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志武《金融的逻辑2 陈志武》中的文化的金融逻辑部分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_优秀范文十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范文一: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鹏
与《货币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陈志武从一种理性思维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金融,金融的发展历程,剖析近代的重大金融事件,对未来的金融市场宏观的预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前提下,让一个对金融一点概念性认识都没有的人轻松地触及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不动产,“死”的资产,如房产,汽车这些都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只能将其进行转换。极大程度上活跃了资本市场。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活跃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欧美等国之所以经济发达,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每年有上亿元的军费开支,也不仅仅在于他们人均的gdp,更重要在于他们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中活跃的金融市场不疑就是经济的发动机。 以股票为例,股票就是对一件事物未来的估值,也就是说他体现的不是现在的市值,而是未来几年的市场价值,是一种价值的提前兑现,也就是说微软本来现在的市场价值没有那么多,阿里巴巴、百度等这些都是这样,没有股市,恐怕也没有马云、李宏彦这些商业传奇。或许更准确来说马云这些人要缔造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要经过公司一个漫长的积累,而有了股市,梦想提前兑现了,把一个好的东西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价值都提前展现出来了,股票的价格是相对的。应该说,在金融市场中,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在其他金融类的书当中没有这通俗的表述过,让人一下子知道了金融市场的本质,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转换,把未来的东西变现,把死的资产的价值变现。使一个市场中可用于交换的东西多了起来,而不是单单靠一种货币。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书中经典的地方有二,其一是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的经济学解释,其二是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炎黄子孙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并且我们常常以国人对父母尽孝,来嘲讽美帝等发达国家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冷淡,果真如此么?“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现在也是屡禁不止。书中的观点,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另一方面,家族也不仅仅是亲情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当然,以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隐形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这种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家这种隐形相互帮助的契约只有血缘的约束力。碰到一个愣头青,六亲不认的,就只能自认倒霉。而且经常因为利益的纠纷发生冲突,因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且家族的首领倾向于剥削每个成员,导致不和谐因素滋生。我想,这也是当下很多农村的亲兄弟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吵闹,甚至打架,以致成为冤家的根源。西方由于发达的金融市场(如稳定的股票市场),父母把自己的一份养老金放到股票市场,一般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可以靠养老金度过后半生,不至于老无所依。所以西方的亲情和我们的亲情是大不相同的,我们的亲情有时夹杂太多经济利益,尤其是近亲之间。家庭内部很容易因为利益问题产生矛盾。利益链条断裂的时候,亲情也无法正常存在。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似乎被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没能跳出那个诅咒?王朝的缔造者都知道要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国库很快因此而积累众多的白银,这往往成为王朝兴盛的标志,也是“**盛世”的特征。好的就一定正确么?国家可以收取巨额的赋税累计在国库,说明王朝专制的强大,人民无法与之对等谈话,更何况去监督赋税的合理用途了。这就导致国家乱花钱,跟现在一样,到处建设形象工程。如果一时国家有灾难,导致赋税减少,统治者就倾向于增加人民赋税,税负加重,人民生产更无从发展,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的夹击下,民生凋敝,结果赋税更加多,. . . 恶性循环,典型的王朝末期症状。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下,子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还是债主、是VC(风险投资)。在经济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地区,很多靠的都是熟人经济,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经济发展了,金融市场也健全了,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可以替代“人情债”了。这就将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让“孝道”变成纯粹的“孝”、纯粹的“爱”。所以说,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市场,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趣的经济学,自己懂得还太少。
范文二:《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当今,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在危机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发展之道。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暑假,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在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读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我获益匪浅:我明白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面对中国13亿的人口,再大的经济总量平分到每个人身上都显得微不足道到底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 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这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警示。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范文三:《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一直都对金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王老师介绍的众多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首先我明白了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当今,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在危机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发展之道。
范文四:《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1204班 钱磊 之前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在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读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我获益匪浅:我明白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面对中国13亿的人口,再大的经济总量平分到每个人身上都显得微不足道到底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 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这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警示。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范文五: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读了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是一篇学术气息极其浓厚的,又适合闲暇时候阅读的书目。文章从一开始便给我们进行了金融经济等学科的知识的普及,而且这一工作自始至终从未停过,可能是考虑到许多读此书的认识对于这方面知识并不熟悉的缘故吧,不过这也是本书畅销的原因之一。文中的许多说话方式和所举的例子都十分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读者读的津津乐道。对于文中几点事例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便是陈志武先生提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我本人是十分看好这一种看法的。因为,就“养子防老”来说,在很长时间来说,都作为人们心目中单纯的品格、习惯所存在的。但从陈老师的观点来看,这其实是和投资极其类似的。对于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成长花销,如生活费、学费、医疗费,其实都可以看做家长对于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保障投资。而儿女对于养老问题的态度,或者说他们的切实行动就可以看做投资的回报。陈志武老师对于传统问题可以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实在是很能启迪我们。这让我不禁思考其生活中其他事情是否也能从这种角度来看待……另一个让我觉得值得深入思考的便是对于基础经济学的广度到底有多大的思考。我们很容易就能得知,从这本书上市的那一天起,就注定经济学会议一种新的姿态展示在一部分人心中。但经济学究竟能在群众心中走多远。许多经济学的书籍都无法避免的两个极端化,一个是过于学术,另一个则是过于想当然。但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金融或经济的普及都是十分不利的。或许从金融学家的角度来说,越少的精英人才掌握着金融知识可能对于财富的积累和获利是十分方便的,但事实上,如果越多的人持续保持着这种唔去理解的生活环境下,就会从更长远的角度影响整体的进步。金融或者说经济并不像物理化学那样实际的解决直接问题,而是从融资角度间接提供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所以,要发展这些就要面临更大的生产环境的挑战,人才很可能在未来流失。所以,对于经济类书目的普教功能的思考还需进一步探讨啊!
范文六: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经他人介绍推荐,我阅读了陈志武教授的大作——《金融的逻辑》,本人获益匪浅。《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用最简单、最生活化的语言将金融的历史、金融的理论以及金融的功能等等,为读者一一的进行解读,并且运用丰富的、详细的例子加以佐证说明,非常的浅显易懂。第一、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不动产,“死”的资产,如房产,汽车这些都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将其进行转换,这极大程度上活跃了资本市场。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活跃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以股票为例,因为股票价格的实质是未来股利收益的资本化。换句话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流的总折现值,他体现的不是现在的市值,而是未来几年的市场价值,是一种价值的提前兑现。也就是说微软本来现在的市场价值没有那么多,阿里巴巴、百度等这些都是这样,没有股市,恐怕也没有马云、李宏彦这些商业传奇第二、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美国的债务经济能够持续强势这么多年呢?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陈教授认为,国库钱越多的政府越会走向专制,而负债累累的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债券市场,一方面要面对纳税人,它时刻都由证券市场和纳税人监督着,促使它必然发展民主,优化制度,进而使得负债累累的政府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不断地强大。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可以促进制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陈志武教授一向是“国退民进”思想的倡导者,认为民富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只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政府的权利才可能受到有效制约。国家要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必须要藏富于民,让它的人民都富裕起来,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而不是两极分化。首先,政府应该少征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将财富留在民间。政府需要资金可以发行国债,就像一个上市公司一样,如果它未来有着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家都会去买它的股票。如果大家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看好,那么大家都会去购买这个国家的国债。其次,必须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这种垄断,尤其是电力、电信、交通、能源等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平交易。有些部门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不适宜引入市场机制,则应该采取限制政策,制定严格的法律进行制约。第三、金融市场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主要在哪里?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VC(风险投资)。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在经济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地区,很多靠的都是熟人经济,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经济发展了,金融市场也健全了,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可以替代“人情债”了。这就将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让“孝道”变成纯粹的“孝”、纯粹的“爱”。所以说,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也让我对金融产生了不少的思考,加深了我对于金融的热爱和兴趣。
范文七:从证券化、资本化中谋求发展——《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国之发展离不开金融化程度提升,完善合理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方能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美国金融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才从一个以农业为主、金融化水平极低的国家跨越至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票据与证券总值达到GDP10倍的金融强国,而我们中国改革发展才30多年,我们资本化、证券化的道路还很长,可以说:“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那么作为一家银行,我们该如何在这金融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发展壮大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外兼“一体四翼”,内求稳扎稳打。当前,商业银行已经到了一个“拼刺刀”的局面。可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吞并,现在已到了跟时间赛跑的局面,所以我们不仅要谋求发展,而且要比别人更快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将我行业务尽快扩张至北、上、深等金融体系较发达的地区,因为只有这些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稳定,业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能给予我们更好的利润空间,正如我们当前看到的一样,我行很大部分利润来源于金融市场部及金融同业部。另一方面:我们要稳扎稳打,认清自己的区域优势,在江西全省范围内,稳步扩张网点,争取早日完成全省县级网点的覆盖,进一步扩大我行的揽储范围。先赢得客户,后谋求发展。正如支付宝、微信支行等网上支付软件,都先打之免费转账、免费提支等概念来赢得客户,让用户养成一种习惯,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再谋求盈利。我行的一些主推业务也需如此,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我行的手机银行虽具备实时免费跨行转账、生活缴费等实用功能,但熟悉这些功能客户不多,使用率不高,难以获得相应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应大力推广相关业务,来提高我行业务占有率。例如在我行手机银行中设置每天抽取获赠流量等活动,来养成客户习惯,为后续银行竞争打下基础。集全行业务放之掌中。手机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功能被放置在手机之中,可以说谁赢得手机业务使用率,谁就拥有银行未来的霸主地位。因此,我们应将当前我行现有的业务尽可能的放置手机软件中,简化业务流程,减缓柜面压力,方便客户办理。如:贷款业务全程通过手机办理,客户通过照片或扫描件将相关资料通过手机银行上传给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审核后,直接查看抵押物、证件等,后期确认放款均在手机中完成。银行业务发展是金融化进程的基石,随着国家政策放开、金融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十年将是城商行厮杀最激烈的时期,城商行走到最后或是寡头竞争的局面,谁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需要时间的考验,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高手需要岁月的验证。但我相信以手机业务为基石,外兼“一体四翼”,内求稳扎稳打,我行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范文八: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很久没看经济类的文章了,看完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摘录读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下面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以及其重要性: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一、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信为万善之本,疑是众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别人;信现在,也要信将来;信亲人,更要信不相识的人。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发挥其融会时间,跨越空间的功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真正的达致个人的自由解放。而这一切,需要以制度为基础,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并通过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实现。二、发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通过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加大对现状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金融对于国家、乃至个人发展的最大功劳。由此思及个人的发展,当我们投资于现状时,也想到正是国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资,我们在现在才有更多的本事来发展。而我们现在,也要不遗余力的投资于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维不断的发展,积极进取。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2、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3、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4、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5、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6、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范文九:《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金融的逻辑》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VC(风险投资)。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在经济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地区,很多靠的都是熟人经济,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经济发展了,金融市场也健全了,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可以替代“人情债”了。这就将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让“孝道”变成纯粹的“孝”、纯粹的“爱”。所以说,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陈志武的书对中国传统和现行的经济和文化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唯其深刻,所以偏激,这几乎是难免的。例如他说,会以欠债来推发展的“小政府”才有利于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保护私有财产,才有利于自由和民主,“养儿防老”在现代是不道德的,儒家思想不利于金融发展,西方国家不是依靠掠夺才强大而是强大了才有能力掠夺,等等。不过,以作者理工科出身的经历,他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可能是不够全面和准确。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 来满足消费的需求。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陈教授认为,国库钱越多的政府越会走向专制,而负债累累的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债券市场,一方面要面对纳税人,它时刻都由证券市场和纳税人监督着,促使它必然发展民主,优化制度,进而使得负债累累的政府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不断地强大。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可以促进制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陈志武教授一向是“国退民进”思想的倡导者,认为民富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只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政府的权利才可能受到有效制约。国家要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必须要藏富于民,让它的人民都富裕起来,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而不是两极分化。首先,政府应该少征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将财富留在民间。政府需要资金可以发行国债,就像一个上市公司一样,如果它未来有着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家都会去买它的股票。如果大家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看好,那么大家都会去购买这个国家的国债。其次,必须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这种垄断,尤其是电力、电信、交通、能源等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平交易。有些部门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不适宜引入市场机制,则应该采取限制政策,制定严格的法律进行制约。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也让我对金融产生了不少的思考,从不同书本中得到的结论不同,加深了我对于金融的热爱和兴趣,以后会继续关注金融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别人的观点。
范文十:金融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和历史——读《金融的逻辑》有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一、《金融的逻辑》作者简介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1990 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从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探讨了中国历代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得失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对儒家的“孝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观点新颖、独到,发人深思。二、金融的基本概念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而金融学“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 ”。这是作者对金融本质的概括,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在此基础上,作。代就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滥发不足值货币,获取铸造货币成本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价差来补贴政府财政,向全体社会成员征收“铸币税”,这是封建王朝缓解财政危机的惯用手法。采取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更为隐蔽,但是后果同样严重。滥发不足值的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而且会对正常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产生冲击,降低国家信用,甚至造成国家信用破产。宋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达的社会经济促使宋帝国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外部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宋帝国政府一度滥发纸币,使“交子”的信用破产,阻碍了帝国内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元帝国,元帝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但是同样由于滥发纸币,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严重,金融经济秩序混乱,激化了国内矛盾,元曲《醉太平》中“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形象的描述了滥发纸币造成的后果,在不断的农民起义下,元帝国风雨飘摇乃至崩溃。更为严重的是,元帝国政府的这种滥发纸币的行为,造成了民众对纸币的恐慌,纸币信用彻底破产,使明清两代不能够再发行纸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有什么好处呢?陈志武先生举了美国政府通过借债打败英国军队完成国家独立的例子。政府发行债券有如下好处:一是缓解支付压力,债券偿还时间可以由政府根据需要制定,只要回报合理被市场接受,就能将一次性支付或一个较短时间内的大额支出转化为在未来一定年限内分期偿还,缓解巨额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并且债券可以循环发行,以新债还旧债,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小。二是发行债券需要给资金所有者支付利息,补偿其让渡资金使用价值和贷出资金而担负的风险,因此政府利用通过债券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投资”时,就必须考虑到该笔 “投资”的收益率必须要高出债券的实际利率,否则投资者不会将钱借给政府,从而迫使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投资效率。在当今的收藏市场上,明代的陶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受到国内外藏家的追捧,而这些陶瓷中的珍品都是当时皇家专门订制的,其生产制造不计成本,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浪费。三是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政府想通过债券顺利融资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就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运作效率,保持国内政治和经济秩序保持稳定,人民持有政府债券后就成为政府的债主,就有积极性去监督政府行为,从而降低政府腐败和浪费性支出。四是债券可以激发社会成员进行投资创造财富的意识,从而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不仅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力。 四、金融思维下的儒家文化反思 传统的儒家文化是脱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中国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根据邓云特先生在 1937 年《中国灾荒史》一书中的统计,16 世纪中国共发生过 504 起大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风灾、瘟疫、地震和雪灾,平均每年 5 次以上;17 世纪共有各类大灾 507 次,18 世纪共 411 次,19 世纪 407 次,20 世纪的头 35 年有 101 次大灾。这些记入史册的不包括小灾,也不包括时常发生的战争和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时期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然会受到冲击,这些都是人们想规避的系统风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低下,外部化的法治没有建立,与陌生人交易的成本还太高,商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还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交易。所以必须找到一种保证经济交易、精神交易能顺利进行的安排。于是由“三纲”、“五伦”建立并延伸出来的家秩序、社会秩序对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臣子必须服从于君王,子女必须服从于父母,媳妇必须服从于丈夫,弟弟必须服从于兄长。这些服从关系是无条件的,也不管有理还是无理。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家族、宗族成为主要的经济互助体和社会共同体,亲情与血缘成为保证互保、互助交易能顺利进行的自然基础,家族像是一个非正 式的内部金融市场。以家庭为基础性存在单元当然没把个人充分解放出来,但“家”可能是那种时代里让个人达到规避未来物质风险、精神风险的最可靠安排。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好的制度安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