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体两翼指的是什么”的文化发展格局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构筑“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构筑“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以“一体两翼”格局 锻造核心竞争优势_网易财经
中国以“一体两翼”格局 锻造核心竞争优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三步走”规划,是能否由超级新兴经济体迈向超级经济强国的核心环节,也将直接决定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经济分工中的实际地位。从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般逻辑来说,今天的急务应是产业和“互联网+”的有效结合,而非“互联网+”对产业的整合。我国当形成经济发展的“”格局:以制造业全面升级并掌握高端价值链为“一体”,以贸易和金融边界拓展与竞争力提升为“两翼”,国家竞争优势。继“中国制造2025”规划上月出台之后,作为后续配套动作,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日前宣布成立,这是远比能否再上5000点更具战略价值的关键步骤。透过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高规格配置,可以看出最高决策层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的决心与迫切感,尤其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谋划与协调推进,可谓只争朝夕。制造业之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若没有凝聚前沿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所谓建设强大的资本市场根本就是一句空话,亦谈不上贸易强国版图的全球化构建。而从刚刚结束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来看,整体而言,中美之间实力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对美国而言,之所以愿意启动战略与经济对话,更多是从中国力量变迁的趋势上考虑;事实上,也正是有了中国经济实力这些年来的显著提升,才使美国愿意在其控制的秩序框架内赋予中国一定的国际行为空间,并重视中国在经济、金融、气候乃至安全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只是对迄今为止仍是全球唯一超级经济强国的美国来说,尽管中国经济在一些数量指标上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但在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研发、制造业及金融竞争力等领域,中国仍与美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美国依然傲视中国的资本。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无法在短期内大大缩小与美国的整体经济差距,指望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来实现国家目标,并不现实。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产业资本大举进军虚拟经济的背景下,任何对制造业扎实发展轨道的偏离与忽视,都有可能令我们日后为之付出惨重代价。从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一般逻辑来说,我国今天面临的急务应是产业和“互联网+”的有效结合,而非“互联网+”对产业的整合。不错,“互联网+”确实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企业实现“弯道超车”,而“互联网+”正在席卷中国的各行各业。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其躯干或曰依靠,仍然是本身就很强大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互联网只是扮演着工具价值的角色。这是断不容本末倒置的。如果再将时间光谱往前推两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典资本主义国家无不把发展制造业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第一要务。即便是互联网技术与思维业已渗透到经济领域每一根毛细血管的今天,制造业的规模和整体现代化水平仍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指标。相信再过一百年,也不会例外。论规模,我国制造业规模早已做到世界第一了,只是,我国制造业取得炫目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与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巨大落差。且不说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尚有待改进和提高,在整体技术制式上仍然依附于美欧标准。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而言,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中仍有相当比例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如今多数时候依然在充当两种配角:一种是发展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就把中国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中国作为生产加工基地主要赚取人工费用,并实现劳动力的就业。第二种角色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中国企业仍然充当着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制造企业最近几年确实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很可惜这只是个案,就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力量还较弱,企业经济效率不高,竞争力参差不齐。笔者估计,中国2014年创造的10万亿美元的P中,来自有竞争力的高科技行业创造的不到六分之一,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由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创造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与、、丰田等世界顶级企业抗衡的中国企业。美国、德国和日本依然握有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而且在可预计的将来,这一地位估计都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中国出口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同样尴尬。对于一个非常欠缺自主品牌又很少掌握定价权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尽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一,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4.303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2.34万亿美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额约为1100亿美元。但细细算来,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战略价值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就以中美贸易结构为例,表面看来,中国是最大获益方,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打工者。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至3%。即便大宗的机电产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而且多是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所生产。明眼人都明白,、、等跨国公司才是最大的获利者。因此,所谓的中美贸易失衡,尽管可以简单地从数字上分析,但更应站在价值获益的角度来解剖。基于后者的分析,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由于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领域,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创新,因而盈利水平受到严重限制和挤压。与此相反,在华美国跨国公司通过产品链条内的垂直分工,在中国投资生产低附加值零件和整机装配,总不时抓住对汇率稳定高度依赖的弱点,敲打中国经济的敏感神经。就国家战略层面的竞争价值而言,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三步走”规划,是中国能否由超级新兴经济体迈向超级经济强国的核心环节,也将直接决定中国在全球新一轮经济分工中的实际地位。中国当形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以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并掌握高端价值链为“一体”,以贸易和金融边界的拓展与竞争力的提升为“两翼”,锻造国家竞争优势。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章玉贵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未来五年浙江如何建设?将大力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国网浪潮新闻杨生平:“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壮大文化产业
我的图书馆
杨生平:“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壮大文化产业
最近几年我做了很多讲座,一般都是围绕国家的时事、政策来进行讲解。今天这个讲座的情况有点不大一样,它具有一定的学理性,讲起来难度有点大。20世纪中下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文化无论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国家发展来看,这两个词都非常关键。
首先解释一下全球化,所谓全球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和多个国家的交往,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样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很多产品走向国际,事实上它已经带有一定的全球化进展,但今天谈的全球化,是众多国家都能走向国际,开展国际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的真正开始跟资本主义的形成有关。马克思认为全球化应该跟资本主义制度有关,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有一个性质,是产品利润最大化。市场也有这个原则,当国内的市场基本饱和,必然把自己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今天很多同志以为全球化真正的开始是跟科技有关。全球化的加剧跟科技的确有关,但真正推动全球化的龙头是资本。这一条我们还是要有清晰的认识,因为这对我国的全球化战略考量是非常重要的。资本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一种产品的利润超过100%,一般人就会冒这个风险,如果它的利润超过120%或者200%,人们就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件事。真正全球化的开始跟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应该说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是跟资本主义的形成有关。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应该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次全球化跟后工业社会有关,跟科技有关,科技虽然不是全球化的龙头,但是它可以加剧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号称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但是80年代又是一股小的热潮,所以我们一般都认为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其实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又是一股小的浪潮呢?
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峙基本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比以前加剧。所以我们把60年代到80年代的整个过程笼统称为全球化发展的第二次大浪潮。
全球化会带来什么问题呢?首先全球化带来的是生活交往的全球化。第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的经济融为一体了。当经济一体化的时候,马上又出现另外两个问题,世界政治会出现一体化吗?文化的交往会不会出现一体化呢?我们要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目前我们认可的全球化,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交往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但是我们并不认可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在经济上一种产品在一个国家能够推广,就可以在别的国家推广,所以经济全球化是容易达成的。但是政治是跟政治制度有关,一种政治制度要想在全球广泛推广甚至被接受,难度非常大。美国就有这样的想法,他想把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当成全球的普世制度,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它的难度极大。所以政治全球化不能简单的谈,文化全球化也不能简单下结论。
全球化引发两对矛盾
下面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全球化是一种现象,那它会带来哪些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全球意识和本土意识。有一堆矛盾先出现了,只要是全球化了,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小村落。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我们要维护这个家园,因此大家都应该有全球意识。这是正确的。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我们也首先考虑到全球责任和全球义务。
但是全球意识不等于普世价值。为什么全球意识出现以后还有本土意识的出现呢?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剧了。这样既出现了个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地区的发展。但是三十多年以后,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个新的问题,在交往加剧交流加强的情况之下,资源越多交往能力越强,社会位置越高;资源越少,经济条件越差。十八大以后有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不仅仅是富二代、穷二代的概念,我们现在探讨的问题是利益阶层的固化,而且这个利益阶层的固化,不仅仅是本阶级的利益阶层固化,甚至他的下代、下下代也是利益固化。所以,交流加剧、交往频繁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受益,而往往是强权更受益。
刚才讲的是国内,把视野放在全球基本也是一个道理。全球的交往的确频繁,但是也带来一个情况是,越强的国家受益越大,越弱的国家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一些弱势国家就要坚守本土意识,本国意识,本国利益。由此出现了第一对矛盾,全球意识与本土意识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平等和霸权。交往不是频繁了吗,理论上都有赢的机会,但是全球化的现实告诉我们,真正能赢得是强者。由此在国际社会又带来一个问题,要求平等和推行霸权之间又出现了矛盾。全球化不是只有利没有弊,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认识到其中的利,更要认识到其中的弊。也许对于强大的国家来看,利大于弊,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因为他的资源很强大,军事、经济、文化都很强大,所以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他得到的利绝对比弊要大得多。弱小国家、发展中的国家,也许它的弊更多。这个是我要介绍的第一个问题是全球化。
好多同志可能有这么个印象,一谈全球化就是好事,中国我们加入全球化,加入了世界的很多组织,中国的经济才发展。是,它有利,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中的弊端。虽然中国在国际上不是最弱小的国家,但是跟强大的国家比,我们能得到的资源很少,受到的限制会更多,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全球化。
&文化是软实力
第二个概念文化,谈到文化首先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前院长约瑟夫·奈,约瑟夫·奈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软实力。我们以前都认为文化是一种指导,文化对国家的发展有指导作用。今天文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指导,也是软实力。
中国的《孙子兵法》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靠的就是软实力,所以软实力更多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魅力。硬实力也可能产生软实力,靠经济和军事也能产生软实力。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领导脾气很坏,动不动拍桌子,他靠的是硬实力,因为他有权力。也可以产生软实力,老百姓尊重他是因为怕他,这也是个软实力,但这不是真正的软实力。真正的软实力靠的是思想魅力,靠的是精神力量。
为什么目前中国在国际发展中难度越来越大?是因为中国经济强大了,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你了,这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想韬光养晦也很难了,因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美国有经济学家预测,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还要动不动到处说,我们只韬光养晦恐怕是不行了,该承担的责任,该承担的义务,你必须做了。
但是中国给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感觉是什么?中国就是不差钱,相当多的人看中国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暴发户。我们很有钱,但是精神素质、思想魅力并不够。我记得约瑟夫·奈曾经这样考问过中国的领导,他说中国除了不差钱之外还能给世界提供怎样的软实力,除了有钱之外还有什么能吸引我们?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是软实力,这是我讲文化的第一条。
文化也是硬实力
我要讲文化的第二条是什么呢?文化也是硬实力,文化的硬实力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个概念是我们以往很难意识到的,有的人可能学过哲学,知道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这么讲的,文化是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但是今天文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告诉我们,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物质力量,因为它可以变成强大的文化产业。
很多美国人这么自信地说,我们只要凭“三片”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靠哪三片呢?第一,麦当劳的薯片,第二,好莱坞的大片,第三,英特尔的芯片。英特尔的芯片,麦当劳的薯片和好莱坞的大片跟美国的经济有什么关系呢?薯片是生活方式,好莱坞大片是休闲方式。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是一种文化,当你的生活方法和休闲方法发生变化,文化就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当英国首相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件事,中国大量电视机倾销到英国市场,有一个大臣向撒切尔夫人请示,他说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对英国本土电视机市场产生巨大冲击,问撒切尔夫人要不要采取反倾销的政策。撒切尔夫人听完以后不加思考地说“对于一个只能生产电视机,不能生产电视剧的国家,有什么可怕呢?”也许80年代我们中国人对这句话理解并不深刻,今天再琢磨这句话,它讲得非常深刻。电视机是个物质,当时我们的产品物美价廉,主要是我们的成本低,所以价格比较低,在英国可能会形成一些市场。但在撒切尔夫人来看,这个电视机的购买量肯定是有限的,只要本土电视机质量和性能更好,它不可能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当然,如果电视剧输送到英国,而且对英国很有影响。一旦影响了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认同中国制度、中国精神。
有的同志可能也明白了,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它主要是把核心放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和民主,当然现在它也没放弃,但它慢慢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化产业上,通过对其他国家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改变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对本国制度的认同,加强对西方制度的认同,最后让这个国家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做的梦都是美国梦。大家知道如果年轻人都达到这个效果的话,和平演变是可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么说,文化是硬实力。
我们再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为了方便后面的讲座,我把文化产业的文化叫产业文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占整个中国GDP的比重大概是3.77%。根据国际惯例,当一种产业成为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它有一个要求是这个产业必须占整个GDP的5%。据推测中国有望在2015年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达到5%。那美国呢?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它的GDP的比重是25%,日本2013年的数据是20%,欧盟10%—15%。我们的另一个邻国,韩国,超过10%。这也进一步证明,文化很重要,这就是我讲文化引出的第二个概念,文化产业,文化是硬实力。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只有这样看,才能全面理解今天文化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中央最近几年非常重视智库,美国哈佛大学等高等学府之所以国际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因为它学术上是领先的,而是因为他们对美国政府的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有一个教授叫亨廷顿,亨廷顿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文明的冲突。在文化问题上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然文化可以走向世界,那为什么有文明的冲突呢?亨廷顿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他国家经济可以认同,科技可以认同,一般的生活方式可以认同,比如说可以穿唐装,也可以穿西服,但是有一条很难认同,就是它的信念、信仰,特别是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要彻底改变非常困难。正是因为这个有难度,有的人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要想改变一个民族甚至征服一个民族,首先必须征服他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最关键是信念和信仰。
前段时间有一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海外的华人看完以后热泪盈眶?其实影视也是文化,它已经进入到你的身体内,变成你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了。文化的力量可以进入体内,可以进入灵魂。只有当你再次回味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这种力量难以征服难以抵抗。
美国的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很大,牛仔服和西装都可以被其他国家接受,但是价值文化,特别是根本的信念、信仰很难让其他国家接受。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的基本外貌容易,改变这个国家的人民信念、信仰是十分困难的。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这种文化发挥得好会增强国家凝聚力。
亨廷顿提出一个问题,世界未来的战争必然是由文明的冲突引起的。在他的著作当中,他把世界的文明分成八大文明,他认为对西方文明冲击最大的是中华文明。这个概念是80年代提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美国对中国非常强硬,跟亨廷顿有关。因为亨廷顿预测,对西方文明冲击最大的不是伊斯兰,也不是印度,是中国文化。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跟美国的博弈仍然会继续。
目前在全球化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文化是软实力,第二文化是硬实力,第三文化真正彻底融合。特别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彻底融合有难度,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民族文化之间还可能导致大的碰撞,甚至引发战争的危险。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很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一定要注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逻辑陷阱,因为我们今天很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都是西方的,所以很多人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以后直接翻译,也许管用,但是很多西方的重要概念都有一个陷阱,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陷阱就会整个被它把握过去,整个发展方向就受西方人的宰制。
比如说这两个概念,西方人讲文明就讲冲突,我认为它是逻辑性陷阱。我刚才已经讲过,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要彻底改变的确很难,但并不能得出结论,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必然只有冲突或者战争。对这个问题其实真正最有发言权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有不同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怎么做到文化融合的呢?结合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事实,文化之间的融合很难,但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中国56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能说一点问题没有,但至少我们融合得比较好。所以别掉进西方的陷阱,西方告诉你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只有冲突没有融合,这就是它的陷阱。
我告诉大家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全球化和文化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没有自身的判断,你被别人的判断带过去了,相当于你丧失了话语权,陷入到人家的逻辑陷阱了,我们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跟大家讲这个问题,正确理解一个概念对于我们的判断非常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文化概念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那究竟应该怎么看文化呢?判断不了,结论就是错误的,结论错误没关系,一旦用这个结论去指导工作,那会带来重大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既然如此,三个问题很重要,我把两个概念分析了,下面我就讲三个问题。
全球化和文化的关系
在全球化跟文化的关键问题上,必须讲三个问题:第一,意识形态;第二,民族文化;第三,产业文化,就是文化产业的文化。要了解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这三个概念非常重要。
建构和完善意识形态文化
首先,全球化文化表现为经济、政治和观念统一的整体性文化及意识形态文化。全球化带来的问题非常多,经济有全球化问题,政治有全球化问题,文化有全球化问题,生活和交往也有全球化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全球化和文化的关系呢?要想处理好全球化与文化的关键问题,只有掌握或者建构一种准确的意识形态文化,才可能正确对待全球化与其他领域的关系问题。
对于文化问题,我们要抓整体,抓框架,抓关键因素。面对复杂的全球化进程和多样的文化,建构一种准确的意识形态文化非常重要。全球化是一个客观进程,它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实现普遍交往的主观要求,人有交往的需要。事实上不同民族进行交往的时候,全球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不过真正全球化的过程还是从资本主义开始。我下面引一段马克思的话,这我就不详细解释了,我刚才已经跟大家讲过了,真正的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开始,从资本主义开始算起,它已经经过了两个重要的时期,第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向全球输入它的文化,输入它的资本,输入它的技术,输入它的各种产品,这已经是文化全球化的第一次大的浪潮。全球化的第二次浪潮应该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原因非常简单,不仅资本的发展加剧,最关键这个时期西方国家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信息发展非常迅猛,全球化龙头不是由科技带来的,是资本带来的,但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加剧全球化的浪潮。
现在你就能深刻的体会到全球化最明显的感觉是跟科技有关,只要一个电脑,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明白了,当然跟科技有关。我刚才讲过了,冷战结束对世界全球化过程加强的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分析全球化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看成一种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制度,制度文化就是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最根本涉及的是国家制度,我们必须肯定当前全球化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大,由于资本的制度是不平等的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必然带来的是文化霸权和文化平等的矛盾。
那么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了,全球如果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大家都想利润最大化,不可能建构什么真正的全球文化,只有一种制度才可能让大家公平的对话,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文化问题要解决,它需要靠本民族自身去解决,需要通过对话,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平等和文化对话。如果你要强权,一定要在一个国家推行一种文化,比如非要在伊斯兰推广美国文化,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和冲突。因此真正在全球要建立公平的文化或者文化对话,首先必须在全球建立一种比较公平的社会制度,而这种社会制度,如果以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核心的话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样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它只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最终制度,才可能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问题通过对话去解决。
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目前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衰落呢?其实马克思讲过这么一句话,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建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所以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没有完全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阶段。我们的生产水平低,所以邓小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个理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证明一个问题是什么呢?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所以完全靠制度的力量,让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刚才这个道理是非常困难的。一种合理的东西,真正要把它变成现实力量只是合理还不够,还必须强调世界影响力。
在目前的条件之下,我们真正让世界人民都明白这个道理,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合理的全球化文化恐怕有难度,这个难度不是说我们的制度不合理,关键是我们制度的影响力没有让人们真正体会到。
如何看待目前的世界形势?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把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一个叫时代性质,一个叫时代特征。很多人把时代性质跟时代特征混淆了,目前的时代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冲突。如果详细地讲,目前的时代性质是社会主义逐步战胜资本主义,但是目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是我们的时代性质。用马克思的观念讲,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去解读的话,我们仍然认为目前时代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冲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力量渐渐加强,最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会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句话才说充分反映了我们的时代性质。
时代特征是什么?时代特征是由时代性质决定的,既然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有矛盾,所以有可能会对抗,但是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之间也有互相学习的地方。这就证明也可能一段时间之内和平相处。那么现在我们进一步问,既然今天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有矛盾冲突,那么矛盾冲突的性质是怎么样呢?性质不是革命和严重对抗,而是和平与发展。就像两个冤家在一起,他们肯定有矛盾,而且矛盾是对抗的,但是他不可能天天打仗,他有的时候可以互相停下来,甚至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这个我们叫什么呢?今天的时代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冲突,但今天的时代特征说明这个冲突不是对抗性的,至少今天没表现对抗的一面,表现得更多的是和平与发展。
再次强调这个问题,不要因为今天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就认为我们没有对抗了,应该准确地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时代性质,一个是时代特征。时代性质是由生产力跟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时代特征是由他们的矛盾关系表现的程度决定的。到那一天也许他们还会对抗,那个时候也许再次会出现战争与革命。如果因为今年促进了和平和发展,而否定了今天时代的基本性质,使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矛盾对抗,我觉得这个国家不会走得太远。因此处理全球化文化,无论是处理文化产业,还是处理民族文化,首先要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文化,把这条一定要夯实,没有这个做基础,所有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加强民族文化融合
第二全球化问题必须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特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能力创造的一切,而狭义的文化只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
今天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文化产业上,比如说电影、电视、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文化对所有的物质产品也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说图书、电影、电视跟文化产业有关,那这个文化的作用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杯子、桌子和房子是物质产品,跟文化没关系吗?现在大家越来越发现了,今天所有的产品都跟文化都有关系。只要在杯子有文化的符号,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它就代表了品位和品质,房子也是这样,桌子也是这样。这就证明一个问题是什么,今天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上,对一般的产品都有重大影响。
文化甚至对人体的存在(物质存在、肉体存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流行双眼皮就变成双眼皮,流行高鼻梁就变成高鼻梁。这些都证明什么?社会的审美时尚是文化,它影响了商品的物质存在,甚至已经影响了人体的肉体存在。
目前我们一般把文化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物质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等。
第二类是行为文化,人的行为、生活方法、休闲方法、活动方式都跟文化有关。
第三类是制度文化,各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第四是纯粹精神文化,也是观念形态的文化。以往我们讲文化的时候,只把文化看成是观念形态,其实文化还有其他三面的存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讲观念文化的时候我们也容易犯一个错误,把观念文化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所以一讲文化就讲意识形态,一讲意识形态就讲文化。
观念形态文化的内涵外延远远大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只是观念形态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是核心部分。在文化建设问题的上,高层次的决策者既要懂文化的规律,又要懂意识形态的规律,不要犯一个错误就是一谈文化发展就谈意识形态,一谈意识形态就用文化代替,这都是有问题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涵盖了全部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反映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但作为传统继承下来的文化,还反映在生活世界当中,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这就证明问题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力量远远大于意识形态的内涵。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学习中国梦,中国梦一般都是从鸦片战争谈起,习近平也是这么谈的。我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梦是百年渴望,但是它是千年回想。也就是说对中国梦问题光从近代史解读的话可能还不够,一定要联系到千年的中国历史。大家知道百年渴望跟鸦片战争有关,因为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还是强大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衰败,所以今天我们才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谈复兴至少证明以前辉煌过,我认为讲中国梦,从鸦片战争谈起是最正确的,但是如果从文化讲,仅仅从鸦片战争谈起,不能把中国梦的内涵完全理解透,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盛到衰,今天我们希望中华民族再次复兴,但是它逻辑上有个内涵,既然你希望中华民族再次复兴,证明以前我们曾经辉煌过,事实证明我们也是辉煌过,那么当时辉煌是靠的什么,这个东西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今天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谈中国梦,一定要谈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本书叫《礼记》,当中的一篇《礼运》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小康已经被邓小平用来表征我们今天的社会。但另一个概念,我们今天还需要深化研究大同,研究大同对于今天中国的整体走向非常重要。什么是幸福,不同人对幸福的回答是不同的。不同的民族对于幸福的回答肯定是不同的,因此一个民族要想真正让人民幸福,首先他要知道人民认为的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肯定要追溯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理想。西方人说自由和民主是幸福。但是,对中国来说,有自由有民主就幸福吗?
中国人认为最大的幸福是合家欢乐,幼有所长,老有所依,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然这种幸福感不能带领我们全面小康,但是离开这个内容你问中国人,他肯定不会幸福。幸福跟民族的理想,跟民族的文化有关系。正是因为大同社会提出了这个理想,不管西方人信不信,中国人肯定信,因为中国的这个理想至少塑造了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最早做中国梦的是欧洲人,欧洲大概做了将近500年的中国梦,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大概是从13世纪马可波罗到了中国以后,他在中国待了十多年回去以后写了一个游记叫《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相当多的西方人对中国十分向往。你想想路不拾遗,人际关系非常融洽,经济也富裕,他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世界,是一个人间的天堂。
有人可能知道,对西方思想影响最大的一次运动叫启蒙运动,欧洲的启蒙运动有很多思想家,其中法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叫伏尔泰,伏尔泰专门改编了一个剧本叫《中国孤儿》,原型就是《赵氏孤儿》,他对中国的儒家思想非常钦佩。
我们认为中国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对于西方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了影响完以后,人家的新思想一旦形成了,最后也不崇拜你了,开始侵略中国,这也是个事实,两个事实我们都要尊重。第一西方人首先做了500年的中国梦,从13世纪到18世纪,特别是18世纪上半叶,18世纪西方形成了启蒙运动思想以后,一旦形成自己思想了,就对中国不满意,开始侵略中国。
还有一个数据我也告诉大家,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统计,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GDP一直是世界第一,这个大家知道,1820年离我们今天十分关注的1840年只有20年的时间,不仅如此,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2.3%增长到32.29%。而美国最高时期大概是80年代,还没有中国这么高,然后进一步推测,中国GDP第一次被美国超越,大概是在1895年。1985年对中国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日子,那是甲午战争以后。
两个事实告诉大家,一是中国真的非常辉煌,中国历史上不仅塑造了中国人自己的梦想,也塑造了西方的中国梦想,那时候中国社会和谐,经济也十分强大,这个是事实。但是另一个也是事实,虽然我们过去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却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
这就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传统的中国理想仍有价值,我们今天谈中国梦、中国理想,塑造中国精神,必须至少要追溯大同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但另一条结论是,仅靠传统大同思想中国不可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这个事例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今天中国的建设和中国梦想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同时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
最近我们中央领导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离开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抽象地问他幸福,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幸福感。我们今天要学习西方的高科技和先进理论,但是完全按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去建构中国人的幸福,我相信是不可能的。
你要帮助西方的老人拎箱子,他对你很有看法,但对中国人来说,甭说60多岁, 40多岁也愿意你帮他拎,他很高兴。中国人的理解是,别人尊重我,我有价值,而西方人认为,你帮我拎东西,证明你看不起我,认为我不行了,这跟文化有关。所以今天我通过这段话的回答,事实上也是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今天中国国际形象要树立,需要加强软实力、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建设,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能够给我们今天提供很多重要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理想的资源。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防止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过分强化中国文化。甚至把中国文化当成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已经把文化当成意识形态了,肯定是失败的。你把中国文化说的过头了,把中国文化的作用强调的太大,人家马上给你有力一击,你说中国文化这么好这么强大,为什么中国的大门还被西方列强打开了。过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现在的影响越来越大,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
在学术界有人已经提出了,中国未来的政治理念必须以儒家的“伦”为最高政治理念。儒家不仅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有帮助,甚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很有帮助。那现在我们要问问题了,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的思想来建构中国政治,最终导致的肯定是等级分化。这并不是我们的最高追求,它不可能带来老百姓生活的根本改变,因此无法拯救中国。
第二种情形是过分否定传统。充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否定传统文化。在目前国际社会发展当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有一种国际现象叫意识形态冲突渐渐淡化,但是淡化并不意味着终结。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或者过分重视传统文化,最后都不会有正确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应积极倡导并努力建设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既反对文化霸权,也反对文化恐怖主义,把文化问题的解决引向正常的对话轨道上,促成合理的世界文化对话机制。
如果一个国家用强权去侵犯别的国家的文化,甚至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强行推给其他国家,最后只能导致国际冲突加剧。所以我们的意思是中国应该利用好传统文化,促成世界秩序的建构,通过中国文化的“和谐”,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产业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第三,全球化文化必须考虑到产业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既然文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那现在我们也问一问,文化产业的发展靠什么呢?文化产业的发展肯定要靠文化资源,有很好文化资源的民族就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但是光有文化资源是不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两个保证,第一高科技的保证,第二强大的资本做支撑。有了文化资源,又有了高科技保证,再有强大的资本资源,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有可能会发展。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目前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所以中国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美国才有几百年历史,美国的文化资源是非常贫瘠的,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强大的国家,那为什么这样呢?虽然美国它没有那么多的文化资源,但是因为它有高科技,它有强大的资本支撑,它可以通过这些东西,吸收、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
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是美国的;花木兰是中国的,但电影《花木兰》是美国的。这就告诉你一个什么问题,强大的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跟经济、资本、科技结合,特别是这个文化资源在整合的时候没有世界眼光,文化资源不可能走向国际,更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链。如果你了解美国文化你会发现,美国虽然文化资源很少,但是美国具有非常强大的吸纳别国文化资源并且进行加工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要把传统的文化资源变成强大的文化力量,需要考虑到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必须用世界人的思路创造发展。
所以这个地方我对文化产业也做了这么样的分析,产业文化,也就是文化产业,因为我这个地方的中心不是讲产业,所以把它调过来。
产业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出现需要这样两个条件,一是科技的发展,在短时间内把知识、资金变成物资财富,并且可以大批复制和生产。第二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需要精神和文化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产业文化才能壮大。
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起步发展比较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文化产业在一个国家真正要发生重大影响,必须是这个国家已经到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科技水平很高,文化创新很强,电影电视都拍得非常好,图书也很好,并不代表国家的文化产业非常壮大,文化产业的壮大一个跟它的生产有关,另一个跟它的消费有关。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曾经讲过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接下来是交往需要,再下来才出现被尊重的需要,最高阶段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文化产品真正要壮大,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强化创造力,又要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
从产业文化的发展来看,它虽然是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事实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而是按照经济规律去生产的,它是按照商品生产和发展规律来培养人们的文化需要,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并以此指导扩大再生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文化产业的重心不是文化,是产业。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控制并垄断了全球产业文化的发展,他们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他们有雄厚的资本,精美的产品包装,更因为他们有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广泛接纳世界不同文化精髓的能力。美国人有个特点,再怎么吸收别的民族的文化,都把它变成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别的国家的文化,而且最终目标不是为别的国家服务,而是为本土服务。
前几年有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好像在中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一部电影叫《2012》,当时可能有人看过,很多中国人看完以后非常激动,因为最后拯救世界的是中国人。但是另外还有一本书,可能很多人没看到,它叫《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人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很畅销。这本书的作者说标题很重要,必须要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他们首先开始翻阅这本书。意思就是我这本书要想畅销,中国的人口很大,我就必须卖中国人好,他一定会买我这本书。
西方人在创造文化产品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可以利用你的心理,利用你的文化,为自己国家文化服务,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我们在世界文化,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考虑问题不是怎么对抗美国文化,而是在提炼中国精神的基础之上,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和未来,逐步壮大我们的文化产业。中国的产业文化要壮大,首先要提炼适合民族精神,适合世界潮流的中国意识、中国精神,充分吸纳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
最后简单做个总结,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问题很多,但总结起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三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一意识形态,第二民族文化,第三产业文化,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我给它取个名字,中国文化发展建构,一体两翼的文化发展格局。大家知道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跟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是不同的,跟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不同的。这就告诉你问题是什么,你用抓意识形态的方法去抓民族文化肯定不行,你用抓意识形态的方法去发展文化产业肯定也不行。那么究竟怎么才能把这个格局布好?
这就要建立一个立体格局。一体两翼,当前中国存在各种文化因素,有现代,也有前现代、后现代;有主流意识形态,也有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有精英文化,也有大众文化。这些并存的因素不能用单一思维去解决,必须分层思考,综合分析,分块解决。在众多的文化当中,我们认为这三者非常关键,即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民族文化和产业文化,在目前全球化文化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三种文化,抓全球化与文化发展问题,就必须要抓住这三条,他们的关系只能是一体两翼,其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是主体,是根本,民族文化和产业文化是身体的两个翅膀,两翼。
这就告诉大家一个问题是“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意识形态文化一旦出了问题,其他问题都没法解决。但是意识形态问题解决了,并不代表民族文化问题和产业文化问题做好了,还要服从它的独特规律。只有解决好第一个层次问题,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才能很好解决。
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在一体两翼的思路之下,运用统一辩证的思维解决他们的关系,需要聚合重合地带。这三种文化肯定有交叉的地方,这个交叉的地方是我们主要发力的地方。这个地方发了力,主流意识形态就加强了,民族文化的建构也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离散两翼边缘地带,就是危险的地方。过分发展民族文化,片面理解民族文化,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目前我们重视民族文化是对的,可以重塑中国精神,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聚合中国人的理想,建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但是过分强调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滥用或片面使用,最后也是非常不利的格局。全球化文化发展任务非常艰巨,路径也非常多,需要统筹思维,辩证思想,才可能清晰地解决。
馆藏&9412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体两翼经营格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