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是唯一按劳动要素分配的例子力,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词语概念/劳动
基本信息【词目】劳动
【拼音】láo&dòng
【英译】Labor
【词义】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基本解释
(1)&[work]∶为了某种目的或在被迫情况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工作
不劳动者不得食
(2)&[physical&&manur&labor]∶特指体力劳动
(3)&[with&your&leave]∶劳驾;麻烦
只是劳动老伯不当引证1.操作;活动。  
《·让王》:“春耕种,形足以劳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宋彧《萍洲可谈》卷三:“但人生恶安逸,喜劳动,惜乎非中庸也。”
2.今多指创造财富和财富的活动。
周瘦鹃《劳者自歌》:“平生习于劳动,劳心劳力,都不以为苦。”如: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3.使不安宁。
《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诸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
4.烦劳;劳累。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銮驾暴露於边境哉!”《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快请你娘回房里,只怕劳动着,倒值了多的。”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人人说满洲强盛,看这等老弱残兵,教咱们一队兵士,已杀他片甲不留,各部将弁,都可休息,主子更不必劳动呢。”
5.多用为敬词。犹言劳驾,多谢。
唐王寄》诗:“劳动更裁新样绮,红灯一夜剪刀寒。”《红楼梦》第四二回:“贾母&笑道:‘劳动了。珍儿让出去好生看茶。’”老舍《四世同堂》三十:“正在这个时候,院中出了声……&晓荷&迎到屋门:‘劳动!劳!不敢当!’”
从和的角度上来看,劳动这个概念包括所有在和中有意识地从事的创造性的过程。劳动的意义来自于劳动的人在其所处的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需要、能力和。狭义上,劳动是人类创造和的活动。广义上,从最简文化所阐述的文化原则和人性原则来看,人们所从事的
劳动各种“劳动”,应当看作与“生产”、“经营”、“工作”、“上班”、“营业”、通常所说的“务工”、“务农”、“就业”、“劳动”等等范畴相比含义更为广泛的公辈实践的范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对整个世界的创世做人活动(即抚幼活动及其各种扩展形式)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统领到领域的各种类、各级别、各层面、各角度的“筹、划、组、管、干”活动中的脑力劳动时间(由包含在成果中的加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折算)的支出,这是公辈劳动的本质方面;同时,另一层次是指这些“筹、划、组、管、干”活动时间中的必要的体力劳动时间的支出(由包含在成果中的加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折算)。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劳动,具有统一的实践性,即都是最伟大的劳动长辈的活生生的劳动时间支出,同时是生命活动时间的投入,都与最伟大的劳动长辈获得自身一切利益直接相联系,是决定和考核最伟大的劳动长辈荣辱兴衰、功过是非、损益大小的最可靠的尺度,具有最光荣的人性立法(即公辈不受惩罚的法律)的最高价值。可以把这种意义的劳动称为世上唯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公辈劳动”。在公辈看来,劳动是公辈的生命活动形式与赡老抚幼的创世做人活动形式相联结的各种实践形式。 2010年造成大量原油流入渤海湾,油企发动渔民划船捞油,就是物理收回的最原始例子。据传,油污事故使当地渔民数天捞油捞到的“油水”,远远超过了数年在海里风吹日晒捕捞获得的收入,一天可获得万元收入。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与其投入的生命活动时间即劳动的价值量相对应的收入。
劳动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和目的。但不论是在哪一种社会体系中,地来看劳动一般有以下的目的:·个人以及社会作为个人的集合劳动来生产和制造其所需要的生活的物质基础,以及来满足其需要。·劳动作为保证或改善劳动的人或其家庭成员、朋友、团体、集团或阶级的社会地位的手段。·参加、和创造的过程,参加知识的领会和发现,参加对或社会的。
通过劳动和劳动所创造的文化和的发展人类不但能够在幸存下来,而且能够不断地加强社会的以至于这个似乎无限的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威胁到的和人类本身的存在。从20世纪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开始注意到劳动的这个意义。劳动过程随着社会的规则和的不同而变化。而一个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又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社会所拥有的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可以看做是调整一个社会的劳动资源的供给、分布及劳动结果的方式。也就是说,劳动随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和差异而不断地变化。生产关系决定劳动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和意义。每个文化时期和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有的劳动形式。劳动有一个与社会和国家体系不十分相关的方面,这就是技术水平。虽然每个人和每个社会的能力和经济可能不同,但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尽可能地使用最有效的和新颖的技术来保证和提高其劳动的质量和生产力,来保证其劳动结果符合社会的需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体力在劳动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要了。其结果是不断地被取代,而为了维护和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系统的运行,越来越多的需要更好的和训练,新的劳动产生。虽然如此在一些发展国家中今天甚至于可以达到三分之一的人不直接参加劳动而是通过社会福利或其它方式来享受劳动产生的结果。对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来说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一些哲学家(比如)认为只有从独立的中产生的劳动才会对社会带来最大的,因为或士兵式的劳动者没有或只很有限地可以选择其最有效的和。
第23条中称劳动为:(1) 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的保障。(2)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3) 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保证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方式的。(4) 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和参加的权利。
劳动者/劳动
劳动者,即指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的人。·即劳动者,多指工业生产领域,依靠出卖劳动获取报酬的人,常指“体力劳动者”。··相关条目·,、,、·、,、···
分类方法/劳动
1、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两大类;
2、传统的劳动分类方法置疑
照传统的劳动分类,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
大类。因为人的内在存在主要矛盾即人的意识主体与生命本体间的矛盾。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这对矛盾的外在化,都是他们的综合性结果。体力与脑力的劳动是指在人
的实践活动中的,没有完全分割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这在表述上不等于两者的分隔,恰恰是两者的实践上的统一,这源于概念与实践本身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确定的分类方法,首先应对人类运动的形式进行分类。人类机体是由众多生理系统、组织或细胞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其中每一个系统、每种组织和各类细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通过新代谢来完成各种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维持和发展整个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可以把人类机体的各组成分完成规定功能的过程称为人的主体运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看,人的主体运动可分为若干种不同形式。如,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消化运动、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主运动与随意运动,总的看人的行为过程都是意识与生命的总体运动。人类运动根据参与运动的人体主流系统的不同,人类运动可分为脑力运动、体力运动与生理力运动。体力运动体力运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运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力运动(6张)体
运动,如步行、挑水。体力运动是所有动物具有的运动形式,生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动物的运动系统。体力运动的形成使一方面能够通过改变自己与外客
观事物的空间距离,以灵活地选择客观事物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能通过肌肉和骨骼形成一定的机械作用力来改变事物的数学与物理性质,如空间位置、形状尺寸。
任何体力运动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必须依靠机体其他系统的参与,并为之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体力运动必然伴随着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脑力运动脑力运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思考、记忆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脑力运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低等动物的大脑由于不具备第二信号系统,不能相对独立地进行脑力运动,它只是为体力运动或其他运动提供必要的本能控制信号,从属于其他形式的运动,因此脑力运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运动形式。生理力运动生理力运动是指除了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生物组织主体运动。广义地讲,生理力运动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运动形式:对于植物来说,有光合作用、蒸
腾作用、呼吸作用等;对于动物来说,有消化运动、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任何形式的生理力运动都可归结于细胞的运动,
而细胞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过程。人的生理系统通过一定的生理力运动对所获取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传输和能量转换,为整个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以保证机体协调一致地运行。
相互关系/劳动
两大类型及关系1.以劳动为主的类型
2.以复杂劳动为主的类型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
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
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
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简单背景知识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称之为劳动。运动并不等于劳动,它还包括消费活动,劳动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形式。人的消费活动与劳动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消费活动中通常有劳动的内容,劳动也伴随着一定的消费活动。人类的消费活动从其客观目的来说,并不
是为了主观的享受,而是为了劳动做必要的、心理和上事前之准备和事后之补偿。消费活动是为劳动服务的,是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区分劳动与运动既不能
用“是否带来痛苦”或“是否牺牲安乐与幸福”作为判断依据,消费过程往往也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能用“是否有产品输出”作为判断运动与劳动的依据,因为
许多劳动(如学习、锻炼和培训等)并没有直接的产品输出。劳动三大基本类型1、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
2、脑力运动:脑力劳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劳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
3、生理力运动:生理力劳动是指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人类劳动。
一般的人类劳动由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通常意义上的脑力劳动是指那些脑力劳
动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体力劳动是指那些体力劳动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生理力劳动是指那些生理力劳动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例如,人口的生产过程虽然
以生理力劳动为主,但也伴随着一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生理力劳动的具体形式1.恢复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恢复和补偿原有的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例如,当人的大脑受到轻微损伤时,其机体通过吸收适当的营养物质并
进行良好的精神调养以后,会逐步恢复大脑的健康;当产妇出现体质虚弱时,其机体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化学物输送到相应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之
中,用以恢复和补偿其功能特性;当皮肤擦破时,机体就自动地修补好皮肤;当机体的血液损失时(如献血),机体将通过肝脏等器官来制造新的血液。
2.加强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改善和加强原有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当人
的某些生理组织、器官和体液的功能特性处于正常状态时,其机体通过某种劳动来不断地积累生理信息,以改善和加强这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例如,对
人的某些组织或器官进行适当的、损伤性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后,这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不仅能很快地恢复,而且还能得到改善和加强。
3.生育性生理力劳动。是指用以生产新生儿的生理力劳动。妇女在怀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生理力劳动将各种营养物质和食物能量进行消化和吸收,并转送到胎盘里,又把胎盘所排泄的废物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孕妇体内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外环境,孕妇必须付出一定的生理力劳动来形成、和改善这种环境。
劳动价值/劳动
生物进化任何耗散结构都具有一定的自,它们在自组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来形成信息(包括正价值信息和负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择信息,并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信息的积累使生物组织之间、及生物个体之间能够产生越来强的相干作用与协调作用,各组织的结构越来越精细,个体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和谐。人类劳动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
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人类劳动分为体力、脑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三种基本形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
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
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有时也表现为缺陷器官的修复与强化、体液与组织的弥补和替代等。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来源于生物进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
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
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总之,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
(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作用人类的一切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这种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新使用价值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有机地组合而成。图1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经济领域的价值模型,称为循环流量图。
↓←—————←——————←—————←—————←
↓&∣→新的使用价值(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
(生活资料)&↑&∣→新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
↑———————←———————←
图1&价值循环流量图
一般情况下,价值的循环运行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阶段(劳动潜能→劳动价值)、生产阶段(劳动潜能→劳动价值)。
1、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转化。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动机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需要,但在客观目的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
消费效益:消费过程中产出的劳动潜能Qp与投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Qu的比值,定义为该消费过程的消费效益,用E1来表示,即
E1=Qp/Qu&(1)
2、阶段: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转化。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通常把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
劳动效益:劳动过程中产出的劳动价值Qv与投入的劳动潜能Qp的比值,定义为该劳动过程的劳动效益,用E2来表示,即
E2=Qv/Qp&(2)
3、生产阶段: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通常把劳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生产。
生产效益: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产品使用价值Q′u与投入的劳动价值Qv的比值,定义为该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益,用E3来表示,即
E3=Q'u/Qv&(2-33)
由价值循环流量图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潜能与劳动价值都是价值的具体形态,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劳动价值不再是“抽象的”,它与使用价值一样是具体的,属于相同的范畴,它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服务于使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它与使用价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单位。由于“劳动潜能”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向劳动价值转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它必须通过转化为劳动价值以后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来,不能算作价值的基本形态,因此价值的基本形态就是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两种。认识人的劳动分为市场交易型劳动和自理型劳动。有价劳动是指生产和创造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无价劳动是说将产品从这个地方运到那个地方。同样是劳动,有时相对获得的利益或报酬是不同的,价值不同,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我们知道,投资是寻找东西和地方赚钱,这种劳动就是要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没有利润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调动人
的积极性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财富,也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获取利润,更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得到报酬。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
要,更是人类发展、成长和存在的需要。我们通过劳动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因此,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收益,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追
求有着不同的劳动,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奉献。
无论是有价劳动还是无价劳动,都是可贵的和值得珍惜的。苦也好,累也罢,劳动不仅有关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关人的快
乐和美好。劳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类。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
活是充满幸福的。
劳动证明我们不懒惰,劳动说明我们不贫穷,劳动表明我们不落后。只要我们想进步、想拥有、想改变,劳动一定能够为我们实现。——选自《千华随笔》劳动量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量与他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理论论证,提出:
劳动量的度量方式: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
这里要掌握四个方面的规定与条件限制: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价值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价值层次包括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方
面;表现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务)两个方面;享受范围包括个体生活与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享受方式包括个体独享(即工资、补贴、
保险等)、集体共享(即集体福利)
和社会共享(即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价值延伸范围包括幼儿与少年成长、中年与青年发展和老年退休三个方面;价值使用途径包括生活、教育(含义务教育费和职
业培训)和工作三个方面;价值用途包括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和维持自己生活三个方面;价值体现方式包括工资、补贴和保险(含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等等。
2、“补偿性”
生活资料的消费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补偿不足、补偿平衡、补偿有余。实践表明,劳动者在进行劳动前后必须消费一定形
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其劳动耗费量,否则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就得不到可持续的维持和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小于一定值,则会出
现“补偿不足”,此时劳动的耗费量大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受到损害而逐渐萎缩;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大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有
余”,此时劳动的耗费量小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得到增强而逐渐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正好等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平衡”,
此时劳动的耗费量正好等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会维持原状。这就表明,只有在“补偿平衡”状态,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与劳动量才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3、“社会必要的”
同一社会时期,劳动者的消费熟练度不
同,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潜能,消费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费较少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潜能,因此所谓“社会必
要的”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消费熟练度;同一社会时期,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不同,相同的劳动潜能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量,劳动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
消耗较少的劳动潜能,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量,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强度单位时间内,提供满足社会目标客户质量、安全、数量标准的数量越多,表示劳动强度越大。
背景知识:
马克思认为:“增进劳动的强度,意思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的支出”,他还将劳动强度定义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并认为:“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扩大同一劳动者照管的机器的范围”、“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增进劳动的规律性、划一性、秩序性、继续性和能量”(《资本论》第1卷第438页)等都可提高劳动强度。然而,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是什么内涵呢?他并没有阐述清楚。劳动强度是一个容易进行主观感觉而不容易进行理性抽象的概念。过去,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劳动强度。一是劳动者主观感觉的紧张性、疲劳性和痛苦性,二是劳动过程所完成的工作量密度。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强度的提高,对于劳动对象来说,加大了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力度(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就是
加大了大脑对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处理力度),表现为工作量密度在增大;对于劳动者来说,加大了内部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紧张性和痛苦性,表现为劳动者用于补偿
劳动耗费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在增加。由此可见,提高劳动强度实际上就是提高主劳动密度,并维持附加劳动密度的相对不变。因此,对劳动强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强度:主劳动密度与附加劳动密度之比值,称为劳动强度,用I来表示,即I=Mlt/Mlb熟练度1、劳动熟练度提高的基本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在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
2、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
由心理学可知,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
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
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3、劳动的熟练化倾向与非熟练化倾向
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不过,对于确定的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着两种变化倾向:熟练化倾向: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非熟练化倾向: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复杂度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熟练度就是用来描述和反映劳动者劳动熟练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尺度。显然,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劳动熟练度的基本特征是工作量不变而劳动量下降,它反映了劳动者个人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节省的劳动量,因而反映了劳动者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的熟练化状况。为此可以对劳动熟练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4、劳动熟练度
设劳动者完成某工作所需的劳动量为Ql,该工作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量为Qlo,则把
Rl=(Qlo-Ql)/Qlo
定义为劳动熟练度。复杂度职业劳动、专业劳动、跨职业劳动、跨专业劳动,涵盖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类型越多,复杂程度更高。
背景知识:
“劳动复杂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价值理论界,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研究,但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虽然,人们意识到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相当于加倍的简单劳动,但并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复杂劳动应该以什么原则折算成加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但是,熟练劳动同样比非熟练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高强度劳动同样比低强度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然而,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影响劳动密度呢?
统一价值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其外部特征和内部反应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如下的逻辑关系:引发
复杂劳动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的培养费用;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质量水平;从而使能够改造那些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日趋复杂
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必然引起劳动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和劳动量支出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了与简单劳动之间在劳动量上的倍比关系;这种倍比(价值)关
系必然反映在它们所体现的交换关系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们的劳动主体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交换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为人们所反映,并形成相应的观念与
意识。由此可见,只有透过复杂劳动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才能准确发现复杂劳动的本质内涵。
实践表明,提高劳动密度可通过三个基本途径来实现:①提高劳动强度;②提高劳动熟练度;③提高劳动复杂度。由于劳动熟练度的
提高只是改变不同劳动者之间劳动密度的相对差异,并不改变整个在劳动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劳动密度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附加劳动密度;
二是维持附加劳动密度相对不变,提高主劳动密度。显然,第二个途径实际上就是提高劳动强度,那么第一个途径无疑就是提高劳动复杂度。
事实上,附加劳动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提高了劳动行为的技术质量水平,从而对主劳动密度产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应,使劳动者能够对较为复杂的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力,这本身就意味着提高了劳动复杂度。劳动复杂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因此可以对劳动复杂度做如下的精确定义。
劳动复杂度:复杂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与简单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o之比值称为劳动复杂度,用G来表示,即
G=Mlb/Mlbo
两面性/劳动
任何劳动都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按照自身对的规律性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受动性是指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这些规律人们总是受这些规律支配、不得不按照这些规律进行活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过程同时并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唐震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动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劳动”,并赋予其作为美的本质规定。换句话说,在劳动过程中,当“自由自在的劳动”占居对劳动的主导地位时,人的感受就是美的。他认为,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是自然界给人类下的一个诅咒,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它,而只能在它的伴随下实现自由。所以,人类劳动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人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当他获得这种自由时,他同时获得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即美感。他据此提出了创造美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观点:1.所有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的劳动。个体在其与对象的对立与僵持中,需要劳动来解脱。只有劳动能把个体从对象关系中解放出来。由于个体所面临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个体的劳动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从表面上看,个体的劳动过程是满足吃、穿、住、用的过程。它是那样地实在,那样地俗不可耐,不少人甚至诅咒是劳动使他变得辛苦起来。然而,劳动对于人,就象生命对于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说的好:“劳动改变了人本身”。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但却不能取缔劳动本
身。2.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虽然每一种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比如种植活动、建筑活动、舞蹈活动、歌唱活动、绘画活动等等,但是,
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创造美的活动都是体现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动,那种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
则被看成是美的东西。
人类需要劳动来帮助自己生存,需要劳动来解放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劳动做到了;但劳动又使人被奴役,劳动让人在形式上变得不自由。如果说,劳动的内容使人获得了物质方面的目的物,但却失去了精神方面的目的物。显然,在劳动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被分裂了。
参见《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第一版
其它理解/劳动
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实物劳动产品,或者提供无形劳动服务过程产品。
背景知识: 1,&劳动的:
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
2,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
4,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
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的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
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
5,所谓剥削,是指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替施加的劳动。
我们也可以说,单向价值的劳动,我们就称之为“剥削”。
2、对劳动的不正确定义.&有几种情况
一,&定义范围狭窄.&比如,"劳动是人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但是,劳动是生命现象,不只存在与人类.&再比如,"其包括各种生产过程",但是除了"生产过程"之外的其他劳动呢?定义不详尽.
二,&定义矛盾.&比如,"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人类的"财富"由两点构成:&1,价值.&2,劳动.&(详见《资本论》第五卷说明)。用“财富”参与定义“劳动”,它就变成了: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劳动的活动。”
三,“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
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以及“(劳动)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
这些是无效的定义。因为它使用了需要被定义的概念“劳动”来定义自身。
另外,“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这一点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的思想的曲解。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
象。正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如果在人产生之前没有劳动,而人产生之后才有劳动,即,“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那么,劳动就不可能
创造人,因为人已经存在。这与马克思先生的结论是背道而驰的。
3.下面是各种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劳动定义 劳动
劳动是人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其包括各种生产过程(在汽车制造厂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学校里教学、学习,或制作比萨饼等!)。在各种技术水平上,千百万种工作和任务都是由劳动完成的。对于一切人类文明来说,劳动力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①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②专指体力劳动:劳动锻炼
③进行体力劳动:他劳动去了
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生产出的人和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力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使人类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在一定的历史下体现为劳动力与生产工具总体的对于自然及外在社会关系的矛盾。
劳动的核心矛盾就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其基本规律为劳动力的与生产工具的外在创造性发展规律。发现与创新的规律,积累与重复劳动的规律。其规律的表现为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的螺旋上升及不断扩展的生产对象。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介绍是指劳动法规定的对劳动者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权利和义务是密切联系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范围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劳动者有劳动就业的权利,而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就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完成劳动生产
任务。这是劳动关系范围内的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强制性义务。劳动者不能完成劳动,就意味着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提
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既是劳动者的义务,也是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的保证。劳动者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提高技术业务知
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劳动者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熟练劳动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体现劳动义务劳动者对以及企业内部关于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以保障安全生产,从而保证劳动任务的
完成。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是作为劳动者的起码条件。宪法规定遵守劳动纪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其意义是重大的。劳动纪律是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所必须遵
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它要求每个劳动者按照规定的时间、质量、程序和方法完成自己应承担的工作。劳动者应当履行规定的义务,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兢
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维护工作制度和生产秩序。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调节职业活动中的特殊和利益矛盾,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并对社会负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每个劳动者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以保证集体劳动的协调一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劳动者在维护企业和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就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向社会负责,这是现代社会法律要求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内容劳动义务诚信义务: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有义务就其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向用人单位如实说明。守法义
务: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双方当事人行为的法律。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理所当然地也应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劳动者有违法行为或者违约行
为的,应该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违法或者违约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是:劳动者违反与用人单位约定的服务期和竞业限制
协议的,应按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
的,应当承担赔偿。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又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由劳动者与其它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这些责任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
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2,劳动者必须提高职业技能。3,劳动者必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劳动者必须遵守劳动纪律。5,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劳
动者的这些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是受法律制约的。当劳动者没有履行这些义务时,必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劳动者有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劳动者有劳动就业的权
利,而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就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完成劳动生产任务。这是劳动关系范围内的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强
制性义务。劳动者不能完成劳动义务,就意味着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的“责任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会。会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当生产模范。这热烈的气氛惊动了毛泽东,只见他快步从窑洞里走了出来。  “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这很好嘛!”毛泽东来到了战士中间,满面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毛泽东双手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山坡,充满信心地说:“杨家岭上的土地足够我们种植瓜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假如再能搞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发愁了。”说到这儿,毛泽东爽朗地笑了。  战士们被毛泽东这么一说,仿佛看到了满山满坡菜绿瓜黄的丰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奋。大家围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开荒种地,怎样引水浇田,并决定几天以后正式开工。 
 到了开工那天,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扛着钁头下地了。们经过毛泽东住的窑洞门口,看到里面灯光仍然亮着,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谁也不忍心去
叫他。大家蹑手蹑脚地从门口走过,生怕打搅了主席,不料还是被毛泽东听到了。没一会儿工夫,只见毛泽东扛着钁头找来了,他边走边说道:“不是说好了给我一
块地吗?我的一份在哪儿呢?”  “主席,您考虑革命大事,非常劳累,这开荒种地的小事就不用参加了。您的活,我们加把劲就都完成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行!不行!开荒种地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大家只好在临河不远处给他划出了一亩来地。 
 毛泽东分到责任田后,对这一“争”来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来,他就去挖地。战士们发现后,一齐赶来帮忙,毛泽东总是坚持自己完成。他说:“你们有
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别看我的年纪比你们大,我还敢与你们比一比,看谁的田种得好!”  此后,毛泽东硬是忙里偷闲,一钁头一钁头地把地挖好,又垒了一个小水坝,将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毛泽东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施肥、锄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夏天到了,毛泽东田里的结得又红又大,辣椒又尖又长,黄瓜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个个顶花戴刺的,真是诱人极了。人们每走过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脚步称赞一番。  毛泽东亲手开荒种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毛泽东教岸英扫厕所  193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
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小岸
英的对话.原来,毛泽东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马卡连柯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米尔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
劳动是财富之父,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时为盩厔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的《卖炭翁》代表作。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0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6:02:38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按劳动要素分配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