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GDP GDP的统计直报用户名不存在存在哪些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6版:关注
正确看待我国GDP增长数据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许宪春
个别机构和媒体对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提出质疑。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和认真分析这些质疑,吸收其中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成分,作为改进我国GDP核算的重要参考。但我们认为,目前一些关于我国GDP增速高估的观点,所使用的方法不够科学,资料不够完整,因而得出的结论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GDP数据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我国的GDP数据总体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和使用我国GDP数据及其核算方法,本文对我国GDP核算的资料来源、核算方法和核算结果等有关情况作些解读。 一、我国统计调查和行政记录为GDP核算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我国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并充分运用行政记录等资料的统计调查体系,为我国GDP核算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国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除农林牧渔业以外的所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地毯式调查。通过经济普查摸清了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查清了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及布局,查实了服务业、小微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摸清了数千万家有证照和无证照个体经营户的基本生产经营情况,弥补了常规年度个体经营户统计资料的不足。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农业普查,提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情况。 在常规年度,国家统计局直接对近10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以及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同时,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取得规模以下企业、住户和价格等领域的基础统计数据。 国务院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开展了大量的统计调查和行政记录整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二、我国GDP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国家统计局通过体制机制法治和技术手段,为准确核算GDP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用于GDP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是全力推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制度,提高了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质量。2012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规模以上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制度,直接掌握企业原始数据。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发布等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基本上杜绝了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行为。 二是通过垂直管理的国家调查队系统,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开展住户调查、价格统计和规模以下企业统计,通过不断改进调查方式和数据采集方式,提高了这些领域的统计数据质量。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通过科学规范的抽样,调查了全国16万户居民家庭,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住户收支状况。在全国500个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市县、6.3万个调查网点,全部实现手持电子终端(PDA)采集数据并实时上报国家统计局,价格统计数据质量有较大提高。 三是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质量不断提高。银行、证券、保险主管部门的金融统计数据,全面反映了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财政部门的分类财政支出数据,准确反映了公共管理服务的发展情况;教育、工信、交通、卫生等主管部门的财务和业务数据,真实反映了这些部门所监管行业的发展情况。 四是强化依法治统,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加强了对各级政府部门、统计人员和调查对象的法制宣传,提高了全社会统计法治意识。 三、我国GDP核算方法已经与国际标准接轨 为全面准确地核算GDP数据,我国依据联合国等5大国际组织制定的《国民账户体系》(SNA)有关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GDP核算方法,并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GDP核算方法不断进行修订。 国家统计局高度重视GDP核算与国际标准相衔接。我国GDP核算范围、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与SNA保持一致;行业分类标准和产品分类目录分别是在联合国制定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和《产品总分类》(CPC)的基础上制定的;居民消费支出分类充分借鉴了联合国制定的《按目的划分的个人消费分类》(COICOP);固定资产范围和分类也与SNA的标准基本衔接。 2015年,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对季度GDP核算进行了改革,将累计核算修改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分季核算。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新的国际标准——2008年SNA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分类和基本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GDP核算。我国当前的GDP核算方法已经与国际标准基本衔接。同时,我国统计与核算工作的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 为确保GDP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还利用多种方法对基础数据和核算结果进行反复审核评估。核算前,要对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以及行政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并能够客观反映相应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对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修订。核算时,要对GDP及分行业增加值数据与相关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及行政记录的协调性进行检验,对GDP生产和使用数据进行平衡。 四、对我国GDP增长率数据的质疑不符合实际情况 个别机构和媒体对我国GDP增长率数据提出质疑。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和认真分析这些质疑,吸收其中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成分,作为改进我国GDP核算的重要参考。但我们认为,目前一些关于我国GDP增速高估的观点,所使用的方法不够科学,资料不够完整,因而得出的结论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第一是简单用部分产品产量推算工业增加值增速存在较大偏差。 有的学者利用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速,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来推算整个工业增加值增速,并进而认为我国GDP增速被高估了。我们认为,这种推算方法有明显缺陷,存在较大偏差。 首先,产品代表性严重不足。这种研究所选取的产品种类较少,并且煤炭、石油、钢铁等初级产品和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而各年出现的新产品被选中的很少。因此,这种估算方法存在较大偏差,难以全面反映整个工业的增长情况。 其次,无法反映产品质量变化。用产品产量推算的方法只考虑了产品的数量变化,而没有考虑产品的质量变化。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带来的增长会被忽视,这是产品产量推算法的内在缺陷。 再次,无法反映产品结构变化。产品千差万别,相同产品内部也有不同的产品类型和规格,而不同类型和规格产品的附加值不同,其结构变化会影响增长速度。 事实上,产品产量推算法仅适用于计算少数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国际标准并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来测算全部工业行业增速。 第二是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评估服务业增速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有观点认为,利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计算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过快,不仅比改革开放前大幅加快,也比发达国家相应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快很多,据此推断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被高估,进而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来推算我国服务业增速。我们认为,这种推断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有其合理因素。首先,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从受教育程度看,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6%,2014年上升到10.7%。其次,制度因素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第三,作为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本国经济中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这类研究还忽视了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金融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迅猛。 2015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SDDS在数据覆盖范围、公布频率、公布及时性、数据质量、公众可得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表明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是有保障的,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均认可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并在其数据库中直接采用这些数据。因此,我国的GDP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当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对GDP核算信息产生了许多新需求,社会各界对GDP核算有许多新期待,国际社会也对我国GDP数据更加关注,这都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改进GDP核算工作。我们将全面深化统计改革,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GDP核算方法,不断提高GDP数据质量。如何看待中国的GDP统计和经济增长秘密(陈平访谈之三)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字: GDP去工业化企业家精神“链式经济”空心化中国经济增长利益集团四项基本原则市场化
观察者网:陈平老师您曾经提到,学界在某些关于国有企业、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学术共识,但是这些意见却很难见诸国内媒体;与此同时,您认为中国的政治家和领导人们反而相比于一些长期活跃在媒体、论坛的中国经济学家更与时俱进一些,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对中国的发展路径有了清醒的认识,或者还只是在通往清醒的道路上?
陈平:我认为,中国政府和西方政府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本质的不同。以典型的西方议会制政府为例,议会制就意味着执政者只是局部利益、或者地方利益集团的代表,并不将国家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负责。此外,在这一政体下的各党派轮流执政,就意味着执政者只是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寻找平衡。曾经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所处时代的问题,同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天欧盟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致的:其一,企业的福利负担过重;其二,企业不允许或者难以解雇工人,在英国正是由于工会势力过分强大也导致企业无法解雇工人的,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保护的是夕阳产业的老工人的既得利益,付出的代价则是年轻人的失业率高居不下。就撒切尔夫人的贡献而言,她对工会的打压部分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使失业率有所改善;但即使这样,英国的制造业也无法同东亚相抗衡。于是,英国选择了与美国同样的道路,让制造业出走,并以看上去高盈利、高增长的金融业为经济支柱,并且做大做强,这样反而使本国越来越走向空心化与去工业化。
因此,同样以&市场化改革为旗帜&,实际上中国与英美在同一历史时期所选择的改革方向,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就改革而言,我认为邓小平真正的贡献,实际上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在中国的&自由化浪潮&和&动乱风波&中,受批判最多的正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是到今天这两条原则的历史意义,连傅高义等美国学者都看到了。总体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能用市场化一个词来简单概括,实际上这一过程的内容十分复杂,中国是在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国企的竞争能力的同时,还开放乡镇企业让农民进城;这些都可以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开放性&方面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西方。
试想一下,在中国过去30年中,大约有1亿5千万到2亿的农民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正在不断老龄化的日本、美国、欧洲每年允许接纳的合法移民仅仅数十万;并且美国由于有1千万以上的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存在,所以仍能算作半开放状态;但日本却始终拒绝放开移民,但这必将导致日本经济困死在岛内。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发现,中国在对内与对外两个开放的方向上究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如果按照西方的一般理论,中国城市尚未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又怎么能开放农民工进城呢?在他们的观念中,为保证城城市居民就业,必然禁止农民工进城,但这将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死路。实际上,当下中国城市的繁荣,是无数进城的农民工带来的。因此,我认为,上述问题的解决都不是用华盛顿共识、或者用市场化改革一个词就能说清楚的;而是需要对全世界的竞争格局、产业兴衰有充分认识,在鼓励竞争的同时兼顾共同富裕,处理好区域差距与贫富差距。
解决中国区域差异问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沿海先发展、内地后发展&的问题。当前整个欧洲危机的实质,其实是德国为全力保证本国、特别是西德工业体系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将其他欧洲各国的工业全都变成附庸化了。而附庸化后的各国又无法消化本国的就业人口,因此不仅是东欧国家,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国家也开始衰落了。但中国的沿海地区在成长起来之后,现在已经开始带动内地投资了。将中欧的两种情况加以对比,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博鳌论坛上中国的领导人可以与时俱进。我在英国接受半岛电视的采访的时候指出,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中国有一个西方所无法采用的办法可以解决利益集团的制衡,那就是中国地方官员的调换制:沿海与内地互换、中央与基层互换,在调换的过程中促使领导人换位思考,从而理解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需要,所以中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可以果断地实施财政刺激政策、并进行整体统筹,这在西方民主制政体下是不可能的。
观察者网:那现在在不断的提,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应该转向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为主,陈平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陈平:我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并不是靠简单的拉动消费就能解决的。例如,当前中国正在推动的教育产业化,其实质是财政中的教育拨款不足,因此允许学校以开培训班等方式创收、自给自足,最后畸形化为卖文凭。但这些方式其实可以制度化、正规化,将现在是&卖文凭&的培训班转变成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
而国内有些经济学家不断鼓吹拉动消费,其实是文不对题。我认为,国内消费低迷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例子加以解释:其一,由于中国的出口渠道全部由跨国公司控制,中国工人和企业的利润率被严重压低,收入不足如何拉动消费?其二,由于当前政策鼓励财产性收入,使得中国大城市周边的农民全都变成不事生产的土地食利阶层、新地主,而且他们的数量相比土改时期消灭的地主更多,这如何能成为中国将来的发展方向呢?所以说,如果中国要拉动国内消费,应该拉动社会性消费。而这些就是对教育、医疗加大投资。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收入差距。因为,城市里的地价上涨、生活成本又比农村高许多,这就造成现在城市中的赋闲农民大批返乡,所以才出现&民工荒&、&保姆荒&。因此,仅仅以收入衡量贫富差距,我认为是极端片面的:我的学生在华尔街投行10万美金的年薪,连请朋友吃饭都不敢,城市里的中产阶级都逃到郊区去了;所以收入根本不能完全代表富裕。
但如何拉动社会性消费呢?我认为,北欧、德国和日本在贫富差距问题的处理方面做的比较好,他们各地区的学校、医院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中国则在这方面学习美国,好学校周边卖天价房,而且中国各地区的高考录取比例还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呼吁增加财产性收入就是在呼吁增加食利阶层的寄生性收入。
因此,中国不仅应该鼓励农民进城,还应该鼓励城市的退休人员下乡养老。乡村本身空气好、生态好;而现在这些人留下的唯一的理由就是好医院都在大城市。而在现在西方国家,好医院都是跟着老人搬到了生态良好的山区,这样也有利于帮助城市与乡村缩小贫富差别。既然中国传统一直提倡&告老还乡&,那么为什么干休所要留在北京上海?中国人最传统的中国梦不是桃花源记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困在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走不出去,让大学生和农民工进不了城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模式也是值得讨论的:到底是学习北欧、德国、日本式的,城乡交错的平衡生态的城市化;还是孟买、洛杉矶、纽约这种贫民窟的超大型城市?我认为现在的问题都出在北京、上海这类超大型城市,而不是中小型城市。
所以穷不是问题,机会不均等才是问题;但是中国恰恰是教育与医疗布局不平等,这是严重的问题,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应允许的。恰恰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中力图改变的,在&文革&结束后这一问题反而愈发严重了,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因此,我们在分析各类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跟着一些国内经济学家的话语走,其实他们说的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实际上教育、医疗的严重不平等,也是现在城市化模式的问题。如何拉动消费,拉动什么消费?我认为是公共消费少了,但是寄生性的、食利性的消费多了。
观察者网:雾霾北京、猪投上海,这都发生在超大型城市。
陈平:这一情况的背后实际上有利益集团的影子;当然我认为中国政府也有责任,主要是因为在上一个阶段所制定的以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指标有问题;这其实是在鼓励地方政府炒地皮。如果新一届中国政府能将&生态平衡&反映到官员的政绩指标之中,就会发现,正如像我们观察到的,像马鞍山、南宁这类中小城市其实发展得远比北京、上海好。特别是我曾去过南宁调研并发表了研究文章,我认为中国真正的、好的&链式经济&的典范既不是小岗村也不是北京,而在南宁。
观察者网:链式经济?
陈平:类似于原子的链式反应。我去考察的地方叫恭城、属于苗族自治区,靠近桂林,原本是遍地的穷山僻壤。那它是怎样的发展起来了的呢?其实并不靠民主选举,现在很多村庄的所谓民主选举其实都是黑手党、贿选。恭城过去有一个有才能的青年在全村人的资助下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到广东打工赚钱,有了一定积累后就回到家乡,带领父老相亲脱贫致富。并且,这是乡亲父老拥戴他出来领导,而他恰好发现当地山上有一种野桃树,于是就以&农业学大寨&的方式,发动村民运土上山种野桃树,使漫山遍野变成桃林。到后来,这种野桃树被发现还有药用价值,于是就推出了药品加工。接下来,县政府又出面帮助他做生态养鱼,并解决了解决了能源问题、水源问题和道路问题。
发展至今,我认为当地的建设水平已经超过了欧洲。而这也是由政府找来的咨询公司,免费为农民提供图样、农民自己选择样式,因此特别的漂亮。在完成房屋建设后,当地又借助桃林资源开发旅游,实行&前店后家&,并且村里成立合作社,为各家轮流安排到访的旅客,由此避免了出现类似江浙一带商业化恶性竞争。而且当地政府也大力扶持农村的发展,在旅游旺季举办音乐会、甚至请来了李谷一,以至于被媒体批评为腐败,其实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举动,毕竟当地在自然景观上无法和桂林竞争,那么就举办人文性的桃花节;而到了旅游淡季,当地政府就组织妇联、青联、公检法,去当地开培训班,训练干部,这样就把当地的一切有利条件全天候地利用起来了。而在希腊我看到,只有旅游这一个产业,一年只有三个月,像北戴河一样,剩下时间房子都是空的;但在恭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其实就是一种我认为的&链式经济&,这一过程中产业不断的升级:先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然后通过沼气解决能源问题、接着以沼气的副产品养鱼、继而开发旅游,在发现桃子价格不断波动后,引进汇源果汁深加工,所以一连串的如同核反应式的发展道路,产业不断往前推进。但因为它不创造GDP和财政收入,广西省政府对此并不重视。于是我向当地政府建议:&政府可以学习巴黎,设立一个网站介绍当地、吸引游客,农民从中获益,这样虽然现在没有农业税,但创造旅游的话是可以收营业税的,财政收入也得以扩充。而旅游业、服务业也是可以计入GDP的。&因此,我认为其实中国的GDP被严重低估了,这是因为各地统计局没有动力统计收入不高的那些GDP数字,而地方政府只要完成创造就业就可以了,以为对那些旅馆餐馆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向他们征税就完了。由此可以反映出,中国当前的政绩指标也有问题。
观察者网:这也提到了一个隐藏的问题,这样一种好的模式省政府不重视。
陈平: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调查了,并且也在《中国改革》上发过文章,但国内媒体不感兴趣。不过,我觉得现在新一届政府上台,经过你们的宣传,我有信心这个模式未来可以被成功推广。此外,而且&恭城模式&也并非我首先发现的,而是一位由中央党校下海的地产商到当地投资后,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他找到中国模式的未来希望了、贫富差距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了。然后在他的赞助下,我们才得以前往当地调研。而这个故事本身,我觉得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这些中国的下海商人就是新时代的红色儒商,而不是西方那些单纯为逐利而生的商人;这些红色儒商一边赚钱、还一边关心中国未来的发展;并且这些企业家、投资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动性的,而非西方话语下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
而那些鼓吹企业与政府对立的国内经济学家,完全没有到基层的实践经验,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翻译西方的教科书;当然,西方教科书也是在与时俱进的,只不过总是落后世界二十年而已。要知道那些走在学术研究前沿的人、开国际会议的人,哪里顾得上编教科书呢?
观察者网:所以我们关于博鳌的一个新闻就是,有些国内经济学家只谈主义不谈问题。这些伪经济学家还有一句万年不变的话&&企业家精神。而这个词年轻人听上去就让热血沸腾&&我也可以创办企业,我也有企业家精神。您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些经济学家念兹在兹、一天到晚借此批判国企和一切他们不要的东西的企业家精神,究竟意义何在?
陈平:实际上,西方的经济学家现在怎么都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政府的效率这么高?于是又提出一个说法认为,说中国的政府官员都变成企业家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把企业家精神的帽子加到了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头上。对此,张五常和史正富都有自己的理论加以解释:张五常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县际竞争;而史正富认为中国的优势是三维经济。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在创新不在投机。
观察者网:不过我看到,如史正富等提倡&县际三维经济&理论的学者认为,正是真是由于长期以来,政绩考核体系对GDP指标的重视,成为让基层拼命争取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源。
陈平:的确是这样。要知道,中国同西方一样,任何一个新出台的政策在其初期一定都有其建设性的意义,但是如果缺少相应的积极调整;该政策的弊病就会慢慢变成主流。中国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中国在纠正问题方面比西方要快,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任期制,二是官员流动制,这比民主制要强多了。
因此,中国的学习能力很强。过去的日本公司有个特色,它们并不是像美国那样,老板和CEO权力独大的,而是以高管的共识为指导,他们在任职期间需要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轮流任职。中国的特色是,在企业,老板权力独大;但在地方政府,官员要轮流调换;这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国家为了避免腐败而进行的制度设计。而且,自古以来中国的腐败标准和西方的腐败标准完全不一样:西方的腐败就是欧洲的领主们保护意大利的家族企业、保护黑手党;而在中国就是抑制地方豪强,抑制大家族对小家族的剥夺。而那些高喊治理腐败的国内经济学家们,其实根本都不了解东方式腐败和西方式腐败是完全不一样的。
观察者网:这就是汪晖说的,我们的纠错能力。
陈平:现在中国的个地方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像阿里巴巴、华为、联想、海尔,可国内媒体为什么很少报道?优秀的国企也比比皆是。曾经中国远洋集团到希腊建码头遭到当地人罢工抵制,而现在则是他们能给中国人干活可高兴坏了。中国现在有不缺乏成功的、走出去的企业和企业家。对现在这些有雄心的年轻人,我会告诉他们说:在60年前,你要是有雄心应该是去井冈山、延安还是西安?去西安的十年之后成了俘虏,去井冈山的你可以当将军,到延安也还可以当个师长级干部。因此,年轻人如果真正有雄心的话,可以选择去乡村县市等等基层锻炼,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忍受污染。要是向往西方,你也大可以走出去看看,现在各国都欢迎中国游客,出国并不难;全世界都可以去走走,到美洲、澳大利亚、非洲、拉丁美洲全部观察过之后,你就知道究竟道理站在谁那一边了。&
&&& 相关阅读
陈平教授近年重要国际会议的讲演记录:
日,国际熊彼特学会双年会,特邀主题讲演,&代谢增长理论:学习竞争与大国兴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国际研讨会议题《亚洲崛起的原因和影响》。陈平提出技术和知识的新陈代谢模型来挑战新古典经济学内生增长论的知识积累模型,并用来解释东亚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衰落,引起演化经济学界元老们的关注。
日,墨西哥城G20峰会预备会,《未来的就业》专题研讨,参加者包括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劳拉-泰森,美国前财长萨默斯。陈平的讲题是&金融不稳定性,技术兴衰,和就业政策:一个非均衡的视角&。发言正面批评克鲁格曼与萨默斯拒绝拆分金融寡头的严重后果,获得巴西前总统、西班牙前总统、和新加坡前外长的支持,也引起劳拉泰森对陈平研究的经济复杂性问题的兴趣。
日,美国演化经济学会(AFEE)2012芝加哥年会,专题研讨《大危机与经济理论的未来》,陈平担任总评议员作了总结发言。
日,罗马 GN影子峰会,与会的有世界银行,欧洲央行,和多国央行与国际组织的官员与经济学家。陈平应邀作了题为&内生经济波动的中观基础与稳定动荡市场的竞争政策&的发言,用数据与模型证明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金融寡头的过度投机,明确建议设立国际反垄断法,拆分国际金融寡头的政策建议,引起与会者注意。
日,美国《经济学家争取和平与安全组织》于纽约新学院大学在G20峰会前夕举行的,为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建言的国际高层研讨会,主题为《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与新政府的国际安全问题》,陈平做了题为&金融危机与国际秩序,基于经济复杂的新思维&的发言,建议美国学习中国经验,包括:先增长后改革,拆分垄断寡头,发展混合经济等政策,引发热烈讨论。 日,欧盟《规范转变》国际研讨会,布鲁塞尔,陈平应邀作了主题发言:&从有界理性到经济复杂性:自由、民主、和法制的局限&,引发热烈讨论。
日,日本演化与制度经济学会鹿儿岛2007年会,陈平作2小时的特邀报告,题目为:&均衡幻象,经济复杂和经济分析的演化基础&。陈平的研究结果系统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先后挑战了6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包括计量经济学的Friedman外生货币模型,Frisch 噪声驱动周期模型,Lucas 微观基础与理性预期模型,Coase 零交易成本世界,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Granger 的一阶差分滤波器,以及Arrow 的干中学的知识积累模型。
陈平教授工作经历:
1968年至1974年,任成都铁路分局电工。业余研究理论物理,科学技术史,和经济史;
1974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字体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受控热核反应。
1978年,被借调筹备全国科学大会工作,开始参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
1979年至1980年,作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研究生,参与农业政策改革的讨论和人才学的研究,被聘为安徽省政协特邀委员;
1980年秋,赴美国作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
1981年起,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克萨斯大学普里戈金教授研究非平衡物理学、非线性演化动力学、与复杂系统科学;1985年首先发现经济混沌的经验证据;
年,先后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普里戈金统计力学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
1988年至1989年,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第三届会长;
1988年至1994年,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1999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至今,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起,被邀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
陈平教授目前为春秋研究院研究员,兼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复杂量子系统中心客座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所兼职教授;被聘为社会劳动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政府、安徽凤阳县政府的专家顾问
原标题: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绩指标需要改革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梁哲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计局存在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