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内容时地基柏木桩竣工时需要什么资料

技术贴:你所不知道的,古建筑如何奠基-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技术贴:你所不知道的,古建筑如何奠基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10:17:03
游途旅行 [yaltu-app] | 原创作品(转载需联系)评论奖积分:文末留言被精选,奖5积分前言古建筑如何奠基本文介绍中国古建筑三部分之:台基!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合称,我们常说:基础要打牢,始源于此。游途旅行,倾心创作古建筑如何奠基?要了解古建如何奠基,就必须了解“台基”。而了解了台基,你不仅将知道如何奠基,还会在旅行中收获更多意义。天坛圜丘三层须弥座古建筑台基概览之前文章介绍过,中国古建分为三大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屋顶我们在文章《技术贴:古建屋顶,优美如波澜起伏》中已经有详细介绍,想了解的可以去翻阅。本文要介绍的“台基”,与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建筑的地基有所不同,古建筑的台基,是指包括地基和其上的砖石覆盖层,即地底下的“基础”+地面上露出的“台明”。古建筑的“基础”就是现代建筑的地基结构。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审美的变化以及防水技术的提升,大部分建筑物地面部分已经很少去修饰了,多数就是一个铺砖或水泥层;而古代,“台明”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建筑基础的外部表现,有着纷繁精美的设置和规制。本文重点要介绍的就是台明。结构:台基结构分为两部分―― ? 基础:支撑建筑的坚硬荷重部分 ? 台明:包裹和覆盖基础之上的部分基础的功能和分类: 由于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能承载建筑物、确保建筑不下沉以及提升建筑的稳定性,需要在建筑物下方建造一个坚硬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古代称为“基础”,结构上通常有这些部分:灰土、磉墩、柱顶石(南北方略有差异,不一定都用灰土)。 主要类型(文中详细介绍): ? 石质基础(天然石基础) ? 土质基础(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砌筑基础) ? 木质基础(桩基础)台明的功能和分类: 基础土层直接裸露并不美观,因而台明的出现,使建筑更精美,同时也保证了基础和木质结构的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同时能增强单体建筑的高大雄伟。 主要类型(文中详细介绍): ? 平台式(普通平台、带勾阑平台) ? 须弥座(单层须弥、多层须弥座)台基非常重要,房屋的柱、墙体都建造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台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们看不到关键的基础,但古建筑的巍峨雄伟,却由这些被踏于脚下的部分默默支撑!古建筑台基详解1、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台基发展很早,早在奴隶社会前即已出现,《韩非子》中描述了尧的宫室:”尧堂崇三尺“、”第蜡土阶”,翻译就是:帝尧所居宫室的台基是土筑而成,高达1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台基最初稳固和承重房屋、防水防潮的作用已成基本需求,而后逐渐出现了礼制在台基上的应用。如先秦文献《周礼?考工记》记载: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西汉《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东汉时期画像石中所用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有的间柱上再施栌斗),形制和后代已基本一致。可见至少2000多年前,台基基本上就已发展比较完备。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须弥座这种形式。须弥山原是印度佛教的一座神山,印度佛教常把须弥山做成佛像的底座,以示对佛的崇敬。佛教传入中国后,须弥座逐渐由佛像应用于建筑,成为寺庙、宫殿和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的台基形式。须弥座现存最早的实物记录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雕像,属北魏孝文帝时期,距今约1500多年。 如果说先秦汉唐以来,台基都还只有文字描述,那至宋代《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等古代辉煌的工程学巨著,就已经将台基的工程做法、结构和数据都进行详细定义,古代工程也因此非常规范化,形成技术体系,很是了不起。 因此,当我们旅行中看到一座座不起眼的台基却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精彩技术和艺术结晶时,我们应当要非常自豪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三层须弥座-故宫太和殿两层须弥座-孔庙大成殿单层须弥座-故宫太和门普通平台式-清民居台明全貌-清东陵地面建筑基础-良渚遗址现场古代台基的建制:台基在古代也有建制的规定,不同级别的建筑,就只能用对应等级的台基。? 最高等级:多层须弥座相叠(含三层、两层),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太和殿(三层)、曲阜孔庙大成殿(两层)。现存多层须弥座古建多在北京。? 次高等级:单层须弥座,用于宫殿和著名寺庙主要建筑等,如故宫太和门。? 较高等级:普通平台式台基,通常较高,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次要建筑。? 普通等级:砖石或夯土夯筑,约高一尺,用于小式建筑。因此,参观古建时,观察台基就能判别该建筑的重要程度了。2、结构 总体而言,台基结构并不复杂。不论平台式台基还是须弥座台基,其总体结构是相同的。从结构上看,台基由以下五部分构成(其中月台、踏跺、勾阑为非必须附件): ? 基础 ? 台明 ? 月台 ? 踏跺 ? 勾阑 第一部分:基础。由灰土、磉墩、柱顶石三部分构成。灰土是地面之下的部分,通常看不见,是支撑房屋的关键部分。灰土层夯实致密,能长久保存,因而很多年代久远的古代建筑虽然地面部分已荡然无存,但通过研究其基础,根据古代建造法则,同样可以还原出历史上宫殿的大致样貌。当今能看到的遗存下来的著名古建基础遗址有: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岗殷商都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搞建筑为什么被常称为搞土木工程,来由就跟古建有密切相关,因为基础是由土质材料构成,而房屋主体由木质材料构成,建房子就是大兴土木。磉墩:用砖或石砌的柱基础,上置柱顶石,用于隔潮支撑,在台明之下,完好古建此部分看不见。柱顶石:又名柱础,用于固定立柱。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一部分埋于台基中,一部分露出在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以固定柱子;也有的柱顶石顶端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基础-古寺遗址发掘现场柱础-保圣寺大殿遗物?宋墙边斜放的柱础,是现存很稀少的宋文物 第二部分:台明。即基础上的覆层,有平台式和须弥座两类。普通平台式:平台式台基通常为普通长方形平台,也有圆形或多边形,通常无多层无花纹修饰。较低等级的台基通常高度较低,最高只有几个台阶的高度;而等级较高的则高度很高,很多还会带有汉白玉栏杆等附属设施。通常,不会建造多级平台式台基。须弥座式:使用须弥座形式的台基。须弥座台基最鲜明的特征是:台明侧面有6-12层、工字型中间束腰、雕刻有各式纹样、通常有汉白玉或大理石栏杆。须弥座台基一般用于重要建筑,多层须弥座建筑只有最高等级的建筑才能使用(当然,也有如靖江王府,藩王府建制如同孔庙)。古建筑平面-示意图台基立体结构-示意图台明外围结构-示意图除台明、月台、踏跺,还要介绍2个构件。1.散水:通常在房屋外部,沿屋檐一圈的土质台基表面会镶嵌一些石子,称为“散水”,主要为防止雨水浇在台明上,渗透台基造成影响。2.土衬石:在台基露明部分的下面,平行着垫一层石板,石板的上皮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这块石板就叫“土衬石”。土衬石也就是衬在台基和地面之间的石板,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普通平台式-示意图普通平台式台基-崔府君庙带勾阑须弥座-示意图须弥座由数层简单枭混线条(凸面嵌线为枭,凹面嵌线为混)组成,发展到有束腰、莲瓣、角柱等复杂的雕饰,一般自上而下分为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角(龟脚)等层,间有皮条线,各层高度有定制。宋式和清式须弥座-示意图宋式须弥座:分层多,一般有9-12层,主次层分明,秀挺、精致、洒脱;清式须弥座:分层少,一般6层,无明显主体,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敦实、粗壮、庄重。须弥座雕刻部位-示意图三层须弥座-示意图又称三台须弥座,简称三台。三台都是收退的形式,故宫三大殿是土字形三台,太庙是矩形三台,天坛祈年殿是圆形三台。须弥座台基-近观须弥座台基-示意图 第三部分:月台。有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两种类型。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与台明的关系,可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正座月台: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包台基月台:比台明低很多的月台称包台基月台。月台-故宫最上层月台通常为正座月台,下层为包台基月台,这么大的月台和须弥座,使故宫显得更有气势。
第四部分: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式称为“踏道”,即我们常说的“台阶”。 踏跺中每级是一级一级的梯状走道,因为呈阶梯状逐层上升的形式,所以称为“阶”;特别高的台阶称为“陛”,皇帝所居宫殿的台基最高,所以殿前的台阶就叫做“陛”,因此臣子都称皇帝“陛下”,意思是说自己在台阶之下向皇帝禀报事情。 踏跺有下述类型:如意踏跺、垂带踏跺、龙尾道、慢道、撵道、左右阶等。如意踏跺:踏跺两侧无垂带石,台阶两侧可看到踏跺的退齿形状。垂带踏跺:踏跺两边有垂带石斜坡的踏跺,叫“垂带踏跺”。龙尾道:当坡道较长时,可将坡道做成平坡相间的形式,这种长长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如起伏的龙尾,称为“龙尾道”。慢道:比较平缓的斜坡道或阶梯,叫做“慢道”,它是相对于平行道路和陡直道路而言的一种道路称谓。礓碴是慢道的一种,即台阶不是一步一个阶或一个级,而是用砖、石等棱角向上侧砌成搓衣板似的路,路面呈锯齿状,锯齿比较整齐,而不是突出得过高。撵道:撵道是一种有坡度的道路,但坡度较平缓,便于车马通行;御路是撵道的一种,其台阶中间部分不砌条石,而是顺着台阶斜向放置汉白玉石或大理石等巨石,石面雕刻龙纹等图案,显得富丽而尊贵,这部分石面带就叫“御路”,御路不用于行走。用于铺设御路的石块叫陛石。左右阶:宫殿、庙宇或高级大宅等重要殿堂的前方,其台阶分为左中右三列,中间一列是不能行走的,一般多是在其表面施以雕刻等作为装饰,两侧台阶可以行走的通道被称为“左右阶”。周代至汉朝左右阶规定是:左阶主人行走,右阶客人行走,但宋之后该规定逐渐消失。四种踏跺样式踏跺结构示意斗板石:斗板石位于台基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之间所铺砌的构件。阶条石:台基四周沿台边平铺的石件,多为长方形,又称"压面石"。象眼: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用以砌象眼三角形的石头称象眼石。垂带:台阶踏跺两侧随阶梯倾斜而下的部分称垂带,建造的石头称垂带石,宋称“副子”。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以抵抗阶梯推力。如意踏跺龙尾道-轩辕黄帝庙御路左右阶-北京太庙 第五部分:勾阑。又称钩栏,即我们常说的栏杆。由望柱(柱头),寻杖,阑版(华板)等构成;宋时勾阑有两种: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主要以华板的层数为区分,单钩栏杆就是只有一层华板的栏杆。由于勾阑本身具有丰富的变化形式,尤其宋之后变化很多,在此本文不展开。重台勾阑-两层华板最上层的月台通常为正座月台,下面的为包台基月台,有这么大月台和须弥座,故宫显得更有气势。单勾栏-故宫太和殿古建基础的建造前面介绍了那么多台基的知识,那古建筑如何奠基呢?当然,肯定少不了奠基典礼,但此处本文不表。但是,如何打基础,小编来给你详细讲讲。这个过程,如果是夯土基础则跟修高速公路的层层压实类似,压到最后一层再修覆层;如果是木桩基础,则跟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打桩类似,都是下桩搭架构建地下结构。1、建造准备 中国古建建造有一套成熟的工程做法。建造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有(现代同样要做):平水、找中、定升。 平水:同现代建筑基础的水平0度。平水决定着建筑物的柱高,也决定了整个建筑群的标高。一般先决定正房的土衬金边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台基的高度,这就是平水线的高度(即正房台基高度)。 找中:“中”决定着建筑物或整个建筑群的方位,也决定了建筑物的采光、风水等。古人对风水非常看重,找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中国古建筑都会按座北朝南的方位建造。 定升:古建筑施工中“升”意思是倾斜。升的大小一般在5‰内,控制好建筑物的倾斜度非常重要,越平越稳定。2、基础类型 古建基础分为自然基础和人工基础两类,自然基础一般是天然石基础(恒山悬空寺即石+木桩),但找到合适的自然基础可遇不可求,因而,绝大多数古建都是人工基础。 人工基础以土质基础为主,后发展为灰土基础的形式,现代钢筋混凝土出现前,古建基础已达到很成熟的地步。 基础的类型: 1.夯土基础(土基础) 夯土基础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有悠久历史,起源早,至少在夏商以前就已成熟。素土(以黄土等粘性生土为主)夯实(夯打主要工具是:木夯、石娥)主要是明以前建筑基础的常用做法,清以后素土夯实就已很少使用。素土基础要求素土较为纯净。 2.碎砖基础(土基础) 是对夯土基础做法的改进与提高,通过改进素土成分来提高抗压强度,做法是在夯土中加入石渣,碎砖、瓦片等。 3.灰土基础(土基础) 灰土(石灰、细黄土按一定比例,如3:7或4:6体积混合均匀后分步夯打而成)用于基础,应不早于明朝后期。灰土具有一定的强度,不易透水,既能起到阻隔地面水下渗,又可以防春季地下返浆出现地面变形,可做建筑基础和地面垫层。灰土垫层是分层分层夯筑的,小式建筑灰土步数一般为1~2步,大式建筑一般为2~3步,紫禁城的一些宫殿灰土步数甚至达30步。 4.桩基础(木基础) 桩基本是木桩,常见的有柏木桩。该方法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基础,土山上的建筑基础。该做法出现不晚于宋代,是基础在做法的重大突破。比如在,清陵寝工程中,除少数次要建筑,几乎均要下地b。 5.砌筑基础(土基础) 夯筑基础上使用砖或石砌筑,最早见于明代建筑,主要由磉墩与拦土组成。 6.天然石基础(石基础) 是一种特殊做法,主要是一些建在山坡的建筑,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岩石作为建筑的基础。这种基础做法需掌握岩石构成及承载能力,技术含量还是挺高。 从历史发展来看,各种基础的出现顺序大致为:素土,碎砖、桩,砌筑。就材料坚实程度而言,碎砖,灰土强度强于素土,就砌筑方式而言,桩基算是一大突破。3、打基础 打基础通常会有多层夯土或夯层,层层夯实,不同夯层交替使用,下面介绍打夯土基础的常用过程: 1.素土夯实 2.铺垫卵石(碎石)、碎砖或碎瓦,再夯实 3.卵石(碎石)、碎砖或碎瓦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层 4.碎砖层与夯土层交互使用 5.多层夯筑(同一材料或不同材料)直至达到标高 一些建筑的特殊做法: 1.重要的建筑或地基条件不好的地段,常用地b(木桩)或地b加纵横排木 2.重要或高大建筑多用,普通建筑往往在柱基部位深挖 3.全部开挖及满堂红(指建筑物基础是一个整体的梁或板,一般用于基础地质情况不很好而上部荷载又比较大的建筑物,高层建筑也经常采用) 4.重要、高大建筑往往会局部或全部换土,一般换成粘性土 5.重要、高大建筑,地基往往做得很宽,即往往会扩大人工地基,即使用了满堂红,往往也会扩得更宽4、分槽 打好基础后,有了稳定牢固的基础了,就需要在基础之上进行布局,以确定磉墩等支撑建筑立柱的部件等怎么安放,这个过程就是分槽。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营造法式》的“殿堂结构”,可分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 1.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2.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3.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4.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形式叫单槽。宋式分槽《营造法式》所载四种分槽:金箱斗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古建台基欣赏1、古建台基欣赏 中国古建技艺真很辉煌,连台基这种本身并不瞩目的部件也能做到技术和艺术兼备,而且是两千多年来就已形成了完备的建制。从其中,我们能看到古人杰出的智慧。 小编希望粉丝们能喜欢和了解中国古建的知识,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小编也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古建台基的欣赏清单,希望大家在旅行或游玩时多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去欣赏精美的古建,而不要浮光掠影。游途旅行辛苦创作的文章,非常欢迎大家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以备说不定什么时候可以用的着。1、高规制台基 三层须弥座及两层须弥座均比较少,这种规制较高,一般用于高等级建筑。现存高建制须弥座台基主要存在于北京,包括故宫三大殿(还有御路、左右阶、勾阑、月台等)、天坛、圜丘等;北京之外主要有山东曲阜孔庙、及广西桂林靖江王府。低规制台基全国很多寺庙殿堂都广有分布,在此不列举。故宫欣赏最高规制古建必去之地去故宫旅行天坛祈年殿-三层圆形须弥座特殊的无等级但规制最高的建筑去天坛旅行天坛圜丘-三层圆形须弥座唯一无丹陛的三层须弥座去天坛旅行曲阜孔庙-双层须弥座曲阜孔庙是北京之外规制最高建筑群去孔庙旅行靖江王府-双层须弥座这是个例外的存在,和孔庙同规制去靖江王府旅行2、高规制踏跺 高规制踏跺如御路、龙尾道等在故宫里也常见。御路是皇帝、太上皇、皇后、金科三甲才能走的(御路是抬轿经过,以示腾龙驾云,非行走),所以看御路要去故宫及孔庙;在此小编推荐故宫和孔庙之外的两个高规制龙尾道:轩辕庙和中山陵。低规制踏跺全国很多寺庙民居等景点比较常见,在此不列举。轩辕黄帝庙-95级龙尾道祭祀黄帝,龙尾道95级,象征九五之尊去轩辕庙旅行中山陵-392级龙尾道龙尾道392级,象征当时民国人数去中山陵旅行3、重要古建筑遗址 曾经有很多重要的古建筑,他们未能扛过历史的风云,于是在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一些废墟。但是,从这些废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曾经的辉煌,以及中华文明的辉煌。在此,小编推荐2个重要的古建筑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目睹盛唐遗风大唐的紫禁城,世界最宏伟的宫殿之一去大明宫遗址旅行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岗废墟中看3600多年前的商都王朝 游途旅行,倾心之作8月文章(6篇 | 推荐:故宫角楼)图片:故宫角楼配图文章列表23/8 签到有礼!官方送“999纯金”币19/8 技术贴:古建屋顶,优美如波澜起伏19/8 精选:十大绝佳观星地,寻找中国最美星空19/8 游途特卖:满50送868大促销2/8 带你玩:故宫角楼,美到令你窒息2/8 神秘朝鲜的流通硬币,想不想见识公告游途旅行欢迎各类合作,加Q详洽:游途旅行文章,每一篇都精彩游途旅行产品公众号:游途旅行微信号:yaltu-app社 区:游途部落商 城:游途特卖官 网:A P P:应用宝下载Q Q:游途旅行 | 旅行技术专家提升技术含量,升华旅行价值长按二维码关注“游途旅行”或搜索微信号:yaltu-app
微信号:yaltu-app天尊阁是天津最有历史的道观么?_宁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0,485贴子:
天尊阁是天津最有历史的道观么?收藏
今天去了天尊阁,个人觉得它作为古镇丰台的地标性建筑,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修缮扩建!巩固丰台文化底蕴!
2017看中超 牛魔王购票有保障!
文化古迹。
不算天津最有历史的
可以让老师介绍下
有必要予以保护
还需要宣传
天尊阁难道没人了吗
福生无量天尊
2017亚冠购票专业平台,就选?牛魔王?
福生无量天尊
千年古观——天尊阁天尊阁为原丰台太乙观中主体建筑殿宇,座落于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南村,丰台镇南大街东侧,地理坐标39°33’25.8”N
117°45’08.0”E。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为国内供奉道教三清祖师的主道场。天尊阁主体是一座由清康熙年保存下来的三层木结构楼阁,它坐北朝南,自成院落,建筑面积555平方米,占地4736平方米。关于天尊阁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相传,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率大军征高丽国,一日来到渤海边准备东渡。唐太宗在军师徐茂功、大帅薛仁贵众人的陪同下来在海边,但见茫茫大海白浪排空,波急涛涌,君臣一时想不出渡海良策。后来大帅薛仁贵请出“无字天书”,有幸得到天尊点化巧用“瞒天过海”之计帮助唐王大军平安渡海。唐太宗东征凯旋后,为了感念天尊点化之恩德,命徐茂功在丰台南部修建了一座天尊阁。这就是天尊阁的最初建筑,据说当时天尊阁只有一层,里面塑有天尊坐像。对于这段美丽传说一直找不到文献记载,直到1982年,天尊阁院内修建蓄水池,在地下3米多深的土层中挖掘出3枚开元通宝,人们才确信天尊阁始建于唐的说法。到了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天尊阁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当时,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北伐,四皇子朱棣敕封为燕王随军出征。一日大军来到丰台附近,随行的军师刘伯温远远望见丰台一带整个被风水笼罩,实在是龙凤宝地,古城外围又有一条青龙环线(指护城黑龙河)很快就要生成一条真龙取代当今天子。朱元璋听后大惊连忙向刘伯温问计。刘伯温沉思片刻,抬头一眼望见了矗立在丰台南部的天尊阁,一下子喜上眉梢。赶忙启奏明太祖:此阁乃供奉道教神灵天尊之所,若将此阁拆掉重建,高度达七丈之余才能镇住这条青龙。于是朱元璋命令刘伯温与燕王朱棣共同修建了天尊阁。此时的天尊阁虽然仍为一层,但是在施工设计、艺术造型方面均体现了当时的最高建筑工艺水平。数年后,燕王称帝后决定迁都北京。此时刘伯温已经去世多年,再没有人能够设计出天尊阁这种艺术水平的建筑了。于是永乐大帝就叫人仿照天尊阁的造型修建了北京城的城楼,因此当地流传着先有丰台镇(指天尊阁)后有北京城(指明城)的说法。无论是最初唐朝时期的古阁还是明朝时期重修的道观,都已经成为了天尊阁的历史画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丽的楼阁是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新修建的。当时,丰台镇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一品大员,那就是时任浙闽总督兼兵部尚书、被康熙皇帝倚为“半壁江山”的刘兆麒。传说,刘兆麒刘兆麟弟兄小的时候曾经在天尊阁跟随观里的道长读书,并向道长许下过功成名就后重建天尊阁的承诺。后来,刘兆麒有一次回家探母顺便到天尊阁看望恩师。当时的天尊阁已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观中的道长就向刘兆麒提出了修缮请求。刘兆麒不负前言,回京后立即上书康熙皇帝请旨重建天尊阁。康熙皇帝欣然恩准,并责成刘兆麟主持修建。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御赐紫色琉璃瓦两块,一块安置主脊正中,一块顺正脊中线而下安置瓦垄檐头之上。由此,经过两位帝王重修的天尊阁不仅由原来的一层,变成了现在的三层楼阁,而且依然保持着皇家园林的崇高地位。
天尊阁建造在高大砖石台基之上,据说在建筑时地基下夯入了数百根柏木桩,从而使地基异常稳固。天尊阁通高17.4米,阁内以八根12米长的大柱通连三层楼板作为支撑。大柱之外又辅以檐柱、山柱、廊柱,并用3种和不同规格的榫卯与三层纵横梁枋和两层楼板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牢固又富有柔韧性的木框架结构。即使在日的唐山大地震中,天尊阁主体建筑依然能够巍然矗立。对研究数百年来津唐地区地震和房屋抗震、防震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价值。天尊阁的结构造型也十分考究,各层出檐之下和木柱额枋之上,均有各式斗拱为饰。各层檐下斗拱为:下层为一斗三升,中层为一斗三升交麻叶,上层为三踩单下昂。阁顶为九脊歇山式,正脊砖雕二龙戏珠和双凤牡丹。两侧脊头、大吻相对,各垂脊头及两头的飞檐上站有各种走兽,每层檐下四角都挂有惊鸟铃。阁内东侧有楼梯通往各层,三层前檐下楼板伸出露台,并设有木栏杆,可登临远眺。清代诗人鲁璠曾写下《登丰台天尊阁》诗一首“杰阁俯云霄,登临白日遥;云流双槛外,人语半天腰;北望燕峤雪,南瞻海国潮;渔舟开晚市,灯火杂平桥。”
千百年来,天尊阁不仅是华北地区著名的道教文化中心,更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保护神”。相传,天尊阁乃是地界群仙集会的场所,一千多年来,古老神奇的天尊阁演绎了无数美丽动人的传说。(鲁班祖师降临天尊阁的传说:
传说,刘兆麟主持重建天尊阁在竣工之时,按照当地的习俗工匠们要吃面条来表达建筑物坚固长久的寓意。
这天傍晚,正当人们吃饭之时,从门口走进一位白衣老人,手里提着一个蝈蝈笼子。这位老者自称远道而来,想向各位师傅讨碗汤喝。大家赶忙招呼老人家坐下,其中一位师傅给老人家盛了满满一碗汤。老人一边喝汤一边不时地端详着天尊阁。工匠们看老者这种表情就问老人:“老人家,您看这活儿怎样?”老人可能听错了,连连说道:“这汤吗,挺好,就是短盐、短盐……”“不,我是说这天……”这位师傅想说这“天尊阁”,可是不等他把话说完老人家就又接着说“这天吗,这天不早了,我得赶路了!”说罢,老人家站起身来,用手一指放在地上的蝈蝈笼子说:“大家喜欢这个笼子就送给大家做个纪念吧!”说完只见白光一闪老者就不见了。
大家正在惊疑之际,有人低头看了一下老人留下的蝈蝈笼子,发现和刚刚竣工的天尊阁几乎一模一样,所不同的就是蝈蝈笼子的檐子是一层大于一层,而天尊阁是一层小于一层。再仔细看,人们发现笼子底层中间还隐藏着一个“鲁”字。老师傅恍然大悟,原来老者是鲁班大师降临指点天尊阁的工程。大家又回味起老人家喝汤时说的“短盐”,原来指的是天尊阁的檐子上层伸出的都比较短,下雨时雨水会冲击下檐。无奈,大家领悟后天尊阁已然竣工,无法更改,所以这个缺憾一直留到现在。)
近年来,关于天尊阁的名字以及阁内所供奉的神仙一度也成为当地研究学者所热议的话题。后来,经过长期从事丰台镇历史文化研究的王老师经过多方研究考证终于揭开并还原了其真实历史。由于早在一百多年前,天尊阁成为了清末全国较早兴办新学的教育场所,当时阁中所供奉的神像全被一一请出,直到1980年学校迁出,这里才恢复了道教场所。1994年年初,在当地有识之士的努力之下,阁内才重新供奉了神像。那么,天尊阁里原本供奉的就是现在的神仙吗?带着这个疑问,王老师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清代光绪年出版的《丰润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太乙观,在丰台中,有文昌宫、灵官殿,又有楼房三叠,上为紫微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根据记载我们可以认定,整个道观为供奉太乙神仙的道场,那么这个主体建筑何以又称为天尊阁呢?经过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才明白:原来这座道观是太乙救苦天尊的道场,天尊阁内供奉的主要神仙也是太乙救苦天尊。太乙观是整个道观的名字,是说明整个宅院的主人是太乙,天尊阁是三层木结构楼阁的名字,这里的天尊指的是太乙救苦天尊。既然弄明白了,在各方信士弟子的努力下,人们又请来太乙救苦天尊神像,经过重新开光典礼,恢复了道观的本原。
除却它的古老和神奇,天尊阁还曾经是丰台镇办学兴教的发祥地。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当地一些开明绅士的倡议下,丰台镇设立初小学堂,成为县内较早的民办新式学堂。学校聘请中日教习开办新学,校址设在天尊阁院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校转为公办,隶属丰润县劝学所。 新中国成立后,丰台小学校址仍在天尊阁院内,1972年丰台镇又在天尊阁院内开设初中班。直到1980年学校迁走天尊阁才重新恢复为宗教场所。天尊阁办学期间,中科院院士王之卓、农业科学家齐兆生、光学仪器先驱王世文、津门大画家李昆璞都曾在先后在此就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的文脉根基,天尊阁的建筑正代表了古代丰台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抗战期间,这座千年古阁同样历经磨难。1933年5月,日军飞机轰炸丰台镇,其主要目的就是炸毁天尊阁这座地方百姓心目中的保护神。结果日机在天尊阁上方投放数十枚炸弹,均未投中,炮弹纷纷落在天尊阁东北部爆炸,形成大污坑一座。事后,据日军方面透露说,每当日机飞上天尊阁上空往下望时只能看到黑茫茫的一片大水,根本找不见天尊阁。 还有一次是在1943年冬,八路军夜袭丰台北大寺据点,炸毁了炮楼,炸死守备队长藤井及日伪军数人。数日后,日军一小队来到丰台镇,先是放火焚烧了北大寺,又来到天尊阁。日军在天尊阁一层地上泼洒了柴油,随后将柴油点燃后撤离了丰台镇,等日军撤走后火势自行息止,天尊阁安然无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天尊阁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重新恢复了宗教功能。1982年天尊阁被天津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天津市副市长夏宝龙、俞海潮先后考察天尊阁;1996年,天尊阁再获修缮、并重建了文昌宫;2001年,完善天尊阁前广场和配殿等;2006年天尊阁被市政府列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2009年由宁河县政府出资重建了山门,兴建了碑廊,对整个院落进行了绿化。现在的天尊阁每天来此旅游、进香者络绎。2013年3月至8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一行先后两次参观考察,对天尊阁的建筑艺术、宗教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日天尊阁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尊阁显神威躲过四次劫难第一次是在1933年5月,当时日本侵略军先后攻陷宁河县北部临县,从长城抗战退下来的国民党第五十七军何柱国部的一个营,驻扎丰台镇北大寺(云应寺)。当天下午,先是两架日本飞机前来丰台镇上空侦查。第二天日本派来三架轰炸机前来轰炸,一方面集中火力轰炸国民党驻军,另一方面轰炸镇内的最高建筑天尊阁。据当地老人回忆,人们隔着窗户纸看见有一架飞机在天尊阁上空盘旋,飞机上的炸弹就跟下饺子一样往下掉落,奇怪的是这些炸弹眼看着接近天尊阁上方距离四五十米的时候,纷纷偏离了方向,落向天尊阁东北部相距七八十米的大水坑中。结果,日本的飞机轰炸了一个多小时,天尊阁安然无恙,只是把东北部的大水坑炸起了几柱浪花。
第二次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一天晚上,八路军300人夜袭丰台北大寺日伪军据点,炸毁炮楼,炸死守备队长藤井及日伪军数人。第二天,驻扎在芦台的日军大队人马前来讨伐。等敌人到来时,我防部队早日撤离丰台,哪里有八路的影子,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下令烧毁北大寺。于是有几个日本兵点燃了几个火把投到大殿的窗户上,可是这几个日本兵连续投出了多个火把,都从窗户上滚落下来,连窗户纸都点不着。小鬼子十分纳闷,四下张望不知所措,忽然抬头望见正殿脊顶站着一位身形硕大的黄大仙。为首的日本军官命令小鬼子向着黄大仙开枪射击,黄大仙隐身而去,最终北大寺还是让小鬼子付之一炬。鬼子烧毁北大寺后仍不罢休,在返回途中经过天尊阁,又叫几个日本兵把天尊阁一层殿的窗户纸点着了。这次眼看着火已经燃起,小鬼子觉得万无一失就急着往芦台方向撤走了。天尊阁附近的居民看见鬼子走远了,赶忙端着水盆赶到天尊阁院内前来救火,可是等到大家进入天尊阁院内发现火已经自行熄灭了,除了烧去了几张窗户纸,窗户框和窗户扇等木质结构都安然无恙。
第三次是在1975年前后,当时丰台镇内六座城门和十几座庙宇都被先后拆毁,仅剩下作为学校的天尊阁。当时丰台公社已经通过决议计划把天尊阁也拆掉,并从山东请来了十几位古建筑师傅来实施具体工程。这些师傅们辗转数百里,在某天下午来到丰台镇,镇领导交代了一下任务后就把这些师傅们安排在天尊阁里住宿。第二天早上,政府派出几位工作人员前往天尊阁指导施工,等这几个人来到天尊阁看见大门早就敞开着,大家便进入院中想和老师傅们接洽施工事宜。但是大家找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也没看见一个人影,又看看他们的住处,连行李都没有了。于是大家又到镇上早点部挨家挨户地寻找盘问,大家都说没见过陌生人来过。后来,镇里有一位每天凌晨一点多钟就起来拾粪的老人说,他在凌晨时分,看见东大道上有十几个人影慌慌张张地往唐山方向走了。就这样,请来拆除天尊阁的师傅们的离奇失踪,让天尊阁再次得以保存。
最近的一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距离唐山直线距离大约50华里的丰台镇房屋倒塌率将近90%,就连镇中心的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都严重受损。天尊阁院内的平房、文昌宫、围墙等建筑几乎全都倒塌,而最高层的天尊阁依旧巍然矗立,仅有三层一侧的山墙向外闪出。由此,我们不得不为我们古老的建筑艺术所叹服,也为天尊阁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据调查,当时作为学校的天尊阁,地震当晚还住着本校的师生共计10人,其中曾经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孙连文老师就住在天尊阁西院的平房之内,地震发生后,他被惊醒,发现房顶已经露天,就赶忙起身往外跑去查看同院的其他人员,万幸的是大家不但全部幸免于难,连一点小伤都没有。另外,丰台镇区的百姓伤亡率也非常之小,偌大的丰台镇伤亡的百姓不及一个普通的村庄,大家都说是天尊阁的神仙保护了我们。
以前的青铜香炉没了,那个才是真的!
关注雪鹰领主吧,并捧场5000T豆,
今年本人去了一次,感觉保护的不是很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竣工结算审计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