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停滞 宅文化要如何走出停滞

英报:日本经济停滞显示世界经济尚未走出险境_新华财经_新华网
 您的位置:
英报:日本经济停滞显示世界经济尚未走出险境
日 08:44: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英国《独立报》日前刊登斯蒂芬?金的一篇文章,文章认为,日本停滞的经济警告我们,我们尚未脱离险境。
&&&&许多年前,斯蒂芬?金专门负责报道日本经济。他在文章中说,1990年,对日本经济最大的担忧是通货膨胀。尽管日本股市已开始了下跌的漫漫长路,投资者以为此前的过热会导致价格大涨。毕竟,这个经济体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日复一日,更高的通胀无疑不可避免。
&&&&一年后,通胀在一个不高的水平达到顶点。经济在走软,不久,日本银行开始降息。当时,斯蒂芬?金自信地预测日本经济增长将会复苏,认为货币政策会起作用。但他错了。利率一降再降,但日本经济没有多大起色。股价时不时出现反弹,有时反弹幅度还很大,但却无济于事。经济完全迷了路,堆积如山的债务、陷于困境的银行体系以及持续下跌的地价制约了它的发展。
&&&&文章认为,日本陷入了真正的大麻烦。它的问题是“资产负债表收缩”,公司努力偿还债务导致了需求下降、增长减速、利润萎缩、坏账、银行虚弱无力以及股价下滑。这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凯恩斯“节约悖论”。他的理论很简单:要是人人都想多存钱―――或者偿还债务―――需求缩减的幅度可能足以使收入下降,导致所有人存的钱实际都减少了。
&&&&文章写道,随着2010年的推进,我们将看到美国、英国以及西欧部分国家是否也会遭遇跟日本类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景还不错。跟日本人不同,大西洋两岸的决策者都迅速制订了刺激计划,以免金融危机扩散得太广。利率很快下降,还采取了所谓的非常规措施(包括动用印钞机),政府大肆借贷,那架式仿佛是过了今天就没有明天。
(责任编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相关报道日本经济接近停滞 安倍政策再遭质疑
原标题:财经观察:经济接近停滞 安倍政策再遭质疑
新华社东京8月16日专电(记者钱铮 许缘)日本内阁府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仅增长0.05%,按年率计算增长0.2%,增幅均低于预期。疲弱经济数据让早已备受诟病的“安倍经济学”再遭质疑。
当季日本经济滑向零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和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和企业设备投资形成重压,出口和设备投资双双下降。数据显示,由于船舶和钢铁制品出口低迷,日本出口环比下降1.5%。投资方面,由于机床等投资减少,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环比下降0.4%。占日本GDP比重约60%的个人消费支出环比仅增长0.2%。
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新家义贵指出,出口和设备投资双双下降令人担忧。同时个人消费增长也很有限,而且难以持续增长,可以说日本经济已经失去了牵引的火车头。
多数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第三季度日本经济也难见明显起色,按年率计算增速将在0至1%之间。
安倍政府2012年底推出以超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和结构改革为三大支柱的经济政策,即所谓“安倍经济学”,其中的货币政策最为引人注目。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促使日元贬值,改善企业业绩并吸引海外资金流入。企业业绩改善有助于加大投资,就业和薪酬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带动个人消费。而对于真正能带领日本经济在中长期走出困境的结构改革,安倍政府却迄今没有着力推动。这使得日本经济非常容易受到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
目前日元对美元汇率已经从年初的120比1升至101比1,令包括支柱产业汽车业在内的日本出口型企业苦不堪言。日元升值拉低企业业绩,使企业信心进一步恶化,投资更为谨慎。二季度日本企业设备投资已连续第二个季度负增长。
为重启“安倍经济学”,日本政府本月初通过了总规模为28.1万亿日元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意在投资基础设施和改善公共服务,并期待借此将日本经济拉出通货紧缩泥潭。
但不少专家对刺激政策的效果持怀疑态度。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南武志认为,这一计划以公共项目为主要内容,预计将会导致建筑行业订单积压以及建材和人工费用上涨,其效果未必如预期,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将有限。
舆论普遍认为,目前日本经济迫切需要的是结构改革。《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有必要尽快制定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革的具体措施。《每日新闻》刊文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支撑眼前的景气,而是要耐心实施能使日本经济步入长期增长轨道的政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日本式量化宽松将走向何方
  书名:《日本式量化宽松将走向何方》
  作者:[日]片冈刚士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内容简介
  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指的是安倍政府第二次上台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激进经济政策,其核心是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唤醒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该政策的目的旨在盘活日本的股票市场与汇率市场。而起激进的金融政策则因会造成利率上升以及通货膨胀而为日本国内所诟病。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一套组合拳既有令人期待的一面,也有令人深感不安的一面,在这样纷杂的现状中,应当如何评价安倍经济学呢?本书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角度,详细地剖析了安倍经济政策的来龙去脉以及利弊。
  作者简介
  片冈刚士(Kataoka Goushi)
  1972年生于爱知县。庆应大学研究生院商学研究科计量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修了。三菱UFJ研究咨询公司(MURC)经济?社会政策部主任研究员。专业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著有《日本"失去的20年"--D摆脱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藤原书店、2010、第四届河上肇奖获奖作品)、《再问日元将走向何方--从实证、历史角度审视日本经济》(筑摩新书、2012年)。
  序言:安倍经济的冲击 民众激烈反对下的民自两党政权更迭
  在日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获得294席,公明党获得31席,而民主党仅获57席。自公两党所获议席总数为325席,超过了320席,即被参议院否决的法案要在众议院再次获得通过时所需要的议席数,可谓是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再来看看比例代表选举中的得票率。自民党的得票率是27.6%,与上次(2009年众议院选举)26.7%的得票率相比有小幅增加,但民主党的得票率从43.6%大幅下降到了16%。由此可见,不是民众积极支持自民党,而是民众对民主党的激烈反对才使得自民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此外,民主党的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区的得票率同时跌破60%,这是民主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最低的投票率,也对选举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什么民众会如此激烈地反对民主党呢?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民主党没有兑现在2009年8月众议院选举中做出的竞选承诺,反而积极推行在当时承诺中没有提到的其他改革。
  例如,民主党在竞选中承诺发放儿童补贴,以各种形式进行收入再分配,而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充足的财政来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日本经济苦于通货紧缩,要开辟财政来源,就必须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实现经济的稳定及增长。然而民主党政权未能很好地做到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点。
  当然,这其中要考虑到“3?11”东日本大地震等意外因素的影响。然而,民主党政权未能充分利用灾后重建中的需求激活经济,也未能对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采取有效措施,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民主党政权未能通过推行预算项目甄别来确保最初设想的充足的财政来源,同时又面对必须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和灾后重建工作等局面,最后选择的是推行在竞选承诺中并未提到的增税政策。
  这意味着民主党政权不仅没有将日本经济做成更大的“蛋糕”,而且还意图将现有的蛋糕进行阶层间的收入再分配,这必然会产生摩擦。再者,参众两院的“扭曲国会”现象也使得政策难以按照预期推行,由此导致了本次政权更迭。
  支撑安倍经济的3支利箭在日举行的民自两党党首讨论中,时任首相的首度提及解散众议院,引起日本政坛一片哗然。
  就在此次党首讨论前不久,在日所举行的自民党党首选举中,刚刚重返党首宝座。不过在第1轮投票中,安倍获得的地方票数远不及石破茂,仅居第二。在国会议员的决胜轮投票中安倍才最终胜出,夺回了宝座。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倍绝非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
  2006年9月,安倍在延续小泉纯一郎政权的形式下曾第1次组成安倍内阁,第1次安倍内阁提出“开放的保守主义”,推行以3%的实际GDP增长率为目标的增长战略。然而,由于该战略未能提出具体政策以解决小泉政权遗留下来的通货紧缩问题,加上阁僚丑闻频出,使得安倍内阁在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滑铁卢,再加上身体状况欠佳,安倍无奈选择了辞职。
  为重回首相宝座,安倍在众议院大选中打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王牌”,即摆脱通货紧缩的金融政策。安倍表示“将推行全新意义上的金融政策”,并宣称“将修改《日本银行法》列入讨论议程”。这是过去日本首相前所未有的发言,也使得当时日元迅速贬值,股价急剧上涨。
  日至本书执笔(2013年3月中旬)期间的外汇和股价动向显示,美元兑日元汇率贬值约20%,日经平均股指上涨约30%。
  现如今,我们所谓的“安倍经济”,尤其是安倍经济所内含的三大经济政策,即“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战略,不仅为股市和汇市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与对未来的期待。
  但是众所周知,面对安倍经济,我们也会听到很多担忧的声音。
  对于“大胆的”金融政策,人们担心其会带来长期利率的暴涨以及过度的通货膨胀,提薪最终将无法惠及全民。而对于“灵活的”财政政策,有人担忧这种无视日本严峻的财政状况而动用巨额财政的做法可能会导致财政秩序被扰乱,也有人担心政府会无视经济动向而强行采取提高消费税税率的政策。对于“刺激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战略,则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会成为滋生特定产业的既得利益的温床。
  在这些期待与担忧交织的声音中,本书将针对安倍经济3支利箭的现状及今后的走向进行探讨。
  具体来说,在金融政策方面,将探讨如何看待“2%的物价稳定目标”“政府和央行的共同声明”以及“新任央行领导层”等,并分析“大胆的”金融政策在今后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
  在“灵活的”财政政策方面,将探讨如何看待2012年度补充预算的效果以及定于2014年4月起实施的消费税上调。此外,日本面临少子老龄化和庞大财政赤字的挑战,政府在确保财政稳固健全的同时如何施政才能符合民心所向,也是本书要考察的问题之一。
  在“刺激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战略方面,如何评价当前即将推行的政策,哪一种经济增长战略更加合理有效,这些都是本书即将探讨的问题。
  从3个时间维度思考日本经济无视日本经济的现状,就无法讨论安倍经济的意义和未来走向。众所周知,1990年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历了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漫长的经济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物价上涨率始终保持连续下降,即处于持续通货紧缩状态。
  算起来,日本的 “90后”是在从未感受到“经济繁荣”的情况下迎来了他们的20岁成人礼。在如此漫长的经济停滞中,日本曾面临各种各样的局面。本书后面也将提到,2002年到2008年2月期间,日本曾经历了一次被称为“伊邪那美景气”的经济缓步复苏时期。但实际上这次缓步的复苏也受到了同期通货紧缩的影响。正是由于无法摆脱通货紧缩,日本经济再次恶化,而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则使日本陷入了比危机发源地的欧美各国更加严重的经济停滞状态。
  即使如此,日本经济还是自2009年3月起迎来了缓慢回暖。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日的东日本大地震。“3?11”地震使遭受长达20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日本雪上加霜,大面积地区受灾、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供电不足以及企业商品供应链也因受灾出现中断等问题,都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打击。
  这一年,与地震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出现的,还有前所未有的日元大幅度升值,或者说是日元暴涨。正如笔者在另一本书中所写,日元升值给整个日本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曾有预测认为,震后基础设施的损毁将会造成生产能力的降低,并进一步导致通货膨胀。这种预测与进展缓慢的灾后重建工作互相作用,使得日元暴涨,阻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日元升值指的是与外国货币相比日元价值上升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相对于产品及服务而言日元价值持续走高的现象。因此如果对通货紧缩放任不管,日元升值风险就会增加。
  也就是说,如果脱离“失去的20年”,即脱离物价上涨率持续走低的漫长经济停滞期这一背景来思考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课题,那么一切将失去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下,政治是否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对于这个疑问,恐怕很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2009年9月经历了政权更迭后成立的民主党政权最大的问题在于,面临堆积如山的课题,缺乏促进共识及决定政策的能力,或者说缺乏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其原因包括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现象”使得内阁难以通过各项法案、徒有虚名的“政治主导”造成政策制定的迟缓以及民主党内部缺乏共识等。
  而“3-11”大地震带来的沉重打击,将日本这个国家的各种问题展现在世人面前。东京大学的御厨贵教授表示,“3?11”大地震可能长期并且极大地改变日本人基本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灾后”比“战后”一词具有更重要的时代性的意义。
  “3-11”大地震首先是一场天灾,它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它也是一场“人祸”,面对地震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严重事故,东京电力公司和政府应对不力,灾后重建迟迟没有进展,也凸显了这一问题。
  正如作家大野更纱在《我,不绝望》3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代日本社会,那就是“难以生存的社会”。这种“难以生存”的感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来源于与过去或与他人比较时所产生的相对感受。这也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迷惘有关。“难以生存的社会”映射出人们对“容易生存的社会”的期待,正是两者的反差造成了整个日本社会的闭塞氛围。
  这种“难以生存”的环境,也可从自杀者的数量上得到验证。虽然2012年日本的自杀人数终于减少到2万,但在此之前的13年间,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都突破3万。1998年的自杀人数与前一年相比更是增加了35%。在超过3万人选择自杀这一现象的背后,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男性自杀人数的增加不容忽视。这当中的原因有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日本“二战”后第一代婴儿潮人口已步入50~60岁,迎来了退休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自杀率已经超过了婴儿潮一代年轻时期的自杀率。
  “仓廪实而知礼节”,生存首先需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经济环境对生存有很大的影响。1998年日本自杀人数猛增,在那之后日本也依旧保持较高的自杀率,与之并行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持续与自杀人数的增加,两者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伴随着通货紧缩而日益攀高的失业率以及非正式员工的增加,都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漫长的经济停滞对日本社会的“难以生存”和闭塞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要想改变现状将日本变为“容易生存”的社会,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一直持续的经济停滞状态。
  现在的问题就是日本能否摆脱长期的经济停滞?即能否走出“失去的20年”?要了解“失去的20年”是什么,首先必须了解日本过去的经济状况。而要判断日本是否能走出“失去的20年”,则需要我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考虑到诸如财政崩溃的可能性、少子老龄化等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
  本书将立足于以上视角,考察日本经济的“过去”与“未来”,以期全方位地把握日本经济的“现在”,深入探究安倍经济。
  经济停滞既非天灾也非天命“现在的状况并非单纯取决于过去的条件,也不是基于人们对未来的梦想而自动形成的,是我们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描绘着未来的蓝图,孜孜不倦地创造和构建而成的。”
  这是摘自下村治《日本经济增长论》4中的一节。下村作为经济学家,因成功预测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为人们所熟知。当时,首相池田勇人提出日本经济将以年增长率10%的速度增长,国民收入将翻一番,这一言论遭到了人们的严重质疑。然而在不绝于耳的质疑声中,下村指出“高速增长会成为现实”。事实证明在那之后日本经济的确实现了高速发展。
  笔者认为在今天对下村的这段话尤其有必要认真地重新进行思考。我个人也同样认为,现在的状况并不是基于过去的条件自然确立的,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现有的力量去改写。至于未来,也未必和我们现在设想的完全一样。
  虽然出现了日元贬值和股价上升这样的利好因素,但现在的日本经济仍然深陷泥潭中。更雪上加霜的是,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重创仍然存在。放眼未来,还要担心少子老龄化造成的经济增长乏力、社会保障费用增加、财政恶化等问题。假如我们单纯按照“现阶段的设想”,即经济停滞将进一步加深去推论未来,那么日本的未来将陷入一片悲观。
  但是反过来说,若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就没有必要对未来持过度悲观的态度。如果经济停滞的原因并非由于日本经济增长乏力,而是缘于过去经济政策的失败,并且如果能改变现有的经济政策,日本就能发挥出原本所具备的经济增长能力,也能多少改变众多有识之士的悲观预期。
  下村说“我们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描绘着未来的蓝图,孜孜不倦地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必须冷静地分析过去的动向,找到失败的原因,正确地评价将来的各种可能性。
  很多人持有悲观论,认为日本经济已经不可能实现再次增长。尤其当现在股价上升和日元贬值等有利因素正在逐步显现时,这种观点反而更加甚嚣尘上。
  然而,一旦悲观论变成现实,真正受到影响的不是这些用预言口吻鼓吹悲观论的分析家,而是过着普通生活的(,)。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现状,防止悲观论变成现实。要摆脱悲观论,尽可能积极地想办法,推动事物朝有利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乐观。但无论怎样,光嘴上说“做不到”“不行”,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因此现在,特别是在考虑经济政策的时候,要积极地相信我们能做到,要认真地思考如何才能让整个日本(而不是一部分人)变得更加富裕,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当今的潮流推动日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读书精品推荐
特色: 品牌: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亚太]日本央行:日本经济增长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全景财经快讯_全景网
[亚太]日本央行:日本经济增长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发布时间:
关注我们:
&&&&全景网3月14日讯&&日本央行周三发布月度经济评估报告称,尽管出现加速迹象,但日本经济增长整体上仍然保持停滞状态。&&&&报告指出工业产出、私营领域投资开始出现增长可能加速的迹象,预计未来经济可以恢复到温和复苏的轨道上。&&&&日本央行认为,世界经济仍然没有走出增速放缓阶段。(全景网/何碧玉)
  特别提示:了解更多财经资讯,免费领用!7×24小时提供独家、及时、便捷的财经资讯,手机用户必备的财经掌上宝典!  下载地址:[][][]
  声明:此栏目文章为全景网原创资讯,全景网拥有完整版权,未经全景网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经全景网授权转载的,必须正确标注来源和作者。侵权必究。转载联系电话:9,邮件:
文档附件:
&我要发表评论
会员代号:
用户密码:
匿名发表:
? (03-14 12:39)
? (03-14 09:13)
? (03-14 09:18)
? (03-14 10:25)
? (03-14 06:08)
? (03-14 06:08)
? (03-13 14:37)
? (03-13 08:56)
? (03-12 14:56)
? (03-12 08:40)
全景网特色内容
&48小时博客热贴英报:日本经济停滞显示世界经济尚未走出险境_新华财经_新华网
 您的位置:
英报:日本经济停滞显示世界经济尚未走出险境
日 08:44: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这一切都是不错的、明智的凯恩斯主义做法。但是,同样也有坏消息。到目前为止,西方世界这场危机的规模远远超过日本通货紧缩的初期。日本这些年来遭受了相当多的批评,但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问题刚开始显现时,经济活动并没有崩溃。更重要的是,尽管最近几个季度采取了那么多凯恩斯主义的措施,西方的家庭和公司的表现却越来越跟当年东京的家庭和公司没什么两样。
&&&&凯恩斯式刺激计划是以如下观点为依据的:如果听任其自行发展,市场经济可能会导致失业率持续停留在高位,因为需求不够。假如能够提振需求,失业就可减少。提振需求的机制通常是将货币政策(降息以减少借贷成本、鼓励冒险,同时动用印钞机)和财政政策相结合。潜藏在这一切之下的乃是如下想法:如果来一剂短暂、强效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刺激,人们的精神将大受鼓舞,经济活动将扩展,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并且强劲得足以带来充分的就业。到这时,可以取消货币和财政刺激。
&&&&公正地说,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刺激计划在起作用:工业调查数据在回升,企业比一年前更自信,许多国家的消费者信心也提高了,人们正在调高经济预测。但这一切迹象也曾在日本看到。它们通常预示着日本出现了周期性的改善。但它们对扭转日本结构性的下跌毫无作用。
&&&&归根结底,日本的问题在于失去了结构性增长势头。和所有经济体一样,日本经济有高峰也有低谷,但20世纪90年代真正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长期的增长年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4%左右跌到仅为1%。这的确出人意料,因为当时,很少有预测者和专家预计到这一点。因此,西方世界此刻正享受周期性反弹这个事实不足以排除遭遇和日本类似的后果的风险。
(责任编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相关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经济停滞 宅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