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够紧密

[摘要]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上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关键词] 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2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和方法,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一、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和谐的、融洽的,但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亟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1.群众对基层民主不到位有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正逐渐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实践工作中,少数基层干部作风霸道、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村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位;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主职领导搞家族化管理,多年不发展年轻党员,或仅发展本宗族党员,打击异姓村民等。据衢州市信访局统计,2006年市县两级共受理该类信访4404件次,占信访总量的21.8%。2.群众对决策中照顾利益不够有看法。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有的地方的党委政府、某些领域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因制定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等,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这方面的上访案件也比较多。衢州市市县两级去年共发生此类信访5839件次,占信访总量的28.9%。3.群众对贫富差距加大和少数干部腐败不满。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绝大部分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甚至有少数群众因此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信心,并逐渐演化成对执政党的不满。4.党群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最后,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和组织化程度呈日益增强趋势。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种种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2.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越来越显现。基层的“有事无权”,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往往在服务群众时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3.维护、协调利益不力和与民争利。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体。其次,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再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部门掌握的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成为谋取小集团利益或个人私利的砝码,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反响,也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4.民主制度不健全,诉求渠道不畅。农村基层“四个民主”中,由于民主选举的制度刚性较强,落实得相对较好,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弹性较大,各地落实的情况就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极大不信任。另外,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解决机制,不能让群众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在全力为群众办事。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从执政规律的高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坚持原则,抓住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1.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重点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入基层,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必须以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必须增加好、协调好、合理分配好群众利益。首先,要不断增加利益。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增加群众利益的着力点,当前要抓住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其次,要有效协调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成员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实现公共财政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充当“三次分配”的作用。4.必须塑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精神。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体现为人们的素质,强化为人们的操守,见诸于人民的行动。5.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作者:中共衢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本文责任编辑 李红)
欢迎转载:
推荐: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热搜词: &&&&&&
善待百姓从严治吏: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新形势下如何密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摆在各级党政和广大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干部是主体,是主心骨,必须从干部抓起,坚持亲民、爱民、为民,时时处处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面镜子对照自已,始终做到善待百姓,从严治吏。  一,善待百姓,就要真心为民,从严治吏  去年,新一届市委班子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改进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狠抓工作落实的大会。市委决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作风中普遍存在“懒、散、浮、拖、滑、霸、僵、庸”八大问题,进行大力综合整治。宋代名儒程颐说过:“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顺应民心,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很多群众不满意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干部。因此,必须善待百姓,从严治吏。  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源于我的六个思考:  思考之一:当下,一面是干部文化程度普遍提高,高学历干部坐满机关,就连最基层的村官,不少都是大学生了,文化素质比过去高多了;可另一面,却是部分老百姓怨气不少,对干部有意见,甚至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出现,干部与群众的融洽程度还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干部文化素质高了,老百姓却离我们远了?  根源在干部。是一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漠了,或缺乏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经验。偶尔接触群众,不是满嘴官腔,就是一身书生气,与群众话不投机、不善沟通;或缺乏对群众的感情。长期坐机关,搞调研蜻蜓点水,不去与群众促膝谈心、沟通交流。或缺乏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患得患失怕吃苦。过去苏区干部 “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作风少见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干部少见了,真正沉到基层,深入到问题多、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的干部少见了。  思考之二:为什么国家法律制度日趋完备,老百姓诉求却仍然不少,涉法涉诉纠纷案件仍然不少,越级上访的事件仍然不少,干群之间的矛盾仍然不少?  根源在干部。是部分干部没有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办事。一方面,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不够,各类调解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重“法律无情”,轻“人间有情”,有些事处理虽合法但缺乏情理,或合情合理却不合法,导致部分群众心不服、气不顺;另一方面,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甚至动粗耍蛮,群众见到这样的干部敬而远之,结果难免留下不少遗留矛盾和棘手问题。  思考之三,为什么国家惠民政策越来越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种田不用交税,上学不用交费,看病还有报销,住房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一些群众对干部的意见却仍然不少,甚至火气越来越大?  根源还在干部。是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少了、心理距离疏远了。首先,外出务工的农民多了,而干部对外出农民工的联系、服务、管理却尚无章法,干群关系越来越松散,很多农民工一年到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干部,感情自然而然地疏远了;其次,国家的惠农、惠民资金,现在实行的是“一卡通”,由财政直接打到群众卡上。这固然是进步,但干群关系却没有因此改善。过去是干部直接送上户,送一次与群众见面一次。现在钱打到群众卡上了,群众实惠增加了、取钱省事了,干部工作方便了,用不着进村入户送钱了,干群隔阂却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再次,群众对干部的认同感和信赖感远也有所减弱。一些干部或为政不廉,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利益、捞好处;或为政不公,执行政策顾亲关友;或为政不实,喜欢说不切实际的话,办脱离实际的事,被群众戏称为“三拍”干部:事前拍脑袋决策,事中拍胸脯保证,事后拍屁股走人;还有的干部深入调研不够,对基层情况掌握不透彻,对群众呼声听得不真切,制订的办法措施脱离实际,办了好事群众也不领情。  思考之四,电脑进村入户了,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了,农家书屋也多了,应该说,广大群众学习提高的机会多了,理应更加通情达理才是,可为什么有些群众说话办事反而越来越不讲道理呢?  根源还在干部。是干部缺乏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我碰到过这样两件事,一是几个煤矿遇险人员得救升井后,第一件事是向党政领导要压惊费;二是山林着火、河堤涨水抢险,一些群众无动于衷,干部动员群众上山灭火、上堤抢险,一些群众张口就是要钱。是群众觉悟低了吗?不是,是干部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带头少了。有的干部只把群众当成管理对象,没当成服务对象,长期浮在上面,服务意识淡化;有的地方一年到头不开党员会,更不开群众大会,毛主席关于“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指示精神在一些地方落实得并不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群众不知道,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群众不了解。有的干部在群众中形象不好,或贪污受贿、吃喝玩乐,或冷漠自私、不负责任,这样的干部找群众出工出力,自然会遭到拒绝。  思考之五,这些年,我们强调加强调查研究、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可为什么有的老百姓还是不愿对干部讲真话?  根源还在干部。是干部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线。偶尔下一次基层,常常是大小汽车一长串,陪同人员一大帮,考察地点早安排,空话套话一大堆。群众不仅不欢迎,更不会和你讲真话。有的领导下基层只见干部或干部指定的群众,不进群众门、不说群众话,与群众没有共同语言,群众自然也不会和你讲真话。有的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难得进百姓门,做群众工作方法呆板,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不懂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面对人民内部矛盾畏难发愁,遇到群体性事件惊慌失措,到突发事故现场乱说话,甚至说错话、表错态,以致于处置失当,激化了矛盾。  思考之六, 2009年、2011年上饶曾两度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但是,为什么不少群众还是反映不够幸福呢?权威部门和群众自已投票评选出来的幸福城市,一些群众为什么不卖帐?  根源还在干部。是干部忽视了群众比较观的转变,忽视了群众生活上的差异性,疏导、引导工作不力。首先是,群众的比较观变了。过去习惯“往前比”,动辄“苦不苦,想想二万五”,现在热衷“往后比”,更加关注发展的前景,关注未来的生活保障,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理更多地影响他们当前的心态。过去习惯“向下比”,崇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今天热衷“向上比”,喜欢跟富裕户比,自然对现今生活不满足或不太满足。过去习惯“纵向比”,今天热衷“横向比”,觉得与发达地区相比,自已还是不幸福,钱没有人家多,生活没有人家好。一些干部对此了解的不多也不深,疏导、引导不力不科学。其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存在着一定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尽管这些年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再次是,群众利益受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领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善待百姓,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亲民爱民,真诚为民,使干部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在于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一方为官,一定要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更加浓厚的群众感情、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加一贯的以身作则,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  二、从严治吏,要从善待百姓做起从严治吏,要从转变干部作风做起,要从善待百姓做起。  上饶要把赣东北苏区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光大,就要做到信仰上与群众“心连心”,感情上与群众“肩并肩”,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为群众办事“实打实”,向群众宣传 “情牵情”,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无过错”。  信仰上“心连心”,就是向方志敏等苏区干部学习,坚定政治信仰,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心同德,庶几有成”。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执政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可以说党不缺执政影响力,国家不缺物质财富,但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宗旨意识却是有所缺失。信仰是人的灵魂,政治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就是实现人类最高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善待百姓、从严治吏,就是要向方志敏等烈士那样,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这是党的宗旨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实践体现。毛主席曾经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善待百姓,从严治吏,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真正做到与老百姓心心相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感情上“肩并肩”,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血与肉、舟与水、种子和土地、学生和老师、儿子和父母、仆与主的关系。我们党的干部要经常扪心自问,自己在这个岗位上为群众到底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多做换位思考,把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把群众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理。只要有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  工作上“面对面”,就是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健全联系群众制度,解决干部“走下去”的问题。一方面,各级班子成员要带头,每月至少有一天“民情日”,走下去,沉到底,进村入户,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保垒和“领头雁”作用。我认为,许多问题本来在基层就可以解决,但是因为有些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干部缺乏敏锐性,致使矛盾问题不断积压、不断叠加、不断升级。因此,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到社区、民居、工厂、企业、学校、医院以及田间地头,深入到矛盾纠纷多、困难问题多、群众怨气多的地方,同群众交朋友,经常上门走访,随时掌握情况,切实解决困难。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领导接访工作,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气有地方出,怨有地方诉,难有地方解,事有地方办。要健全群众参与决策的机制,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健全民意进入决策机制,推行“开门决策”,重要决策、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都要进行公示和听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要建立健全决策评价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纠错改正机制,让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还要完善民意监督约束机制,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让各级党务、政务、事务在阳光下运行。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接近群众,会讲群众语言,会用群众的方法思考问题,会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需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更好、更有效地为群众服务。  办事“实打实”,就是要认认真真为群众更多地解决具体问题、更多地办实事,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些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上学就业、邻里相处、头疼脑热等生活琐事、杂事,这也是党员干部的正事、大事。把群众关注的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办好了,办实了,对社会对国家而言,就功德无量。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基领导干部,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学会搞大项目,也要把群众要求解决的“小事”、琐事、杂事,做得有声有色,不因善小而不为,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办具体事上。要高度关注细节。最近几年,我们在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过程中,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里弄小巷电灯不亮、下水道不通、线路老化、路面不平整等问题,每年改造了几十条小弄小巷,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些事,花钱不多,但群众却说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大问题。我们在步行桥和步行街之间架设了一座天桥,解决了群众的安全通行问题,《上饶之窗》网站刊登的表扬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贴子竟达2万多条。看来,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状况和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我们的干部如果有一件事没有为群众办好,即便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有可能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我们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干扰,往往不是因为大方向、大目标有问题,而是因一些非主要矛盾、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引起。如果麻木不仁地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拖一拖、办不办无所谓,这是非常有害的,其结果会使小矛盾转化为大矛盾,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西方有一句谚语:人不会被大山绊倒,而会被小石头绊倒。各级干部做工作、办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密一些,对一些细枝末节也要解决好,不留尾巴,不留缺憾,做到把实事办实、小事办细、好事办好。  宣传上“情牵情”。现在有一些地方,群众得了实惠不领情,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这与群众不了解党的大政方针,不懂得国家的法律法规关系重大。善待群众,不仅要不断地深入群众,更要带着激情、带着理论、带着政策去宣传教育群众。因此,推动理论、政策、法律下基层、进农户,是组织发动群众,赢得群众理解、支持和信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注重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对话,大力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法律法规,帮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宣讲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宣讲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民生政策,帮助群众正确理解和掌握政策,真心拥护和自觉执行政策,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把解决群众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话说到点子上,努力解开对方的思想疙瘩,在宣传中建立感情,在宣传中形成互信,在宣传中赢得民心。  群众作为整体“无过错”,毛主席曾经说过“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我认为,群众作为整体没有过错,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根源不在群众,而是因为我们干部的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的。革命战争时期,条件那么艰苦,我们党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把群众工作做到了家,赢得了民心;如今,“枪杆子”、“笔杆子”、“钱袋子”等各类资源都在我们手中,群众工作做不好,只能是我们干部主观上有问题、工作上不到位。一些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与群众总是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起,做不到一处;还有些自以为高明,不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接纳群众批评,反而埋怨群众素质低。这样去做工作,群众当然不赞成、不答应、不支持。因此,我们要在全市倡导和树立“群众作为整体永远是正确的”理念,将其作为一个工作信条和指导原则,贯穿于今后工作中,用群众的是非观点来判断我们的决策对错,校验我们的工作好坏。我们做群众工作,要建立“三步假设推理”。第一步,做“群众有理”推定,认真倾听群众诉求,设身处地感受群众的苦处,体谅群众的难处,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第二步,做“干部有过”推定,从我们自身找原因,看看我们的工作哪些措施不对头、方法不得当,有没有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存在,从而及时改进工作;第三步,做“问题有解”推定,从解决问题出发,探求根源,找准对策,进而努力地解决问题。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善待百姓者,百姓必善待之;亏待百姓者,百姓必背弃之。这是人心向背的普遍规律。上饶是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在这一方热土上既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也有淳朴善良的民风,更有向往美好生活、求真务实的可亲可敬可爱的百姓。如果我们每个干部都能善待百姓,每个党政机关都能善待百姓,党群关系自然就会更加紧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竞相迸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上饶就犹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必将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王东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可行之路
日13:34&&&来源:
原标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可行之路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基。作为人口大省、西部欠发达地区,四川的发展稳定在相当程度上关系着全国的发展稳定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四川长治久安,立足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坚持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着力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凝聚力量,在全省上下300多万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了“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倡导干部亲力亲为、到一线服务群众的时代理念,落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的宗旨要求,追求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务实效果,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实效检验作风建设成果,努力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注入强大力量。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走入群众,走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局面。
一、用脚步缩短距离、丈量作风,用真心换真情,在心灵上贴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并强调,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这启示我们,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坚实党的执政根基,使党始终带领人民,同心同德,满怀豪情踏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审视四川,近年来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但总有那么一堵堵“玻璃墙”横亘于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拉开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距离,疏远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只有走近才能缩短,感情只有培养才能升华。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后期,借力活动营造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启动“走基层”活动,让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党员干部走进全省农村和社区、走进城乡居民家中,一起聊、一起想、一起干,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换信任,用行动展示作风。
从一开始,我们就把“走基层”活动定位为全省动员、全体参与,不分上级下级,不分城市农村,不分行政事业,所有党员干部一律把脚步踏进群众家门,接地气,养正气,得民气。推动由过去的基层党员干部走基层向领导干部带头走基层转变。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从省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每名班子成员都到联系点群众家中看看厨房、聊聊家常、听听困难,给予帮助。推动由过去的个别地区走基层向全省一起走基层转变。组织省市县乡各级机关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联系点,走进困难群众家中,为民谋事,实在干事,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推动由过去的例行式走基层向带着问题走基层转变。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全省党员干部“走基层”规范要求,严令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一律不搞层层陪同,不搞形式主义,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树立党员干部队伍“清新”形象。成立督导组,明察暗访,先后两轮深入全省市(州),督查到县乡村,确保“走基层”不打折扣落实到底,与群众血肉联系不断加强。
“走基层”活动开展半年多来,群众普遍反映“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党员干部也感到工作好开展了,过去一些地区“敲半天门、露半张脸、说半句话”的现象已成为历史。这印证了一个道理:过去转作风靠的是号召,现在转作风靠的是制度和示范,领导干部行动起来,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全心参与、全力投入,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与群众同行、为群众服务、引群众前进,并接受群众的检验,才能有效联系群众,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把精力放在基层、排忧解难,忙到群众心坎上,以真情付出温暖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必须深入基层和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维护实现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关心群众冷暖,解决群众困难,用群众得实惠来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回头看四川干部队伍状况,我们感到,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奋斗目标,最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强化执行和落实,最需要的是增进干群感情、赢得民心、与民协力并进,最需要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在“走基层”活动中,我们让党员干部倾听群众意见,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作风建设给干部队伍带来的积极变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员干部就在身边,党员干部就是亲人。
活动中,我们始终秉持“到基层关心群众,到基层服务群众,到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理念,着力推动党员干部带着关怀、带着责任走进群众,实现“四去四来”。
坚持干部到群众中去,工作意见建议从群众中来。认真搭建起民心沟通的桥梁,全省党员干部分期分批走访群众400多万户、1578万人次,问卷调查370余万人,收集意见建议近67万条。许多意见进入党委、政府决策。
坚持党的政策到群众中去,和谐稳定局面从群众中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大力开展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分层分类排查矛盾纠纷。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案件,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调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目前,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信访包案达10617件,党员干部下访接访近65万人次,处置信访积案近4万件,处理初信初访近4.3万件。
坚持项目资金到群众中去,惠民方案从群众中来。始终把重点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走访了解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难题,列出办实事好事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特别困难和急需的马上解决,涉及面广和投入量大的积极纳入规划加快解决。目前,全省已投入资金26.8亿元,解决民生难题20多万件。
坚持帮助服务到群众中去,成效评价从群众中来。把贫困群体作为重点关爱对象,结成联系帮扶对子220余万个,切实关爱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大力开展春节期间的“暖冬”行动和日常走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积极组织送文化、法律、科技、政策到乡村、街道社区,不断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
半年多来,在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风雨相携,与群众心手相连,我们深深体会到,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近70年前的“黄炎培之问”仍不过时,打破历史“周期律”靠的是民心,靠的是与群众紧紧在一起。只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解决好与群众心理和感情上“最后一公里”的差距问题,民心就如水行渠,所向在我。
三、以制度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经常与群众联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这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长远着眼、从当前着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和治理社会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多年来,四川各级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办法,这些办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丰富和健全。在走基层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一项制度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理念,把工作部署与长效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让教育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办法留得下来、坚持下去、巩固下去。
紧紧把握问题导向、党群干群联系两个核心,积极规范,努力践行,使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建立健全起来。一是建台账。在广大农村,既让党员干部走下去,又让民声民情聚上来,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做到村情社情、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四个知晓”。对入账问题立说立行、即知即改,并及时将建账问题办理情况向社会公开、请群众评议。全省共建台账12万本,登记各类问题60万个,解决近50万个,农村群众对解决问题的满意度在90%以上。二是双报到。在城市社区,开展省、市、县三级机关党组织到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的“双报到”活动,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结对服务和组团式服务。同时,着力推动机关优势党建资源向基层倾斜汇聚,组织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深入12.7万个基层党组织指导帮助完成换届工作,加强“三分类三升级”,选派近40万人次干部进村入社蹲点帮助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三是结对认亲。针对藏区反分裂维护稳定的特殊形势,安排省级部门和16个市1377名干部,对口支援32个藏区县,组织全省藏区6万多名干部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对认亲,把群众工作落实到每个农牧民家庭、寺庙和人头,做到有重病住院必访、有子女辍学或待业必访、有意外灾害必访、有家人去世必访、有思想异常必访,构筑起藏区坚实的民心基础。四是联村帮户。针对近年来四川先后遭受的两次大地震和多轮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组织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168个单位的党员干部深入760个重灾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帮助受灾地区兴修水利、铺设道路、重建家园、组织生产,推动发展产业项目684个,开展技能培训15000余人次,广大灾区的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通过建立健全“走基层”机制,全省党员干部走进基层群众,丢掉官气、骄气、傲气,与群众面对面交心、手拉手交往,真正了解了民情、增进了感情、深化了亲情。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题永恒不变。我们将长期坚持这些机制,把党的智慧力量之根深深扎进群众,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注入永远流淌的源头活水,努力实现干部与人民群众常联常新、常走常亲,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闫妍)
相关专题? ? ?
热点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