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圆寂的征兆阁是不是骗人的??

净慧法师(醒悟心语)
廿、 选自《随缘问答》342则
2167、不要戏谑佛教历史人物
如是认知是尊重人间佛教文化现象,与戏谑佛教历史人物是两码事。有识之士提醒,不要戏谑佛教历史人物,如歌曲《法海,你不懂爱》等。既是尊重佛教信众情感,又是喝止戏谑现象泛滥,还是教诫各人免召因果。
2168、法则为何会失去自然运转常态
无始劫来,各人造作所形成业的业习不同,产生当世对佛法因缘善根的不同;又因共业同习的不同,产生当世不同人群的不同因缘善根。众生六道轮回,在生灭法则自然运转中,善恶业习不失,因缘和合时,根芽自然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在失去自然运转的状态下,有时会失去对佛法的因缘善根,形成断灭;也可能超出生灭法则而进入变易法则,解脱自在。法则为何会失去自然运转常态,根源有二种;一是个人造作大恶极恶重业;即当世遇恶因缘,造作十不善业至无恶不作,造作五逆重罪及伤人慧命,毁谤佛法僧三宝与违犯重戒等;除受常态地狱惩罚外,有的还震碎魂魄,为渐入器世间。二是个人造作大善极善重业;即常作十善业,依法持戒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除超出六道轮回证声闻缘觉道果外,有的还出离世间入菩萨品位。
2169、掌控着一切福祸造作及生命现象
因缘善根,对于不同人也不相同;有的人无因缘,也无善根;有的人具因缘,可无善根;有的人具善根,可无因缘;有的人具因缘,又具善根;有的人具大因缘,又具大善根;皆缘于各人往昔世所种福田与慧田,以及今世发心与行作。佛法的存在,对于一切众生,不管你能与不能见闻觉知,都在你身心内外发挥着作用,掌控着一切福祸造作及生命现象;若随顺善法因缘,广种菩提善根,则依自然法又超自然法,依因缘法又超因缘法,解脱于根尘绑缚,于诸佛净土无为自在乃至成就佛道;若随顺恶法因缘,自毁菩提善根,则依自然法阶段生灭,依因缘法六道轮回,于三界二十五有中不停的改头换面应受。
2170、真实存在无限秀美风光
佛教于世间,如同一座至高无上的大山妙峰,真实存在无限秀美风光。无因缘也无善根的人,身住边地,信息闭塞,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无见无闻无知,嬉戏于三界火宅,迷恋色声香味触法诸尘中。具因缘可无善根的人,身住边地,信息灵通,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有所听闻;但身不自在,又无资粮,无法亲去游览尽观,无奈于三界火宅,执著财色名食睡诸法中。具善根可无因缘的人,身心自在,信息灵通,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听闻信受;但不知路径,不遇善知识指引,还在不同传说中,产生邪知邪见,疑惑是否真实,惧怕行走远路,便寻到周围小山顶峰游览观光,以为山尽一色及云峰究竟,入于外道法中,安乐人天善报。具因缘又具善根的人,身心自在,资粮富足,在善知识指引下,至大山脚下望山生惧,见闻险路横生,只好绕山仰观妙峰,品评风光秀美,乃至疲惫不堪,依法而未真修,持戒而未真行,不得生死解脱,证得诸天福报。具大因缘又具大善根的人,身心自在,资粮富足,在善知识指引下,不畏险路崎岖,不惧身心疲倦,有的精进登临第三妙峰以为究竟,证得声闻道果;有的精进登临第二妙峰以为究竟,证得缘觉道果;有的精进登临第一妙峰,虽未到达,却志愿坚固,行菩萨道不退。对于不同人不同因缘善根的认知,以此比喻一斑,若尽观全豹,尚须深入经藏。至于各人自己是什么因缘善根,依法依戒自己去认知;若自觉修有证悟者,可找明师认证,避免误判而着魔境。
2171、深入经藏与修行证悟
深入经藏与修行证悟,二者相辅相承,都能开启智慧。但是,二者存在明显差别;一是理入与行入;深入经藏易理入,修行证悟易行入。二是间接与直接;深入经藏为间接,修行证悟为直接。而在实际参学中,围绕如何开启智慧,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有之,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有之,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有之,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有之,不一而论。
2172、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
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为一生入三城数宝,见之而不能实际获得,知佛家真正富贵,客居而不能成为主人;如银行出纳,天天数钱不尽,终不能为己有,只为雇工酬薪;又如慧海数沙,日日算计没完,身尽而沙广博,只是大饱眼福。如此参学者颇多,只顾数宝算沙,品评大小多少,分辨高低贵贱,忘记自己身心时日有限,到头来落得空慧无福。若与不能深入经藏者相比,当然慧超万分,福过天壤。
2173、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
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唯知大城有宝,由挖宝心切而直入,有的入一城得声闻小宝,而不知有二城缘觉中宝;有的入二城得缘觉中宝,而不知有三城佛之大宝;如开矿挖金,得金石而资金与技术能力不足,不能陶冶提纯及加工成器,只为金器的基本原料;又如器皿加工者,技艺精巧无比,日夜忙碌不成主人,终为他人做贵重饰物,不念身心时日有限,到头来落得声闻缘觉福慧。若与不能修行证悟者相比,当然福为三界之首,慧达天人顶峰。
2174、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
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尽知入三城路径,按善知识所指方向,精进禅行能达一城二城,发菩提心后可入三城,直至得佛法宝;如人欲远行,行前理知路径方向,遇曲折而少走弯路,见险境而不迷方向;又如向导者,理知实践两不耽误,相互印证明法了义,相互促进证得菩提,性作心之主,心为性之用,往来引度众生。若与只修行证悟者相比,福德可超三界,慧德可至圆融。
2175、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
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实知三城宝藏不虚,进一城舍一城,进二城弃二城,不入三城决不罢休,志得宝藏方肯满愿;如善登山者,边行进攀爬边对照路线图,求捷避险方法合适,前行休息合理得度;又如教练员,知轨则合理避让,明法理一往无前,减少身心精力虚耗,避免根尘因缘缠绕,性识自观妙峰空寂,心识觉知常乐法身。若与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相比,各有其长,互为增益。
2176、心法也称内法
佛法为心法,心法也称内法;即离心无佛,即心即佛。心法对于修行人而言,由身心信修法门、受持戒律、圆融事项三部分组合成一体。
2177、突破身根观察宇宙人生真相的维次障碍
信修法门,是修行人依佛传承法门,由思维静虑至禅定止观,或都摄六根至净念相继,突破身根观察宇宙人生真相的维次障碍,空破心识中五十种五蕴魔事,依次第一直精进禅行达明心见性。若心外求法,执著名相即佛,名为学佛人,实行外道法,所修不得究竟道果。现代有人辨别不清法理,见他人言行不和己意,便以情感思维认定他人是外道或邪师等,如同给物品贴标签一样随便,不知自己是否有承担因果的能力。
2178、直至面临死亡都不舍戒犯戒
受持戒律,是修行人依佛所制戒轨,由言行造作至起心动念,乃至于梦中都守戒持戒,直至面临死亡都不舍戒犯戒。戒为止一切恶,行一切善,保护着修行人依法精进禅行,不因违犯规则而落因果,被阶段生灭与轮回惩罚,失去万劫闻佛机缘。若身心放逸,言行不善破犯戒律,相似修行人,实为佛法中贼,因果循环还须自受。古今有人不能明了戒义,仅凭个人知见,以相对功过说四众是非,越过辩法论义的范围,将人与法混为一谈,辩法成为毁辱攻击,论义变作强弱丑恶,有意无意引发、挑动、鼓惑四众乖诤失和。
2179、圆融为圆满无缺失
圆融事项,是修行人依法依戒做事,由事起因终落至效应因果,及劳作应酬至佛事、法事、僧事,一切事项保持正大圆融。圆融为圆满无缺失,融通有度不过患。而在世间法中,功过伴生,十事九不周,万事理难全,做事越多遭受责难越多,快马有加鞭,耕牛无夜草,故有智慧的人须有取舍,切不可欲求面面俱到;取之随顺众生守住道德,舍之世俗戏论不泯良心。其实,修行人所依戒法皆通过事项表现出来,事项又依戒法而圆融,还以世与出世大利大益自利利他而圆融,不以世俗知见而圆融,更不以外道邪知邪见而圆融。
2180、多有愿求心信佛
于在家信众中看,多有愿求心信佛,常以望报心修好。怀有这样心态者认为,今世信佛就应该一生顺利,身体健康无病,吉祥如意无灾,升官发财富贵,幸福美满长久,一切愿求满足;今天善心布施修好,明日就应该获舍一得万报,善名传遍天下,人中龙凤受敬,自由自在长寿,子孝妻贤平安,一切希望实现。如此愿求望报的缘由是,诸佛菩萨慈悲如父母,有求必应赛神仙,点石成金不费力,法力无边囊取物,随心所欲无不能。若愿求不能满足,希望未得实现,随即心态扭曲,信谁不如信自己,财力舍他是傻人,投入产出不平等,因果报应谁见真,今刮春风无秋雨;将信佛当成自我心灵向世间讨价还价的资本,将修好当作自我身心向天地买卖交易的物品。
2181、信佛修好是为身心止恶向善
信佛修好是为身心止恶向善,依法修行,持戒自律,愿求解脱,证悟智慧,自度度人等;不是愿求身外之物、我法名相、显达利养、人天福报、世间享乐等。这样的信佛心不真诚、不坚固、不长久,易改初衷或中途退失;如猫易主人,哪好哪是家。这样的修好心不纯正、不坦荡、不无为,施小恩惠或常有悔意;如市侩见利,患得患失。
2182、说明所种善因尚未成熟
今世吉凶、福祸、贵贱、寿命等一切,皆是前世造作所种之因,才有今世因缘和合之果;今世所作形成业习之因,又是未来世因缘和合偿受之果。今世信佛修好,如同种植树木,须有生长发育阶段,待树龄成熟时才能开花结果;信佛修好不见好时,说明所种善因尚未成熟,待善因成熟时一定瓜熟蒂落,结出圆满善果。
2183、更应常行十善业
虽于人的十分因缘中,有七分先天业习定数,有三分后世身心造化,但若行大善与大恶,也可转变先天业习定数,增损后世身心利益。在不经意的观察中发现,有的人虽不是大奸大恶,寿命却减了几年;有的人虽不是大善大孝,寿命却增了几年;其中缘故,多是了福与惜福、邪淫与少欲、贪婪与洁身、暴戾与清静等,都和行十不善业与行十善业有关。在世间行大善与大恶,在因缘上都有偶然性及特殊性,而行十不善业与行十善业却有经常性及普遍性。由此应知,信佛修好的人,应把握住行大善因缘,更应常行十善业。
2184、个人有个人的因缘与福报
古往今来的在家人,个人有个人的因缘与福报,也有各自的无奈与状况,暂时没有工作,或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待因缘和合时一切迎刃而解。而这种状况,不是学佛人善行的障碍,用父母的钱参与放生等法会同样获得福报,也给父母增福,当然如法;只是自己得三分,父母得七分。若不是学佛人,用父母给的钱,去吃喝玩乐胡作,不如法谁又能管得着呢!
2185、当涉及身心进退得失时
当一个人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时,只会口念阿弥陀佛名号;说明这样的人有向善之心,当涉及身心进退得失时,能够保持平和心态,正常处理身边事务,避免采用激烈极端行为,耐住性情在等待机遇,承住压力在寻求时机,在善心善行感召下,自有善人相助而好事临门,可能还会有大机大用;在《唐宋高僧传》中,有很多高僧年轻时,履历坎坷,怀才不遇而不得志,或放下已有大好前程、富贵等出家苦行;如唐朝时一行法师弃高官而译经。又如近代高僧虚云,当初为太守公子时,新婚之夜夫妻共同离家为僧尼。
2186、应相信学佛人的智慧
应相信学佛人的智慧,不会自甘游手好闲于现状,自当在念佛善行的同时,于无声处在百倍的努力着,将念佛善行不碍于生活打拼。若不是学佛人,为了基本生活或富贵生活,失去道德底线者有之,男盗女娼不乏其例,坑蒙拐骗常有见闻,自利损他招摇过市,贩假吸毒禁而不绝,杀人放火让人畏惧等,人们又有多少无奈呢!
2187、轮回关头无故人
学佛人应自观身心善行,不见世间过失;应随顺众生因缘,不说他人是非;应增长智慧择法,不将念佛与生活对立;应知人生空、苦、无常法理,不用相对法品评他人所行佛法;故涅槃路上无朋伴,轮回关头无故人。
2188、感召到所住地域间的差别
地域间除自然生态存在着差别外,还存在着风俗人情不同与众生因缘的差别;如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又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都是在表述世间自然法与因缘法的差别。地球上山川原野、江河湖海、地水火风、物产资源等环境条件,于时空中自然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与变化的规律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个人业习因缘的不同,感召到所住地域间的差别,在民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
2189、也具有人群共业的必然性与规律性
灾难多是指地水火风异动、战争变乱常发、饥饿疫病流行、杀人利器扩散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现代社会还包含土壤、空气、水源重度污染,食物毒素残留,医药假冒伪劣,毒品走私泛滥等,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新的危机。重大灾难的发生,从科技观察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但依佛教法理认知,也具有人群共业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如地域遭灾有多发区、高发区、重灾区、毁灭区等。
2190、人类恐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类若一味索取不厌而不能及时反思顺应规律,天地自然就要以无情的报复帮助醒悟悔改;人类恐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有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时候。
2191、人生业习百态多端
由于世人因缘千变万化,人生业习百态多端,求而无子、病苦夭折、忤逆相报、横事磨难等屡见不鲜,都需各自承受。面对各种因缘时,见喜则欢庆愉悦,见苦则感伤忧愁,见悲则痛心疾首,见事又踌躇满志,见名又粉饰弄巧,见利又谋化得失等,表现为欣慰与无奈此起彼伏,福禄与祸难相依而生,有时人人在所难免。虽然诸事无法避免,但是因缘可以变化;如重罪轻罚、大事化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出现趋吉避凶、增福免灾、因祸得福、转换因果的奇迹。
2192、忏悔业障如借贷停息
露罪忏悔,主要有忏悔往昔所作业障,赞佛功德利益人天,改过自新禅修福慧;忏悔业障如借贷停息,赞佛功德如增本获利,改过禅修如轻装前行。如此即依法如法,方便易行。
2193、父母的业习随和合因缘
父母的业习随和合因缘,以基因遗传的方式,冥中注入并形成新的生命体,婴儿出生后体征连相、秉性相随;用老百姓的话说,“做的什么胎”,素质因缘已在其中。儿童时又受父母的业习熏染,小到各种生活喜好,大到身心品德修养,言传身教则耳闻目睹入脑,品质素养则潜移默化入心;还用老百姓的话说,“长的什么苗”,人生格调已经形成。从少年至成年后,接受学校及社会教育,虽然可以改变心灵,但是万变不离本质;还用老百姓的话说,“结的什么果”,生活品味酸甜自尝。
2194、学佛人对蚊虫叮咬如何如戒处理
学佛人对蚊虫叮咬如何如戒处理。于受戒、守戒、持戒的四众而言,根据各自愿行不同,主要的作法有预防、驱离、供养三种。预防,随顺世俗各种作法即可。驱离,除世俗各种作法外,见蚊虫叮咬身体时,轻动或口吹惊走,以不伤及生命为目的。供养,是发起菩提心同时践行大愿的人,对待一切众生心行平等;了知一切众生虽形体不同,皆是佛悲力与众生业力和合而成;佛悯众生,行人要报佛恩,就应以身命财供养众生;同时念佛、诵经、持咒,誓愿求得诸佛加持,转身命财为法供养,使受供养众生离苦得乐生人天;故于夜间蚊虫多集处,脱光上衣专供蚊虫叮咬,日日如此,终生不改。
2195、学佛人只吃植物是否如法平等
学佛人只吃植物是否如法平等。这里应先明了法义,即佛说众生平等不包含植物在内;一切植物属器世间物体,虽有生命,却无识性,只有生灭循环,没有识体轮回。虽然如此,于戒律中也有不得随意践踏损坏一切植物,或随意毁坏暴殄一切天物,爱护自然,惜缘惜福。佛教四众倡导素食文化,也是素食的践行者,不但如法,也不违众生平等心行。
2196、学佛人为救多人可否以杀止杀
学佛人为救多人可否以杀止杀。这里应先明确几个主要前提;一为是否诚心护法,属于护教护国;二为是否怜悯众生,属于见义勇为;三为是否分清善恶,属于惩恶扬善;四为是否正当防卫,属于公心无私。若符合如此前提条件之一者,应慎之正确无误后,方可以杀止杀;为防止误判,应敢于承担责任而自负因果。若违背如此前提条件之一者,不可以杀止杀;杀死一人,为助纣为虐,滥杀无辜,杀业成矣,必召因果。学佛人应以慈悲为怀,走路不伤蝼蚁命,飞蛾扑火纱罩灯,乃至动念应怜悯救护众生;受持菩萨戒的人,即使父母及国王被杀,仇恨不可加报。
2197、以愿求弘法利生为崇高目标
古往今来,无量四众弟子,都以愿求弘法利生为崇高目标,将其与兴盛佛教大业联系在一起,为法忘躯乃至六度万行,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终生无悔乃至永世无悔,救度众生乃至回向法界,世出世法乃至成就菩提;如世法有说“不愿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一样,不愿求弘法利生兴盛佛教大业的佛弟子,就不是好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弘法利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布施礼佛、精进禅行、持戒典范、拥护道场、举办法会、译印经典、塑画佛像、修塔造庙、创建论坛、解经说法等。若将其崇高目标量化到个人身心实施上,路从脚下起步,应有具体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才能达到愿求目标。
2198、参学多闻禅语校量法理
以俗家弟子身相,到各地寺庙访问交流知见,参学多闻禅语校量法理;同时,亲身体验一下僧人生活,了解明白僧人修行状况,避免以后“墙里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
2199、明师不以名相取之
根据自己根基择选法门,再以择法眼寻求明师;明师不以名相取之,能真修实干具证悟智慧;避免出现“懵懂传懵懂, 一问两不懂,
师父进地狱,徒弟往里拱”。
2200、明了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利弊
明了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利弊,佛赞出家离欲清净,利于守戒持戒修行,益于增福增慧证道,更有助于弘法利生等;但也有布施难,在当下也受僧人职业化、寺庙商业化等思潮干扰。佛说在家诸多恶因缘缠绕,难以具足守持戒律禅行,修行如同灶台前倒栽垂荫柳,沙漠旱岗植育白莲花;但在家人布施易,若夫妻双修也可离染清净,还可自主掌握禅行时间,若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色究竟天王亲临赞叹,不久又多了一位天人师。
2201、先应救度自己
修行人若发心利益他人,先应救度自己;如自己未学会游泳,大喊下水救人只是空话。只有依法持戒精进禅行,自破五蕴识中魔事,证悟定空智慧,解脱于根尘束缚,达三界内诸法无我,明了世与出世第一义真谛,才能以究竟智慧弘了义法;否则,只弘人天善法、声闻缘觉权宜法。
2202、永世践行不绝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济度众生;既是今生应当发起,又是永世践行不绝。这一目标,对修行人而言,一生一世无法达到,百生千世也不具足,无量生不可知世还在继续;但当弘传正法时,随时遭受打杀骂辱,古今常有命悬一线事例。
2203、不能将外道的存在与佛教对立起来
佛对外道法的结论是不了义、不究竟,却未否定外道存在世间的合理性,是不同众生不同因缘所致;但今日世间仍然存在外道,不能将外道的存在与佛教对立起来,或用外道法的长期存在去否定佛法正大性。佛经中对此世界火车、飞机、电视、网络等未具体详述过,人们依然享受着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文明;但也不能用今日世界的科技知识,去否定佛教存在的合法地位,用相对法两边性推翻佛法出世间的唯一性。
2204、渐(聻)是什么呢
渐(聻)是什么呢?是妖魔鬼怪类,造作极恶获重罪,再重返地狱难惩其过,有的被天王按天律用法器斩杀,有的被护法用法器震碎蕴识体性,形成片片残灵而失去知觉功用状态,能量分散而不能再聚而成形,蕴破识坏似灰飞烟灭;如电子物件的消磁,将蕴识中含藏的恶毒强制净化。故在一些外道典籍中,有妖魔鬼怪类畏渐之说;是用惧死心理,告诫妖魔鬼怪类勿作罪恶。渐入器世间后,依附到草木上,有生命之体,无心理之识。待贤劫后器世间劫火生起而毁灭,又待星宿劫器世间成住时有佛出世依愿而重合,再恢复蕴识体性而入轮回。
2205、怎么还有蕴破识坏似灰飞烟灭呢
佛法中有众生皆有自性,自性不生不灭,怎么还有蕴破识坏似灰飞烟灭呢?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男子。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名為著。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众生自性于蕴识中非内非外,有如虚空,无如不见。由于六道众生蕴识,分别于三分组成,一分存于忉利天为法性,一分存于地府为应识,一分存于世间为报身。被震碎的是报身一分蕴识,而天地二分依然存在,天地坏时寄往他方;故有未来佛劫佛依愿力安立法界时,将分散能量与片片残灵重新聚拢,与天地二分重新组合,故众生自性不生不灭。
2206、若是没有不同知见就不正常
对我如何品评,对我所释解的佛经如何认知,是每位读者的权利;存有不同知见正常,若是没有不同知见就不正常。且我非常感恩如此善知识,诚至顶礼助缘功德。其一,帮助了去释经解法中伴生之过;我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证悟智慧又有限,释经解法中难以圆融无碍,功过伴生在所难免,谁能助道增益,唯善知识才具功德。其二,提醒见闻者具择法眼;凡见闻我释经解法者,应广学多闻,深入经藏,明了教义,明辨法理,参学各宗之长,补己乏法之短,谁设路标示警,唯善知识而无能者。其三,激励四众弟子精勤禅行;每位修行人,若不能依法持戒精勤禅行,证悟定空智慧,只在语言文字等名相上打转转,再去妄谈佛法深义,因果非常具大,谁肯涉身犯险,唯善知识无怨无悔。当然,还有其他,须慢慢自我享用。
2207、佛法中有方便智慧
对经名与经文如何理解,各有个人知见,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要不违教义法理即可,佛法中有方便智慧。对净土宗念六字佛号如法,念四字洪名只结法缘,以及只有次第成就阿罗汉道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依经而解,也是根据证悟所讲,字字真实,句句无误;还是那句话,若有谬误,入拔舌地狱是我的事,见闻者的一切业报由我一人承担,功德是大众的,都去往生极乐世界;如世人所说,“炒豆大家吃,砸锅是一个人的事”。
2208、只愿以心滴之血供众生饮浆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赠予,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须改动四个字,为“和颜笑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我今生领会的教义、认知的法理、证悟的境界、修行定空过程中破魔除障等体会感受,如法真实的表述出来,奉献给同行人参详;没有与人争夺名闻利养的欲望,也没有教诲征服于人的企图,更没有哗众取宠的时间,只愿以心滴之血供众生饮浆。
2209、明眼看仔细了
对于看惯了白天鹅翩翩舞姿,听惯了白天鹅美妙歌喉,望惯了白天鹅展翅飞天的人,明眼看仔细了;一只被赶上架的鸭子,只会歪歪扭扭的走几步,呱呱咧咧的叫几声,产卵不知何处去,席餐肉味任品评,羽毛为衣很暖人;鉴别千万别走眼,上架的鸭子解放不了它的命运,不用担心会干些什么,怎么也成不了白天鹅。
2210、其中滋味只有个人品尝
通过参修佛法,了知时光迅速,身心生灭无常,逐渐放下人法执着,愿求证悟涅槃寂灭为乐的境界。修行人的一生中,始终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观出入息)、念身(观身不净而精勤道业)、念休息(禅乐法喜),又归于念死。如此行作,无非为了不虚此生,求个心安理得于世,来去匆匆空空如也,其中滋味只有个人品尝。
2211、愿四众和合
事尚未做好,血肉已经干朽,只剩残年一副躯壳,自愿将身骨敲碎吸出髓质,能为佛教大业兴盛,利乐有情众生,福慧益于世间,贡献最后的点滴微力。愿四众和合,永离乖诤法。
2212、存疑也是参学的动力
我非为问而答,也非有问必答。因问义无边,故答理无尽。存疑也是参学的动力,无语也为自悟留有空间。既不是轻人,也不是吝法。有时冗法求全,欲美反而不美,浪费自他时间,就是损害寿命。
2213、我知所问言辞比较委惋
我知所问,言辞比较委惋。若直达了义,就是修行人受他人打杀骂辱时不动容,还对其低三下四,是不是有点怕人家呀?受他人毁谤攻击时不反应,还对其热心相待,是不是有点好坏不分呀?反过来当他人尊重赞叹时不兴奋,还对其态度平淡,是不是有点善恶不辨呀?当他人亲近供养时不在乎,还对其呵责过失,是不是有点是非不明呀?用世人通俗的话说,这样人的脑袋有点二,平常受欺负,办事尽吃亏,纯粹是山货;不知从哪里憋出几句像是有哲理的话,装一下斯文,撑一点门面,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智慧。
2214、则为身心具足慧德
在世间法中,修行人与平常人,所遇生产劳作、生活事物、思想文化、喜好欲乐、悦意欣庆、忧悲苦恼、惊慌恐惧、愤怒怨恨等,基本相同,只是如何认知的观念、对待的心态、处理的方法不同,当然使事物发展轨迹、变化过程、最终结果产生差别。若用荣辱得失、强弱进退等相对法比较,评判标准当然差异巨大,有时还会截然相反。若用心法自律、顺逆因缘等三乘法校量,在观念上众生平等、怜悯无智、慈悲感化、喜舍利乐、救危济苦、和合敬法。在心态上见善行而不生执著,不思善;见恶行而不生嗔痴,不思恶;于美丑诸相不生贪欲,不思法。在方法上方便善巧、礼仪宽容,具体的应忍让一步、转化一把、平和一时、理智一下、装傻一会,不采取对立、激化、冲动、极端、暴力。如此会使事物发展轨迹避免剧烈起伏,变化过程趋向和缓吉祥,最终结果多得增益避害。这只是修行人普遍应具足的智慧,若如法、如戒、如是认知、对待、处理身边发生的各种事项,则为身心具足慧德。
2215、说话实义如语尽直心
身心具足慧德的修行人,才能成为真修实证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平常无念于分别,止观于善恶,畏因惧果,才能实实在在做人。只有这样的人,念佛名号功德于心,信愿实践于行,法不空过,才能傻乎乎办事。只有这样的人,了知精进于道果处,遇事清净离染,放下人法执著,道场梵行,才能直巴巴说话。若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明了世与出世法第一义谛,更是做人真实诚信不虚伪,办事不苟私念无乖诤,说话实义如语尽直心。
2216、欲界染习业重的平常人
欲界染习业重的平常人,如何能理解具足色界禅行境界人的智慧呢?又如何能理解具足出世间禅行境界人的智慧呢?只能发出悠悠万事转头空的感叹,唱出曲曲悲欢离合的壮歌。更是不能领会具足三乘人各自智慧运用中的慧德,无法想象其各自证悟的身心禅悦法喜,早已超越了人间欲乐所谓幸福的百千万倍;如同人不与猴比美,鹏不与雀斗志。故才会世智聪明生疑惑,坐井观天有谤毁;才有遇真人藏相不露人不识,见真人显拙装愚还轻慢相欺,自行远离了大善因缘,又徒增了因果业习。
2217、见闻问答法义有疑很好
见闻问答法义有疑很好,说明认真读过。但在不明教义法理的状况下,仅以个人见思二惑所生知见,便下结论“严重违背了依法不依人的传法规制”,是否过急过早、准确无误,值得商榷,让闻法大众去评判,才不失公允。若有人依教义法理证明,问答内容离经叛道、义理荒谬误人,地狱等一切极重苦果我皆承受,还愿代受见闻信受者由此而生的一切极重苦果,还会顶礼谢恩善知识的助道功德。
2218、达到除疑解惑的目的
用什么依据来证明义理,在不违佛法义理的状况下,完全可据闻法对象不同随缘方便,达到除疑解惑的目的。整日里参访的人很多,与人交流时总不能捧着佛经去照本宣科。若不捧着佛经,就不能与人交流知见;当佛经大义大理所宣,细微义理处不能依证悟知见讲解,既无参访者,又无人做得到,将无人再能弘法利生,也无人听闻亲近善知识,更无人依法持戒禅行证悟智慧,只须死啃书本背诵经文则可。
2219、随缘方便交流证悟知见
修行人依法持戒,证悟定空境界,可入无相、无作、无愿一体三昧,生起三乘不同智慧,遍观法界众生各自因缘;乃至灵能离体可化入十方净土礼佛闻法,属于自性通,无人也无法能阻止。再依闻法对象不同,随缘方便交流证悟知见,化解心中疑惑迷团,去以清净心精进禅行,明了世法与出世法义理,只能让吃不到葡萄的人去说酸吧!而巫婆神汉的神通,是符人体的邪魔鬼秽妖通。
2220、搭建展示修行人法躯形像的平台
这位善知识,尽用高端题目为我创造弘法利生的机缘,搭建展示修行人法躯形像的平台,慈悲之心真是感人至深,有学继续顶礼谢恩助缘功德。
2221、以儒学知识来认知佛法义理是标准颠倒
以儒学知识来认知佛法义理是标准颠倒。《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文人雅士一种道德信仰的境界;其意是人保护道,道不保护人;即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护,而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须用自己的身心能力去捍卫真理与正义。若有人道貌岸然,藉此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升官发财的工具,则是以道弘人。若达以道弘人,须具备三个要件之一;一是有所拥势力、能欺骗公论、占据话语权;二是有所依财力、可利用权势、领舆论高点;三是长期受打压、被证明冤枉、骗取公信力。否则,无大道之行,何来以道弘人;如一穷人,维持生济困难,在身无分文财产抵押的状况下,去银行贷亿元现款,其愿望能实现吗?况且,这是儒学知识,表述世间哲理;而佛法义理是经过人依法持戒修行证悟的世与出世智慧,随顺世间哲理又超越世间哲理,依语言文字相又离语言文字相,乃至随顺世间法则又超越世间法则。若用如此世间哲理,去认知所宣佛法义理,其标准岂不颠倒。
2222、用人的思维路数来认证修行人证悟境界是理念颠倒
用人的思维路数来认证修行人证悟境界是理念颠倒。修行人也是人,具有常人理念,也具有常人修养境界;但经过依法持戒修行,在常人理念上成就了止观,脱离思维又不离识觉,在证悟定空的境界中觉知世与出世因缘;即觉观地、水、火、风、空五大自然法,又觉观识、性二大因缘法。在修行人证悟境界中,既可理入佛法义理,意知实相法;又可行入佛法义理,觉知实相法。如此修行人证悟境界,对于常人的思维路数来说,就是不可思议;如同隔山说路,又如望洋叹舟。若用如此常人的思维路数,去认证修行人证悟境界是否真实及存在谬误,其理念岂不颠倒。
2223、所谓“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是缘由颠倒
所谓“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是缘由颠倒。于《僧伽吒经》中,有谁若谬说邪解经文一句一偈者,将堕入八大地狱各一大劫。何况我释解了十五部佛经,还有戒经札记一部,洒洒百万语句;若“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谬说邪解经文,将堕入大地狱无量劫。若无千真万确的把握,谁“吃饱了饭撑的”没事找事干,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呢!此举不仅神通未显,反而愚不可极。再有隐世不求何人传名,不图一钱供养,“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没有目的,从而失去了以目的为支撑的论据说服力,又使以论据为支撑的观点显得无法立足。若用几句空无实义口号式的言辞,去判定他人犯有罪责,如此缘由岂不颠倒。
2224、将修行人定空观察境界误判
将修行人定空观察境界,误判为身心神通自在力;如观众席上吹口哨,发令有点不专业。将修行人随缘开示,定性为信口雌黄;如在楼道里贴广告,方式有点太随便。将修行人所用方便智慧,结论为违背经教;如《水浒传》中武大郎服毒,手段有点太强制。
2225、三心了于当下而不可得
修行人处于生灭法则中,生命在于呼吸之间,前念生、后念灭五蕴片刻不停,三心了于当下而不可得。
2226、有自性法性二种真常
修行人身心虽处于生灭法则,但有自性、法性二种真常。自性为内有,法性为外入。内有,为六道众生皆有自性,自性随蕴识轮转,被无明遮蔽,又结业生习,欲望生烦恼。外入,为自然法与因缘法七大法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形成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意识又通过潜意识传导作用于心识,形成净染自性。修行人身心依法持戒,是明了生灭法则中有不生不灭,又明了利用法性外入作用于内有自性;即借假修真,去染纯净。故佛隐真常法性报化身,显化身示现身;即为教化众生,随顺生灭法则,广宣因果法则,明了无常法则;说法三藏十二部,传承八万四千法门。
2227、出世法不坏世法
随顺生灭法则,出世法不坏世法,出世智不坏世智;世法中含出世法一体二用,世智中藏出世智无二同功。在此世界的修行人,身心若离世法则无出世法,若离世智则无出世智;即无为法隐于有为法之中,有为法显于无为法之外;中道藏于两边智之中,显两边智又无中道可言。故一曰,修行人必依生灭法修行,供养礼佛、静坐禅行、念佛诵经等,不但功用十足,而且不可舍离;还应加倍精勤,一日不可懈怠。
2228、世与出世法离因无果
广宣因果法则,世与出世法离因无果;即无无果之因,又无无因之果。善恶因缘,如影随形,一刻不得分离;苦乐受报,丝毫不爽,只是来早与来迟。在此世界的修行人,身心受因果律调控着命运,住世与出世必依因果法则;若离因果律的调控,则达诸法无我;否则为六道轮回众生。只有众生畏因惧果,对身所行善恶生起敬畏心,才能止恶向善,由善行向慈悲,由止恶向喜舍,再依次第三乘法成道而出离世间。故二曰,修行人必依生灭法修行,供养礼佛、静坐禅行、念佛诵经等,不但功用十足,而且不可舍离;还应加倍精勤,一日不可懈怠。
2229、显常态相而无常住体
明了无常法则,世法相对无常,显常态相而无常住体;即山河更迭,沧桑巨变,人物朝露,新陈代谢。在此世界的修行人,深知得人身难,难于盲龟遇浮孔;更知遇佛闻法难,难于掌中树叶比量十方世界土。故真修实证的人,与人生时间赛跑,与住世命运争夺,借一念清净可乘菩提愿往生净土,入一时定境则观十方法界唯佛至尊;哪有时间与人说长论短,玉宇澄清无埃离是非,还是留给可怜悯者去忙碌吧。故三曰,修行人必依生灭法修行,供养礼佛、静坐禅行、念佛诵经等,不但功用十足,而且不可舍离;还应加倍精勤,一日不可懈怠。
2230、游戏世间弘法利生
菩萨以法性报化身,游戏世间弘法利生,是依苦乐法修行;缘故是菩萨化身,早已解脱于生灭法则,示现于因果法则,远离于无常法则。菩萨化身依苦乐法修行,是依共愿上报佛恩、下化众生,又依别愿不舍因地修菩萨行。故不是在此世界的修行人可以比较;就是来此世界示现的菩萨行人,身心所证悟境界,也不是在此世界的修行人可以比较;前后二者皆不可同日而语,超出平常人通过感官见闻觉知的思维范畴。示现众生相而无四相心,身似受众生苦而身实受三禅乐,唯以心性知见觉,才觉实相妙法妙一分;如我等不与迦叶尊者同负累嘱传钵,又不与达摩初祖平分论辈传法等。故在此世界的修行人,若言离生灭法修行尚早,须依生灭法又远离生灭法,才能证入依苦乐法修行境界。
2231、不可同心两立
在网络论坛上,这样内容的帖子最好敬而远之,不闻、不见、不理、不传、不论、不议,预防沾染业缘;如人见路中狗屎,须绕行足不可踏,须掩鼻以防熏染。若见闻疑而不惑,则为绕行掩鼻,再请法除疑则为不受熏染。不是身心分别垢染,而是身心清净不受;如佛与魔可同世两存,但不可同心两立。
2232、邪师说法谁自认最有份
至于邪师说法谁自认最有份,他人无法解答,谁自己言行造作了什么善恶因缘,他人无法知晓。但对“尤其是喜欢‘讲经说法’的人最有份”,却不能不解答。缘故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涉及到从大迦叶尊者至现代与后世无量讲经说法人,都与邪师最有份,或谁不能排除不是邪师。那么,试想一下,除佛一人外,其四众弟子中讲经说法人都是邪师,其邪师所教化大众岂不都是邪人;再由邪师邪人组成的佛教四众,还是佛教四众吗?现代若无人讲经说法,众生菩提善根岂不断除吗?后世若无人讲经说法,佛法义理岂不终止传承吗?面对如此言论,我等对事不对人,只认知义理无害恼其心,可辨明法理而不容毁佛灭教。如此言论,在借邪师之名,说“讲经说法”人的是非,其目的我等不去推论,其发挥的作用,虽说不能撼动佛教住世存在,但对其危害不得不明;佛教四众谁都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护教护法,不能听之任之,高高挂起于佛门之外;尽管我等解答的不圆融,但须表明心迹醒示世人。
2233、皆以能亲近供养为荣
古往今来,悠悠华夏,四众弟子,皆以见闻释经解法,为往昔世大因缘、大善根;又为今后世大福报、大功德。对释经解法人,皆以能亲近供养为荣,能得受教化善导为幸,能续结法缘传承为尚,能获益法体戒体为殊。
2234、三乘人证有不同涅槃境界
涅槃境界,是禅行人证悟得,三乘人证有不同涅槃境界。佛在《大般涅槃经》及其他经典中,都有详说。涅槃境界,离言说相,言语道断;但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佛解其义理,教化其四众。
2235、含藏深意重于言表
从佛法义理中,我等应知“凡是回答涅槃境界的人”,不但不“都是贡高我慢者”;而且是有禅行证悟的人。此疑回答似乎可以结束,其实则不然;惑意不仅于此,绝不是说句谁“贡高我慢者”那么简单,含藏深意重于言表;其一,是涅槃境界唯佛祖证悟得,禅行人则不能证悟得;若不能解其疑意,势必阻断初行人的禅行路,不能解脱生死,不见自心佛性等,将佛法义理停留在语言文字相上,任由世人争来辩去,再以人间思想替换教义,使其改良适应世俗世论需要而生存,将佛法体权留其躯壳,掩其佛性常乐我净法实相。其二,是涅槃境界不能解其义理,教化四众;若禅行证悟的人皆作哑羊,则不能显示法理人人可修可行,必将佛教法藏束之高阁,成为世人观赏而不可及之体,久而久之势必失去信众,促其从末法走向灭亡。对惑意之人,不加评判测度,只对其作用见思明辨,达到四众明教义、知法理则可。
2236、在选择真理与谬误中
在选择真理与谬误中,我等只能付出身心、命运、财富,追求正大、捍卫正义、维护正理,从中心得安稳、身得力量、愿得满足;而不能侵吞公正、占有真理、毁灭良知。
2237、皆有不接受攀缘供养
在修行人中,不分出家在家,皆有不接受攀缘供养,从而主动离去事项,只是在佛家公案中记述僧人较多而已。至于具体什么人,什么因缘如此,不去揣度推论,各依意愿而行。但从事项发展轨迹中,不难发现有因缘可寻,主要是遇十种状况之一时,即应主动离去。十种状况,为于周围人中,有毁法、犯戒、破僧、邪见、外道、贪欲、放逸、乖诤、失德、不善。
2238、不能以人判教
我等后学,不能以人判教、以相定法、以今断古;也不应以现代化的观点,去证明史实存在的不可能;以学术化的理念,去推论典记经文的不真实;以模式化的概框,去锁套衡量事项的不发生。即人用感官见闻觉知世间一切事物,皆有可能;但因时间的不逆转,又有个体与群体的不同,还有局部与全局的差别等,古今事项发展有规律可循但不可错位,地域文化局限与全部有关联但不可替代,佛教信众活动有特殊方式但不可僭越。怎样才能答疑解惑呢?依经判教,主要应依《大般涅槃经》遗教为准绳;依经定法,主要应依《大佛顶首楞严经》法理为依据;依经断古,主要应依《大日经》通义为定盘等。若离经判教、定法、断古,则失去准绳、依据、定盘,既为佛教信众所不能容受,又为因果巨大无人承担得了,还为正法音声广大共鸣术术不可阻拦。
2239、不疑惑佛教大乘法藏真实
佛教弟子记述佛经时,众僧聚集,如语真实;后世弟子,遵教守制,不改一字,保持原义。我宁可相信,有一蚊以口吸干大海水,也不相信佛经义理有欺;我宁可相信,天有把柄、地有抓环,也不疑惑佛教大乘法藏真实;我宁可相信,虚空可用尺量、绳索系住狂风,也不认为佛法一偈一句虚幻。
2240、皆可正戒不招群邪
依《大佛顶首楞严经》法理,证悟世与出世间智慧,不分出家与在家修行,皆可正戒不招群邪,正定胜境不作圣解,依三乘法破我执法执,中道菩提入六十品级菩萨行,直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修行证悟智慧过程中,身心精进大禅行须善知识指导功用,净行离染自破五十种五蕴魔事,逐一去除见思二惑扰动,以根尘识入因缘解脱于五浊恶世法障碍,自我生死搏杀时时不可懈怠,自见胜境美妙处处不可留心;“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在现实生活中,在家修行证悟智慧,其难度远可超乎想象,故世人有疑也在常理之中;可是超乎想象还可有,常理之中还有特殊例外,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否定一切。
2241、证悟境界中还有出家与在家相吗
修行人的证悟境界不同,当面对同一禅机法理时,所表示智慧知见也不同。证悟境界中还有出家与在家相吗?当然没有!智慧知见中还有出家与在家差别吗?当然也没有!证悟境界,只能是谁修谁得,不修不得。智慧知见,只能是谁行谁证,不行不证。二者一体妙用,皆不可相得相证,只能身行入心妙圆。故在家修行人,切勿妄自菲薄,着相自轻身心,错过禅行因缘,只种善根理入,空过世间一场。
2242、由见闻者自主认知
于随缘问答中,有对我疑惑的内容,本人态度一是不回避、不沉默,坦然应对,智慧方便,穷尽究竟,理达了义;二是答疑解惑不自辩理、不求己白、不伸我屈、不为人过,明了教义法理,由见闻者自主认知;三是直心交流知见,不为答而答,不为解而解,有发菩提心者欲从中观察慧德而受教;四是大我无私可虑,不怕丢面子,不畏掉架子,凡指责过失者皆良师善友,顶礼谢恩助缘功德。
2243、将所表教义展现于平台
古往今来,一些高僧大德因弘扬正法,而受诋毁攻击者屡见不鲜;诸高僧大德为保四众和合,多依佛法默然,不辩不应;再以慧德忍之,不闻不理;使之口唾吐天,自消自灭而离乖诤。而今末法时代,社会发展状况改变,网络平台全球关注,信息传播人类共享,不再是封闭式的诋毁自消无害他人,也不再是简单化攻击自灭无损大众;而且有的良师善友,将事项推向绝处,不应视为默认,随缘问答又“错把问题当了答案”,大有裤裆抹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之势;还不如将所表教义展现于平台,在关注中止恶扬善;将所示法理开入传播,在共享中避害趋利;同时,也将各自德行**于大众面前,是人是鬼立剥伪装显出原形,仍然不碍于四众和合。
2244、是此世界难遇难求喜舍法
凡指责过失者,是对我的真慈悲。若在释经解法中,有谬说邪解处,自己尚未觉察,有良师善友匡正,及时忏悔更正,使其所负因果降至最小,报在当世,以免后世重报,故我顶礼谢恩助缘功德。还有,凡对我诋毁攻击者,皆以逆缘助我成就道业,是此世界难遇难求喜舍法;如考场中主考官与监考官,若考场中没有了这二位,还是考场吗?没经历考场考取成绩,就是没有通过验收的水平,没有被他人承认的资格,不能跃上新的高度起点等,我尊重道场中主考官与监考官,故我顶礼谢恩助缘功德。这绝不是世俗的虚言假套,而是发自深心境界的真实写照,助缘功德万世求之难得,有求恐生贪念染法;如世俗有压力才有动力,与高手对决方显英雄本色。只是如此良师善友,仅停留在口号式的指责过失,或用戴帽子式的诋毁攻击不明其的,就是不举人赃俱获的证据,不摆捉奸捉双的事实,难免让人大失所望;如一警察对一伙歹徒说,“是因犯罪才有了警察行当,又是因犯罪才有了工资奖金,还是因犯罪才有了功勋奖章;但警察不欢迎歹徒,也不希望犯罪”。
2245、理应为人类道德文明精勤奉献
佛教四众,既是社会成员一分子,又是道德文明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当然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理应为人类道德文明精勤奉献。
2246、从自身为人处世做起
佛教四众应人人自承责任、自担义务,从自身为人处世做起,自身表现学佛人的风格,此地无声胜有声,就是广宣教义。人的欲望犹如深壑,永远无法满足,只能自我身心节制,如法勤行劳作获得衣食,禁用一切非法谋求私利。有人问我,人生有什么欲望?我告诉他说,我来时光着身子,走时穿着衣服,足啦!人生过程中,衣食住行,赶上什么条件都是捡来的,得而不贪,失而不怨,安稳快乐过好每一天。看一看周围总跟自己较劲的人,有人有钱有人有势,最后身体垮了、后院起火了等,生活得幸福吗?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方方面面有牵制,还须德行当先,莫亏欠了良心,留下业债篇篇。
2247、畏惧贪嗔痴慢疑恶行之果
因果的轮子,在功利驱使下,无时无处不在转动,无有敬畏的争夺者,一会是获益者,一会又成受害人,在得失荣辱中互为高下,难以幸免;只有人心淡化者,以敬畏之心面对一切、处理一切,尽以善念善言善行为因,畏惧贪嗔痴慢疑恶行之果,才能避免人生迭荡起伏的精神困惑,才会避免极端强暴产生的心理反差。
2248、与人为善修养身心
与人为善,修养身心;首先心存善念,身行善事;然后再提高身心修养境界,提高道德水准;再有善待一切人,善待一切众生,善待一切环境;最后相互促进,言行一致,诚实做人,诚信大众。其实,这只是道德文明的一种理念,个人身心修养的一种节操;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自觉的行持这一理念,自愿的恪守这一节操呢?又有没有营造出行持这一理念,恪守这一节操所需的各种氛围呢?还有民族传统美德是继承发展下去,还是丢失中断呢?再有处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信仰与利益交流能否截然分开呢?如此种种,都与人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既相关在当下,又相关在未来;即相关在个体,又相关在民族。
2249、国家兴盛则佛教昌明
从历史以来,佛教不干世事,佛法不与世争;但国家兴盛则佛教昌明,世间和平则佛法远播。故四众爱国爱教是尽其本分,维护国泰民安是尽其义务。
2250、佛教教义将被其他宗教逐渐认同
相信有那一天,佛教教义将被其他宗教逐渐认同,佛法法理将被不同民族逐渐信受;佛教教义不排斥其他宗教教义,相互融合又保持宗教教义原貌;佛法法理不否定民族信仰理念,相互贯通又维护民族信仰理念不变;只增益其他宗教信众大义,只彰显各民族不同信仰大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造福世界人民。
2251、修行人与平常人有病的苦受
修行人与平常人有病的苦受,有三同三不同;三同,为发病起因、治疗过程、康复状况相同。三不同,为发病起因的认知、治疗过程的境界、康复状况的功用不同。
2252、依善知识传法授戒修行
佛教四众,不论出家在家,依善知识传法授戒修行,见闻善知识开示,都非常重要,乃至不可或缺。当然,处于不同阶段的信佛人,求见善知识的愿心不同,其功用也不同;若是愚夫愚妇,见同不见,闻同未闻,无法领受法义,无法接受法理,无法感受法光明,无法应受加持力。善知识以不同身相住于世间,又多隐修于平凡人中,不声不响不露脸,无作无相无名闻,平常人很难辨认相知,只能随因缘相遇。
2253、在不同次第中升华境界
具有修行证悟智慧,即生成就道业的修行人,须依善知识印证菩提,确立身心清净梵行,舍小向大自利利他,六度万行慈悲喜舍,开权显实弘法济生;还须接受真善知识的逆助缘,打杀骂辱为题目,诋毁攻击是考验,在不同次第中升华境界。
2254、能说一句真言实话须付很大的代价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能说一句真言实话、直言心语,不但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正义、担当、责任,有时存在很高的风险,须付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对不相干的人,或有利益与矛盾相争的人等,能给予无畏施,或证明其清白等,非常难能可贵。能听得进、听得懂一句真言实话、直言心语者,分得清、辨得明一句真言实话、直言心语曲直者,不但需要智慧,还需要胸襟、气度、雅量、见识等;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听惯了阿谀奉承,能接受反面意见的人,也非常难能可贵。故行菩萨道恒顺众生难,如语者、实语者更难;对初行人应善语、呵责、善语,小草经不住大雨;对修行渐有成就者应呵责、善语、呵责,古有严师出高徒。
2255、万万不可以道示人
毁辱不惊,赞颂不喜,不以言表于形,觉了暗明于心;依然说平常话、干平常事、做平常人,万万不可以道示人,切记再难不退所发菩提心。
2256、不可以相貌取人
我讲法时,经常提醒闻法人,不应轻慢身边人。于周围人中及所见人中,不可以相貌取人,特别是老实人、勤行人、弘法人,更应尊重善待、赞叹拥护,善结法缘,今世获益,后世得福。否则,一旦毁辱圣人,染法污僧,不但自误,还教他人,察查记录在案,难逃因果报应。
2257、用正等智慧观察
正见,是人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诸法因缘、一切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终结、循环、功用,用正等智慧观察其过程、原理、意义等,通过剖析、校量、判定,所作出的决定解、明了知、究竟觉。
2258、邪见之人为行外道法
邪见之人为行外道法,外道法中有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由五见生六十二见,见见以触为缘而生,见见以断常无见为根本。,外道法中有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由五见生六十二见,见见以触为缘而生,见见以断常无见为根本。
2259、学会适应
学会适应,适者生存;需要改变、调整、理顺、提高的是自己,使之适应社会、单位、家庭、亲友等环境;在适应中找准位置、看好角度、把握分寸、做好事情。
2260、人的性格与后天饮食习惯有关
人的性格除先天因素外,与后天饮食习惯有关;暴躁的人一是多吃肉食类,二是多吃葱蒜类。食用过多时,易引人发怒,情绪不稳定,急躁、烦恼、爱动等。应多喝一点牛奶,多吃一点素食,少食一点辛辣;并保持经常,合理饮食,孩子的性格会自然改变。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动物,凡是食肉动物,多是性情凶残,很难人工驯化;凡是食草动物,性情相对温顺,容易人工驯养。在佛法中,有五辛之物生食生嗔、熟食生淫之义。
2261、对天地法则的无知
对天地法则的无知;在天地法则自然运转中,众生的神识真实存在,不因人的阶段生灭而销失,随自己造作的善恶业习而流转,只是受人的身根障碍与法则维次阻隔,无法知见觉人死后中阴身进入地狱与生天等轮回过程;只知唯物感知的各种事物与其变化规律,局限于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有思的情感中,不见法则运转的另一面及全部原理。
2262、对证悟境界的无知
对证悟境界的无知;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证悟境界不可思议,可于定空境界中观察各种因缘,预知自己什么时间离开此身,或见到佛菩萨与善道接引状况,是很平常的事;只知他们平日里素食,不知他们平日里如何禅行;只见他们与平常人没什么差别,不见他们如何依法持戒所成就道业。
2263、不计后果产生的后果
家中菜园所种蔬菜,若使用农药,不但杀灭各种虫类,也有毒素残留,伤害人类自己。于现今时代,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的地方河水黑臭,各种鱼虾类不见了,毒蚊子却常见了;不但饮用水源受污染,还用河水灌溉污染土壤,所种各种农作物,既有化肥、农药残留,又有污染毒素残留;还有空气污染物飘移,人若淋雨则皮肤发痒;各种植物于光合作用时,空气污染物也可被植物吸收,酸雨同样润泽植物。各种农作物、植物果实枝叶,又去喂养各种动物,最终还是进入人体。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出现了癌症村、恶疾村等;在城镇里,医院越建越大、越多,患者仍人满为患。形成这种状况,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自我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当前、不顾长远,不计后果产生的后果。
2264、保护其它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类在保护其它动物生命的同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试想一下,河水里有鱼虾类时,还用担心饮用水源安全吗?土壤中有蚯蚓类时,还用担心毒素残留吗?天空中有各种鸟类时,还用担心空气污染物吗?各种作物有害虫留下的疤痕时,还用担心农药药害吗?各种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消灭各种动物生命的同时,人类终将毁灭自己。不论有些人是否承认,人类延续至今,以及延续至未来,佛教与宗教理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试想一下,有一天人类失去信仰理念、人性良知、道德约束时,社会犯罪、战争及使用毁灭武器等如何控制,毁族灭种的事件可能发生;加剧毁灭地球家园的同时,人类还能长久生存延续下去吗?难道当今世界频发的各种天灾人祸,与此无关吗?
2265、人类不值得反省一下自己吗
不是瞎操心,而是想一位农民都懂的道理,那么多的精英难道不懂吗?人类不值得反省一下自己吗?希望更多的人,从自我做起,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保护幸福。
2266、是依佛教正法的信仰理念
正信,也称智信;是依佛教正法的信仰理念。正信以信、愿、行为一体,与邪信相对应。邪信,是依附佛法存在,实行外道邪法的信仰理念。邪信,在这里不涉及其他宗教的信仰理念;也不包含信仰其他宗教而生的正信理念。迷信,是依民间盲目崇拜产生的信仰理念。迷信与科学相对应,在哲学中属于思想与意识形态范畴。在佛法中,对义理不解盲从为迷,信而不知其然与所以然。
2267、正信的内含
正信的内含,为佛教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正信的本质,为善恶报应的因果律。正信的次第,为修行的信、解、行、证。正信的特征,为依戒、定、慧正行的闻、思、修。正信的印证,为三法印与实相印。正信的根源,为无始劫来众生所种善根与所结法缘。正信的表现,为佛事、法事、僧事活动。正信的益处,为人天正报、二乘圣报、彼岸妙报。
2268、邪信的内含
邪信的内含,为外道六师邪法、邪律、邪论。邪信的本质,为杀、盗、淫广无因果论。邪信的次第,为祭鬼神、书符牍、求福寿、人生天。邪信的特征,为依贪、嗔、痴的邪行而毁佛、惑世、恶见。邪信的印证,为执色身、持邪戒、偏有为与邪功法。邪信的根源,为无始劫来众生所具因缘与所结业习。邪信的表现,为借信佛之名行外道法之实的活动。邪信的危害,为见蝇头小利而失自我身心慧命,自损又损他人。
2269、迷信的内含
迷信的内含,为世间礼鬼秽、信巫术、求先知。迷信的本质,为一切愚痴无智的心里反应。迷信的次第,为信其有、避灾祸、损财物、颠倒行。迷信的特征,为对巨大未知空间的认识局限,所产生的痴顽、惘然、盲目。迷信的印证,为鬼秽附体、卜知吉凶、测病求财与惑乱恼害。迷信的根源,为身心垢染所生欲念与所有言行。迷信的表现,为邪、魔、鬼、秽作祟活动。迷信的危害,为恋俗染、损身心、毁家庭,自害又害他人。
2270、各依因缘鉴别与自认
正信、邪信、迷信的载体,共为人的身心。正信、邪信、迷信各自独立存在,因素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状态;如一人似是既正信,又邪信、迷信,或既迷信,又邪信、正信等。这时,应知此人正信不真,邪信伪诈,迷信是实。在实际中,如何辨明、把握、界定,唯依法理准绳,各依因缘鉴别与自认。“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
2271、对佛教也没有影响
佛教已经形成教义、教理、教体、教轨等法藏,“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浩劫,对佛教也没有影响!受其影响的是信众活动,还有失去闻法因缘的大众。
2272、名山上市而道场没上市
名山上市而道场没上市,主要在事项上,做好佛事、法事、僧事,随顺世法而不染世俗,顺从因缘而不昧因果。
2273、名山上市而僧人没上市
名山上市而僧人没上市,在依法传心、如法护身、彰显法理、参学教义的同时,人人有责承受如来家业,各有义务承传法藏宗门。
2274、佩戴各种圣物
佩戴各种圣物,如同顶戴诸佛菩萨真身,又同顶戴自己父母。若需擦拭时,应选专用新洁物品;若沐浴诸佛菩萨像时,应诵咒加持严净。诸佛菩萨虽没有分别心,但其护法见其如法欢欣,乐护其法,利于身心;见其不如法生嗔,将圣物等同俗品,不知尊重礼护,当以惩罚告诫。若是受持菩萨戒之人,护法见其不如法,则加重惩罚告诫,使之自省醒悟,以免后有再违。《大智度论》中有云“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
2275、每个人的福寿都是自有定数
对普通人而言,每个人的福寿都是自有定数,由前世因缘决定。在佛教公案中,有一位和尚,为逃避肮脏饭铲子所污饭食,七天后反而吃了剩饭所酿甜酒,因而悟到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此言不虚。前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七,今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三;即七分天命,三分造化。故有二种人,福寿可以增减;一是恶行,二是善行。
2276、恶行有极恶大恶中恶小恶之分
恶行,有极恶、大恶、中恶、小恶之分。极恶行人,造作极恶之事,滥杀无辜,丧失人伦,极恶暴烈,福寿加剧自减;如投毒放火、制造恐怖事件、杀害多人生命等,遭受天谴横死之人。大恶行人,造作大恶之事,私愤报复,歹毒凶残,十恶不赦,福寿加速自减;如杀害父母、他人,贪赃枉法后果严重,侵损财物数额巨大等,犯罪依法执行死刑之人。中恶行人,造作中恶之事,荒淫无度,偷骗强欺,害人害己,福寿加大自减;如性病、吸毒损减福寿之人;又如各类违法犯罪服刑之人。小恶行人,造作小恶之事,日积月累,习以为常,损人累积,福寿加快自减;如争名夺利、阴谋算计、暴利假伪、不择手段、世人共愤、广泛议论事例等。
2277、恶行有当世报
有人算尽机关想当官,因福寿有数,结果官没做几年,出现了夭亡、重病、犯罪、毁家等。有人弄虚作假晋职称,因福寿有数,结果晋职称多挣的钱,用度没有太长,出现了短寿、患病、丢失、灾祸等。有人巧取豪夺财物,因福寿有数,结果不是好道来的钱,也没能从好道上花出去,出现了横事、多病、败子、霉运等。当然,恶行有当世报、下世报、未来报,损人福寿,自减福寿,只待因缘和合时,各自表现不同。
2278、善行有极善大善中善小善之分
善行,有极善、大善、中善、小善之分。极善行人,造作极善之事,持戒禅行,证悟解脱,发菩提心,福寿加剧自增;如弘法利生、广种悲田、济度众生慧命等,行菩萨道之人。大善行人,造作大善佛事、法事、僧事,法益众生,利乐有情,十善具足,福寿加速自增;如礼敬诸佛、供养三宝、孝顺父母、广种福田、精进禅行、严守禁戒等,依次第证得二乘道果之人。中善行人,造作中善之事,广修十善,利益他人,博爱公正,福寿加大自增;如皈依三宝四众之人;又如道士与信仰各种宗教之人。小善行人,造作小善之事,好心与人,常做好事,乐行不疲,福寿加快自增;如礼让谦下、大公无私、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众人赞颂、人间正气事例。
2279、善行有当世报
有人进退顺其自然,因福寿有增,结果运气昌明,出现了多福、无病、如意、兴家等。有人吃亏礼让,因福寿有增,结果一时少得的钱,暗里超额补充,出现了事顺、少病、外财、平安等。有人布施财物,因福寿有增,结果大富大贵、众人拥赞、财源广进,出现了长寿、康健、孝子、享乐等。当然,善行有当世报、下世报、未来报,益人福寿,自增福寿,各自因缘不一,表现也有不同。
2280、人的福寿是活的
人的福寿是活的,若能依佛法善行,可增福寿;若背离佛法恶行,可减福寿。借用一句古话形容此义,“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仔细品味一下善恶造作结局,皆是自因自果,苦乐自受。可在定观中发现,在一些地域内,损减福寿的人多,不减不增福寿的人少,增加福寿的人极少;另在一些地域内,不减不增福寿的人多,损减福寿的人少,增加福寿的人也少;而在一些地域内,不减不增福寿的人多,增加福寿的人也多,损减福寿的人少。
2281、性识一体安法界
六道众生,自性有识具足功德而被无明遮蔽,性转心识未成智慧而被蕴习牵引,蕴心转意识迷执诸有而被颠倒欺瞒;故妄心杂念须静虑,根定明心识成智,了见真性证菩提。若对初学者而言,斥识用根如同隔着玻璃罩见食物,看得见、拿不到、吃不着,在那里着急想办法,破罩立食,达根性定。若对成就者而言,斥根用识如同大学生上小学课,搭身子、费时日、无功效,在那里着急想办法,考研升博,达自性定。二者各依法理,各有因缘;不可相互否定,不可相互替代;只能相互交流,共同依存兴教;只能相互促进,各自修行证悟。其实,识与根的关系不可分离,性识一体安法界,心性妙有坐道场,心识成智化众生;识离根则无本,无色界识定终堕落;根离识则无用,无想树木器世间。
2282、离心说性遥不可及
言身为房舍、心是主人者,当为权解,以方便义理教化世人,破贪习离迷妄;再以识智义理教化有学,破我法执著离见思二惑。定知身为房舍,心为功用,性是主人;若舍心用性,世人迷妄生谤,说心尚不信解,离心说性遥不可及;二乘见思二惑生毁,说心尚可修证,离心说性易退菩提。
2283、正解不立知见
斥识用根四字,须应正解;斥识为斥妄识、利净行、起净念,不离戒定且转识成智;用根为用定根、明净心、起净念,方破无明显性识具足。正解不立知见,同参共悟依经。
2284、随顺因缘所含内容
随顺因缘所含内容。随顺,为跟从或适应,不可逆反或颠倒。因緣,为身心善恶造作形成的苦乐果受。随顺因缘,为从应自我身心善恶造作,形成的顺逆果报,召感的苦乐世受。所含内容比较广泛,从生灭时间与劫数,到所处世界与地点,及过程条件与法则,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具体表现从生存国度与家庭生活,到师长同事与眷属亲友,及贫富贵贱与健残寿病,处处在在,遍周一切。身心感受上从聪明智慧与愚痴暗钝,到酒色财气与恩怨情仇,及肉体苦乐与精神爽忧,时时刻刻,如影随形。
2285、因缘为什么不可逆反或颠倒呢
为什么不可逆反或颠倒呢?其一,时间不可逆性;一切身心善恶造作,因果已经按时空阶段法则程序排列完毕,有形化入无形,有形可轮回循环,无形却流向未来,看不见、摸不着、动不得、留不住;如昨天、前日,一切身心造作,无论是快意还是悔意,都成因落缘为历史及过去世,人为无力随便改动。其二,地点有逼迫性;由因感缘得此身,生存环境不由人,东西南北任折腾,地留双脚无奈何;如生身父母,无论是如意还是不如意,只能依善恶业习召感,只有无条件接受,自己无法选择。其三,条件具独受性;自己吃饭自己饱,他人享乐他人受,不可能相互替代,只有同思不同想;如去医院治病,跟从医生,适应药物,才有身体痊愈的希望。总之,随则顺畅,逆则障碍;观基逗教,不违因缘。
2286、随喜功德所含内容
随喜功德所含内容。随喜,为跟从赞叹。功德,为福慧具足。随喜功德,为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赞叹诸佛具足功德。所含内容,为随喜一切众生一切善行功德;随喜一切声闻缘觉有学无学所有功德;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随喜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及微尘数诸佛,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无量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彼岸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功德。
2287、随顺因缘适用对象
随顺因缘适用对象。适用,为适应用途或符合实际需要。对象,为相互对应的一切众生与事物。适用对象,为适应实际需要的一切众生与事物。一切众生各依法则生灭,各有生存之道,身心皆是因缘感召。一切事物新生、发展、变化、终结过程,各依规律运转,是自然法与因缘法相互作用而成立。对修行人而言,不同道次的人,有随顺因缘,也有不变因缘;有我空因缘,可以转化因缘;有法空因缘,可以解脱因缘。未修定空的人,于随顺因缘中,不正思维起于诸行,执着于我常求有无,积集增长善恶业习;证得我法二空的人,于随顺因缘中不动心,故可转恶为善,解脱于因缘又不离因缘。随顺不执着,适应不强求;遇善不躁进,逆恶不悲观。
2288、随顺因缘产生根源
随顺因缘产生根源。产生,为一切众生生存需要。根源,为一切众生维护身心的本能欲望。产生根源,为一切众生有身,三界依心,本能欲望,需要维护生存。广义地讲,是一切众生为适应生存,需要趋利避害;也是身心本能欲望,需要满足愿求。具体地讲,为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即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根尘入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2289、时间的概念
时间,是宇宙空间一切世界中,一切生命现象存在形式的普遍规律,一切物质不断生灭循环往复中发展、运动、变化的固有法则。
2290、时间具有一维性
在此世界的空间里,时间具有一维性、顺序性、恒常性、阶段性、不逆性、普遍性、平等性、价值性、虚幻性、无常性,只有从过去流向现在与未来,而一去不复返。《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在彼世界的空间里,时间还具有差异性;如四王天一日一夜等于此世界五十年等。
2291、依时间特性而阶段生灭
生活在此世界空间里的人,依时间特性而阶段生灭,此死彼生,随业轮回,改头换面,无一幸免。就算道士能活千岁万岁,也无法逃离阶段生灭的法则。天人寿命十劫、百劫、千劫,仍然生活在有限时间内,也终将轮回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寿命达八万四千大劫,若不能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也只是与时间请了个长假,当其色身定力消失后,还将堕入轮回。以此缘故,三界火宅内,五浊恶世中,不管是什么人,无人能战胜时间,无法摆脱时间对身心的约束,苦乐各自承受,于无常力面前,统统是手下败将;包括心內与心外的空间,也随之破坏。
2292、依时间特性与差异性而变易生灭
生活在十方诸佛国土,各种极乐世界空间里的一切菩萨,其色相身依功德化现,依时间特性与差异性而变易生灭,于心念动转之间生灭已了,其色相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苦名尚不可闻,何来苦受之说,一切皆是极乐,直至成就佛身。以此缘故,一切菩萨能战胜时间,能摆脱时间对身心的约束,于无常力面前,统统是常胜将军;包括心內与心外的空间,也随之常住。
2293、一切诸佛彻底战胜时间
生活在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在一真如法界中,其法性身依具足功德力存在,缘起性空,诸法不共,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真实常住,真身受乐,真心自我,真光明寂。以此缘故,一切诸佛彻底战胜时间,究竟摆脱时间对身心的约束,超越一切法则无常力,统统是大雄领帅;包括心內与心外的空间,也随之不动。
2294、对时间观念的感受不同
生活在不同世界的生命体,对时间观念的感受也不同。一切苦受众生,度日如年;一切乐受众生,度年如日;一切苦乐同受众生,度日如日,度年是年;一切妙乐众生,不知过年度劫;一切妙有妙乐众生,不觉时日,心性真空。其中身心苦乐滋味,唯有证悟不同境界的人,知知、见知、觉知;否则,唯用思维想像事物的人,只有受知、感知、闻知;无法明了知、真实知、究竟知。
2295、法不离缘起
佛法不离世间法,也不碍世间法,更不坏世间法。缘故是佛不与世争,法不离缘起,缘起性空。
2296、认识问题比较深遂
人年龄大了,经历了人生始末的全过程,阅历丰富,兴趣多样,认识问题比较深遂,视野比较广泛,喜爱将一些事物的前因后果,及与相互关联的因素,全面、系统、完整的进行观察分析,得出合乎实际状况的结论。
2297、人老身老心不老
人老身老心不老,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不但关心自己生活幸福,还关心下一代人乃至后代人身心健康,需要将积淀的德行与才智发挥出来、传递下去,除留物质遗产外,还应留下精神财富;而且精神财富重过物质遗产,可能千秋万代不朽。老年人不是赶不上形势,而是看惯了春花秋月,事在哪起时,已知将在哪落,采用什么花样都瞒不过眼睛。故应尊重老年人,爱护老年人,注意向老年人学习;老年人也需自我保护,正确参与,奉献一生。
2298、信佛人也有国
对于所问做人缺乏道德、想事缺少理智、言行缺欠规矩,是大众共同关心之事;若不能及时化解,担心有漫延势头。当下现状,有历史原因,也有当前因素,情形比较复杂,化解将是一项长期的事,很难一朝一夕奏效。在一些人心里,即得利益衡量一切,谁占便宜谁英雄,谁守道德谁无能;谁敢胡来谁占先,谁太理智谁受欺;谁脸皮厚谁得够,谁讲规矩谁吃亏。这种观念危害极大,可以丢国格、降家格、失人格,还可以少朋友、多障碍、无信誉。信佛人也有国、有家、有友,切不可与我无关、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2299、信佛人不一定什么都做的好
信佛人不一定什么都做的好,所做也不一定都让人满意,只能是相对守住一些底线。不信佛的人,也有各方面做的很出色,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2300、简单才是生活
简单才是生活,复杂就为尘累。你观察小孩儿,饱了就玩,累了就睡,此为童贞。从简单学复杂易,将中老还童贞难;是是非非因缘绕,恩恩怨怨不了情。善恶业习成烙印,惯已定型难改动;生生世世皆如此,因因果果常轮回。人听言说、看文字,太抽象乏味;若能进入定空境界,无闻而闻心受妙音,无见而见领略妙义,才觉法味十足;如人赏画,无非墨染,似山水非山水;若能进入画家心中,观山水是山水,画乃自然。故古德曰,大道从简,童贞入道。
2301、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无愿而愿,无求而求,净心念佛,诸佛接引,自然往生极乐世界。愿求强烈,福慧不足,妄心染行,无佛接引,极乐世界距离甚远如何往生。弘法利生随因缘,也不是愿求强烈之事;见闻善行我皆随喜功德,见闻恶行我皆离怨无嗔;否则,欲行弘法先见谤,不等利生已毁人,根基浅薄著名相,我法第一佛是谁。故十方世界无非净土,身心净则佛国土净;无一法可说,无知见而立,似有言说而离言说相。
2302、直心而论岂不快哉
于内,身有禅乐无穷,心有法喜无尽。于外,与诸位交流佛法义理,直心而论岂不快哉!
2303、我的乐趣在其中矣
地位显赫的要人,光环耀眼的名人等,如同宝光流彩的钻石,常暴露于众目之下时,恐有什么闪失。华夏民族,道教传统蒂固;庄子曰,自古“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故人心中,常防人有失手、马有露蹄。而我如同路边旷野中的一块顽石,随处可见,无有珍贵,不怕有人惦记,也不怕失去什么;谁若好奇,高兴之余,拾起抛出,博得一笑,我的乐趣在其中矣。
2304、是政治在保护宗教还是宗教在利益政治呢
政治在保护国家、团体、个人的利益;宗教与佛教团体个人的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宗教与佛教的教义法理,自有存在、发展、灭失的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不需要政治保护。宗教与佛教的教义法理,在不同的政治格局下,有时可利益政治,有时受政治排斥,随众生因缘而用。宗教与佛教团体个人的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受国家法律的约束;特别是文化现象,需要适应国家意志;同时,也具有反作用。政治利益虽广泛存在,但又有局部及历史的差别,与民族信仰的不同;而宗教、佛教,不但普遍存在,还超越局部限制、跨越历史阶段、融入不同民族。再进一步讲,宗教与佛教的教义法理,是否利益政治,不取决于前者,而决于后者。特别是佛教,教义法理不与世争;团体个人的活动,各自避开政治。
2305、显现僧像庄严
出家人的威仪,为守戒持戒的表现形式,戒中有仪,仪中显戒,显现僧像庄严,好做人间之师。在家的学佛人,也受持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等,也应讲究威仪,注意言行形像,显现学佛人礼貌、气度、标准,为周围的人做好示范作用。
2306、实际修行在于心
有人可能不理解,认为出家人与在家人,只要注重实际修行就可以,形式不怎么重要。其实则不然,实际修行在于心,表现形式在于身;一言一行的表现,不仅显现自我身心形像,也时处以体现的形式,代表着佛菩萨的形像。
2307、当人们赞叹僧像庄严时
当人们赞叹僧像庄严时,赞叹的不仅是哪个人,同时也使佛像增辉;如一位僧尼,勤于禅行,心情舒展,谈吐不凡,礼仪有度;在僧尼中共认有修证,在僧侣中称颂修的好,在知识分子中有以皈依此师为荣,在行脚交流中给众人留下了僧人清净智慧的印像;感招到各行各业的人,自觉前来皈依、礼拜、闻法、供养。
2308、当人们毁辱个别破戒杂僧时
当人们毁辱个别破戒杂僧时,毁辱的不仅哪是个人,同时也使佛像蒙羞;如媒体报导泰国一位僧人炫富,有谁知道这位僧人如何状况;只见此僧失仪的形像,评论出家人如何,非议佛门中如何,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难从挽回,自损菩提的身心伤害也无法估量。
2309、当人们颂扬在家学佛人时
当人们颂扬在家学佛人时,颂扬的不仅是哪个人,同时也赞叹诸佛;如一位在家人,严持戒律,依法修行,乐于助人,礼仪谦让;若去寺庙住持长老称赞大居士,僧众争先与其探究佛法义理;若于各行业的人交往中,称赞世间真有大好人,学佛人的智慧不可思议。
2310、当人们毁辱个别在家学佛人时
当人们毁辱个别在家学佛人时,毁辱的不仅是哪个人,同时也将佛捎带上;如一位老妪,手拿念珠念佛,一见就知是信佛人;一次其女儿,将一件放在门外的物品当垃圾丢掉,这位老妪不知,当寻找不到时,便开口骂街,脏话不堪入耳;周围的人便议论,信佛人怎么信的这样,不信佛的人也不至于如此,纯粹是在亵渎佛法。
2311、是弘扬佛法的大事
言行举止形像,在一些人眼里是小事;但对修行人而言,一言一行的表现,是弘扬佛法的大事。诸佛形像,八万威仪,是因地修菩萨行时,集聚无量功德而成就。故不但出家人讲威仪,在家人更应注重威仪。
2312、人生在末法时代
人生在什么时代,是前世因缘感召,是无量善根所致,不随个人意志转移。佛法中有得人身难,值佛住世更难之义。人生在末法时代,若能见闻、信受、修行佛法,仍为庆幸,不应懊恼。
2313、万人修行万人成就
末法时代,是人心为末,法不增不减,与正法、像法时代一样,谁能严持戒律,大精进禅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道,万人修行万人成就。于正法时代,仍有修行不能成就者;如法华会上五千离席的劣根声闻,及四禅而堕的善星比丘等。
2314、修行人心态发生了扭曲
末法时代,只是于佛法道场中缺少了正法氛围,依法持戒修行证悟者少,能以证悟智慧讲正法者也少;修行人心态发生了扭曲,不肯精进禅行,只图安逸享乐,说道者多而实行道者少;守持戒律环境发生了变化,不能严持禁戒,只为名闻利养,受戒者多而守持戒者少;加之世俗世论的干扰,寺庙商业化,僧人职业化,解经文字化,辩法学术化等,注重形式者多而深入实践者少。
2315、应懊恼自我身不能慎独
修行人身心若如是顺从法流,言行则自然处于末法时代;但不应懊恼生在末法时代,应懊恼自我身不能慎独、心志不坚固。修行人若能自行正法、自持正戒、自坚正道,必然能自我成就;修行人若身修无末法,心行无染垢,把握住生死大事不放松,瞬间开悟有可能,往生极乐有一定。这时,末法时代在他那里,不在我这里,身心中哪里还有什么时代的影子,只有拼命争取修行时间。有人会想,现在有这样的人吗?请仔细观察一下,在家人有修出家头陀行者,寺庙中有苦行僧在大精进禅修,终南山等地有万人闭关禅行的茅蓬,不同关房中有不同闭关的人等,有谁在懊恼自己、报怨时代呢!
2316、报怨时代的修行人
懊恼自己、报怨时代的修行人,于正法、正戒、正行、正道前,只能是懈怠者、愚痴人、懒惰汉、懦弱夫;输给了自己,败给了魔法、魔律、魔事。当然,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败者多,胜者少;但是幻想靠时代、混日子、不出力、欲成道的修行人,永远难出尘劳。同时,应知凡是证得身心自在者,一定是能大精进禅行的人,皆是大丈夫所为。
2317、一切人的生存皆以家为源
婚姻,为男女双方以信任依托为情感基础,以长期性、稳定性、伦理性、合法性为道德观念,以共同生活为美好目的,以夫妻平等为组合形式,以承担责权义为实际内容的一种自愿的身心结合。婚姻的本质,为夫妻共同相爱、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追求幸福而形成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形成伦理、道德、文明、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是产生情感、财富、愿求、满足最基本的动力。家庭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生死的全过程,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一切社会活动皆以人为本,一切人的生存皆以家为源。
2318、维系婚姻基础的要素很多
维系婚姻基础的要素很多,其主要方面有十种;一是财产共有;二是私产继承;三是家庭功能;四是定性生活;五是相对稳定;六是情感融合;七是伦理关系;八是道德约束;九是价值观念;十是法律节制。任何一种维系婚姻基础要素的破坏,都有可能导致离婚现象的发生。
2319、造成社会不合谐的音
离婚现象,中外有之,古今有之,不足为奇。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离婚高发,一定有其深层次诱因,各种社会学家自有考究,无需我论。若依佛法义理认知,只能从其中折射出的责任义务、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大众心理等方面,察知不是社会进步的正确表现,而是相反的负面现象。婚姻家庭的不稳固,其危害性不仅在于当代,还会影响未来;社会成员人人不可绝对幸免,父母子女相互牵挂,亲朋好友相互关联;冲击着人身财产的安全与法律秩序的稳定,造成社会不合谐的音符。
2320、家庭离散不可草率
于佛教文化中,有夫妻相敬、和睦相处、平等信任、共同命运、终生厮守、白头偕老等,还有遵守孝道、奉养双亲、善护子女、哺育成长、眷属相依、亲友和顺等。在《优婆塞戒经》中,皆有义理可供参详。并有不邪淫戒律,明了邪淫习气的极大害处,及邪淫造成的极重果报;除堕各类地狱报应外,还有鸟兽畜生报;若生人中妻不贞良,夫不操守,眷属违逆。故佛教提倡稳固婚姻,稳固家庭。虽然现代人离婚率很高,有其前世因缘感召,也有今世染污造做;但是仍需坚守节操,自尊自重,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家庭离散不可草率。
2321、出家二众也是父母所生
于佛教四众中,出家二众也是父母所生,出自家庭,同样也有六亲眷属;况且社会的不和谐,也会干扰清净修行。当然,出家二众中,既有离婚后出家为僧的,也有出家后还俗结婚的,还有私自破戒行淫的。故出家二众,应做洁身自爱的榜样,清净梵行的示范,自觉弘扬佛法义理,主动广宣佛教文化,大力提倡佛化婚姻,积极促进家庭稳固。在家二众,身心处在浊世之中,直接感受各种染习冲击,时时需要谨慎面对,处处需要如法言行;即应做佛化婚姻的榜样,还应做清净修行的示范;夫妻双修就是在弘扬佛法义理,家风文明就是在广宣佛教文化。不可否认,于在家二众中,既有离婚再婚的,也有破戒邪淫的,还有破坏婚姻圆满致使自己与他人家庭离散的。特别是破戒邪淫的人,既给信佛人脸上抹黑,又在污损佛教于人心中的形像。
2322、坚守住以情感婚姻为首的一份奢侈富贵
佛法是自律法,一切言行造作皆是自约、自束、自省、自觉、自尊、自受、自利、自尚、自因、自果。特别是在家二众,应经得住富贵权势的考验,担当起夫妻家庭的责任,转化了美色、金钱、官位等优越环境的诱惑,耐得起独立空间情感的**,坚守住以情感婚姻为首的一份奢侈富贵,创建出幸福家庭生活的最后一个温馨堡垒。身体是自己的,不可将廉耻一起出卖;性情是自己的,不可以三者共同享用。
2323、佛教文化不离佛法轨制
佛教文化不离佛法轨制,人间佛教思想不违佛法义理;若偏离佛法轨制,则与律仪不合;若违背佛法义理,则与事项圆融不符;既为大众心理所不能接受,又为社会舆论所不能容忍;既在挑战佛教传统观念,又为毁坏佛教庄严神圣;势必形成好心办坏事,坏事毕竟还是坏事;无心之过也是过,过失毕竟已成过失。
2324、尊重每一位弘法人
尊重每一位弘法人,讲法随顺因缘,各有方便善巧,闻法对象根基不同,所讲义理权实不同;相互若有不同处,只是证悟不同,知见不同。
2325、从不指名道姓评价现世的每一位法师
从不指名道姓评价现世的每一位法师,可以相互交流知见,共参佛法义理,独自承受弘法功德,各负误导众生因果,不说个人是非,远离乖诤法。
2326、随喜功德一切人的善行
随喜功德一切人的善行,谁劝他人闻法一句、闻戒一句、念佛一句、善行一句,我皆随喜,功德回向法界;要比教人贪欲、嗔恚、痴行、邪见等,强过百千倍。
2327、不必执著法师名相
弘法各依佛法义理,个人知见仅供闻者参考,不观法师种姓、贵贱、名闻、过失等,于择法眼中适根受教,不对根基可选择远离,不必执著法师名相,乃至围绕个人是非争来辩去,只能浪费禅行时间,又于法理空无实义。
2328、无个人名闻利养之争
法师之间,共弘佛法,未弘我法、他法、人法、世法,无个人名闻利养之争,也无个人争夺徒众多少之意,唱得是一台戏,演绎角色有不同,出场次序有差别,表演场地分南北;况且生旦净末丑,供观众自乐欣赏。
2329、择上善了义而行
法师讲法,观基逗教;闻法者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根基不同;故不能用过人法去诋毁攻击法师,遇同一义理有不同知见时,择上善了义而行,不必栽一棵树时砍一棵。
2330、永远是众生出题目
在讲法过程中,一字不可离经,法理合于教义;谁若不解作师,谬说邪解佛法,自有龙天护法不容,也有国法王难相随。故我心底里从未敢称师,所谓法师,他人为尊法所称假名而已;永远是众生出题目,做好老老实实应考的小学生;经常忏悔自己根基愚钝,智慧不足,自愿承担所讲不如法、不如戒、事项不圆融的因果,功德留给大众,回向法界众生。
2331、古今头陀苦行者不乏其人
古今头陀苦行者不乏其人,从迦叶尊者至虚云长老,乃至无数住茅蓬隐修者。于头陀苦行者中,名为苦行,实为身有禅悦之乐,心里法喜充满;苦不言苦,苦中有乐,乐中有法,法中有行,行中有证,证中有悟,悟中有智,智中有慧,慧中有慈悲喜舍,慈悲喜舍中有利益有情等。大众喜见头陀苦行者威仪,三千戒德,显于一身;大众见行不闻其苦,德熏大众不见其怜,法化大众不生其悯,大众受教不畏其行。
2332、静中禅观易生起谁在念佛
若用动中禅观与静中禅观比较,静中禅观易生起谁在念佛;古今禅净双修者,多选静中禅观;但是,不排斥动中禅观,八万四千法门适者为上。若过度夸大其功用,念佛一千万句决定往生,用数量确定效果,舍弃持戒善行、事项圆融过程,所依为法有相,义有顶底边际,只能为权益方便,不为了义究竟法理。
2333、这是典型的理入现象
什么都敢想,却不敢说;这是典型的理入现象,佛法见闻多了,佛经读诵多了,凭思维、记忆、逻辑、推理、综合、哲理认知诸法,心里想的头头是道,阿罗汉应什么样,辟支佛应什么样,菩萨与诸佛应什么样;而实际修证一点功夫都没有,就是常说的无福空慧。于修证而言,定力就是福,定力浅就是小福,定力深就是大福。敢想不敢说的人,心里有戒,怕负因果;但想已不知不觉的藏入蕴识,形成蕴识力,须在修行定空时,逐一破除区宇蕴习。
2334、一世出家不知念佛吗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会想,念佛靠佛力接引,哪有破除区宇蕴习的事呢?《僧伽吒经》中有云,“若有善男子。闻此法门生信心者。于千劫中不堕恶道。五十劫中不堕畜生。万二千劫不堕愚痴。万八千劫不生边地。二万劫中生处端正。二万五千劫常得出家。”这里,应知反问,一世出家不知念佛吗?诸佛为何不接引呢?为何还需二万五千劫呢?可能还会想,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难道没有即生成就的吗?肯定有,而且还有很多!但一定是具足大因缘、大善根,肯于精进修行的人。
2335、心里根本不知害怕二字怎么写
敢想敢说的人,现在世太多了,心里根本不知害怕二字怎么写,用老百姓的话说,“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敢想敢说,一旦妄议法理,诋毁圣人,误人正修,混淆路径,业报成已,当负因果。故理入法藏的人,最好有行有说,或多行少说;待行入后有说不完的时侯,不说都不行。
2336、知诸法妙义皆在身心中
行入法藏的人,知佛法不在文字言说上,言语道断;知精勤依法持戒修行,老实做事;知诸法妙义皆在身心中,转识成智。理相圆通未行入如画饼充饥,说法论义无碍自有法印尺度。法师讲法,不是凭敢想敢说就能讲法;而是将理悟、体悟、证悟境界,依据法理认证,知见觉诸法实相,才能知之为知之,不知引用他人知,不敢离经一字。若把话说的再明白一点,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话说到什么程度,掌握选词用句气氛的火侯;既能表明教义,又符诸佛法理;既能被大众信受,又经得住历史考验。古今高僧大德讲法,字义严谨,句理清淅,开示确凿,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慧法师诬陷虚云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