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用所学的公司金融知识解释公司自由现金流流与加权平均成本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家企业的价值的?

注册会计师考试
1.选择试题2.注册/登陆3.开始答题4.提交试卷5.查看成绩6.答案解析
您的位置:&& && && && 试卷题库内容
试题来源:
假设债务的账面成本与市场价值相同,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自由现金流量评估2008年年末甲公司的企业实体价值和股权价值(均指持续经营价值,下同),结果填入答题卷第6页给定的&甲公司企业估价计算表&中。必须填列&预测期期末价值的现值&、&公司实体价值&、&债务价值&和&股权价值&等项目。
正确答案:
答案:(2)甲公司企业估价计算表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第&1&题:填空题:
F公司是一个服装生产企业,常年大批量生产甲、乙两种工作服。产品生产过程划分为裁剪、缝纫两个步骤,相应设置裁剪、缝纫两个车间。裁剪车间为缝纫车间提供半成品,经缝纫车间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甲、乙两种产品耗用主要材料(布料)相同,且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所耗辅助材料(缝纫线和扣子等)由于金额较小,不单独核算材料成本,而直接计入制造费用。
F公司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是:材料费用按定额材料费用比例分配;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按实际生产工时分配。月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是:材料费用按定额材料费用比例分配;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F公司8月份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定额资料
&(2)8月份甲产品实际完工入库产成品2000套。
(3)8月份裁剪车间、缝纫车间实际发生的原材料费用、生产工时数量以及生产工 人薪酬、制造费用如下:
&(4)裁剪车间和缝纫车间甲产品的期初在产品成本如下:
(1)将裁剪车间和缝纫车间8月份实际发生的材料费用、生产工人薪酬和制造费用在甲、乙两种产品之间分配。
(2)编制裁剪车间和缝纫车间的甲产品成本计算单,结果填入&甲产品成本计算单&中。
(3)编制甲产品的成本汇总计算表,结果填入&甲产品成本汇总计算表&中。
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
甲酒店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某市的五星级酒店集团。近年来,甲酒店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托管、合并与自建等方式大力发展经营业务。一家投资公司准备向甲酒店投资入股,现在正对甲酒店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了进行比较,该投资公司选取了乙酒店作为参照对象,乙酒店是中国酒店业的龙头企业。甲酒店和乙洒店的资产负债表数据与利润表数据如下所示:               
两家酒店的资产负债表对比                 
日                
单位:万元
两家酒店的利润表对比
                   2008年度
                   单位:万元
&注:假设利息费用等于财务费用。
(1)按照改进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别计算甲酒店与乙酒店2008年度的经营资产、经营负债、金额资产、金融负债、净经营资产、净负债、经营利润和净利息的金额,结果填入表格中。小数点后取三位小数。
(2)根据改进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别计算甲酒店与乙酒店2008年度的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杠杆贡献率、净资产收益率,结果填入表格中。计算净经营资产周转次数和净财务杠杆时小数点后取四位小数,其它百分率指标小数点后取三位小数。
(3)以乙酒店为基准使用连环替代法并按照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差异、净利息率差异和净财务杠杆差异的顺序,计算甲酒店和乙酒店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填入表格中。净财务杠杆小数点后取四位小数,其他百分率指标小数点后取三位小数。
(4)根据要求(2)计算的指标结果,简要指出甲酒店与乙酒相比,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5)使用传统杜邦分析体系分别计算甲酒店与乙酒店的资产营运能力,并与改进杜邦体系的分析结果相比较,结果有何差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做了该试卷的考友还做了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财政金融-公司治理、债务约束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基于发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下载积分:2200
内容提示:财政金融-公司治理、债务约束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基于发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5:29:3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财政金融-公司治理、债务约束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分析.pdf4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分析 姓名:刘召敏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岳爱真 座机电话号码 摘 要 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大众的投资理念还相当不成熟,因此对现代企业
价值评估的研究,不但理论意义重大,而且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
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的必要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者常用的管理工具。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财富,它是公司价值评估体系中最
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在衡量公司经营业绩及投资价值上的表现更是优于净利润、市
盈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指标,能够有效刻画上市公司基于价值创造能力的长期
发展潜力。企业的价值等于该企业以适当的折现率所折现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折
现现金流量法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常用方法,本文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研究如何
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模型具体评估出企业的价值。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与企
业价值具有正的相关关系,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大,
即企业的股价就应该越高。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影响企业价
值的因素有很多,行业不同,类别不同,企业价值的主决定因素各不同。哪种因素为
企业带来的正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它对企业价值的左右程度就越高,因而对它进行
分析研究就越有必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抓住关键因素,利用好关键因素才能
真正提高企业的价值,做大做强企业。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 折现自由现金流量
企业价值 II Abstract Nowadays,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自由现金流 价值计算方法
我的图书馆
自由现金流 价值计算方法
自由现金流 价值计算方法
发布人:&&发布日期: 11:52&&共
1100人浏览[] [] []
  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 FCF)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Alfred Rappaport)、哈佛大学詹森(Michael Jensen)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今它在西方公司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简单地讲,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  为自由现金流量概念的提出开思想先河的是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r Miller)。他们(1958)提出的关于资本结构的MM理论重新诠释了企业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并非新古典经济学所述的“利润最大化”。他们(1961)还首次阐述了公司价值和其他资产价值一样也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思想,并通过建立米勒——莫迪格利尼公司实体价值评估公式对公司整体价值(Business Valuation)进行评估。受益于他们的思想,西北大学的拉巴波特教授(1986)构建了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Rappaport Model),并通过创办ALCAR公司将其价值评估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在其模型中,拉巴波特确立了五个决定公司价值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销售和销售增长率;边际营业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营运资本;资本成本。并通过这些价值驱动因素而对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预测。现金流入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是税后现金流量,但是在支付融资借款利息之前(即不扣减利息费用)。现金流出是因为增加了固定资产和营运资本投资。在扣除现金流出后的税后现金流量净值被称之为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然后通过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贴现得出目标公司价值。  S—年销售额  g—销售额年增长率  p—销售利润率  T—所得税率  F—销售额每增长1元所需追加的固定资产净投资(即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折旧)  —t时刻目标企业的连续价值  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t—预测期内某一年度  TV—目标企业价值  詹森教授(1986)则是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Free Cash Flow Theory),用来研究公司代理成本(Agency Cost)的问题。在其理论中,自由现金流量定义为企业在“满足所有以相关的资金成本折现的净现值为正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剩余的现金流量”。他认为“从效率的角度看,这些资金应回报给股东,比如增加分红或购回股份”而不是留存起来。但这种情况很少见。詹森指出,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保留现金而不分发给股东,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现金储备增加了他们面对资本市场的自主性,扩大了他们所管理的公司的规模——因为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与管理人员的薪金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公司的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公司价值的增加”。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考虑,采取的企业行为会背离股东的利益,这种利益损失即为代理成本。  科普兰(Tom Copeland)教授(1990)(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 Inc.)的资深领导人之一)更是比较详尽地阐述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自由现金流量等于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Net Operating Profit less Adjusted Tax, NOPAT,即将公司不包括利息收支的营业利润扣除实付所得税税金之后的数额)加上折旧及摊销等非现金支出,再减去营运资本的追加和物业厂房设备及其他资产方面的投资。它是公司所产生的税后现金流量总额,可以提供给公司资本的所有供应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1.3)  康纳尔(Bradford Cornell)教授(1993)(美国FinEcon咨询公司的创立者兼总裁)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与之类似:“投资者的利益(自由现金流量)是由公司所创造的现金流入量减去公司所有的支出,包括在工厂、设备以及营运资本上的投资等,所形成的净现金流量。这些现金流量是可以分配给投资者的。”   自由现金流量=(营业利润+股利收入+利息收入)×(1-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增加+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1.4)  达姆达兰(Aswath Damodaran)教授(1996)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也是参照了科普兰的观点:  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1.5)  达姆达兰教授还提出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股权资本自由现金流量就是在扣除经营费用、本息偿还和为保持预定现金流量增长率所需的资本支出、增加的营运资本支出之后的现金流量。而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所有权利要求者,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享有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一种折中形式)和债权人的现金流量总和。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营业利润+股利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支出)×(1-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增加+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优先股股利+新发行债务-偿还本金 (1.6)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优先股股利+新发行债务-偿还本金 (1.7)  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 (1.8)  汉克尔(K. S. Hackel)(1996)(系统金融管理公司(Systematic Financial Management, L.P.)的创始人兼总裁)则提出自由现金流量等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减资本支出,再加上资本支出和其他支出中的随意(discretionary)支出部分。因为这些随意支出可节省下来却不会影响公司的未来增长。他认为只要不是为了维持企业持续经营的现金支出都应加回到自由现金流量中;公司可以在不影响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避免这些支出,而若公司没有进行这些支出,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会得以增加。这一定义更多地考虑到了公司管理当局可能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量”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不尽相同。自由现金流量的名称也众多,如增量现金流量(Excess Cash Flow)、剩余现金流量(Surplus Cash Flow)、可分配现金流量(Distributable Cash Flow)、可自由使用的现金流量(Disposable Cash Flow)等。但他们解释自由现金流量的共同之处都是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尽管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大量运用仅限于一些财务咨询、信用评级、投资银行等机构。但越来越多的投资专家开始关注公司的现金流量。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评估机构对自由现金流量定义是税前利润减资本支出。在美国,有不少投资者这样计算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等于税前利润加折旧减资本支出。另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是自由现金流量就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支出之差。另外,美国上市公司年报中常常公布自由现金流量,尽管其计算方法存在着差异。如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年报中自由现金流量被称为除了可流通的证券投资以外,来自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由于排除资本支出及证券投资以外来自投资活动的其他现金流量较小。因此,这一定义非常接近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减资本支出的数值。又如,RJR Nabisco投资控股公司在其年报是这样定义的:自由现金流量等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减资本支出及支付的优先股股利。  根据其理论方法阐述的严密性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本文中比较赞同科普兰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即“自由现金流量等于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加上折旧及摊销等非现金支出,再减去追加的营运资本和在厂房设备及其他资产方面的资本支出”。下一节对此将有详细的说明。§ 1.2 自由现金流量的涵义  公司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设立的资本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权投资者(股东)对企业的投入即权益资本;另一部分是来自债权人的债务资本。债务资本主要是向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长短期借款和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通过债务方式获得的资本与通过股东投入及留存的方式获得的资本虽然来源有别,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比如都可用于购买材料设备或是支付工资费用。因此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扣除对库存、厂房设备等资产所需的投入及缴纳税金后,其余额应属于股东和债权人,应提供给公司资本的所有供应者。这部分剩余现金流量就是自由现金流量。应该看到的是,利息费用是属于债权人的自由现金流量,尽管它作为费用从收入中扣除。因此仅在计算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扣除利息费用,而在计算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时则不能扣除。由此可见,采用科普兰所述的定义比其他学者要科学严谨一些。  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   正如本文所采用的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所述,自由现金流量的数值可通过对会计科目的调整而得。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企业持续发展靠的是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或核心的业务中产生的营业利润(Operating Income)才是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而因非经营性项目(Nonoperating Items)所产生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能反映企业持久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由于营业利润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及判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正常经营无关,具有一次性的特点,缺乏稳定性,投资者无法通过它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税后净营业利润即扣除实付所得税税金之后的营业利润,也就是扣税之后的息税前利润(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EBIT)。另外,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通过非正常营业活动,尤其是增加投资收益来操纵利润,使得利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作为列入投资收益的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也最好是不在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范围之内。而且,当计算自由现金流量采用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数据时,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活动作为内部会计事项而相互抵销(在第2章中将有详细的说明)。由此可见,采用科普兰所述的定义比其他学者要实用一些。当然,营业利润与利得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依企业业务性质而定。对于一个工商企业来说,对外投资形成的债券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就属于利得。而对于一个金融保险类公司而言,情况就恰恰相反了。  非现金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的摊销。企业用现金购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中逐步减少,减少的价值额称为折旧费。利润是根据收入减全部费用来计算的。折旧不是本期的现金支出,却是本期的费用。因此,折旧是现金的另一种来源。只不过折旧还同时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摊销指的是无形资产、待摊费用等的摊销。它们跟折旧一样不是当期的现金支出,却从当期的收入中作为费用扣除,同样也应加回去。  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减少,要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就必须进行物业厂房设备等资产方面的再投入。资本支出不光是指购置固定资产,还包括无形资产及其他营业性资产的支出。更进一步,企业要快速成长,就更要求不断更新设备、技术和工艺,也就是要投入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因此股东通常不能将公司产生的现金流量全部提取,而必须将其中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再投资,来获取各种生产资源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转或扩大经营规模高速成长。  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往往伴随着库存、应收款项的增加。而且,因为库存、应收款项的增加而占用的资金不能用作他途,所以它的变化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的变化反映了库存、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日常经营所需范围之外的现金(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各种形式的银行存款等)或有价证券的增加所导致的营运资本的增加是不在追加营运资本之列的。作为一种正常经营活动,企业都要持有一些现金或有价证券(仅指现金等价物)为日常经营所需。然而,有些公司将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储藏多余资金的一种方式。这些超常持有的现金或有价证券(Surplus Cash and Securities)通常与公司的经营没有直接的联系,有别于为日常所需而持有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至于自由现金流量也可经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支出调整而得的缘由,这可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上找原因。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列报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所谓直接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来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所谓间接法是指以本期净收益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非常项目收支以及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采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需要调整的项目有四大类:(1)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如折旧及摊销;(2)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3)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如处置地产、厂房设备的损失等;(4)经营性资产和负债的变化。(2)和(4)均反映在营运资本的增减变动上。  具体项目调整如下: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净收益+折旧及摊销-非常项目引起的收入(减:损失)+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额+递延所得税-经营性资产的增加+经营性负债的减少 (1.9)  =持续经营活动净收益+递延款项-[ 非常项目导致的收入(减:损失)-会计变更的累积影响额 ]×所得税率+折旧、摊销及减损准备-营运资本增加   =税后净营业利润+[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股利收入+非常项目导致的收入(减:损失)-会计变更的累积影响额 ]×所得税率+折旧、摊销及减损准备-营运资本增加 (1.10)  故:  自由现金流量 =(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 利息收入-利息费用+股利收入+非常项目导致的收入(减:损失)-会计变更的累积影响额 ]×所得税率 (1.11)   因此,自由现金流量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支出之差。如果再考虑到要加上随意支出,便是汉克尔计算自由现金流量的方法。   须说明的是,美国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上关于收到的股利和利息以及支付的利息处理上与我国存在一些差异。见表1.1。  表1.1  事 项  现金流量活动分类  美国  中国  收到的股利  经营活动  投资活动  支付的股利  筹资活动  筹资活动  收到的利息  经营活动  投资活动  支付的利息  经营活动  筹资活动  而且,美国利润表中列示的净收益不仅包括本年盈利还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积影响额。我国净利润则仅包括本期盈利,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积影响额通过调整未分配利润加以反映。    同时也应该看到,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持续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财富。通过向股东增发新股、向银行等债权人发新债所获得的资金是不增加自由现金流量的。只有投入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才能增加自由现金流量的数值。同样向股东派发股利或采取股票回购的形式以及偿还债务本金利息也是不直接影响自由现金流量数值变化的,这些举措只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自由现金流量的使用情况。类似地,诸如固定资产变卖处置等其他因非经营性项目所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增减也是不在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范围之列的,因为这些现金流量的产生不是来自持续经营活动。从资金来源恒等于资金使用上看,有:  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摊销及减损准备+通过举债方式收到的净现金+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收到的净现金+非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的股息+支付的利息费用+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超常持有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的增加  则有: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摊销及减损准备)-(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支付的股息+支付的利息费用+超常持有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的增加-通过举债方式收到的净现金-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收到的净现金-非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12) § 1.3 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实意义  自由现金流量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它是公司价值评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外,其在衡量公司经营业绩及投资价值上的表现更是优于净利润、市盈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指标。    在大量的证券研究报告、新闻文章上经常会用到利润这一指标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好坏以及是否有投资价值。同时还衍生出诸如市盈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但利润是可以被操纵的,或者被称之为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这几乎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利润操纵的现象表现得尤其突出。蒋义宏、魏刚(1998)通过对“上市公司是否有操纵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行为”作的实证分析表明:“至少在1996年度和1997年度ROE10%左右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ROE操纵现象,在1997年度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阎达五、王建英(1999)在一份实证研究报告中也指出:上市公司利用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对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推迟确认以及利用关联交易调整利润,使得与净收益或利润总额有关的指标表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指标中包含了与企业正常经营无关的、缺乏稳定性的一次性收益内容。这些项目随时会由于企业达到目的而消失。用这些指标评价企业,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中外皆然。发生在资本市场最成熟、会计准则最完善的美国的安然(Enron)公司破产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仅靠单一会计盈利数字为重心的财务报表模式弊端愈来愈显现。由于经营业务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在现有的会计原则下,账面利润的人为可控性因素太多,职业判断的空间太大。就在安然宣布破产前二个季度,其季报还显示公司盈利4.23亿美元,可现金流量为负5.27亿美元。  会计利润核算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未考虑股东的股权投资成本。会计方法上尽管债务资本的成本在计算时以利息费用的形式扣除了,但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认为留存收益、通过发新股获得的资金是可以无偿使用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几乎人人明白的道理,不过在这里却似乎“失灵”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2001年上市公司因融资政策放开而引发的如洪水猛兽般增发新股的“圈钱狂潮”了。上市公司随便编造个故事就把钱从投资者的银行帐户中拿出来,然后反手存在自己的银行里。华泰证券的徐念榕、陈晓翔(2001)在研究报告中指出:2001年中报揭示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公司闲置资金数为3.11亿元(其中平均货币资金为2.78亿元,平均短期投资为3278万元),闲置资金最多的高达38亿元。这种重筹资、轻使用、随意改变募集资金使用的不正常现象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股东财富在缩水,上市公司价值在遭毁损。  自由现金流量的提出正是为了克服会计利润的不足。首先,针对于企业可利用增加投资收益等非营业活动操纵利润的缺陷,自由现金流量认为只有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或核心的业务中产生的营业利润才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而所有因非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非经常性收益(利得)是不计入自由现金流量的。其次,会计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定的,而自由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确定的。正因为在会计上不以款项是否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利润才会有比较大的操纵空间。企业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节利润时,这些销售无法取得现金,因此应收账款的占用就会增加。为调整利润进行的关联交易通常也不使用现金,同样会导致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体现企业与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有关各方的资金往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与关联方的资金关系,比如出售投资给关联方后应收回的款项等)的增加。可自由现金流量认准的是是否收到或支付现金,对它来说这一切手法毫无影响。再者,自由现金流量还考虑到了企业存货增减变动的影响。而这并没有反映在会计利润的计量上。比如,在会计计量上6天或60天的 “存货”时间对利润的影响是没有差别的。可企业只有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增加财富。若将大量存货积压在仓库里,非但不能给企业产生利润,反而还要为它不断地支付资金成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费等)。最后,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问题,自由现金流量显然是考虑到了的。因为自由现金流量指的就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鉴于在评价公司经营业绩上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要优于利润指标,价值型投资机构日益关注这一指标,更多的是将其纳入投资选股的标准之一。汉克尔(2000)分别运用市盈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构造的投资组合进行比较,通过事后检验得出自由现金流量投资策略优于其他策略。汉克尔所领导的系统金融管理公司也正是用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管理超过14亿美元资产的投资组合。广发证券的何荣天、林国春(2001)通过对基于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简化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支出之差)的投资组合方案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无论是事后检验还是投资理财实际组合的表现都证明了基于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低财务杠杆和低自由现金流量乘数(公司市值除以自由现金流量均值)的投资策略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可以说明企业在不动用外部融资的情况下,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负债、支付股利和对外投资。为此,从1999年起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作为一项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年报中要求予以公布,从2001年起更是作为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的一个重要审核条件。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作为评价指标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具有不断产生现金流量的持续经营能力。若公司不对产生持续经营现金流量的资产进行再投入,必然会导致竞争能力下降,主营出现萎缩,最后直至破产倒闭。另外,在我国上市公司出于谨慎性原则而须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会影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作为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当计提这些准备时,营业利润将受到影响,但提取准备不过是将有关款项从一些账户转到另一些账户中,并不涉及现金的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比较大时有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但通过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则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在第2章中有具体的阐述)。  2 公司历史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与调整  § 2.1 概 述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借鉴西方成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对中国上市公司历史的自由现金流量进行计算分析继而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进行预测。这一章主要是阐述公司历史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而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将结合实际案例在下一章中详细阐明。  其实,对历史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和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计算的方法完全一致。两者都可根据(1.3)定义式计算得出,甚至还可用(1.11)式、(1.12)式计算得出。第二,通过对会计科目的调整来计算历史自由现金流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准确地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进行预测。过去的历史情况提供对未来预测的一种指导。在对历史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中,发现的任何变动规律都能成为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的有价值的工具。而且随着时点的推移,过去的数据有可以用来“检测”未来的预测数据的准确性。但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只有在对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阐述。  正如自由现金流量是通过对会计科目的调整而得出的,尽管我国会计准则越来越向国际惯例靠拢,但中美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会计差异。这些会计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测算。除了表1.1所列会计事项外,在出于谨慎性原则是否允许设立准备项目上,中美的处理也不一致:在美国,准备项目只能根据特别用途来设立,而我国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八项准备(见附表)来平滑各期利润。至于如何调整这些差异将在后文中逐一介绍。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制度有三次比较大的改动(见附表),即从日执行到日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从日起实施到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及从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变动使得历史会计报表的数据的一贯性和可比性都大打折扣。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更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只有根据上市公司已披露的财务信息尽可能地调整与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有关的项目数据,使之前后保持一致性。  另外,我国会计政策频繁变更也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在实施了一年后就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不再区分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以及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在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上直接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2001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还重新定义了资产要素——只有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作为资产来核算——导致待处理资产损失不再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尽管当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本期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可是对往年会计科目的数据没有调整,或者说至多是在提供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上年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笔者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采用的是上市公司历年公布的当年的会计报表数据,尽管这一年数据可能在下一年度因会计政策变更须调整而发生变化。当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的项目对自由现金流量计算有影响时,笔者也只有根据上市公司已披露的财务信息尽可能地调整这一项目,使之前后保持一致性。  虽然历史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无论是根据(1.3)定义式,还是其他方法都可算得,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企业自身进行预测的起点往往是销售而非其他。例如企业每个年度都要编制全面预算(Comprehensive Budget)以反映控制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而销售预测是年度预算的编制起点,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来确定生产预算。然后根据生产预算来确定材料、人工等预算。其他大部分变数(如成本费用、再投资)都可看成是销售的函数。所以,从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开始预测与直接从税后净营业利润或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相比更可行,也更有效。因此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计算过去的自由现金流量有必要从销售收入入手。  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定期公布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1998年以前为财务状况变动表)及附注说明。1995年起上市公司执行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分别母公司和合并公司编报上述三张报表。在合并报表中母公司的长期投资与子公司的权益相互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重大内部交易和内部往来也都予以抵销,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母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文中计算历史自由现金流量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或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及其附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合并财务报表数据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更符合本文不把股利收入(投资收益)纳入自由现金流量计算范围,这在下一节有进一步的说明。  § 2.2 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是自由现金流量测算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表示公司根据收付实现制扣减所得税之后的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  税后净营业利润 = 息税前利润 ×(1 - 所得税率)+ 递延税款的增加 (2.1)  前文已述,营业利润是由持续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包括企业从非经营性项目中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但此营业利润的内涵与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中所列报的营业利润有些差异:第一,美国会计准则规定:“非经营性项目表示副业经营和次要的经营,虽然这些经营活动可能是经常的或典型的”,从而把诸如租金收入、佣金收益、使用费收益、出售杂项经营性资产收益等归为利得,而在我国均属于其他业务收入从而计入了营业利润;第二,我国会计准则把利息费用归为费用要素,列入财务费用从持续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中扣除,而美国则是把利息费用视为筹资费用,列为非经营性项目所产生的损失,不影响营业利润的计算。笔者在后文中用息税前利润指代营业利润这一概念,以免引起误解。  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中的非经营性项目,是指非经常发生的、计入损益的、重大的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包括出售、处置部门和被投资单位、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等。其中,出售被投资单位产生的损益在投资收益中反映,出售固定资产发生的损益在营业外收支项目内反映等。在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表中非经常性收益还包括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销等。  此外,前已提及,本文中还将长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列入非经常性收益。当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权益资本时,投资企业因可以直接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被投资企业成为投资企业的子公司,投资企业则称为被投资公司的母公司。上市公司作为母公司其下一般设有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子公司。母公司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就是以确认投资收益的方式享有这些子公司经营产生的盈利。因此,当以母公司会计报表数据调整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是必须要考虑到投资收益的。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会计主体,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上市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抵销企业集团内部会计事项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然后加总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额。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活动从而作为内部会计事项而相互抵销(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上相当于母公司将资本划拨给下属单位,并不引起整个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投资收益则以营业利润的形式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上。因此,出于对投资收益可操纵性强、不确定性大的考虑,将长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列入非经常性收益是合理可行的,即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采用上市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制度有三次比较大的改动使得利润表的格式变化也较大。  日前适用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上市公司损益表(1998年后改称利润表)营业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进货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  从日起实施到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中营业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折扣与折让–主营业务成本–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从日起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利润表格式又有不同: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息税前利润在我国利润表中没有列报,但可经对营业利润计算公式所列会计项目的调整而得:  息税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折扣和折让)–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经营租赁内含利息 (2.2)  利润表中所列的财务费用除了利息费用外还包括汇兑净损失(减汇兑收益后的余额)、金融机构手续费等。汇兑损益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外汇汇兑中由于所采用的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与入账价值不同而产生的;二是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若可将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产生的汇兑损益分开来,那么将资产汇兑损益作为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调整,将负债汇兑损益作为通过债务方式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然而,一个实际问题是若没有内部信息,通常无法将资产与负债产生的汇兑损益分开。因此,将汇兑损益作为非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租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形式,即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实质上获得了租赁资产所提供的主要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一项资产计价入账,同时确认相应的负债(长期应付款)。从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规定将融资租赁内含利息分摊计入财务费用。而在其颁布以前,长期应付款内含利息费用没有作为财务费用从营业利润中扣除。因此这两种情况对息税前利润的计算都没有影响。而至于经营租赁要不要像融资租赁作为一项负债来处理,可依情况而定。因经营租赁而支付的租金作为一项费用已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管理费用等之中。要将其资本化,首先,将经营租赁内含利息重新划分为利息费用;其次,在原有的息税前利润上加上这笔费用后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最后,将租赁内含本金计入债务资本之中。内含本金的计算可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对支付的租金总额进行折现。而内含利息费用可用内含本金乘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从实际上看,如果经营租赁数额不大,将其资本化使计算过程无意义地复杂化了。除非经营租赁在公司资产总额中占很大的比例,否则,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还是将它们作为经营费用处理。  关于应交所得税的问题比较复杂,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规定,其他项目的具体规定可参见有关的法律法规:(1)一般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3)1993年到香港上市的9家公司(上海石化、青岛啤酒、马鞍山钢铁等)减按15%的税率征收。(4)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设在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税率为15%;设在沿海经济开发区的税率为24%;设在其他地区的为30%。(5)对于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二免三减半”的政策,即第1年和第2年免征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6)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在“二免三减半”政策期满后,合乎条件的减半征收所得税。(7)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在“二免三减半”政策期满后可延长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8)从日起对从事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不收地区限制。(9)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企业第1年至第5年免征所得税,第6年至第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即税率为15%。(9)在上海浦东新区设立的从事机场、港口等能源、交通建设的外商投资企业第1年至第5年免征所得税,第6年至第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即税率为15%。  所得税的处理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不考虑递延税款问题,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则要考虑到它。递延税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从而导致利润表中报告的所得税数额并不等与实际的现金纳税额。也就是说递延税款的增减变化主要取决于折旧。因此递延税款的增加等于年度报告期间由于加速折旧而追加的折旧乘以所得税率。当然,如果上市公司采用应付税款法,则递延税款的增加的数额为零。  § 2.3 非现金支出的计算  非现金支出包括企业计提的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费等。  会计上出于谨慎性原则对某些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要提取相应的减损准备。当计提这些准备时,利润将受到影响,但并不影响现金流量。因为各种准备的提取不过是将有关款项从资产负债表的一些会计科目中转到利润表的某些会计科目中,并不涉及现金的支出。这些挪转可能会产生秘密准备,为以后留下操纵利润的空间。为此,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不允许设立一般准备性项目,除非是金融企业要对某些特殊项目提取相应的准备(如坏账准备)。而在我国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准备。1998年上市公司年报按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补充规定要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而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按照新会计制度则要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分别是: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见附表1)。这些减值准备中只有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会影响到息税前利润,继而会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有影响。其他准备的计提属于因非经营性项目所产生的非经常性损失,不纳入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范围。见下表。  表2.1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 计提的准备计入的会计项目  坏帐准备 管理费用  存货跌价准备 管理费用(存货跌价损失)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投资收益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  当没有发生因处理遭受毁损、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存货而冲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时,当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即存货跌价准备账户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如若发生上述情况,须加上已冲销的部分。存货跌价准备账户期末与期初余额数据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取得。实际上,从2001年起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数据可在资产负债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2001年以后开始编制)中取得。另外,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因出现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无使用价值等情况时须将存货全部转入当期损益。正如自由现金流量的涵义所述的:它是非经营性项目所产生的非经常性损失,不纳入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范围。因此全部转入损益的存货理论上应该加回到息税前利润中。  当年计提的坏帐准备在年内没有发生坏账转销的情况下,也等于其账户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若发生了坏账转销,还应加上坏账转销的部分。而收回以前年度已冲销的坏帐数额会导致坏帐准备账户余额的增加,因此还要减去它。实际上,从1998年上市公司开始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取代了以前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计提的坏帐准备”项目(2001年以后改为“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列报了这一数据。“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可能包括了计提的八项减值准备,但计提的坏帐准备数据可在资产负债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取得。  非现金支出还包括从营业收入中所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费等。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有的计入管理费用,有的计入制造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部分已作为期间费用从营业收入中扣除,计入制造费用部分则通过销售成本从营业收入中扣除。由于计提固定资产时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因此要加回来。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摊销时,计入了管理费用,但也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也要加回来。同样的,还有待摊费用的摊销,其也是计入了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账户,但并没有发生现金支出。同样的道理,要加回来。另外,提取的预提费用也属于非现金支出。发生的预提费用计入了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但并没有引起现金的流出。  在没有发生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等事项的情况下,报告期内计提的折旧额即为累计折旧账户年末年初差额。如果报告期内发生过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等事项,计提的折旧额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即折旧额等于累计折旧账户年末年初差额加上处置的固定资产已提的累计折旧及以固定资产投资时其已提的累计折旧。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已列示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固定资产折旧”项目中。  在没有发生购入无形资产、增加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处置、以无形资产投资等事项的情况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年初与年末余额的差额即为本年摊销额。而如果企业在报告期内发生购入无形资产、增加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处置、以无形资产投资等事项,则需要对这些事项作出调整,即摊销额等于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年初与年末余额差额加上购入的无形资产和增加长期待摊费用,再减去处置的无形资产和以无形资产进行的投资额。同样的,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也已列示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项目中。  待摊费用摊销额在报告期内没有发生增加待摊费用事项的情况下可根据资产负债表“待摊费用”项目的期初与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当发生增加待摊费用事项时,待摊费用摊销额等于其期初与期末余额的差额加上增加的待摊费用。待摊费用摊销仅在1998年现金流量表中也有所反映。在新的现金流量表格式(2000年以后)中被取代为“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其数额以资产负债表“待摊费用”项目的期初与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也就等于待摊费用摊销额减去增加的待摊费用。  预提费用的处理类似于待摊费用。因为当现金实际支出数大于预提数时,就可视为待摊费用。值得注意的是,提取的预提费用并不一定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预提费用除了核算租金、保险费、修理费外还核算预提的借款利息,利息费用不反映在自由现金流量里。所以,提取的预提费用等于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预提费用的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减去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实际支出数。在新的现金流量表格式(2000年以后)中出现了“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项目。其数额以预提费用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的增加(或减少)额填列,也等于计提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预提费用额加上实际支出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数额。  综上所述,非现金支出有以下等式:  非现金支出=当年计提的坏帐准备+当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预提费用+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2.3)  § 2.4 营运资本增加的计算  计算营运资本增加时,营运资本并不是简单地等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它等于一部分流动资产与无息流动负债的差额。一部分流动资产包括为日常所需而持有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非应收账款净额)、其他应收款(非其他应收款净额)、预付账款、存货(非存货净额)及待摊费用。无息流动负债包括应付票据、应付帐款 、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及预提费用。  营运资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  营运资本增加=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及待摊费用的增加(减:减少)–应付票据、应付帐款 、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及预提费用的增加(加:减少)  前文已提及,公司日常经营所需范围之外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称之为超常持有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的增加所导致的营运资本的增加是不在追加营运资本之列的。企业置存货币资金在这里指的是为了满足交易性需要和预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是指满足日常业务的现金支付需要。企业经常发生现金收入和支出,但两者不可能同步同量。收入多于支出,形成现金置存;收入少于支出,需要借入现金。因此企业必须维持适当的现金流量,才能使业务活动正常地进行下去。预防性需要是指置存现金以防发生意外的支付。企业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开支。当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现金的数额也就越大;反之,若企业现金流量的可预测性越强,预防性现金的数额则可小些。然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企业为日常所需而持有的货币资金的多少只有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才最清楚。他们常常要做日常收支管理、加速现金流转速度等工作,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从而以最低的现金持有量满足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因为一般说来,流动性越强的资产,其收益就越低)。因此,在实务操作中有两种可选用方法。其一是认为超过销售收入0.5%—2.0%的所有现金与有价证券为超常持有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然后从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货币资金”与“短期投资”数额中扣除它得出企业为日常所需而持有的货币资金。其二是认为某一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持有量是正常的,其他年份企业置存的货币资金根据这一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持有量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乘以其他各年份的销售收入来估算。这一处理方法是依据这样一种假设:现金或有价证券持有量取决于以销售收入计的业务量。可见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经验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营运资本增加时,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数据均非已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因为减值准备的计提并不导致现金流量的变化。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数据分别是应收账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存货净额。需要的数据可在有关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取得。  实际上,存货的增加(减少)不一定代表现金流量的增加(减少)。在存在赊销或赊购的情况下,存货的变化可能引起应收应付项目变化,而不仅仅是现金流量的增减。但从包括存货和应收应付等项目在内的营运资本整体角度来看,则能反映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存货因出现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等情况而将存货全部转入损益(计入管理费用)时,或是处理遭受毁损、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存货须冲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时,也会导致存货的减少。很显然,这种情况的减少不可能引起现金流量的增加,却是存货的缩水。这部分因此应加回到营运资本增加内,即存货的增加等于存货期末期初差额加上这部分冲销的存货。存货跌价准备冲销情况可在会计报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2001年以后开始编制)中取得。实际上,在前文若计算非现金支出时未加上已冲销的部分,此时又不算在营运资本增加内,一减一增,刚好抵销。从2001年开始按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因出现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无使用价值等情况须将存货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全部转入损益的存货理论上应该加回到营运资本增加中。同样的道理,在前文若计算非现金支出时未加上它,此时又不算在营运资本增加内,也刚好抵销。  由于应收账款计提了坏帐准备,其情况与之类似。当确认坏帐损失时,冲销了计提的坏帐准备,同时减少了应收账款数额,却没有引起现金流量的增加。而当收回以前年度已冲销的坏帐数额,会导致现金流量的增加。因此计算应收账款的增加时还须加上冲销了的坏帐准备及减去收回以前年度已冲销的坏帐数额。减去收回以前年度已冲销的坏帐数额同样可以不理会。因为在前文计算非现金支出时若未减去它,此时又不算从营运资本增加中减去,一增一减,正刚好抵销。  至于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等流动资产的增减变动并不反映对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占用,故不必考虑。而应付股利和短期借款等付息流动负债的增减变动反映了向股东和债权人支付自由现金流量的情况,不影响根据(1.3)定义式计算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  无息流动负债是相对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等付息流动负债而言的。它的增减变化反映了对营运资本占用的情况。例如,当报告期内期末应付票据或应付帐款余额小于期初应付票据或应付帐款余额,说明本期支付给供货单位的现金大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销售成本。反之,若报告期内期末应付票据或应付帐款余额大于期初应付票据或应付帐款余额,说明本期购入的存货中有一部分没有支付现金,但在利润表的销售成本中却被所确认。实际上, 无息流动负债也可看成是内含利息的带息流动负债(应付票据就有带息与不带息之分)。 但与这些负债有关的内含利息已纳入到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扣除的费用之中了。比如,企业为支付货款而开据的3个月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其内含票据利息就计入了成本中。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付息流动负债对待,不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同时,在原有的息税前利润上加上这些利息费用后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然而,可想而知,这种方法会增加大量复杂的工作,却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不会有更多的了解。另外,由于带息应付票据没有不带息应付票据用的广泛,可将带息应付票据视为不带息应付票据处理。  待摊费用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并不等于待摊费用的增加(或减少),而是等于增加(或减少)的待摊费用减去待摊费用摊销额之差。增加(或减少)的待摊费用实际上应是待摊费用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加上待摊费用摊销额之和。因此在上文计算非现金支出时可以不考虑待摊费用摊销额,此处则可认为待摊费用的增加(或减少)即待摊费用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一减一增,刚好抵销。  预提费用与之类似,在计算非现金支出时可以不考虑提取的预提费用,而直接以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预提费用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在营运资本增加中反映。  由此看来,根据营运资本增加可以引出营运资本净增加的概念。  营运资本净增加=营运资本增加-(计提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预提费用)  =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预付账款、存货净额及待摊费用的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应付票据、应付帐款 、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及预提费用的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 (2.4)   =货币资金的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存货的减少(减:增加)–计提的坏帐准备或转销的坏帐–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预提费用的增加(减:减少)–计提的坏账准备或转销的坏账 (2.5)  资本净支出=资本支出-(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非现金支出=当年计提的坏帐准备+当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预提费用+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非现金支出)-(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税后净营业利润-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净支出 (2.6)  实际上,在实务中若没有内部信息,根据已披露资料是难以算出营运资本增加和非现金支出的。比如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坏账转销、存货冲销情况只是从2001年以后才被要求予以公布。我们也不能根据已公布数据而分别取得待摊费用摊销额(其数据仅在1999年现金流量表有所列示)和待摊费用的增加(或减少)及预提费用摊销额和现金实际支出数。  营运资本净增加则不需要那些未公开的信息,而且通过营运资本净增加计算自由现金流量也是可行的。它也不会影响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详见第3章)。计算营运资本净增加的(2.4)式中所列项目除了“货币资金的增加”外,其他均在现金流量表中予以列报。而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故可由(2.3)式调整而得。关于资本净支出在下一节有进一步的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与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项目数据的一致性,在计算非现金支出及营运资本增加时须采用上市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  § 2.4 资本支出的计算  资本支出指的是公司以维持正常经营或扩大经营规模在物业厂房设备等资产方面的再投入,具体地讲,包括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包括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及其他资产上的新增支出。当采用上市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长期股权投资是不作为资本支出的。因为在上市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中,纳入合并范围的公司之间的投资活动作为内部会计事项而相互抵销,其中包括上市公司(母公司)对其全资、非全资子公司的股权投资活动。这样上市公司对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形式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上。也可以从为保持与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项目数据的一致性上考虑长期股权投资不作为资本支出,实际上是一回事。当然还有未纳入合并范围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这部分支出,可认为是属于在非经营性项目上的投入,其产生的现金流量属于非经常性收益,不反映在自由现金流量上。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将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会产生合并价差问题。合并价差主要是由于母公司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第三者取得子公司股份的情况下发生的。母公司支付给第三者的价款高于或低于子公司发行该股份时的价格,就会产生合并价差。当纳入合并范围的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活动作为内部会计事项而相互抵销时,上市公司(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形式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上,而合并价差没有被抵销,它列报在长期投资里。因此增加的合并价差也应归于资本支出。  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还包括在在建工程科目上的增加。在建工程核算公司为建造或修理固定资产而进行的各项建筑和安装工程,包括固定资产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大修理工程等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反映了企业期末未转入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  当没有发生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项目报废或毁损等事项时,在固定资产上的新增支出等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期末数与期初数的差额。需说明的是,固定资产的数据取自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价,而不是减除累计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或是扣减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也不是已扣除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因为折旧和减值准备的计提并不导致现金流量的变化。如果发生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项目报废或毁损等事项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数额会因此而减少,在固定资产上的新增支出将大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期末数与期初数的差额。因此计算固定资产的新增支出时还应加上这些在当期发生的减少数。实际上,固定资产的新增支出可通过对会计报表附注中列出的有关数据调整而得: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数减去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数。  不像固定资产摊销的折旧费反映在累计折旧上、不直接冲减其账面金额,对于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当发生摊销时是直接冲减账面金额,因此在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上的新增支出不是简单的等于其期末期初的差额。当发生诸如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无形资产处置、以无形资产投资等事项时,都影响期末期初数额的变化。另外,从2001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因出现已无转让价值、无使用价值、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等情况时须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外支出)。这部分因转入损益而减少的无形资产应该加回到无形资产的新增支出中。与固定资产的新增支出算法类似,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新增支出可通过对会计报表附注中列出的有关数据调整而得:即等于无形资产本期增加数与长期待摊费用本期增加数之和。  就资产要素而言,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作为资产来核算。因此从2001年开始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均不再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核算公司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物资的净损失;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物资的净溢余。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公司因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期末余额反映尚未清理完毕固定资产的净值以及清理净收入(清理收入减去清理费用)。由此可见,它们都属于非经营性项目,其产生或支付的现金流量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不影响自由现金流量。  综上所述,有下列等式:  资本支出=固定资产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数+增加的合并价差+无形资产本期增加数+长期待摊费用本期增加数 (2.7)  自由现金流量通过(2.6)式来计算时采用的是资本净支出。资本净支出与资本支出的关系如下:  资本净支出=资本支出-(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固定资产的本期增加数-折旧+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数+增加的合并价差+无形资产本期增加数-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本期增加数-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2.8)  =固定资产期末与期初净值的差额+在建工程期末与期初数的差额+增加的合并价差+无形资产期末与期初数的差额+长期待摊费用期末与期初数的差额+发生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项目报废或毁损等事项引起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的减少+发生无形资产处置等事项引起的无形资产的减少 (2.9)   须说明的是,固定资产的期末与期初数取自减除累计折旧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而不是扣减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净额。无形资产的期末与期初数也不是扣除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后的余额。上市公司只是从1999年开始被要求在年报中予以公布固定资产的本期增加数、无形资产本期增加数、长期待摊费用本期增加数以及发生固定资产处置、以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项目报废或毁损数额。  总结: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自由现金流量 = 税后净营业利润-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净支出  自由现金流量=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经营租赁内含利息)  -(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预提费用)  - (固定资产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数+增加的合并价差+无形资产本期增加数+长期待摊费用本期增加数)+(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工具箱    【 ? 原创:tommypig  20:36 】    税后净营业利润有误,修改如下: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自由现金流量 = 税后净营业利润-营运资本净增加-资本净支出  自由现金流量=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经营租赁内含利息) ×(1 - 所得税率)+ 递延税款的增加  -(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摊销+提取的预提费用)  - (固定资产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的本期增加数-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数+增加的合并价差+无形资产本期增加数+长期待摊费用本期增加数)+(折旧+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一、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西方主流观点比较    自由现金流量亦称袭击者现金流量、超额现金流量、多余现金流量、可分配现金流量、可自由使用的现金流量。其涵义究竟如何?西方学术界的认识不尽相同。    1.美国标准普尔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税前利润减去资本性支出。其相应的计算公式是:自由现金流量=税前利润-资本性支出    2.美国金融家肯尼斯。汉克尔和纽约大学斯顿商学院的会计学教授尤西。李凡特在他们合著的《现金流量与证券分析》一书中提出,自由现金流量是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所需的投入外,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并提出了计算自由现金流量的三个方法:(1)根据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后盈余+折旧-资本性支出。(2)根据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随意性资本支出。随意性资本支出即“资本支出中的随意部分但又不是企业增长所必需的那一组成部分”:“随意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司的日常管理费用”。(3)根据现金来源和运用的平衡关系,自由现金流量=期末期初的现金增加额+支付的现金股利-通过举债收到的净现金-通过发行股票收到的净现金+随意性现金流出+随意性投资。    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布瑞德福特。康纳尔教授在《公司价值评估》一书中使用了“净现金流量”这一名称,并将其定义为由公司新创造的现金流入量减去公司所有的支出,包括在工厂、设备以及营运资本上的投资等所形成的净现金流量,这种净现金流量是可以分配给投资者的,是该公司的购买者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康纳尔教授在其分析的一个案例中提出了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净现金流=息税后盈余+递延税收增加额+折旧-营运资本增加额-资本性支出。  4.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商学院的P.S萨德沙纳姆教授在其所著的《兼并与收购》一书中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是:投资现金流出的税后的运营现金流量净值称之为自由现金流量。运营现金的流入来自于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出是因为增加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投资。根据萨德沙纳姆教授的定义: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增加额。  以上四种解释和计算方法应该说各有千秋。  美国标准普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非常简洁,但在运用中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个定义首先是没有考虑到利润与现金流量存在的差别;其次,这个定义没有考虑到折旧因素;最后这个定义没有考虑税收和递延税收的影响。  汉克尔和李凡特博士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的研究十分深入而详尽,他们注意到了折旧和税收的影响,并创造性地提出将随意性资本支出加回到自由现金流的计算中,这对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十分有利。在三种计算方法中:方法一也是使用了利润这一指标,这只是一个估计值;方法二、三是较精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经营现金流的变化计算得出自由现金流量,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营运资本增加的资金需求。  康纳尔教授提出的定义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在计算中考虑到了折旧、营运资本增加的影响,其不足之处在于也是使用了息税后盈余(利润),其局限性同标准普尔的定义一样。康纳尔教授未能考虑到随意性资本支出,而这部分现金支出也是股东可以控制和使用的。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数值也是一个估计值,仅作为参考使用。  萨德沙纳姆教授提出的定义和计算是比较全面的,但他也未能发现随意性资本支出这一项目。  通过上述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几种主流定义的共同之处是希望能寻求一个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实际可以自由动用的资金概念。几种定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基础依据是盈余(利润)还是经营现金净流量?(2)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是在税前还是税后?(3)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是否应该包括折旧?(4)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是否应扣除营运资本的增加投资部分?(5)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是否应该包括随意性资本支出?  二、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本文的看法  笔者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定义为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净流量,减去资本性支出(如库存、厂房、设备等)和营运资本增加额的合理投资后,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可以自由支配的,可以全部用来分配红利或偿还债务而不影响企业的经营。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中,利润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包含有未实际收回的赊销款项,未能真实反映资金的实际情况,因此应该采用经营现金净流量作为计算依据,如果用利润作为计算基础应进行调整;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强制企业必须承担的部分支出,不是企业或股东可以自由控制的,因此在计算时应该将税收部分扣除,即在税后计算: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会变动,物价水平也会波动,企业保持同样的经营水平所需要的营运资本数额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应该扣除营运资本的增加投入部分;折旧在计算利润时被扣除掉了,但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被支付出去,而是仍然留在企业内被企业所运用,所以自由现金流量应该包括折旧部分;随意性资本支出不是企业增长所必需的费用支出,指的是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增长率超过销售成本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司的日常管理费用,这一部分也应属于企业本来可以自由支配的,提出这一点对于加强公司的治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盈利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自由现金流量应包括随意性资本支出。随意性资本支出表明企业的现金支出并没有与生产销售保持同步增长,通过汉克尔和李凡特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公司可以削减过量随意支付中的20%而不至于影响公司的发展。  三、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的优点和作用  目前的会计报表中已经有了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两个指标,再提出自由现金流量这一概念有什么作用呢?自由现金流量与利润、经营现金净流量两个指标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无风险性。利润的计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忽略了赊销款的回收风险,有夸大利润的可能。而自由现金流量采用收付实现制,避免了这一风险。  2.反映了资本的时间价值。由于利润在计算过程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忽略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自由现金流量则考虑到了资本的连续运动过程,反映了资本的时间价值。  3.减少了主观影响。利润的计算会因折旧、各项摊销的会计计提方法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容易受到人为操纵。自由现金流量反映了企业实际节余和可动用的资金,不受会计方法的影响。  4.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经营现金净流量未扣除资产更新和营运资本的增加投资,忽视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折旧并不足以满足资产更新的资本需求的事实。自由现金流量则是以企业的长期稳定经营为前提,在计算时考虑了这两部分需求。  5.实用性。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大小并不是实际可分配给股东的现金数额,其反映的企业价值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自由现金流量则反映了股东实际上可能获得的最大红利数额,反映了企业对股东的真实价值。  6.信息综合性。利润反映在损益表中,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而自由现金流量则涵盖了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的关键信息,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效,这一点可以从下图中看出:  正因为自由现金流量与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相比具有着许多的优点,所以它可以起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衡量作用:  1.对股东和投资人而言,自由现金流量的数额等于股东或投资人实际上可能获得的最大红利,是投资收益的客观衡量依据,反映了企业的真实价值,消除了可能存在的水分。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或据此计算的自由现金流量乘数是企业的价值评估的可靠依据,这对遏制我国资本市场上用操纵利润来操纵股票价格的违规行为有积极的作用。自由现金流量可以作为股东考核经理经营业绩的指标,自由现金流量不受会计方法的影响,也不受经理的调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2.对经营者而言,自由现金流量可以作为经营者判断财务健康状况的依据,当自由现金流量急剧下降之时,可能也就是财务危机即将来临之日。其次,自由现金流量可以作为经营者投资的判断依据,因为它是不影响正常经营情况下本企业可提供的投资额。自由现金流量还可以作为经营者判断销售及收现能力的依据,如销售增加而自由现金流量并未变化,说明销售的收现能力下降,存在大量赊销,增大了经营风险。  3.对债权人而言,可以通过自由现金流量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有稳定充足的自由现金流量,表明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较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此时提供贷款比较安全;如果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很低,甚至为零或负,表明企业的资金运转不顺畅,企业就只有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此时提供贷款就有较大的风险性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权自由现金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