际上已经变成祥林嫂了。他的人生已经定格在那个时代了,你想问他以外的东西,说你怎么反思,你达不到这个目的。但是这个可以原谅。只要他是真实的,我们就可以记录下来。  我在文革中跟许浩渊聊过天,她自己回顾,说我们那时候就好象是贵族革命。我不知道这种反思怎么着,但是起码她能这么想。米鹤都这本书比较男性化,可能对女性挖掘不够。我觉得可能还需要再访问一些当年的女生。我发现有时候女生比男生还激烈,可能是这个性别决定的,一旦她们认准了这个事儿,有时候比男的还执着。  第一是说了一个大框架,第二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我觉得中国人的派系的问题,从国民性的角度来说还很是一个问题,往往只讲历程,不讲是非,我一旦归顺了哪个团体以后,就以这个团体的是非为是非,而没有真正的是非。所以说那时候为什么被毛这个人利用,也是这个问题。一旦被收编了,或者你自认为被收编了,就跟着搞到底。最后发现自己被耍了以后,虽然有失落感,但是情感上难以割舍,因为毕竟是自己历史的一部分。人很难否定自己。  我有一次和胡德平聊天,他说去德国访问时,他跟经历过纳粹时代的人聊天,他们就特别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我很赞成书眉上的这句话:一个不能正视自己过去的民族,是永远无法真正崛起的。我觉得德国人的这种反思,他们有思辨精神,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比我们深刻,而且他们在战后又经历了分裂之苦。我想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现在分裂之苦也是有的,我们是海峡两岸的分裂之苦。但是你回顾起来看,现在有很多人,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网络上也看到,他们拥护文革,既然后毛时代不好,毛时代就一定是好的。他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思维,就是走直线,而且还是往后看,他也没往左看,也没往右可,也没往上下看,最后就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文革讲平等,反特权,反对官僚体制,他把这一套和现实做一个联系以后,就简单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但是他们就没有立体的思维,只有线性的思维。这也跟我们这么多年来屏蔽文革,不许研究文革,说实在的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经常说反右就是文革的预演,发动群众斗干部,冲击官僚体制,这种办法实际上不是第一次了。这些东西,当然归结到我们这一代人在中间是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是怎么被利用的,为什么会被利用?我们在此前就生活在一个过分政治化的氛围之中。这在一个正常的国家不会这样的,我觉得公民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过分热衷于政治,凡是过分热衷的国家这个国家肯定有问题。但是我们出生以后就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且这种能量的释放,你看文革没有释放完,包括四五运动也没有释放完,这种政治情结真正释放完是1989年以后,那时候大家忽然大彻大悟了,干脆个人顾个人,该发财发财,该下海下海,就没有人再关心政治了,政治能量都释放完了,政治情结也没有了。现在往下的这一代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一段人了。  再有,我们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我的观点,我们近代以来没有什么真正的政党,只有会党,如果由会党政治变成现代的政党政治,这是需要我们这个体制有一个比较大的思考和改变,否则我觉得这个社会很危险。  &所以,我们今天回顾自己的经历,把这些东西总结出来,也是要有一个警示,这个警示不仅是对我们自己,也是对现有的体制到底何去何从,我觉得应该早做打算。&&历史追求的是史实的还原&那是一个在纽约、华盛顿街头,摩天大楼廊柱下、老建筑骑楼转角亦或在一家大型超市、不伦不类的中国餐馆里随时会撞见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将军、赫赫有名的大儒、动见观瞻的官吏的年代。是何其幸或是何其不幸,这些民国政要去国离乡颠沛流亡至此,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史上的黄金岁月。现在,在唐德刚走了之后,那个早已经远离的年代,显得更加飘渺。继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字之后,我们又丧失了一位历史学者。以《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历史》闻名两岸的唐德刚,让许多人第一次听闻“口述历史”这个新鲜词。他以口述历史起家,但是更让读者欣赏的,却是唐德刚的史论,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已出版唐德刚作品集共六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袁氏当国》,印数已超过五万册,比成名作卖了三万套的《李宗仁回忆录》成绩更好。唐德刚不是中国第一个口述作品的作者,唐德刚只是把口述历史推到一般读者眼前的一个人,他让一般读者知道天底下还有这么个学问,知道口述史的作者都不是等闲之辈,他对口述史的知名度贡献甚巨甚至后来几乎与口述历史划上了等号。“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做口述史研究,算是现代口述史的一个开端,跟录音机的发明和普遍也有关系。但是我觉得就算是完全笔录也没问题。工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观念。”国内做口述历史的丁冬说。在中国,运用口述方法着书的,首推作《论语》的那批孔夫子学生,孔子“述而不作”不止弄出了《论语》,他的弟子以此方法埋头抄录的还有《礼记.檀弓》。秦始皇时代焚书坑儒,以至于汉代初年没有书可以读,此时就要各家靠口传笔录,于是出现大量的今文家。从古至今,口述治史的运用不乏其人,连太史公编《史记》,有许篇章也是靠口述完成,否则上至轩辕商周下至秦王荆轲的故事,他哪能全都靠查史料而做出那七十多个人物列传。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的李宗仁活灵活现写得精彩逼真,是因为他与当事人建立了对话的空间,他的性格磁场刚好能配合李宗仁,于是相处的很好:李宗仁当时“状态”也合适:与白崇禧比起来,白将军到台湾度过余生,捞个对党国“有始有终”的交代,反看李宗仁无论和蒋介石矛盾多深,在危亡时分径自卸责逃到美国当寓公,把一切抛到脑后,想必是里外不是人,在美国的日子又穷极无聊、心中份外苦闷,此时唐德刚的出现等于给李代总统找到倾吐苦水的对象。于是唐德刚这个时代的宠儿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能作出这样一部精彩的史学作品。平心而论,即使今天同样的机会降临在其他人身上也未必能有同样的成果,如台湾中研院的《白崇禧传》,口述了一百多次,也没能让白崇禧的心口如一。毕竟口述历史是一个充满变数,因人而异,非常讲求互动性的治史方式:一个严肃、周延,拥有良好历史哲学修养,但像判官审问犯人的历史学家未必能取得李公的充份信任,让他和盘托出心中的想法──这正是口述历史最难得的部份。唐在抗战时刚好服务于第五战区的部队,和这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着一份其他治史者没有的曾经与传主并肩作战的“革命感情”。口述历史撰录者如果刚好与传主有相同的出身,是“圈内人”,往往可以让传主畅所欲言。唐德刚和胡适也有师徒之情,作口述工作时刚好两人都处于沦落天涯的境地,所以胡适口述历史也能做的很精彩。但唐和其他民国人物顾维钧、张学良等人的交往和交手,就没有这份幸运了。然而幸运仅此已经使得他在今天逝去之后,自己倒成了治史上的传奇。唐德刚不是一个拿着文件、日记、公文、信笺等等资料默默拼凑历史的人,这只是他工作方法的一部份,他做的最精彩的工作,是寻找到历史人物本人,去采集当事人的亲闻亲历的第一手资料。而今天有这份幸运的还真为数不多,《我的前半生》的真正作者李文达几乎和唐德刚在同一时间撞上了帮“帝王将相”做史的机会,那时的清废帝溥仪刚结束了十年牢狱之灾对于“党”派来的人岂能不全力配合,于是我们又有了一部精彩的口述历史,只不过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隐藏在口述者之后,完全看不见影子,而唐德刚不论在《李宗仁回忆录》还是《胡适口述历史》作品中,皆不时跳了出来,以撰录者的语气写了一些口述手记。在唐德刚的其他历史随笔作品中,唐还会大发议论,以论入史,他这样频频介入历史的结果是让一些学者不以为然。当然也有支持的一派,如书评家止庵就说:“咱们的口述自传太像口述者自己写的东西了,你看唐德刚的书,他是胡适的晚辈,你看他对胡适的了解和理解,使他的提问成为一种思想上的交锋,形成一种切磋,使史实更加严密。”在历史中,历史人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德刚的幸运是,他能打入圈子,能够接触到这些核心人物,说服他们说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的眼睛,套他们心中的秘密,去挑战当事人的讳莫如深或者避重就轻,观察他们的态度和情绪,并且将那些明显不符事实的情节删去,秉春秋之笔,明善恶之辨。这不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但却是第一次被创造出口述历史的新词,并堂而皇之的被用在史学研究的新探索。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大多数人喜爱历史,把历史当成读物展卷不释,可能没有这么崇高的动机,大家热爱历史,可能不是因为历史本身,而是“历史故事”的“故事”两字,历史中的故事太吸引人,往往比小说情节更折曲离奇,更惊心动魄,更浩瀚深远,充满智慧,然而不是所有的历史都被写成故事,大部份的历史是破碎、支离、散轶、不成组织、没有提炼的,就算职业的历史学家去做这些工作,他们之间也仅有少许人能把历史写成很好看的故事。把历史写得好看的历史学者其实不乏其人,如把中国历史写得好看的历史学家《追寻现代中国》的汉学家史景迁,《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的卜正民,《读蒋介石日记》的作者黄仁宇,还要算上《我的前半生》的李文达,只不过《我的前半生》是以溥仪自己语气撰写,前言后语都没交待其实作者另有其人。这四位历史写作者最大的特色是,建立了历史专业工作者与大众读者之间的一座亲近的桥梁,把历史写作变成一个大众的、能同时起到文娱效果、核心人物充满血肉、情味十足,而不是放在档案室的文史尸骸。黄仁宇《读蒋介石日记》是以分析人物日记与作者的亲历亲闻交叉而作,黄仁宇没有那份幸运可以和蒋介石坐下来谈个几年,做一次口述历史,否则这将比读日记更为生动。提到历史写作的大胆突破,英裔美国学者史景迁要更胜于唐德刚,史景迁根据第一手历史资料,用他自己的历史知识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最后甚至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成《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将之变成类似自传小说的故事。在过去几千年来,历史大都以全知人称的手法,写的是大人物、大事件、而且都是以文本分析的手法去判断当时大人物大事件发生的缘由。近三十年来,史学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治史的方法开始尝试以第一人称的方法写小人物、小事件,以小人物小事件来窥探大事件大人物。史景迁的创新在于他用大人物的小事件,来看大人物。他把一个过去的世界,生动呈现在现代读者面前,将历史与现代的界线模糊掉,让人仿佛置身过去。而唐德刚则是不时跳到读者眼前,希望读者不要忘记如今身处在哪里,不要把过去和现在混在一起,并且告诉你他的看法。这让我们想起一个人:高阳,高阳是小说家,却曾以“野翰林”自道,写得是正经八百的历史故事,高阳以小说家的身份用“史家之技”去创作历史故事,但与其他历史小说家不同的是,高阳有严重的考据癖,他的历史小说基本上是按照历史演绎而来,但小说就是小说,历史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内容上更多的是作者的创造和想象,“戏说”的成份多。然而很明显的是,历史与小说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吸取养份。小说家借历史资料去&“戏说历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历史学家用小说之技去写历史,就是大胆了。人的躯体是会消亡的,但人的精神不会,人的精神遗留下来的有形物质成了文物,唐德刚跟这些人接触,摸索这些人的精神面貌和跟这些人一道寻找记忆幽微的角落,又帮这些人把这些经历形成可以留传的文字。这些人早已作古多年,现在轮到写史的人也作了古。传统文史浩浩巨册,唐德刚接触的却是创造历史的灵魂,活生生的帝王将相、政务官僚、或学者大儒,这一绝代风华,在他逝去后未必能再现。历史追求的是史实的还原,“传奇”是小说分类,追求的是好读好看,原本两者不是一个东西,唐德刚在西方史学训练之下,却能让历史人物变为传奇人物,让历史的可读性不亚于传奇的效果,使得他自己也成了一个传奇。独立思考,追求真相&&&&&&&&——谈应如何读史&&&&&王铁群&清末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读史”,即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必须“知大道”,即清楚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出路。而要作到“知大道”,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弄清历史。著名历史学家布隆代尔也强调:“为了认识现实,必须认识迄今以来的全部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是我们汲取经验教训走向未来的基石。所以,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关乎这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如何鉴古,决定着它的兴衰。可见,学习历史非常重要。可以说,心中没有人类历史的人是浅薄的人,不爱好历史的人是没有厚度的人。关键是应如何读史?&读什么样的历史?现在,从教科书到大众传媒所讲的历史都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宣传,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根本谈不上全面、准确地讲述历史真象。从教科书到大众传媒,为确保“主旋律”,于“我”有利者便大讲特讲;于“我”不利者则讳莫如深,竭力淡化;于“我”“有害”者则三缄其口,甚至抹杀或编造。如当年江西“肃AB团”杀了多少红军将士?其中有几个是真“AB团”?当年延安的“审干运动”杀了多少人?其中有几个是真“特务”?这些问题从教科书到传媒是不会提及的。又如对共产党在野时期大张旗鼓地反对一党专制、介绍和宣传美国的民主理念和民主精神、开展民主选举等历史活动,从教科书到传媒也是尽量回避的。对威震全球的“第三次长沙大捷”、驻印军、远征军的战绩等,很难从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上知晓,而“我爷爷领导抗日战争”的笑话则到处传播。再如年因大跃进等导致三年大饥荒,三千多万人是怎样“非正常死亡”的?&这样重大的历史,教科书上却语焉不详。高满堂编剧的电视剧《钢铁年代》仍在传播谎言,反复说什么“三年自然灾害”,剧中主人公尚铁龙对挨饿的炼钢工人说,毛主席都不再吃肉了,有人给主席送去了红烧肉,他生气不吃。历史事实是,导致三年大饥荒的是人祸而非天灾。刘少奇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证明三分天灾也不存在,那三年基本上风调雨顺。由国内一批著名的气象水文科学家编制的《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表明,1959~1961年全国的气候属于“正常年景”,甚或“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再说毛泽东不吃肉的传言。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编的《毛泽东遗物事典》有一张菜谱:“1961年4月26日,厨师为毛泽东制订的西菜、西菜汤计划”内容如下:1、蒸鱼卜丁2、铁扒桂鱼&3、煎桂鱼&4、炸桂鱼&5、软炸桂鱼&6、烤鱼青&7、莫斯科红烤鱼&8、吉士百烤鱼&9、烤青菜鱼、10、波兰煮鱼&11、铁扒大虾12、烤虾圭13、虾面盒&14、炸大虾&15、咖喱大虾&16、罐焖大虾&17、软炸大虾18、生菜大虾。”这就是毛泽东在同胞活活饿死时所吃的东西。有时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任意“打扮”历史。如对近代史一些关键人物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孙文、蒋介石等的评价,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脸谱化。再如什么“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心要打内战”。1957年数百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却称“反右运动是必要的,只是犯了扩大化错误”;文革浩劫的主要责任者是“四人帮”等等。有时为了政治目的而歪曲历史,如辛亥革命党及后来的国民党为了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合法性,大肆抹黑晚清及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被称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后来的胜利者在这个问题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又如朝鲜战争,解密的档案已经明确是是金日成在苏联支持下挑起的国内非正义战争,遭到联合国军的惩罚,可我们的教科书仍在讲是美帝和南朝鲜李承晚侵略朝鲜,挑起朝鲜战争。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使用双重标准。“反面人物”身上的“罪恶”行径,在“正面人物”身上最多是“多走了几步弯路”、多交了点“学费”而已。“正面人物”即使制造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大动乱,犯下滔天罪行,历史教科书也总是为其开脱罪责,强调“客观”条件或认识错误,而不去追究其道德问题。但对“反面人物”,则往往归结为他们的“反动本质”。“历史是政治家烙的大饼,想怎么翻就怎么翻”,在他们眼里“历史是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在思想受控制、精神被洗脑的专制社会,30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记忆、60年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记忆。谎言亿遍,即成真理。牢记这样的“历史”能作到以史为鉴面向未來吗?这样的“历史”,与日本教科书否认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在本质上有何区别?日本尚有数十种教科书,学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而且扭曲历史的教科书采用率很低;而中国的教科书几乎都是官方统一教材。由于历史及其研究涉及个人、政党功过是非的评定,因此,专制者必然试图左右历史的记载与历史教育,使之政治化。为了达到垄断历史教育的目的,往往行政干预。2006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发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的文章《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不料引起轩然大波。文章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希望不要再给青少年灌输“狼奶”。“狼奶”内涵:一是美化独裁愚昧民众,把独裁者打造成救世主,使民众对其顶礼膜拜。二是鼓动民族主义情绪,仇外排外。列宁指出“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三是宣扬阶级斗争理论,把一切反对或批评专制政权的人都称为“敌对势力”,拒绝民主普世价值。袁伟时说:“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了反右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史无前例的三大灾难后,人们沉痛地发觉,这些灾难的根源之一是:‘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20多年过去了,偶然翻阅一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们的青少年还在继续吃狼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定“以三大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纲”,强调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太平天国、义和团是这个过程的逆流。文章发表后,引起高层震怒,他们说该文极力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罪行翻案;严重违背历史事实;刊发该文严重违背新闻宣传纪律,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宣布对冰点周刊停刊整顿,正副主编李大同、卢跃刚也被调离。就这样,学术问题不是通过自由讨论去澄清是非,而是由官员肆意判定。在权力干预下,反映历史真相的书籍被禁止出版和打压。反映历史真相的教科书也不允许存在。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主编了一部高中历史教材。经3年试用,2006年9月1日起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在全市中学使用。这套教材摒弃了对毛泽东歌功颂德式的吹捧,也大量减少了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宣染颂扬,加入了对摩根银行、纽约证交所这样一些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内容,也有对诸如华盛顿、比尔盖茨这样杰出人物的介绍,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极左势力是“强大”的。2006年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社会科学情况反映》上率先发难,一些极左文人联名发文,专横指责这套教材是“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甚至说这套教科书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冶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可见,这些极左文人注重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意识形态”的“强化”,是“政治方向”的“正确”。一句话,就是历史要为意识形态和政治需要服务。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历史必须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毛泽东必须是空前绝后的伟大导师和红太阳;至于什么华盛顿、比尔-盖茨等都是所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万万不能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科书的“大雅”之堂,写上他们岂不是“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岂不是大大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吗?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评论也无所谓,言论自由吗。可怕的是“舆论”先行,权力随后。2007年5月上旬上海市教委突然决定:从2007年9月1日起,立即停止使用这套教材。仅仅一年,这本新版历史教材就遭遇了被废止的命运,《南方周末》的报道称,这也许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书”。我们对某些日本人在教科书中篡改历史感到愤怒,这是对的。但为什么自已却对一套说了些真话的历史教材,在其仅仅诞生一年,便将其扼杀掉?根本原因是御用文人和行政力量对历史教育的严密垄断。所以,读史要读真正的历史,不要读伪史。而要作到去伪存真,最重要的是强化怀疑、批判意识,坚持独立思考,追求历史真相。历史学者袁伟时曾说,对历史教科书而言,比掩盖真相更可怕的是让学生放弃独立思考,而这恰恰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最大弱点。要明确:没有真相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一种有目的的欺骗和洗脑。只有坚持怀疑和批判精神去读史,真相才会越来越清晰。要努力通过获取多家的信息追求历史真相。接受什么样的历史观、了解什么样的历史事实,主要取决于获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只有读多家的书,才能在比较中探寻历史真相。不要听信一家之言,尤其不要搞教科书崇拜,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假主义之中。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研究历史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学者型,一种是御用型。相应的也有两种历史著作,一种是信史,即大家公认的,和历史事实比较接近的历史。一种实际属于思想政治宣传,是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学者研究的目的重在求真,他们史著也可能存在偏颇和失误,这是由于考证不够造成的,不存在故意欺瞒大众的成分。所以,只有历史学家的研究才会客观、公允,才会是信史。而御用型的史学书籍重在求用,它们总是夸大甚至伪造对当权者有用的历史,掩盖不利于当权者的历史,目的是欺骗民众,为当权者的合法性提供历史依据。互联网时代时代当然要重视网络信息。网海中多元知识、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激荡,满足了民众知情权和社会参与权。尽管“网管”森严,但不可能绝对和全部拦截所有信息。每一个独立的灵魂,都可以从中冲破历史教科书的束缚,实现“自我启蒙”。一个中国人,应该从国家、民族以及历史进步的立场去对待中国历史,要站在人民立场看待历史问题。历史学习和研究要对全民族全社会负责,而不是为某个人某个团体负责。如果历史研究为了政治需要而弄虚作假,必将误国、误民、贻害千秋!&&中国能否进入“四大文明古国”&&&&2个月前,我发博文《&戳穿“四大发明”的谎言》,与大家商榷“四大发明”的真伪。&&&&有些人说,“四大发明”的谎言,可以称得上“弥天大谎”。有些人说,算不上。有些人说,那些否定中国历史的人,是数典忘祖,是汉奸败类卖国贼。&&&&对此,我在本博文中不做评论。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欣赏《中国真是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吗?》一文,地址是:。该文观点或许偏激,但对于开拓我们的思路,大有好处。&&&&作为一个知识有限,但喜欢学习的人,我将学习了此万言长文后的收获整理了一下,列出10个主要观点,供大家参考。注意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参考,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高举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深刻领会“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光辉思想,牢记“以德治国”,遵守8荣8耻,要看到中国的历史记载有失实的地方,更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伟大历史的光荣传统。&1,四大古国根本没有中国。&&&&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国际上和学术界是不会有这种幼儿园口号式的提法的,比较近似的只有“几大文明发源地”的提法,即便是这样,中国也是排不上什么“四大”的。&&&&如果是按照“四个最古老的文明国家”的定义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不要说四大,连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它的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过3000多年的时间,而其他几大文明早于此之前已经分别存在了年,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也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腊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从文明开始时间来看,排在前面的“四大文明”分别应该是中东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并没有中国的位置。何以在中国的宣传中,希腊的位置消失了,反而变成了晚于其后1000年的中国?&2,即使说“神话史”,也排不上前4。&&&&一些“历史学家”恼羞成怒地用一种泼皮口吻断言道:“夏王朝是《史记》中记载了的,不容置疑!”。好嘛,原来隔了2000年之后的司马迁通过道听途说记述了一件从未见过的事情,这就成了“不容置疑”了?那古希腊的柏拉图还记载过一万多年前有一个大西洲国呢,人们在海底还发现了一些疑似城市的遗迹,那也是“不容置疑”的了。&&&&与其说我们有5000年“文明历史”,不如说是我们有5000年“神话传说的历史”。&&&&但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倒是有“5000年历史”了,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周边国家地区及中东地区,他们就不仅是“5000年历史”了,起码都是一万年以上的历史了。这样我们还是占不到什么便宜。&3,计算神话,也没有5000年。&&&&中国官方虽然在正式的教科书中乖乖地将其称之为“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但是在出版的字典词典中又堂而皇之把所谓的“五帝时代”列在“历代纪元表”里面,于是搞笑的一幕发生了:从“黄帝”开始的“五帝”竟然延续时间为500年!平均每个“帝王”在位时间为100年!再加上他们“继位”之前要达到成年的年龄,以及“退位”之后的晚年,平均每个人的寿命为100多岁!原来石器时代原始部落的人平均寿命已达到100多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退一万步来说,就从所谓“夏王朝”算起,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0年,也才4000年。那来的“5000年文明历史”?难道=5000?&4,中国人是从中亚迁移过来的,而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科学家通过对不同种族人群的线粒体DNA测定,发现所有人种都是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智人,“北京猿人”等其他地区的早期原人早已灭绝,并不是中国地区的人种的起源。而我们中国现在的人种是冰川期结束以后才陆续从中亚迁移过来的。&&&&中亚之前的祖先呢,更远,以后写。&5,说人家“文明消失”了,更是笑话。&&&&今天的整个现代文明完全是西方文明的内容,而西方文明又是以希腊罗马文明为基础的,希腊罗马文明在今天社会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等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身边处处可见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子,何来的“消失”了?&6,“华夏文明”剩下的不过就是些碎片而已,连民族服装都没有&&&&说“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那到底延续下来了些什么呢?举个例子:其他国家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人(汉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不要告诉我中山装是民族服装,那是用日本人的学生装改制的)。经过一千多年特别是最近几百年以来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所谓的“华夏文明”剩下的也不过就是一些碎片而已,而且是些四不象的碎片。&&&&通过对比上述几个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恰恰消亡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地区的文明,除了仍然在使用汉字这一点以外,我没有看出今天的中国还从古代继承下来了些什么。&&&&其实,在学界有一种不便于启齿的看法就是:真正的古华夏文明,从宋代以后就已经消亡了。今天的中国不是昨天的中国。&7,为了比肩两河文明,拉拢一下巴比伦&&&&至于中国宣传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那个巴比伦,不过是两河地区最早的文明出现近2000年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晚期文明,中国官方把这个拿来列在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中国地区的文明跟早于自己2000多年的两河文明是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似的。&8,中国只是人类的边缘文明。&&&&中东文明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源泉。&&&&希腊罗马等西方文明是今天人类文明的基础。&&&&中国地区一直都是远离文明的中心,在欧亚大陆最偏僻的角落里自我陶醉。&9,中国百姓被剥夺了历史知情权&&&&在国际上,为了不闹笑话,还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中国历史是从商文明开始的,如外研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通史》,就将所谓的“夏王朝”与黄帝的传说等乖乖地归入“神话传说时代”目录下。&&&&我真是替我们中国人感到悲哀啊,原来我们本国人在官方眼中是比外国人要低贱一等的,连了解本国的历史,都没有与外国人同等的知情权。&10,东亚4国比赛修改教科书的功夫&&&&要想把自己打扮成是“最古老的文明国家”这可不容易啊,首先连日本韩国朝鲜这一关都过不了,大家都在比赛谁修改教科书的功夫更厉害。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如果要比谁是最无耻的国家的话,倒是有得一比。&&&&中国的某些“历史学家”,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就像是妓女对待嫖客一样的态度,随时可以为了政治的需要改换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换一个主子就又炮制出一种新的“理论”出来。&&&&这些娼妓一样的“历史学家”,不客气地说,应该称之为“历史篡改学家”、“历史伪造学家”。&皇帝衬衫该换了,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王思想&&&&埃及2011年革命成功之后,有人感叹:四大文明古国中只剩一个不文明的了。呵呵,四大文明古国的谎言,遭受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待遇。天朝皇帝新装多,四大古国之说,算是件衬衫。&&&&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据说源头在梁启超:“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只不过后来的人把祖国换成古国,把小亚细亚换成巴比伦。印度前加个“古”字之类。&&&&梁启超很不严谨的随便一说,为什么要被后来某些历史学家当作圣经般引用呢?稍有头脑的人,都应该承认,人类现代文明的源泉,是爱琴海文明。正是为了对抗当今主流文明:西方文明,某些人才极力宣扬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所谓四大,全在亚洲非洲,并且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4国的政治制度都属于专制同类,大家抱团取暖,假装不孤独。&&&&现在,情况变了。印度虽有不足,但通过殖民统治,已经搭上现代文明火车;伊拉克,因为美国解放军的进入,也摆脱了集权统治,走向民主;埃及,赶走了30年专制总统,准备迎接6个月后的民主选举。&&&&伊拉克、埃及的变化,使得这边自导自演的假面舞会已经无法继续,天朝皇帝该换个新衬衫了。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我建议重新定义四大文明古国为:中国,朝鲜,古巴,委内瑞拉。&&&&&&&&贴一下几年前整理的一文。该文由于某种原因从我博客消失了,现在去网络上搜索,才找回来,感谢转贴的朋友。&&我对《大国崛起》的看法(发帖人/作者:&福建&阿仇&)此仅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联系发帖人:  这是《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魏城&日&星期一&的文章。  我比较赞同其中的观点引用如下:  &也许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2006年中国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2集系列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    他们甚至会说,播放这套片子的意义,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放另一套系列电视政论片《河殇》的意义相当。    尽管《大国崛起》和《河殇》所提出的观点并非无可指摘,但能够把这些观点公开呈现出来,以供各方争辩、讨论,这本身就意义非凡。    2006年行将结束之际,我专门抽出了一整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12集的《大国崛起》。    目前,海内外正在热议这套政论片,褒贬毁誉,分析揣测,其激烈和热闹的程度,一点也不弱于18年前《河殇》播放引起的轩然大波。    全面分析《大国崛起》播放的意义,充分争鸣《大国崛起》观点的得失,绝非一篇文章所能讲清,也绝非一人力所能及,所以,从新年开始,我打算在《远观中国》专栏中采访海内外一些学者,听听他们的评价。至于这一期的专栏文章,就权且以我自己零碎的观后感,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开场白吧。    意义何在?    《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片中提出的所有观点是否都令人信服,而在于它能够在中国中央一级的官方电视台上播放,在于它独特的谈论方式。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崛起”是海外政界、商界、舆论界最热的话题之一,中国官方也一改过去对此或讳莫如深或遮遮掩掩的态度,不仅在最高层的会议上请专家介绍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而且也正式对外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论”。    但是,是否谈论大国崛起是一回事,如何谈论又是一回事;闭门开会探讨时如何说是一回事,电视公开探讨时如何说又是一回事。我想,中共中央政治局请去的专家一定会被告知“不要打官腔、讲官话”,但在以往的中国,讲话的口径可一向是“内外有别”的。《大国崛起》播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公开在中央一级的官方电视台上,以有别于“官腔”的方式,谈论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它能够正视官方媒体通常回避或欲说还休的西方列强崛起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真正原因,例如,它并不忌讳使用民主、宪政、自由主义等等通常是持观点的学者才会使用的词汇,它也让许多西方学者、政治家直接面对中国观众阐述他们自己对本国崛起的见解。    这也因此引起了海外舆论声称此片是为胡、温政改造势的揣测,但《大国崛起》的总策划之一麦天枢却否认了官方下令制作此片的说法。然而,不管此片出台是官方启动还是民间推动,它最终获准播映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大国崛起》讲述了、西班牙、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九个国家在历史上分别崛起的故事,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这些国家在崛起之初并非都是成熟的民主国家,有的国家,如、西班牙、德国、日本和俄罗斯,在刚刚踏上崛起之路时还是君主制国家,但这九个国家至少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不管是民选还是世袭,都程度不同地推动了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    《大国崛起》特别谈到,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取决于它是否在经济上崛起,纯粹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很难长久维系。但此片没有明说的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则取决于它是否有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很难想象一个钳制言论、窒息学术的国家,会有真正、持久的经济繁荣。    在我看来,这套政论片最精彩的内容,是分两集展开的“英国篇”。影片编导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几乎摆脱了中国正统意识形态的所有束缚,毫不忌讳地谈到了英国的议会民主、经济开放、思想自由、科技创新、专利制度、殖民扩张等几乎所有重要因素。影片也没有为强者遮丑,而是专门谈到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大帝国最初给宗主国带来的巨大利益以及最后带来的巨大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大国崛起》还对比了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两种崛起模式的优劣,正确地指出:德国和日本完全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迅速的经济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传统导致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政权,它们所选择的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大国梦想的道路不仅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也在同时毁灭了自己的国家,而德日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二战后通过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和平发展而实现的。    美中不足    但令人失望、也令人诧异的是,在对中国改革最有启迪意义的“苏联篇”中,影片编导却未能全面、系统、客观地总结出苏联奇迹般崛起、但又仿佛一夜之间崩溃的经验教训。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变天、苏联解体之后,分析其中原因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中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的相应探讨,尽管在苏东巨变之初中国特定的政治气氛中显得欲言又止、委婉曲折,但心底里、私下中,用句大白话说:“谁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对于苏东剧变前后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则更为鞭辟入里,直言不讳。可惜的是,这些思考的成果,却未能在《大国崛起》的“苏联篇”中得到充分体现。    “苏联篇”并非完全回避苏联的弊病和缺陷,但很遗憾,我从中更多地看到的却是:影片编导对苏联早期所谓“建设成就”的不切实际的赞美,对苏联空想社会实验的依依不舍的留恋,对苏联制度致命缺陷的避重就轻的描述,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言不及义的解释……联想起不断闪烁思想火花的“英国篇”、“美国篇”和其它各篇,我甚至怀疑“苏联篇”的编导是不是毫不相关的另外一批人,因为如果“苏联篇”的基本思路能够成立,那也没有必要在1978年的中国启动完全背离苏联发展模式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更没有必要在1992年的中国推动更具资本主义色彩的第二波市场化改革浪潮。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便认为,共铲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崩溃其实最早源于中国:“仍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共铲主义在越南取得胜利仅仅三年之后,试图继续推动的激进毛派被击败仅仅两年之后,便在1978年让他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当时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条路将会延伸多远,确实,世界其它地区也花了很长时间才体会到,10亿中国人已经悄悄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当然,完全否认苏联的成就、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任何价值,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我认为,客观地总结苏联兴衰的根本原因,与赞美和怀旧毕竟是两回事。对于一度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何在政治、经济、军事的“冷”较量中输给对手美国,东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解释,我这里只想提及两点:    其一,苏联式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对人性误判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其一时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乃至军事机器强大等等外在的东西,均如建立在沙堆上的巨型大厦,体积愈大,崩盘愈骤。其实,《大国崛起》的“英国篇”在谈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伟大著作《国富论》时,已经触及到这一点:英美等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恰恰是利用人皆自私的本性并使之达到“主观利己、客观利人”之功用的巧妙制度安排。不知为什么,“英国篇”的这种理性之光却未能延伸到“苏联篇”,照亮有关苏联兴衰原因的历史迷宫。    其二,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自认为掌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真理,因此排斥一切异端邪说,简而言之,除了几次短暂的思想“解冻”,苏联基本上没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纵观人类历史中所有崛起大国的兴盛时期,如果不是昙花一现,都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和文化繁荣。历史上,君主制曾与国家崛起多次同床,但国力兴盛却很难与思想专專製长期通婚。具体到美苏的冷战较量,美国恰恰因为思想多元,能够兼容各个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并能够在政策上多方吸纳,所以,美国能够以似乎不符合古典经济学教义的凯恩斯学说疗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甚至不惧以貌似苏联计划经济的“新政”措施来对付经济大萧条,而苏联则死守官方意识形态的僵死教条,最终让缺乏活力、又无法自我修正的经济体制拖垮了国家。同样遗憾的是,《大国崛起》“苏联篇”未能对这一深刻教训作出足够的强调。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吊诡:过去恰恰因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吸引力和苏联的巨大威胁,面对生死存亡,思想多元、体制灵活的美国选择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之路,最终在与体制僵硬的苏联的较量中,“不战而胜”;如今则恰恰因为失去了对手,一览众山小,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便开始狂妄自大,9·11事件之后,更是过分迷信武力的力量,抛开联合国,入侵,结果陷入战争泥沼,难以自拔。    那么,今日梦想“和平崛起”的中国,应该选择走那一条路呢?    从《大国崛起》的公开播映来看,中国似乎选择了在扩大经济自由的同时逐渐增加思想自由的路径,尽管这套政论片的“苏联篇”未能清晰地指出苏联崩溃的真实原因。《大国崛起》:中国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发帖人/作者:&广西浦北&天雪杞&)此仅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联系发帖人:   一、前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就在悄悄地谈论“中国崛起”,在大洋的另一边自然也也不甘寂寞,同唱一气。不仅能体现在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惊世之作《大国的兴衰》,更被解读在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经济方面的造势自然也毫不吝惜,美国经济学家欧文·克拉维斯提出以购买力来衡量中国的经济规模,估算的结果是中国199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世界银行的数字370美元高出整整7倍!这就难怪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于1995年在中国访问时说:“我们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在2010年以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就连一向保守的世界经合组织也认为到2025年中国经济规模能与美国平齐!&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胡锦涛主持的中共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由中国两位专家系统讲述15世纪以来世界上九个曾经和现存大国的兴衰史。中国高层要求各级党政部门都要学习这段历史,随后中国中央电视台近日推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分析人士指出,《大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国民视野,为中国加速崛起进行必要的精神准备。&也有有媒体认为这个片子同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争论的《河觞》一样,是在为中共十七大后重启政治改革造势。否则,你如何解释在市场化的今天,央视为了一部没有商业价值的政论片而愿意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      何等的震撼!何等的刺激!&      二、《大国崛起》引发的火爆反映&      用9个小时来解释近500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变故、尤其是做有一定思想厚度自然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尽管里面中外一百多位学者、专家、前国家政要的学术智慧都有所体现,但主要反映的还是深藏不露的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们和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的专家们所代表的“中国精英对世界的认识”,更使得这部电视纪录片更具“魅力”!&      随便用google一搜,《大国崛起》的关联文献竟达2,840,000条之巨!中国的精英们纷纷撰文力挺此片。日本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汤重南说:“改革开放,就是要睁眼看世界。”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片子,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西方国家在过去300年里边,是怎么发展成长起来的。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尤其在好多的认识上,我们能够达成一致的看法,这样的话,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才可以比较顺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说:“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题材,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片子,我的评价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是有深度有广度,大视角,大手笔,这样的一个讲历史的片子,同时它又非常有现实意义。”&      民间学者则对此片在不同程度上嗤之以鼻!集中表现在他们不认同影片中对西方国家崛起的那种牵强附会的因果关系。&      一位网友认为,&当年西方崛起而中国未能崛起的真正原因在《大国崛起》中被极力回避。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使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圈地运动、殖民掠夺、不平等海外贸易、奴隶贸易)是建立在使本国农民、殖民地人民、黑人成为牺牲品的基础之上的一场历史丑剧。不幸的是,这些事实却被作为资本主义崇拜者的、极力把资本主义描述为美好天堂的《大国崛起》制作人、编剧给刻意掩饰。&      另一位网友认为,这两年对主流,&对改革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主流们眼看着靠殖民崛起的路要走不下去了,&就又出来了一个《大国崛起》继续忽悠老百姓,试图让咱们相信继续走下去中国作为整个国家就可以崛起。&      还有的说,“主流经济学家”就要失宠了,新的历史学家有登场的趋势,看不出能高明到那里去。固然,“理论是灰色的”,但是,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指导一个大国的崛起,没有成熟的理论思维,依靠买办市侩式的智囊是不行的。是的,国家可以不问姓社姓资,但总得为中华民族强盛,如此“崛起”的思维方式,岂能“崛起”?!&      更有人说,《大国崛起》在讲述了许多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试图用来揭示《大国崛起》奥秘。他们把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用不同的声音归纳为:经济思想、科学文化、政治制度的创新。但在片尾明白地告诉观众:1)大国崛起不能靠武力;2)许多大国只是昙花一现,唯有、西班牙、英、法、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3)、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加多党议会制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型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型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祖;4)这些国家都没有离开市场经济,都有一个稳定的宪政制度;5)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思想自由化、经济市场化、政治多元化、产权私有化、全球一体化是何等的相似!&      一个资深的网友说,编导们着墨最多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一个是美国,“宪章”、呀、“公约”呀,几乎如数家珍,事无巨细。但是,起码有两件事编导们“理性”、地“痛苦”地舍掉了,其一,就是在鸦片战争前的四十年中,利用鸦片这种毒品共从中国掠夺去大约三、四亿两白银。如今赫赫有名的汇丰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怡和商行等的创始人,个个都是鸦片贩子出身。二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遭遇。有人援引《THE&NATIVE&AMERICAN》的内容:“乔治·华盛顿: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可以制作出优质长统靴、托马斯·杰弗逊:美国必须灭绝印第安人、亚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      还有人总结说,该片依旧是上世纪80年代的《河殇》样式,宏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要用那么少量的文字来概括一个国家至少上百年的历史,其空疏可知;其次,依旧是《河殇》之病,知识陈旧到不学无术的水平。比如前几集论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之兴起,归因之简单,视野之狭窄,结论之粗陋,完全没有吸取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积累;在其眼中,既看不到整个欧洲商业发展的沿革,更看不到商业中心变迁的轨迹;最后,则是其见解之粗鄙。&      网上知名评论家黎阳认为,&有人说电视系列《大国崛起》有点象《河觞》。找到了剧本一看,岂止有点象,根本就是上下集、姐妹篇。《河觞》说的是中华文明如何如何“低劣”,“崛起”说的是西方文明如何如何“优越”。二者一唱一和,“珠联璧和”。&      三、《大国崛起》中国背景分析&      笔者认为,央视的《大国崛起》不管有没有更深的政治背景,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的路已经快要走不下去,历史需要中国把握住这关键的时机。&      1、中国的发展无法持续&      很多人都认为现代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笔者认为这种乐观实在是缺乏根据。先不去较真什么样的国家才叫“崛起”,就连目前这种发展方式也无法持续。当前中国走的是“黑色发展之路”,这一战略是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最优先目标,是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不仅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失业人口的增加和将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而且以相当于美国的3倍的污水排量和世界用水总量15.4%的耗水量也只创造了美国产值的1/8。&      更何况目前的污水排放量已经无法再承受,世界的水源也不可能净增。何以为继?&      2、中国已沦为西方大国的经济殖民地&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的话题,中国的国家智囊们也不断地国际论坛中眉飞色舞地吹嘘自己有几个“世界第一”。实际上中国产品等占据国际市场的依次是玩具、鞋类和廉价电器,是因为高污染而被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西方大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消耗着中国的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着它们的产品,排放着中国的污水和废气。外贸公司中70%多的都是外企;90%的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知识产权都是国外的;“中国制造”只是一个好听的名词而已。仅举一例,据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设备制造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庆忠介绍,2006年中国手机生产预计能达到3.8亿部,占全球手机产能的半壁江山。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董事长麦戈文却指出,一件在美国售价49美元的电子产品(包括手机)中国制造商只能赚到30美分,是零售商的&1/24,品牌人的&1/30&!&      由此可见,中国那漂亮的GDP、“中国制造”的美誉、每年的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那些纯粹是买办的红利,是政治家的玩具,是皇帝的新衣!&      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长毫无关系!&      四、中国应该正视历史&      《大国崛起》用极为煽情的道白让人们相信:一场战争,一纸约定,甚至是某个英雄人物的一个临时决定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世界的格局。这种好莱坞式的英雄观反映了中国的精英们依然在浮躁的市井中沉溺,在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中一醉不起。&      现实中,非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丝毫不比英国的差劲,菲律宾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坚合众国相媲美。。。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更没有正在享用大国崛起的宴席!两次战败的德国是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输家,不仅在历次战败后割地赔款,甚至连国家也数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强国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至于身穿战袍、携带毒药走向战场的将军和国王,哪又能说明了什么?和崛起又有什么关系?!&      9个小时12集的政论片《大国崛起》终于像一个时装模特那样完成了最后一个亮相而走下了时装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国崛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从小学开始,笔者就受到这样一个教育: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除了让中国割去一块块土地,还让中国失去无数的白银,西方帝国主义的致富是建立在圈地运动、殖民掠夺之上的一种野蛮的游戏。从那以后,笔者的心里带着历史的沉重,用憎恨的眼光去打量着每一个憨态可掬的外国人。到今天笔者也认为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但它毕竟不是历史的全部。事实上战后德国、日本的再度经济崛起与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毫无关系;历史上西方列强的崛起也与从中国抢来的白银更是风牛马不相及;美国也并非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才成为世界第一;卢沟桥抗日博物馆里的画像中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还涂着八一军徽;在1995年一个华裔女孩发现最能反映日本侵华暴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竟没有一本英文版的书籍。。。&      不能正视现实就是愚昧,不能正视历史就是自欺。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教育不能还原给人民一个真实的历史,&带有新思维观念的《大国崛起》也是一个浮躁的滑稽剧。&      因为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在于它的整个的国民素质。只有伟大的人民才会造就伟大的国家,才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拔地而起。&      这是铁一般的真理,为什么中国不敢正视?!&      五、才是近代文明思想的诞生地&      照亮人类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两国的地理大发现,也不是的启蒙运动,更不是喜爱莎士比亚剧的英王伊丽莎白一世这只“老母鸡”,&而是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的这只火炬!&      与中华文明相比,欧洲原本是一个愚昧的不化之地。被帝赶到欧洲的曾在那里称雄长达一个世纪,东西帝国从此衰落、灭亡,欧洲从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诞生在离欧洲中心不远的两河流域。《古兰经》规定对国家、人类、社会和家庭的义务,援助贫穷者,首先对阿拉伯人进行道德价值的启蒙教育。由于《古兰经》倡导求学,“哪怕远到中国”就是穆罕默德的一句名句。从10世纪开始,阿拔斯王朝开始“百年翻译运动”,介绍其它民族关于天文、医学、语言、文学、法律、哲学、音乐、数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公元827年阿拉伯人征服的西西里岛,使它成为阿拉伯文化的基地[1],后来成为引发欧洲文艺复兴的起源地。&      在阿拉伯倡学精神的影响下,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的波伦亚大学。1150年,巴黎大学形成,后来巴黎大学中的英国学生返回祖国,在1168年创建了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分出一部分学生又成立了剑桥大学。12世纪后,意大利又成立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立萨拉曼加大学,成立了奥尔良大学;德国创立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创立维也纳大学等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文艺复兴会诞生在意大利;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会发生在法国;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诞生会发生在英国。。。&      文艺复兴诞生在西西里岛所属的意大利。欧洲的文艺复兴奏响了政治学说发展的序曲,由马基雅维利,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米尔顿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提倡"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以及"三权分立"。文艺复兴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门第观念是天经地义。文艺复兴时,波吉奥认为,只有个人的美德才是高贵。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顶端的阶梯。文艺复兴还否定了君权神授。在中世纪,君主是上帝的代表,对君主的服从是一种宗教义务,天经地义。但人文主义者相信,君主如果成为暴君,必为人民所推番,这是历史规律。他们反对专專製,提倡自由和平等。布鲁尼把每个市民有同等机会参加政府管理和批评自由称为"真正的自由"。平等也不再是早期基督教那种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      600年前的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就是今天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做到。难怪有人这样认为:文艺复兴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它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他外界权威对思想的牢牢束缚。它不但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人、社会和自然。达·芬奇说:"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更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面对是极其强大顽固的宗教旧势力,面对着悲惨的结局:但丁被流放,客死它乡;彼特拉克虽死在祖国,却被教会暴尸示众;伽利略、布鲁诺更是为之受尽牢狱之苦。[2]&      捍卫真理不仅需要理想和智慧,更需要冒险和勇气!&      六、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七、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八、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3]&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九、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曼(Horace&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十、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人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