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从菜农到农产品消费者行为分析价格差多少倍

您目前所在位置: >
> 菜农“割肉”销售 从3毛到3元蔬菜差价去哪儿了?
菜农“割肉”销售 从3毛到3元蔬菜差价去哪儿了?
时间: 21:27:44&&来源:扬州时报
  昨日是“立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7种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呈现“19降6升2平”,降价面最大的要属蔬菜。记者走访获悉,即使菜价在田间地头很低廉,到了市民手中也感觉不到便宜,这到底是为何?原来,蔬菜从菜农手里出来,一般有3个加价环节,即地头价格、批发价格及最终零售价格,“最后一公里”加价幅度甚大,个别蔬菜涨幅高达10倍。  数据发布  蔬菜呈现“降价潮”叶类菜为主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7种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呈现“19降6升2平”,降幅面相比上周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降价面积最大的是蔬菜类,如大白菜下降了0.2元/千克、油菜下降了0.28元/千克、芹菜下降了0.25元/千克、豆角下降了0.17元/千克等。值得一提的是,蔬菜“降价潮”中降价最多的要属叶类菜,以蔬菜风向标青菜为例,目前零售价为1.5元/斤,相比半月前下降了0.5元/斤。  业内人士表示,前期扬州气温出现回升,本地叶类菜长势不错,集中上市拖低了总体菜价,而昨日开始,扬州气温又开始降低,后期菜价也会因为长势缓慢而水涨船高。  记者调查  从田间到市场  部分菜价提高了10倍  田间地头——  为减少损失,菜农忍痛毁菜  昨天“立冬”,这意味着秋天已经结束,可对江都区吴桥镇的少数菜农来说,这个秋天给他们带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不小的经济损失。  “今年秋天气温较高,又不怎么下雨,这导致蔬菜大量集中上市,菜根本卖不出去。”昨天,江都区吴桥镇的菜农姜师傅告诉记者,自家4亩茼蒿早就可以收获,但是因为茼蒿的田头收购价实在太低,“我听说是3毛钱一斤,还说不准有没有人来收。同时收菜还要费人工,只好把田里的茼蒿直接弄掉还田了。”记者在吴桥镇走访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种植面积不大的小菜农很容易遭遇损失。  “我们这种小菜农,特别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蔬菜一旦到了大量上市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发愁了。没人收的时候愁销路,有人收的时候价格太低就不划算。”姜师傅说,自家的损失不小。以茼蒿为例,如果按照以往平均价格在5—7毛每斤,以往每亩至少可以赚到元。“除去买种、施肥,再加上收割、搬运的人工费,批发价格在4毛钱每斤的时候,其中收割、搬运的人工费每斤能够占到一毛钱,我们菜农就可以正好收回成本。而现在这个价格真的是太低了,我们没办法收菜了,只好直接毁菜还田。”  蔬菜田头收购价  比去年同期降50%  在吴桥镇江苏省蔬菜示范基地,管理人员张振凤打开自己的工作表格,上面清楚写着蔬菜基地各种蔬菜各时期的田头价,“我们基地的价格基本上跟市场行情都是一样的,你看,花菜现在田头价是3毛钱一斤,而去年同期的时候价格在1.4元每斤;青椒现在的田头价在每斤5毛钱左右,而去年同期的时候是在1元每斤。”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从张振凤记录的蔬菜价格表格上来看,今年秋天蔬菜田头收购价比去年同期降幅达50%,特别是叶菜类蔬菜价格,已经到了一年中的最低价格。“蔬菜的生长周期一般在70—90天,而今年秋天气温高,又没有过多降水,这势必造成蔬菜特别是叶菜类的生长周期变短,这样各家的蔬菜一起上市造成了‘撞车’,田头价格才会降低,不过降得这么多确实很少见。”  张振凤告诉记者,由于他们的蔬菜基地已经实现了“农超对接”,直接从田头到超市,销路倒是不用担心,但是价格始终上不来,“现在我们基地只能说是不赔本就算好的了,现阶段没办法盈利,田头价格不好。”  批发市场——  批发价只比“田头价”高两三毛  昨天下午,位于东区的联谊蔬菜批发市场,记者刚进入大门,阵阵吆喝声在市场内回荡,“青菜8毛,青菜8毛,回去腌菜的赶紧来买啊!”  记者在一处摊位停下脚步,发现这一摊点主要出售萝卜、青菜等“大众菜”,由于扬州气温逐渐降低,昨日又正式进入冬季,扬州腌菜人数也出现了上升,因此这类蔬菜显得十分畅销。“现在菜价便宜,比天热的时候便宜了一半左右。”其中一名摊主告诉记者,目前青菜批发价只有8毛、苞菜4毛5、韭菜2元、花菜8毛、萝卜7毛、冬瓜8毛、茼蒿1元等。  从田头将蔬菜搬上批发市场,之间提升了多少差价呢?联谊蔬菜批发市场一负责人介绍说,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市场中间的差价要看蔬菜的品种,如果是“大众菜”提升空间也就只有0.2元-0.3元每斤之间,如果是稀缺菜差价就稍微大一些。  “一般扬州的田头菜到我们这里,只会加价2到3毛就卖了,能卖出去是最主要的。不过一些稀缺菜就不一样了,这些菜基本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中间要加上运输费、储藏费、人工费等,这些费用远远超过了菜价本身。”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联谊蔬菜批发市场在售的蔬菜只有少部分来自扬州本地,大多来自山东等外地,因此批发价相比本地菜要高。而扬州本地菜也是以叶类菜、特色菜为主,如茨菇、青菜等。  农贸市场——  摊位费涨幅高,逼着菜价“往上跑”  市民购买蔬菜基本都在家附近的农贸市场,价格相比前两地要高出多少呢?记者走访发现,相比批发市场,菜价涨幅令不少市民瞠目结舌,如青菜批发价为8毛,零售价在1.5元-2元之间;苞菜批发价0.45元,零售价1.5元;花菜批发价为8毛,零售价则高达3元等。记者粗略计算,农贸市场菜价相比批发市场最高多出了3-4倍。而相比“田头价”,农贸市场菜价则高出更多,最高可达10倍。  看到这一数据,很多经常买菜的市民不禁要问,“菜场的蔬菜为何比田头高出这么多?”昨日,记者走访了市区菜价总体最便宜的地方,石塔农贸市场。其中一家蔬菜摊点老板介绍说,谈及菜场菜价比田间地头高出如此之多,他表示也正常。“现在卖菜竞争这么大,谁都想把菜价降下来多卖一些,不过一些附加成本让我们没法这么做。”  所谓附加成本,这名老板介绍,主要是摊点的租金,以他自身为例,以前他的摊点租金是每年元,可去年一下上调至13000元,涨幅超六成。“刚涨一年,今年我们的租金再次涨到了一万五,这种租金的涨幅,让我们没法降低菜价。”  这名老板坦言,菜价涨就涨在“最后一公里”,实属迫不得已。他每天凌晨3点赶到批发市场批发蔬菜,在市场里配齐所需的蔬菜已是5点半左右,回到店里要准备蔬菜上架、开门等,“一天只能零零碎碎抽空睡觉,最多5个小时。我们赚的都是辛苦钱。”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开店每年要支付1.5万元的高额租金、开车的油钱、店员工资、农贸市场服务费、电费、水费等,扣除这些,还要保障盈利,结果只能给菜加价。“我们全家指着一个果蔬店生活,孩子要读书,如果利润再低,就活不下去了。”  记者&陈晨&詹叶青  【延伸阅读】  如何告别菜贱伤农?破解“最后一公里”是关键  针对蔬菜零售价与“田头价”之间相差甚大,市物价部门一工作人员分析说,蔬菜从菜农手里出来,一般有3个加价环节,即地头价格、批发价格及最终零售价格。如果是外地菜,则要经过田头价格、当地批发价格、扬州商贩批发价格及最终零售价格5个环节。这些环节层层加价,再加上蔬菜在贩卖过程中造成的折损,促成最终的菜价。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间商获取的报酬是合理的,并没有想象中的暴利,差价之所以这么高,很大原因是零售环节‘最后一公里’加价明显。”另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通过网络消费和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农产品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便利化,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避免不合理收费项目。另外,加大我市平价店、农超对接的发展,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加价。&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四川万源:菜农与消费者有了直通车“放心蔬菜”送到家
时间: 11:40 来源: 四川新闻网
作者:程远鸿 邓召辉
  四川新闻网达州5月24日讯(程远鸿 邓召辉)菜贱伤农,菜贵则伤消费者。如何破除两难困境?建立配送中心,实行蔬菜配送,让种菜的与吃菜的绕过“二传手”直面购销,或许是个好办法。今年年初,万源巴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白沙镇金鸡坪村建起了全市首个蔬菜配送中心,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新模式推动蔬菜业的规模发展,引领着农村土地经营的市场化变革。  “放心”蔬菜将送到家门口  近日,记者走进该镇金鸡坪村,村主任李映忠迫不及待地把我们带到了正在建设的蔬菜配送中心工地上,工人正忙着砌墙。“配送中心占地500余平米,投资近100万元,预计再有十来天就能建成。届时蔬菜的收购、挑选、整理、清洗、分类、装篮等整个过程都将在这里完成,然后送往各家各户。”李映忠说道。  万源巴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光军介绍,配送中心建成后,将实行定时、定额、定价对城区居民配送,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配送。每周配送两次,每次配送的蔬菜种类不低于3个品种3千克,每月配送两次禽蛋,配送到市民所在地或住宅区门卫室,蔬菜从地里采摘到送到消费者手中最长不超过12个小时,消费者不到菜市场就能把新鲜蔬菜买回家。  新鲜蔬菜价廉物美吃起更放心  “不用大棚都能种出反季节、高产量蔬菜。”金鸡坪村土地肥沃,生产基础条件较好,海拔高度750―850米,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种洋芋、辣椒、萝卜等多种农作物。  农业技术指导员徐刚说道,该村蔬菜种植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执行,全部使用有机肥,不使用化肥、除草剂和催熟剂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化学药物。  为保证蔬菜质量,配送中心购买了农药残留物检测设备,将定期对蔬菜农药残留物进行检测。同时按照市场行情每次配送只需要15元,价格也不高,消费者也能接受。  “城里卖的蔬菜要么是从外地运来的大棚蔬菜,要么就是菜贩子转手的蔬菜,价格因此就高起来了,存放时间也长,吃起不爽口,实行配送,钱不会多花,用不着出门就能吃上新鲜想吃的蔬菜。”“以前要想吃本地蔬菜就要到农庄去,实行配送就方便多了,每天都能吃上。”采访中消费者都说配送这种方式太好了,价廉物美,买起方便,吃起放心。  种植蔬菜不比外出务工差  走进种植基地,村民们精心打理着自家的蔬菜,浇水、除草,忙得不亦乐乎。村民贺书兴说,以前是自己想种什么菜,就种什么菜,但销量有限,不敢大面积种植,一亩地最多收入6000多块钱。“今年和合作社签订了合同,按“订单”种菜,销售有了保障,就种了两亩多,还种了一些野菜,按照市场行情来看,每亩收入10000余元应该是没问题。”望着即将收获的蔬菜贺书兴心里笑开了花。“政府还免费为我们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更加增强我们种菜的信心。”正在浇菜的张大娘说道:“我一个人在家里,忙不过来,明年子女回来可以不出去务工了,再多种几亩蔬菜,收入也不比外出务工差,还可以在家照顾娃娃读书。”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早有种蔬菜的习惯。今年全村种植各类蔬菜1000亩,种子、肥料等全部实行统一调配,并按照土壤结构每30到50亩划分为一个种植区域,每个区域种植一个品种,实行套种,并按照季节和品种实行轮作,保证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目前已种植叶菜类、块茎类、块根类、瓜果类30多个品种,还有茼蒿、苦卖菜、蒌蒿等10余种野菜。  黄光军告诉记者,合作社与村民签订种销合同后,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足不出户就把菜卖了,价格也不错,村民积极性很高,一些在外地务工的村民也打电话回来了解情况,想回家试试身手。  市场前景广蔬菜发展天地宽  规模发展蔬菜产业,实行蔬菜配送,既让山区有限的土地得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值,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位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让消费者吃上新鲜、绿色、价廉的时令蔬菜,是件多赢的好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无公害、新鲜蔬菜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菜农的市场观念将不断增强,种植技术也会逐步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将十分看好。  对于今后的打算,黄光军说道,巴山马铃薯合作社2007年成立之初,只有几十户农户入社,现有250户了,全村入社率达60%。实行蔬菜配送我们最初也是一种尝试,没想到现在就与城区居民签订了配送合同1000余份,需求比预计好得多。今后将继续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引领村民以土地、技术和资金等方式入股,不断壮大合作社实力,逐步在其他乡镇建立种植基地,扩大配送规模,并通过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逐步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消费者前来租赁土地,用自己的菜园种自己爱吃的菜,与家人共享农耕乐趣。  万源市地处秦巴腹地,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生态自然环境好,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1246毫米,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据了解,该市已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丰富市民“菜篮子”的“民生工程”和重要产业来抓,将进一步加大支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在蔬菜基地建设、种子(种苗)采购、技术培训、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力争通过3―5年,再发展10个以上蔬菜专合组织,蔬菜播种面积达13万亩,蔬菜总产量35万吨以上,让更多更好的万源蔬菜端上市民餐桌,走向周边都市。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我来说两句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在发布信息时,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管理人员有权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 有奖纠错 |
 今日导读
 评论排行菜价迷局:菜农和消费者很受伤
 您的位置:
菜价迷局:菜农和消费者很受伤
日 09:02:35
】 【】 【】&
&&& 记者 龙在宇 实习生 黄玉洁
&&&&这几天,潼南县太安镇的莴笋种植大户刘建海一直愁眉不展。“去年一斤莴笋最高卖到1块钱,现在2毛钱还很难卖出去。”
&&&&刘建海坦言,现在已不敢有赚钱的“奢望”,“能不亏本就谢天谢地了。”
&&&&然而,家住渝中区储奇门的市民李蓉此刻却很纳闷:“这几天一直在说菜价下跌,可一大早起来转了几家超市,发觉菜价并不便宜。就拿卷心菜来说,现在是1.5元/斤,跟春节期间的价格差不多。”
&&&&菜价究竟怎么了?竟使得刘建海摇头叹息,李蓉一脸疑惑。
&&&&对此,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给出的解释是:目前的蔬菜收购价格正在经历一轮惨痛的暴跌;但在零售终端,蔬菜价格却出乎意料的坚挺。
&&&&菜价“跳水”
&&&&近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11日至17日,全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9.8%,三周以来已累计下降16.2%。
&&&&从外地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北京油菜最低收购价跌至0.1元/公斤,上海农民开拖拉机碾掉百万公斤卷心菜,山东菜农则干脆把一年劳作的果实付之一炬。
&&&&而在重庆,今年一季度的蔬菜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1至3月,根据国家发改委对全国31个城市的抽查,重庆农贸市场销售平均价只有2月份比全国均价高出0.8个百分点,1月、3月价格则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和7%。其中白萝卜、青椒、洋白菜、豆角、莴笋比全国低30%至70%;茄子、冬瓜均比全国低20%以上;仅韭菜、大葱、胡萝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潼南、铜梁等重庆蔬菜大县的菜农也因菜价暴跌而叫苦不迭。铜梁县虎峰镇的菜农肖秀琴记得,去年卷心菜行情不错,每公斤能卖1元多,今年贱到每公斤1毛钱都没人要,“哪怕亏着卖也要赶紧处理掉,好腾出地来种别的。”
&&&&“去年还有许多北方的菜贩子来重庆收菜,销路自然不愁。今年这些贩子一下子没了踪影,不知道怎么回事。”刘建海摇着头说。
&&&&按照惯例,随着气温升高,蔬菜价格还有下跌趋势。重庆农业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本月气温的升高,我市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蔬菜尤其是叶类菜、茄果类蔬菜的供应量也将增加,同时价格将有所下跌。
&&&&去年蔬菜价格疯涨的镜头,至今仍令许多人记忆犹新,引得“吃不起菜”的呼声四起。那么,菜价近期为什么突然“跳水”?
&&&&“主要是受到供需的影响。从年初开始,我从北向南调查了很多地方,今年大棚数量明显增加,蔬菜供应充足,尤其是在去年价格暴涨的基础上,很多农民盲目扩产导致产量过大,再加上缺乏议价能力,造成今年蔬菜价格下跌。”马文峰表示,这种情况被称为农民的“大小年”,是市场调节的一种表现。
  蔬菜流通成本被指高达70%
&&&&这一轮暴涨与暴跌中,涨时消费者最受伤,菜农不是最受益的;跌时菜农最受伤,消费者也不是最受益的。
&&&&“流通成本过高,才是造成‘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真正原因。”中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表示,中国流通费用的几个数字让人震惊,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50%-70%,成本太高。
&&&&据了解,我国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早市、超市)等5个环节。中间流通渠道这部分中端环节的加价一般占蔬菜零售价的25%左右,而更甚的则是其“最后一公里”成本,即从批发到零售市场的加价,幅度往往超过50%,甚至翻倍。这样的体制意味着上涨时涨幅将层层放大。而当分散的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导致供过于求后,不耐储存的蔬菜让农民几无议价能力。
&&&&在盘溪农贸市场经营了10多年蔬菜生意的商户吕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段时间蔬菜收购价大跌,在潼南、璧山等地收购的莴笋大约0.4元/公斤。可像他这样的二级批发商从一级批发商那里拿菜的价格就已经涨到1.8元/公斤―――这中间最主要的成本就是运费,约为0.8元/公斤。吕洲向各大超市及菜市场供货的价格则为2.8元/公斤。“考虑到摊位费、人工成本等,每斤赚5毛钱真是不算多。”
&&&&莴笋最后摆在超市或菜市场的零售价格约为4元/公斤,比起0.4元/公斤的收购价已高出10倍。
&&&&“既然流通成本是蔬菜价格的主要成本,那么现在农贸市场的摊位费、超市的进场费、道路运输费、油费、人工费这些成本都在涨,终端市场的菜价自然也跌不下来。”汪同三说。
&&&&农超对接或能破解迷局
&&&&市场人士称,蔬菜流通领域如此冗长的产业链条自然有其“合理性”。
&&&&永辉超市的一位采购经理告诉记者,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根本满足不了超市的需求,超市要进货,不可能去找哪一个农户,只能依赖中间商。“为什么超市与农户都眼看着偌大的中间环节吞噬着利润,那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没有这些中间环节,情况肯定更糟。”
&&&&那么,这条充满“中国特色”的冗长产业链是否真是无解的迷局?
&&&&“关键还是要建立起农超对接的模式。”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表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要抓根源。“菜农出售蔬菜的售价才几分钱一斤,但是流入寻常百姓家却成了几毛钱、甚至几块钱一斤,中间翻了近10倍的差价,两端利益均受到损害,因此要尽量建少中间的流通环节,尽可能形成‘菜农―零售’的农超对接模式,这一统筹的关键在于政府。”
&&&&而在目前,农超对接模式存在的一大瓶颈就是如何解决“接口”的问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所能提供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超市的需求,农超对接现在面临“接口”不兼容的尴尬。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安玉发认为,农超对接要成功,还得依赖农业协会与合作社的作用。因为协会和农业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人脉关系,同时具备仓储、物流以及包装设施。“农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生产是农超对接未来发展的工作重点,规范化生产可以对农产品分等级,并按要求进行配送。不能指望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企业能和每一位农民直接打交道。”
 【】 【】 【】 【】 【】
(责任编辑:
  新华网重庆频道诚邀广大网友投稿,您可以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身边的感人故事,精彩瞬间。请将作者、拍摄时间、地点和简要说明连同照片发给我们,我们将精选其中的好图、美图在页面上展示,让所有新华网友共赏。
 精选图片:                                          
 滚动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新华网检索
 重庆新闻快递         
??????????
 编辑导航
 精彩导读
 图片新闻           
 重庆图片秀          
 网民观点           
??????????
Copyright & 2000 - 2006 CQ.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重庆分社信息中心蔬菜批发市场的莴笋无人问津
  核心提示
  “地里芹菜五六分,城里八九毛!中牟离郑州也就半小时的路程,为何市区的芹菜那么贵,而菜农的芹菜卖得那么贱呢?这中间,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是哪个环节中间商赚取了利润呢?”采访时,不少市民质疑。
  到底菜价是如何从五六分上涨到农贸市场中八九毛价格的呢?昨天,记者一路追随芹菜销售过程,以求探究芹菜身价倍增原因。
  □记者 李一川 周广现 实习生 王新昌 文 记者 陈晓东 图
  【批发商】
  ▲收购价0.06元/斤,批发价0.15元/斤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郑州市刘庄蔬菜批发市场。
  入口处的一个摊位前有两堆芹菜,一堆品相稍好,而另一堆芹菜则有些蔫了。“品相好的1毛5一斤,品相差的1毛钱一斤。”女摊主岳万芳说,“品相好的2000斤芹菜是俺儿子大清早从中牟拉回来的,收购价是6分钱/斤。”
  掰着指头,岳万芳给记者算了笔账。这2000斤芹菜的进价是6分钱/斤。从中牟拉到市区,油费要花50元。代收费10元,进门费15元,磅秤费6元,每天的人工费按70元计算,进这批芹菜总共花费151元。平摊到每斤芹菜上,每斤芹菜的成本超过了0.13元。“如果今天芹菜能全部卖完,俺一天仅能赚40元。如果芹菜卖不完,俺还要赔本啊!”岳万芳无奈地说。
  【零售商】
  ▲摊入各种成本后 每斤芹菜涨到0.8元以上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纬三路农贸市场、常寨、押砦等多处菜摊,发现芹菜的零售价在每斤0.8元至1.3元之间,而进价多为0.15元/斤。
  在纬三路农贸市场,一家菜店的摊贩王先生说他今天进了50斤芹菜,按照今天的行情能卖40斤就不错了。当被问及中牟的芹菜五六分一斤,为何这里的零售价仍卖到八九毛钱时,王先生说:“成本在那里放着。”
  随后,王先生也给记者算了笔账。他说,他们每个摊点的房租是3000元/月。每天凌晨五六点钟,他就要跑到刘庄等蔬菜市场进菜。跑一趟,购进各种蔬菜共约500斤。按照这样计算的话,摊到今天芹菜上的运输费是4元,房租费是3元,人工费是10元,损耗费是2元,包装费、工商管理费等费用约1元。
  总的算下来,他从刘庄拉回这50斤芹菜的成本在0.55元/斤。按照每斤售价1元的话,他购进的这堆芹菜大概能挣15元。“整个摊点除去人工成本的话,每天大概仅能净落百元左右。”王先生说。
  走访常寨、押砦等菜市场,记者发现这里的芹菜零售价格也都维持在每斤8毛钱以上。“由于进得少,所以我宁愿价格卖得高一些。现在,在城中村租房,吃饭都很贵,另外俺每月要交300元的摊位费和管理费。你说,由于这些隐性成本的存在,菜价能下来吗?”在常寨村,摊贩刘小峰说。
  【专家说法】
  “最后一公里”让菜价陡增
  采访时,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专家分析说:蔬菜从田间地头的生产到市民餐桌消费,往往要经历4~5个环节。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环节的花销肯定要增加,再加上房租等的上涨,最终传导给菜价。”
  对此,郑州市物价局局长陈军安表示,根据物价部门监测的结果是,菜价是在“最后一公里”上涨的。比如在刘庄,芹菜的批发价0.15元/斤,零售就成1元/斤了。这里边加进了很多费用,比如运费、摊位费、卫生费、装卸费、管理费、人力成本等等,只要涉及的,都加进去了。要想管好这“最后一公里”,就需要清理各种费用。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产品消费者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