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就业形势作业我国当前教育的主要回报形势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论文】
【会计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
【毕业论文】
您的位置 >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来源:原创 作者:袁源 时间: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2013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
入学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也就标志着“公费
研究生”时代的终结。而在2010年时我国GDP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国家实力明显增强。国富了,公民不是应该可以享用更多免费的产品和服务?
由此让我们反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对于类似研究生教育这类民生工程的投入
二、我国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兴盛利图无须多说,那政府就应该大
力投入教育上的成本。而且,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其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边际收
益,并且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法控制“免费搭车者”情况的发生,理性经
济人不会提供这类产品,所以理论上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同时,根据“成本分担论
”中提到的“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教育的收益具有明显且积极的外部效应,它
使整个社会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受教育者的经济收益。教育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专
门人才,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的
受益程度决定着政府应当负担教育的主要部分。
未剔除通货膨胀率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度逼近20%的增长率,如图一所示,而我
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却一直迟迟未达到国际的及格线。国际上把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
基础线。我国也引入了这一指标,第一次是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中,提到在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但是真正到了本世纪末
这一比例实际还不到3%。第二次是2006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如表一所示,此时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仍然不足3%。第三次,2010年政府在《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痛下决心,并且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这一目标。就在
日,由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新鲜出炉了2013年全国教育
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22亿元,占国内生产
总值比例为4.30%,比上年的4.28%增加了0.02个百分点。
从这一系列数据能够看到我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上升,体现了政府对于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决心,但是从第一次提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到第一次实现
,足足花了20年,这不得不说明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升,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教育经费支出的行动有待落实。横看经合组织的一些成员国,根据OECD《各国
教育概览2008》发布的统计数据,早在2007年,英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就达到了5.2%、美国为5%、法国为5.5%、德国为4.1%,加拿大为4.8% 。这更是警
示我国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手改善教育这一切合民众需求的民生问题。
图一 年我国GDP增长率
表1 &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年份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GDP (1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三、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浅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 GDP 的大幅增
长,但同时也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的提高息息相关。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如表二所示,2013年我国全国财政收入是
83080亿元,占GDP比例为22.7%。早在2010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已能保持在25%
以上。而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除了少数已达到40%甚至接近50%,其
他基本都在35%以上。1很显然,我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也因此阻碍
了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和发展。
表二 &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年份 财政收入/GDP(1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我国政府对于教育经费投入重视度不够
尽管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但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投
入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政府安排的财政支出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基本建设支
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政策性补
贴支出等项目,而各级政府可以掌握的资金却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把
对教育的投入放在类似国防、行政这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后。国家财政性教育
经费投入一直是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体,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教育经费投
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肖宇
时期(年份)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经济恢复 & & & 34.7% 11.6% 38.2% 12.7% 2.7%
“一五” & & & 50.8% 14.5% 23.8% 8.5% 2.4%
“二五” & & & &66.6% 14.3% 12.2% 5.9% 1.7%
年 & & 53.8% 15.2% 19.1% 6.4% 5.5%
“三五” & & & & 56.1% 11.1% 21.9% 5.3% 5.6%
“四五” & & &66.6% 10.9% 19.1% 5.0% 7.2%
“五五” 59.9% 14.4% 16.4% 5.3% 4.0%
“六五” 56.1% 19.7% 11.9% 7.9% 4.4%
“七五” 48.4% 23.2% 9.1% 11.8% 7.5%
“八五” 41.51% 25.7% 9.5% 3.8% 9.6%
“九五” 38.3% 27.2% 8.3% 15.7% 10.5%
2001 年 34.2% 27.6% 7.6% 18.6% 12.0%
数据来源:2002 年《中国财政年鉴》
参考文献:
1《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研究》_邓丽雯  
关键词标签您的位置: &
> 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
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
作者:yuanhui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教育思想的讨论,在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经济学教育教学在坚持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中国60年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成就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在服务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主要的表现是:   第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教育思想的讨论,在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理念,现在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思想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二,教学内容有了重大改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经济学教育教学在坚持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大胆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第三,教育教学方法有了重大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实验教学逐步加强,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   第四,事业规模有了长足进步,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1949年我国大学生达11.7万人,2008年仅普通教育在校本专科生就达到2021万人,是1949年的172倍多。经济学门类增长得更快一些。   以上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得益于广大民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得益于全体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学生的辛勤劳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最主要的是: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求相比,经济学教育发展还显滞后,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建立有利于质量提高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深化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经济学教育教学要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首先要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肥沃土壤,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环境问题、气候问题、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等。经济学教育教学应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金融危机的进程将对经济学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急剧变动的经济实践可能引起经济理论的革命,而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革命既会大大推动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会给经济学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危机曾引发了凯恩斯革命并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深化的背景下近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尚在继续,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和流行几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受到实践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向何处去,我国的经济学由此要借鉴和吸取哪些教训,我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关注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经济学的建设和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经济学教育教学应密切关注这样的发展态势。   三是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历史表明,人类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我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教学能够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并以此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我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三、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工作   面对急剧变动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实践,高等学校的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如果我们既不盲目自满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地估计我国经济学现在的发展状况。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架构已经初步形成,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个架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   科学的有影响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是由实践作后盾的,一个经济大国、强国最有产生先进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的必要和可能。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尚不够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也肯定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只要我们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经济总量在看得见的未来居于世界前列,是完全可能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加上对我国实践的总结和创造,把我国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该为建设世界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教育而努力奋斗,为培养更多更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而奋斗。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瞄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经济学教育教学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确定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并能引领社会前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学校类型结构、办学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结构,是提高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经济学教育教学要密切关注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并不断优化各种结构。要妥善处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在着力提高普通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各类学校的经济学教育发扬优良传统,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妥善处理普通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教育的关系,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妥善处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关系,发挥理论经济学的优势,大力发展应用经济学,鼓励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是继续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要坚持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因材施教,倡导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兴,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四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坚持高标准,按照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教学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骨干。关键措施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建立能够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   根据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经济学建设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今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深化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如下一些原则:   1.坚持指导理论的一元化和知识来源的多元化 坚持指导理论的一元化,就是在经济学的建设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就是在经济学的建设与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我们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保证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期间虽然也发生过曲折和失误,但同样依靠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把音乐融入到美术教育教学当中主要是当前学科综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专业知识不对口,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六、教学目的任务1、目的:坚持“健康第一”,...隐患整改的任务量还很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解决当前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重要法律...
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
“三学”主题教育活动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完成2013年的各生产任务,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经济...认真分析各个时期的安全形势和各个环节中存在的...
看过 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 的人还看过
Powered by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 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 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不是靠贴标签或靠信手拈来的几个例证或事件就可以作出结论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数量模型的经济学研究。此外,由于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现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基础教育 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就要慎之又慎,盲目轻率的否定于改革无补,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构 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 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 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 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 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 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 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要纠正片面强调智能发展的倾向,转 向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尽管我国在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与国际进程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把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同时纳入课程改革的中心视线,采取措施,使之并行不悖。个性、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潜能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纠正长期以来的知识、技能偏向,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观是极大的推动。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基础”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知识发展的特点,学校课程的 “基础”在不断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过去长期在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中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鲜明特色 。事实证明,坚持“双基”为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仅仅坚持“双基”的教学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此外,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还要求学校养成未来公民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所以,学校课程的基础实际上已经由“双基”发展为“三基”和“四基”。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 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如 果不对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指标和实施方式进行认真的探索,教学实践很可能仍然会停留在抓“双基”实、抓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培养虚的层面。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 ,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 迫切任务。但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花时多、作用小的情形得以改善的前景不容乐观。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脱节,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本“教科书”的局面。这种情形不是靠行政命令或一朝 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在发现和尊重德育的规律方面做巨大的努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追求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靠什么来控制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人文学科的教育。他们认为,科技发展需要 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份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份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矛盾?
我们认为,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综合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 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 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的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那种动辄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综合或分科的优点,以便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 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靠制定一个政策,而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需要我们如何能排除干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综合的界限并使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和补充。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特别是表现在中学的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上,这种情形更为明显。这种误区的出现首先是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认识不足,学科课程专家把出发点放在为学科后 备人才的培养打基础上造成的;其次,它与课程编制者没有切实认识到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没有把实践和生活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来看待有关。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20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 ,但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方面,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适度”是最难把握的, 5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总是围绕这个“适度”或左或右来回徘徊折腾,甚至滑向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的方向。过 于强调职业教育或通识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几百年来,人们在课程教材和教学领域不断地探讨,企求有所突破。因材施教作为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则,可以说在大 部分的时间和情形之中仍然停留在理论原则上。目前的课程改革,个性化依然是我们要坚持追求的目标。但是,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课程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促精品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政策,全国范围内有多套义务教育教材正在使用。总结义务教育教材多样化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必须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 这是确定无疑的正确方针。但是,坚持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具有三个必要的条件:首先多样化是一个数量增加的概念,就是要发展多种多样的课程教材;其次,数量的增加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差异性结合在一起,即多种多样 的课程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的编写的风格和适应的对象上都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分,各自显示出独特性的特征;第三,仅有数量的增加和差异性的存在,还不足以真正构成多样化的本质特征,它还必须和课程 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独立地、自由地、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三方面的条件具备了,课程的多样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向学校教育领域渗透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学校教育方式在未来社会继续生存还是消亡?信息科技的发展最终会为教育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这在今天还是一件难以预料的事。但我们应该清楚,现行教育方式或课堂教学方式并不 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本身也是通过变革和发展而确立的,它适应的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的要求。今天正在变化的信息网络时代会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方向?值得我们深思。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相关教学资料:
没有相关资料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最新教学资料
推荐教学资料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国际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