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3700美元,而文化产业统计只有多少左右

让文化资源产生资本裂变
  助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让文化资源产生资本裂变  核心提示  走进贵州,你会发现,这里最迷人之处,是深藏于千乡万寨之中的民族文化“精魂”。贵州有49个民族,逾千年依然原生态地保留着本民族远古的神话传说、习俗节庆。“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但又“各美其美”,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建起贵州迥别他地的山地文化大观园。.cn  行走其中,你如同走进流动的民族服饰博物馆,蜡染、刺绣、银饰……各民族的服饰既有明显的辨识符号,又有千变万化的图案纹样;乡间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师承祖传,制作出种类繁多的手工制品;贵州是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之乡;贵州还有因生态环境不同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群落;贵州是民族传统节日之乡,各民族大大小小的节日1000多个。.cn  文化千岛造就了多彩贵州。为打破贵州民族“有文化、无产业”的窘境,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由省文改文产办主办、省社科院承办,于9月30日结束的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吸引聚集了省委讲师团、省知识产权局、省经信委、省民族事务委、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新闻出版等部门,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以及相关学术、协会负责人,这是我省官、产、学、研4方首次汇聚,目标就是群策群力,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cn  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是产业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代表:谢一、周必素、宿成建、陈云、张超美、李发耀、蒙爱军等  民族文化不可复制,破坏了也不可逆转,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这就需要保留其使用价值,进行生产性的保护,从而使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有了统一的可能。.cn  对于不可复制而又需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可以按原真性原则保护;而对于可以重复利用的文化资源,则不妨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对于按照传统工艺花费较多人力、物力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按照现代工艺规模化生产的民族文化产品,应该在市场、价格等问题上区别对待。.cn  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注意与相关产业结合,要像发展工业一样重视产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要注意长远规划和政策的连续性,要着力打造本土企业的实力,提高产业承接能力。要重视旅游与市场两大要素,充分考虑游客的娱乐、购物等多重需要。重视出版业对民族文化的推介作用,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出版业的扶持。.cn  在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地理标志对民族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开发民族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多方助推积极参与  将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产业  省经信委、省苗学会、省侗学会等8个主体民族的学会代表、企业界的代表:余海、姜又阳、文新宇、杜小书、刘川等  以贵州主体民族苗族及其文化资源为例,苗族文化资源利用方式非常单一,利用很不充分,缺乏骨干企业和品牌,产业幅很窄、产业链很短,苗族传统知识的资源权益被严重盗用。因此,应当站在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对苗族文化产业群建设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的规划,鼓励和支持各级苗学研究组织和文化传承人在产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和推动苗族文化与相关事业、产业结合,延伸苗族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幅,大力发展苗族文化产业群,把贵州建成我国苗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走出去”的重要战略基地。.cn  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大多存在“有资源没转化,有成果没重视,从而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现象。要打破理论学术界传统的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主体、政府决策部门相脱节的现状,要与文化产业主体进行对接,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cn  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规范文化市场,加强组织引导和资金、税收、平台的扶持力度,助推文化相关主体的健康良性发展。并通过政府、学术界、企业的通力合作,研究和挖掘我省民族文化的特点,特别是主体民族的文化特色,积极将民族文化研究理论成果要转化为文化产业,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知识产权,转变营销理念,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形成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群。.cn  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才能成规模出效应  协会、学会、企业负责人:袁浪、平、毛剑青、韩军、陈俊、陈松、杨成勇、彭阳等  贵州的观赏石品种多、质量好,但处于无序、放任的状态;民营出版企业在通过图书弘扬贵州民族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没有形成产业。屯堡文化尤其是屯堡地戏是我省走出去比较早的文化项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赴国外表演赢得轰动效应。文化走出去了,但产业没有走出去,直到传统的屯堡文化附带到旅游产业上,开始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仍没有形成产业链。.cn  而多彩贵州风作为一台宣传、展示贵州的大型民族歌舞,除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并紧扣旅游业,赢得了叫好又叫座的局面,下一步还要对多彩贵州风节目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光碟、网络、图书等方面发掘它的市场价值。.cn  因此,文化形成产业需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形成规模。要加强法制管理力度,出台条例促进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从法律层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保障。要走出去,跟国际接轨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跟国外、省外相互交流,学习,用国际思维跟贵州实际相结合。目前,贵州旅游商品走出去只有小众市场,没有国际大师对其进行重新的包装和设计,没有跟上世界市场的需求,难于提高其附加值。.cn  演艺业作为文化服务业的一种类型,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市场回报比较慢,政策上和项目上也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强调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贵州产业品牌  研究机构、企业负责人:吴大华、张丽娅、叶聪、田成河、王菁、石丽平、郜凯等  由于我省的地理条件因素,我省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所以与周边省区相比起点较低。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我省民族文化产业更大的机遇。包括贵州的酒在内的产业,文化挖掘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到酒品牌当中,增加酒的附加值。.cn  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核心是一个文化价值的输出,观念的认同。真正把贵州内心的和谐、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传递出去,对于打造我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餐饮、旅游休闲度假是很有意义的。品牌关键是输出核心价值,可以用娱乐、科技等方式打造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品牌需要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与市场对接,并可通过网络平台创新营销模式。.cn  摸索挖掘民间文化元素、挖掘文化产业的内涵,对于文化产业企业来说是难点。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需要创新,需要结合旅游等其他产业,还需要把民族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捏住自己“根”和“魂”,具有针对性做市场而不求面面俱到。文化企业不仅需要苦练内功,也可以借力资本市场借船出海。.cn  树立宣传意识,参与意识和政府扶持意识,利用文化产业最好的机遇期,让外界知晓,合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产品越是民族化越能吸引世界眼球,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才是可持续的,因此要强调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打造具有贵州元素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cn  全面调整体制机制  服务民族文化产业  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代表:麻勇斌、王明贵、宋其生、金颖若、马宁等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着体制转轨和机制改革等问题,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改革时,可以将所占土地等资产作价入股,尝试企业化改制。从根本上将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要用超常规手段做大改制国企,打造文化企业的航空母舰,培养民族文化骨干企业。当下要赶时间、找机遇,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改制企业。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区融合,跨行业整合,通过文化航母战略,吸引本土强劲企业控股,优势企业加盟,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cn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政府还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是活跃市场的重要手段。  在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建构完善包括投融资平台、营销平台在内的公共服务机制,确立财政税收支撑机制、人才支撑机制,并给予土地政策支持。根据各民族文化的供给状况,建立起民族文化产业园,支持创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进行民族文化产业布局,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让贵州文化产业走出去。.cn  原生态资源: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人物名片: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秘书长,贵州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cn  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是贵州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掘内需,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必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正在打破过去行业、地域壁垒,产业的发展超出了部门和分类的限制。文化产业形态是经济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也要面临转型升级,产业形态低端与高端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因此要转型升级,靠的是科技创新,高科技与文化交融,带来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高的台阶,改造提升文化产业,贵州以旅游为引擎,但要让其成为支柱,还必须与数字产业等结合。.cn  培育新的业态,贵州现有的技术条件较差,但在销售和内容应有方面也可有建树。以销售儿童玩具、文具、动漫衍生产品为主的卡酷为例,其在全国都有销售店。但去年开业、仅有600多平方米的贵阳店,第一天就有12万元的销售业绩,在全国的店面中排名第一。.cn  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过去非经济的管理方式,文化产业中与高科技相关的类型,如网络和三网融合等,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在手机动漫、手机电影、手机阅读等内容应用方面,贵州有4000万人的市场。  全国、全球的创意大颚和“童子军”的涌现表明,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原点,文化产业不再是原来日积月累似的,主要依据创意天才的设计,靠现代技术和全新运营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中的重要资源是原生态资源,在全世界经历了工业化和现代性后,在人类对征服掠夺自然后带来对环境和心态的破坏的反思和质疑下,原生态重新被人们寻找和重视。贵州正是原生态资源的富集地,如何提升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是贵州民族文化产业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cn  贵州处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梯,处于初级阶段,贵州在西部文化产业中发展水平较低,但空间是最大的,形成了一个洼地。因此,贵州发展文化产业要中心突出、越界发展、边界共融,跨省竞合。把文化遗产中的要素变成产业形态。保持“土”的特色,把过去的必要劳动时间化为设计创意时间,将过去低端的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到高端。.cn  同时,要注重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建立新通道,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全面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业至少可以提振100个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五大机会  人物名片: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蓝皮书》主编,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cn  2010年10月,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根据一般的说法,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五大机会:.cn  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机会。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未来10年中国文化消费有巨大的释放空间,文化产业作为消费者服务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消费的增长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cn  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机会。低技术和低文化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将逐步为高技术和化附加值的“中国创造”所取代,文化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将开辟新的战略方向。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是主攻方向。.cn  当代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机会。中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文化产业将渗入和影响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3G、CMMB、“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拉动上万亿元的投资,其中将有数千亿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空间。新兴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机遇。.cn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城市化产业的发展机会。文化产业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轮城市化是“文化主导”发展,文化地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成功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球化产业的发展机会。全球贸易格局和文化产业格局变化,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改变,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也将会改变。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创意产品出口国。走出去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cn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吴大华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广东地市:
任何理由的遮掩都无法开脱自己的罪行,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也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有自己坚定,对糖衣炮弹“无动于衷”,才能守身如玉,才能避免碍于面子的尴尬,更不会出现“无奈受贿”的闹剧。 []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文化产业“顺势”成长
浏览字号:
 |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国际金融危机中,作为中国经济新生力量的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文化产业这一“反经济周期”的态势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如何判断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新一轮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文化产业又将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文化产业蓝皮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疑释惑。
  新的增长周期已经到来
  《文化产业蓝皮书》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下行通道,但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2008年增长超过35%,今年1、2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翻了将近一番。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每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2008年如果维持以往3年的增速,将接近76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一大亮点。
  基于目前的基本形势分析,《文化产业蓝皮书》认为,文化产业的“反周期”现象不是短期的“逆势上扬”。以此为起点,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张晓明:经济不太景气时,人们往往会在精神文化产品中求宣泄、找信心,会催生特殊的文化需求。由于文化产业这一特殊性,会使它与经济发展周期不完全重合,呈现出一定的“反经济周期”特性。
  但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文化产业的亮眼表现原因不止于此。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之前政策效应及发展积累的一个展现。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国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逐渐展现出来。第二,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开放度还有限,和国际市场关联度不高,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第三,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体制性变革的影响,远远大于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逆势上扬”可以看作“反经济周期”与产业“顺势而为”的双重产物。
  不过,对于文化产业的表现也要客观分析。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差别较大,不能一概而论。文化产业分为关联层、外围层、核心层。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逐层递减的,越到核心层,影响越小。如在核心层面,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生产行业的成绩不错,但与实体经济关联度高的会展、旅游业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分情况看待和分析,有益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处于爆发性成长的前夜
  《文化产业蓝皮书》认为,在四个方面的拉动力作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踏上“快车道”。一是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兴服务业将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三是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3G和广电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同时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四是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
  【专家点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锋: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文化产业处于爆发性成长的前夜。从人口结构看,渐成消费主流群体的“70后”、“80后”,也更倾向于购买娱乐和休闲产品。
  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根据目前的统计预测,只有不到8000亿元。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没有超过3%,也就是说,全社会97%的产业部门都在生产物质产品,只有3%的产业部门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这一比例显然是过低了。一方面是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远未得到开发,一方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量还不够,这都给我国文化产业的明天留下了较大弹性空间。
  新技术给文化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比如2008年,移动多媒体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就是3G和广电CMMB的推出。这两种新技术代表了广电和通讯业汇流的最新趋势,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将带动大量的硬件投资,也能带动终端的消费。
  跨地域、跨行业融合成趋势
  《文化产业蓝皮书》透露,2008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的一年。
  在文化产业存量各领域中,新闻出版已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不断。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和平出版社共同成立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跨地区重组的“破冰之举”;中国出版集团邀请广东省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8家出版集团,共商合作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进军数字领域,算得上是跨地区资源整合的创新之举;2008年底,辽宁出版传媒更名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简单的跨地区兼并提升为区域性整合。
  同时,文化产业内部行业融合加快,出现了产业融合趋势。许多经营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通过跨行业战略重组及并购,逐渐演变成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公司。
  【专家点评】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我国出版业产值近年来一直徘徊在五六百亿元,每家出版社平均下来,只有1亿元左右。而贝塔斯曼出版公司2006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93亿欧元、利润21亿欧元,超过我们全国的产值。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造成了地区封锁和产业集中度低,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必须要继续推动体制改革。
  作为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无论是走向综合类,还是转向专门化,都要追求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在文化内容上实现“一次开发、多次使用”,以规模化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当今科技条件下,就不能盯住一种媒介或传播方式。比如,近几年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都是通过电视热播带动了图书热销。只有打破地域观念,融合各种传媒优势,才有利于整合文化产业市场的资源,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向全球输出文化产品。
编辑:蔡晓丹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图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大小:1.1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十二五”经济增长区间应在8%~10%
DD“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经济增长指标探讨
图3 菲利普斯曲线图图2 城镇化率提高与经济增长关系图1 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内容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面对城乡就业压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愿望以及城镇化率继续提高的动力,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快速增长。同时,资金充足、人口红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强大供给推动力,以及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和外需提供的强大的拉动力保证了“十二五”时期经济可以快速增长。综合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测定的“十二五”时期各年动态增长指标的分析,“十二五”合理增长区间应在8%~10%。    刘雪燕    
“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设定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应作为规划主轴,不宜再把经济增长目标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不宜再提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口号。那么“十二五”时期我们还需要高增长吗?还可以做到高增长吗?由此,需要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长情况,探讨“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指标的设定。    中国经济还需要高增长吗?    
(一)城乡就业需要高增长  
经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符合奥肯定律,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96,城乡就业问题需要高速经济增长率来保证。即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条件下,若经济增长放缓,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低到6.8%和6.2%,给城乡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2008年第四季度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15万人。因此,“十二五”时期,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经济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人均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需要高增长  
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提高了人均生活水平,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显示,我国实现人均生活水平翻番的速度居世界第一位,用了9年时间,美国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英国用了58年。这一切都依赖于经济的高速增长。2009年末,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距离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末,美国人均GDP为4.5万美元,日本为3.4万美元,德国为3.9万美元,英国为4.5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经济高速增长支撑。同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需驱动转变为内需驱动,刺激消费,也需要人均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高速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三)城镇化率继续提高需要高增长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70%的标准水平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有效城镇化率只在35%~40%之间,城镇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需要城镇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高积累作为支撑,同时也为创造内需提供了重要空间,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一五”以来,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1。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关系,发现二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城镇化率提高会带来高经济增长率,同样高经济增长率也会带来城镇化率的提高。    中国经济还能做到高增长吗?    
经济增长率不单纯是一个数量上的测算问题,也包含着对多种因素的分析和把握。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率,是在一定外部约束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一)结构调整并非意味着经济增长下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是总量扩张和结构演进两个层面的统一。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速并不矛盾,积极的结构调整可以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过去的结构调整,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的整合,或者非市场化的行政性调整,结构调整的结果似乎都意味着经济增长下降,所以结构调整的动力不足。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向新兴产业进军,产能调整更利用市场化方式,节能减排便成循环经济,经济和产业都会产生新的动力,结构调整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当盲目追求经济过快增长,超速的GDP使用粗放的增长方式换取,这时才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从供给来看,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强大供给动力  
一是坚挺的资金供给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坚实动力。一方面,国内的高储蓄率必然带来高投资率。“十一五”期间我国储蓄率逐年上升,由2006年的46%上升到2009年的55%,平均储蓄率保持在50%。在当前扩大消费政策的引导下,预计“十二五”期间储蓄率会有所下降,但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平均储蓄率仍然会保持在50%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对外部资金流入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二是人口红利期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研究报告,2008年我国15~59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为9.06亿和9.55亿。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3年和2021年两次达到9.26亿的高峰。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人口抚养比在2013年达到38.3%,“十二五”时期处于“人口红利”的标准值内,尚有较多的“人口红利”可以分享。  
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平稳提高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基本动力。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十一五”期间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平稳提高,由2006年的2.6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3左右。“十二五”时期,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经济进一步聚集,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全民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可以预期,全要素生产率将继续呈平稳提高的态势,至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可提高至3.8左右。  
(三)从需求来看,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强大市场需求  
一是城镇化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十一五”末期,我国城镇化率只有47%,距全球平均数57%尚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十二五”还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将全面带动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居民消费和农村人口就业等方面的发展。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高速增长带来新动力。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到2010年年底,预计中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中等收入阶层较集中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消费结构升级表现尤为明显。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结构性推动力。  
三是外需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外部动力。危机过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口产品除了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优势,其出口结构也在不断完善。消费品出口上,大部分属于生活必需品或低端产品,具有很强的刚性需求;投资品上,诸多机械产品、电子产品等也在打入发达市场,提高市场份额。预计年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可以维持10%~15%左右的年均增速。    
“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指标设定    
“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指标的设定有三种不同的选择:第一与历次规划相同,设定一个年均增长率;第二可以设定目标区间,使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弹性,面对非预期冲击时也可以给宏观调控预留一定的空间,同时给不同地区的经济指标的设定留有调整空间;第三可以给每年设定不同的动态指标,使各年指标具有动态性,把经济的短期运行与中期波动结合起来,使宏观调控不仅着眼于本年的经济增长,也要考虑到未来的经济增长指标,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指标可以结合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设定一个经济增长指标区间,进行总体控制,然后设定每年的动态指标,允许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  
本研究使用反映经济潜在增长趋势的HP滤波法、反映经济长期增长的生产函数法和反映经济短期平衡的菲利普斯曲线三种方法测算我国“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率。HP滤波法得到我国“十二五”时期潜在增长率在9%,生产函数法测算出各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如表1所示。  
检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如图3所示,可见近年来我国基本符合菲利普斯曲线。  
拟合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不同稳态通货膨胀水平下的GDP增长率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三种模型的分析,建议将“十二五”期间,适度的经济增长区间定在8%~10%,这一区间既与我们计量模型测算的数值基本一致,也符合“十一五”期间的经验数值。各年的动态增长指标我们采用生产函数法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
【出版日期:
】【期号:
】【版面:
】【作者:
以上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经济导报及中经在线观点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导报中经在线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导报中经在线留言板发表的作品,中国经济导报中经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 ?& ?& ?& ?& ?& ?&
?& ?& ?& ?& ?& ?& ?& ?&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 ?& ?& ?& ?& ?& ?& ?&
&&政&府&视&窗
中国政府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务院新闻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地&方&视&窗
首都之窗江苏省河北省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浙江省辽宁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安徽省吉林省四川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西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西省台湾
&&媒&体&视&窗
凤凰网华尔街日报路透中文网BBC中文网人民网新华网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中文网中国经济时报财经网经济观察网21世纪网
&N&G&O&视&窗
中慈社会捐助服务中心
&&&&&&&&&&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 & 传真:01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中国人均gd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