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MI培训,能助企业降本增效方案吗?

裁员确实是降本,但不代表增效。我们将提升人效的路径分为两种:提质增效和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是经营路径,即做大分子,通过提升产量、提升品质来提升总收益;降本增效是管理路径,即做小分母,通过减少工时、减少浪费,进而减少总成本。在两种路径指引下,基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维度,我们提炼了人效提升TOP模型:一是科技/T,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那这个东西提升的就是工具的效能,我通过对工具的改进来提升我的效能,比如数字化、新设备、新技术的引入。二是组织/O,调节我们的生产关系,调节生产关系最后提升的其实是组织效能。三是人员/P,即生产者、劳动者,对于劳动者的改进本质上就是劳动力效能。图/人效提升TOP模型既然题主指向了降本增效,那这里的增效我们再缩小下范围,聚焦到人效吧。这里分享我在盖亚工厂看到的一些内容,引起我的深思,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内容虽长,但看完获益匪浅。企业有哪些提升人效的方法呢?劳动力配置。我们如何配置我们的人力资源,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结构?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激发关键人?劳动力技能。对劳动力的培养和投资,让劳动力产生效能,也需要对他进行投资。劳动力时间。劳动者投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时间的投入,关于时间投入,我们是否有统计、计算、精确?1. 劳动力配置首先是关于劳动力配置,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们认为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有三种方式,即数量配置、成本配置和激励配置。(1)数量配置:控制劳动力数量数量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控制劳动力数量,我们将控制数量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直接模式,最近两年关于这部分的工作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例如裁员、优化、组织架构调整整合。二是间接模式,最终是为了人员数量更精益,但是通过过程管理来驱动,例如薪酬包管控、控制招聘,以及人力资源标准化管理,如定责、定岗、定编等。数量配置是人效提升的一个起点,企业或多或少都会从这里起步,我们就不赘述了。(2)成本配置:优化用工结构劳动力配置的第二种方式是成本配置,即更精益地配置和管理劳动力。精益模式不仅要控制数量,我们还期望在数量背后引发更深度的管理思考:在数量背后,企业本质上关注的是成本,所以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成本优化来重新配置劳动力,也就是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是如何配置的?不同类别的劳动力对应的成本不同,对应我们该如何优化用工结构。在这里我们呈现了劳动力的五种分类方式和对应的优化方式,我们可以对应回到自己企业中寻找结构优化的空间。(3)激励配置:提升关键员工动能最后,劳动力配置的第三个层面是激励配置,也是关于员工动能的问题。无论是通过奖金制度,还是即时薪酬模式,能够让那些忠诚度高、效能高的关键人才的动能得到提升。如何实现激励性配置呢?我们从人的心理出发来看,关键在于两个感受,一是差异化,二是激励感知的强度。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待自己与其他员工的差异,或是激励方式感知度更强,如是否及时、是否实时看得见、是否被赋予权力。2. 劳动力技能接下来我们来看劳动力效能提升的第二个维度:劳动力技能。技能是劳动者投入到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关键资源,与劳动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因为有技能投入,才能有相应的生产结果和服务品质。不同的劳动者存在着显著的劳动力技能差异,也是决定人岗匹配的最关键因素。从管理的三个进阶来看,劳动力技能管理可分为三个维度,即Upskilling、Multiskilling 和Reskilling。这个阶段很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很多企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预算投入到员工的学习成长中,因此这块儿就略述吧,仅做参考~(1)Upskilling:提升员工技能Upskilling,可以简单理解成企业里面的培训工作。员工哪方面的能力不足,就帮助员工补足什么能力。关于Upskilling,企业要更加注重与数字化、随时连接、新生代特质这些因素的影响,推动体验式、游戏化学习模式,利用好数字化的平台,推广社会化的学习模式,让员工成为学习的第一负责人。(2)Multiskilling:员工多技能模式科技时代,技术对生产和服务过程改变很大,甚至变成人操作工具和技术的过程。那么一个人需要掌握的能力可能会更多,以在具有不同技能要求的岗位间高效地切换。多技能模式对组织来说,最直接的是减少成本,可以投入更少的人力。当有了更多的多技能工,每一个人的排班组合可用性就会更强,计划排班也会更高效;同时,组织也能够更加敏捷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和业务参数变化,通过灵活班次等来提高效率。多技能模式对员工来说,最直接的好处肯定是赚得更多,在组织中的价值也更高,同时因为劳动工作更体面,个人也会更加满意。(3)Reskilling:技术变革背景下的能力再造 能力再造不是对传统能力的升级,而是对于技术变革要求的新能力的生成以及资源投入的变革,例如ChatGPT可能让我们很多工种失业了,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工种。既然能力地图发生变化,企业的资源投入也应该发生变化。能力再造涉及到直接的新技能培训和研讨、工作的拆解和重组等,同时也会改变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例如基于机器替人后的人机协作模式,远程办公后的混合办公模式,以及能力转移后的劳动力价值增值过程等。3. 劳动力时间劳动力时间是劳动力效能提升的最后一个维度。劳动者投入到工作中时间通常是看不透、摸不着的,为了提升效能,我们必须要把时间显性出来,成为可以被看见的数字,基于对时间数字的不同视角,又形成了不同的应用价值。一般来说,劳动力时间在企业中存在三种不同视角。人力资源视角。这个视角中,HR作为关注人的单位,更多的是关注时间的准确性,有没有精确地记录时间,基于时间的算薪是不是准确的,时间的投入有没有浪费(迟到、缺勤等法律法规概念)。财务视角。财务更多关注时间的经济性,即投入的时间是否划算,能否计算成本,时间背后的成本能否被分摊等。这个原则关注的是时间背后的成本结构,这也是我们最近发布的新产品-劳动力账户的底层思考。业务视角。业务部门作为生产经营的直接单位,更多的是关注时间的价值性,即有效时间的投入对于业务的价值是不是符合战略的,是不是有效的,能不能根据业务需求敏捷调整,如何平衡员工的投入和产出等。基于不同的时间管理原则,我们将基于时间的人效提升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精确、时间精细和时间精准。当时间足够精细、精准且显性化后,它的价值也将被无限放大,基于劳动力时间管理的三个阶梯,我们展开来看。(1)时间精确:精准记录和计算时间时间精确,是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于时间的准确记录和计算。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的员工工作时间等同于出勤时间,出勤时间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和结构化,例如出勤时间可分为生产活动时间和非生产活动时间。对于生产活动时间仍可以继续分解。通过良好的考勤机制和软件,我们可以精确记录这些被拆解的时间,然后也可以找到时间浪费的根源,并能够开展减少浪费的动作。所以,通过时间管理提升人效的第一步就是有效地记录时间。(2)时间精细:工时与业财联动基于财务视角,我们需要更精细化的时间拆分,并与成本关联,才能为财务角度的时间管理提供参考。首先,我们通过一定的机制保证时间被精细管理起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精益工时实现颗粒度更细的工时划分;通过劳动力账户,将更精细的工时结构与财务结构关联,实现对工时的有效核算,真正实现时间的财务化管理。其次,精细化的时间ROI也要被看见,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能动性,我们需要给予管理者全面的数据实时看板,引导管理重心。(3)时间精准:基于业务需求的时间预算最后,是时间管理的第三阶段,即时间精准,它是整个劳动力效能提升九宫格中最智能化、最精细化、员工体验最好的部分,但同时也是管理难度最大、数字化应用最复杂的环节。过去的时间管理都是后发动作,只有当时间发生了再去记录、管理、核算,但真正的时间管理应该是前置的,因此我们引入了时间预算的概念。时间预算来自于两方面,业务的需求和员工的需求。前者是业务场景,后者是时间可用性场景,两者结合我们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以及需要谁的时间,然后通过智能排班等工具精准计算与匹配时间,企业和员工将是双重满意的。灵活的时间预算和时间排班,既满足企业的灵活需求,也满足员工的时间弹性,同时还保证业务生产不受影响。当然,匹配难度也非常大,数字化工具的运用也更复杂,企业投入的成本也相对较高。想了解更多,请继续关注我们@51社保,如果还有薪酬个税、五险一金、员工管理等相关问题,欢迎随时来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降本增效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