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东经济冲突后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保护人权?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北非、中东局势的蔓延及原因分析 40011字 投稿:邵檚檛
北非、中东局势的蔓延及原因分析 40011字 投稿:邵檚檛
黄土(loess) 主要为黄色的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黄土的颜色黄,色调有深浅差异;颗粒级配均匀,颗粒成分中粉土粒组含量高达50~60%以上,且以粗粉土粒组(0.05~0.01毫米)为主;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含量一般在6~8%以上。黄土还可具有其他一些特…《制作年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制作年历》这一教学内容是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教学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数学组的课题《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的课程资源的整合》的研究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关键词:美国 中国 亚太地区 战略重心东移 周边国家 影响 机遇 文献综述: 阅读材料一: 如何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国防部网) 首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必然的。 第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尚处初期阶段。 第三,金额的世界和20世纪的世界相比,已经有看…
北非、中东局势的蔓延及原因分析 来源:中国钢铁现货网 〖宽屏查看〗 近期由突尼斯引导的一场政权革命,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以下简称NAME)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国家还在采取武力镇压,短时间内这场骚乱将无法平息,即便是政权更迭,也需要时间。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政治腐败、言论缺乏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都是造成此次内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导火线: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街头小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该青年大学研究生毕业,只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在遭到粗暴对待后,该青年自焚抗议,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这名青年的过世,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不满,当地居民开始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政权因为民众抗议而倒台。由于突尼斯的国花是茉莉花,这场政变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紧接着,这股红色革命开始蔓延到埃及。日起,埃及大批民众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一些地区的抗议活动甚至演变成了血腥冲突。继而,“茉莉花革命”的骨牌效应开始传导至北非、中东(NAME)的诸多国家(具体事件详见附录),包括也门、利比亚、巴林、阿尔及利亚、伊朗等伊斯兰国家。也门主要城市爆发大规模的游行,巴林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伊朗举行反政府示威等等表(1)。内首先,这些国家普遍比较贫穷,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比较高表(2)。就突尼斯国家而言,从1987年起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旅游业走下坡,失业率上升。2010年突尼斯的经济增长率为3.4%,失业率达14%,其中有30%是年轻人,另有资料指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52%;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率达到4.5%左右,超过历史上3%的均值水平,侵蚀了居民的购买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和未就业群体。再说埃及,据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埃及目前有8000万人口,埃及的失业率9.7%,而失业者中,90%是青年。此外,该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2.8%, 40%的人生活费每天不足2美元。不光如此,从表(2)可以看出,中东很多国家都存在这种类似问题。 表2 NAME区域主要国家经济指标国家2010年GDP增长(%)2010年人均GDP(美元)失业率(%)通货膨胀(%)也门 5.2 2,600 35 12.2突尼斯 3.4 9,500 14 4.5埃及 5.3 6,200 9.7 12.8巴林 3.9 40,400 15 3.3阿尔及利亚 4.1 7,400 9.9 5伊朗 3 11,200 14.6 11.8利比亚 3.3 13,800 - 3数据来源:Bloomberg再者,这些国家的政治普遍缺乏民主,统治者独裁,政府腐败。在经过长期与政治自由和民主无缘之后,民众普遍希望政治上的改革。例如在突尼斯,本阿里担任总统长达23 年,因高度集权、拒绝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而遭受批评。长期以来体制僵化、改革滞后严重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本阿里的家族和朋党获得了垄断利益,民怨越来越大,最终令其彻底丧失了执政的基础。又比如巴林的示威者声称,他们并不寻求推翻现政权,而是希望获得更广泛的政治自由与彻底改革。他们还要求政府向议会移交更多的决定权,并结束王室对政府高层职位的垄断。除此之外,这也是一波阿拉伯浪潮,将这些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它们的根源。最近几年,阿拉伯国家的成长进程一直没有停歇,反而是美国一直在中东地区输出所谓的美国价值观,推行西方的民主思想,更是精心策划中东国家政权更迭,把阿拉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摆脱帝国主义的渴望,是同源同根的感觉,政治成熟导致这一切同时爆发。这其中有一种共同的热潮显而易见,揭竿而起的各地人民都反对美国,西方的民主在这片土地无防生存。这场风波,也是对美国的中东战略形成的巨大挑战。日,布什发表的国情咨文显示,中东地区将继续成为美国的对外战略重点。未来几年,美国在推进中东“民主改革”、武力对付个别国家、“东遏两伊,西促和谈”等方面,都将面临重重挑战和困难。据报道,日,利比亚起义者已经连续第三天遭到卡扎菲政府的武装空袭,预计本次风波不会那么快结束。目前,欧洲已经开始了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美军、英军也已加紧在利比亚周边排兵布阵,不排除又将上演一幕“伊拉克”战争。自中东地缘政治危机以来,油价不断上涨。3月3日,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更是触及每桶116.35美元,该价格水平为2008年以来首见。在这期间,中东局势不断变化,油价也是不断忽上忽下。未来油价到底会怎么走,并对航运带来多大的影响,笔者就此做如下简要分析。历史上因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发生在日-10月26日的中东战争,这次地缘政治危机导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机,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于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使得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暴涨到10美元。第二次是5年之后的1979年,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剧变,加之两伊战争的爆发,令全球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减到100万桶以下。次年,国际油价成倍暴涨。1980年,原油价格已经从原来的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且持续超过半年时间。第三次是1990年8月,伊拉克攻占科威特,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伊拉克也遭到国际经济制裁,伊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随之一路猛涨,3个月内从每桶14美元飙到42美元高点。从历史上看,中东地缘政治危机都会带动石油出现暴涨的局面。本次中东动荡的早期,原油价格首先有所异动。对中东原油供应更为敏感的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幅尤其大,并一度和美国 WTI油价出现明显价差。就目前形势而言,短期原油短缺问题可以解决,但价格仍将持续上涨。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NAME地区占全球产油量的33%左右,可能受“茉莉花”效应影响的国家产油量占欧佩克总体产油量的比例是21.8%,其中利比亚是5.3%,伊朗是12.3%,阿尔及利亚是4.3%(表1)。就利比亚而言,石油储量占非洲第3位,是欧佩克第8大石油生产国,世界第15大石油出口国。2010年利比亚原油日产量约为160万桶,其中约120万桶用于出口,主要输往欧洲。目前许多跨国油企均在利比亚有业务,但面对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局势,很多公司考虑暂时撤离。意大利埃尼公司、西班牙莱普索尔、英国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德国巴斯夫等已于2月22日前后,相继停产或减产。据巴克莱资本估计,每天约关闭了100万桶的产能,占到了利比亚石油总产量的一半多。若利比亚动荡持续蔓延,那欧洲炼油厂将被迫向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购买轻质原油,这两地是美国的主要油源,结果将会推高美国的汽油价格。目前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的产量已经锐减,不可能日产百万桶,也就是说,届时将会出现轻质原油争夺战,轻质原油炼油厂可能爆发抢货战争。上次轻质原油短缺发生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导致全球油价冲过每桶140美元,主因是需求劲增而非突然缺货。 表3 NAME区域欧佩克成员原油产能与闲置产能(百万桶/日)欧佩克国家 2011年1月产量 持续产能
当前闲置产能 产量占比沙特阿拉伯 8.6 12.1 3.5 28.80%伊朗 3.66 3.7 0.04 12.3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37 2.7 0.33 7.90%科威特 2.32 2.55 0.23 7.80%卡塔尔 0.82 1 0.18 2.70%尼日利亚 2.24 2.5 0.26 7.50%利比亚 1.58 1.8 0.22 5.30%阿尔及利亚 1.27 1.3 0.03 4.30%委内瑞拉 2.21 2.35 0.14 7.40%安哥拉 1.65 1.84 0.19 5.50%厄瓜多尔 0.48 0.5 0.02 1.60%伊拉克 2.66 2.7 0.04 8.90%小计 29.86 35.04 5.18 100.00%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出于减轻市场对石油供给的担忧,2月25日晚沙特政府决定增加石油产量:每天增产70多万桶,日产量达到900万桶,以弥补北非产油国造成的石油供应减少。消息发布的第二天,国际油价出现了一定的调整。欧佩克的日闲置产能是518万桶,其中350万桶闲置产能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沙特不仅提供全球10%左右的原油供应,还是主要备用产能所在国。再加上欧美等国均有一定的原油储备,短期而言原油不存在短缺性问题。到目前为止,沙特还没有受到中东和北非大规模抗议活动的影响,但如果局势动荡蔓延到沙特等产油大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随着多国对利比亚施压和沙特增产承诺,原油市场暂时缓和。利比亚总统这个强硬先例被多国施压的事实,也使中东其他国家领导人更加趋向于温和的态度。虽然欧佩克成员国通过增加产量平抑国际油价的措施短期似乎可以奏效,但目前的石油价格已经偏离了基本面,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仍将取决于利比亚等北非、中东国家的形势是否明朗。毕竟,像利比亚国家,卡扎菲政府仍在武力镇压抗议的人民群众,一旦民众暴乱加剧不排除到时反对派引爆、毁坏石油设备的问题,会把市场的担忧推向另一个极端,鉴于种种情况的担忧,原油市场短期还将演绎震荡上行的局面。油价上涨,牵动航运的脉搏,影响中东地区与各国贸易。在MENA区域,受影响的主要航线是苏伊士运河航线和红海航线。其中,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左右。从苏伊士运河向北方运的主要货物有原油和石油产品、煤炭、矿石和金属、加工金属、木材、油籽和油籽饼以及谷物;南运的货物则有水泥、化肥、金属制材和谷物。据统计,从英国伦敦港或法国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好望角航线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通过苏伊士运河将比绕好望角节约86%的距离;荷兰鹿特丹和日本东京之间的距离经苏伊士运河,也比经好望角节约23%的距离。油价上涨会减少运力供给(更多的船将被用做海上储油来投机油价上涨、减少需求),耗油较大的油轮也将增加船东的成本;如果紧张局势继续,发生暴乱的产油国石油出口会受影响,出口转移到MENA区域其他产油国,从而对石油运输局部市场供需造成影响,从而局部航线运价可能波动更大;?
对于集运市场,如果苏伊士运河受阻,很多运输公司将改道好望角,线路拉长后运输成本将上升。在这种极端情况下,集运公司一般可以将成本转移至客户。航线的拉长,必然延长货物到港的时间,为保证一定的运输时间,运输公司对货船的需求将增加。油价上涨,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全球通胀压力上升从历史来看,“石油危机”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持续三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其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则猛降了20%以上;第二次危机则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危机也令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加速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增速在1991年跌破2%。当IMF做出全球经济将在2011年增长4.4%的预期时,其就已经假设2011年平均油价将达到大约每桶95美元左右。一旦WTI原油期货价格达到100美元/桶,日本每年将要花费每年GDP的3%用于原油进口。目前,日本进口原油的90%购自中东。国际能源署执行总裁田中伸男说,如果油价保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负担。以目前油价来说,全球在石油上的支出可能会使GDP减少5%,或使全球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有所降低。综上所述,短期而言,由于利比亚事件有缓和可能,原油暂时的短缺可以由备用代替,石油价格短期内不会有暴涨,但出于种种情况的担忧,原油仍将持续上涨一段时间,航运影响也有限;但若是后期中东局势有所恶化,将会加重大家恐慌的心理,一旦欧洲、美国开始正式军事干预,不排除第四次石油危机将就此诞生,那历史又将重演,损失将无可估量。 茉莉花事件一览表: ?自 日开始,也门各大城市陆续爆发示威游行,暴力冲突频频发生。? 日突尼斯总统阿里宣布解散政府后流亡沙特,突尼斯总理加努希宣布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冲突发生后,多人死伤,大批突尼斯人外逃欧洲。? 日起,埃及大批民众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一些地区的抗议活动甚至演变成了血腥冲突。? 日,面对强大压力,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去总统职务,政权由埃及军方接管,近期抗议活动已导致365 人死亡。? 日,巴林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更多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为驱散抗议人群,防暴警察使用了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造成示威者死伤。17 日巴林对反政府示威者进行了快速军事镇压。? 日,数百名阿尔及利亚青年抗议过去几个月以来失业问题不断突出以及食品价格上涨,遭到警方动用催泪瓦斯和警棍驱赶。? 日,数千名伊朗反对派人士无视政府禁令,在德黑兰城内的多个地点举行集会,声援埃及和突尼斯民众的示威活动。伊朗集会很快演变为反政府示威,并遭到防暴警察镇压。? 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2月17日,在班加西等多个城市爆发示威活动。在东部城镇艾贝达,目击者表示,有军警狙击手埋伏在屋顶上,造成多名示威者丧生。?2月18日,利比亚国家电视台播放了卡扎菲和支持者见面的电视画面,政府支持者在首都等多个城市举行集会。?2月19日,班加西形势急剧恶化,利比亚军队向示威者发射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美英等国发表声明,谴责利比亚政府的暴力行径。?2月20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卡扎菲已离开利比亚。此后卡扎菲之子称父亲仍在国内且获军方支持,并警告说利比亚有内战危险。?2月21日,据美联社报道,示威者声称已控制班加西。反政府动乱继续蔓延,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绿色广场发生了冲突,甚至有目击者称,示威人群遭到射击。 ? 日,利比亚暴力冲突再次升级,卡扎菲政权动摇。?日,突尼斯再次爆发10万人游行,总理加努希被迫辞职。 近期中东再现地缘政治危机,出于对原油及海运的担忧,将给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上中东和中国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东的局势也给当地的中国工程项目带来了影响。油价的不断上涨更是导致了输入性通胀,钢材原材料进口上涨,成本压力很大,本篇就本次事件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做一个简要分析。中东地区本身钢铁行业规模较小,已逐渐成为中国钢材直接出口的重要地区之一。以今天的全球标准来看,中东北非地区钢铁生产规模仍然较小。如果不包括2010年生产粗钢2900万吨的土耳其,那么中东北非地区粗钢产量规模更小,仅相当于全球产量的2%左右。伊朗是这一地区最大的产钢国,2010年粗钢产量1199万吨,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粗钢产量都只有伊朗的一半。利比亚钢铁公司在近几年内完成主要扩张计划后,也将加入中东北非地区最大钢铁企业行列,2010年利比亚粗钢产量为82.5万吨,较09年减少10万吨左右。据英国钢铁统计局(ISSB)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东北非地区(MENA)成为欧盟、土耳其和独联体最大的钢材出口目的地之一,但2010年这一数据明显有所下降。为支撑当地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工程建设,2009年中东北非地区共计进口钢材约4300万吨,2010年由于相当地区无法进行施工,海关数据显示仅进口约3800万吨。2010年中国出口钢材总数量约4245万吨,较2009年下降28.28%,其中出口中东地区的比值由2009年的4.31%上升到2010年的7.62%,中东地区成为中国钢材重要出口地的趋势的越发显现。再者,中东地区出产石油,是我国无缝管的重要出口地区之一。2009年我国共出口无缝管317.3万吨,其中中东地区83.02万吨,占无缝管出口量的26.16%;2010年我国共出口无缝管380.6万吨,其中中东地区90.67万吨,占无缝管出口量的23.82%,增速较09年有所放缓。近期由于茉莉花事件不断升级,2月22日,在利比亚拥有大量业务的欧洲两大石油生产商———西班牙的雷普索尔(RepsoLSA 和意大利的埃尼集团(Eni SpA 宣布暂停生产,埃尼还关闭了一条从利比亚经地中海向意大利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在石油停产的同时,很多石油企业已经停止了对输油管的进口,预计今年无缝管的出口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中国在对中东地区直接出口钢材的同时,也加大对中东地区的投资,带动间接出口,并引入中东的优质资源。2010年中国对中东投资存量已超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在埃及的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间接带动钢材出口。据统计,截止2月22日,中方驻利比亚的企业基本都停止了施工,其中包括中交、中建、中铁、中水等大型中资企业的项目工地日前都发生了遇袭案。据统计,他们的在手订单比列分别为1.1%、1.4%、1.4%和4.2%,由于近期国内企业在利比亚的项目相对较少,影响有限。除了出口,中国也从中东进口较为优质的资源,如2010年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中2.5%就是来源于中东地区,折合人民币124美元/吨,相对较便宜。油价的不断上涨更是导致了输入性通胀,钢材成本面临相当大的压力。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3.8亿吨,进口量约为2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北非、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原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输入性通胀加剧。一旦国内输入性通胀较为严峻,国家便会出台相应的调控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晚发布,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准备金率,距上一次央行公告加息仅相隔9天时间。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9.5%,为25年来的最高水平,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16%的高位。这样一来,对于流动资金比较少的钢厂和贸易商就会形成羁绊;同时,可贷款额度的减少,也将束缚部分下游行业,如房地产市场的新项目的开发,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0.5当然,油价上调,影响最密切的还是海运,海运费上涨,会直接影响铁矿石价格上涨。目前,国际市场市场需求并不是十分强劲,海运涨幅不够明显。一旦需求好转,运费势必高涨来转嫁成本。除此之外,油价上调,高成本会引起大家转向煤炭,出现能源替代问题。到时煤炭需求加大,供应量趋紧,势必带动价格上涨,再度带动焦煤上涨,钢材生产成本会进一步加大。目前,随着卡扎菲支持者和反叛武装力量冲突的持续,利比亚动乱局势似乎仍无止境,虽然利比亚很有可能达成和平协议,但一切都存在变数,若是短期内中东局势平息,那原油价格还不会恶性上涨,一切都可以抑制;但若是中东局势继续动荡,乃至恶化,那接着油价的炒作,钢材的生产成本会再度加大,一步一步传导至下游。 最近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牵动人心,其连锁反应和负面效应逐步显现。昨天,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与本报联合举办了专家座谈会,就中东变局的根源、影响进行讨论。老问题新爆发专家认为,中东动荡的性质不应以“革命”一词一概而论,例如,突尼斯和埃及的抗议人群既缺乏独立的领导阶层,也不具备先导性的变革思潮和明确的治国理念,徒使政局“有破无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缺乏明确政治主张的年轻人因民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型信息媒体对现政府表达不满的突发性运动。利比亚在具备上述特点的基础上,还凸显了地方部落势力与卡扎菲政权的矛盾;巴林则折射出逊尼派政权与什叶派反对派间恩怨交织。总言之,中东动荡的产生既有各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矛盾具有同构性等表层原因,也有经济状况、就业环境恶化、宗教文化影响以及外部干预等深层原因,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老问题的新爆发,也反映出中东发展模式转型的艰难性和滞后性。中东面貌将变本次动荡将对中东地区未来政治构架、安全形势、力量对比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中东一些其他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也门等反政府抗议余波未平,约旦、沙特等君主制国家压力甚大;另一方面,黎巴嫩真主党、土耳其则面临政治影响力扩大的机遇;再者,处于政治重建中的伊拉克、阿富汗如何应势而动更值得观察。作为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的阿拉伯国家,埃及的“变天”对以色列冲击尤为明显,继土以关系恶化后,埃以关系若再起波澜将使以色列更加孤立。而力主输出“伊斯兰革命”的伊朗,则可能顺势而为,转移以、美等国对其核问题的压力。对发生动荡的中东国家,专家认为,其未来方向不太会走西方式议会民主制道路,而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或塔利班式的极端体制也非其所愿。它们可能倾向于实行以军队参与为基础、具有中东伊斯兰特色的多元民主化体制:一旦局势动荡,就会如土耳其那样,军方在关键时刻出面干涉、稳定社会秩序,而后再还政于民。中东的动荡也拖累了该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专家认为,国际油价是否会进一步上涨将取决于沙特的稳定状况。美有何“输赢”国际形势中的美国因素历来是讨论焦点,以石油和战略利益作为中东政策出发点的美国,在这次中东的大洗牌中又有何“输赢”?专家认为,虽然在埃及动荡伊始美国显得措手不及,令多位盟友“心寒”,还被以色列质疑其掌控力,但在之后的中东变局中已呈现明显的介入“塑造”姿态,为未来谋篇布局。根据利益诉求,美国对该地区不同国家实施区别对待,执行双重标准,极力将事态发展纳入自己的轨道。对中国而言,中东是外交战略要地,也关系我国投资安全、能源安全。中国应密切关注中东局势,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宜及早研判。赵伟明、李伟建、余建华、刘中民、叶青、马丽蓉、钱学文、金良祥、张屹峰、金应忠参加了本次座谈会,潘光主持会议。(记者张全) All Right Reserved By 党委宣传部中国矿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 CopyRight (C) “中东巨变”将深刻影响全球国际关系格局——突尼斯、埃及事件的深层次分析 突尼斯和埃及发生民众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导致两国总统下台,政局前景莫测。国际舆论高度关注这一历史性事件,并普遍欢迎这一幕的出现,称之为“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目前也门、约旦,现在阿尔及利亚也先后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场革命究竟将导致阿拉伯世界走向民主化,还是走向伊斯兰化,目前仍然是一个硕大的问号。但这场革命将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巨大冲击,却是无疑的。本报驻巴黎首席记者郑若麟就此采访了法国汉学家、阿拉伯问题专家利奥纳尔·韦龙。问:阿拉伯世界正在着火:突尼斯和埃及先后发生大规模民众抗议示威活动,最终迫使两国总统一个出走,一个辞职。显然,这是阿拉伯世界自挣脱殖民主义枷锁、走向民族解放道路以来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埃及作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大国,总统穆巴拉克长期执行亲美、亲以政策,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和和平协议的国家。埃及发生的这场“颜色革命”,显然正在剧烈地改变着中东地缘政治战略格局。欧洲和美国一样,对这场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心情复杂,既关注又担忧,一方面不得不支持阿拉伯民众推翻他们曾长期支持的独裁政权,另一方面则日益担忧这场大火“失控”,致使伊斯兰势力席卷中东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法国到美国,对突尼斯、埃及局势的演变所采取的对策犹豫不决,不是慢了一拍就是不到位,甚至前后矛盾。现在欧美显然都在竭力弥补他们的失误,试图重新找回对阿拉伯革命的主导权。但这场大火似乎正在朝也门、约旦甚至阿尔及利亚等其他欧美支持的国家弥漫。你是一位汉学家兼阿拉伯问题专家,曾长期在伊拉克担任外交官,又曾在法国国防部战略局担任阿拉伯问题研究员,就你看来,这场阿拉伯革命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将导致何等样的地缘战略后果?韦龙:欧美对阿拉伯世界正在发生的民众大规模抗议示威主要关注的核心,一是伊斯兰因素,二是以色列安全。如果说欧美之间有所差异的话,就是欧洲更害怕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势力”的崛起,而美国则担忧被阿拉伯世界包围的以色列的安全受到冲击。但实际上阿拉伯民众这次抗议浪潮却既非伊斯兰势力所发动,同时也与“反以”因素无关。无论是突尼斯民众还是埃及民众,以及包括目前所涉及的其他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势力都不是抗议的主导力量,而示威者的口号中也没有对伊斯兰教的诸求。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伊斯兰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但这次埃及民众抗议示威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诸求。与此同时,在这场抗议中,也基本上没有喊出“反以”、“反美”的口号。这在阿拉伯世界是罕见的,是空前的。这证明伊斯兰势力不是这场阿拉伯世界民众起义的主导力量。欧美之所以担心并不存在的这场阿拉伯革命的“伊斯兰因素”,是因为欧美对今天的阿拉伯世界的认识,与阿拉伯世界的现实之间,已经出现巨大的鸿沟。欧美对这场革命措手不及。尽管目前西方正在试图夺回对这场革命的主导权,以便重新“控制”阿拉伯世界,但由于缺乏对今天阿拉伯世界的深刻了解,西方没有任何可行的战略对策以应对这场革命。可以断言,西方与阿拉伯世界地缘政治战略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问:那么导致阿拉伯民众走上街头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韦龙:这是一场年轻人的革命,是一次底层和中产阶级的革命。在世界历史上这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无暴力革命。这是运动发起者——阿拉伯青年的一个创举。在整场抗议中,没有武器、没有打砸抢、没有暴力。另一个特点,则是年轻人非常娴熟地地运用高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来发动这场革命。而这种高科技是阿拉伯世界的年迈的独裁者们所不理解的。这场革命的起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对自由的诸求。经济因素很容易理解。金融危机导致这两个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是起义的导火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年轻人失业率均高达60%,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任何个人前途。革命几乎成了惟一出路。否则就是在家里呆着虚度时光……尽管一些阿拉伯国家、特别是突尼斯,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成就,但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过去三十年来生活水平没有任何提高。因为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贪污腐败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底层和中产阶级生活得不到提高和改善。因此,在阿拉伯世界,年轻一代普遍对前途极其悲观。这与经济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普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中国年轻一代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对自由的诸求同样也是突、埃两国青年走上街头的关键因素。很多到突尼斯旅行过的法国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本·阿里时代,人们是不能在公共场合讨论政治的。谁要是在咖啡馆或饭店里议论一下总统或政府,谁就有被告发的危险,就有可能被捕、入狱。这种现象在很多阿拉伯国家都普遍存在。不能忘记的是,突尼斯下台总统本·阿里执政长达22年;埃及下台总统穆巴拉克更是长达30年!阿拉伯国家有很多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当选的总统——穆巴拉克就曾五次当选,并准备让其儿子继他之后继续“当选”埃及总统,这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如果这些总统在任满之后自动下台,恐怕也就不会引发革命。这些因素,是没有类似经历的中国青年很难理解的。问:那么这场革命是否会导致阿拉伯世界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从而改变世界自苏联、东欧巨变之后的格局?答:如果这场民众起义继续向其他阿拉伯国家发展,专制体制继续在民众的压力下一一倒台,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就将改写,并对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冲击,特别是将影响西方列强和他们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目前这场阿拉伯民众起义的各种前景都有可能发生:一是导向诞生一种真正独立于西方的伊斯兰民主;二是导向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体制;三是民众起义再次被引向有利于西方的方向转变,即变成一场亲西方的革命。到目前为止,这三种可能性都存在。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如在突尼斯,我认为很有可能出现世俗的议会民主,它将会承认伊斯兰政党的合法存在,并与之共同治理国家。而在埃及,我则不那么乐观。导致穆巴拉克总统的下台的是一场“准军事政变”,军人们仅仅是试图将失控的政权和局势重新掌握在手中。如果六个月后军队如其所承诺的那样举行大选的话,就必须面对“穆斯林兄弟会”的强大挑战。尽管“穆斯林兄弟会”并非起义的组织者,但却已经将这场革命抓到了手中,并使之转换成有利于其的政治权力。阿尔及利亚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如果说埃及军队相对廉洁,因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的话,阿尔及利亚军队则完全控制着政权,且相当腐败。因此在民众的压力下,即使军队决定“牺牲”总统,民众也未必允许军队继续掌权。届时将必然发生激烈冲突。而也门则处于内战中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很有可能会走上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的道路……必须看到的是,抗议的阿拉伯民众已经不再相信西方的议会民主,而相信的是真正的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在这些国家都仅仅是一个躯壳而已,没有能够解决阿拉伯民众面临的任何问题,如贫穷、发展和言论自由等。因此,阿拉伯民众决心以直接民主的方式,来干预国家的政治事务。这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来说,也同样是一个冲击。如果阿拉伯世界出现一种全新的伊斯兰民主体制的话,将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它将证明,民主是可以有多种形式的。 问: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主导的又一次“颜色革命”,目的是在中东推行西方式民主。布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用武力未能成功的“民主输出”,奥巴马正在通过“开罗演讲”以和平的方式在输出……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韦龙:从白宫和国务院一开始就做出的杂乱无章的各种反应来看,美国对这场席卷多个其全力支持的政权的阿拉伯革命措手不及、完全出乎意料。在突尼斯事件上,美国国务卿克林顿一度表示“中立”,然后又宣布赞赏民众的起义。在埃及问题上更是一再试图挽救这一“盟友”政权。美国曾向埃及派出秘密使者,试图使穆巴拉克能够在台上维持到九月份,但遭到起义民众的强烈反对。美国退而求其次,要求穆巴拉克立即将政权移交给副总统苏莱曼。因为苏莱曼作为埃及情报和秘密警察力量的主要领导人,多次参与中东和谈,与美、以关系均较密切,是一个被美国所信任的政治家。但此举遭到埃及军队的强烈抵制,因为埃及军队坚决反对把政权交给苏莱曼。妥协的结果就是穆巴拉克将总统权力移交给苏莱曼,但保留自己的总统职务。而这种安排却遭到示威民众的坚决拒绝。最后军队出掌政权,而非副总统,亦非宪法规定的议会议长,证明这实质上是一次军事政变。美国亲睐的人选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美国在外交事务上反应如此含混不清,这还是非常罕见的。目前美国正在力图重新掌控历史发展的轨迹,以避免被历史所碾碎。二十多年来,由于伊朗革命的挫败,美国未能平静地目睹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伊斯兰政权,认定伊斯兰与民主是不可融合的。假如目前正在发生的这场阿拉伯革命导致出现一种伊斯兰民主体制,或传统的世俗民主体制,国际关系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一新时代,西方将面对一个自信的、因民众革命成功而满怀激情的阿拉伯世界;这个阿拉伯世界正在从几个世纪的昏睡中逐渐觉醒。阿拉伯世界的新体制如果能够导致出现真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出现新思想,那么它们将使对西方对它们的操纵、特别是对七十年来毒化了国际生活的阿以冲突更具保留态度。美国支持以色列历届政府和使阿拉伯世界失去信誉的永恒托辞,就是阿伯伯世界缺乏民主和以色列是中、近东地区惟一的民主体制。如果阿拉伯世界出现新的伊斯兰民主体制的话,美国的这一托辞就将失去所有的价值,届时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就将不得不与阿拉伯世界展开真正的和平谈判,并接受一个平衡的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方案,以避免日益陷入孤立。而华盛顿也将不得不与这些全新的伊斯兰民主政权打交道,美国将无法利用那些贪婪而又怯懦的旧统治者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它们,美国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立场,以平衡其中东政策。目前美国正在因阿拉伯民众起义而进入一个其影响力在北非、中、近东地区遭到严重削弱的阶段。阿拉伯民众起义使美国有关改变伊斯兰政治体制和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以建立民主的说法变得极为可笑和失去意义。牺牲了几十万伊拉克和阿富汗民众的战争仅仅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亲伊朗的伊斯兰政权、在喀布尔建立了一个腐败和孤立于其人民的政权而已。阿拉伯世界的这场和平起义在世界革命史上是空前的,其影响将会波及西方民主国家,如意大利。今天的意大利民主已经仅仅剩下一句空话了。阿拉伯革命将会鼓舞西方民众睁开眼睛,看到代议制民主的弱点,而起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追求直接民主,尽管直接民主也有着其危险之处。目前我们应该执谨慎、关注和警惕的态度,来静观某些外国势力试图控制并引导这场正在诞生的革命的企图。突尼斯和埃及的人民起义,尽管成功驱逐恶名昭彰的独裁领导,目前处于“过渡”时期,但是旧政权体制仍然存在着,统治阶级正致力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中保住本身的特权与利益。阿尔及利亚、巴林、也门、叙利亚等国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让阿拉伯世界进入了革命运动的“春天”。 埃及18天波澜壮阔的人民起义,将执政30年的穆巴拉克拉下台。但是,暂时接管政权的军方,为了保障自己的特权及美国为首帝国主义的利益,并没有立即解除维持了多年的紧急状态法,准备执行所谓的“有序过渡”,声称埃及将继续维护所有的国际和约,包括跟以色列之间的和约,很明显就是要维护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埃及工人发动的罢工行动,在穆巴拉克垮台后,继续延烧。军方临时政府发出警告,要工人停止罢工行动,甚至可能对罢工进行镇压。如果权力一天仍然没有交到普罗人民手上,由资本家、政治精英、军方官僚等所组成的统治集团,将继续实行压榨人民百姓的政策,甚至不惜一切打压威胁统治阶级利益的罢工、抗议示威等活动。因此,就算埃及能够落实“民主选举”,但是人民百姓却仍然无法享有真正的民主。如果埃及军方不即刻交出政权给街头的群众运动,势必形成军事独裁专制跟民主革命力量对立的局面。 埃及的进步人士、工运组织等将继续为民主与社会正义而抗争……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自2010年12月就爆发人民不满房屋短缺的示威抗争。踏入2011年,粮食价格再暴涨,加上邻国突尼斯人民起义浪潮的影响,阿尔及利亚也爆发了人民抗争浪潮。1991年阿尔及利亚的第一次多党选举中,代表伊斯兰神权政治势力的伊斯兰救世阵线(Front Islamique du Salut),赢得选举,却遭到军方镇压,并引发了内战。阿尔及利亚多年处于军事政府的统治下,国内人民面对高企不下的失业率和贫困问题,加上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人民的怒火已经累积多年。日至10日,阿尔及利亚国内多个城镇爆发反粮价高涨的示威。日,多个反对派政党组成的联盟号召示威抗议,遭到警察暴力镇压。日,受到埃及人民推翻穆巴拉克的消息所鼓舞,阿尔及利亚人民继续展开街头示威。警察以催泪瓦斯攻击示威者。次日,仍然有很多示威者不理会警方禁令,继续上街抗议。巴林日,巴林人民走上首都麦纳麦(Manama)街头示威,遭到警察暴力镇压,造成一名示威者丧命。2月15日,警察在殉难示威者的出殡游行中开枪,再杀死一人。巴林国王于2月11日宣布为每一户家庭发放1000巴林第纳尔(2652美元),企图用金钱收买人心去制止人民上街示威。也门也门于2011年1月开始爆发反政府示威浪潮,要求执政32年的总统沙雷(Ali Abdullah Saleh)下台。1月27日,16000人走上也门首都沙那街头。
沙雷于2月2日宣布不会寻求连任,也不会传位给他的儿子。不过,这并不足以平息示威浪潮。2月3日,再有20000人走上沙那街头。2月11日,当也门人民上街庆祝埃及穆巴拉克总统下台时,遭到亲政府流氓攻击。示威抗议活动仍在进行中……我曾指出网络“是民主的滥觞,是自由的海洋;是专制的死敌,是独裁的噩梦。”最近的突尼斯和埃及发生的事件印证了我的这个看法。自去年底,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变革席卷了突尼斯这个北非小国。失业大学生自焚引发蝴蝶效应:执政23年的总统出走,政府瓦解,权利真空,暴力升级。这场被称为“茉莉花革命”的结局是:1月17日,突尼斯总理加努希宣布,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执政党宪政民主联盟(RCD)仍有大量成员在新政府中担任要职,除加努希本人继续担任总理外,国防、内政、财政及外交部长均得以留任;而主要反对党的领导人也获得部分职位。新政府还成立了 “政治改革高级委员会”、“清算贪污腐败和行贿受贿行为全国委员会”和“清算近期滥用职权行为全国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重要决定,其中包括立即释放所有在押政治犯、立即承认所有政党的合法地位等。回顾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局动荡,这个曾被认为是“平安无事”的北非小国一夜间土崩瓦解。为何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突发这样的风云变幻?互联网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作用首先表现在网络对于贪腐政权的揭露上。不少普通民众最初获取关于突尼斯前总统本o阿里贪污腐败的信息多来自“维基解密”网站。该网站大量公开的文件,使得关于本o阿里家族的各种腐败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反政府情绪迅速蔓延。此前,民众对本o阿里家族的腐败已早有耳闻,“维基解密”暴露出来的细节最终促使他们走上街头,推翻本o阿里政权。其次则表现在网络的联络作用上。除“维基解密”网站外,社交网站脸谱在这场群众运动中又扮演了联络和发布平台的作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数据显示,突尼斯脸谱的用户群庞大,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拥有账号。当地时间21日发生的示威游行活动正式通过脸谱组织起来的成功范例。在突尼斯,年轻人通过非常重要的信息网络联络彼此,24小时不间断!在过去,如果你想组织一场抗议游行,必须到不同的地方,像大学、研究所这类地方散播信息。但是,之后,脸谱消除了这些障碍,在脸谱上,人们都是彼此的朋友。这样,如果你有2000个朋友,我有2000个朋友,这2000个朋友各有2000个朋友,这样信息就非常非常迅速地传播了。
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突尼斯政局突变之前,该国政府对当地新闻媒体严格管制。然而短短几天内,网站上便出现了大量的用手机、相机及DV拍摄下的游行现场画面,不少当地人承认,网络媒体在这场政局突变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突尼斯的政变告诉我们: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生政治巨变的有力推手。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民众的知情权和凝聚力得到空前释放——推特每天都会发布数百万条信息,YouTube上每分钟都会上传10个小时的视频。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在突尼斯政局突变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再一次证明了网络在信息传播、汇聚普通民众方面的巨大作用。而在当突尼斯民众取得“茉莉花革命”的胜利果实时,同在北非的埃及首都开罗也开展了一场反对现政府的大游行。有趣的是:这一运动也是发源于网络,并受到网络推动。1月25日上班高峰时间,埃及的网民们走上街头,要求穆巴拉克下台,他们呼喊着“穆巴拉克,下台,下台”的口号,向路两旁围观民众介绍突尼斯人的“革命经验”,“他们能行,我们也能行。” 埃及民众称,总统穆巴拉克管治埃及30年,国家经济不景气,官员贪污,警察滥权。开罗警方为驱散示威人群出动了两三万警力。尽管如此,示威者还是成功冲破警方封锁前往市中心的塔利尔广场。当天,埃及网络也出现故障。据悉,此次示威活动是埃及1977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年人们因粮食短缺而走上街头。埃及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阿拉伯国家,人口达8000万,近年来政经形势面临着与突尼斯同样的挑战。他们的政治诉求非常明确:自由、民主,结束现任总统穆巴拉克长达30年的统治。示威者还要求总理辞职,重组议会,组建全新的统一政府。与这些明确的政治诉求相比,示威游行却不是由政治组织鼓动的。发起者通过社交网络组织草根网民走上街头,与政治反对党并无关联。与之前突尼斯骚乱类似,此次埃及游行也是发于民愤,起于民怨,而没有一个特定的领导人。这也说明反对党想利用游行谋其自身利益的难度不小。埃及反对党成员斯蒂芬库克称,游行的动力在民众中,任何一个反对党都无力去领导他们。示威者的政治诉求能否得以实现,是网络驱动型游行的一次大考,它取决于游行究竟有多大能量和到底能给埃及政权带来多大压力。很有意思的是,埃及政府似乎也看出了这一点,因而也对网络进行控制,他们已经关闭了游行的大本营推特网,同时发出了禁止民众游行集会的命令。目前的最新进展是:总统穆巴拉克29日晚在召集有政府高级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之后,宣布任命埃及民航部长艾哈迈德o沙菲克为新政府总理,同时任命埃及情报局局长奥马尔o苏莱曼担任副总统。这也是穆巴拉克执政近30年来首次设立副总统。穆巴拉克28日深夜发表讲话,表示他已要求现政府辞职并在29日着手任命新政府,随后内阁整体向他递交了辞呈。而据埃及卫生部发言人阿卜杜-拉赫曼29日下午说,过去4天以来的抗议和骚乱已经导致至少51人死亡,1100人受伤。穆巴拉克是不是罩得住这场由网络引发的革命,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突尼斯和埃及这两场事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发生在北非,在地理上是近邻;两国同为阿拉伯国家,民族结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大体相同;两国政治现状相似,名义上为民主政体,实际为独裁统治,本阿里在突尼斯统治23年,穆巴拉克在埃及总统宝座上也座了近30年;两国经济结构也有相似之处,同为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旅游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两国在动乱发生前表面都还算繁荣,但实际上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突尼斯的失业率在本o阿里执政这二十几年中竟然增加了十倍,整体失业率在30%以上,青年失业率高达50%!埃及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物价飞涨、贫富分化加剧、失业人口骤增,人民生活痛苦;群众抗议的目标一致。两国群众走上街头的基本诉求都是要求增加就业,改善生活,并把造成当前困难的原因归结为独裁统治和政府腐败,最终的矛头都指向了长期统治本国的独裁者。然而,最让人感兴趣的相同点却是:两国事件背后都有网络推手。突尼斯事件首先就是因为维基解密揭露了本阿里家庭的奢靡生活和腐败罪行,广泛传播之后引起了举国共愤;埃及的这次事件网络的作用就更大了,“脸书”和“推特”两个网站都其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抗议群众互相传播信息和组织联系的重要工具。这或许就在昭示:自从网络走入寻常百姓家后,独裁和专制就将开始他们的噩梦。为什么这三个国家的和平革命能够成功呢(革命与成功的原因)? 近期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还是突尼斯、埃及以及利比亚的革命。所幸这三个国家的革命都是和平革命,没有全面动员社会最底层力量,所造成的破坏也较小。那么,为什么这三个国家的和平革命能够成功呢?(利比亚的革命正在进行,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原因之一,军队国家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一个政客,无论是英明还是无耻,他如果能够调动军队,那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当军队成为家奴的时候。非常庆幸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进步,这三个国家的军队都实现了正常化、国家化——军队是国家的,是人民的,不是总统或独裁者一个人的。这三个国家的和平革命,军队基本上都没有出面力挺总统并且镇压群众(利比亚部分军队参与了镇压,突尼斯和埃及军队基本没有参与镇压,突尼斯和埃及主要是警察进行镇压,但警察随后即转向),为和平革命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原因之二,宗教的力量不可忽视。在没有宗教或宗教被打烂的国家和公民心中,宗教没有力量,然而在有宗教或信仰宗教的国家和公民中,宗教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所幸,突尼斯和埃及都有强大的宗教力量,利比亚的卡扎菲胡作非为,但利比亚的公民多数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总统哪怕他是独裁者,他也不会“恶事做尽”。在利比亚,卡扎菲的小儿子在和平革命不久即宣布倒向人民这一边,与他的民主思想有关系,与其宗教信仰也不无关系。原因之三,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政党领导人民在革命。近现代的斗争史一再表明,对抗一个政权,对抗一个政党,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一个政党,一个与政权或执政党实力相差不多的政党,才能和平革命掉一个政权或政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歌曲里都唱一根筷子哟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哟牢牢抱成团。对抗一个独裁政权,仅凭个人力量不可能与之抗衡的。印度圣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缅甸的昂山素季,如果没有一个政党的力量在背后支持支撑他们,早就GAME OVER了。在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和平革命中,人们可以再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政党领导组织人民群众,那么再多的抗议也是无效的。原因之四,这些国家的规模都比较小,群众容易发动。毫无疑问,一场革命能够成功,需要历经多长时间才能成功,与这个国家的规模和人口数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突尼斯、埃及、利比亚这三国的人口都是几千万,军队的规模也不庞大,如果能够动员1/3、1/4甚至1/5的力量参与革命,胜算就会很大。突尼斯领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20万。埃及领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人口7860万。利比亚领土面积175万平方公里,人口609万(2005年),有趣的是,利比亚的全称是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原因之五,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革命的发动有着密切关系。毫无疑问,突尼斯、埃及、利比亚这三国的和平革命都是由城市或首都及主要城市发起的。城市公民,没有家族宗法之类的软性精神约束,大家都是陌生人,出了事可以一逃了之。不像农村,一个家族都在一起,出了事就是自己逃了,家族也会对你进行谴责。所以群体性或无目的性群众事件,在城市中更易发动,发动起来之后,也更容易闹出大事。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国家,发动起城市中一部分公民,就会带动更大规模的公民参与,和平革命就这样OK了。原因之六,青年,不可忽视的青年力量。这三国的和平革命,都是在军队不参与镇压,政党领导下,以青年为主体力量的革命。青年,始终是改变历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原因之七,城市公民和青年民主自由意识的高涨。近年来,随着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在广泛普及,城市公民和青年人的民主自由权利意识高涨,并形成一种世界潮流,一有星星之火便会试图燎原。原因之八,流动青年,流动人口,流民加速了革命进程。关于青年的原因,我认为占了3个。历史上,流动青年、流动人口、流民是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个还有专家著书研究流民对中国历史和农民革命的影响,此处不罗嗦。流动人口大家都知道,流民是流动的农民,流动青年概念略同,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住房等不动产,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对改变命运的愿望相当迫切,敢于并勇于铤而走险、以身犯法。看看刘邦这个无赖小吏,看一看朱元璋这个无业游民,看一看中国包括世界历史上,所有的革命的发起人以及前期主力军,基本上都是流民、流动人口、流动青年,他们发起革命和起义代价较小,反正没有职业嘛没有资产嘛无产阶级嘛,但是收获最大,革命成功后,他们就是元勋就能高官厚禄。远的不说,说一说近代的我国革命家,孙同学在香港学医没拿到毕业证,无法就业,遂接受新思想,随后走上革命道理。毛同学,相当于中专学历,也是没毕业,在北京混不下去,回到湖南,干起了革命。贺同学,两把菜刀闹起了革命,,,,他们干革命时,很不幸,正是流民、流动人口、流动青年。原因之九,世界各国和国内舆论的压力。和平革命之所以成功,与世界各国对这三个国家的压力有很大关系。对于埃及来说,美国一开始表示支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随着革命向人民希望的方向演进,美国又表态静观事态发展,最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要求穆巴拉克立刻下台。利比亚的局势也是如此,甚至更甚。利比亚的常驻联合国代表甚至在联大的会议上,要求制裁自己的国家。联合国五常又集体表决对利比亚和卡扎菲进行制裁,这更是少见。利比亚可是中国的“好朋友”啊,这次赞成制裁,实属少见。原因之十,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在这三国的和平革命中,一个很显著的技术因素是,社交网络尤其是FACEBOOK和TWITTER微博的作用。人们在这些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起呼吁,号召抵抗,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对于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后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后他要求屏蔽FACEBOOK和TWITTER,但为时已晚。所以,在朝鲜这样的国家,由于对国际互联网的封锁和对国内互联网的疯狂审查,要想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大规模动员群众革命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之十一,独裁的统治,已经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已经进入末路。这也是世界各国给予独裁国压力的一个原因。独裁的统治,时间越久,积累的反抗能量也越大。这三个国家,统治者掌权的时间都够久了。
原因之十二,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组织的策动。这个因素很小。因为,在埃及和利比亚,美国的利益都很大,在革命发生之时,美国对他们是支持的,只是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美国基于利益要求,改变了立场,加入到推倒独裁者的行列。这正是英国人所说,国与国的交往,只有利益没有朋友。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想起后再添加。中东局势分析近期埃及和突尼斯政局的波动引发了各方的关注,有研究员表示,从本次政治风波的情况看,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必须改革,必须自由民主,这次变乱短时间不可能平息,即便是政权更迭下来,也需要时间。二,会促使美国调整战略,在这次动荡中,美国处于尴尬,一方面要宣扬民主观,一方面怕失去盟友,现在埃及的政权很令人关注。军政府的态度很值得关注,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推行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不同的。中东的局势对美国亚太战略也会有一些牵制,使他陷入乱局当中。从中国来看,这个局势的动荡对我们国家的政府没什么影响。负面影响有一些。第一面临西化分化的政治压力增大,国外反对势力借机闹事,应注意防范。宗教极端势力会吵,可能会对东突活动势力产生刺激,反恐维稳局面继续复杂。第二,对能源安全和原油、贸易产生影响,我国原油进口09年是2.04亿,其中从中东进口的占52%。第三,通道问题,苏伊士运河是欧亚非三周的交通要冲,每年要承担全世界14%海运量,再就是贸易,这对全世界都有影响。一、突尼斯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非洲国家突尼斯发生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一个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茉莉花是突尼斯国花,这次政权更迭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本·阿里于1987年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前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上台,此后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连任突尼斯总统。从1987年起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旅游业走下坡,失业率上升。在2010年的调查报告指出,突尼斯的经济增长率为3.8%,但失业率达14%,其中又有30%是年轻人,另有报道指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52%。此外,通货膨胀、政治腐败、言论缺乏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也是造成此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事件概况1、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街头小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该青年大学研究生毕业,但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在遭到粗暴对待后,该青年自焚抗议,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这名青年人的过世,在激起突尼斯民众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怒火。2、事后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进而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最终,在小贩自焚后的第29天,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这个自己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日深夜飞往沙特。3、当日总理加努希宣布根据宪法接管总统职权并举行了就职宣誓,但戏剧性的是,日,突尼斯宪法委员会认为加努希总理继任共和国总统违反宪法,应由众议长福阿德·迈巴扎从15日起代行总统职权,并最迟在60天之内举行大选。4、尽管过渡政府已经形成,但目前在首都突尼斯市仍然充满着恐慌和不确定性,当地的人们开始囤积食物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恐慌无处不在。突尼斯的局势不是很明朗,关键要看现在这个临时政府能不能稳定状态。据介绍,现在有军队在街上维持秩序,街上行人非常少,市场等公共场所都已经关门,目前权力仍然在旧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掌权人手中,但是突尼斯人并不希望他们的革命止于本·阿里的流亡以及其23年独裁统治的崩溃。连锁效应突尼斯的革命已在阿拉伯世界掀起涟漪效应,多个国家的民众近日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独裁、贪腐,要求民主,需要政经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沙特出现示威或自焚事件。二、埃及中国态度:1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在与埃及外交部亚洲事务部长助理希贾齐举行两国外交部第11次定期政治磋商时表示,埃及是中国的友好国家,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方支持埃方维护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努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埃及内政。现任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自1981年上任,历任4届埃及总统,执政近30年,引起民众极度不满,穆巴拉克的辞去总统职务以及离开开罗,并不意味着埃及已经度过这场政治危机。西方媒体报道称,埃及目前有8000万人口,6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50%。此外,该国人口有三分之一是文盲,40%的人生活费每天不足2美元。因此媒体分析,这是埃及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的根本原因。同时印度媒体称,被视为接班人的穆巴拉克的儿子贾迈勒全家飞往了英国。
华盛顿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的学者哈迪指出,事实上,穆巴拉克只是把这个烂摊子丢了给暂时接任的军队将领。军方是否能够处理好这场乱局,依然是未知之数。对于阿拉伯世界来说,这次成功推翻穆巴拉克的埃及人民力量的意义,远远大过早前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埃及首都开罗的示威游行活动主要在位于内政部大楼和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部附近的解放广场进行。2月3日,穆巴拉克总统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专访时说,他已“厌倦”总统职位,愿意现在就辞职,但由于担心国家陷入混乱,他不能现在辞去总统职务。2月5日,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事件概况1月25日日,为了突出警察的腐败,埃及的抗议组织者挑选1月25日——[2]警察节,是埃及全国性的节日——举行抗议活动。据记者报道,至少有2人在1月25日的抗议活动中死亡。1月26日1月26日凌晨,有示威者出现在首都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警方随即使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力图驱散示威人群。直到日出后,开罗局势得以恢复。埃及政府26日下令禁止游行集会。这是该国持续3天的数万人示威抗议之后,埃及政府最新的管制措施。(26日,埃及当局还否认关于封杀网站的说法。)之前政府已经禁止了twitter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有媒体称,埃及总统的儿子或已外逃。[3]至少有4人在1月26日(星期二)的冲突中死亡。1月27日1月27日,Facebook和Twitter无法登陆,黑莓即时通讯也不能使用。抗议演变成骚乱。[4]27日,目前居住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埃及改革派代表、下届总统大选的热门人物穆罕默德·巴拉迪回国参与示威,可能将鼓舞更多埃及民众走上街头。27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称穆巴拉克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都是美国的盟友,“但是我一直告诉他要确保不断推进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部大楼被抗议者纵火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书记谢里夫27日说,该党有信心与其他政党和青年进行对话,表示将支持扩大青年的政治参与。他同时否认了一些政府官员逃离埃及的传言。
1月28日新华网开罗1月28日电(记者李来房)埃及28日酝酿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当天凌晨起,首都开罗的互联网服务和手机通信中断。28日上午,首都开罗相对平静,各重要地点有持枪警察守卫。1月28日晚,位于首都开罗的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部大楼被抗议者纵火。 埃及国家博物馆当天晚上遭到不明身份人员袭击抢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周五(1月28日)表示,埃及应当容许和平的示威游行者,控制保安部队并恢复与民众之间的交流。[6]她指出:“对于埃及警方及保安部队针对反对者所采取的暴力措施,我们深表担忧,我们呼吁埃及政府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保安部队,同时反对者也不应当采取暴力措施,而是以和平的方式表达观点。”1月29日1月29日凌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发表电视讲话,要求以纳齐夫为总理的政府辞职。穆巴拉克说,埃及是一个法治国家,人民应该保卫埃及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的成果,应该通过对话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失业、提高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我一直都很关心穷人的生活,未来也会继续关心。”穆巴拉克还表示,他将继续已经开始的改革之路。没有迹象表明穆巴拉克将辞职或离开该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埃及总统演说不久后,他们进行了交谈。当地时间1月29日,埃及首都开罗爆发全面游行,老人、儿童、妇女都纷纷走上街头,游行人数不断上升。在开罗解放广场,聚集了数万名群众高喊口号参加游行,要求现任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埃及卫生部发言人阿卜杜-拉赫曼当天下午说,过去4天以来的抗议和骚乱已经导致至少51人死亡,1100人受伤。总统穆巴拉克当晚在召集有政府高级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之后,宣布任命埃及民航部长艾哈迈德·沙菲克为新政府总理,同时任命埃及情报局局长奥马尔·苏莱曼担任副总统。这也是穆巴拉克执政近30年来首次设立副总统。1月31日大批民众星期一上街示威,并计划稍后发起一百万人大游行,迫使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埃及军队坦克街头封锁布控,当局的直升机,星期一早上继续在首都开罗的上空盘旋监视。民众就向直升机喝倒采。而军方的坦克,除了在市中心周围布防外,也在市区的主要马路驻守。埃及的反政府示威,星期一进入第七天。一度离开岗位的警察,恢复执勤,在市面指挥交通。经过连日的冲突及抢掠,市内不少建筑物,留下被破坏的痕迹。不少居民为免受到暴徒抢掠,自发组织起来,以棍棒作武器,在路口设置路障,检查来往的可疑车辆。而民众就继续在市中心的解放广场周围集结,响应百万人大示威,和全国大罢工的号召,希望进一步向总统穆巴拉克施压,迫使他下台。2月1日埃及局势持续紧张,多天以来的反政府示威已最少造成140人死亡。军方星期一发表声明,表明不会使用武力对付示威者,又说公民用和平方法表达意见的自由得到保障,派驻在街上的士兵是要保障人民的安全,但绝不容许抢掠及破坏的非法行为,今天是军方首次表态,不会向示威民众动武。2月2日埃及军方发言人2日发表电视讲话,呼吁民众结束示威游行,尽快使社会生活恢复正常。埃及国防部一名发言人在电视讲话中对示威者说:“你们的信息已经传达,你们的要求也已被知晓。”他同时呼吁示威者继续为建设国家效力。这名发言人表示,军队和人民有能力度过现在的困难时期,无论存在什么样的挑战,埃及军方将一如既往地保卫埃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表示不再寻求连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日晚发表电视讲话,说自己无意竞选下届总统,将在本届剩余任期里努力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并敦促议会修改宪法中有关总统竞选人条件和任期的条款。[7] 埃及将在今年下半年举行总统选举。根据目前的埃及宪法,总统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截止2月2日,埃及抗议活动造成1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伤。[8]2月3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2月3日在开罗总统府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专访时说,他已“厌倦”总统职位,愿意现在就辞职。但由于担心国家陷入混乱,他不能现在辞去总统职务。穆巴拉克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他的儿子贾迈勒在场。穆巴拉克表示,他从未打算让儿子接任总统。穆巴拉克重申:“我永远不会逃离。我要死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同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在接受埃及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说,不论是总统穆巴拉克还是他儿子贾迈勒,都不会参加今年8月或9月的总统选举。这是埃及首次宣布贾迈勒不参选。今年总统选举前将完成关于总统选举候选人和总统任期的宪法修改,并将付诸全民公决。美国总统奥巴马1日发表讲话说,埃及政权的“有序过渡必须是有意义的、和平的,并且必须从现在开始”。当被问及对此作何反应时,穆巴拉克说,他会告诉奥巴马,“你不了解埃及文化以及我现在辞职将会发生什么事”。政府提倡对话,而以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反对派阵营拒绝政府邀请。当天,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再度与反对派发生冲突,一些人还用棍棒和拳头殴打外国记者。冲突中,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和法新社记者在内的10多名记者被抓。2月4日开罗的胜利日:埃及人集会敦促总统下台要求民主改革的示威者潮水般涌入开罗解放广场,反政府民众的领导人称今天是“下台日”,这是示威者要求总统侯赛因·穆巴拉克交出权力的最后期限。巴拉迪对记者说,穆巴拉克应该听到人们清晰无误的呼声,有尊严地辞职。据美联社报道,他称这“事关信任,而如今信任已荡然无存。”一个罕见的举动就是:埃及的国防部长侯赛因·坦塔维和其他军队高级将领在天亮后巡视了解放广场;这表明今天的示威活动是军方许可的。埃及军队这些天起着调和示威者和政府支持者的作用,可能是保持中立、不介入冲突。据《卫报》报道,成百上千的抗议者齐声唱诵、祈祷,还一齐唱埃及国歌。然后他们把一个坐在轮椅里的人连同轮椅抬起,他在涌动的人群上头振臂挥拳。志愿者开设了临时医疗站和安检点,穆巴拉克的支持者不能进入。与此同时,美国的外交官们正在讨论穆巴拉克立即辞职、并把权利交给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的可能性;此人长期以来是埃及的特工头子,在国内以严苛著称,而对美国却很忠心。欧洲的外交官们今天也在布鲁塞尔开会,试图制定政策支持埃及的民主运动;而这是埃及危机以来他们第一次召开会议。2月5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5日召集政府总理及一些部长在总统府就埃及国内的经济形势召开会议,着重讨论抗议活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和确保民众基本生活等议题。
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5日集体辞职,其成员包括总书记谢里夫和穆巴拉克之子贾迈勒。民族民主党成员胡萨姆·巴德拉维被任命为该党新的总书记和政策委员会书记。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谈,就中东问题及埃及等中东地区国家最近局势进行了磋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参加了此次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期间举行的会谈。有关四方会后发表书面声明说:“有关四方注意到最近在埃及和该地区其它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四方成员考虑到这些事件对阿拉伯和以色列和平的含义,同意在下一步会谈中作为首要关注事务进一步加以讨论。”[10] 埃及各银行关门一周後于周日重新营业,雇员们陆续上班,顾客排起长队等待处理业务。银行家们在交易室忙着处理混乱的业务,海外投资和当地商人则纷纷抛出埃及镑。街头示威行动已导致部分经济陷入瘫痪,同时失去重要的外汇来源。装甲车在街头路口驻防,士兵们垒起沙包掩体,很多大型国有银行的雇员搭乘公交车来上班。2月6日埃及最大的反对派组织——穆斯林兄弟会派出代表,首次参加埃及政府与各反对派之间的政治对话。这次对话决定设立一个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宪法修改委员会,同时还决定成立另一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解除对媒体限制,以及视国家安全局势结束紧急状态等问题。穆斯林兄弟会是目前仍在持续的反政府抗议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以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为政治目标,一直坚持穆巴拉克总统必须立即离职。
随着埃及政府与反对派开始正式的对话,埃及局势以和平收场的可能又增添了一分。昨天,埃及反政府示威进入第13天。据新华社报道,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6日与穆斯林兄弟会等反对派团体的代表对话,商讨如何结束国内政治危机,两名穆斯林兄弟会领导层官员参加了对话。会议决定设立一个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宪法修改委员会,以确定穆巴拉克总统承诺的宪法改革的具体方案。虽然示威仍在继续,但埃及街头局势正在缓和。埃及首都开罗多家银行从昨天开始恢复营业,不少民众到银行取钱,试图回归正常生活。三、利比亚利比亚骚乱实为部族内斗 最大两部族反卡扎菲事件经过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爆发了反政府的抗议活动,不少年轻人高呼“打倒腐败分子”,还有人喊出了反对总统卡扎菲的口号。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2月17日,在班加西等多个城市爆发示威活动。在东部城镇艾贝达,目击者表示,有军警狙击手埋伏在屋顶上,造成多名示威者丧生。2月18日,利比亚国家电视台播放了卡扎菲和支持者见面的电视画面,政府支持者在首都等多个城市举行集会。2月19日,班加西形势急剧恶化,利比亚军队向示威者发射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美英等国发表声明,谴责利比亚政府的暴力行径。2月20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卡扎菲已离开利比亚。此后卡扎菲之子称父亲仍在国内且获军方支持,并警告说利比亚有内战危险。2月21日,据美联社报道,示威者声称已控制班加西。反政府动乱继续蔓延,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绿色广场发生了冲突,甚至有目击者称,示威人群遭到射击。 2月24日,中国公民陆续撤离;中国海军派出530(“徐州 ”号)护卫舰执行护侨任务。最新情况联合国安理会将于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上午9时就利比亚当前局势举行闭门磋商。外交人士21日对新华社记者说,应利比亚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达巴希的要求,安理会决定举行闭门磋商,讨论利比亚局势。26日,安理会当天就利比亚问题一致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当前局势表示严重关切,并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其家庭主要成员等人出国旅行,并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另据环球时报报道,安理会首先再次要求卡扎菲政权的笃信者立即停止袭击平民。联合国指出,利比亚国内的暴乱已经导致1000多人丧生。欧麦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苏尔特的游牧部落家庭。1961年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1963年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在利比亚陆军服役,为少尉军衔。1966年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迄今已经跨越了三十多个年头,尽管西方对他进行孤立、威胁、制裁,甚至进行暗杀和轰炸,直到最近,还不给他摘“恐怖主义支持者”的帽子,可卡扎菲这棵“常青树”却一直挺拔地生长在北非的大沙漠上。1970年至1972年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1977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统一组织主席。美制裁利比亚过程回顾1986年 利比亚被指控制造了柏林迪斯科舞厅爆炸案,造成2名美国现役士兵和1名土耳其妇女死亡,229人受伤,其中包括79名美国人。美国政府随后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2003年12月 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同英国和利比亚达成三方协议,利比亚将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发项目,以换取美国对其解除制裁。2004年2月 美国取消了长达23年的旅游禁令,允许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行以及在利境内消费。4月,布什政府又宣布解除了对利比亚的大部分制裁,允许多数美国公司到利比亚经商、投资,利比亚的学生也可以到美国留学。三大矛盾昭示利比亚碎片化命运日00:38我来说两句(5)如果卡扎菲下台,将实现中东、北非系列革命风暴以来的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更迭□ 本刊记者 陈沁 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 特约开罗记者 倪伟峰 | 文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以烈火燎原之势蔓延的革命并不多:1848年法国革命席卷欧洲;1968年新左翼运动风潮从巴黎吹到纽约;1989年东欧剧变引发两年后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终结。2010年底至2011年初,历史似乎又到了这样一个节点。这一次,星星之火在北非大陆点燃。突尼斯的本o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亚的卡扎菲——他们都曾经是受人爱戴的革命者。只是,在数十年的独裁统治后,变革的热情早已化为冷灰,一己私欲却依旧高涨,当年的革命者成了今日的独裁者,最终民众揭竿而起。如果说突尼斯和埃及由街头运动引发政治地震的结果是某一个独裁者倒台,权力仍掌控在原执政党或军队手中,那么利比亚即将上演的则很可能是这次阿拉伯世界革命风暴中第一场真正意义的政权交替。内战边缘日,受周边国家相继发生反政府骚乱的影响,不满国内高失业率和腐败的利比亚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独裁统治。由于利比亚政府拒绝国际媒体进入,目前没有媒体能够清楚掌握利比亚的情况,只能依靠身在利比亚的人往外零星地通过手机视频、邮件传递信息。各种消息显示,十几天来,从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到首都的黎波里,利比亚安全部队向大批示威者动用了机枪、迫击炮,甚至“幻影”战机。本刊记者2月23日通过电邮联系到刚到利比亚某中国企业工作不久的中国女孩江源。利比亚与外界的电话通讯已经全面切断,她只能依靠公司的专线上网,但非常不稳定。“现在下大雨,我今天上街转移物资的时候街上很平静,除了加油站和面包房排长队之外其他都还好。”她说。在利比亚她也可以收看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媒体和半岛电视台的报道,但她并未感受到报道中那些暴力的场面,有一些外国公司被抢,但她所在的公司没有。这或许是因为利比亚的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和一些东部城市,首都的黎波里的局势相对在卡扎菲政权的控制之下。虽然自2月23日起包括中国使馆在内的各国使馆已经开始撤侨,但江源告诉本刊记者,由于人数非常多,大部分人还在等通知,并且由于公司还有工程在建,物资不可能全部撤走,撤离过程中也有许多物资需要清点安置。据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统计,死亡人数至少已有300人。与利比亚隔海相望的意大利的外交部长弗拉蒂尼(Franco Frattini)则于2月23日称,一些关于利比亚死亡人数已经上千的估计“看起来是真的”。利比亚骚乱成为近日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运动当中最为血腥的一场。正如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Seif al-Islam Gaddafi)20日发表讲话所言,利比亚不是突尼斯,也不是埃及,若抗议继续,将面临内战危险并陷入分裂,“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伤亡”。那么,与突尼斯和埃及相比,利比亚有何不同之处?首先是军队在政权中的角色。前两者军队势力极其庞大,枝蔓遍布各大垄断行业,可以在一个独裁者下台后由军方出面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利比亚的军队在政权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国家的实际控制权仍在卡扎菲及其亲友手中。此外,利比亚军队长期以来充当着政府镇压民众的工具,在此次骚乱中更是变本加厉站在示威者的对立面,不可能像相对独立的埃及军队一样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利比亚整个国家的结构都是支离破碎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东政治与国际关系教授哲杰斯(Fawaz A. Gerges)2月24日在一个关于中东局势的讲座中说,“不像埃及和突尼斯,起码后者的军队体系是很完备的。”卡扎菲的存在让这个国家除了“个人崇拜”,没有任何的制度安排。这与埃及拥有相对较为活跃的公民社会,可以有反对派和抗议示威,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联盟,状况大为不同。哲杰斯说,过去十几年来,卡扎菲有意在军中培育起多个阵营,而各个阵营之间缺乏协调,这不是一只善于作战的军队。他担心,如果卡扎菲真如自己此前所表示的要“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结果很可能是军队的各个阵营之间互相残杀,同时杀戮百姓。“利比亚的起义可能会很血腥、很漫长。”哲杰斯说。不过,利比亚军方的态度也随着形势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月21日,两架利比亚“幻影”战斗机降落在马耳他机场。美国媒体引述马耳他官员称,飞行员被利比亚政府要求向反政府人士开火,但是他们拒绝执行命令。其次是社会的部落性质。利比亚的社会由分布各地的部落组成,数量众多、势力分散,利益很难协调。卡扎菲一直以来依靠直属部落卡达法(Gaddadfa)为其培养精锐的安保人员。然而卡达法只是个小部落,为了控制整个国家,卡扎菲对各部落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收买包括瓦尔法拉(Warfalla)和迈杰拉赫(Megrahees)在内主要部落的首领。但是,近日的血腥镇压激怒了部分部落领袖。拥有百万人口的瓦尔法拉部落发表声明称不再支持卡扎菲,并呼吁他离开利比亚。第三是由来已久的东西部矛盾。利比亚全国65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位于东部,三分之二位于西部,中间相隔绵延600公里的沙漠。而扮演国家经济命脉角色的石油分布却是三分之二位于东部,三分之一位于西部。由人口与能源分布失衡导致的东西部矛盾一直是困扰卡扎菲政权的难题。东部反政府势力在本次骚乱中表现异常活跃。有分析指这是因为东部民众对卡扎菲政府积怨颇重,称其过去40年一直侧重发展以首都的黎波里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忽视了以班加西为中心的东部产油区的发展。简言之,即利比亚各种势力较为分散,但没有一股势力可以取代现政权;而一旦卡扎菲拒不下台,现政权瓦解,军队也将按部落分化,内战爆发,国家分崩离析或是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或是形成各方势力割据的专属领地,成为下一个索马里。
截至发稿,利比亚局势出现短暂的平静。这被普遍视作卡扎菲和反对派在最初“硬碰硬”后进入判断形势、积聚力量的阶段。各派都试图团结一切可能有利于己方的因素,对反对派而言,积极游说美国和依赖利比亚油气资源的意大利,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实施禁飞制裁;在卡扎菲这边,则是整合资源,一方面摆出决一死战的姿态,同时不断放出警告:利比亚的政权更迭是国际社会不可承受之重。“上校”的统治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毗邻,面积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沙漠及半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4%。人口约650万,以阿拉伯人为主,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经济支柱是石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在历史上,利比亚曾是古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领土。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二战期间被英法占领。1951年宣布独立,成立施行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日,27岁的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他随即晋升为利比亚军队最高军衔——上校,此后一统江山40载。作为阿拉伯世界在任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卡扎菲坚称自己没有任何正式的政府职位头衔,只被称作“革命导师与领导弟兄”。似乎并不看重“名分”的卡扎菲却是利比亚长期以来惟一的统治者。他为国家发展确立基调,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论,宣称要走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标准的社会主义”;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取代各级地方政府,但这两个权力机构却始终在他的掌控之下;实行“革命统一战线”一党专政,禁止其他任何政党活动。在利比亚人眼中,他是施行高压统治的铁腕领袖,毫不留情的处决与不惜代价的武装镇压是他维稳的惯用伎俩。不过,对于一个部落势力分散的国家而言,专制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曾斥巨资建设钢铁厂和水利工程,拨专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路透社的评论说,卡扎菲上台以前,利比亚十分贫穷,基本上只有两样东西为外界所知:油井和见证“二战”坦克大战的沙漠。但他执政以后,利比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长期独裁势必导致体制僵化,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而民众却不能从社会的发展中实现最基本的利益。有数据称利比亚失业率高达30%,年轻人生活压力极大。而在西方国家眼中,他是怪癖的独裁者——出访时只在由女保镖严密守卫的帐篷里睡觉,这也许与他出生于一个牧人家庭的帐篷里有关。1988年,他因拒不配合涉嫌利比亚特工制造的洛克比空难调查沦为西方众矢之的,也使利比亚遭到了长期的联合国制裁。利比亚是世界第12大、非洲第三大产油国,拥有非洲最大的原油储备。日产原油160万桶,国内日消费量仅为27万桶,其余均为出口,其中意大利占32%,德国占14%,中国占10%,美国占5%。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该国50%的石油出口。但由于本国人口贫乏,且缺少相关教育机构,国家石油公司只是以爱国主义名义摆上台面的花瓶,利比亚石油产业运行主要还是依靠拥有高技术的外国厂商,包括意大利ENI公司,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Repsol),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等。随着局势持续紧张,大批外国工人撤离,利比亚原油生产将面临全面停滞的威胁。截至发稿,利比亚境内几乎所有主要外国油厂都宣布解散了部分工作人员,有些甚至解散了全体员工,超过一半的油厂停运。利比亚原油出口最高每日减少了60%,即100万桶。那么,利比亚油厂停业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首先,利比亚产出的原油因含硫量极低被称作“甜原油”,是加工汽油、柴油以及航空燃油的上好原料。世界各地对这种原油都有需求。一旦利比亚出现油荒,全球油价将出现大幅上涨。其次,受利比亚油荒影响最大的国家将是意大利。意大利国有能源企业ENI成品油产量的15%到20%依赖于来自利比亚的原油进口,同时ENI也是利比亚天然气的惟一出口方。国际施压随着媒体报道利比亚伤亡人数的上升,此前对利比亚动乱采取“远观”态度的美欧,开始考虑采取干预行动。法国总统萨科齐2月23日呼吁欧盟尽快对利比亚采取制裁,是欧洲第一个发此要求的领导人。同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亦表示,美国可以对利比亚实行单边制裁,包括经济制裁、冻结卡扎菲政权在海外的资产,以及停止对利比亚的人道主义援助。不过,利比亚驻联合国副大使达巴士(Ibrahim Dabbashi)2月21日就开始呼吁的联合国对利比亚实行禁飞令,以防止利比亚政权对内输送武器,目前看来并非西方的首要考虑。但制裁是否有效?从BBC采访的几位利比亚人士、前驻利比亚外交官的反应来看,制裁能否达到让卡扎菲停止暴力这个当下最紧急的目的,以及何种形式的制裁最有效,人们的判断不一。1988年发生在苏格兰的洛克比空难中,英美等国认为凶手是利比亚恐怖分子。由于利比亚方面不愿交出两名嫌疑人,1992年和1993年,联合国先后通过了两个针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直到1999年利比亚同意交出嫌疑人,制裁才暂停。2003年,利比亚同意支付27亿美元作为洛克比空难的赔偿金,当年晚些时候,联合国才正式通过终止对利比亚制裁的决。埃及、突尼斯事件不是“颜色革命”埃及、突尼斯事件不是“颜色革命”“颜色革命”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于后冷战时期,以美式虚假民主为号召,以扶植反美或近俄的前苏联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为手段,以颠覆这些国家的独立、近俄或反美的政权为关键手段,以街头运动等非战争方式为关键途径(也采用军事政变途径),对这些国家进行的政变,目的在于扶植亲美政权、攫取资源,扩大美国的战略空间,建立由美国控制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美和整个西方是颜色革命的推手。所以,对于颜色革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做法有三个特点:一是每当“颜色革命”成功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均大呼“民主的胜利”和“专制的失败”。二是对于独立自主的、反美的或近俄的政权,美国则诬蔑渲染其专制,想方设法炒作其重要领导人的“腐败、堕落”,手段与冷战期间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诬蔑歪曲如出一辙。三是在“颜色革命”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从不讲什么“和平稳定”,只是大讲空洞的“民主”“人权”。而对于这场肇始于突尼斯、高潮于埃及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的有着浓厚反美色彩的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运动,有些出乎意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是十分恐惧的。亲美的突尼斯阿里政权、埃及穆巴拉克政权的倒台,可以认为意味着美式虚伪民主价值体系在阿拉伯世界的破产!美国资本家集团之所以密切关注中东政局的演变,只是想火中取栗,试图控制阿拉伯世界的走向,重新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和支配的新的阿拉伯秩序。但是,请注意,这场运动是发生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侵略伊拉克10周年、侵略阿富汗8周年,发生在苏丹刚刚被肢解之际,发生在美国对伊朗、巴基斯坦战略压挤加强之际,发生在美国将战略重心移向亚洲重点围堵中国之际,发生在美式伪民主价值体系崩溃之际,总之,发生在美式伪价值体系崩溃、美国对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控制体系即将跨塌之际。应该说,对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对于美国对阿拉伯世界的控制,阿拉伯世界一直极为反感、极度仇视。掀起一场旨在自身独立解放的革命运动,在阿拉伯世界在所难免!从这场运动的旨在打破美国的侵略、控制和支配的初衷看,美国想控制这场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试图再次建立由其控制的中东秩序的图谋是否会实现,将是一个重大的疑问!所以,这场运动不但不是“颜色革命”,而是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压迫控制的阿拉伯人民新的独立自强运动!与中国上世纪40年代后期发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相近的性质。突尼斯阿里政府、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均为亲美的政权,是美国维护其中东战略框架、榨取利益的支柱。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并不希望看到这些亲美政权的跨台,更不希望看到这些国家建立一个反美、仇美的伊斯兰宗教意识强的政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这场运动的态度,与对待中亚前苏联国家“颜色革命”截然不同。对于由美国策划的发生在前苏联国家的“颜色革命”,美国均全力支持,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而对于旨在反美的突尼斯、埃及街头运动,美国一方面高喊“和平稳定”!另一方面却暗地里试图控制这场反美运动,让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东地区武装冲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