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自然资源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略

第1页/共42页
第1页/共42页
寻找更多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课件
下载积分:840
内容提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课件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36:3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4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课件
官方公共微信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文献前10条
如何正确认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专
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金融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是环境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本文将介绍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金融手段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列举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设置排污
近几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不得不说这是人类无限度地向自然摄取而不补偿的结果。如此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不可或缺,由此对环境会计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现如今,在可持
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初中生物教学通过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进展距离既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从现阶段的实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确立。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应仅以单一的经济指标的增长为依据,而应当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一系列综合指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相关企业之间、区域政府与相关企业之间的两种博弈进行了分析.指出区域内企业违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常常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此时“囚徒困境博弈”是阻碍区域可持续发
近年来,英国在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国家、区域、地方及社区各个层面编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并通过各种实施性、示范性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及各个行
文章介绍了加拿大的简况,讨论了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以及促使各政府部门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工作中的环境审计制度。探讨了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部分经验,如向国会提交年度环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保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根据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现状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实施可持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好什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好什么
08-12-09 &匿名提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必要性: (1)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将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会成为泡影。 (2)人口形势严峻,环境压力增大。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 (3)有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地大物博是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但从人均角度来看,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各类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又有极大的不均衡性。有限的资源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精打细算。 主要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监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严格控制水污染物超标准排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放。 2、加强市区、工业区等环境管理。市区要把严格控制机动车辆乱鸣笛作为控制市区噪音的主要任务。工矿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国家环境噪音标准,新、改、扩建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3、要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从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提高防御应变能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材料一:十六大指出,中国走工业化道路要避免传统的以消耗能源为代价的道路,不允许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各种资源。加强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材料二: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月27日至28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个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林业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林业工作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基本内容分析]  1.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  (2)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依法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促进生态平衡。  (3)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5)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和气候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林地管理制度,注重节水节能。  (3)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大力植树种草,加强湿地保护。 [学科主干知识归纳]  政治学科  经济常识  1.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实施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2.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机结合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决把节水、节能、节地与环境保护和提高效能相结合  4.我国农业的发展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矛盾作出的选择。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能促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人与环境协调统一,也是着眼于整体、大局,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方法。  4.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既要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5.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又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施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6.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总结,也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观念飞跃发展的成果。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政治常识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履行组织经济建设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完善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历史学科  1结合古今中外经济落后地区“大开发”的经验与教训,说明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性  2结合史实,分析中外历史上处理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  3运用史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  1分析某些自然灾害的成因,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2分析我国一些重要的生态保护工程的作用,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3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说明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的主要途径 [命题焦点]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高考复习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政、史、地三科综合的最佳切入点。主要围绕资源、环境、人口、国家相关政策、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等某一点或某一问题来考查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力。该热点应重点关注。  注:本文转载自《2004时事政治》定价:5.00元——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未经搜狐网及原作者允许严禁转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兼论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具体落实措施。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培育,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贡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为了实现辽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将首先围绕五大支持系统对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一整体判断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除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管理能力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为1999年的数字。一、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一)生存支持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又称基础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反映了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延续为标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999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5.17,在全国居第14位,说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其中,生存资源禀赋指数为46.72,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生存资源禀赋较差;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为23.14,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农业投入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为49.93,居全国第5位,说明辽宁资源转化效率较高;生存持续能力指数为60.87,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生存可持续能力较好。在总数35个源指标中,人均耕地、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化肥利用效率、人均农业生产总产值、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12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其中,化肥利用效率居全国第1位,说明辽宁在以上诸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居全国后10位的有人均水资源、光合有效辐射、≥10℃积温、年均霜日4个指标,说明辽宁的水资源相对短缺,气候资源相对较差。(二)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又称动力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反映了区域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这种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长。发展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已不满足于初步利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生产力”(即直接利用太阳能所提供的光合作用生产力),而是进一步通过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应用多要素的组合能力,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形成足够庞大的社会分工体系,以满足除了生存必需的食物、饮用水外的更高更多的需求。发展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 1999年,辽宁发展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7.61,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能力较强。其中,区域发展成本指数为56.56,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的发展成本较高;区域发展水平指数为40.72,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居全国第20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质量较差。在总数60个源指标中,地形限制系数、资源组合优势度、外资占全国份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外贸依存度、通达率、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潜势率、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交通通讯投资密度、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人力资本系数、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人口对发展的压力、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发展弹性系数、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千人拥有电话数、GDP占全国份额、人均GDP、GPP密度、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人均储蓄额、资本金份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利税占有率、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3个指标位居全国前10名,而工业增加值率、盈利水平、总资产贡献率、营运资金比例、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固定废弃物排放9个指标位居全国后10名,说明辽宁盈利水平差,经济集约化程度很低。(三)环境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反映了环境的缓冲能力,人类对区域的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人类的经济增长、人类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允许的容量之内。如果过分地掠夺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便难以为继。环境支持系统以其缓冲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净能力的总和来维护人类的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1999年,辽宁环境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0.50,居全国第23位,说明辽宁环境支持系统较弱。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指数为17.08,居全国第30位,说明辽宁环境水平很差;区域生态水平指数为61.74,居全国第16位,说明辽宁生态水平一般;区域环境抗逆水平指数为42.69,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环境抗逆水平较高。在总数30个源指标中,只有地形起伏度、干燥度、废水排放达标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水土流失治理率6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居全国后10名的指标却多达19个,它们是废气排放水平、人均废气排放、废气排放密度、废水排放水平、人均废水排放、废水排放密度、废弃物排放水平、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固体废气物排放密度、SO2排放水平、人均SO2排放、SO2排放密度、烟尘排放水平、人均烟尘排放、烟尘排放密度、受灾率、水土流失率、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这19项指标中有11项指标排在全国后5名,其中又有2项指标居全国倒数第1名。从中可以看出辽宁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生态环境急需改善。(四)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反映了社会的稳定能力。社会的公正、进步和安全、有序是社会稳定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支持系统强大的表现。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仇视、社会动荡不安、甚至爆发战争等,社会的稳定能力得不到保证,则整个可持续发展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被暂时搁置。 1999年,辽宁社会支持系统总指数为62.15,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支持系统强。其中,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为59.84,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发展水平高;社会安全水平指数为59.83,居全国第8位,说明辽宁社会安全水平较高;区域社会进步动力指数为66.77,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进步动力大。在总数37个源指标中,共有16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它们是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全社会文盲率、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城市化率、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千人拥有医生数、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水平差异、赡养比、社会保障覆盖率、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而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城镇失业率、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欠教育人口参与比10个指标居全国后10名,其中,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居全国第31位,说明辽宁人均居住条件较差,文化生活较为落后,公共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五)智力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又称制度支持系统,反映了管理的调控能力,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总体发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智力支持系统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合理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是教育水平、科技竞争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制度保障。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6%,高出辽宁2.12个增长百分点;科三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虽从最初的7.21%降至2000年的5.02%,但也远远高于同期辽宁1.47%至1.98%之间的水平;科三费占全国GDP比重的最高值为0.31%、最低值为0.23%,最低值也高于辽宁的最高值水平。表3 “九五”期间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年份 98
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亿元) 155.01 189.97 189.90 272.80 277.22 年增长速度(%) 34.61 27.80 15.85 28.49 26.53 占全国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 44.46 46.46 43.30 50.16 48.16 占全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 7.21 7.50 6.08 6.57 5.02 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 2.09 2.20 1.92 2.38 2.07 占全国GDP比重(%) 0.23 0.25 0.24 0.33 0.31 3.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1)和领头羊广东比,差距在不断拉大1996年,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为4.78亿元,我们仅与之相差0.15亿元。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21.47亿元,为辽宁的2.1倍;1996年,辽宁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7%,要远远高于广东0.80%的水平,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1.99%,反超过辽宁0.01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相对投入强度,从“九五”以来其发展速度都要远远高于辽宁,我们和广东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从GDP总量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2.06倍,2000年为辽宁的2.07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3.07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3.87倍;从地方财政支出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1.91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2.09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看,1996年,辽宁和广东基本持平,但到了2000年,广东则为辽宁的2.1倍。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表4 广东、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对比情况 单位:亿元  1996年2000年广东(A) 辽宁(B) A/B 广东(A) 辽宁(B) A/B 国内生产总值(GDP) 7.69 2.06 9.06 2.07 地方财政收入 479.45 157.5 3.04 910.56 235.4 3.87 地方财政支出 601.23 314.78 1.91 .08 2.09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11.81 7.41 1.59 39.42 13.50 2.92 其中:科技三项费 4.78 4.63 1.03 21.47 10.24 2.10 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0.80 1.47 0.54 1.99 1.98 1.01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2001)》。(2)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迅速赶上来,差距不断在缩小山东地方财政科三费曾于1999年超过辽宁居全国第2位,只是在2000年又退居辽宁之后。其科三费总量从1995年的2.43亿元迅速增至9.25亿元,紧跟广东和辽宁之后;浙江地方财政科三费从1995年的1.78亿元一路升至2000年的9.18亿元,紧随山东之后,在全国的位次也从第7位升至目前的第4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99%猛增至2000年的2.13%,从当时的全国第4位到2000年居于全国之首;福建地方财政科三费于2000年挺进5亿元,从1995年的1.38亿元增至2000年的5.1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1位升至目前的第6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80%增至2000年的1.58%,从当时的全国第7位升到2000年的第4位。1999年,辽宁智力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9.91,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智力支持系统较强。其中,区域教育能力指数为42.33,居全国第11位,说明辽宁教育能力较高;区域科技能力指数为39.86,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科技能力较高;区域管理能力指数为67.55,居全国第3位,说明辽宁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在总数57个源指标中,有30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它们是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科技人力资源、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科技经费资源、R&D经费占GDP比例、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专利产出能力、万人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份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份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间接经济效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政府财政效率、人均财政收入、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每个公务员创造的服务收益、经济调控绩效、经济波动系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执行力度、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位于全国后10名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社会调控绩效、城市化增长率。 二、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持久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体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1999年,辽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为48.70,居全国第9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强,但具体分析的结果表明,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均衡,有些方面的能力高些,有些方面的能力低些。因此,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立足于辽宁的省情,在辽宁的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综合平衡,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加强生存能力建设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辽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强生存能力建设,从生存的主要制约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维护、改善和提高生存资源的产出效率,以持续地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和其他安全食品的基本生存需求。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单纯追求农业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食物资源,对国土资源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制度上,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加强对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再次,要在农业技术上不断创新,努力克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因素,推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目前来看,辽宁应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和生存持续能力。 (二)加强发展能力建设在发展能力建设方面,辽宁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质量较差的现实,着重提高区域发展质量。资料显示,1999年辽宁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在全国位居第20名。其中,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3.06,在全国位居第17名;产品质量指数为51.51,在全国位居第19名;经济集约化指数为52.10,在全国位居第23名。可见,辽宁的区域发展质量与辽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地位是很不协调的。较差的经济效益、较低的产品质量、较低的经济集约化程度阻碍了辽宁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变区域发展质量低下的状况,辽宁应当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在提高工业增加值和盈利水平上下功夫,同时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经济的集约化水平。(三)加强生态环境的能力建设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实质上是提高“生态服务”的总价值,扩大生态环境的总容量,增强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生态环境能力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最弱的能力,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最差,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在环境支持系统的30个源指标中,居全国后10名的指标多达19个,占总指标数的63.33%。辽宁不仅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且生态系统也较脆弱,如1999年辽宁土壤侵蚀指数为80.49,居全国第18位,说明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并影响到气候变化。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能力,首先要在政策、法律、制度上引导、规范和加强辽宁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其次,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再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加强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包括人类发展能力建设、社会公平能力建设、社会有序能力建设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社会发展能力建设过程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维持有序运行、承受和抵抗外界及内部干扰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自身能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改善的过程,社会保障体系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辽宁的社会发展能力很强,高居全国第4位,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诸种能力中的最强项,但这并不意味着辽宁可以放松对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设,因为即使在强项中包含着弱项。比如,1999年辽宁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第23位,其中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第26位,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又如,辽宁的文化生活水平相对低下,1999年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居全国第25位,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居全国第27位。此外,辽宁的社会安全指数仅为36.39,居全国第26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所致。因此,辽宁应特别加强社会公平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有序能力的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五)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知识、信息、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先进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战略,又是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通过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1999年,辽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9.03,在全国排名第7,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比,属于人力资源能力较高的省份,但是从人力资源能力水平分级来看,辽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5—10之间,属于较弱水平。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总能力与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而且当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达到一定的临界程度(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大于10),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幅度增大。因此,要提高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由科技潜在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组成。尽管辽宁是全国的一个科技大省,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如辽宁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1999年科技资源指数为46.68,居全国第5位,而与之很不相称的是,同年辽宁科技产业指数和科技贡献指数分别为26.55和46.34,均居全国第11位,说明辽宁的科技产出和科技贡献水平较低,与其拥有的科技资源不成比例,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辽宁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挖掘科技潜在能力,提高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七)加强政府调控能力建设从总体上看,辽宁政府的管理能力较强,但笔者也注意到辽宁的社会调控绩效相对较差,在全国居第22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都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调控能力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加强政府对制度选择和政策评价的“决断能力”,恰当地选择政策的方向、政策的力度和政策的时机。2.加强政府对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组织能力”,正确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3.加强政府对社会行为和公众意识的“引导能力”,应用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来加以引导。4.加强政府对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整合能力”,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5.加强政府对全体公民和企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公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②、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公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②、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组织中如何搞好员工关系中文摘要本文从组织中如何去处理员工关系出发,主要讲的是组织内涵、特征、功能、以及组织与员工关系发展。从而引申出的,企业组织中领导者应该如何去处理员工关系,在它们的企业文化里应该怎样吸引员工关系,又是怎么样去处理员工的投诉问题,其中包括组织领导者应如何去挽留员工。在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一个企业组织要提高工作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搞好员工关系是在企业组织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企业领导者在领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组织 员工关系 领导英文摘要How this text is the whereabouts manages employee to relate to set out from the organization, mainly what to speak organize content,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employee to relate to a development. Lead to state thus,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leader how should the whereabouts manage employee to relate to, how should draw on employee to relate to in their corporate culture, again how whereabouts reason the employee&#39;s hurl tell a problem, including organization leader among them to request employee to stay what if. In the market compete under vigorous circumstance, a business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wants to raise a work performance,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 good employee to relate to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which organizes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s also the problem that the contemporary business enterprise leader can&#39;t neglect in the leadership.Keywords: Organizing the employee relates to a leadership序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种传统的管理员工关系已被打破,在这组织中,员工的形管理方式不断地改变,于是在一个企业组织中与员工的处理,也越来越被提升到一个特别值得考虑的问题。对于一员工来说,每天与工作打交道,大部分时间在企业中呆过,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对员工来说越来越重要了,所以一个企业组织成功发展与如何去处理员工息息相关。那么,领导者要去怎么去搞好员工关系?怎样才吸引去员工呢?一、组织概述组织,即称为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有其自身的特征类型及作用,当然也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组织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这是现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目标的前提。(一)组织的涵义及其组成1.组织的涵义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行为过程中的主体,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实施者。所谓的社会组织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为合理有度地在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这种机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社会分工、联系范围和内部控制体系,有明确的工作制度和奋斗目标。如:工厂、学校、党派、政府、宗教等。2.组织的构成作为社会组织,从其构成要素看,有两大方面:一是作为组织形成的有形要素—物质条件,即人,财,物等。其中人是重要的有形要素,因为分要履行组织的责权及各种职能,二是作为组织形成的无形要素—精神条件,即组织的宗旨、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等。 现代社会里,各种社会组织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存在和发展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部分。每个人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或同属于几个组织,社会组织的不同运行方式都会影响或决定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如果我们从静态角度来观察社会组织,就会发现这是由若干不同的分适当组合而成的完整体。各部分与整体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密切的关系,且它们之间是一种统属关系。比如,一级政府是由财政、统计、金融、人事、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每个部门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这些部门的有效运行构成了具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如果我们从动态角度观察,就会觉得它是处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功能活动体,是由各部分分别发挥各自的特殊功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连续继地做出集体努力的活动过程,比如,职业学院这样一所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一个社会组织,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发挥各系、部、室、处的特殊功能,并且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使学院这样一个社会组织的整体力量完全体现出来。社会组织的涵义还包括以下三层意思:(1)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从外部环境吸入能量,经过组织内部吸收转换利用,又不断地以社会产品或劳务的形态输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使组织不断地运行、发展和提高。(2)一个社会信息技术系统,它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社会心理和管理技术,是二者的统一。(3)个整体性系统,组织的成员、部门及彼此间应相互协作、相互依存,且有严格的规章,方能使整体得以存在。(二)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1.社会组织的类型社会组织的类型各样,不同类型的组织,其目标、原则、利益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对社会组织进行科学分类。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主要以下几种类型。1.1 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政权组织、国家武力量组织和司法组织等。它们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在我国的政治组织中,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其他各国家政权机关。武装警察部队、公安部队。国家司法组织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政治组织履行的公共关系职责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领导全国人民走稳定、健康、富强的社会发展之路,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完成其政治职能。 1.2 经济组织。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要让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从不同的社会功能看,各种经济组织分属为为社会提供社产品、劳务、加工、贸易、服务等不同领域。但无论哪种经济组织,其所承担的公共关系任务基本一致:那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营者的形象,生产出更多消费的支持,扩大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能力。1.3 文教组织。它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教育需要为目标,从事文教活动的组织。我国的所有文化团体、科研、艺术、体育、医疗卫生、学校部门等都是文教组织。但它们的公关任务与经济组织的公关任务有明显的不同。即不以单纯的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宣传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形象,为文教事业树立服务者形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1.4 群众组织。我国的各级工会、共青团、专业学会、妇女联合会、各种协会、工商联等都属于群众组织。他们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反映民情,了解意愿,团结社会各阶层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开展了各向活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协助社会各界建设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1.5宗教组织。它是以某种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信仰必须符合社会公德、国家政治法律制度,要有社会责任感。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在我国存在,都在开展正常的教务活动。树立宽和的组织形象,争取信教群众和宗教教界人士拥护和支持是宗教组织公关是宗教组织关系任务之所在。2.社会组织功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但归纳起来,它们具有以下几种共同的功能。 2.1 社会组织运行能形成一种合力。社会组织同样也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构成组织的总体单位,只有组合在一起,相互协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也就是说将若干孤立的人结合成一个组织后所产生的力量,要远远超过孤立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 2.2 社会组织能够极大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加快生产力前进步伐。社会组织内部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如果责权利清晰,内控制制度健全,那将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内部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从而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通过组织的长期活动,使其对人们产生一种吸引力,从而使人们满足某种心理需求。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组织生活,觉得可以满交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通过比学赶帮和不断提高知识技能等,还可以增强自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三)组织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适应性社会组织成员之间、部门岗位之间、部门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适应,协调严密,组织与外部公众也必须相互适应,争取不断地对外部公众产生吸引力,该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2.目标性任何组织都必须有一定的发展目标。没有发展目标的组织,那是即将消亡的组织,社会组织成员和部门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目标是构成该组织和加强该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3.整体性社会组织的成员和部门都是该组织的构成部分,都与该组织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为了确保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权威领导来确保组织的整体统一,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必定造成管理上混乱的局面。4.多样性即不同的社会组织,其性质、结构形态和服务等都不一样的。5.物质性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人、财、物、物是物质基础忍气吞声三要素,它们是组织存在的基本保证。离开物质基础,组织生存和发展将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四)组织地们位与员工关系1. &#160; &#160; 中国古代的员工关系员工关系在不同的阶层的来定义,在古代组织领导称为奴隶主,员工关系称为奴隶,这种关系就是奴隶主与奴隶关系,到了中世纪,源变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