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解信贷创造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洛阳市拓宽信贷领域 创新金融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洛阳市拓宽信贷领域 创新金融服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日   来源:洛阳市政府
  近日,市委书记毛万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洪昌分别会见了来洛考察的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崔宗河一行。
  崔宗河一行先后考察了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蔬菜种植基地、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并走访了中信重工、一拖、中铝洛铜、伊电集团等企业。
  据了解,农行洛阳分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从2008年年底的21.7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6.4亿元;通过普查,该行选择54个基础好的行政村,积极开展整村推进;大力推进惠农卡和小额农户贷款发放;积极开展新农合、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工作。在推动“三农”业务发展的同时,该行还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对接,制定信贷规划。
  毛万春、郭洪昌在会见崔宗河时表示,近年来,洛阳经济发展较快,这与包括农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密不可分。当前,洛阳把“福民强市”作为工作目标,城市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区域优势凸显,项目储备充足,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洛阳市委、市政府将更多地帮助解决各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协调有关企业、单位与金融机构实现科学对接;同时,将一如既往地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帮助金融机构规避金融风险,争取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合作共赢。
  崔宗河对洛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农行工作的理解、支持表示感谢,对洛阳分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给予肯定。
  他表示,各级农行要积极拓宽信贷领域、创新金融服务,继续加强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以来,省农行提出信贷投放三大重点领域: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特点,推出可操作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服务“三农”方面,重点支持有产业支撑的特色产业村整村推进;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好农村新民居贷款试点,满足农民建房、购房需求。
 相关链接
?&& 10-09-27
?&& 10-09-27
?&& 10-09-27
?&& 10-09-27
?&& 10-09-27
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协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备案序号:▲米筐投资提醒:本音频大小1.3M
  前言:
  经济学上有个经济周期理论,说的是经济在短周期内(大致5-7年)会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循环往复。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是信贷周期的影响。
  经济短周期的繁荣萧条是因为信贷的扩张和收缩,经济长周期(15-20年左右)的繁荣是因为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升,即技术进步/人力提升/资本优化等合力的推动。长周期的因素人类很难确定,因为科技创新带有很强的偶然性,短周期的因素——信贷,在现代货币体系下却可以人为控制。
  我们就是要在不确定的经济社会里寻找确定性,所以本文就跟大家谈谈如何借助信贷周期提升个人财富。
  市场中的钱是货币和信用
  市场中流通的钱准确的说是货币和信用,可我们很多人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二者是一样的,大多数情况下习惯性把二者合称为货币或钱。
  对一个国家来说,货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基础货币,它是央行发行的,信用就是央行把这些发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于商业银行系统中,通过“贷款变存款、存款再变贷款”创造出来。
  2016年底我国的M2(可以理解为市场中流通的钱)是155万亿,可基础货币只有30万亿左右,多出的125万亿就是信用,公式如下:155万亿的M2 ≈ 30万亿基础货币X5.02(货币乘数基本等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市场中流通的钱就是155万亿,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分货币和信用,都是钱。
  再举一个买房贷款的例子:100万的房子,30万的首付加70万的银行贷款,这里的30万首付可以理解为货币,它是买房人手里本身就有的;而70万的贷款可以理解为信用,买房人手里没有,是从银行借贷过来的。而地产商收到的房款是100万,它可以用这100万去购买建材、支付工资等,使用过程中是不分货币和信用的,也分不清。
  基础货币虽然每年也在增加,但数量有限,相对稳定,变动最大的就是信用。我们常说的央行放水、货币泛滥就是指信用的扩张——以增加贷款的形式向市场投放钱(实际是信用,也就是上文例子中的70万贷款)。是的,信用可以轻易的增加,并且市场中流通的钱绝大多数是信用。当信用无法履行——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时,即出现了债务违约,这一数额足够大时就会出现金融系统崩溃,并带来经济危机,但在现代纯主权信用货币体系下出现的则是金融危机,关于这个主题会是一篇单独的文章。
  那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周期是如何影响着短期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呢?
  信贷扩张周期就是繁荣周期
  我们知道在一个经济体中,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有了银行,有了信用创造功能后,一个人就可以通过贷款扩大信用支出,与之对应的就是增加了另一个人的收入,当人数足够多、链条足够长,就会扩大消费和投资,对应的就扩大了生产,带来的就是经济活动的增加,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繁荣。
  为便于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甲每月的支出本来是1000元,但他可以通过贷款增加信用10%,这样他就可以支出1100元了。
  乙获得了1100元收入,也通过增加信用10%,他就可以支出1210元了。
  以此类推,更多的人通过银行贷款增加信用,其消费支出就会超过其本来的收入,当很多人这样做时,量的积累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企业的投资同理,通过贷款增加投资,对应的就是生产的扩大、就业的增加、经济的繁荣。所以,信贷的扩张就是经济复苏、繁荣的开始。
  信贷扩张(对个人来说就是信用扩张)的本质就是人们突然有钱了,市场的钱突然多了,人们更易获得钱了,钱也变得更好赚了,于是大家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支出,市场一派红火景象。
  是的,这里面关键的核心就是银行,增多的钱是银行放贷出来的,当然是央行以降息和降准来鼓励银行这样做的,此时就进入了信贷的扩张周期,个人和企业会较容易的获取贷款,一般情况下之后会迎来一波经济繁荣期,如果经历过2008年的4万亿刺激,想想当时多么好贷款及之后的资产/实体繁荣就会更有体会。
  硬币有两面,信贷扩张刺激经济当然不能长久,只是短周期内经济繁荣,否则政府就一直信贷刺激让经济永续繁荣了。信贷刺激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并且总有债务费用(信贷对应的就是负债)高于借贷收益的那一刻:信用崩塌,消费减少,经济萧条。
  是的,信贷刺激繁荣的最终结果就是萧条。
  繁荣的唯一结果就是萧条
  经济长期繁荣的根本是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靠的是技术进步和研发创新,当然也包括合理配置资源的管理等,可技术革命是不确定的——蒸汽机、电、甚至一些微小的发明都是偶然的,但人是活在当下的:要工作、要吃饭、要生存……经济不活跃,百姓当下的生存难题就无法解决。
  是的,国家就通过信贷扩张撒钱的方式让大家轻易的获得钱去消费,并带动经济。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就明白,它实质是强迫那些持有现金的人去消费,不去消费就通过印钱稀释他们的货币购买力,被稀释的财富以借贷的方式分配给借款人去消费!
  信贷刺激只能是缓解当下困难的权宜之计,其目的是以时间换空间——在延缓经济繁荣的这段时间内,等待出现新的技术进步、研发创新、管理改善等,这也是我们说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当这些预期到来了则万事大吉,若没到来,继续信贷扩张就是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停止信贷刺激就会信用崩塌,经济萧条。
  从过往的历史看,大多数结果是滞胀。可物价一个劲地上涨,百姓自然怨声载道,与此同时,放再多的水刺激经济的效果也很有限,权衡比较后信贷扩张就会慢慢转向信贷收缩,经济也就会进入衰退萧条期。
  信贷收缩意味着市场中的钱(就是银行信贷创造的信用)在变少或没有增加,变少是因为企业/个人贷款到期后银行不再放贷了,没有增加是因为银行没有新批贷款。市场中的钱变少了,可借款人的债务却是固定的,但他们获取钱的难度会大幅增加,于是一些人就还不上贷款了,紧接着消费萎缩、经济萧条。
  我们一再强调现代货币体系——货币无锚发行,可随意增加,再加上政府对经济的强制干预,并适当拉长繁荣周期、熨平萧条周期,现在经济萧条的破坏力已不像19/20世纪的欧美经济危机那么大了,但日子仍不好过。
  了解信贷周期,踏准财富节拍
  那了解到信贷刺激下的经济短周期对我们个人财富增长到底有什么用呢?
  你需要明白:信贷扩张期时,市场中的钱会很多,可这钱实质是信用,信用可以凭空产生,也可以走的了无踪影。到了信贷收缩期,这些信用就消失了,市场中的钱就少了,信贷扩张必然跟随着信贷的收缩。
  一般人都明白,钱多的时候好赚钱,钱少的时候难赚钱,而钱多钱少就取决于信贷的扩张还是收缩。如果再我让给出更明确的建议就是:信贷扩张期时大胆负债加杠杆,去投资、去买房、去做生意;信贷收缩初期始,就要去杠杠、减少负债、多持有现金(萧条期时货币的购买力会短暂上升,也就是抄底的好时候)。
  或许有部分人判断不清信贷扩张和信贷收缩的标志,其实很简单,稍微关注些财经新闻的人都知道:降息降准是最明显的信贷扩张周期,加息升准时最明显的信贷收缩周期,如果再能从国家的经济政策、舆论环境、现实经济处境等判断出信贷扩张或紧缩的动向苗头时就更好了,可以提前布局决策。
  在了解到货币、信用、信贷、债务的本质后,我们就明白了依靠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大多都是信用扩张引起的)获取投资收益的实质——盈利者赚取的是交易对手背负的债务(也是信用)。以我们最熟悉的房产为例:买房人以自有30万积蓄,贷款70万(这是银行给予的信用)购买了一套100万的房产,卖房人赚的差价大多是信用——也就是买房人的负债,这需要买房人以后辛勤的劳动慢慢偿还。
  知道了信用的扩张收缩周期,也就能指导我们进出市场的早晚步伐,并大概率的踏准财富的节拍:在整个市场钱(也就是信用)增多的时候,进场捕捉信用,在信用开始收缩时,保存胜利果实——持有现金,减少负债。
  后记:
  信贷周期几乎就是经济周期,通过观察市场钱多钱少的变化来决策自己如何参与资产泡沫(另一个投资理论是美林时钟——根据经济周期决定资产在债券/股权/黄金/大宗商品等领域的不同配置),能大概率增加赚钱的机会。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念和思考,最好的投资是适合自己的投资,如果对自己的投资有十足的把握也就不用考虑信贷周期了,信贷周期更适合参与资产泡沫。
  米筐投资相关历史文章推荐:
  财经投资:
  | | | | | | | | | | | | | | | | |
  国内外房产:
  | | | | | | | | |
  经济记录:
  | | | | |
  留学移民:
  | | | | | | | | | | | |
  全球视野:
  | | | | ||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回复“转载”获取须知。
  商务合作请联系:185 。
长按二维码加主编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彭文生:如何理解央行缩表的含义
从抑制资产泡沫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看,在商业银行缩表的前提下,央行扩表对冲有利于化解过去累积的问题。
彭文生/文 苏琦/编辑
近期市场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先是投资者担心美联储何时开始卖出其早前购买的资产,然后有人惊呼中国央行已经“提前”缩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在一季度下降了。
央行在5月12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以专栏形式解释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含义,缩表不一定代表货币条件紧缩。
其实,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相对于GDP来讲从全球金融危机后就持续下降,“缩表”早已经开始。从衡量货币条件的价格指标来看,同样规模的央行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利率,同一利率水平可以对应央行不同的资产规模,二者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数量指标看,同一规模的央行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M2水平,同一M2水平可以对应不同规模的央行资产。广义货币M2反映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变化的共同影响。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只需要关注M2或利率的变化,不需要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呢?当然不是。
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投放的是基础货币,或者说本位币,是纯货币,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是信用货币,两者有本质差别。简要地讲,本位币投放太多,容易带来通胀问题,信用货币投放太多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过去几年,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央行缩表但商业银行大幅扩表。从抑制资产泡沫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看,在商业银行缩表的前提下,央行扩表对冲有利于化解过去累积的问题。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分货币(本位币)和信用。
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信用在原始部落内部交易中的作用比货币出现得更早。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和信用紧密相连,以至于在很多语境里,人们把货币和信用等同起来。但货币与信用有重要的差别,影响我们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解。
2015年-2016年中国的银行信贷大幅扩张,不少评论认为这加剧了货币超发的问题,这对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从信用还是货币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呢?
货币需求与信贷需求的差异
从货币的储值功能看,货币在时间上转换购买力,货币需求增加意味着把现在的购买力推迟到以后。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增加货币的持有量需要通过减少当前的消费和投资或者变卖现有的资产来实现,广义货币需求增加往往和消费以及投资疲弱联系在一起。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经济活动扩张,对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交易需求增加。这更多体现在现金与活期存款增加上,也就是M1增速加快。因为活期存款利息低,M1扩张主要反映交易需求 (而不是储蓄需求)。2016年以来M1增速超越M2,引起很多讨论。总体来讲,两者的 “剪刀差”反映了交易活跃度的提升,这种交易需求既可以是消费和实体投资,也可以是资产和金融交易(见图)。
从信用的角度看,贷款把未来的购买力转换为当期的购买力,贷款需求反映了投资和消费支出计划,很少有人借贷款就是为了把钱存在银行(贷款的利率比存款的利率高) 。从这个意义看,信贷和M1快速增长发出的信号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交易活跃度的提升。
但是,信贷的前瞻意义更强,因为贷款获得的资金一般不会马上花完,可能被用来支持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支出。2016年信贷大幅扩张对2017年的经济增长有支撑作用。但是,贷款也意味着债务负担增加,消耗未来的购买力,不利于中期(2018年-2019年)的增长。
本位币与信用货币的差异
广义货币有两部分:流通中的现金(一般是政府或者央行发行的硬币和纸币,也就是本位币)和非银行部门 (家庭和企业)在银行的存款(本位币的衍生品)。本位币是政府(央行)的负债,银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在现代金融体系里,现金只占广义货币的一小部分 截至2016年底,广义货币M2总量为15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流通中的现金只有6.8万亿元,占总量的4.4%。在部分准备金制下,贷款创造信用货币,后者占据广义货币的大部分。
那么本位币和信用货币(存款)有什么差别呢?
首先是兑换上的差别。政府发行的货币是不可兑换的,其本身就是记账单位,1元纸币永远都是1元。我们不能因为担心货币要贬值而找中央银行把纸币换成商品,纸币的贬值只能体现在物价上涨上。但银行存款有兑换问题,正常情况下银行存款与政府发行的本位币是可以相互兑换的(比如从银行提取现金),但如果银行破产了,存款持有人就不能把存款足额转化为本位币。2013年3月塞浦路斯发生银行危机,最后只有小额存户受到保障,大额存款持有人遭受损失。也就是说,政府发行的本位币太多,通过其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来消化,而信用货币投放太多,可能通过信用货币名义值的消失来消化,后者可能和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政府财政投放货币与银行信用投放货币对需求影响的差异。政府的支出一般是用于当期的消费或实体投资(建设新的资产),财政过度扩张意味着占用太多的资源,导致物价上升。“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采取金融压抑的措施,包括利率水平管制、 资本账户管制和流动性比例要求,促使商业银行持有政府发行的债券,货币通过政府支出投放到市场,为财政扩张创造了条件,带来通胀问题,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经历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胀后,财政赤字货币化受到限制。在金融自由化推动下,商业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逐渐成为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来源。私人部门从金融机构借的钱不一定都用于当期的消费和新建资产的投资,也可能用于已有资产的二手交易,比如购买土地、房产、股票等。信贷扩张带来的不一定是通胀,可能体现为资产价格的上升。过去十几年美国的信用扩张和资产泡沫历程是一个典型案例,而其他国家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最后,本位币和信用货币的差别还在于对私人部门净资产的影响。政府发行的本位币是政府的负债,私人部门的资产,其扩张代表私人部门净资产增加,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银行存款)虽然是家庭和企业部门的资产,但贷款是家庭和企业的负债,信用货币的增加不带来私人部门净资产的增加。这种差异意味着,与信用货币相比,本位币投放带来的通胀风险较大,而金融风险较小。
净资产视角的延伸就是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信用货币受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的行为的影响较大,其内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央行可以通过改变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调控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但其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抵消比如经济疲弱的时候,信贷需求弱或者银行惜贷。二是私人部门的货币需求主导货币量的变化,央行被动地满足私人部门的货币需求。假设私人部门风险偏好下降,流动性需求上升,这时候央行如果不增加货币供给,利率就会上升,不利于增长。三是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使得其在控制货币供应的量上受制于维护金融稳定的考虑。
总结以上的讨论,基本的结论就是通过政府支出投放货币,可能带来通胀问题,信用货币投放太多容易带来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这是因为信用货币的可兑换性比本位币低,其扩张不增加私人部门的净资产,政策对其的可控性较低。在讨论货币的内生性时,人们往往强调货币供应不受央行控制。有的甚至把这和央行是否应该对货币信用过度扩张负责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货币内生性凸显的是信用创造货币的复杂性。这意味着经济分析和政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而不是像古典经济学那样把金融和实体分割开来。
(作者为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文章节选自其所著《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第二章)
(本文首刊于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动信贷创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