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任万科董事长资本

当前位置: &
万科宝能系百亿级资本大战是怎么回事?(1)
扫描到手机
15:13:55 & & &
原标题:万科宝能系百亿级是怎么回事?王石在憋什么大招?这几天资本市场最热的新闻肯定属于深圳的宝能系大举收购万科股份一事,宝能系耗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强势入股在深交所上市的万科A股票,目标直指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对于宝能系的大动作,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日前回应称,宝能系不配当万科的大股东。王石资料图昨日,万科A停牌,预计在周末将出台资产重组计划,进行反制。同日,证监会首度就此事表态,称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监管层不会进行干预。这场资本大战到底怎么回事?年末在资本市场上演的这场大战让人眼花缭乱,一方耗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收购另一方的股票,让万科A的股票近日连续拉几个涨停板,直接冲到24元以上,近一段时间以来涨幅近七成,表现相当惊艳,给比较平淡的A股市场带来一大兴奋点。到底什么情况?作为收购方的宝能系在深圳起家,由潮汕商人姚振华掌舵。这一之前在业界籍籍无名的企业,通过旗下的钜盛华、前海人寿等“一致行动人”,从今年开始持续收购万科A股票。由于收购方分成多个账户进行,因此成功规避监管方面披露信息的义务。宝能系目前已经拥有万科超过两成的股票,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姚振华对于这样的收购行为,很多媒体评论称一家优质公司的门口出现了“野蛮的陌生人”,强行登堂入室。实际上,万科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企业,无论是品牌、信誉度、业界口碑以及管理规范都在业界首屈一指。但万科从管理结构上讲,强调股权分散,在宝能系入股之前,最大股东华润集团持股也仅有15%左右。这样的持股结构与西方的一些知名公司比较类似,但在资本的强势攻击下却显得比较脆弱。王石不欢迎宝能系作为第一大股东对于宝能系收购股票的行为,万科方面有过态度转变,一开始对于购买股份持欢迎态度,今年中国股市曾经经历过一波大幅下跌,很多企业都拿出资金增持自家股票,万科也不例外,当时有人愿意买当然很受欢迎。但半年前,当宝能系持有万科股票达到10%的时候,王石就曾找姚振华面谈,提出了“不欢迎”的观点。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宝能的信用不够。简而言之,在这则新闻出来之前,在地产界,宝能的年营收、总资产等,跟万科比起来都是蛇象。而且在王石眼中,这条蛇的资金来源不明,拿到牌照的经过不明,甚至因为“深圳企业的知根知底”,他也知道宝能收购其他公司的过往历史并不算好。更让王石担心的是,由于宝能的信用不足,可能拖累万科这家在房地产界评级最高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并且最终影响公司的经营理念。尽管王石直言不欢迎,但宝能系在回应中称,旗下公司经营合法合规,恪守法律,没有问题,并且呼吁外界相信市场的力量。万科方面正在憋大招应对收购一方耗资数百亿元资金强势介入,直指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另一方难道就坐以待毙?王石不仅仅口头表达不欢迎,本周五,万科股票已经停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一场资本博弈,万科不必自欺欺人|万科|资本|国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华润股东大会死磕2/3投票之外,关于万科的另一条新闻关注度丝毫不逊色前者。
  上周末,万科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披露了万科自去年底停牌前6个月内,万科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等买卖的情况。公告显示,包括周彤、张纪文等万科高管大举抛售个人持有的万科股票。
  万科回应给出的理由是变现解决家庭生活问题很正常。算一笔最简单的财务账,2015年以来,宝能系持续增持万科,导致后者股价不断上升。这意味着股价已经超过约定行使期权的价格,万科管理层选择对股票期权行权,获利必然不菲。
  在此之前,万科A的估值一直被低估,现在的形势却已反转,停牌前万科的股价虚高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万科复牌后大幅度下跌是逃不过的大概率事件。选择在停牌前减持,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看,冠之以“解决家庭生活问题”不过是一次理智的套现行为。
  戏剧性在于每次公众以为收场的时候都会重新开始。从2015年宝能系“举牌”,万科的股权之争一波三折。一场本可以直言不讳的资本游戏,欲盖弥彰的粉饰难免自欺欺人,之于万科的高管如此,之于企业万科同样如是。
  万科复牌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多方角色或许已经就各自的利益达成了某种妥协,野蛮人入侵、国资进场,各种力量在万科身上形成生动的映像。
  资产优质,股权分散。钱多可是好的资产却不多,万科被各路资本围猎自有它的优势。作为标杆房企,如今资产荒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依然大有可为,这样的企业搭载它所属的产业在中国仍是投资的热土。背负杠杆的宝能系或许来的时候不只是求财这么简单,一年后即便初心已改,资本却没有无利的回头路。
  “背靠大树好乘凉”,强势进场的深圳地铁大有国资“不战而胜”的气质。民间投资遇冷的一侧,国资风生水起,这是中国经济尴尬的现实。
  所以面对“野蛮人”入侵,还是找到了国企。对市场嗅觉灵敏,对投资风险有理性的判断,就算退居幕后游学研究花草,王石依然是个老道的生意人。经济形势今非昔比,民间投资持续下滑,“身强力壮”抗风险能力更胜一筹的国企之于万科是一张安全牌。
  外界看这像一场十足的宫廷大戏,内行人来看这是产业金融资本对垒,国企民资攻防转换。22年前,一场“君万”之争已经足够让万科惊心动魄,如今虽然已不是第一次面对野蛮人,但这场来势汹汹的“三国杀”似乎要告诉万科资本游戏也要升级打了。不断进步的市场规则给了万科选择和交易的机会,万科的资本博弈也加速进入新的版本。
  “国企+机构+民资”,现在看万科的股权结构已经足够清晰,而万科的未来却悬而未决。拿到手里的安全牌是不是一张好牌可要在生意场里打打看再说。国资来了,万科和其他资本自然逃不过被稀释,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抢夺,这背后是一个企业对自身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捍卫。
固然,万科管理层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令人钦敬,但现代经济治理靠的是体系的力量而不能依赖管理层的道德,在万万千千向万科学习的企业面前,万科更需要展现治理体系的力量,而不是践踏这种体系。
脱盟将为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旷日持久且必定严苛的分离程序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破坏会抑制投资和增长。永久分离会减少贸易,外商投资和人口迁移,从而对竞争力,生产力增长和生活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整体来看,美元资产跑赢欧元资产跑赢英镑资产。英镑兑美元汇率可能贬值10%,欧元及其他欧洲货币也会受到负面冲击;黄金和债市等避险资产短期将受到追捧,欧洲股市可能有10-15%下跌空间,金融股冲击最大;相对看好美国和新兴亚洲股票市常
国企领导者的角色本身就包含着某种矛盾,他们的职业生涯走向往往是身不由己的,个人和企业也没有资本纽带,但又必须为企业计长远。一场资本博弈,万科不必自欺欺人_网易新闻
一场资本博弈,万科不必自欺欺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一场资本博弈,万科不必自欺欺人)
华润股东大会死磕2/3投票之外,关于万科的另一条新闻关注度丝毫不逊色前者。
上周末,万科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披露了万科自去年底停牌前6个月内,万科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等买卖万科A的情况。公告显示,包括周彤、张纪文等万科高管大举抛售个人持有的万科股票。
万科回应给出的理由是变现解决家庭生活问题很正常。算一笔最简单的财务账,2015年以来,宝能系持续增持万科,导致后者股价不断上升。这意味着股价已经超过约定行使期权的价格,万科管理层选择对股票期权行权,获利必然不菲。
在此之前,万科A的估值一直被低估,现在的形势却已反转,停牌前万科的股价虚高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万科复牌后大幅度下跌是逃不过的大概率事件。选择在停牌前减持,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看,冠之以“解决家庭生活问题”不过是一次理智的套现行为。
戏剧性在于每次公众以为收场的时候都会重新开始。从2015年宝能系“举牌”,万科的股权之争一波三折。一场本可以直言不讳的资本游戏,欲盖弥彰的粉饰难免自欺欺人,之于万科的高管如此,之于企业万科同样如是。
万科复牌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多方角色或许已经就各自的利益达成了某种妥协,野蛮人入侵、国资进场,各种力量在万科身上形成生动的映像。
资产优质,股权分散。钱多可是好的资产却不多,万科被各路资本围猎自有它的优势。作为标杆房企,如今资产荒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依然大有可为,这样的企业搭载它所属的产业在中国仍是投资的热土。背负杠杆的宝能系或许来的时候不只是求财这么简单,一年后即便初心已改,资本却没有无利的回头路。
“背靠大树好乘凉”,强势进场的深圳地铁大有国资“不战而胜”的气质。民间投资遇冷的一侧,国资风生水起,这是中国经济尴尬的现实。
所以面对“野蛮人”入侵,王石还是找到了国企。对市场嗅觉灵敏,对投资风险有理性的判断,就算退居幕后游学研究花草,王石依然是个老道的生意人。经济形势今非昔比,民间投资持续下滑,“身强力壮”抗风险能力更胜一筹的国企之于万科是一张安全牌。
外界看这像一场十足的宫廷大戏,内行人来看这是产业金融资本对垒,国企民资攻防转换。22年前,一场“君万”之争已经足够让万科惊心动魄,如今虽然已不是第一次面对野蛮人,但这场来势汹汹的“三国杀”似乎要告诉万科资本游戏也要升级打了。不断进步的市场规则给了万科选择和交易的机会,万科的资本博弈也加速进入新的版本。
“国企+机构+民资”,现在看万科的股权结构已经足够清晰,而万科的未来却悬而未决。拿到手里的安全牌是不是一张好牌可要在生意场里打打看再说。国资来了,万科和其他资本自然逃不过被稀释,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抢夺,这背后是一个企业对自身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捍卫。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万科最新消息|万科市值将近3000亿:资本的巨大力量! - 股市要闻 - 至诚财经网
至诚-中国金融理财门户网站 至诚旗下产品:
欢迎来到至诚财经!
万科市值将近3000亿:资本的巨大力量!
  =====推荐阅读=====
  =====全文阅读=====
  至诚财经网()08月18日讯
  最近有个段子,大意是恒大卖房不如炒万科,因为恒大去年净利为104.6亿元,近期举牌万科的账面浮盈也在百亿元左右。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主营业务净利与举牌浮盈不能简单作比。
  由此联想到前段时间也有类似的段子,即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一年净利润不够在京沪深买一套三居室。若将两个段子结合起来,似乎可以得出&做实业不如搞房地产,搞房地产不如炒股&的结论。
  言归正传,恒大在半个月内通过举牌万科即获百亿元账面收益,确实再次显示出了资本的巨大力量&&更加高效、凌厉的提升上市公司估值。
  众所周知,万科是一家财务、经营相对透明的大市值公司,在宝能系举牌之前,万科的市值长期徘徊在500亿元&1500亿元之间,房地产市场长年维持的高景气度并未反映在万科的估值上。于是有不少人说,若非&万宝之争&等系列事件,万科市值仍将大概率维持在1500亿元左右。
  万科的股价走势非常清晰地记录了万科事件对估值的催动作用。去年12月份,宝能系连续举牌,万科市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新的量级;今年8月份,恒大举牌,万科市值逼近3000亿元,又一次达到新的量级。
  从千亿俱乐部到3000亿俱乐部,万科的市值增长轨迹明显偏离了房地产行业及万科本身的增长曲线。
  事实上,千亿元级别市值的跨越也不是房地产行业及万科本身所能决定的,可以对比的案例是同属于白马股的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公司,行业及公司能发展到什么水平,市场就会给予什么样的估值,因此格力、美的目前市值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在出现新的爆点之前,估值的量级增长对于这些公司而言已不容易。
  资本就是行业及公司之外的爆点,其力量表现为让市场对相关公司进行估值变现,从大周期来看,还不能简单评述这种提前变现是否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
  就万科而言,据称管理团队有意打造传统地产与新业务各占一半市值的&万亿万科&,这一目标存在多个预设前提,包括必须在传统的拿地卖房业务之外强化万科物业、物流地产等布局,另外就是房地产行业必须维持一个足以让市场产生预期的必要增长率。
  万亿市值是一个中远期规划,时间表未定。若仍将当下的万科视作传统地产公司(万科去年地产业务在营收中占比97.27%),则可以发现,经过宝能系和恒大的举牌后,万科传统地产板块估值已变现了未来数年本应由业绩作为支撑的估值。不过,估值显然不应该是万科唯一的评价标准,万科事件终有降温的一刻,且不排除估值回归的可能性,这是后话。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随着万科市值逼近3000亿元,有几个现象或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万科增发收购深铁资产的增发价与现价差距更大,会给该项交易的反对方留下更大的口实(此前华润等机构曾指出增发价格过低);
  二是华润毕竟是央企,在央企资产保值增值的大前提下,万科较高的市值会给华润带来一定的操作难度;
& & & &三是宝能资管计划平仓危机得到解除,赢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万科事件会否因此再添新变数呢?
  这是资本给万科相关方制造的忧思,也是资本在攫取万科股权时带来的必然结果&&有人获益,有人受损。当万科事件最终被顺利解决后,不妨回头看看这个阶段的万科在万科发展历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被资本强行撬起来的市值能否平安着陆?
客户投诉:
市场商务:
广告合作:QQ:
意见反馈: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00
公司地址:厦门软件园二期观日路26#404-1资本间的博弈|万科的股权争夺战谁会笑到最后?--百度百家
资本间的博弈|万科的股权争夺战谁会笑到最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资本市场上的战争,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有的只是那一份各自心中关于道义的度量罢了。
资本市场上又要上演一场股权博弈大战了,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王石和宝能。其实对于股权方面的争夺战,王石可能并不陌生,因为20年前的那场“君万之争”可是在许多的资本家的头海中记忆犹新。不过还好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我们的王石胜利了,要不然怎么会有现如今的万科呢。
但是这次的股权危机对于王石来说可是来的有点急,许多在当时用过的方法策略真的还能再使用第二次吗?这还真的不能瞎猜,毕竟资本市场上的博弈靠的可是资本,别的什么细究起来只不过是辅助它的一部分而已。没办法,资本市场就是这么残酷,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各自领域的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都是因为资本的原因而中途夭折。
即使存在下来的也是在靠着来自各方的资本(其中主要是钱)在维系,看看入冬以来各大公司的兼并、融资,可见一斑。
好吧,闲话说到这。两大主角马上就要展开大战了,现在双方的感觉如何,我们先来看看。
话说宝能算是这起事件的主动进攻方,对于这次挑起的战争,在看众面前似乎很有理的样子。
下面是他们在今天早上发布的声明:
“本集团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的力量”,怎么感觉潜台词是,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也相信在市场自然法则的作用,关于这个股权的争夺,我们势在必得呢。
而且,宝能集团对于万科的心思也是早就有了,不然为什么股份购入进行的如此迅速:
7月10日,潮汕姚氏兄弟旗下的前海人寿以逾80亿元RMB购入万科A股5.53亿股股份,之后和钜盛华一起分别在7月底和8月初购入万科5%和5.04%的股份,将持有万科的份额猛增至15.04%。
12月4日,隶属宝能系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又投入了近100亿元,将持股比例增至20.008%。
12月10日和11日前海人寿又再度增持万科A股份,持股比例达到22.45%。
与之前的大股东华润的15.29%股份比例相比,宝能已然成为万科持股最多的企业。
看来,宝能系来者不善呀。
王石昨日在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你(宝能系)想成为第一大股东,我是不欢迎的。”
原因一:宝能系信用不够
“万科是上市公司,一旦上市,谁是万科的股东,万科是不可能一一选择的,但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是应该去引导的,不应该不闻不问。因为我们要对中小股东负责,万科股权分散,我们这么多年,就是靠制度、团队。”
“万科的账面资产当然很重要,但万科最大的资产是无形资产,是我们品牌的信用。一旦宝能系控股,大的投资公司、大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评级机构就会对万科的信用评级重新调整。我们知道,最近几年国际机构给万科的评级是给全世界地产公司中最高的,这意味着我们的融资成本非常低,一旦宝能系进来,这个大股东的背景就可能影响万科的评级。”
原因二:宝能系购买万科股份的资金来源的隐虑
“宝能系可以通过大举借债,强买成第一大股东,甚至私有化。但这可能毁掉万科最值钱的东西。” “他们层层借钱,循环杠杆,没有退路。一直这样滚雪球滚下去,就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一旦撑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1990年美国有接近60家寿险公司破产。”
看来面对此次的万科事件,王石也是十分的不愿意宝能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毕竟自家的孩子还是自己带最好。
面对这次宝能系蓄谋已久的争夺,王石方面也在积极进行开战的准备,据第一财经报道称,昨日万科总经理郁亮已先亲赴华润置地进行商谈;而王石今日也已经带领万科一众管理层奔赴香港。
相关人士都在预测,面对宝能系的进攻,万科可能实施“毒丸计划”。
对于资本家来说,毒丸计划并不陌生。所谓毒丸计划既是指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利普顿于1982年发明的,又称作“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的一种防范公司被恶意收购的措施。例如:当一家公司面临恶意收购时,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而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新股就会充斥市场,这样就可以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
但是也有相关人士觉得这个毒丸计划因为时间的原因貌似不太可能被王石所用,因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要实施毒丸计划就需要万科在董事会层面审议通过修改现有公司章程的议案,再提交至股东大会进行审议。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宝能集团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持股方,那么在股东大会上一旦有部分股东倒戈相向,这项决议就无法通过。
怪不得王石要马不停蹄的奔赴香港,看来是去想良策去了。
面对宝能的来势汹汹,万科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不让自家的头号股权被宝能这个“野蛮人”所猎走,看来还得费上一番功夫。
只是对于这起万科事件,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最后鹿死谁手,但是我们依旧希望战争可以在公平和道义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只是希望而已。其实资本市场上的战争,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有的只是那一份各自心中关于道义的度量罢了。
此次万科事件也向我们说明,资本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王石一直在内部会议上一直强调的“信用问题”往大了说也只是资本的一个方面而已。
万科数年来积累的人力资本和信用资本等方面已经随着万科的成长而变成企业的无形资产;但是宝能系的资本貌似更多的是它那多金的小金库,钱照目前来看似乎是宝能重要的砝码,但是这个钱的来源有多少是通过借贷而来以及是否也能让万科的其他股东们倾心相向等,这点我们还是表示怀疑。
此次的博弈表面上是一场股权争霸,但是实际上是各自拥有的资本之间的较量。结果如何,我们且看。
本文系互联网头条(微信号:wwwtoutiao)原创,首发于百略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135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科资本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