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一个产品卖出两份价格,而正巧的近义词遇上该怎么解释

如题
我们下面待开票合同总数量:6000千克,总金额:339000,单价:50
原来发票数量:1860千克,金额:27500,单价:13.084
该合同下另票数量:4140千克,金额:311500 。单价66.5854
品名一致,报关单上只有一个品名,一个单价,请问这样开票可以吗?
不可以,除非你想海关和税务机关处罚你,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发票上的内容必须如实开具,不得编造、虚开。
总和一样那不代表没有问题。
A=10,B=5,1个A和2个B你说能和1个A一样吗?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不能修改的。发票在数量上有无显示要乘以折扣啊!有就无问题。如果无就拿会该店家最好叫他门重新开具正确的发票。要他开折扣的单价啊!
最好有一个协议,讲明A与B的关系,因什么原因,由B将货款直接付给C。增值税专用发票要求票、款、物必须相对应,否则涉嫌虚开、代开。另外,像楼上朋友所说那样,偶尔一...
商贸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很多,如,售价金额核算法、毛利率法、进价金额核算法等,企业可以根据核算需要自行选择一种核算方法,但是,成本核算的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
看来我不出马不行了啊。
一:分几种情况:1一般的朋友,同事:男的,写某某先生;女的,写某某小姐(未婚),或者女士(不知已婚还是未婚);2、重要人物:比方说你的...
第一名德国 第二名美国 第三名中国 第四名日本 第五名法国 第六名荷兰 第七名意大利 第八名英国 第九名加拿大
第十名比利时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上传两份重要的人生命运资料,只为帮助有缘人!(申请加亮)
一个布施了3千万的伟人我刚刚得知,一个著名的、风趣而富有人格魅力的美国慈善家去世了。我一直很喜欢他的书,《对月祈愿:知道如何求,才能得到的秘密》。他的名字叫Percy Ross,也许你听说过他。Ross向各种各样的公益和慈善组织捐献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资金。他还是一个联合报纸专栏《千恩万谢》的作家,17年里一直向国内大约800家报纸提供稿件。这个专栏主要包括各地人士写信给他向他求助的信件;非常有吸引力。之所以这个专栏非常有吸引力,是因为Ross有一种天赋,他可以直接看穿写信来的人——只需要阅读他们的来信,Ross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否诚实、或懒惰、或仅仅是在乞讨。而他也总是运用他的智慧去回复——有时候还附带一张支票。他平均每星期给出120张支票。17年里,他总共给出大约3000万元。事实是,Ross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200万元!你从中看到了“布施定律”的运作实例了吧?Ross从200万美元的最初基金开始。你也许没有这么多钱,但道理是一样的。17年里Ross总共布施了3000万!再一次,我们发现,布施确实导致获得。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你被请求为一个项目捐款,但你却看着瘪瘪的银行帐号,在是否布施的犹豫不决中痛苦折磨?很多人告诉我,他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情景,但一旦下定决心做出捐献后,他们会很惊讶的发现,很快就会有一笔资金会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来到面前,弥补上他们刚刚给出的那笔钱。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你紧紧抓住你的钱,你可能反而有失去它的危险;相反地,如果你坚信,美好的事物总是流向乐于无条件地布施者,你就总会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你的需要。Percy Ross证明了这一点。他从200万美元开始他的慈善之路,但在17年的历程中,却捐献了3000万元!我想念Percy Ross。但现在你可以成为另一个Percy Ross。
什么是真正的布施,或,你是否有一个“精神等式”?我刚刚和我的一个亲爱的朋友,Dr.Paul Hartunian通过电话;Paul Hartunian博士是一个新闻天才,慈善家和一个真诚的爱狗者。我问Paul关于布施的看法,以及布施如何影响他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他的回答令我大开眼界。“很多人都有一个‘布施等式’,”他说,“他们布施出去一些钱,然后等着这些钱变成原来的十倍再回来。对我来说,这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真是一个令我震惊的论断。“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呢?”我问。“我认为,真正的布施是不为人知的,”Paul解释说。“如果有人布施给一个基金会100万美元,因为该基金会将建设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厦,那么这就不是布施,这是交易。”Paul说的很有道理。我记得有人曾经给我来电子邮件,问我,当他们想帮助自己的朋友并布施金钱的时候,这位朋友却谢绝了他。他们问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我当时想:为什么你要让你的朋友知道,他得到的金钱资助是来自于你的呢?为什么你不能悄悄的去布施呢?Paul继续为我说了一些更为有意思的事。“我认为,布施的秘密就在于,你要完全不去想你的布施是否能获得回报。”他解释道。“一旦你这样做了,你就和宇宙的潮流一致了。”啊!对了!这就是秘密!布施而不期待回报——布施因为你的心催促着你——布施,因为你乐于布施——而你就会进入生命之流。“我要说的是:也许这个宇宙会处理所有的其他事情的,”Paul告诉我。“我的一生都蒙佑护,但我并不是以布施来换取佑护。宇宙自然会照顾我的。”我非常喜爱Paul Hartunian的这番道理。它给了我一个关于布施的实际的、清醒的理解。“有些人以布施而闻名,这没有什么不对,”他说,“但是如果你是为了出名,或者是为了十倍的回报,那你就不是在布施,你是在‘算计’。”Paul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2002年圣诞节的时候,他给我来了一封Email,问我是否有一些有关精神修养领域的材料,可以提供给他的电子通讯的读者们阅读。他说他以前经常给读者们各种公众信息和赚钱建议,现在他想提供一些精神领域的东西。我建议他让他的读者们看看我的排行第一的畅销书——《精神营销》的电子版本。我告诉他,任何人都可以在线阅读: Paul告知他的读者这一消息——他真是慷慨,因为他从中没有赚到一分钱,也不会因为这个推荐获得任何利益。他只是布施。这个事件的妙处在于:Paul的电子通讯有大约76,000读者。这意味着他的礼物(当然也是我的礼物)会触及这么多的生命。Paul发自内心的布施,我也是发自内心的布施,这些布施将会获得如何的回报,没有人知道——也许只有宇宙知道。你布施了吗?“富足的定律(其第一行动是布施),来自人的心灵深处,以至于我们很难衡量和算计其数量和结果...我们必须布施而不期待回报。”
让我看看钱!是不是只有我才真正看过电影《甜心先生》(或称《征服情海》,英文名称Jerry Mc Guire)?那位热门影星Tom Cruise让所有的人都学会了这句著名的台词:“让我看看钱!”在《甜心先生》发行后的一年里,我实际上并没有去看过这个电影,因为我以为这部电影描述的无非是“贪婪”,因为,每个看过的人,都会我笑着重复那句台词——“让我看看钱!”——就好像这是一句每个人都要念的咒语。我对此并不感兴趣。直到有一天,Nerissa和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碰巧Jerry Mc Guire出现在荧光屏上。于是我们也就顺便坐下看了一遍。我很吃惊——这部电影不是在讲“贪婪”。不错,Jerry来自一个渴望金钱的地方,但他很快认识到,“贪婪”这种思维状态是不对的。贪婪是外向的。贪婪是一条死胡同。贪婪导致精神的贫乏。Jerry,这个体育经纪人,认识到了激情的力量。当他开始真正地去关心他的客户,去寻求和激活他所代理的那个唯一的运动员(这位运动员也同样以爱心回报)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品尝成功的滋味,体验真正的幸福。这句“让我看看钱!”确实是一句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台词。它在电影中被出色的演绎,并频繁的重复着,伴随着欢快的情绪和难忘的场景,你会不由自主地记住它。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中心——起码对我来说不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让我看看你的心”,不是你的钱。布施亦如此。如果你为钱而布施,那不是布施,而是交易。这就是“让我看看钱”与“让我看看你的心”直接的差别。宇宙会响应你的心,不会响应你的钱。钱只是一个符号。发自内心的去布施。当你这样布施的时候,宇宙会很快的并以令你惊讶的方式“让你看看钱!”但不要为了获得而布施。不要用布施来和宇宙讨价还价。要为布施而布施。译者附注:在布施之中,慈悲、博爱、仁恕之心是最重要的。但我希望说明的一点是:为了财富而布施,虽然并不是最为有效的获得财富的方式,但也不是一种无效的作为,只是“效率不高”而已——财富的布施必将导致更多的财富的获得,这是铁的定律。佛经上说:财布施者得财富,法布施者得智慧,无畏布施者得寿命。同时,就世俗意义来说,“财富”也不应该是人生的深层目标,因为拥有财富的目的,还是为了使用这些财富,特别是智慧的使用它们,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只是为了“保有”它们。正像一位最终成为富翁的人的愿望那样:“愿我可以将我收入的90%布施出去”!
最伟大的精神疗法请允许我向你介绍一下“布施原理”的工作机制。我专门上网为您制作了这个简短的“精神心灵疗法”。您可以使用同样的表格制作更符合您个人情况的表单。参见 (译者附注:由于网站更新,该网页已经不存在。原网站已经发展成为“宗教科学联合教堂”,非常吸引人的,您可以看看。)所谓“精神心灵疗法”,或称“正向祈祷”,是“...对灵魂的全知、全能、遍在的认知,及人性与灵魂的统一的实现...”(Ernest Holmes,《心灵科学》教科书第149页)。这个定义或许过于艰深,超过了你我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还是将“精神心灵疗法”看成是“一种与‘无限’相协调的公式”。或者称之为“魔力”,称之为“警醒”,称之为“幸运符咒”...都无关紧要的。“这种疗法并不是试图要你相信某种不真实的东西;相反的,它基于真实”,Robert Bitzer在他的著名的《Robert Bitzer文集》中写道,“它要做的,是改变你的信念,从而使你能够接受真理”。换句话说,该疗法提醒你那些已经存在的事实。例如,“布施公理”就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它是真实的;该疗法只是告诉你这一点。你可以在清晨、晚上对自己念诵下面的句子;可以大声,也可以默念。最重要的是,当你布施金钱的时候,要念诵这些句子(或你自己编写的类似句子):“我知道,宇宙中有一个蕴含无穷能量的体系;我是彼的一分子,彼充满于我、我被彼包围。我们都和它联系在一起、在它里面、由它组成。通过它,我和你联系在一起,也和所有其他人联系在一起,我们是由彼支撑的一体。当我向这个能量系统布施的时候,它也将会善意的回报于我,该回报将增殖和放大,因为这个系统的本性就是生长和扩展。我对此现实、对我所拥有的礼物、我正在接受和将会接受的回报充满感激。我相信这个过程必将对我展现,就像它对所有人一样,只要我们使用布施来激活。就是这样。彼实如此。”和我们以前所说的一样,你在念诵这些句子时的感觉是最重要的。情感激活天理。所以,感受快乐吧!
像上帝一样思考大约十年前,我举办了一个题为“像上帝一样思考”的演讲;那天在休斯顿听报告的人很多,有些人有到现在还记这这场演讲。去年,我把这场演讲放到了网上,让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来聆听;大家都很喜欢它。只所以产生这样轰动的效果,是因为像上帝一样思考会使人们感觉很自由,没有什么限制约束。难道你认为上帝还要受什么约束吗?难道上帝会谈论诸如“贫乏”和“限制”这样的话题吗?上帝会不会为了不去做某件事而找借口?我想不会。在我的报告中,我讲了Barry Neil Kaufman和他的妻子Susie治疗他们儿子孤独症的故事。我也讲到Meir Schnieder,他出生时就失明了,并被诊断了不可治愈。但是现在他不但自己可以看见了,而且也在帮助其他人重见光明。我也讲了数年前和我一起工作的奇迹培训师(帮助人们开发潜能,成就梦想的心理教练)Jonathan的故事。(大多数故事都可在《精神营销》这本书中看到。)这里的重点在于:如果你假设你可以像上帝一样思考,你会想什么?你会做什么?你会说什么?我十分确信上帝会毫不犹豫的布施金钱(或其它的东西)。我十分确信上帝会毫不在乎他能得到多少美元。我十分确信上帝不会限制自己可以布施什么东西。因此,如果你像上帝一样思考,你会做什么?这个奇妙的问题可以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如果你像上帝一样思考,你怎么来处理你的人际关系呢?如果你像上帝一样思考,你怎么来处理你的工作呢?如果你像上帝一样思考,在社会生活当中,你的行为又会怎样呢?与其说这是一个发挥你想象力的练习,不如说这是一次扩展你心灵世界的机会。你怎样像上帝一样的思考?假想。假象你就是上帝。如果你是上帝,你会怎样来思考?就我来说,当我扮演上帝的角色时,我不会在思想中附加任何约束条件。我会开始思考一切一切的问题。治愈癌症吗?当然!中百万大奖吗?容易!解决世界温饱问题吗?轻而易举!当然,如何实现这些涉及面极宽的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因此,让我们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回到个人,回到你和我。如果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也要像上帝一样的思考,我将会作些什么不同的事情呢?唔,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星期五下午,我和John Harricharn谈话。他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心灵顾问。当时,他正在一个他的一个神修所,他说我很快就会写另一本书。当然,即使你不是一个通灵大师也会猜到;我是一个作家,我总是要写另一本书的。但是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中的某个东西被触动了。我们讨论了一会儿有关书的想法。他说,我的那篇题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赚钱秘密》的文章很流行,如果以此为基础写一本书,对整个世界都将会非常有帮助,也必将会大受欢迎。当时他并不知道我正准备要写一本这样的书;他的建议正好是我所需要的动力。第二天我就开始写这本书。现在,当我正在电脑键盘上敲这些字的时候,已经是星期一,也就是第三天了。简而言之,通过像上帝一样的思考问题,我去除了所有的思想约束,也完全没考虑“会需要几天来完成这本书”这样的问题。这本书会在下个周末——或多几天,或少几天——完成。不错。回到你自己:如果你像上帝一样的思考问题,你现在要做什么?如果是布施金钱,现在就布施吧。如果是写书,现在就开始敲键盘吧。如果是要启动一个生意,现在就开始吧。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像上帝一样思考。“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什一税’的理由从来都没有被解释清楚过。来自教会的庞大压力,使得这件事情从来都不象是一个源于爱和感恩的自由意志的礼物,反而只是另一个我们必须支付的账单。正是由于这种态度,这种布施往往不能打开财富之流。在用金钱回馈这个宇宙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动机和精神对我们的礼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动机必须是:我们所给出的这些金钱,是我们回馈宇宙的爱的礼物,是我们对宇宙赋予我们的生命的礼物的感恩和欣赏。”
Leo Buscaglias犯的大错误多年前,我遇见Leo Buscaglias,他是个充满魅力、激情而且很有个性的作家,畅销书《爱》的作者。他曾经在一次演讲时风趣地说,“我拥有爱的版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的话温暖着我的心,激励着我的灵魂。Marian(我当时的妻子)和我经常看Leo的电视节目。他激励着我们两人。那个时候,我们都在学习“什一税”的有关理论。我对此非常怀疑,我总认为对布施的强调是种“阴谋”。但是Marian就不一样了,她思路非常开阔并对此理论完全相信。那几年里,她布施的远远多于我。一天,Marian正在寻找布施对象的时候,想到了Leo。因为正是Leo的书和演讲启发着她去过一种充满爱的生活,Marian一直就想感谢他。因此,Marian找到了他的地址,给他寄去了一张支票。我记得,当Marian做这些事的时候显得非常高兴。她的心充满活力。后来有点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几周后,Marian收到了Leo的回信。他退回了支票,并附了一条说明,说他的钱正好够用了,因此希望她能把钱送给更需要的人。Marian感到被伤害,被冒犯,和被拒绝。她觉得如果对方不在乎她的礼物,就象不在乎她本人一样。那真是个伤心的时段。虽然我们这里说的是Marian收到Leo回信时的反应,但我更想讨论的是Leo的行为。我认为他犯了一个错误。为了融入生活之流,你既需要布施,也需要接受。Leo截断了这个生活之流。后来我从Leo本人那里得知,大约在此事过后一段时间,他被盗了好几次。盗贼破门而入,偷走了不少东西。我记得这样的事至少发生过两次。我不禁想到:Leo在“接受”上有内在的障碍。这些障碍通过外在的“丢失”而展现出来。也可能我是错的,但我确实认为他丢东西和他拒绝接受礼物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要从Leo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当有人布施金钱给你的时候,接受它。
“免费”值多少钱?商场中有这样一个理论,人们不会欣赏那些可以“免费”而得到的东西。真的是这样吗?一方面,人们把“免费”一词当作市场营销中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词来用;另一方面,人们也通常并不看重和珍惜那些免费得到的东西。这种情形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咨询师们在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免费服务的时候,经常发现,人们对他们奉献的礼物并不怎么欣赏。一般说来,人们只重视他们花钱买来的东西。那么,在布施之道中,也是同样的情形吗?第一:我并不这样认为。第二:这也无关紧要。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这两个论断。首先,我认为人们不会不在乎金钱这种礼物,因为金钱在这个世界上是极有吸引力的东西。人们为此而争抢、奋斗、工作、担心,甚至会为此而死。人们都知道金钱的价值,大多数人收到金钱的时候,都会很高兴。当然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抱怨钱太少,但这是他们贫乏和受约束的信念所致。一般说来,你布施金钱,人们会认可你布施出的是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我认为别人怎么看待金钱,或者用这些钱干些什么,对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你布施金钱是为了激活自己的心灵。我的一位朋友Bob Proctor,《你生来富足》的作者,曾对我说过,“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花这些钱;他们甚至可以把这钱拿出去烧掉,我都不在乎。我是为我自己而布施。”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虽然你希望你布施的礼物被人接受和欣赏,但你布施的真正目的,是在于唤醒你的灵魂,激活那个神性定律。我记得我曾送给一位朋友我珍藏的一个善本,《Robert Collier书信录》。这本书很稀有、很珍贵,也很值钱。当时那位朋友在我家,说他找这本书已经好几年了。我有正巧有多余的拷贝,就顺手送给了他。当时,他睁着大大的眼,很吃惊,甚至不相信,还不停的谢我。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难道他不欣赏我的礼物吗?可能。是不是那本书对他来说太贵重,以至于他没有把它当作礼物?也许。如果能再来一次,我还会送他那本书吗?会的,且不带一点犹豫。送他礼物让我感觉好极了。下面是另一个例子。大约是25年前,我当时正在读“抉择学院”创始人Barry Neil Kaufman的书和他的磁带。那个时候我很穷,很难拿出钱来。但是我想送他一些东西来表示我对他的支持,因此我给他寄了5美元。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也希望我的钱多多少少能和别人的赞助一起共同支持Barry。1985年,我去抉择学院跟随Barry(他的朋友叫他&Bears&)学习。在那里的最后一晚上,我们举办了一个感恩晚会,所有在那个星期参加学习的人都聚集在一个房间里,坐成一个圈,轮流作感恩发言。这个晚会持续了3个小时。你可能难以想象,30个人聚在一个房间里,连续3个小时为自己的所获彼此感谢,这种事件所产生的能量。真的是太感人了,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起那晚的情景。当轮到Bears发言时,他点了我的名。他感谢我给他的信、感谢我的支持,感谢我数月前寄给他的5美元。我震惊了。我的小小的帮助不仅让我自己感觉极好,我也认识到,他在接受我的礼物的时候也感觉极好——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双赢”。记住,你在布施的时候的感觉,才是关键。如果接受布施的人为此而感到快乐——就像收到我的礼物的Bears那样——你当然有理由庆贺和感到高兴。但如果有人什么也不说,或干脆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就像接受了我的那本珍贵藏书的朋友一样——你也要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强调:你布施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布施是判断一个人精神健康状态的一个很好的标准,慷慨大方的人很少有心理不健全的。”
关于金钱的47个错误观念以及如果消除它们 By Mandy Evans我认识Mandy Evans已经大约25年了。她是位著名的“信仰清净师”(心灵顾问),我让她把所有关于金钱的消极的、限制性的观念列出来,并请她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消除这些观念。我只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些人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他们虽然愿意布施,但在“接受”上却有障碍。清除这些障碍,才能走向富足。Mandy的文章给那些还在错误观念的迷宫里徘徊的人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你关于金钱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你生活的富足程度,以及你将如何享受这种富足;其影响程度,远远比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还要多的多。事实上,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观念”对他们的财务状况的影响;很多人甚至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他们的观念;他们只是无意识地依之而行。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收集那些自我危害的观念的例子,就象松鼠为冬天收集松果一样。它们都来自我的培训班中真实的人。这些观念截断了无数人的“向内流动的金钱之流”,或者把它变成了缓慢的细流。这其中有些观念你们可能很熟悉,另一些则很特殊,你可能没有听说过。有时同样一个观念会让某些人的生活之路越来越宽广,却会使另外一些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读读下面的这些观念,看你是否认同其中的一些。钱是罪恶的根源。(更精确的说法是“对金钱的爱是罪恶的根源”)如果我很成功,别人会恨我。如果我挣得100万美元,我可能最终会失去它,然后我会觉得自己很蠢,而恨自己一辈子。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供我们挣取。如果我有比我度日所需要的更多的钱,就一定会有人因此而缺钱。如果我的钱比我度日所需的要多得多,就一定会有很多人因此而缺钱,难以生活。自己少拿点钱,总比导致别人的艰辛要好得多。min& &&&zhu& && && &dang&&惩治富人。gong& &&&he& &&&dang& &&&惩治穷人。如果我挣很多钱,我就背叛了我那从来挣不了多少钱的父亲。富人会越来越富。穷人会越来越穷。我聪明有才,因此我理应挣的更多。你应该把钱花到正处。钱可不是容易处理的东西。挣钱不容易。必须努力工作才能挣钱。(译者注:重要——布施才能挣钱!)只有节约才能存钱。时间就是金钱。我不能同时拥有金钱和自由的时间。金钱不是“精神性”的东西。为了挣钱,你必须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译者注:重要!)我没有足够多的东西来给大家分享或布施。接受别人的钱使我感到有压力。拿的钱要比自己应得的少一点,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困境。为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必须干比别人更多的工作,而拿比别人更少的钱。金钱会使你不幸福。金钱会败坏(宠坏)你。我永远都不会有足够多的钱。如果我既不为过去的错误感到内疚,也不对未来感到恐惧,那我还会犯同样错误。(引自一个投资经纪人的话)钱只要够用就行。你(只能)得到的你应得的。对每一分钱都高度警觉,是一个好的、正确的态度。永远不要买你不需要的东西。如果你是个有才华的女人,你现在应该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自立(自己养活自己)。如果你是个聪明而可爱的女人,你应该已经和一个有钱人结婚了。我总是租房子住;供房太可怕了。如果我的责任比一张吊床要承担的还更为沉重,我就没有安全感。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我才会感到安全-除非我还至少有,也许,一艘游艇。如果我买的东西会减值,我就是个傻瓜。老想着钱是很俗气的。如果我不花太多的钱,爸爸可能会更喜欢我。我希望当我老的时候有很多钱,这样别人会对我好的。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有这么多的钱,因为大家对富人都很刻薄。如果我得到的报酬太多,别人会认为我是个骗子。如果我不花太多的钱,爸爸会更爱我。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但对钱来说,越少越好。是我内心深处的某个人(而不是我自己)花掉了我所有的钱。如果您认同其中的某些观念,请将它们再逐条仔细读读,然后针对每个观念回答如下3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相信它?它是真的吗?如果我不相信它,又会怎么样呢?通过对某个观念提出这三个探测性的问题,你就能够消除它-并自由的追求你所渴望的东西。你也会获得布施的自由-以及“获得”的自由。现在立刻开始检查这些观念吧。Mandy Evans教导成千上万的人们,通过消除那些阻碍他们、限制他们、和导致情感痛苦的观念,而达到更自由、更有创意、和更加幸福。她的书《自由旅行:走出过去》和《情感选择》获得Deepak Chopra, Bernie Siegel, John Gray以及我本人的认可。参见。订购她的书可以到 或致电800-431-1579。“很多人之所以没钱,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默默地、或公开的谴责金钱。”
启发觉悟的电子邮件,或,如何实现你自己伟大的 TUT Mike Dooley 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他辞掉了在 Price Waterhouse 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他离开公司,放弃生活保障,离开家。他来到奥兰多,一个人坐在那里,失落,迷惑,等待这上天的指示。但什么也没等到。与此同时,他的兄弟从设计T恤衫的版税中挣了一些钱,所以 Mike、他的兄弟和他们的母亲先后都加入了T恤衫生意。他们把这项生意称作 TUT —— “完全独特的T恤衫”。从迪士尼到 Macy's 百货公司,到处都在卖他们的T恤衫。十年里,他们总共销售了100多万件。生活很美好。随着市场的变化,大客户们开始做他们自己的T恤衫,Mike 一家决定停止经营家族企业。有艺术天分的兄弟开始了演员生涯,并参与即兴表演。富有事业心的母亲已经写了两本书,开始了专职作家生涯。Mike 决定买下原有的家族企业 —— 并将 TUT 的意义改为“完全独特的思想” —— 由他自己来运营。 “我们的T恤衫中,最受欢迎是印有励志和心灵修行的名言的那些,”一天Mike 在电话中告诉我,“所以我决定向我们的忠实追随者们定期发送‘星期一清晨励志’电子邮件”。星期一的励志邮件通常是一些诗句。他的小小的追随者队伍当时总共大约有1000人。Mike 没有这样写:“亲爱的忠实的T恤衫顾客...”,而是决定用更为独特的方式给这些人写信。 “我创建了一个奇遇俱乐部,邀请他们成为俱乐部的成员,每年只收取$36的年费,”麦克解释道。“他们每周甚至每天都可以收到我的信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关成功、励志、和(或)心灵修行的。 ” 这行得通吗? “不行。几乎没有人买。因此很自然地我决定免费提供这项服务,我想反正以后我会想出办法从这里赚到钱的。”Mike 的“星期一清晨励志”流行起来了。人们很喜爱这些每周一刊的励志诗句。后来他鼓足勇气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加入到诗中。他的订户增长到3000人。“大约是那个时候,我的一个朋友从他的电子贺卡的横幅广告中,每月赚取$15,000美元,”Mike说。“所以我把我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制作免费电子贺卡上,人们可以在这些电子贺卡上做广告。我把原来用于制作T恤衫的技术,加上一些解说词,来制作独特的电子贺卡。” 但这仍然行不通。“不到六个月,广告商们渐渐不再在电子贺卡上做广告了;我的朋友也不再有每月$15,000的收入。通过电子贺卡,我的收入从来没有超过$100,但是我仍然很高兴我 制作了这些贺卡。” 他为什么高兴? “这些贺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病毒式营销’活动了,”麦克解释说。“人们把这些电子贺卡发送给其他人 —— 突然之间,我的网站已经拥有上百万人的潜在用户。现在这些电子贺卡仍然还是我网站上很受欢迎的一个特色。” 大约在这个时候 —— 也就是2001年 —— Mike 决定迈出他信念的最大一步。“我录制了12盘录音磁带,打包在一起,并命名为‘无限可能性:实现梦想生活的艺术’。它们包括我的励志电子周刊、我以前的演讲,并及其他一些新鲜内容。”这些音带成为Mike的网上业务的一个转折点。“人们可能会从别人那里收到一个电子贺卡,看到贺卡的下部有一个到我的磁带的链接,然后可能立即决定购买。”Mike 每个月卖40-60套磁带,每盒磁带或CD的零售价是$125。虽然他从来没有要求过哪位客户为他的音带写推荐书,但此时他收到的“推荐书”却已经非常多了,您可以上网浏览:。下面是其中三个较为简短的:“太吸引人了,太激励人了,简直可以说是奇迹。我很少能听到如此睿智、美丽而开阔思路的,实用的励志名言和已被证明有效的建议。”“我被震撼了!我高兴地大叫!”“我反复地听这些磁带...极好的内容,不断有新观点、新思维...您的话推动着我!” 虽然 Mike 在他的电子周刊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日刊,但他从来不作广告,不作任何宣传或市场。他的磁带的销售来自口碑分享。他的数据库中现在有5000多名常客,而且还在增加。他计划使用点击付费的方式来建立数据库。下一步他将重点运作他刚刚加到网站上的联署营销()。总之,Mike 从一个半途而废无事可干的糟糕职员,变成一个付有重要使命人物。他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帮助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的主要营销工具就是他每天和每周发送的励志信息 —— “启发觉悟的电子邮件”,而这还将继续免费发送。那么他对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实现自己的 TUT —— 完全独特的思想 —— 有什么建议呢?“尽可能地使用情感性的词汇明确定义出你的终极目标,”他建议。“融入到这种情感中;在你开始为你的梦想而工作甚或辞掉现有的工作之前, 就要这样做。将你的终极目标坚实的印在你的意识中,会帮助你应对以后可能发生挫折。”“不要担心你如何才能实现那个终极目标,”他又说。“有上百万种途径可以让你拥有名声和财富,或者你想要的任何其他东西。不要以为事情只能按照某一种方式发展,而束缚宇宙之手。宇宙有召之即来的‘无限的可能’。 你必须要相信这一点。”(译者注: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布施的时候,你已经在成就你的理想了。结果一定会来到你的面前,但不一定来自你自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个方向。)最后,我问 Mike 是否可以特别为您(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个“完全独特的思想”,下面是他的回答:“不论是在商业界或其他任何领域的成功,都更多的是依赖于你和宇宙及其无限法力之间的融洽程度,而不是依赖于你如何完美的操纵你周围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每一个大亨的秘密 —— 不论他们意识到这点没有。“你应该做的事,不是要绞尽脑汁超过你的对手,也不是要尽量讨好你未来的客户和消费者,更不是要重新发明轮子(做出力不讨好的创新)。你的工作,是要定义你的梦想,想象你的终极目标,然后根据你的灵感和本能而动 —— 如此而已。余下的事情会自动而毫不费力的就位 —— 非凡的营销策略,最佳的位置,最好的主意,以及最适合的时间,都会自动出现。宇宙在你无法看到的地方充满活力,并活跃于你所从事的所有事务中。要学会使用它的力量。”下面是引自 Mike 的另外一句于此相关的话: “通过布施,你告诉宇宙:你相信 那早已为你准备好的东西。即使你倾其囊中所有的钱财,你也毫无畏惧;你展现着对自己的纯粹和完整的信心,你坚信你的库藏必将充盈;你也坚信,最重要的是你对受施者的爱。以你对此宇宙实相的坚固信心,你必将亲证此实相,富足也将如雨而下,正如天堂已为你打开。”Mike 的成功大部分来自布施 —— 他送出免费的电子贺卡(还在继续),同时也在继续写作和发行他的免费励志周刊和日刊。他的总销售,加上演讲费和新出版的书的收入(包括《来自宇宙的短笺》、《完全独特的思想》、《再论每日奇迹》等),今年大约是$250,000,而 Mick 计划在2004年达到$1,000,000!Mike 说,“如果不是当初免费提供我的邮件,免费提供俱乐部会员资格,那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虽然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些免费的服务会将我带到哪里,也不知道我会从哪个角度才能赢利。我只是感觉,这是‘正确’的事情,人们对我很感激,我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宇宙对你的回应有时可能并不总是友好的,或向你抛洒金钱;它可能会给你信心、梦想和激励,这些东西都比金钱更好,因为这就象学钓鱼一样 ,如果直接给你一条鱼反而显得无趣。你随后就会知道怎样才能钓到更多。”
布施带来150万By John Milton Fogg 许多作家都给自己的作品书冠以“最畅销”的名号,唔... 也许是的,不过可能只是在 Ain't Words Cool 书店(他们老家的 一间小书店)里是最畅销的... 而真正能销出100万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也是 John Milton Fogg 对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网络》一书的要求。他又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呢?John 的回答是... 我把这本书免费送出去。 我是在 1992年写的《最大的网络》。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名为 Upline 的刊物,也是该刊的编辑;这个刊物主要面向网络营销行业。当时我大约有几千个订户。 我没有钱来开版出书。我的一个在这个领域的朋友兼导师,人称“老大”的 Tom Schreiter 建议我将这本书“预售”给那些有能力卖书的人:图书批发商,网络市场的卖家,或者是有杂志或产品目录可以用来做广告卖图书、磁带和工具的人们。Tom 让我用最低的价格来和这些人作交易,以让他们能赚得多点(这样他们推销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支付印刷费用,同时积累利润来印更多的书。Tom 本人以每本3美元的价格买了1000本。 我问他要怎么来卖这些书。他告诉我,他不卖,他要把这些书白送出去。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此我问他,“问什么?” Tom 解释说,他要培育市场(它称之为“下种子”)。他觉得会有很多人喜爱这本书,他们将会回来买更多的来送人或销售。同时人们又会口口相传的为这本书广告,这就意味着他和我将会卖出更多的书。 Tom 又对我解释“超值”礼品的意思:他会提供这样一个优惠:把《最伟大的网络》等作为免费礼品与某产品捆绑赠送,以此作为刺激购买的一个激励措施。顾客得到的是一个价值10美元的礼物,而Tom 只为之花了3美元。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易,可以帮他卖更多的产品。 对大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易,他们得到了免费的礼品,感觉很好,也更愿意继续买他的产品。 虽然我不知道这几年 Tom 到底卖出了多少,但我知道他不仅赚回了他的投资,并且还额外赚了许多。 当我看到一个好主意时,我会立即敏锐的捕捉到它。因此我开始把《最伟大的网络》送给所有 Upline 的订阅者。 我的订户收到了免费的礼物,就更愿意来买这本杂志。而我的书也被最有可能宣传或帮着我卖的人阅读。 当我们的网站成立时,我把《最伟大的网络》放到网站上赠送。 这些年来,我总共送出了大约40,000本书,成本大约为50,000美元。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布施了50,000美元。 但是,(无论是谁)每卖出一本《世界上最伟大的网络》,我都可以获得一美元的版税。这还不包括我自己在批发和零售中的“额外”赢利。 你算一下。 我的估算是:总共我会有150万美元的净利润。 所有这一切,只是因为我把自己的书给布施出去了。 下面是另外一个关于布施的力量的真实故事: 你知道 Seth Godin 是谁吗?(他是除 Joe 以外的另一个网络营销大师,呵呵)Seth 写了一本书,叫《思想病毒》。这本书发起了一场革命。Seth 把这本书放到网上提供免费下载,大家都说他疯了。这本电子书的下载多达150多万次。然后,他又出版了精装版本,标价45美元,并在销售中获取了巨额的赢利!你自己去想想这件事。 我有一次有幸为《网络时代》杂志采访 Seth Godin。他给我讲了一个“布施营销”的故事,我听了感到非常震撼 —— 真的是非常精彩! Seth Godin 认识一个出色的民间歌手,她为孩子们作音乐。她有5张 CD,并准备自己销售。当时 Seth 已不再做顾问工作了,但是这位女士是他的私交,因此当她问 Seth 有什么办法可以卖更多的 CD 时,这位“许可营销”先生(“许可营销”也是他写的一本书的名字)同意为她出主意。 Seth 问她的 CD 售多少钱一张;她说15美元。Seth 又问,生产一张 CD 加上包装成本总共是多少?她说只有80美分。因此,Seth 说: “你瞧,每次人们买1张 CD,给他们2张。第二张对他们没一点用处,因为两张的音乐都是一样的。那他们拿第二张会怎么处理呢?他们会把它做为礼物送出去。一个孩子把一张 CD 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另一个的孩子,后者可能就会再买两张、三张、四张或更多,因为父母们讨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听同样的歌。” 就像我刚刚说过的,“太精彩了”。每送出一张 CD,都能带来一个额外的销售,使这位歌手增加14.2美元的利润。正如 Seth 指出的那样,父母们可能会再买两、三张,甚至全部的五张碟。每次购买,他们都会得到额外的一张免费 CD,他们会把这张免费碟送给一个朋友,并且肯定会说类似的话,“这张唱碟非常好。您的小 Harry 一定会喜欢的。” 哦,通过这种赠送CD的方式,这位女歌手的事业成两三倍的增长。
永不失效的定律 By Dr. Robert Anthony 两年前,我收到了一位朋友发给我的电子邮件,她告诉我:“我刚刚上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的主页引用了你书本上的一句话。”。 我察看了一下,确实如此,这句话来自我的一本书《完全成功的高等公式》,而且在主页很明显的位置。 我察看了这个网站以后,对这个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印象很深。我联系他,并且告诉他我对他所提供的服务印象很好。除了引用的那句话外,我又给他写了一篇短文称赞他的服务。他简直难以相信,我会不提任何要求地为他做这些事情。 我的目的就是支持他,并帮助他成功。在这件事上,我根本没有想到要求任何回报。我知道宇宙会来负责所有的“报偿”的。 我的支持的结果是,我发现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的网站的销售有明显的增加。那段时间,我们从来没再联系过,我也的确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大约一年多以后,他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有人在我网站上看到了你写的赞词,他们想和你联系。他们说这很重要,但你同意我把你的私人电子邮件地址给他们吗?” 很奇怪的是,我当时毫无犹豫的就说,“可以,让他们和我联系吧。” 这是自从一年多以前帮助他后,我和这个站长唯一的一次联系。 接下来我就联络这位给站长去信的人。这次联系改变了我的生活。 最后,这个人成为我的亲密朋友,也是我新的业务经理和市场主办。在他的帮助下,我的业务增加超过500%! 所有这些都只因为我免费的提供了帮助,而没有要求回报。这也是“互换(布施/获得)定律”在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 这是一个永不失效的定律。
施与确实导致获得Giving Really Does Lead To Receiving(待翻译)By Bob BurgWhenever I speak on the topic of Networking, I always make sure to provide my definition of what the term &Networking& means to me. By and large, the very concept is misunderstood and carries with it a somewhat negative preconceived notion (i.e., shove as many business cards into people's faces as you can while telling them all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products or services while attending a one-hour business/social mixer). I define Networking as &The cultivating of mutually beneficial, give and take, win/win relationships.. As you can see, the emphasis is on the &give& part. &But wait,& the person asks, &Isn't that just Pollyanna-type thinking that doesn't work in the real world?& Not at all. Giving works. Let me say it again. Giving works! And there's nothing &Pollyanna& about it. Giving works both from a practical, as well as spiritual side. Let's look though, at just the practical side. What I call &The Golden Rule& of Networking is, &All things being equal, people will do business with, and refer business to, those people they know, like and trust.& When we give to -or do something for - someone, we tak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causing those &know, like and trust& feelings toward us in that other person. I've often said that the best way to get business and get referrals is to first give business and give referrals. Why? Because when someone knows you care about them enough to send business their way, they feel good about you. No, they feel great about you, and desire to give back to you. Of course, it doesn't have to be actual business that you give. It could be information, whether that information is something that would help them in regard to their business, personal, social, or recreational lives. Perhaps you suggested a book (or bought them that book) that you know would be of true value to that person. Maybe you knew their son or daughter was looking for work at a certain company and, knowing someone there who knew the personnel director, you made a call and put in the kind word that helped ensure employment. It really doesn't matter. Allow me, if you will, to share one example from my personal life. This took place several years after I had begun speaking professionally. There was one corporate client in particular - one with many divisions - I had been trying to &land.& However, I could not seem to even get a foot in the door. Not only that, I couldn't even find the door to try and stick my foot in. It happened that at a Speakers. convention I met a man who had been speaking professionally for quite awhile. I struck up a friendship with him and his family and looked forward to seeing them at various events. During that time, despite the fact that I knew he was quite successful, I never asked him for anything. I did, however, help him as much as I could. Several times, when I was already booked for an engagement on a certain date, I would refer him to the person from the company who had called me. Having articles published fairly often in magazines, I would refer him as a contributor to the editor. This was appreciated by all parties, of course, and didn't take anything from me in any way. That's one of the great it helps everyone and hurts no one. It was only a couple of years after meeting him that I found out, through a third party, that the client I had been unsuccessfully seeking, was a major client of this speaker friend of mine. Now, I probably could have come right out and asked him for help but I didn't feel that would be quite right. I didn't want him to feel that because I had gone out of my way for him that he &owed& me anything. I did feel comfortable, however, asking for his advice on how I might myself best pursue them. I said to him, &I know this is a huge client of yours and am not in any way asking for you to make a connection for me. I'd love to know, though, how would be the best way for me to contact the person myself to at least let them know who I am and how I could help them, so that I get the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a relationship?. Well, to make a long story end, he would have none of that. He said, &I'll have the guy who's my main contact call you.& And he did. And that client, together will all the spin-off engagements I've had wetting that company's umbrella over the years has accounted for several million dollars in sales. And that was not the first, and certainly not the only time, that giving first has literally paid big financial dividends. It's the way I it's the way I run my life. Giving first works. There is a major caution here, however: You cannot g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direct reciprocation or, for that matter, any reciprocation. This won't work if you are thinking, &Okay, what is he or she going to do for me?& Not that you might not get something in return. But that something will more than likely be a one-time something, done out of obligation, and not inspiring the &know you, like you, and trust you& feelings toward you from that other person that will elicit this person desiring to see you successful. No, give because it's the right thing, without the expectation of direct reciprocation, and you'll find this principle to be one of the truest of universal truths. Bob Burg speaks internationally on the topics of &Business Networking& and &Positive Persuasion Skills.& His books &Endless Referrals& and &Winning Without Intimidation& have each sold over 100,000 copies. To subscribe to Bob's free weekly email newsletter, visit
布施与获得:没有人告诉你的细节Giving and Receiving: The Fine Print No One Told You About (待翻译)By John Zappa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universal law of giving and receiving, but I have discovered in my dealings with others that there is often a great deal of mis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o apply the principle. The general notion is that 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 get. 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 That's all well and good, but I believ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is wonderful secret could be easily cleared up with a simple corollary to the law of giving. The corollary is that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why you do it. Intention and motivation are everything.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you should only give if you are giving for the pure joy of giving. If you give because you expect to get, you are defeating the purpose. The universe is not so easily fooled. Giving with the motive of getting is actually an affirmation of lack. Saying that you have to get because you have just given is saying to the world .I don't have enough.. Your belief will soon be proven correct. The energy vibration of lack will only attract more lack. Again, 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 Many people I know give grudgingly or feel deprived after they have made a gift of time or money. If you give out of a feeling of obligation or a sense of sacrifice, the underlying feeling is one of lack. Dressing up a feeling of lack under of mask of generosity will only lead to disappointment.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why you do it. Don't waste your time by giving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getting a return on your investment. God is not a share of stock that you trade on the NASDAQ (ticker symbol GODD). .If I give, I'd better get something back or else.. Such thinking originates from a position of .there's not enough.. While some people give with ulterior motives, there are others of us who rarely give at all because of the belief, .I can't afford it.. Henry Ford often sai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Those that think they can and those that think they can.t; and they're both right. Your beliefs create your experience every time. So much for the ways NOT to give. What to do instead? My personal experience suggests waiting until you are in flow with life. We all have mood swings. Sometimes we feel good, and sometimes we feel bad. When you happen to catch yourself feeling good, seize that opportunity to give out of a sense of sharing the abundance that is already yours. By being grateful for whatever you currently have, it is much easier to pass some of your good fortune onto someone else. In those moments, you get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more where that came from. My first experience with true giving, at least in recent memory, occurred during a relapse of cancer several years ago. Once I got over the initial shock of the diagnosis, spiritual aspects within me started to awaken and I began to count my blessings.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chemotherapy,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New York City during the Christmas holiday season. My doctor had decided to give me a few weeks off from chemotherapy to enjoy the holidays, and a mini-vacation was just what I needed. The Christmas lights in NYC, the crisp winter air, and the fact that I was still alive put me in good spirits. I was feeling abundant and grateful. One evening on the way to dinner with my wife and my brother, a homeless man outside the restaurant we had selected asked me if I could spare a dollar. I was feeling great, and I gave him $20 instead. This in turn made him feel great, and it made me feel even better that I had made his day. The important subtlety for me was that I had waited for my wife and my brother to go inside the restaurant before I gave him the money. I wanted the act to be anonymous, and I didn't want anyone questioning the wisdom of giving away a $20 bill while I was on medical leave with a very limited income. If I had to defend or justify my actions to anyone else, it would have taken away the joy and spontaneity of the moment. At that point, I did not know what the future had in store for me, but in that instant things were perfect. I was feeling good, and I didn't want anyone else to ruin the feeling of that moment by telling me to be sensible. Waiting until no one was looking to give this man some money seemed like the best means to that end. It was a win-win situation. The guy felt great, and I continued to feel great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It was my secret. I was feeling prosperous for no apparent reason, and I made someone else feel prosperous by giving him 20 times more than he had asked for or expected. I happened to be in the flow of life in that moment, and it was a perfect time to give. Over the next few months, my supposedly .fixed. disability payments somehow increased by 20%. I don't know how or why, and I certainly didn't ask. I did not know about the law of giving and receiving at that time in my life. I was just acting on pure impulse. It was only after I began my spiritual studies that I came across this principle. With my new understanding and the benefit of hindsight, I began to see the conne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principle to me, and it bears repeating, is to remember that it is not what you do but why you do it. If you are having a bad day, or you are in a negative frame of mind, don't give just because you think you are supposed to. There is no extra credit for God, and it won't benefit you or the other person under those conditions. Instead, wait until you are having a particularly good day and are feeling great. Then give while you are in that state, and observe what happens. If you find yourself doing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to decide how much you can afford to give or worry over what others think is sensible, don't bother. You've lost the feeling. Wait until you're back in the flow and just choose an amount based on your first impulse. Go with whatever amount makes you feel good and that won't cause you to feel poorer because there is that much less in your wallet or bank account. This universal law may take only a moment to understand, but it can take a lifetime to master. But just because you haven't mastered it does not mean that you can't have fun practicing. Give it a try, and let your own experience be the judge. John Zappa is a publicity consultant in Austin, Texas. As a refugee from Corporate America, he now chooses to invent his own work. le, however, asking for his advice on how I might myself best pursue them. I said to him, &I know this is a huge client of yours and am not in any way asking for you to make a connection for me. I'd love to know, though, how would be the best way for me to contact the person myself to at least let them know who I am and how I could help them, so that I get the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a relationship?. Well, to make a long story end, he would have none of that. He said, &I'll have the guy who's my main contact call you.& And he did. And that client, together will all the spin-off engagements I've had wetting that company's umbrella over the years has accounted for several million dollars in sales. And that was not the first, and certainly not the only time, that giving first has literally paid big financial dividends. It's the way I it's the way I run my life. Giving first works. There is a major caution here, however: You cannot g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direct reciprocation or, for that matter, any reciprocation. This won't work if you are thinking, &Okay, what is he or she going to do for me?& Not that you might not get something in return. But that something will more than likely be a one-time something, done out of obligation, and not inspiring the &know you, like you, and trust you& feelings toward you from that other person that will elicit this person desiring to see you successful. No, give because it's the right thing, without the expectation of direct reciprocation, and you'll find this principle to be one of the truest of universal truths. Bob Burg speaks internationally on the topics of &Business Networking& and &Positive Persuasion Skills.& His books &Endless Referrals& and &Winning Without Intimidation& have each sold over 100,000 copies. To subscribe to Bob's free weekly email newsletter, visit
.Love must be the guiding principle in all our giving.. --James A. Decker, Magnificent Decision
如何得到你想要的这乍看起来是一个相当奇怪的概念 —— 把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布施出去,你就会得到的更多。 我们(作者指他们自己:Susie 和 Otto 夫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原因如下: 我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爱和激情;我们也体会着和造物主之间的深刻联系。 但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实际上,我们过去的关系在很多方面简直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东西的一面镜子。 在我们走到一起之前,我们各自独立的做出决意:我们一定要尽一切力量,创造一种我们所梦想的关系。 怀着创建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妙关系的激情,我们阅读了每一本相关的书,参加所有可能的短训班,聆听所有能买到的磁带,并花了无数的时间讨论和探索创建美好关系的方法。 我们最终找到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布施爱。 发自我们对爱、亲情和拥有美妙关系的激情,我们开始与他人共享我们的发现。 通过我们“布施爱”的行为,和与人分享我们关于爱、关系和幸福的心得,不仅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刻和密切,我们银行账号上的积蓄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开始向我们询问:你们是如何创建美好关系的呢? 于是,从1999年开始,我们创办了一个主题为“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在线电子通讯。 我们与大家分享我们关于创建美好关系的心得和体会。 换句话说,我们在布施我们最需要的东西——爱。 现在,大约已经有20,000人每周可以收到我们的《黄金关系》电子周刊。 我们还写了三本关于“关系”的书,包括《沟通魔术》,《你应该走还是应该留?》,以及《创造关系的魔术》。另外还有两本书在计划之中。 我们不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我们只是真诚的将我们关于爱和关系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我真的希望我早几年就知道这些方法——他们太奇妙了,所以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知道和应用这些心得。 我们发现,就和金钱一样,无尽的爱正等待着我们。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去拥抱它。 我们对深切的关爱关系的需求,超越于我们所有的其它需求之上。 我们现在可以幸福的说:我们相互之间拥有这种我们所想要的关系。 作为“布施爱”的结果,我们不仅仅收获了“爱”,我们还收获了金钱的富足。 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宇宙。 布施,布施,布施。 从那来源之处,必将涌出更多。
没有钱时如何布施大约在两年前,虽然当时我从事的是高收入行业,但我的个人实际收入却很少 —— 虽然我仍有布施的激情 —— 我只是没有什么东西去布施(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后来我停止了上缴“天课”(即停止布施“什一税”),那个月的收入变得更糟了 —— 实际上,一些过去曾经成功运作多次的营销策划也开始不赢利了。我经常感到有一团乌云笼罩着我。 从过去数年的经验,我知道:布施得越多,获得的也越多。但是,我基本上没有什么(金钱上的)东西去布施,连支撑我的生意和我的员工的钱都很紧张。在那些早期的日子里,我学到这样一个道理:我的“布施”不一定要来自我的银行账号。我学到,在艰难的日子里,我不需要布施金钱;但我一定要坚持布施,以建立我未来获得福德的“储蓄”。 我学到,如果我停止布施,我就阻断了上苍为我准备的“善”的仓储。因此我开始布施我确实拥有的东西 —— 时间,祈祷,以及帮助那些需要我的专业技术的人们。 回首往事,那些艰难的日子就像是一场考试,来测试我是否已经学会:即使在布施做起来很痛苦的时候,也不能够放弃。回首往事,我还要感谢上苍 ,感谢我的这个经历和它所教给我的 —— 也就是 —— 永远不要停止布施。我可以改变“天课”的形式,甚至改变布施的数量,但我永远不会停止缴纳自己的“什一税”。 现在,我先尽我的财力进行布施“什一税”,然后再在其他的一些项目中补齐差额款项。我经常是先交“什一税”,因为为了达到我生活中的目标,我 和我的生意需要有大量的金钱来周转。 而以我的经验,为了让金钱、成功、健康、爱和幸福在你的生命中永不停息的周转,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
我用了30年的时间才认识到这个真理我总是布施,不过滑稽的是,我是出于恐惧而布施。 如果有人向我要钱,我总是会将手伸进口袋里去。但如果他们没开口,我就会昂首走过,只当没有看见。 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人向我要钱,我就必须作出回答:“是”或“否”。如果我布施了钱,就意味着我总是有钱;相反,如果我说“不”,就会在潜意识里吸引“贫穷”。 所以说,我是出于恐惧而布施的。当然,我布施的也总是小数目。 “Richard Webster通俗小说奖”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个主意源于一次我和一些作家朋友们的午餐;当时大家都喝了点酒,然后都在抱怨通俗小说的作家们很难得到发表的机会,更难以得到社会认可;严肃作家们有很多机会,而商业写手们却什么也得不到。于是我宣布:我要为通俗作家设立一个奖项,奖金为1000美元。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然后我们又谈起了其它的话题。 但是,“设立奖项”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决定去实施这个想法。我必须承认,我的出发点是很自私的。我只是想:如果有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会大大的提高我的知名度,当然也会大大有利于我的著作的出版。 我找到了一个愿意发布获奖作品的出版商;2年前,我们正式推出该奖项。我将一等奖的奖金提至5000美元,另设一个1000美元的二等奖。这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布施支出。 让我高兴的是,这个奖项的设立,确实让我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我被邀参加了数十次的报纸和电台采访。我想,可能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作家赞助作家”的奖项,所以新闻价值比较高吧。我很喜欢这件事,但除了感觉良好以外,我也没有什么别的期望。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奖项为我打开了一扇喷涌金钱的闸门。 我的书的销量增加了。 我的著作的外语版税成倍增长,且不断收到从世界各地来的合作意向。 我的收入(全部来源于著作)在最初的12个月里就翻了一番。 当然,我也比以前更为慷慨。我喜欢布施,而且我布施得越多,就会越宽裕。 我真希望我30年前就学到这个诀窍。 Richard Webster 现在居住在新西兰,他有很多著作,包括《你的宠物有心灵感应吗?》参见他的网站: 和
“让你的行为表现出富足,让你的言谈显现出繁华,你要成为一条通向富裕的自由大道。世界需要学习关于富足的心灵科学,让你的家成为这样的课堂。” ——Annie Rix
布施和“交换”得来的被动式收入那是2001年的9月,当时我刚刚写成一部电子书,名为“催眠作家的宝书”。“宝书”(swipe file)是一些广告文作家生造的一个词,它是作家们收集的一些成功的广告文中的典型词汇和文句,以用于新的广告文的写作。 我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如何来销售我的书。我那时也没有一个目标客户群。于是,我联系 Jeo Vitale,问他是否愿意和我合著这本书,同时分享收入。我还愿意与他分享著作权及其相关利润。 我知道,Jeo 的“催眠”系列电子书已经很有名了,简直成了一个品牌。只要你提起催眠写作、广告文、营销等等,你就会想起 Jeo——“世界上第一个催眠作家和营销专家”。 Jeo 同意了。他为该书写了一个极具“催眠魅力”的介绍,还增加了不少他自己的内容。我们在那年的晚些时候发行了这本书。 剩下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从这一本书开始,我和 Jeo 又共同著作了另外的7本催眠电子书。
  后来,Jeo 打算写一本有关“催眠故事”的电子书 —— 他当然有实力自己来写 —— 但他问我是否愿意与他合写。他真太好了;因为我与他分享,他也与我分享。这种分享的结果是一本美丽的电子书:《催眠销售故事》。我布施给 Jeo,Jeo 也布施给我,我们都大大获利。我们每个月从电子书中的收益都极为可观,我们之间的友谊和业务合作伙伴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直到今天,我们彼此还没有真正的见过面,甚至也没有通过电话;所有的合作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的。所有这一切都始于布施。
布施定律和催眠互换现象多年以前,我几乎是纯属意外地发现了“布施定律”的运作。最初,大约是在1994年,我注意到,我曾经送给他们一大盒子 Godiva 巧克力作为致谢礼物的那些客户,经他们介绍来的新客户的数量,要比其他人多得多。接受过我的巧克力的客户,比没有接受过我的美味礼物的客户,介绍的过来人要多出40%以上。实际上,早年在我的“巧克力行动”之前,我的大部分客户压根不会给我介绍任何新客户 —— 我还要说,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天,在又接到一大群经介绍而来的新客户后,我决定将我的“布施”行动进一步深化。老实说,刚开始时,这纯粹是出于利己的目的。但我被这种布施与获得直接的强大的因果关系所震撼了。那时,我开始认识到,在这一切的背后,布施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在运作,而这正是需要我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的。我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在伟大的生命构架中,我们所获得的奖赏,直接与我们为他人所创造的价值成比例。我以前就已经听说过,富裕的秘密,在于为他人创造巨大的财富。但是,根据我的最新经验,我热切地发现,“布施定律”才是真正加速财富之流的黄金水道。我基于自利而进行的对布施研究,不久就将我引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境界,它给我的精神带来的益处,甚至要远远超过它在经济上对我的影响。我几乎没有认识到, 我的“稀有开放的玫瑰”式的发现,很快长成我内在的繁茂的花园天堂。我进行了几次非常有力的实验,来验证“布施导致获得”的原理。我让自己更加深入、更少自利、但更注重于自我觉悟的来实践这一原理。我原本只是出于个人的好奇,想看看我是否能够在我的日常业务和生活中,通过深层价值共享,来改变他人的生活。我开始布施巧克力以外的东西 —— 虽然巧克力最能宽慰我的心 —— 我开始布施我宝贵的建议。我化更多的时间和客户交流,给朋友赠送与他们的爱好相关的电子书和文章。我尽我的一切力量以此种方式向我能够影响到的人布施。每当我遇到一个人,我都将其看成是冥冥中的天意,并与其分享我认为最恰当层次的价值观念。我每天都如此分享,一次一人。我与我的商务策划伙伴分享,也与我的电子邮件列表上的接收者分享。对我来说,这种分享如同魔力,它毫不费力的进行着,转变着我的心灵,并替代了原本昂贵的商务营销活动。更妙的是,伴随着我所触及每一位人生,都让我 内在的城堡驰入心灵的最高天堂。不久,我将自己的目标暗自定为“让任何一个遇到我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价值创造者’”。我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富足的源泉。你看,我有一个灵感:如果我更多的通过布施为他人的需求打开我的心灵之门,必将导致受施者为我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因此,对布施法则的实践,首先就会导致他人对你的开放,而这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强力先驱 —— 不论是用于商务、个人关系还是其他方面。我后来发现,作为一个“价值创造者”,我必须真诚地、无私地、富足地、毫不勉强地去布施,且丝毫不希求立即的和直接的回报。我还认识到,我必须在布施时保持心灵的平衡,以尊重我 所施出的礼物的真正价值。这些礼物不仅是我们自身的反映,也是我们生活经验的外在体现。对你来说也同样如此。你施出的每一件对受施者来说具有特定意义和价值的礼物,都实际上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的礼物,作为你自身的一部分,伸展出去,成为你和受施者之间强力关系的纽带。向他人赠与价值的这种行为,会给接受者施加一种正向的超自然影响力——只要这位受施者能够理解并尊重您的礼物的价值。(译者注:这句话似乎是说,只有当受施者尊重你的礼物的价值,布施才是有效的。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你给出的东西,不是受施者需要的,那么你的行为很难称之为布施。所以佛教上说,布施要布施倒“福田”,才能有最大的收获。福田之一就是“贫穷福田”,因为贫穷的人一般尊重和需要你的布施;另外的福田有报恩福田(父母师长等)和功德福田(修行有成就者)等)。在我将“布施法则”作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身体力行以后不久,我开始注意到,一个不同寻常的“附带现象”的发生。因为我曾是 Joe Vitale 的“催眠意识法则”的学生,我将自己的发现命名为“催眠互换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布施”的结果是一种人的显意识“雷达”难以侦测到 、从而也难以引起通常的“拒绝反应”的微细现象。更清楚的定义为:当受施者接受我的礼物的时候,他会无意识的立即进入一种对等的心理互换状态。确实如此。当受施者接受我无条件的礼赠后,他会立即像被编了程序的机器人一样,迫切的去寻找一种可以等价的回报与我的途径。有时,这可能只是对他们自己的朋友们宣扬我的“功德”,但更多的,是为我介绍两三个客户。有时我会联系某人,询问他是否收到了我的礼物。他们的反应往往是非常强烈的表示感谢。每当这种时候,我可以清晰地意识到,我的礼物就像是我种下的种子一样,在适当的时候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的。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我们一定要注意,那就是:我们所布施的礼物,一定要是对受施者有真正的、可以被对方意识到的价值。人类行为的精神规律基本上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早期的哲学大师们都已经洞悉“布施法则”的惊人秘密。下面是一个例子:Eric Hoffer,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曾说:“如果有人向我们奉献了他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则最终我们将为他所拥有”。20世纪德国哲学家 Walter Benjamin 说:“赠品能至深的影响受者”。Jean de La Bruyere (17世纪法国作家)说:“慷慨不仅仅在于布施,更在于在恰当的时候布施”。6世纪中国圣人老子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作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我的努力方向,在历经两年多的琢磨和进化之后,现在是:激励他人奋发布施。我尽力的说服我最亲近的作家朋友们,通过我进行大量的布施。这些人是当之无愧的富人和名人,他们运用“布施法则”销售了数以百万的书。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重要贡献者。现在他们毫不保留的将他们的秘密与你共享。这些奉献大师们包括:Joe Vitale (《精神营销》), James Redfield (《塞莉斯廷预言》), Dick Bolles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Dave Chilton (《富有的理发师》),以及其他许多人。作为我努力成为一个超级“价值创造者”的活动之一,就是在我们的网站
上为任何访问我们网站的人提供价值超过 $468 的图书、电子书和信息营销深层技术文章,它们来自众多大师级百万富翁的贡献,这些人中包括我14年的出版、营销和咨询生涯中接触到的最为出色的头脑。最重要的是,当你访问
的时候,你会感到振奋、激动和鼓舞,因为你可以看到有如此多的人,他们真心地致力于帮助别人,并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这本身就是布施法则的明证:布施法则不仅真实地在运作,而且运作良好。有趣的是,Joe Vitale 是我的朋友当中踊跃为这个网站作贡献的第一人。Joe 本人是我所知最伟大的“价值创造者”,他一直在无私地布施,无私地分享他的所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想看看一个“布施法则”和“催眠互换现象”实际运作的一个极好例子吗?欢迎访问 Allen 的网站:. “附带有条件的礼物不是礼物,是贿赂。无条件的布施是超值回报的前提。要彻底放弃对礼物的执著。要在整个宇宙的大尺度上体证布施法则。只有这样,你布施的礼物才能有机会周流、倍增、循环并最终回归于你 —— 虽然我们不知道你的福德要走多远才能再回来,但其中最为美妙和令人鼓舞的是:它周游得越远,经历和利益的众生也越多,所因此而获得的附加值也越多,其最终回归时候的增值也越多。”
为什么说布施就是隐性销售?我当时正在听 Joe Vitale 的畅销音带《夜莺康南特》系列,“非凡销售的威力”。 (译者注:“夜莺康南特”,指世界最大励志培训机构 Nightingale-Conant Corporation,由 Lloyd Conant 创建。Lloyd Conant 是受著名财富著作启发,创建该机构。而这本书和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并称世界三大励志著作)。 Joe 特有催眠式声音带领着我的思维驰骋徜徉。 “谁是 Bill Phillip 的‘完美塑身,迎接生活挑战’的真正受益者?”他在音带中问道。 (译者注:“完美塑身,迎接生活挑战”是一个体型健美计划的宣传口号) 这个问题回响在我的脑海中,像一个跳跳球一样在大脑中弹来弹去。我陷入了沉思。 这个星球上可能很少有人没有看到过那些动人的“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的广告图像,以及“完美塑身,迎接生活挑战”是如何显著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人们被之感动,被之激励;还有谁不想立即去实施自己的“完美塑身计划”,成为一个苗条的人呢? 但是,除了进行20分钟的有氧锻炼,品味6种无脂肪低热量的健康食谱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加速实现你希望的结果? 无怪乎 EAS 公司的营养配餐会立即跳入你的脑海。 Bill Phillips 当时是 EAS 公司的总裁。现在他可能正在每个热带海岛上,享受着他的 Myoplex Deluxe 营养配餐呢。 你能想象 EAS 从“完美塑身,迎接生活挑战”计划以及其它的副业中获取多少盈利吗?(这些副业中包括《肌肉媒体》杂志等,并通过这些媒介推广更多的 EAS 的配餐和“完美身材与生活”的成功故事)。 如果每一个成功故事,都将他们的惊人的成就归功于 EAS 的配餐产品,并声称“没有 EAS 的帮助,我们不可能有此成就”,你又如何感想呢? 你是否也迫不及待的想到就近的 GNC 营养食品专卖店买上一大堆 EAS 的产品回来试试? “谁是 Bill Phillip 的‘完美塑身,迎接生活挑战’的真正受益者?” 你猜呢? 表面看来,Bill Phillips 给超重的人以希望,他改变了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并对所有人重申:你们也能做到!而这句话后面隐藏起来的带括号的话是——(如果你使用 EAS 的营养配餐的话)。 这件事在我心里翻滚,给了我一个震撼性的启示 —— 一个解锁财富和富裕秘密的真正钥匙。 布施其实就是隐性的销售! 而销售本身呢 —— 实际情况是,只要你是在“卖”什么东西,你就肯定会遇到阻力。即便你是 Zig Ziglar (畅销书作家和天才演说家)也不行,因为 Zig&&Ziglar 也不能保证所有的销售都能100%的成交。 但如果你是在给出(布施)东西呢?你会遇到多少阻力? 零。无。没有。 你不仅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人们还可能会蜂拥而至,张开双臂来抢夺你的礼物。只要你给出(布施)东西,人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喜欢你,认为你是一个好人。 当我开始我的写作生涯的时候,我选择了“免费”写作。我在我的“免费”服务上倾注了10,000%的精力。 我是否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庸置疑。大家喜欢我吗?怎能不呢!我完全免费的提供一切。 当我的“免费”客户,用我为他们写的广告文章(他们未付一分钱),获得一个持久利润的时候,他们会对我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如果我对他们的要求,只是要他们为我的服务写一个“推荐书”,你想他们会写一个什么样的推荐书呢? 他们会不会不愿意写一个强烈推荐的文章? 他们会不会愿意为我介绍更多的客户? 这些推荐书大大提升了我的信誉吗?我的“布施服务”真的起作用了吗? 我想是的。 人们蜂拥而至,请我为他们写销售广告。 重申:表面看来,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广告文撰写者”布施出去。把这句话重新表述一下: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广告文撰写者”卖了出去。美国广告学家克劳德·霍普金斯(Claude Hopkins)说过:“销售任何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给出一份免费的样品!” 我在通过“布施”而“销售”!你还能想出比这更为强力的销售方式吗? 我想不能。 布施背后最为强大的动因之一,就是“互惠定律”。人性的本质使你在接受“免费”布施的同时,你希望给出一些东西作为回馈。 Hare Krishna (哈瑞-奎师那教派,印度教的一支)的教士们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走到信徒们面前,在他们的上衣口袋里插上一只鲜花,就会收到可观的奉献。 好好想想这件事。当你处于同样的情形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有一种压力,让你觉得你有义务进行回报。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布施的关键在于“不期待回报”。如果你期待着获取,你不可能是在布施。一个礼物总是会花费你些什么的。一件东西要成为礼物,你必须为其付出一定的代价。 圣经上大卫王在涉及燔祭(火供)问题时,曾经善巧的说道: “我将永远不会向上帝供奉没有花费我任何代价的东西!” 这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如果你不带任何期待的去布施,你将会获得更多回报,因为你原本就没有期待任何回报。 好好冥想一下这句话。 最近,我可不是要布道,但当“交什一税”的时候,确实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所谓“什一税”,就是将你总收入的10%回馈给社会。 在传统宗教中,什一税指的是将这10%奉献给上帝。 当你这样布施的时候,你不仅会感到心灵的充实,也会为你的生活打开更多的富足之门。你也可以将其视为“善业”。 有趣的是,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什一税”是唯一一处允许基督徒挑战上帝权威的地方。在《玛拉基书》第3:10处说:“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 (译者注:根据英文原文,我觉得这一段的圣经译得有些含糊;从原文来看,确实有“允许你以什一税来挑战上帝”的意味,因为如果按照英文字面,应该为: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并以此来试验我,说:上帝啊!看我是否能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直至无处可容。) 你也许并不认可上面的话。但是,正如我最喜欢的作家 C.S Lewis 说的那样: “这是一个双赢的形势。无论如何,你都会赢!” 西拉!(希伯来词,大概是咏唱时指明休止的用语)
创建无负债精神王国的夫妇再有一两个故事以后,我就要结束这本书的写作,然后是一个“行动号召”。 “联合教堂”的成功就是我们要说的一个案例。 “基督教联合学院”成立于1889年,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由 Fillmore 夫妇创建,是世界(基督教)联合运动的中心。由于 Fillmore 夫人使用祈祷和正向的慰言来医治疾病的神奇效果,很多朋友开始对她的治疗奇迹发生兴趣。从起居室里几个人组成的小小祈祷圈开始,“联合运动”创生了。 Fillmore 夫妇想办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建立和扩充他们的新业务。现在,联合教堂已成为一个对神性的实用性和财富性的信息感兴趣的人们的全球性社团。从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 联合教堂一直没有任何债务。 直到1942年,Fillmore 的财经秘密才被披露。根据 Charles Braden 的著作《反叛中的灵魂》,Fillmore 夫妇在1892年12月7日,创立了一个现在已经众所周知的“奉献与承诺”,它是这样宣言的: 我们,Fillmore 夫妇,丈夫和妻子,特将我们自身、我们的时间、我们的金钱、我们的所有和我们将要拥有的一切,奉献给真理的圣灵,并通过祂,奉献给“寂静联合”社团。 如下是我们共通的认可:真理的圣灵,将因我们的奉献,佑护我们,给与我们心灵的宁静,健康的体魄,智慧、理解、爱、生命,以及所需要的一切,而无需我们将 彼中的任何事物作为我们生命存在的目标。 在耶稣基督的圣灵面前,公元后1892年,12月的第7天。正如 Charles Braden 在书中解释的那样,“除了象征性的收取一些用于出版发布所必需的合法的费用外,联合教堂从来没有因它的服务要求过其他的费用。联合教堂总是无条件的给与,但它又总是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难道你还需要什么其他更为强力的证据,才能相信,那神圣的精神定律将会供给你所需要的一切? 而其中最伟大的定律就是布施。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巧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