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慈禧太后下令预备立宪时间后,没有那么快就死去,是不是中国可以

慈禧太后传奇一生
  关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是有很多的说法,下面一起来揭开慈禧太后传奇一生是怎样的吧!
&慈禧太后传奇一生
  慈禧太后的秘密生活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曾经控制过整个国家的女性之一。从她15岁开始被选入宫中成为秀女之时起,便注定她的命运与大清王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进入宫中后,慈禧太后凭借着美貌的容颜和聪明的才智,很顺利便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被封为懿贵嫔。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祺祥之变&,很快便控制了朝政,将年幼的同治皇帝推向了皇帝的宝座,而自己则成为幕后真正的控制者,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垂帘听政&。在拥有了权力之后,慈禧太后先前那种被压制的个人欲望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释放出来,于是,一个又一个被她所宠幸,演绎了继武则天之后又一幕女人宠幸男人的活剧。
  关于慈禧太后的后宫性生活,稗官野史中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慈禧太后放荡不羁、淫乱后宫来展开。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在刚入宫做秀女之时便已经开始和恭亲王发生恋情了,并经常趁其他宫女不注意时外出与恭亲王偷情狂欢。正因为如此,有的人甚至对同治皇帝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同治皇帝并非是咸丰皇帝的亲生子,而是慈禧太后与奕?私通的结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两人之间毫无关系的话,那么在咸丰皇帝死后恭亲王不可能帮助慈禧太后铲除异己,更不可能坐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而不管。
  如果说慈禧太后以前与恭亲王的恋情还只是偷偷摸摸的话,那么在她政权稳固之后,更是开始明目张胆地在男人身上发泄自己的私欲。第一个被她抓中的是荣禄,也就是她的初恋情人。根据野史记载,慈禧在进宫之前,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美人,当地的恶少早已对她垂涎三尺,于是有一次趁慈禧太后独自一人外出之际,便企图将其强奸,恰好荣禄路过此地,便赶跑了这群恶少,使慈禧太后免遭这群恶棍的侮辱。从此以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一直保持着暧昧关系,即便慈禧太后进宫之后,两人还经常私通淫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更是将他们的关系公然暴露于公众的眼球之下,这从慈禧太后听政之后荣禄的平步青云之中便可以看出来。
  荣禄只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第一个公开的宠男,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没有公开的被慈禧太后宠幸过的男人。据民间传言,慈禧太后除了奕?和荣禄之外,还与当时的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染,尽管太监没有生理能力,但是他们可以给慈禧太后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刺激,由于这两人很会在这个方面迎合慈禧太后,因此他们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万般宠爱,这从慈禧太后对李莲英一再的封官和赏赐之中便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除此之外,清人所写的《闻尘偶记》中也记载有一个有关慈禧太后的风流韵事:光绪八年,一位姓白的古董商人在李莲英的介绍下会见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被他英俊的外表和优美的谈吐所折服,当天夜里便将这个古董商留宿于其寝宫,过了一个多月才将古董商放出。除了《闻尘偶记》之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之外,慈禧太后的风流韵事还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慈禧太后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按照清朝宫廷以往的惯例,私自带外人入宫是要被杀头的,但是慈禧太后见到这位姓史的伙计之后立刻被他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不仅没有怪罪李莲英私自带外人入宫,反而显得很兴奋,当晚便宠幸了这位姓史的伙计。
  以上关于慈禧太后的这些风流韵事绝大多数出自于一些野史的记载,因此其可靠性究竟几何还难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实际上,即便真有其事,正史中记载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这些正史在流传之前,一般都会经过统治阶级事先的核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慈禧太后有这种风流韵事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个从二十六岁便开始守寡的年轻貌美的女性,要说没有一点出轨的迹象,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盗墓被毁容奸尸
  这可能是史上最著名的盗墓活动。在那阴森神秘的地下墓穴里会发生什么,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最令人瞠目的传说,可能不是墓内宝物的神奇,而是慈禧太后被奸尸!
  据说,慈禧棺木打开后,看到她面色如生,肌肤白皙饱满,一名盗墓士兵居然动了兽欲,扯下裤子就行奸;不料尸身因见空气,瞬间萎缩如鬼,让这个性欲超强的盗墓兵立即败了兴。
  生前最为穷奢极欲的慈禧定东陵盗毕,孙殿英又命去挖清朝最盛时期乾隆皇帝的裕陵。挖法与前一样,也是用炸药开墓道入口。
  乾隆的地宫果然规模更大,更富丽堂皇。开棺之后,死去一百二十九年的乾隆尸身已腐,仅剩发辫、头骨和肋骨等。匪兵们同样迅速将满室宝物抢劫一空。
  和慈禧墓中不同的是,乾隆是清代最为风雅的皇帝,他的陵寝内还有多幅珍贵字画。匪兵只识金银珠宝,这些艺术珍品被野蛮地毁坏殆尽。
  孙殿英还想盗掘顺治的孝陵,因听说顺治帝于生前出家在五台山为僧,该陵里的棺系空棺,没有宝物,便没有下手。接着再准备盗康熙的景陵,不料还未挖到地宫,就流出黄水,越流越汹涌,顷刻间地上已积水二尺多深,匪兵们就没敢再继续。
  以军事演习为名严密封锁着的 & &推荐阅读:
  慈禧太后人物生平
  折叠咸丰时期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
  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
  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3]
  同治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又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贵妃代管)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当时的中宫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欣被封为议政王。
  日,改年号&同治&,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欣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慈禧为了享乐,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机会让太后离宫居住以摆脱慈禧干预朝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巨,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欣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决定。
  光绪时期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1865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岁,官方说法为脑溢血,民间野史认为是慈禧所害。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日,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1894年,醇亲王借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她无法再一意孤行,大摆排场,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缩减了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次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遭失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对于变法,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发布帝&明定国是上谕&(即《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光绪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旧势力贵族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起来,竭力反对变法,当听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围园杀后,杀死荣禄时,慈禧等人发动戊戌政变,拘禁光绪皇帝,并处死了谭嗣同等六人。
  晚年训政
  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对列强宣战(并未下宣战诏书)。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灭义和团,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并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1]
  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东华门,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同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同年10月6日,慈禧发卒数万人,带行李车3000辆,从西安出发,出潼关经河南、直隶,历时三月于日回到北京。
  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 & &()
  1908年,由于慈禧通过照片外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案,退还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之后,英、法、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效果,应当肯定。
  日,光绪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嗣,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日17点(未正三刻),叶赫那拉氏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葬于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东陵,定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共22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推荐阅读: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慈禧太后相关文章: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转载]慈禧是现代中国的真正创始人吗
说起,很多人就会想到她对近代中国带来的伤害。辛亥革命以来,由于政治教化的先入为主,老百姓的心目中慈禧一直是个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形象。其实我们对她知之甚少,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众口一词的谴责,只得了个人人喊打的印象。但她也有被人抹黑的一些历史误会。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石舫,据说是慈禧挪用公款建造的,事实上是乾隆造的。再比如说她专权。她掌权近五十年,当时皇上年幼,母后完全可以大张娘家之权,最后改姓换代。但她的两个兄弟只封了个虚职的爵位,没有像许多朝代外戚干政。这一点她比吕后、武后做得漂亮。有人说她奢侈享受,但她辛劳一生,让光绪造了个园子颐养天年,从人伦上也说得通,问题是不该挪用海军军费。但是颐和园最后也是爱新觉罗的财产,她毕竟没有大造自己娘家那破旧不堪的方家园。&&&&&&&&&&&&&&&&&&&&&&&&&&&&&&&&&&&&&&&&&&&&&&&&&&
&年轻的慈禧太后&&&慈禧还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比如英籍华裔作家张戎在《慈禧太后:启动现代中国的皇妃》这本书中,试图为慈禧恢复历史地位。书中没有把这位皇太后描写成一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的贪婪、滥用权力的暴君,而是将她称赞为一位帮助引领中国进入20世纪的人物。张戎说慈禧太后解除了中国女人缠脚的陋习,使妇女从中解放出来,她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凌迟死刑。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驻英大使馆是她于1875年买下来的,那时,她派遣第一个中国外交大使来到西方等等,中国迈出现代化第一步是在一八六一年慈禧执政后,因此,现代中国的真正创始人不是不是孙逸仙,也不是毛泽东,而是慈禧太后。张戎表示以上种种,使她爱上慈禧。她的结论是这位皇太后尽管有缺点,但是一位非常有人性,又令人赞叹的女政治家。她的領導讓中國開始取得一個現代化國家幾乎所有的特徵,包括鐵路、電力、電報、電話、西藥、現代化軍隊和海軍,以及從事外貿與外交的現代方式。她说写完这本书后,对慈禧的认识就是:她是个很伟大的政治家,并將慈禧定位为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者。
姐弟共识。张戎的弟弟张朴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说她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觉得她是卖国贼,觉得她是一个很凶恶的女人,我就感觉慈禧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政治上来说,虽然她是被迫的,西方列强逼迫她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她是个很开通的人,她知道中国必须要融入这个世界,中国才真正能够发展起来,强大起来,她就把门打开了。中国的很多现代化都是她引进来的,跟过去所有的皇帝,从开明来说,从开放来说,从更接受新事物来说,从更想把中国引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来说,她是第一个,了不起。如果按照慈禧的改革意志进行下去,中国就会变成像英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制,我认为百分之一百,中国就走向真正的民主化了。了不起!慈禧后期是非常开明的,就是死得太早了。
慈禧到底是不是现代中国的真正创始人呢?我们小时候是天天说着许多洋词长大的,例如洋火、洋油、洋针、洋钉、洋枪、洋炮类似的词汇太多了,所以至今还记忆犹新。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时期引进的,除去飞机、航天、微机、生命工程等目前的高端技术,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充其量说应该叫拨乱反正,因为从大清后期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一直是对外开放的,而且一直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不过是后来中断了这一历史进程。目前的改革开放只不过是恢复了这一历史进程而已,也就是一些老干部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常说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
洋务运动是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的其中一次。第二次是清末新政,洋务运动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清末新政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我们经常说旧中国一穷二白,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这有些不客观。一穷是真的,二白呢,从洋务运动搞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等近代军工厂和近代工业企业,及制造的第一艘全钢甲战舰、第一台蒸汽机、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艘万吨货轮、第一台标准蒸汽机车等那么多的中国第一,你就不能不承认尽管是物质层面上变革的洋务运动,但它毕竟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慈禧领导的第二次改革是清末新政,这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慈禧是个知错就改的政治家。对慈禧来说,庚子事变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她经常流泪,后悔说:“没想到我会变成皇帝的笑柄”。她知道自己义和团的事办错了,除非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尊敬和国人的敬仰。当她还在逃亡的途中,慈禧就发布了一道罪己诏。她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就决定搞新政,搞宪政。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1901年1月底,由慈禧和李鸿章磋商多日的变法大纲《预约变法》终于出台。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振兴商务,办外交外贸、禁止妇女缠足、兴办、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修订新律等措施。由于这个新政是由慈禧主导,有人称之为“慈禧新政”。
多年来,我们的教科书都说是“戊戌变法”失败,其实不是变法失败,而是“戊戌政变”失败。因为从鸦片战争后,变法已经是大清中央政府主要领导人慈禧、光绪、李鸿章等人的共识,只是大家急缓认识不同,左右观点不同。慈禧对改革,有保守的地方,也有激进的时候,甚至她的一些观点非常超前。以前我们认为慈禧反改革的,康梁是要求改革的,实际的历史不是这样:慈禧是讲改革的,康梁也是要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有分歧。康有为是亲日派,慈禧亲英美,慈禧认为日本一直对中国有很大的野心,不想和日本人搞得太近。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充分表明慈禧绝不是一个只有政治手腕而无远见的政治强人。当她发现只有改革才能延续她的统治时,她会毫无保留却又行之有效地去实行改革。光绪与康梁缺少的就是慈禧这种能保证将改革顺利实施下去的手段与方法。后来袁世凯的施政基本上继承了慈禧新政的执政理念,但是袁世凯的理念并没有超越慈禧新政。
&&&&&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意味着设立一个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开放议会,并在选举制的基础上给予中国民众选举权,与西方的选举制度类似。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启蒙时代的思想,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启蒙思想就中断了。所以今天中国人对它的了解比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要少得多,政治家们也一样。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的慈禧对宪政的理解就比许多当代中国人更深刻。她说为什么要搞预备立宪?她说君主立宪制是普世价值,如果中国不搞预备立宪,全世界不把我们当正常的国家看待。慈禧不是改革家,更不是民主斗士,她只是一个唯权力者,所考虑的只是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统治集团的私利。也就是从这一私利的角度出发,她想明白了放弃权力从长远来看对统治集团其实是一件好事,从而决定推动立宪。
&&&&&&&&&&&&&&&&&&&&&&&&&&&&&&&&&&&&&&&&&&&&&&&&&
&&宣示预备立宪谕&&&&
从1906年颁布的《宣示预备立宪谕》诏书来看,改革激进程度要远远超过八年前光绪颁布的戊戌变法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在那份诏书里,光绪皇和维新派不敢公然宣布要“更订法制”,对于君主立宪、政治改革更是只字未提。事实上,这份《宣示预备立宪谕》表达的根本不是光绪的思想,而是慈禧的思想。不可思议的是像慈禧这样一个以眷恋权位著称的人,为什么会想要立宪呢?这不是要主动放弃权力,自己革自己的命吗?是不是大清马上就要灭亡了呢?尽管孙黄在这几年发动了一些起义,但规模和影响根本不能与太平天国相提并论。如果要说大清什么时候就会灭亡,谁也不敢断言。既然还没有到非交权不可的地步,又是什么因素会让慈禧主动考虑放弃权力呢?当时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首载泽站在大清的立场上,向慈禧道出了立宪的三个好处︰一是立宪可使皇位永固。也就是说,对慈禧而言,立宪让她放弃的只是行政权,而她的君位却可以万世不改,这正是她和平让出行政权所可以换来的对价。如果要硬挺到最后,非要在刀枪上见分晓不可,这样的对价可就拿不到了。二个是立宪可使外患渐轻。这是从融入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的,因为世界列强大都是立宪的民主国家。大清如果也立宪,就不会再被当作国际社会中的另类,也不会再拿什么专制、人权说事了。立宪的第三个好处是内乱可弭。这是针对孙黄来说的。你们不是要宪政吗?现在给你宪政,还有什么理由来造反,就算还要造反,也师出无名,不会有多少人追随你了。而且不仅仅是革命党,那些仇官的、反政府的,都没有理由来造太后和皇上的反了,他俩已经对行政不负责任了,有什么火都向政府各大臣去发吧。你看这次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女王多潇洒,只说一句王室处于政治之上的话,就让卡梅伦他们去和苏格兰民众折腾好一阵子。
其实立宪,实际上是君主和民众之间做了一个交易,君主用和平出让行政权交换民众对其长期处于君位的认可。在这一交易下,利益得到保证的只是即君主和王室的极少数人。许多其他官员,特别是那些私欲较重、能力较差的官僚们,在立宪体制下将因为缺乏竞争力而失去权位,或者是民主机制下权力受限制而损失一部分利益。由于君主立宪制是老板受益,伙计受损,因此这些伙计是最反对立宪的,也会想方设法去阻挠立宪。慈禧对此是有切身体会的。因为在戊戌变法中,她被这些伙计们忽悠过。1908年,慈禧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了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1909进行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资政院开院;1917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循序渐进,十年内,中国将成为日本、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君只是国家的象征,立法权在国会,行政权在内阁,司法权在各级法院,可以成立不同的党派,地方开始实行选举,还计划在全中国的普选。民主宪政的曙光降临中国。如果不是慈禧改革步子太大,国内外势力的逼迫和颠覆,时间表公布后的当年,她便溘然长逝,也许今天的中国,很有可能不是如今的政治体制。今天我们来反思以慈禧为首的大清高层从顽固守旧到主张立宪的这段历程非常有趣。慈禧最终想明白了放弃权力,从长远来看对统治集团其实是一件好事,决定推动立宪。但令人深省的是反对立宪的那些人,比如革命党,比如那些不为政权的真实长远利益考虑的官僚们。慈禧后来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如果能早醒悟十年呢?这对今天的一些政治家们难道不是警醒和启示吗?
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之二就是经济自由。传统或中世纪没有现代意义的自由,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清末新政的人文意义是经济自由和对人的解放。没有经济自由,只能事事仰承官府旨意,公民权利就失去基础。在慈禧新政的8年中,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逐渐成长壮大,清朝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不准确的,因为清朝末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慈禧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在经济政治上做出了努力。辛亥革命后的各种新气象,不过是慈禧新政的延续。
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之三就是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中国从来没有这么开放过,民间可以随便办报纸,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近现代以来最好的。也许你不信,一百多年前最腐朽、最反动、最残暴、最不自由的封建专制时期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会比后来人民当家作主时强多了。中国的第一份民间报纸就是在慈禧执政期间创办的。那是1873年,一个叫艾小梅的人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清末新政时,全国又掀起了一个民间办报的高潮,仅从1901年到1908年,全国各地创办的各类报刊就达302种。那时候政府对民间办报纸没有限制,一个人出资几个人凑钱,或什么会社办都行,康有为的强学社就先后办了两份机关报。政府更没有宣传部门对媒体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也没有去控制媒体,强迫全国媒体统一发出一个声音,或者只报道正面消息不准报道负面消息,更没有要求媒体必须去赞颂大清伟大光荣正确,去高歌君主专制有理的主旋律。至于举国上下媒体每天都祝愿太后万寿无疆,高喊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那更是慈禧绝对不敢奢望的。而且在慈禧70大寿期间,有个记者写了一幅对联刊登在《警钟日报》上,公开讥讽慈禧穷奢极,欲丧权辱国,全国报纸竟然争相转载。对联是这样写: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在报纸上对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大胆地讥讽,而且是在君主至上的极权制度下,真让如今的中国人羞愧和羡慕。北京有家《京话日报》,敢于公开揭露王公贵族暴行和官僚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丑闻。敢于揭露黑暗,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对于这样一家在皇宫眼皮底下给大清盛世抹黑的报纸,慈禧不仅不禁止,还传旨要送来报纸给她和光绪皇帝看。当时的记者还可以随便发表篇文章骂慈禧,有很多骂她的文章,还有要杀她的文章,她也都容忍了。当然,慈禧时期毕竟是皇权专制统治时期,不可能实行民主制度下的彻底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政府允许民间办报,也让你说话,如果你的言论超出政府忍耐的限度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了,才封你,或者制裁你,慈禧也不例外。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时务报言词激烈,许多爱朝廷人士上书慈禧,要求查禁,不知道慈禧为什么没有马上下令查封,直到两年后戊戌政变失败后才查封。因此,就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而言,网上有这种说法︰国民党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
&&&&&&&&&&&&&&&&&&&&&&&&&&&&&&&&&&&&&&&&&&&&&&
&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之四就是打开了中国大门搞外交,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伦敦市中心摄政公园南端有一条鲍特兰大街。1875年,清政府租下这条街道49-51号的楼房作为驻英国公使馆。从首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到达那里起到现在,这所楼房一直是中国驻英国的使馆。但是当时第一位进入那座建筑的郭嵩焘并不想来,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外只有体现宗(中国)藩(外国)关系的理藩,而无平等的外交一说。虽然屡遭列强侵略,但这种外交观却并无改变,外国使节驻华和中国派驻对外使节都被视为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有人甚至扬言要砸郭宅。郭嵩焘几次告病推脱,但都未获准。慈禧召见了他三次,示以恩宠,勉励他为国家任此番艰难。就这样,在慈禧的鼓励下,郭嵩焘迈出了近代中国外交的第一步,随后中国又逐渐接受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实现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实事求是地说,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无论其成就或失败,都蕴藏着足以启迪后人的东西。从整个晚清近代化的过程来看,清末新政的变革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之前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后,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整个政治制度正逐渐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完全可以这样说,清末新政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是中国告别传统社会的第一步。而且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清末新政所取得的实效、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度及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不但是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所无法企及,就是辛亥革命也不能与之相比。正如美国汉学家任达所说的:晚清时期不仅有推翻政府的政治革命,而且有更具深远影响的思想和体制的转变,我们所认识的今日,而且在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正是完全以新政年代的思想和体制为基础,离开新政革命,20世纪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美国人意思是说清末新政是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体制的前提。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把慈禧定位于现代中国的真正创始人是不是也能说得过去的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备立宪开始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