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欧赛斯斯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啊?

News Center
被西门子看上的艾默生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作者:sanli浏览次数:
所属类别: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被西门子看上的艾默生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河南三力制冷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建议您使用分辨率、IE5.0以上浏览器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欧赛斯教你如何三步做好品牌战略规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欧赛斯教你如何三步做好品牌战略规划
||文档简介
上海欧赛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企...|
总评分0.0|
&&欧赛斯教你如何三步做好品牌战略规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欧赛斯告诉你什么是品牌策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欧赛斯告诉你什么是品牌策划
||文档简介
上海欧赛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企...|
总评分0.0|
&&欧赛斯告诉你什么是品牌策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三问覃政:蚁视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 推酷
三问覃政:蚁视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从公众眼中估值一年翻100倍、 最火爆的创业明星公司,到被媒体痛揭压榨员工、众筹作假的“奇葩”公司,这就是蚁视。蚁视的掌门人——覃政,也因为这些光环和黑历史而屡次被聚焦在媒体的闪光灯下。
▲覃政和他的蚁视
如果说“员工集体朗诵‘出师表’”、”与离职员工对薄公庭“等等都算初创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外界无权加以指责干涉的话,那么,接下来将要提到的三个问题,我们由衷希望覃政先生能够在白忙之中抽出二十分钟时间予以正面解答,我们只想要一个真相,仅此而已。
一、蚁视的产品和技术到底怎样?
蚁视在VR圈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太好,业界对于蚁视在产品和公司文化上的争议从来都没停过。按照覃政的说法,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对蚁视的“嫉妒”。
如果说,之前业界对于蚁视的争议只是隔靴搔痒的话,那么,随着日雷锋网一篇题为
的报道的发布,蚁视彻底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一篇爆料十足的负面报道,并且得到了国内主流科技媒体的积极响应,纷纷在第一时间转载(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蚁视在圈子中的名声和人缘确实都不大好?)。
大背景陈述完毕,接下来,我们想先聊点实在的: 关于蚁视的产品和技术 ,这部分就分两块来说吧。
第一,在雷锋网的《扒开奇葩公司蚁视的黑历史》一文中,有关蚁视产品和技术部分是这么描述的:
蚁视在宣传上尝到甜头后,技术和产品却被忽略了。一位和用户接触紧密的前员工透露说,他们发了第一批货之后被骂的狗血淋头。后来与技术交流,才发现产品压根没啥技术含量,稍微懂点的都能攒出来一个。雷锋网也采访到了两位近期从蚁视离职的技术人员,一位表示蚁视产品技术做得很烂,离开是因为“感觉没啥前途”;另一位不愿多说,只总结道,“这是一家喜欢吹牛不做事的公司”。
就雷锋网从业内了解的情况来看,VR圈内大部分人对蚁视的产品和技术并不认可,并认为蚁视的宣传曲解了VR在用户中本该有的形象。
有一句被采访者说的话可以很好的总结蚁视这家公司: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加管理混乱 ,遇到风口便努力摆好姿势想被吹起来。
当天(日),远在国外准备CES的覃政第一时间“花二十分钟时间”奋笔疾书,以一封 “给雷锋网的情书” 回应,在这封“情书”中,关于技术方面,覃政的原话如下:
很多朋友判断一个产品有没有技术含量,主要就看产品的硬件构成,这个是不对的。你说把蚁视的产品拆解了,发现技术含量不高,你通过拆解能看到芯片中的算法?你通过拆解能看到软件SDK中的原创工作量? 你就算是把Oculus最新头盔拆解分析,也只是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显示器加几个传感器而已,有何技术含量? 年轻人,我告诉你,技术含量在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硬件技术占3成,软件技术占7成,这是我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有些厂商能轻松山寨Oculus的上一代产品,因为只需要学他30%的工作即可。而如果要重新构建一套架构,则需要完成100%的全新工作,蚁视就是选择了一条这样艰辛的道路。蚁视从来不抄Oculus,也不兼容Oculus的内容,因为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何来兼容。安卓手机能上苹果商店下游戏吗?笑话!
我们要做的,就是生生造出来一个VR的“安卓标准”,也称“开放标准OpenVR”。而在这个标准之下,很多东西都是蚁视破天荒提出的,行业领先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包括无畸变OpenVR、头枪分离概念、线控概念、折叠式VR头盔、InsideOut红外位置追踪、单目红外手势识别、超薄MLA头盔、MLA近眼光场显示器。。。等等,这些我们不光提出了,还实现了,请问黑稿作者,你看到这些技术含量了吗?
既然覃政提到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硬件技术占3成,软件技术占7成,那么,蚁视的核心技术这块又都体现在哪里呢?
覃政谈论最多的,最引以为豪的是蚁视攻克了“画面无畸变”技术,并开创了行业标准。覃政在CES 2016上与Oculus CEO Palmer Luckey的对话中提到: “蚁视一开始就提出画面无畸变,这也许在未来会形成一个无畸变的标准,像蚁视、雷蛇、HTC都开始采用无畸变标准。你对未来行业的标准怎么看?”
Palmer Luckey委婉表示: “我不认为未来会形成所谓的硬件标准,只会产生游戏标准,由游戏引擎公司提供技术,让它们的游戏一旦做出来,就能支持所有的VR设备。那时候,不同的硬件,都可以与游戏很好的运行。”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蚁视在光学上的造诣已经可以让Oculus汗颜,连Palmer Luckey都不敢正面回应了呢?
不着急下定论,我们来看看专业光学从业者是怎么分析的:(以下内容摘选自知乎用户
因为我是做光学设计的,在上海一家专门提供光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公司上班。所以,当蚁视宣称自己的100度视角光学系统没有畸变时,很多光学圈子的朋友都在微信上或者打电话问我,真的能没有畸变吗?
我觉得,很难!
当视场角大于90度时,即使采用非球面,畸变也很难矫正到5%以内,尤其是当光路选择非对称结构,或者长度有限制的时候。
而这种100度的目镜系统,光阑在镜片一侧,非对称结构、且尺寸有限制的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矫正到5%以内的,即使是采用了非球面。
(极AR注:一名VR游戏开发者在看过蚁视发布会后的吐槽)我看了一下,他点出了蚁视产品的问题,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Oculus采用将画面畸变。他的解释是,采用了画面畸变,才实现了大视场的效果。他的分析,有点本末倒置了。
画面为什么要畸变,或者严格来说,实际上是根据光学系统的畸变,对视频图像进行了预畸变,或者,是根据目镜的畸变,对画面做了标定。也就是说,根本原因在于: 大视场角度的非对称光学系统,畸变很大,几乎和视场角度的三次方成比例。只有将画面预畸变,才可以消除最终输送进人眼的图像的畸变。
在不限制光学系统畸变的情况下,可以有助于光学系统获取更佳的像质。
如果大家翻一下光学设计书籍,就会明白,畸变矫正到0时,球差、彗差、象散的矫正将会多么的难!!!而这些像差的存在,就会引起画面的模糊。
Oculus的光学系统,才是符合设计规律,符合科学的。
100度无畸变,在这样的光学系统里,我个人觉得,是违反光学原理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光学原理角度来讲,当视场角达到90度的时候就很难把畸变矫正到5%之内,更何况100度视场角?当然,作为一名专业光学从业者李彦很严谨,只是说真的 很难 ,至少从光学原理上讲是这样子的。
那问题就来了: 为何人才济济、财大气粗、背靠Facebook的Oculus还要通过非球面镜片( 注意:似乎Oculus采用的并非覃政多次提到的
简单的球面镜,而是非球面镜片。具体参考
)+ATW(Asynchronous Timewarp,异步时间扭曲)算法去做解决方案呢?
▲某VR圈大拿对于蚁视和Oculus镜片的评价
▲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无意看到的
第二,在Magic Leap(就是那个谷歌都为其背书,累计融资金额将近14亿美金的“奇葩”公司)公布了其最新技术视频之后,覃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视频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并且在形容效果的时候用到 “五毛特效” 这样的词汇。这里,实在忍不住想问下覃政先生, 以现有技术实力来看,蚁视何时能做出像Magic Leap那样被形容为“五毛特效”的东西?
当然,在吐槽Magic Leap的同时,覃政也没有忘记替自己宣传: 蚁视早在2012年3月就已经申请了国际专利,而MagicLeap的专利也都主要集中在2013年。如果没记错的话,蚁视在2012年3月真的已经成立了吗?
鉴于虚拟现实本就行业技术门槛高得吓人,蚁视的技术到底是不是如此逆天,不敢妄加揣测。不过,知乎上一则关于蚁视无畸变光学解决方案与复眼光学方案的问答颇为耐人寻味:
▲亮点自寻
退一步讲,就算抛开产品和技术问题本身,Oculus、HTC以及SONY都有丰富的配套内容资源,生态圈建设已经趋于完善,那么,完全自主构建架构的蚁视呢?总不能指望购买蚁视头盔的用户都去向客服索取资源网盘里的上千部电影来进行体验吧。难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体验的新定义?虚拟现实体验难道就只是一台大电视套在脑袋上?这跟HMZ又有什么区别?(噢,似乎忘记蚁视头盔是 全球首款全兼容虚拟现实头盔 了,PC、XBOX、BLU-RAY、PS4,甚至Android!牛X!)
▲蚁视客服回复VR头盔购买者:资源网盘有上千部电影
二、Kickstarter众筹刷单是否意在融资?
接着再谈点年代有些久远,而且看起来有点点虚的东西。
蚁视之所以在VR领域一炮打响,凭借的就是2014年在国外知名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出色的众筹成绩。
▲蚁视在KS上的众筹成绩:681名支持者,260,8340美金
那一年,蚁视在kickstarter众筹超过26万美元,在获得全球几十个国家粉丝强烈支持的同时,也打破了中国项目在海外的众筹记录,引发中国项目的众筹热潮。然而,事后却有经历那次众筹的前蚁视老员工透露: 不仅众筹本身是覃政策划的一次宣传事件,众筹的成绩也有很大水分。 此言一出无疑让覃政和他的蚁视陷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以下内容依然是援引自雷锋网的报道《扒开奇葩公司蚁视的黑历史》:
我(极AR注:前蚁视老员工 )大概14年2月份入职,入职后覃政和聂竞舟一直在策划如何上KS,包括当时找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后来的CTO张立鹏,也是因为他之前在别的公司做过KS项目才被拉进来的。覃政从一开始就是想怎么能炒作自己。他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让这项目看起来更屌上面,包括跟洛可可谈设计需求,来公司拍宣传视频等等,都已经设计好了。当时蚁视拿了一个500万的天使,在KS项目算是不惜成本,到处砸钱。而真正到了产品上,就东拼西凑唬弄过去了。
他最想干的不是做产品,而是宣传自己。
众筹上线后,突然有一天,聪明的覃政发现,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他竟然可以在KS上用自己的信用卡支持自己的项目。然后覃政很开心, 他让公司的实习生注册了200多个小号,每个小号都绑定自己的信用卡,去支持自己的项目。
最夸张的是,当时蚁视头盔的众筹价是299美元,而在KS上虽然你选了299,还可以付更多钱,所以当时覃政用自己的号去支持的时候,经常一次就支持5000甚至是10000美元。
开始刷的时候蚁视大概是10万美元的众筹额,之后迅速被刷到了17万美元。
后来KS发现这个事情,发邮件警告覃政,给他2、3天的时间,要求在期限内把所有刷的钱退回,如果不退就停项目。 当时Palmer lucky接受采访提到了蚁视,说很怕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司进来毁了VR这个行业。覃政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说是Palmer Lucky站出来黑他,导致支持者数量明显下降,说是大家看了他的采访才选择的退款。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覃政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换不同人的信用卡,他们就不知道了。于是在几天时间内找了无数张信用卡,在自己的卡退钱后用这些顶上,目的是不让众筹的金额下降得那么明显。
最后 蚁视众筹26万多美金,有4、5万的样子是自己刷的。
KS众筹的货也是东拼西凑瞎弄,到发货时大概是12月,发的那货我们看了都觉得乐。覃政还天天拿着这事儿去吹牛逼,他一直认为是自己带起了国内众筹的风尚。
当时一位同事跟覃政说产品完全还没到发货的水平,但他还是执着地选择发货,当时 正好赶上红杉融资的档口,可能是为了骗融资,迫不得已只能先把货发出去。 结果就是拿到KS众筹产品的人都只能呵呵了,不过因为多数都是老外,他们也有苦没处说,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么说还不太确切,这产品还不能用呵呵带过, 最后发的产品,当时众筹宣传的时候如果是100分的话,到覃政这里已经妥协到了20分,最后发货可能连10分都没做出来。
▲来自一位拿到蚁视KS众筹产品的国外用户的评价
到这里,蚁视2014年在Kickstarter上的刷单风波也就基本理清了。鉴于 “前蚁视老员工” 并未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名举报,而且也并为对当事人覃政采访求证,我们这里就不做评论,仅作客观呈现。
同样是在覃政在“给雷锋网的情书”中给出的回应,有关众筹疑云大概是这么解释的:
当时做海外众筹,听取了几个在海外做过众筹的前辈的建议,一定要在第一天有好的反响,冲冲榜单,后续才会有好的成绩,这个跟天猫冲销量是一样的。 在上线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刷单,大概3万美金的样子 ,但后来发现,第一天的真实数字已经超过了7万美金,根本不用再做SEO,就已经有很好的排位了,后来就作罢了。
至此,这件事情已经很清楚了, 在听取了所谓“前辈”的建议之后,覃政确实是刷单了,只不过刷的不是“黑稿”中讲的4万美金,而是3万美金!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如覃政所言,国内众筹刷单做假本身并不是稀奇的事情,而且从法律层面讲这似乎也并不违法。
但这里我们还想请问下覃政: 在Kickstarter众筹刷单,并且火急火燎的发货,是否都是为了赶上红杉那1000万美金的融资档口?
附:蚁视在Kickstarte上的
,就在近日,该跳转链接从蚁视官网移除,而部分评论已被设定成“
For backers only
”,不过好在之前机智的留了一张参与那次众筹的用户评论截图,由于言辞实在过于激烈,诸位自行体会吧:
▲某位收到蚁视在KS上众筹产品用户的吐槽
三、3.73亿与8.3亿中间差的4.57亿到底去哪了?
如果说在kickstarter众筹年代比较久远,有翻旧账之嫌的话,那我们就来讲讲就在上周发生的一些事情,相信很多科技、财经、投融资圈的业内人士都知道。
上周五,也就是3月4日,昆仑万维发布公告表示,全资子公司宁波昆仑点金已投资VR公司蚁视科技(详见腾讯科技报道:
)。具体来说就是, 宁波昆仑点金与东方富海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4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东方富海持有的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1.0714%的股权,认购蚁视科技注册资本19.2855万元。按昆仑的收购价格,蚁视的估值为3.73亿元。 这样一个估值对于一家成立仅2年多的VR初创公司来说可谓相当成功。
然而,当我们把时间回拨到日,却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当时蚁视宣布获上市公司高新兴3亿元融资,估值达到惊人的8.3亿。到这里,各位或许都很奇怪: 3.73亿与8.3亿中间差的4.57亿哪去了呢?
依然不急于下定论,让我们先来回顾下网易科技在蚁视宣布获得高新兴B轮3亿元融资的第二天,也就是日的报道——
当时高新兴公告显示,其对蚁视的注资分为三期:
第一期投资:500万美元的等额人民币作出委托贷款(“可转债”);
第二期投资:转股1,000万美元认购ANTVR LIMITED新增股权(不含委托贷款);
再投资:2亿元人民币或3,000万美元的再投资权利。
先看第一期投资:各方承诺,该委托贷款转为公司指定实体参与ANTVR LIMITED的A-4轮投资款项;如果本次转股完成,公司将促使公司指定实体免除北京蚁视及ANTVR LIMITED支付委托贷款约定利息的义务。公司指定实体提供的委托贷款部分,可转化为认购ANTVR LIMITED的8.4746%股份。公司指定实体可以选择豁免北京蚁视偿还或转为北京蚁视8.47%的股权。
公司指定实体同意委托贷款500万美元的等额人民币给北京蚁视作为流动资金贷款,并将这一委托贷款行为及金额,作为投资人对A-4轮优先股投资交易的一部分。北京蚁视创始人应将其持有的ANTVR LIMITED的20%股权质押给投资人,并向投资人提供上述股权质押凭证。
解读:第一期的确给的是真金白银,金额为500万美元,但并非直接注资而是作为“可转债”。可以看出,蚁视对于这500万美元是十分迫切的,有可能是将其用于偿清之前的债务。
借钱给蚁视后,高新兴有两个选择:将债务转化为蚁视8.47%的股权,或直接免债(但就上市公司而言,选择豁免债务是一项很不正常的选择,一般可转债应转为纯债)。这两个选择各有什么意义,我们先看第二期投资。
第二期投资:投资人、北京蚁视、ANTVR LIMITED及创始人应尽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努力在委托贷款存续期内完成满足如下条款的第二期股权融资:投资人向ANTVR LIMITED新增投资1,000万美元。 前述第二期融资完成后,投资人(含第一期委托贷款转换的股权)将合计持有不少于ANTVR LIMITED的21%股份。
解读:第二期是一个类似于优先定增的条款:高新兴向蚁视新增注资1000万美元,有一个前提是“应尽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努力”,但具体并未提及触发条件,甚至连第一期的可转债期限都没有提及。
据悉,这笔投资可能发生在明年(注:2016年)3月-5月,但由于模糊了“触发条件”,很可能意味着其中存在对赌协议。我们没办法知道对赌协议是什么,但可以猜测,第二期并非必然性投资,如果蚁视达到了对赌协议中承诺的业绩条件,双方有可能会启动第二次谈判(该公告仅为框架,并非具有约束性的条约,启动第二轮谈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达不到,高新兴将有可能放弃第二轮融资。
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轮的可转债是一项风险投资,要么没做好就直接免债,要么做好了500万美元当保证金,进行下一轮投资。
再投资:北京蚁视及其ANTVR LIMITED及控制人承诺,在市场公认的合理估值框架下,同意投资人在A-4轮投资后/本协议签订之日起的一年内,可以以不高于1.5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的投前估值,追加2亿元人民币或3,000万美元投资,再投资完成后,投资人累计取得ANTVR LIMITED不少于36%股权以及累计取得北京蚁视不少于36%的相关权益。
解读:第三轮需要注意的是,“蚁视承诺高新兴可对蚁视进行注资”,并不是“高新兴承诺要向蚁视注资”。这是一项对高新兴没有太多约束的条约,可以说,就是画了个大饼,兑现的条件是,蚁视做的很好了,高新兴把第二轮投了,然后再投一轮吧。
更通俗的来说就是: 你做成了,大家一起发财,我也拿了你36%的股权,对公司有了不小的控制权(甚至极有可能是控股);你没做成,500万美元我也不要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表示, 这项投资反映出投资方对于蚁视十分强烈的不信任,一般公司也不会接受这种形式的注资,可以说是近年来十分少见的一项投资 ;高新兴签署的仅是框架,甚至有可能初期的500万美元也可以不会成立,即便第一期投资投出去,后两期投资的不确定性也十分之大, 哪怕是最好的结果——即蚁视的业务情况优秀,完全符合对赌要求,高新兴也有可能取得控股权。
面对质疑,覃政同样选择第一时间以 “我到底是不是覃三亿” 为题发朋友圈回应。这篇回应的大意就是: 新高兴的投资分2期,总额3亿人民币,第一期1500万美元(500万美元的Bridge来锁定投资,已经到账 ),第二期2亿人民币。
又是一轮有来有回的精彩博弈。对于3亿元B轮融资是否属实,我们不人云亦云的去妄加揣测,依然只做客观呈现。
创业不易,融资不易,投资人也不易,拿了投资人的钱就该踏踏实实做事,天经地义。 “既然拿了投资人的钱,总得先干出来点什么东西吧?哪个投资人能等你十年呢?这也是我们蚁视的困扰,虽然有着远期的超黑科技,但是也不确定何时能够大规模量产,不如还是先做做眼下的产品。” 不知道覃政还记不记得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这番话。
但这里我们想请问下覃政:
3.73亿与8.3亿中间差的4.57亿到底去哪了?
有人“抹黑”,就有人“洗白”,这就是险恶的江湖。
“从我的角度看,红杉、联想、乐视都不是钱多人傻的金主。如果蚁视真如批评文章所说的那样不堪,投资人的钱不是打水漂了吗?合作伙伴不是往坑里跳吗?”,某知名自媒体大V在一篇透着替蚁视洗白的文章中如是说。
但,古往今来人傻钱多的金主还少吗?投资人打水漂的钱还少吗?合作伙伴往坑里跳的还少吗?远的不说, 倘若蚁视B轮3亿元融资泡了汤,最终只拿到高新兴首期的500万美元“赌注”,那么在Loser阵营里,除了覃政和他的蚁视,投了1000万美金,真心实意打算在虚拟现实领域大干一场的红杉资本恐怕也会很受伤吧…
▲蚁视&Oculus,这么近,又那么远
不过,大V说的有些话还是让人深感认同的,比如: “创业公司需要诚信经营,媒体也需要守住边界。我只希望,在创业的路上,这样无聊的黑会少一些,精致的产品会多一些—-尽管这可能只是一个奢望。”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为梦想,覃政结识了妻子兼合伙人聂竞舟;因为梦想,覃政放弃了博士学位退学创业。站在行业媒体的角度,我们何尝希望覃政可以将梦想照进现实,将他梦想的虚拟现实世界,带到世人身边。
▲少些营销,多些实干,才是正道
有句话说的好: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是个烧钱的事儿,但却是投资未来。少些营销,多些实干,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与诸君共勉。(全文完)
本文参考引用了诸多各方观点,在此特别感谢 雷锋网、网易科技、腾讯科技、87870以及知乎用户张彦、娄池、令狐笑天。
「极AR」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令人更想不到的是,车上居然还坐着一车“妖魔鬼怪”。
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度招考开始,考场外帅哥美女如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从公众眼中估值一年翻100倍、最火爆的创业明星公司,到被媒体痛揭压榨员工、众筹作假的“奇葩”公司,这就是蚁视。蚁视的掌门人――覃政,也因为这些光环和黑历史而屡次被聚焦在媒体的闪光灯下。
  ▲覃政和他的蚁视
  如果说“员工集体朗诵‘出师表’”、”与离职员工对薄公庭“等等都算初创公司管理上的问题,外界无权加以指责干涉的话,那么,接下来将要提到的三个问题,我们由衷希望覃政先生能够在白忙之中抽出二十分钟时间予以正面解答,我们只想要一个真相,仅此而已。
  一、蚁视的产品和技术到底怎样?
  蚁视在VR圈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太好,业界对于蚁视在产品和公司文化上的争议从来都没停过。按照覃政的说法,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对蚁视的“嫉妒”。
  如果说,之前业界对于蚁视的争议只是隔靴搔痒的话,那么,随着日雷锋网一篇题为《扒开奇葩公司蚁视的黑历史》的报道的发布,蚁视彻底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一篇爆料十足的负面报道,并且得到了国内主流科技媒体的积极响应,纷纷在第一时间转载(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蚁视在圈子中的名声和人缘确实都不大好?)。
  大背景陈述完毕,接下来,我们想先聊点实在的:关于蚁视的产品和技术,这部分就分两块来说吧。
  第一,在雷锋网的《扒开奇葩公司蚁视的黑历史》一文中,有关蚁视产品和技术部分是这么描述的:
  蚁视在宣传上尝到甜头后,技术和产品却被忽略了。一位和用户接触紧密的前员工透露说,他们发了第一批货之后被骂的狗血淋头。后来与技术交流,才发现产品压根没啥技术含量,稍微懂点的都能攒出来一个。雷锋网也采访到了两位近期从蚁视离职的技术人员,一位表示蚁视产品技术做得很烂,离开是因为“感觉没啥前途”;另一位不愿多说,只总结道,“这是一家喜欢吹牛不做事的公司”。就雷锋网从业内了解的情况来看,VR圈内大部分人对蚁视的产品和技术并不认可,并认为蚁视的宣传曲解了VR在用户中本该有的形象。有一句被采访者说的话可以很好的总结蚁视这家公司: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加管理混乱 ,遇到风口便努力摆好姿势想被吹起来。
  当天(日),远在国外准备CES的覃政第一时间“花二十分钟时间”奋笔疾书,以一封“给雷锋网的情书”回应,在这封“情书”中,关于技术方面,覃政的原话如下:
  很多朋友判断一个产品有没有技术含量,主要就看产品的硬件构成,这个是不对的。你说把蚁视的产品拆解了,发现技术含量不高,你通过拆解能看到芯片中的算法?你通过拆解能看到软件SDK中的原创工作量?你就算是把Oculus最新头盔拆解分析,也只是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显示器加几个传感器而已,有何技术含量?年轻人,我告诉你,技术含量在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硬件技术占3成,软件技术占7成,这是我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有些厂商能轻松山寨Oculus的上一代产品,因为只需要学他30%的工作即可。而如果要重新构建一套架构,则需要完成100%的全新工作,蚁视就是选择了一条这样艰辛的道路。蚁视从来不抄 Oculus,也不兼容Oculus的内容,因为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何来兼容。安卓手机能上苹果商店下游戏吗?笑话!我们要做的,就是生生造出来一个VR的“安卓标准”,也称“开放标准 OpenVR”。而在这个标准之下,很多东西都是蚁视破天荒提出的,行业领先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包括无畸变OpenVR、头枪分离概念、线控概念、折叠式 VR头盔、InsideOut红外位置追踪、单目红外手势识别、超薄MLA头盔、MLA近眼光场显示器。。。等等,这些我们不光提出了,还实现了,请问黑稿作者,你看到这些技术含量了吗?
  既然覃政提到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硬件技术占3成,软件技术占7成,那么,蚁视的核心技术这块又都体现在哪里呢?
  覃政谈论最多的,最引以为豪的是蚁视攻克了“画面无畸变”技术,并开创了行业标准。覃政在CES 2016上与Oculus CEOPalmerLuckey的对话中提到:“蚁视一开始就提出画面无畸变,这也许在未来会形成一个无畸变的标准,像蚁视、雷蛇、HTC都开始采用无畸变标准。你对未来行业的标准怎么看?”
  PalmerLuckey委婉表示:“我不认为未来会形成所谓的硬件标准,只会产生游戏标准,由游戏引擎公司提供技术,让它们的游戏一旦做出来,就能支持所有的VR设备。那时候,不同的硬件,都可以与游戏很好的运行。”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蚁视在光学上的造诣已经可以让Oculus汗颜,连Palmer Luckey都不敢正面回应了呢?
  不着急下定论,我们来看看专业光学从业者是怎么分析的:(以下内容摘选自知乎用户张彦的回答)
  因为我是做光学设计的,在上海一家专门提供光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公司上班。所以,当蚁视宣称自己的100度视角光学系统没有畸变时,很多光学圈子的朋友都在微信上或者打电话问我,真的能没有畸变吗?
  我觉得,很难!
  当视场角大于90度时,即使采用非球面,畸变也很难矫正到5%以内,尤其是当光路选择非对称结构,或者长度有限制的时候。
  而这种100度的目镜系统,光阑在镜片一侧,非对称结构、且尺寸有限制的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矫正到5%以内的,即使是采用了非球面。
  《一个程序员对蚁视的吐槽》(极AR注:一名VR游戏开发者在看过蚁视发布会后的吐槽)我看了一下,他点出了蚁视产品的问题,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Oculus采用将画面畸变。他的解释是,采用了画面畸变,才实现了大视场的效果。他的分析,有点本末倒置了。
  画面为什么要畸变,或者严格来说,实际上是根据光学系统的畸变,对视频图像进行了预畸变,或者,是根据目镜的畸变,对画面做了标定。也就是说,根本原因在于:大视场角度的非对称光学系统,畸变很大,几乎和视场角度的三次方成比例。只有将画面预畸变,才可以消除最终输送进人眼的图像的畸变。
  在不限制光学系统畸变的情况下,可以有助于光学系统获取更佳的像质。
  如果大家翻一下光学设计书籍,就会明白,畸变矫正到0时,球差、彗差、象散的矫正将会多么的难!!!而这些像差的存在,就会引起画面的模糊。
  Oculus的光学系统,才是符合设计规律,符合科学的。
  100度无畸变,在这样的光学系统里,我个人觉得,是违反光学原理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光学原理角度来讲,当视场角达到90度的时候就很难把畸变矫正到5%之内,更何况100度视场角?当然,作为一名专业光学从业者张彦很严谨,只是说真的很难,至少从光学原理上讲是这样子的。
  那问题就来了:为何人才济济、财大气粗、背靠Facebook的Oculus还要通过非球面镜片(注意:似乎Oculus采用的并非覃政多次提到的简单的球面镜,而是非球面镜片。具体参考PalmerLuckey本人在reddit上的言论)+ATW(Asynchronous Timewarp,异步时间扭曲)算法去做解决方案呢?
  ▲某VR圈大拿对于蚁视和Oculus镜片的评价
  ▲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无意看到的
  第二,在MagicLeap(就是那个谷歌都为其背书,累计融资金额将近14亿美金的“奇葩”公司)公布了其最新技术视频之后,覃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并且在形容效果的时候用到“五毛特效”这样的词汇。这里,实在忍不住想问下覃政先生,以现有技术实力来看,蚁视何时能做出像MagicLeap那样被形容为“五毛特效”的东西?
  当然,在吐槽MagicLeap的同时,覃政也没有忘记替自己宣传:蚁视早在2012年3月就已经申请了国际专利,而MagicLeap的专利也都主要集中在2013年。如果没记错的话,蚁视在2012年3月真的已经成立了吗?
  鉴于虚拟现实本就行业技术门槛高得吓人,蚁视的技术到底是不是如此逆天,不敢妄加揣测。不过,知乎上一则关于蚁视无畸变光学解决方案与复眼光学方案的问答颇为耐人寻味:
  ▲亮点自寻
  退一步讲,就算抛开产品和技术问题本身,Oculus、HTC以及SONY都有丰富的配套内容资源,生态圈建设已经趋于完善,那么,完全自主构建架构的蚁视呢?总不能指望购买蚁视头盔的用户都去向客服索取资源网盘里的上千部电影来进行体验吧。难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体验的新定义?虚拟现实体验难道就只是一台大电视套在脑袋上?这跟HMZ又有什么区别?(噢,似乎忘记蚁视头盔是全球首款全兼容虚拟现实头盔了,PC、XBOX、BLU-RAY、PS4,甚至Android!牛X!)
  ▲蚁视客服回复VR头盔购买者:资源网盘有上千部电影
  二、Kickstarter众筹刷单是否意在融资?
  接着再谈点年代有些久远,而且看起来有点点虚的东西。
  蚁视之所以在VR领域一炮打响,凭借的就是2014年在国外知名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出色的众筹成绩。
  ▲蚁视在KS的众筹成绩:681名支持者,260,8340美金
  那一年,蚁视在kickstarter众筹超过26万美元,在获得全球几十个国家粉丝强烈支持的同时,也打破了中国项目在海外的众筹记录,引发中国项目的众筹热潮。然而,事后却有经历那次众筹的前蚁视老员工透露:不仅众筹本身是覃政策划的一次宣传事件,众筹的成绩也有很大水分。此言一出无疑让覃政和他的蚁视陷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以下内容依然是援引自雷锋网的报道《扒开奇葩公司蚁视的黑历史》:
  我(极AR注:前蚁视老员工)大概14年2月份入职,入职后覃政和聂竞舟一直在策划如何上KS,包括当时找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后来的CTO张立鹏,也是因为他之前在别的公司做过 KS项目才被拉进来的。覃政从一开始就是想怎么能炒作自己。他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让这项目看起来更派厦妫ǜ蹇煽商干杓菩枨螅垂九男悠档鹊龋家丫杓坪昧恕5笔币鲜幽昧艘桓500万的天使,在KS项目算是不惜成本,到处砸钱。而真正到了产品上,就东拼西凑唬弄过去了。
  他最想干的不是做产品,而是宣传自己。
  众筹上线后,突然有一天,聪明的覃政发现,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他竟然可以在KS上用自己的信用卡支持自己的项目。然后覃政很开心,他让公司的实习生注册了200多个小号,每个小号都绑定自己的信用卡,去支持自己的项目。
  最夸张的是,当时蚁视头盔的众筹价是299美元,而在KS上虽然你选了299,还可以付更多钱,所以当时覃政用自己的号去支持的时候,经常一次就支持5000甚至是10000美元。
  开始刷的时候蚁视大概是10万美元的众筹额,之后迅速被刷到了17万美元。
  后来KS发现这个事情,发邮件警告覃政,给他2、3天的时间,要求在期限内把所有刷的钱退回,如果不退就停项目。当时Palmerlucky接受采访提到了蚁视,说很怕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司进来毁了VR这个行业。覃政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说是PalmerLucky站出来黑他,导致支持者数量明显下降,说是大家看了他的采访才选择的退款。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覃政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换不同人的信用卡,他们就不知道了。于是在几天时间内找了无数张信用卡,在自己的卡退钱后用这些顶上,目的是不让众筹的金额下降得那么明显。
  最后蚁视众筹26万多美金,有4、5万的样子是自己刷的。
  KS众筹的货也是东拼西凑瞎弄,到发货时大概是12月,发的那货我们看了都觉得乐。覃政还天天拿着这事儿去吹牛逼,他一直认为是自己带起了国内众筹的风尚。
  当时一位同事跟覃政说产品完全还没到发货的水平,但他还是执着地选择发货,当时正好赶上红杉融资的档口,可能是为了骗融资,迫不得已只能先把货发出去。结果就是拿到KS众筹产品的人都只能呵呵了,不过因为多数都是老外,他们也有苦没处说,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么说还不太确切,这产品还不能用呵呵带过,最后发的产品,当时众筹宣传的时候如果是100分的话,到覃政这里已经妥协到了20分,最后发货可能连10分都没做出来。
  ▲来自一位拿到蚁视KS众筹产品的国外用户的评价
  到这里,蚁视2014年在Kickstarter上的刷单风波也就基本理清了。鉴于“前蚁视老员工”并未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名举报,而且也并为对当事人覃政采访求证,我们这里就不做评论,仅作客观呈现。
  同样是在覃政在“给雷锋网的情书”中给出的回应,有关众筹疑云大概是这么解释的:
  当时做海外众筹,听取了几个在海外做过众筹的前辈的建议,一定要在第一天有好的反响,冲冲榜单,后续才会有好的成绩,这个跟天猫冲销量是一样的。在上线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刷单,大概3万美金的样子,但后来发现,第一天的真实数字已经超过了7万美金,根本不用再做SEO,就已经有很好的排位了,后来就作罢了。
  至此,这件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在听取了所谓“前辈”的建议之后,覃政确实是刷单了,只不过刷的不是“黑稿”中讲的4万美金,而是3万美金!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如覃政所言,国内众筹刷单做假本身并不是稀奇的事情,而且从法律层面讲这似乎也并不违法。
  但这里我们还想请问下覃政:在Kickstarter众筹刷单,并且火急火燎的发货,是否都是为了赶上红杉那1000万美金的融资档口?
  附:蚁视在Kickstarte上的众筹页面,就在近日,该跳转链接从蚁视官网移除,而部分评论已被设定成“For backers only”,不过好在之前机智的留了一张参与那次众筹的用户评论截图,由于言辞实在过于激烈,诸位自行体会吧:
  ▲某位收到蚁视在KS上众筹产品用户的吐槽
  三、3.73亿与8.3亿中间差的4.57亿到底去哪了?
  如果说在kickstarter众筹年代比较久远,有翻旧账之嫌的话,那我们就来讲讲就在上周发生的一些事情,相信很多科技、财经、投融资圈的业内人士都知道。
  上周五,也就是3月4日,昆仑万维发布公告表示,全资子公司宁波昆仑点金已投资VR公司蚁视科技(详见腾讯科技报道:《蚁视自称估值8.3亿,昆仑投资揭露其夸大数据》)。具体来说就是,宁波昆仑点金与东方富海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4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东方富海持有的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1.0714%的股权,认购蚁视科技注册资本19.2855万元。按昆仑的收购价格,蚁视的估值为3.73亿元。这样一个估值对于一家成立仅2年多的VR初创公司来说可谓相当成功。
  然而,当我们把时间回拨到日,却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当时蚁视宣布获上市公司高新兴3亿元融资,估值达到惊人的8.3亿。到这里,各位或许都很奇怪:3.73亿与8.3亿中间差的4.57亿哪去了呢?
  依然不急于下定论,让我们先来回顾下网易在蚁视宣布获得高新兴B轮3亿元融资的第二天,也就是日的报道――《蚁视宣布3亿元融资,其实是500万美元债务?》
  当时高新兴公告显示,其对蚁视的注资分为三期:
  第一期投资:500万美元的等额人民币作出委托贷款(“可转债”);
  第二期投资:转股1,000万美元认购ANTVR LIMITED新增股权(不含委托贷款);
  再投资:2亿元人民币或3,000万美元的再投资权利。
  先看第一期投资:各方承诺,该委托贷款转为公司指定实体参与ANTVR LIMITED的A-4轮投资款项;如果本次转股完成,公司将促使公司指定实体免除北京蚁视及ANTVR LIMITED支付委托贷款约定利息的义务。公司指定实体提供的委托贷款部分,可转化为认购ANTVR LIMITED的8.4746%股份。公司指定实体可以选择豁免北京蚁视偿还或转为北京蚁视8.47%的股权。
  公司指定实体同意委托贷款500万美元的等额人民币给北京蚁视作为流动资金贷款,并将这一委托贷款行为及金额,作为投资人对A-4轮优先股投资交易的一部分。北京蚁视创始人应将其持有的ANTVR LIMITED的20%股权质押给投资人,并向投资人提供上述股权质押凭证。
  解读:第一期的确给的是真金白银,金额为500万美元,但并非直接注资而是作为“可转债”。可以看出,蚁视对于这500万美元是十分迫切的,有可能是将其用于偿清之前的债务。
  借钱给蚁视后,高新兴有两个选择:将债务转化为蚁视8.47%的股权,或直接免债(但就上市公司而言,选择豁免债务是一项很不正常的选择,一般可转债应转为纯债)。这两个选择各有什么意义,我们先看第二期投资。
  第二期投资:投资人、北京蚁视、ANTVR LIMITED及创始人应尽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努力在委托贷款存续期内完成满足如下条款的第二期股权融资:投资人向ANTVR LIMITED新增投资1,000万美元。前述第二期融资完成后,投资人(含第一期委托贷款转换的股权)将合计持有不少于ANTVR LIMITED的21%股份。
  解读:第二期是一个类似于优先定增的条款:高新兴向蚁视新增注资1000万美元,有一个前提是“应尽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努力”,但具体并未提及触发条件,甚至连第一期的可转债期限都没有提及。
  据悉,这笔投资可能发生在明年(注:2016年)3月-5月,但由于模糊了“触发条件”,很可能意味着其中存在对赌协议。我们没办法知道对赌协议是什么,但可以猜测,第二期并非必然性投资,如果蚁视达到了对赌协议中承诺的业绩条件,双方有可能会启动第二次谈判(该公告仅为框架,并非具有约束性的条约,启动第二轮谈判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达不到,高新兴将有可能放弃第二轮融资。
  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轮的可转债是一项风险投资,要么没做好就直接免债,要么做好了500万美元当保证金,进行下一轮投资。
  再投资:北京蚁视及其ANTVR LIMITED及控制人承诺,在市场公认的合理估值框架下,同意投资人在A-4轮投资后/本协议签订之日起的一年内,可以以不高于1.5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的投前估值,追加2亿元人民币或3,000万美元投资,再投资完成后,投资人累计取得ANTVR LIMITED不少于36%股权以及累计取得北京蚁视不少于36%的相关权益。
  解读:第三轮需要注意的是,“蚁视承诺高新兴可对蚁视进行注资”,并不是“高新兴承诺要向蚁视注资”。这是一项对高新兴没有太多约束的条约,可以说,就是画了个大饼,兑现的条件是,蚁视做的很好了,高新兴把第二轮投了,然后再投一轮吧。
  更通俗的来说就是:你做成了,大家一起发财,我也拿了你36%的股权,对公司有了不小的控制权(甚至极有可能是控股);你没做成,500万美元我也不要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表示,这项投资反映出投资方对于蚁视十分强烈的不信任,一般公司也不会接受这种形式的注资,可以说是近年来十分少见的一项投资;高新兴签署的仅是框架,甚至有可能初期的500万美元也可以不会成立,即便第一期投资投出去,后两期投资的不确定性也十分之大,哪怕是最好的结果――即蚁视的业务情况优秀,完全符合对赌要求,高新兴也有可能取得控股权。
  面对质疑,覃政同样选择第一时间以“我到底是不是覃三亿”为题发朋友圈回应。这篇回应的大意就是:新高兴的投资分2期,总额3亿人民币,第一期1500万美元(500万美元的Bridge来锁定投资,已经到账),第二期2亿人民币。
  又是一轮有来有回的精彩博弈。对于3亿元B轮融资是否属实,我们不人云亦云的去妄加揣测,依然只做客观呈现。
  创业不易,融资不易,投资人也不易,拿了投资人的钱就该踏踏实实做事,天经地义。“既然拿了投资人的钱,总得先干出来点什么东西吧?哪个投资人能等你十年呢?这也是我们蚁视的困扰,虽然有着远期的超黑科技,但是也不确定何时能够大规模量产,不如还是先做做眼下的产品。”不知道覃政还记不记得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这番话。
  但这里我们想请问下覃政:3.73亿与8.3亿中间差的4.57亿到底去哪了?
  有人“抹黑”,就有人“洗白”,这就是险恶的江湖。
  “从我的角度看,红杉、联想、乐视都不是钱多人傻的金主。如果蚁视真如批评文章所说的那样不堪,投资人的钱不是打水漂了吗?合作伙伴不是往坑里跳吗?”,某知名自媒体大V在一篇透着替蚁视洗白的文章中如是说。
  但,古往今来人傻钱多的金主还少吗?投资人打水漂的钱还少吗?合作伙伴往坑里跳的还少吗?远的不说,倘若蚁视B轮3亿元融资泡了汤,最终只拿到高新兴首期的500万美元“赌注”,那么在Loser阵营里,除了覃政和他的蚁视,投了1000万美金,真心实意打算在虚拟现实领域大干一场的红杉资本恐怕也会很受伤吧…
  ▲蚁视&Oculus,这么近,又那么远
  不过,大V说的有些话还是让人深感认同的,比如:“创业公司需要诚信经营,媒体也需要守住边界。我只希望,在创业的路上,这样无聊的黑会少一些,精致的产品会多一些―尽管这可能只是一个奢望。”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为梦想,覃政结识了妻子兼合伙人聂竞舟;因为梦想,覃政放弃了博士学位退学创业。站在行业媒体的角度,我们何尝希望覃政可以将梦想照进现实,将他梦想的虚拟现实世界,带到世人身边。
  ▲少些营销,多些实干,才是正道
  有句话说的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是个烧钱的事儿,但却是投资未来。少些营销,多些实干,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与诸君共勉。(全文完)
  本文参考引用了诸多各方观点,在此特别感谢雷锋网、网易科技、腾讯科技、87870以及知乎用户-张彦、娄池、令狐笑天。
  本文系极AR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 「极AR」(argeeker)
  ―――――――――――――――――――――――――――――
  从VR到AR,行业资讯、产品测评、应用体验、深度点评,
  让「极AR」告诉你什么才是未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极「极AR」(argeeker)。共同见证未来的到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从VR到AR,行业资讯、产品测评、应用体验、深度点评,让「...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赛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