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风投的小资金创业风投生意多少

  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2015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于3月2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完美落幕。本次大赛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信办社会工作局指导、易班网举办,旨在挖掘、鼓励学生创业的才华和梦想,激发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创业热情,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同时搭建学生网络创新创业平台,将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落到实处。
|媒体报道|
|杨浦创新创业政策|
&&友情链接:│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
  摘要:为期3天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0月15日在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落下帷幕,此次大赛共决出冠亚季军4名,产生金奖32个、银奖114个、铜奖454个。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项目斩落冠军,(,)“Insta360全景相机”项目摘取亚军,(,)“越疆DOBOT桌面机械臂”项目和(,)“ofo共享单车”项目荣获季军。
  “我们相信,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当周挺言辞激动却不失诚恳的结束竞演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之到来的评委打分环节,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与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叫好声,屏幕中的比分停在了一个颇具深意的数字上,520分。
  日,这是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注定不凡的夜晚。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内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冠军争夺之夜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以黑马之资从四强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冠军。
  夜空中最亮的星
  相比之下,冠亚季军巅峰对决中,无论是全球首家推出智能机械手臂的越疆科技;还是海外销售占比68%,每月盈利多达2000万的Insta360;亦或是刚刚获得1.3亿美元C轮融资的ofo共享单车,三者作为发展较为成熟的优质创业项目显然更具备夺冠的实力。然而,尚属创意组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却凭借着其在以立方星为代表的低成本商业航天领域的绝对优势“爆冷”获得此次大赛总冠军。
  据了解,“翱翔系列微小卫星”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在校研究生团队独立研发,团队目标是打造可以替代高成本商业卫星的微型系统化平台服务。6月25日,团队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翱翔之星”,作为世界首颗12U立方星,搭载“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2016年底,“翱翔”系列还将有两颗卫星发射。
  将精密卫星技术融入在大小不足立方的微型卫星中,简化人类关于高科技的复杂想象,实现每年量产10到20颗卫星……这只年轻的队伍不断证明着“做卫星其实很简单”。
  尽管在决赛中,评委朱波指出,微小卫星的商业前景虽然巨大,但距离完全商业化的目标还相当遥远。但团队始终坚信,在未来,卫星不会再是国家和大企业的专属,它可以属于每一个微小的个人。
  团队市场部负责人,也是今天的答辩人周挺坦言获得这个奖项十分惊喜:“这个项目我们准备了十几年”。
  而团队的指导老师,梧桐高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投资服务联盟副秘书长蒋楠也表示“这个项目为深入实践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做了很好的尝试,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投资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喜好。它之所以能够获胜,不仅是因为它达到了很多人对于创新创业大赛的期许,也触及了大家对中国梦和航天梦的期许。”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毕马威曾出台过的一份风险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的风投金额会降至72亿美元,环比第三季度下降29%,随后毕马威预测,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风投下降趋势,将延续到第二年。2016上半年,以O2O为代表的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大量倒闭以及互联网巨头的相互报团取暖,更使得不少发展“举步维艰”的新生企业纷纷抱怨“资本寒冬”已然到来。
  然而,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与大学生的参与度却均创新高——本届,参赛高校达211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学生报名项目118804个、直接参与学生545808人,分别是首届大赛的3.3倍、2.7倍。
  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方兴未艾、高校学子参与踊跃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自去年起,国务院推出《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改革做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开设课程、配备导师、提供场地、联系资金……各地学校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在校学生及毕业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大赛中获得金奖的团队“北京新片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的创始人尹兴良就告诉记者,在创业之初母校(,)就在校内为资金困难的团队单独开辟了办公空间。
  (,)近年来重点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的三创平台,也帮助“寻球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郑枫在校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及投资人。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校内开放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也拓宽了学生对于人生自我规划的思路。郑枫在参赛期间接受记者时就曾笑称“舍得放弃大学的人才能够创业”,不过随后他也表示:“主要还是看个人选择的方向,如果计划做‘face++’这种较为高深的技术创新,最好还是在校内深造后再考虑其他出路。”
  凭借“Cellrobot”摘得大赛金奖的可以科技创始人杨健勃作为研究生期间休学创业并成功的代表则谨慎地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当今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创业虽说要趁早,但作为大学生经历了一切该经历的再谈也不迟。”
  无论取舍如何,对于当今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少年强则国强
  曾经在既有的教育体系下,高校内部向来在存在着壁垒分明的自然分类,很少有一个大型赛事,站在舞台中央的选手既有顶级院校的学生,也有普通院校的学生,甚至有职业院校的学生。但此次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打破了这个固有的校园等级垄断,所有人欣慰地看到在金奖项目中有一个来自职业院校的项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水产品无水保活物流集成技术”)。可以说此次大赛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所有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创新创业,不问出身,单纯根据市场的眼光审核作品。
  除此之外,本次大赛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送选总决赛的项目可谓“千里挑一”,以赛促教的形式影响辐射甚广,对于普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意义深远。90位评委中一位来自台湾的投资人在审核完所有项目后也不禁感叹:大陆的学生都忙着创新创业,长此以往,三五年后两岸发展的差距会愈来愈大。
  对于此次“互联网+”大赛总决赛的送选项目,参与评审的90位评委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纷纷表示不少项目水平远超去年决赛水平。新道科技总裁马德富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诸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慧淬:钢轨的延寿’、北京大学的‘ofo共享单车’等项目都让我觉得,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大学生中激发的创新潜力与经济发展空间巨大,令人振奋。”
  随着“双创”教育方式的发展,以“90后”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原住民能够被激发更多创意,开创出更多“小而美”的企业。也许在未来的大学校园中,一个普通的学生就是一个身价上百万的创业者;一个专心学问的老师,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成为亿万富翁。让最有知识的人成为“财富的自由者”,让最有创意、最具梦想的人成为企业家,让年轻人走上创新的舞台,也许大众期待的“复兴梦”在可预见的未来就会实现。
  记者:张梦媛
  责任编辑:马鹏飞
  更多信息请访问: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42665人已测试
87796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让创业梦想落地生根——记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人民日报10月22日讯(作者 孟海鹰) 21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长春闭幕。浙江大学智能视力辅具及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设备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团队夺得冠军。大赛由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大赛今年5月启动,吸引了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508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经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300支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
  如何让这一盛会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养分的沃土?
  从创意到产品到商品,创业“落地”求实
  从无人直升机系统到人体三维扫描仪,从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设备到远程监控服务机器人“护理专家”,大赛充满奇思妙想,但更可贵的是梦想着陆现实,从创意落地为真正的产品和商品。
  评委万学教育副总裁张强深有感触,这是一场落地的大赛,真正指向创业,是真正的商业模式在运转。相较以往重在创意,这次比赛大部分项目都有企业支撑,在“互联网+”的概念中,体现了“+”。这些90后大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把互联网真正植入生活和企业运营中。
  张强说,通过项目评比,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创业的支持力度,选手接受的培训,不是简单的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也不是简单的理论性指导,而是接受过有真正企业运营思维的导师指导,把企业导师真正引入到大学中去。
  “大赛达到三个度,成熟度、完成度、市场推广度。有一个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有科技文化含量,与大学生专业学识相契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引用一位专家评委的评价。
  投资者与学生面对面,大赛的另一个亮点是评委
  大赛中,台上选手飞扬着年轻气息,台下评委也有许多年轻面孔。
  此次,大赛组委会邀请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相当一部分既是评委,又是直接的投资者,如对项目感兴趣,下一步就可直接投资。
  这些接地气的评委“火眼金睛”犀利麻辣,360度找问题,现场即时打分,公开透明,让学生们“直冒汗,但是心服口服,学到很多东西”。这种评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颠覆了一些高校的认知,让老师和同学们真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19日晚,结束了紧张的四强赛。参赛同学们和100多名国内著名投资机构主要负责人都来到林田远达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参加大赛精心安排的投资交易洽谈会。双方面对面交流,许多都达成了进一步了解或者投资的意向。
  主办方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大赛为脱颖而出的精英团队和知名投资机构搭建对接平台,力争让大量成果转化为现实效益,走出赛场,走进市场,让知识和产业对接。
  “我们正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加强对项目的后续指导服务。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正在筹建。”教育部相关领导表示。
  从赛事出发,走出更深意义和内涵,比赛结束,创业却正当其时。
  “大赛已走出赛事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它将是一个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一个凝聚高校和社会资源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一个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有效平台。”李元元表示,吉林大学将整合大赛资源出版《高校创新创业优秀成果案例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并创建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该平台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投资服务等20多项功能于一体,并依托平台建立起一套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旨在打造永不落幕的大赛。
  “创业项目没有小和大之分,只有好和不好的项目。任何小的都可以做大。比如肉夹馍可以卖得很火。大的企业都是从小的项目起来的。投资人经常看小项目,找优秀团队。”评委九鼎投资晨星成长计划首席执行官沈冲说,同时他还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了一个建议:一定花一些时间,自己好好想想投入的行业格局,不要眼睛只盯着项目,而要看更大的格局。投资一个项目错了,只是损失些钱,投入一段人生错了,就会错失最宝贵的时间。
  东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印杲说,大学生沿着自己的专业去创业是个好途径。要有梦,练好本领,找好伙伴。寻好平台,有好心态,做个好人。(完)
【关闭】【打印】 【纠错】
[责任编辑:
集成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资金创业风投买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