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委托理财型受贿怎么工伤认定委托书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法院对委托理财型受贿怎么认定
导读: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我国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是此类犯罪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就受贿犯罪来说,犯罪分子为了掩饰自己的受贿事实,采取了多种方式,而以委托理财的方式掩盖受贿事实正是其中一种。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修订)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四、关于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受贿数额,前一情形,以“收益”额计算;后一情形,以“收益”额与出资应得收益额的差额计算。相关案例1.请托人将钱款存入自己股票账户供国家工作人员配偶炒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构成受贿罪——徐国健受贿案案例要旨:国家工作人员之妻与他人商定以他人的名字到证券公司开户,他人将钱存入股票账户送给其炒股,对此国家工作人员明知且默许,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在此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妻未实际出资而使股票亏损数额较大的,构成受贿罪。案号:(2005)厦刑初字第219号审理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来源:《人民司法·案例》2007年第12期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借贷形式收取高额利息,构成受贿罪——张永斌受贿案案例要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后,以借贷形式收取高利息的行为属于委托理财型受贿的非典型变异形式,其行为构成受贿罪。案号:(2010)通中刑二初字第1号审理法院:省市中级人民法院来源:《中国审判案例要览》3.未出资而委托他人购买股票获利的,构成受贿罪——梁晓琦受贿案案例要旨:收受无具体金额的会员卡及未出资而委托他人购买股票获利应当认定为受贿。审理法院:市高级人民法院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2辑》专家观点1.国家工作人员委托他人理财,合同中约定国家工作人员收取保底收益或者不承担亏损责任行为的定性需要研究的是,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委托他人理财,合同中约定国家工作人员收取保底收益或者不承担亏损责任,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认定为受贿?我们认为,对此需要慎重处理。证券期货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经营活动,不可能只盈不亏;保底条款违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将投资风险全部转移给受托方,不仅不能产生真正的激励和制约,而且只会助长非理性或者非法的行为产生。我国的证券、期货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均规定,证券、期货公司不可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期货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期货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从事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得向客户承诺投资收益以及与客户约定分享投资收益或者分担投资损失等等。所以,当事人约定保底条款违反了证券、期货等金融法律、法规的,应认定无效。但是,另外,合同中约定收取保底收益或者不承担亏损责任,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非正规的委托理财合同中,均设立有要求受托人保值增值的保底条款,并约定赢利超出部分由双方共同分享。尽管这种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不能由此认为国家工作人员基于该合同收受收益就是受贿,因为判断是否受贿,核心在于这种行为是否权钱交易。实际上,当事人收受这种保底收益是基于市场的通行做法,而不是基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当然,如果这种保底收益的前提是没有实际出资,或者这种收益明显高于市场通行的应得收益的,且委托人确实具有利用职务便利为受托人谋取利益的情形,则应依法认定为受贿行为。(摘自《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第5版)(下册)》,王作富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出版)2.委托理财型受贿中未实际出资与实际出资的认定《办理受贿案件适用意见》第4条规定,“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处”。其中,“未实际出资”是认定“获取‘收益’”的前提;而“实际出资”则是“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前提。笔者认为,要准确界定“未实际出资”与“实际出资”的内涵,应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未实际出资”不同于“虚假出资”。有学者认为,根据《刑法》第159条的规定,虚假出资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这里的“虚假出资”,显然是对“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这些行为性质的概括,而不是与这些行为并列的另一种独立的虚假出资行为。但笔者认为,如此界定“虚假出资”的内涵范围过于狭窄。笔者赞同以下的界定观点。所谓“虚假出资”,是指股东表面上出资而实际未出资。其本质特征之一是股东设立公司时为了应付验资,未实际出资也未能证明验资后将款项转入公司账户,公司未实际使用出资款项进行经营的行为。其本质特征是股东未支付相应对价而取得公司股权。在实践中,虚假出资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以无实际现金或高于实际现金的虚假的银行进账单、对账单骗取验资报告,从而获得公司登记;二是以虚假的实物投资手续骗取验资报告,从而获得公司登记;三是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但未办理财产转移手续;四是股东设立公司时,为了应付验资,将款项短期转入公司账户后又立即转出,公司未实际使用该款项进行经营;五是未对投入的净资产进行审计,仅以投资者提供的少记负债高估资产的会计报表验资。第二,“未实际出资”与“实际出资”相反,界定为“未实际出资”就等于界定了“实际出资”;而界定为“实际出资”也就等于界定了“未实际出资”。在实践中,国家工作人员向受托人支付资金是否都属于“实际出资”,应该根据具体情形加以区分。对于受托人实际将该笔资金用于某种理财活动(如购买金融机构销售的基金产品)的情况,属于“实际出资”,这点没有疑问。但是国家工作人员虽然表面上向受托人支付了一定的资金,而该笔资金并未被实际运用于真实“理财活动”的,则不应被认定为“实际出资”。例如,有的国家工作人员支付资金时,已经与受托人约定了固定回报率或者回报数额,这种情况属于双方事先就固定了法律后果,不属于委托关系,因而不是“实际出资”。又如,有的国家工作人员支付资金时,虽未与受托人约定固定收益率或回报数额,但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掩人耳目,便于收取受托人给予的财物,这种情况显然也不属于“实际出资”。延伸阅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读完文章还有法律疑惑?马上
最新相关知识
相关法律聚焦
地区找律师
热门文章推荐
热门法律专题
自媒体文章
吉安在线律师
400-400-400-
专业权威律师在线解答
专业律师优质解答于某委托理财型受贿案例分析--《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于某委托理财型受贿案例分析
【摘要】:当前,贿赂犯罪已成为困扰我国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型受贿犯罪的出现更是给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诸多难题。本文通过选取一个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的新型受贿犯罪形式——委托理财型受贿,着重分析了在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条中尚未明确规定的情况,笔者对此阐述自己的浅见,希望对今后解决此类受贿案件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参考。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主要案情。被告人于某在担任某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期间曾对甲公司给予过便利和照顾,此后先后两次以委托投资的名义,交给甲公司负责人唐某及分公司负责人王某共1000000元人民币作为投资款,要求每年给予40%的高额回报,1997年至2003年期间,于某领取所谓回报款共计1700000元。
第二部分归纳了案件争议观点与争议焦点。争议焦点主要有三个:第一,为他人谋利后提供资金给他人要求他人给与保底高收益回报行为的法律性质?第二,要求职务行为受益人给予投资收益但不知他人未将其资金用于投资收取投资收益是否具有受贿故意?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之后收受他人好处是否具有受贿故意?第三,名以投资实以借贷形式受贿的数额如何认定?
第三部分是对本案争议焦点的法理分析。主要分析了双方行为性质是属于一般民事意义上的委托理财或民间借贷还是以委托理财名义收受贿赂、以借贷名义收受贿赂;通过分析受贿罪主观方面内容和认定方法,解决如何具体认定于某受贿的主观故意问题;通过分析“应得收益”和“明显高于”的标准来认定于某的受贿数额。
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通过运用理论与案件相结合的方式说明了:于某的行为性质既不属于民事意义上的委托理财,也不属于民间借贷,而是在其掩饰下的“权钱交易”受贿行为;于某主观上存在受贿的故意;受贿数额为700000元扣除同期银行贷款利息部分。因此,本案中于某受贿罪罪名成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D924.392【目录】:
内容摘要6-8Abstract8-12引言12-13一.案情介绍13-17 (一) 案由13 (二) 案情13-17二.案件争议观点及焦点17-21 (一) 争议观点17-20 (二) 争议焦点20-21三.对案件争议的法理分析21-53 (一) 为他人谋利后提供资金给他人要求其给与保底高收益回报行为的法律性质21-33 (二) 关于受贿主观方面的分析33-43 (三) 关于受贿数额的分析43-53四. 本案的结论53-54参考文献54-59致谢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文胜;;[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刘宪权;陈健;;[J];法学杂志;2009年06期
薛进展;谢杰;;[J];法学;2007年10期
宋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朱兴旺;章晓耿;;[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张安民;;[J];中国检察官;2007年05期
陈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杨坤;;[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周骏如;崔晓丽;;[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郑高键;谢杰;;[J];中州学刊;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忠志;[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蒋利霞;[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孙鹏程;[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陈玲;[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熊莉;[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龙朝阳;[D];贵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温文治,陈洪兵;[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梅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李凌;;[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贾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龚红卫;;[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刘忠;;[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张群;;[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张群;;[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董兴佩;;[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光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刘俏;;[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党惠娟;;[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熊姝丹;;[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毛元学;;[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陈勇;;[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樊鹏;;[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汪习根;;[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占云发;叶蕾;;[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方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子良;[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长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陈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刘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周旋;[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刘汉霞;[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晓欧;[D];吉林大学;2011年
白云飞;[D];吉林大学;2011年
李林;[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忠志;[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崔海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彭慧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刘婷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张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马朗;[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仇晓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刘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汪菁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兵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晓武;[J];北方经济;2004年09期
,张承惠;[J];银行家;2003年06期
张瑶;;[J];财会通讯;2009年14期
王国实,王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1期
刘正锋;[J];当代法学;2003年09期
单民;周洪波;;[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张瑞强;[J];法律适用;2004年09期
郑侠;[J];法学杂志;2005年01期
李文胜;;[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孔德琴;[J];法学评论;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一欣;;[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重庆市綦江县检察院
夏思扬;[N];检察日报;2007年
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
张玉娟;[N];检察日报;2007年
张 雪;[N];人民法院报;2004年
朱一飞;[N];人民法院报;2005年
最高人民法院
刘为波;[N];人民法院报;2007年
孙平;[N];上海金融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黎晓光;[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鹏程;[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于永峰;[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唐宇明;[D];苏州大学;2005年
刘凡;[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陈健;[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0期
郭霓;;[J];金融法苑;2005年10期
史殿美;任美群;;[J];人民司法;2007年15期
廖凡;;[J];金融法苑;2003年04期
胡敏;;[J];卓越理财;2005年07期
陆忠行;冯威;;[J];金融法苑;2005年10期
陆晓妹;郑伟明;;[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陈林;;[J];人民司法;2009年19期
颜火开;王文忠;;[J];人民司法;2008年19期
赵静;张又明;;[J];法庭内外;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一欣;;[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周书民;;[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杨光;;[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柴志华;;[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陈平;;[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毛海栋;;[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李自然;杨如彦;;[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蒋永辉;;[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系课题组;胡云祥;;[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朱宇;[N];中国证券报;2006年
石海平;[N];证券日报;2004年
席玮雄;[N];金融时报;2004年
张留兵;[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
谢杰?殷凯桦;[N];检察日报;2007年
曾凡华;[N];中国商报;2002年
龙河;[N];中国财经报;2005年
谷夫子;[N];证券日报;2003年
;[N];医药经济报;2004年
沈正欣;[N];国际金融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叙华;[D];复旦大学;2006年
张炳雷;[D];吉林大学;2006年
符蓉;[D];四川大学;2007年
陈荣杰;[D];清华大学;2007年
郭平宜;[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徐琳琪;[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徐永新;[D];清华大学;2009年
雷丽清;[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洋;[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樊朝婧;[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蒋利霞;[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陈忠志;[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颖;[D];内蒙古大学;2011年
张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冯慧君;[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袁坤;[D];兰州大学;2010年
王兴君;[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谢坤;[D];兰州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伤认定委托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