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印地语绍兴市哪个区经济发达达,还是其他地绍兴市哪个区经济发达达?

印度的民族
&印度的民族
发现自己对印度的民族一点不了解,于我,这可有点说不过去,遂恶补了一下。以下为我搜罗来的一些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瞅瞅。
印度的民族之多,构成之复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此后
,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
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
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
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
、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
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
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
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
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
数1/7。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
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印度的民族构成与其分布情况:
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   
1.印度斯坦人
(Hindustanis)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
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
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
,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逐步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的关切和重视。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2.达罗毗荼人
(Dravidians)
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属不同人种类型。泰卢固人
、泰米尔人
、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
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卢固人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
伊斯兰教 。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泰卢固人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每一种姓又分数以百计的亚种姓。但种姓界线不如其他地区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允许交表亲(见
交错从表婚
),寡妇不许再嫁。人死后在河边火化,余烬投河。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种植水稻、烟草、芒果等,部分人从事渔业。男人喜穿无领肥袖长衫,缠一宽大围裤,包头布,留翅胡;妇女穿纱丽,无论贫富,从头到脚戴满各种首饰,吊一大鼻环,用蕃红花或姜黄把全身染成黄色,有的文身
4.马拉地人
(Marathis)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为“马哈拉施特拉人”、“马拉塔人”。约有500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马拉地语,属
印度语族。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
伊斯兰教 和基督教。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与当地的 达罗毗荼人
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喇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1960年建邦。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5.泰米尔人
  南亚民族之一。约478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
尼格罗人 ,后来是原始 澳大利亚人 ,再后是 达罗毗荼人
。最后,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达罗毗荼人。他们和达罗毗荼人中的祭司结合,形成婆罗门种姓。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曾建立焦尔(旧译朱罗)、邦迪耶(旧译潘地亚)、杰尔(旧译其罗)等国。13世纪入侵斯里兰卡,在其贾夫纳地区建立王国。14世纪为维查耶纳加尔王国的一部分,17世纪分裂成许多小王国。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妇女喜欢穿带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荤食,饮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区仍有抢亲习俗。人死后行
6.古吉拉特人
(Gujaratis)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旧译“瞿折罗人”。约3260万人(1978),主要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境内,其他邦也有分布。基本属欧罗巴人种,但混有达罗毗荼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成分。使用古吉拉特语,属
印度语族,梵语词汇占40。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部分人信仰
、耆那教、祆教和基督教。中世纪曾建立国家,中国古称为“瞿折罗”、“胡茶辣”。19世纪上半叶遭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独立后于1960年单独建邦。近几十年来,不少古吉拉特人成为印度政界有影响的人物,民族运动领袖、圣雄M.K.甘地即其中之一。古吉拉特人分拉吉普特、古贾尔、婆罗门和吠舍四大种姓。实行种姓内婚。农村主要穿围裤、头包大头巾。城市多穿无领长袖衫或衬衣,外套紧领长衣或西服,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妇女主要围裹纱丽。城市居民以面食为主,大米为辅;农村的则以高粱、粟米为主食。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棉花等。部分人以经商为业。爪哇的印度商人,日本的印度珠宝商,多为古吉拉特人。印度的大工业、电影业、戏剧业以及海上贸易,大多也掌握在古吉拉特人手里。
   另有部分古吉拉特人分布在巴基斯坦、东南亚、非洲等地。
7.坎纳拉人
(Kanarese)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坎纳达人”。约3000万人(1980)。主要居住在卡纳塔克邦,与之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达罗毗荼人种。使用坎纳拉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方语族。其文字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信仰印度教和耆那教,也有人信仰
伊斯兰教 或基督教。保留母权制(见 母系氏族制
)残余。分婆罗门、沃克林、林加耶德和首陀罗4大种姓。婆罗门属社会上层。沃克林人数多,有影响,自称是刹帝利的后裔。林加耶德意为敬奉湿婆林加的人,原是一个宗教派别,后来才形成一个种姓,他们有文化,善于经商。首陀罗人数最多,原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后来成了婆罗门和沃克林的奴仆。首陀罗分许多支,其中不少至今仍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坎纳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一般都缠围裤,上身披一布单。在正式场合穿黑色长外套,包带金边白色头布。工人多戴皮帽。农民喜在腰间插一把匕首。妇女穿紧身胸衣,缠彩色纱丽,脖颈、胳臂、腰部裸露,全身用蕃红花和姜黄涂成黄色,牙齿染成黑色,头发一半盘成圆形发髻,一半散在发髻四周,再插以各种鲜花;全身戴满各种首饰。
8.旁遮普人
(Punjabis)
  南亚民族之一。约7000万人(1978),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哈里亚那邦和旁遮普邦及印、巴其他地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蒙古人种血统,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肤色稍白,略带褐色。使用旁遮普语,属
印度语族。文字用锡克教师尊创制的古鲁穆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不少人通用乌尔都语和印地语。旁遮普人大体由4种人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后来进入旁遮普地区的希腊人和塞种人等,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②贾特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境内。③拉杰普特人,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贾斯坦人的后裔。④古贾尔人,古代自克什米尔迁入,其上层多属刹帝利种姓。
   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人多信 伊斯兰教
;印度境内多信印度教和锡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实行种姓内婚,死后
火葬 。信仰伊斯兰教的旁遮普人按伊斯兰教习惯通婚,死后 土葬
。近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发展,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纺织、陶器、地毯工业和木刻也很发达。信奉印度教的柯德利(即刹帝利)种姓则多从事商业。农民通常穿无领长袖布衫,缠围裤,包长头巾。逢年过节和婚嫁喜庆时,则穿丝绸衣服,头巾的一端或两端垂在耳上。城市妇女穿肥腿长裤、单衫,披披巾。妇女善于绣花,披巾上常绣各式花色图案。以面食为主,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奶酪。旁遮普人性格开朗,能歌善舞。
9.比哈尔人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比哈尔邦境内,孟加拉邦和北方邦亦有分布。约5635万人(1980)。属欧罗巴人种,混有
达罗毗荼人 血统。使用比哈尔语,被称为孟加拉语的姐妹语,属 印欧语系
印度语族。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比哈尔人的居住地曾是佛教中心,故一度多信佛教,以后佛教衰落改信印度教;12世纪末开始,部分比哈尔人皈依
。分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首陀罗6个种姓,种姓制度森严。实行种姓内婚,普遍早婚。人死后行
。长子和幼子分别为父亲和母亲主祭。平时只穿围裤和无领单衫,特殊情况才穿长夹衣和紧腿长裤。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农作物以水稻、豆类杂粮为主。多食大米;山区有的靠白薯、高粱或豆类度日。由于比哈尔人一般贫穷,所以不少人去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邦谋生,充当骑警、交通警、茶园工人等。
   另有部分比哈尔人分布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
10.拉贾斯坦人
(Rajasthanis)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260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拉贾斯坦邦境内,相邻各邦亦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拉贾斯坦语,属
印度语族。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印度教,属毗湿奴派;少数信耆那教、
或基督教。拉贾斯坦人有时被误称“拉杰普特人”(意为“王族”),其实,正统的拉杰普特人为数不多。除拉杰普特外,在拉贾斯坦人中还有婆罗门、柯德利、查兰(即帕特)、迦耶斯特和马哈金5个种姓。拉杰普特种姓自古以来多属王公贵族。其余几个种姓的人多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其他行业。但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业和商业,相当富有,在印度经济和政治领域颇有影响。加尔各答是他们的中心,那里的房产和商业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里。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拉贾斯坦人手工业发达,金属工艺品、地毯、陶器、骨刻都很出色,建筑、彩绘以及民间歌舞都有较高造诣。男子上穿齐腰坎肩,下缠围裤,头包布巾(包法各异,从头巾上大体可以辨别出他们所在的地区和种姓)。妇女喜穿花布围裙和紧身半袖短上衣,披一纱巾,腹部裸露,几乎不穿纱丽,但从头到脚佩戴各种首饰。拉贾斯坦人的主食是玉米、高粱等;富人吃面粉、大米;多数人吃素食。
11.马拉雅兰人
(Malayalams)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约2134.7万人(1980),分布在喀拉拉邦境内。绝大部分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使用马拉雅兰语或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方语族。有独特的圆形体字母。信仰印度教、基督教或
伊斯兰教 。普遍敬奉蛇神。历史上雅利安人进入喀拉拉地区后,与当地
达罗毗荼人
发生混合,形成马拉雅兰人中的婆罗门种姓及部分中间种姓(既非婆罗门,又非首陀罗)。中间种姓在寺庙里做服务性工作,靠婆罗门施舍度日。其余的人都属首陀罗种姓。首陀罗中地位最低的是各种工匠、农民和渔民。此外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之中又有高低贵贱之分。约在8世纪末,阿拉伯商人来到喀拉拉定居,同当地妇女婚配,其后裔就是现在姓茂布莱的穆斯林。其中有些人经营商业或从事政治活动,有钱有势。公元初年前后,马拉雅兰人曾建喀拉拉国,后不断被切割成土邦。1947年,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赢得国家独立。1956年建语言邦。马拉雅兰人至今仍保持母系社会和大家族制。绝大部分男女受过教育。喜欢穿洁白的衣服。男缠围裤,披布单;女穿纱丽。一般以大米为主食,用竹筒蒸大米椰子饭,或用椰子汁煮大米、干果、豆饭;穷苦人家以鱼类和薯类为主食。
12.奥里亚人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乌里亚人”。约2193.4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奥里亚语,属
印度语族,与孟加拉语相近,并受泰卢固语和马拉地语影响。有近似孟加拉文和梵文天城体字母的圆形体文字。主要信仰印度教,属毗湿奴派;少数信基督教。奥里萨地区的原始居民为达罗毗荼人
,曾建立强大王国。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其地,逐渐与之融合,形成奥里亚人。公元前3世纪曾建立羯陵伽国,后相继并入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王朝版图。印度独立后单独建邦。分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可升可降。实行种姓内婚。包办婚普遍。高等种姓寡妇不得再嫁。人死后行火葬
。奥里亚人大多从事农业,以种水稻为主。擅长首饰加工和石刻工艺。一般穿无领上衫,缠一围裤,披一布巾。
13.阿萨姆人
(Assamese)
  南亚印度民族之一。自称“阿霍米亚人”。约1462.5万人(1980)。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阿萨姆地区的最早居民属原始澳大利亚人种,体质特征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部落相近。后来,
达罗毗荼人
进入,与之发生混合;而后蒙古种人、雅利安人相继到来。他们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阿萨姆人。阿萨姆人一般肤色呈黄色或黑黄色,身材矮小,面部有明显蒙古种人特征。使用阿萨姆语,属
印度语族,与孟加拉语相近,但受藏缅语影响很大。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派,敬奉克里希纳神和象征力量的湿婆神、迦利女神。男女婚姻自主。人死后行
。多以务农和畜牧为业,种植水稻、棉花等。男子只穿围裤,冬季肩披布单;妇女穿长
,缠胸巾,头上和肩上披纱巾(城市妇女多穿纱丽)。多以大米为主食,尤喜喝茶。
     南亚印度信仰锡克教的 旁遮普人
。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约1040万人(1978)。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但混有蒙古种人的特征。使用旁遮普语,属
印度语族。其文字用锡克师尊创制的古鲁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原信印度教。自15世纪末叶旁遮普高僧那那克师尊创立锡克教派以后,才出现锡克人之称。锡克教派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曾同莫卧儿王朝进行长期武装斗争,19世纪初曾建立独立的封建王朝,统治着萨特累季河到开伯尔山口和从信度河到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年曾英勇抵抗英军入侵。1966年建立以锡克人为主的旁遮普邦。现代锡克人男子都蓄发、挽髻、插梳、戴臂镯、佩匕首、穿围裤、留大胡子、缠头布。青年人尤爱将头巾缠成船形。大多数人以农业为生,少数人从事放牧。
另有部分锡克人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伊朗、阿富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斐济等国。
印度种姓制度是种族主义吗?
&&&&&&&&&&&&&
人民网驻印度记者&赵章云
&&联合国反种族主义大会很快就要在南非的德班召开了,印度朝野上下还在为“种姓制度是不是种族主义”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一种意见认为,印度的种姓问题是数千年历史所造成的,不是现实制度强加的,不同于南非当年实行的人为的种族隔离。另外,种姓问题源于社会,是社会意义上的歧视;而种族主义源于人种,是人种意义上的歧视。因此,种姓不能混同于种族,不能拿到反种族主义的大会上去讨论。印度政府支持上述意见,一再重申反对在联合国大会上讨论种姓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印度“内部”的事情,解决需要时间。对此,印度“已经有足够的宪法的立法的和司法的文件和手段”。
&&&&另一种意见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种族主义和种姓制度都存在隔离和歧视,它侵犯了人的一切权利和践踏了人的起码的尊严,而且它至今仍然每日每时地在杀害低种姓的人民。这种意见甚至认为,现在的“种姓制度更隐蔽”,因此,“它比种族主义更坏”。他们说,既然印度政府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有权利将它拿到联合国去讨论。西方国家一些非政府组织支持这种意见,他们同印度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和低种姓活动分子们一起,极力要求将这一问题纳入联合国反种族主义大会的日程,使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众所周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有3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印度社会被分成了4种不同的种姓,婆罗门、刹蒂利、吠舍和首陀罗。此外,还有一种“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目前印度的低种姓群众仍有1亿6千万人,占印度总人口的16%。他们中大约2/3是文盲,半数是农人,只有7%的人能喝到安全的饮用水。
&&&&同古代相比,印度现代的种姓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自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否定种姓制度的法律、政治和行政手段,尽管印度宪法没有宣布废除这一制度,但其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种族、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还明确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的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至少在今天,种姓隔离和种姓歧视是不合法了。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种姓制度仍然以各种方式顽固地实行着,广大低种姓的群众和贱民们仍然没有土地、被迫在有辱人格的条件下工作,并且不断受到高种姓人甚至警察的虐待。翻开每天的报纸,几乎都有有关种姓暴力的报道,或因种姓不同通婚而自杀、被杀、被烧、被裸体游街的,或因不同种姓间的世仇而血腥残杀的。至于低种姓群众在各种场合被歧视、隔离、虐待、排挤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这也是事实。
&&&&正因为双方都有事实作为依据,才有今日看起来不可调和的种姓和种族之争。实际上,我认为,种姓制度与种族主义不过是概念之争,根本问题在于是否承认存在歧视和反对歧视。既然对这一点争论双方似乎是认同的,那么解决问题就有了一个支点。当然,要解决印度的种姓问题决非易事,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恐怕是难以成功的。
**********************************************************************************************************************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影响:首先,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
第三,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绍兴市哪个区经济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