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二中国世界最大经济体体吗

中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新网
本页位置:
中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预言成为现实。昨天,日本内阁府公布2010年全年经济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去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低4000多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去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其中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在内需和外需方面均出现下滑。其中,内需对GDP的贡献为负0.2个百分点,外需的贡献为负0.1个百分点。不过,日本民间经济机构普遍认为,受外需增长提振,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有望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昨天公开表示,对日本GDP被中国赶超表示欢迎。他还表示,人均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重要的是日本应当如何汲取其活力。为了将发展优势传给下一代,日本将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战略。
  近些年,日本经济下滑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府总体负债水平居高不下,债务占GDP之比已超过200%。按日本政府现有的预算计划,2011财年日本政府一般性支出总额将创历史新高,达到92.4万亿日元,而税收收入可能不会超过41万亿日元。由此导致的资金缺口或将推动日本国债总额由2010财年的943万亿日元,攀升至998万亿日元。今年年初,标准普尔已经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由“AA”降至“AA-”。
  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回应外媒对中国GDP超越日本的提问时强调,要冷静客观地对待中国人均GDP还很低的现实。
  “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比如说世界银行2009年有一个数据,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4位。”马建堂表示,中国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不过,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中国仍具有重大意义。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室主任刘霞辉告诉记者,GDP是目前衡量国民财富总量无可替代的指标。中国在古代社会和农业社会一直位列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行列,自清代中后期以来才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落后。上世纪初,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最后二十位,现在终于上升到世界第二,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
  但中国要重新回到先进国家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按照国际标准,中高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也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才4000美元左右。刘霞辉表示,即便中国今后一直保持8%的增长速度,人均GDP要达到发达国家的高限标准――人均GDP1.2万美元以上,也需要15年到20年的时间。
  新华时评
  怎么看“第二经济大国”席位互换?
  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
  实际上,“日中逆转”这一说法,自去年年初就频频见诸日本报端。两国每公布季度GDP数据,媒体总要就“第二经济大国”席位互换炒作一番。去年日元对美元持续升值,给以美元计算的中日GDP比较带来仅有的一丝悬念。到今年1月份中方公布2010年名义GDP数据时,“日中逆转”基本成为定局。日方今日公布的数据,无非是给一个既定事实的正式背书。
  然而,“逆转”以后怎么办?这是中日双方今后均需直面的课题。就日本而言,应该认识到,日中逆转的大背景是“中日共赢”的经济格局。中国如今不仅是众多日本企业的生产基地,同时正成为日本商品的最重要海外市场之一。
  日方公布的2010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占日本出口总量的三成左右。日产、本田汽车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均超过日本国内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显示,如果考虑到经由第三国或地区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日本去年对华贸易顺差高达2.1万亿日元。因此,中国市场对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连日本经济财政担当大臣与谢野馨也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表示“欢迎”,认为这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
  就中国而言,“第二经济大国”的另一面是,人均GDP仍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按国际标准,仍是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让经济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局。能否圆满解决这些课题,将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可包容性和可借鉴性。
  过去40多年来,日本头顶“第二经济大国”的光环,既享受到前20年高速发展带来的成功荣光,也体味到政策不当导致的“失去的20年”。在此期间,日本也面临伴随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货币升值、贸易摩擦、资产泡沫等问题,其应对的成败得失无疑可成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重要镜鉴。
  由此可见,“日中逆转”这一新现象,既印证“中国的发展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机遇”,同时也提醒中国要以日本为鉴,理性、冷静对待“第二经济大国”头衔,以发展增和谐,以国富促民富。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
  (新华社东京2月14日电)
  权威分析
  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日本14日公布的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换算成美元,2010年日本GDP总量排在美国、中国之后退居世界第三。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人均国民收入不高等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在发布中国2010年GDP数据、回答中国经济世界位次问题时曾这样表示。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
  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尽管中国经济的世界位次不断上升,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隐藏在GDP背后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增强综合国力,要让百姓更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不能再重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蔡志洲说。
  新华社记者 刘铮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专家观点
  中国与日本尚存三大差距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日本,但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丽娜认为,中日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日本。日本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75%,城市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仅交通无缝衔接方面就领先中国二十年,同时城乡差距已基本消除。而中国城市化率仅46%,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差距还在扩大。
  其次是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居民幸福感不足,离建立覆盖全民、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中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端。迄今还几乎没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公司和品牌,在创造力、竞争力方面与日本有着很大差距。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此前在2011年投资年会上指出,中国目前发展不均衡,分配差距扩大的状况值得警惕。如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而世界上城乡差异的一般水平是2:1左右。(涂露芳)
【编辑:孟欣】
----- 金融频道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6%,其中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较上次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了10.5%。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了8%,“保八!保八!”这似乎成了今年中国经济行业喊得最亮的口号。在今年我们看到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引领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11.9%,这一数字是全球第一呀!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内阁府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为 12880亿,环比增长0.1%,按年率计算增长0.4%,弱于预期。而中国之前已经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为13390亿,日本经济总量已经落后于中国。按季度计算,中国的GDP规模其实去年第四季度曾经超过日本,但由于当时已经是年末,而且经济过热,有季节性的因素。因此,整个2009年而言,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到5万亿美元,而日本则刚刚超过5万亿美元。但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经过宏观调控之后已经主动回落,而且从季度上超过日本出现在比较早的二季度,全年超越日本已成定局。 中国经济在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在未来的世界中国必将成为一个闪亮的主角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摩根大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说:“这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里程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一个对于很多国家而言相当困难的时候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长速度之快让人感到意外,大约10年前,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今年则超越日本。不过即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离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还有很大距离,美国的经济规模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是中国的3倍。中国即使能按现在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也需要10年左右才能赶上美国,何况现在的速度是否能持续还是个大问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早已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经验表明:在我们的体制下,追求高增长不难,难在改善增长的质量。在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时候,今天和未来需要的不应再是GDP的单纯赶超,而是如何改善质量、避免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与透支。当然,这又取决于能否转变以往靠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增长方式,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在为高速发展经济而欣慰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许多方面任然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居国民收入仅为三千多美元,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这个差距是中国发展的一大缺陷;有一份外国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一位劳动者劳动8年+10个月的收入才等于英国劳动者劳动八个月的收入还等于美国劳动者劳动一年的收入。不仅是收入上的,还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我们在高兴的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把握时机,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从分发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的作用,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危机意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光芒虽然耀眼,但也十分扎手,别人在捧高我们的同时,背后会有更多的要求,比如把我们列入发达国家之列、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之类的问题,莫名的责难也会随之而来。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贫富差距大,更要命的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严重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的。相比国外,同样的产值,我们能源消耗是它们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要“调结构,转方式”,努力提高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树立发展意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矛盾的变化而变化,总体趋向是向前发展的,必须树立发展意识,看待当前的各类新事物,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问题,如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敢于争先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可再生、持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壮大一批先进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特色经济的集聚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三是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迅速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局面。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繁荣发展。总之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居安思危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约2025字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中国网12月21日讯 据葡萄牙媒体12月20日报道,中国的发展令人惊叹不已。仅仅30年内,这个东方古国就从一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人们远没有研究清楚是什么让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葡萄牙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关注现如今为何出现增速放缓。更值得思考的是,是什么指引了中国发展的方向?未来几年,中国如何才能保持经济继续中高速增长?中国的崛起又带给世界怎样的启示?
(中国,南阳。工人们正在修缮一座关羽的铜制雕像。这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
葡萄牙学者表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这两者被经济学家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或者PTF,用以衡量一定时间内资本和人力投入后的产出值或者开发利用的效率。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之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改善。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有40%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也为40%,与前者持平。而自1995年起,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趋势开始逐步放缓。
2005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3年期间,每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3.7%。但是2003年以后,这一数字下降到2.8%。关于PTF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众说纷纭。与本世纪中国经济放缓同时出现的还有:农村收入增长乏力,大型工业生产的普遍低效,还有国有企业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基本消耗殆尽。
例如,一份权威研究中指出:劳动者离开国有企业,进入私有企业工作后,他们的生产效率出现了显著的提升,因为前者的工作环境缺少鼓励机制。而私有企业经过了最初的刺激之后,生产效率增加的势头开始放缓。
90年代中叶到20世纪末,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成功转化为私企。在这之后,尽管还存在改革的空间(比如说城市化,将生产效率较低的农民农村经济转化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城市经济),但是很难再大幅度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未来也很难再找到强劲的经济增长点。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转向私有企业的过程中,释放出的改革红利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了8个百分点。
那么,外国人在中国直接投资,创办合资企业,扩大经贸往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多大的影响呢?
毫无疑问,从1995年到2000年的5年时间里,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产生了本质上的影响。研究者统计,劳动力数量上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了10%到20%,而外资进入的贡献率则达到了50%。
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没有合资企业引入新科技,单单只考虑国内创新的话,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0.43%到1%。当时与生产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匮乏,还有广泛存在的剽窃行为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为5%到14%。
另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和劳动力投资,会增加多少产出,这也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累计系数”。许多的研究都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高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
研究者们认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有10%到20%来源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但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劳动力数量的提升,这些人也被称为“人力资本”。换句话讲,经济的增长不仅归功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同样至关重要。比如说,专家们认为,接受过良好教育或者合格的技能培训的社会劳动力就是一种潜在的、可持续的发展资源。人力资本的增长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贡献了11到15个百分点。资本和劳动力的累积,也占起经济增长的60%到70%。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1979年到2004年的25年间,7.3%的劳动力产出值增长率中,有3.2%来源于资本的累积,有3.6%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自那以后,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5%,累积资本年均增长3.9%。这说明一半的中国经济增长值来源于资本累积。综合来看,与其它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相比,资本累积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这也就说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提升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和外国投资也许是关键的,但也可能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这个国家正迫切需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的时候。
要想继续保持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中国不仅需要提升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同时也要调整其经济体系,完善相关法律,限制政府职权。调整经济体系是指刺激内需,其中包括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将对内消费提升到与对外出口同等水平的程度。另外还要引导传统的种植业向服务业转化;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提升居民的收入;允许国有企业更加自由化;还有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想要实现目标,前途必然艰辛。首先,经济的发展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社会上也出现了要限制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权限的诉求。此外,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开始越来越关注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他们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抱有怀疑态度,也怀疑中国的领导者们是否有能力带领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要想释放出增长潜力,成为经济领域的“超级大国”,就必须要通过改革来谋求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经济体系。(田欣通)外媒: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美国屈居第二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9月27日电 据《日报》消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居第二。根据的估算,周一将出现权力的转变。经济实力将带来政治的影响力。
  消息称,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最近三十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
  十三年前,中国超过了,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四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经济部门主任称,世界银行和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即购买力平价计算。如果以名义GDP(也称现价GDP)算法,中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很多人认为,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更为公平。
  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在一百四十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看,从14世纪开始三百多年里,中国也曾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
  现在中国再一次成为最大经济国,这对在国际组织上的权力制衡和话语权的分配尤其重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关于话语权分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当现在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会为之带来政治的权力。
  奎斯特表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直强调和推动要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话语权。新兴国家已经批判了该组织对发达国家,如,进行经济支援。如果中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影响力,将会改变现在的情况。权力的制衡也将出现变化。
  博格奎斯特继续称,他猜测中国对于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感受应是喜忧参半。他说,一方面中国希望得到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又会担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瑞典北欧斯安银行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海內勒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基调是发展经济,但是不为世界带来动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方式将会出现变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徘徊在每年百分之七左右。虽然较之几年前,增长率略微下降,但是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成熟。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预测是,增长率会再下降一个台阶,预计2020年会在百分之五左右。中国将继续拉大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动荡。
  博格奎斯特最后总结,如果没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我估计未来几年中国将会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杆位。长期的看,也许或者印尼会有可能挑战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但是,我认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很有可能会超越美国曾创下的一百四十年的纪录。(王璐)
责编:武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中国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_财经频道_新浪网
专题摘要: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自此,日本终结了二战后40多年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奇迹”。[] []
不支持Flash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
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了4.42%。德英法世行投票权份额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超预期,中国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问题增多。
中日经济对比
中国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3369亿美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3亿美元,环比增长0.1%,按年率计算增长0.4%,这是日本3个季度以来最小的经济增幅,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3%年率增幅。
韬光养晦应该成为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大战略。
这是里程碑,但并不能证明中国已经完成强国富民的目标。
中国人均GDP是日本十分之一,还是穷国的事实并未改变。
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已经20年,跟中国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的问题是它自己造成的。在沉溺于出口多年后,日本经济理应转向消费。
中国已是全球增长主要推动力量,但人均收入水平与阿尔及利亚等国为伍。
G20各主要国家09年GDP对比
IMF预估G20各主要国家2010年GDP数值
专题内搜索
专题制作:明晨 何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世界最大经济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