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杠杆原理是什么意思

中国经济如何去杠杆?
日 15:30:33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记者 丁晓琴
5月17日上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在京举办“新供给金融圆桌”第1期——如何防止中国经济杠杆率过快上升。会议就中国经济杠杆率的现实,以及如何去杠杆进行了研讨,本文整理了部分与会嘉宾观点。
彭文生(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要去杠杆需容忍经济下滑
判断杠杆率的指标,一般讲的是资产负债率,但是资产的价值衡量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很大,很多情况下实际上你很难知道真正的杠杆率有多高。另外一种指标所谓负债率,比如银行信贷对GDP的比例,它反映的是整个负债对经济收入水平的比例。
我自己认为还是看负债对GDP的比例共性更大、更好衡量。美国金融危机之前是居民部门负债率高,日本是企业部门负债率高。中国过去几年信贷对GDP的比例也是大幅上升。
信贷是以资产抵押支撑的,在下行的阶段,去杠杆的压力也是和房地产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最近的房地产市场往下走的迹象非常明显,是不是一个大周期的拐点还有争议,我个人认为大周期的拐点要么已经到了,要么接近了。
去杠杆的方式,我自己总结有三种方式,一是坏的方式,二是更坏的方式,第三个是积极主动的政府干预和市场出清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坏的去杠杆的方式就是美国的这种方式。金融危机以后,居民部门占债务GDP的比例在金融危机以后明显地下降,对应的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所以,美国的家庭部门去杠杆,政府增加杠杆。
日本的问题是非金融企业也是杠杆率高,对应的就是政府的杠杆率比较高,通过政府增加杠杆缓解去杠杆的痛苦。我把日本的去杠杆叫更坏的去杠杆,银行对坏账的处理非常缓慢、拖延,实际上银行卖或实现的是好的资产,保留的是坏的资产。造成很多所谓的“僵尸”企业,把实体经济拖垮了,我把它叫一个更坏的,不是市场出清的去杠杆的方式。
中国从累进的问题看,主要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高,另外商业银行总资产对GDP的比例上升。所谓杠杆率高,货币水平大幅上升,实际上是银行的信贷扩张所带来的结果。
中国去杠杆,我希望是第三种去杠杆。这有些类似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对银行坏账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市场出清加上政府强力的干预迫使银行承认处理它的坏账,只有把坏账暴露处理了以后,银行体系才能增加活力,支持经济新的动能、新的增长。
我们现在的情况和上世纪90年代有什么差别?我自己认为差别就是现在资产负债的关系比过去复杂多了,上一次比较清楚谁欠了谁,都是国有的,处理起来比较容易,这次比较复杂,所以,这次不能完全靠政府一手包办,还要靠市场出清。
市场怎么出清?我认为要容忍房地产价格下跌,容忍经济增长某一段时间明显地下降,才能真正有去杠杆的动力。
鲁政委(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候选)、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修正高估的人民币汇率
在讨论怎么“去”之前我准备先搞清楚杠杆是怎么上来的。我准备从汇率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经济的负债率偏高,现实状态就是大家常说的“内生动力不足”。在微观上,企业盈利状况不好,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在宏观上,政府负债率比较高,货币存量比较大。
对于企业来说,到底其杠杆率是怎么上来的呢?我们观察上市公司分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十年前不同行业之间的资产负债率差别非常小,最高的和最低的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然而十年之后已经相当离散,最高的和最低的差了约35个百分点。如果看曲线的最右端,从下依次往上看,就会发现存在一个隐形的分水岭把这些行业分成了负债率高低两组,即“可贸易程度”的高低构成了资产负债率高低的分野,“可贸易程度”越高的行业资产负债率越高;反之,就越低。
比如医疗保健行业是十年里资产负债率唯一下降的行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可贸易程度非常低。
那么,是什么让我想到用可贸易程度来解释行业间资产负债率的差异呢?
关键是,人民币有效汇率的高低与中国工业企业(而不仅仅是出口企业)的利润呈反方向变化:人民币有效汇率越高,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就越低;反之,当我们有效汇率越低的时候,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就越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论其最初的资产负债率有多高,只要盈利能力没有问题,最终总是可以把负债率降下来;反过来,无论其最初的负债率有多低,由于每次都无法把债还完,就会债台节节高升,最终债台高筑。
一句话,恰恰是由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持续上升导致了中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受到削弱,导致其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我们进一步从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来观察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在有效汇率快速上升的年份(比如年和2008年至今),都是第三产业占GDP比率快速上升的时期,也是第二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的时期;反之,在有效汇率下降的时期,比如年,则是第二产业占比明显回升、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时期。其之所以与有效汇率密切相关,关键是大宗商品和制造业(正好对应第二产业)是可贸易程度最高的行业,而服务业(第三产业)则是可贸易程度最低的行业。我国当前第二产业占比的显著下降和制造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其实正是所有有效汇率高估的经济体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同时也是人们流行语言中所讲的“脱实向虚”问题的根源。
如果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情况来看,最近几年银行的坏账率面临着严峻的上升压力。这些坏账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在过去的出口强省(市);从行业来讲,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商贸(主要是钢贸、有色等大宗商品贸易)领域。
到此,我觉得已经清楚地解释了微观层面企业高杠杆率产生的原因。现在让我们转到对宏观层面杠杆高悬现象的解释上来。
由于目前第二产业占中国GDP比例的七成左右,一旦第二产业盈利出现问题,其结果就是整个经济的疲软和增速下滑。所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倒转之后的工业增加值同比曲线吻合得非常好。这意味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高估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偏低。此时,政府出于对就业问题的担忧就不得不动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增长”,即财政不得不加杠杆。而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必然最终会诱导出实质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诱导出社会信用的扩张,由此造成货币存量偏高。
自2009年及其之后,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相对于GDP的比率已连续五年落入了3%这一国际经验上认可的国际收支平衡阈值之内。由此清楚地显示,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经出现了高估。而高估的汇率透过低迷的经济,迫使宏观政策不得不加杠杆。
那么,如何去杠杆?只有让企业能够赚到钱,企业的微观杠杆和政府的宏观财政与货币杠杆就可以一起降下来。正如前文所论述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因此,去杠杆的办法就应该是:修正高估的人民币汇率。
那么,如何操作呢?简单地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是不行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波动率严重不足,由此也造成波幅的扩大无法起到增强弹性的效果。打破这种状态的办法,就是扩大日间中间价的波动幅度,以此真正让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得到提高,起到缓冲利差引力的作用。一旦波动率扩大给套利资本所造成的“拒斥力”与利差所产生的“吸引力”基本相当,央行就可以退出常态化干预,汇率就会自动修正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我们的定量分析显示,人民币市场成交价的日波动率必须达到0.50%左右才足以拒斥套利资本,而这相应要求中间价的波动率达到0.38%,由此得到的中间价的日间波动幅度应该不小于0.30%才行。
金海年(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大公国际研究院院长)
避免企业债务陷阱需要空中加油
中国非金融部门目前的债务比率已经处于非常高的历史高位。2008年之前,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GDP,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110%以下,到2013年年底已经上升到140%。
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的债务占整个中国非金融机构债务的比例大约是80%,而且非上市企业债务要远比上市企业债务多得多,它占全部企业债务的90%以上。
债券发行的结构、历年新增的数据显示,发行的债券都是国有企业为主,其他的企业可以忽略不计。
从财政部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以后,国企的财务费用快速增长,超过了国企的利润,财务费用实际上主要是利息支出,表示我们现在国企的存量债务对企业已经形成一个非常严重的负担。
国企债务过高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这几个方面导致的。一是权益融资和股权融资市场不完善,通过股权融资不会过高地增加债务和提升杠杆率,但是股票市场融资的功能还是比较弱的,近几年比例仅在1%~3%,大部分融资还是通过债权融资进行的,越是通过债权融资,企业的债务上升得越快。另外,我国国企过多地承担了政府融资的任务。此外国企的治理结构改革尚未完成,缺乏相应有效监督,国企发债也缺乏一些必要的约束。
如何去杠杆?我们提出一个主要的观点——“空中加油”,即在不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能够在线实现去除债务的措施。
整个思路框架一方面我们是在负债一端能够减少存量债务,控制新增债务。另外,资产端增加权益的资产项,在制度上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债务生命周期管理的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针对国企实现不停车的“空中加油”方案。
通过国有资产证券化,来实现国企在产业布局上有进有退的一个措施,加强在国家安全、公共服务以及自然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减少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投资,从国有资产产业布局的角度来解决企业债务过高的问题。
具体怎么样实现资产证券化的进退,实际上是需要依托于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尤其是前一段时间证监会刚刚提出的新三板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这样一个职能的定位。我们认为可以完全在新三板开辟一个国有资产转让的板块,实现公开公正规范的国有资产的交易,使得国有资产的进退有一个具体操作的平台。
最后,对国有企业债务要进行宏观审慎的管理,也是要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监督机制,以及把国企的改革上升到国有资产改革的层面,从顶层设计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讲,我们希望通过减少国有企业债务,降低中国企业债务负担来解决中国高杠杆率的问题。
姚余栋(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
信贷与GDP比例不能达到250%
是否存在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上限?我们计算发现,信贷规模与GDP比例是有一个上限的。
日本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信贷/GDP最高达到了240%,是不是要继续扩张?并没有,这个比例在1997年发生了重大转折,之后日本的信贷比例开始往下跌。
我们理解,企业部门债务与GDP的比例,还是有一个“250魔咒”,我们从世界银行各国的企业部门对GDP的数据比较,发现只有冰岛一个小国超过250%,各国在接近250%前都会出现“明斯基时刻”,也就是都出现了危机调整。德国一直很好,这个例子是很需要我们学习的,德国一直不高,出现危机的时候也不高。
企业信贷债务比例为什么到了250%就出问题呢?假设,世界经济增长5%,GDP的平均指数可能在5%左右,所以一个行业平均利润率就是10%,国际平均的利率水平美国十年期国债以前接近4%,所以,用10%除以4%基本上就是250%,有点儿最大的负债杠杆率了。不可能涨到上面去,美国国债往往不会超过4%太多,实体经济也不会达到10%。
2013年我国的信贷比例已经达到140%,预测到2021年达到191%,2024年可能到220%。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结论,我们离经济的明斯基时刻还远,但我们要居安思危,时不我待,抓紧解决我们整体杠杆中的结构问题。
今天我们初步有共识的企业高杠杆问题,我们提出的方案就是果断地“空中加油”,我再简单地补充一下,因为现在主要的负债都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那些企业都没有上市,我们希望“国退国进”,把很多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资产迅速地卖掉变现,然后用这个收益组建一些产业基金,像汇金公司或者社保基金似的,充实到国家安全,包括金融、公共服务、国防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这样降低杠杆。
徐以升(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成员、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警惕坏的“去杠杆”
“去杠杆”进程里,我们要回答,“去谁的杠杆”?
从综合信息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居民部门、金融部门,这几个部分,应该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目前杠杆程度是偏高的,尤其是和它们经营的利润和收益情况比较起来的话它们是更不可持续的。而中央政府、居民部门杠杆程度低,民营企业有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杠杆较高,有的行业则非常低。
以股票市场行业来看,可以发现,年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主要是由国有企业上升,工业企业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从58%上升到62%,而非国有部门从58%下降到56%。以老经济、新经济的观点,也可以发现,以医药、生物、消费、科技、互联网等部门为代表,偏私人部门主导的新经济,在2008年之后杠杆率总体持平,而以原材料、电力煤炭能源、重化工、钢铁、有色、公路铁路等行业为代表,偏国有部门主导的老经济,资产负债率2008年以后有很大的持续上升。
充分认识到国有部门的高杠杆,是我们现在思考去谁的杠杆的一个前提。那么,这几年我们在信用风险暴露层面,是如何对待去杠杆问题的?2014年之前信用事件基本都是被刚性兑付了,进入2014年发生的两个实质违约,1月份的中诚信托的利息违约、3月份的超日太阳能的债务违约,都被金融市场理解成是民营部门违约,而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则依然还处于刚性兑付、本金安全阶段。
这产生了什么影响?那就是在非标资产领域、在债券发行等领域,针对民营部门的融资萎缩,以及针对国有部门的融资扩张。比如我们目前看到信托发行绝对规模在下降,城投债受追捧,民营企业债则信用风险溢价很高,这是目前金融市场对“去谁的杠杆”的市场回应。金融市场理解为,目前实际上是在保国有部门的杠杆,用任何手段维持它的本金安全,而在民营端则允许它破产违约。金融市场很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大量地投资城投债。事实上从规模来看,今年4月份城投债发行规模创了新的历史新高,市场非常追捧。
那么城投债是因为自身的高回报吗?并不是,城投公司平均ROA在3%,产业公司发债主体平均ROA则在6%以上。当前这种去杠杆已经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扭曲,市场在进一步评估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区别。
我理解,当前这种民营部门违约、国有部门保本金安全的“去杠杆”,是一种坏的去杠杆,这样的去杠杆加剧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国有和民营部门的扭曲,加剧了本来就不应该扩张的领域。或者说,加剧国进民退。
财务状况差于产业公司的城投公司目前以更低的利比产业公司发债融资。同样或更高资产负债率的国有公司,在信贷可获得性、贷款利率上,都优于民营公司。城投公司占据了更高的债券发行比例,国有公司占据了更高的信贷投放比例,进一步挤压了民营部门的融资可获得性空间。
目前有一种高利率去杠杆的思路,但利率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这两类部门效力弱,且加剧总债务的成本。从目前高实际利率来说,我个人也建议下调基准利率,降低总债务成本。但任何大规模宽松政策,都应该和改革去杠杆相结合。不能因为大的宽松,比如尤其是量的宽松,加剧产生资金向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继续堆积。
必须以改革去杠杆,不打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的刚性兑付、准主权信用,只会加剧这两部门杠杆扩张的资金虹吸效应。打破了这种刚性兑付,民营部门可以获得更好的融资支持,有利于经济增长第一,应该推进软约束需要硬化。必须解除地方政府平台、国有企业,它们事实上所享有的中央政府信用背书。
目前,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债务规模很高,这点甚至被金融市场定义为系统性风险,如果打破刚性兑付,整个城投债没人买,会被市场抛弃,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影响到地方政府稳增长的动能。但是,这么加剧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在这个打破的过程中,应该也是需要中央部门加杠杆的形式来补充、转移。但这一点,需要中央政府放开对目前赤字率的认识。目前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对中央财政赤字的控制非常严格,今年在2.1%,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但实际上,如果地方政府债务有事实上的准主权信用,计算入总财政赤字的话,过去两年的总体财政赤字都超过10%,而不是2%。应该大幅提升中央政府的赤字率,降低事实上央企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通过提升中央财政赤字率,给予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也给予地方平台和国有企业减杠杆的空间,避险降杠杆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网站编辑:功能/经济杠杆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经济杠杆是有着广泛的作用,一类是调节作用,一类是推动(或调动)作用。调节作用是指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调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经济管理中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某些短线产品价格可以促进这些产品的生产,降低长线产品的价格可以减少该产品的生产。在流通中,通过提高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可以减少需求,降低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可以限制生产,这就是调节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推动作用是指在生产总过程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调动人们改善经营管理,厉行节约,讲求经济效果的作用。《中国经济建设》不同的经济杠杆不论其作用是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往往有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作用。比如,利用价格杠杆调动企业合理地利用能源,对煤定低价,对石油定高价以推动企业少用石油,但同时也就产生了另一个作用,就是低价将限制生产,高价鼓励生产的作用,煤炭价格定低了势必减少煤炭生产的收益甚至造成亏损,从而打击煤炭生产的积极性,而石油价高造成石油企业得到额外的收益,造成石油企业虚假的经济效果掩盖经营中的浪费,不利于加强经济核算制。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强大的,是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手段。作用影响经济杠杆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的作用,调动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使之按照最大的经济效果,最符合生产目的的方向运动的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来实现的。因此,运用经济规律只能通过运用相应的经济范畴为手段来实现。当然,经济范畴并不都具有经济杠杆的性质,不是所有的经济范畴都是经济杠杆,只有那些在经济管理中可以用来作为调节和调动生产总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按一定方向或目的运动的经济范畴才是经济杠杆。所以,也可以说经济杠杆是作为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的经济范畴。推动作用,是指在生产总过程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调动人们改善经营管理,历行节约,讲求经济效果的作用。这是一种副作用,如果在利用调动人们节省石油的同时,配合以税收杠杆,对石油课以高税把其额外所得收回来,对煤炭课以低税或免税将其损失补上,这样就可以把非因企业原因造成的经济效果增或减消除掉,消除利用价格杠杆发生的副作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强大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手段。但是,在经济管理中单纯运用经济杠杆是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就象物理上的杠杆作用一样,只有杠杆而没有动力是不能使杠杆发生推动作用的。经济杠杆必须和经济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动力就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纽带,是推动人们努力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的经济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必须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手段/经济杠杆
调节作为调节手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杠杆比较重要的有:1. 价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在计划经济中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主要是要正确运用价格杠杆,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规定有科学根据的价格水平、商品比价和各种差价(见商品差价),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背离,调节生产经营活动,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 税收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合理规定不同税种和税率,通过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金额的调节,来影响引导和控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不同税种的建立、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升降,调节不同部门、企业的利润水平,从经济利益上鼓励国民经济需要的行业和产品发展,抑制乃至淘汰无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和产品。3. 信贷经济杠杆信贷是国家有计划地动员和分配闲置货币资金的一种形式。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对不同部门和企业,在发放信贷资金和规定利息率方面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以引导不同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信贷还是国家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4. 工资奖金工资、奖金作为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通过工资形式的正确选择、工资差距的合理确定以及奖金的正确发放,以调节社会劳动的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5. 汇率通过汇率变化对输出和输入的影响,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高汇率意味着降低用外汇表示的输出价格,提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输入价格,因而产生刺激输出和限制输入的效果;反之,降低汇率就会产生减少输出和增加输入的效果。同时,汇率的变化,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在合营企业中还会带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资产价格的变化。因此,正确运用汇率杠杆可以促进国家建设的进程。控制经济中的杠杆主要是通过负债,用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资产,从而谋取更大利润的行为。由于利润是不确定的,所以杠杆经营也意味着更大的亏损。杠杆的核心是负债,没有负债就没有杠杆。中国人崇尚无债一身轻,传统文化中对债务持排斥态度。然而,负债却是现代经济加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想一想,如果经济中没有杠杆,企业都不借债,都是靠自身积累的资金发展,那么企业的经营规模必然会缩小,整个经济规模因此大幅收缩,社会产出也会大幅减少,生活水平出现严重下降。杠杆经营的本质是通过负债把社会闲散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生产领域,谋取更大的回报。不使用杠杆,意味着闲散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在不同人的手上,其利用效率是有差别的。好的制度就是把资源从使用效率低的人手上转移到使用效率高的人手上,这种转移有两种途径,一种就是负债经营,一种就是股权融资。其中,负债的方式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两个数据可以比较:2011年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2011年沪深股市IPO融资总额286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当然,负债还包括企业直接向私人募资,股权融资也不仅仅限于IPO,还有各种风险投资以及民间资本入股等等。但是上述两个数字的比较还是基本能说明问题:负债是推动社会资源集中利用的主要手段。所以说,现代经济都是建立在负债基础上的,正如物理学中的杠杆大大节省了人的体力,现代经济中杠杆为经济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政府下命令让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不准借贷、不准使用杠杆的话,那么现代经济立马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公路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2:05:17
贡献光荣榜总理都关注的经济杠杆,你了解多少?
我的图书馆
总理都关注的经济杠杆,你了解多少?
李克强总理在7月10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追问专家如何去杠杆。你知道什么是经济杠杆吗?经济杠杆在经济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使用杠杆的风险又在哪里,现在为什么要去杠杆?未来我们如何去杠杆?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吧↓↓来源:经济日报微博编辑:彭江、李瑾(实习生)、田琳(实习生)制图:卢嘉本文内容系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内容来自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jrbwx),保护知识产权,从点滴做起。
发表评论:
馆藏&8307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什么叫经济去杠杆化
& 杠杆是一种&放大&的方式,从物理学的词源来说,是用较少的力去撬动较大目标的作用。任何能产生这种效果的金融衍生产品和运作方式都可以造成杠杆化。
&去杠杆化&是中国经济最近热门的词汇,被巴克莱概括为&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的三大支柱之一。这源自李克强总理对于&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看法的衍生。
金融体系的各个参与者通过运用杠杆,用较小的成本撬动巨额的交易量,从而放大收益率&&这就叫&杠杆化&。比如某公司要投资一个100万元项目,但账面上没有足够的现金,只能够出资5万元。公司可以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借款95万元。这就是用5万元撬动了100万元的投资,杠杆率20倍。
杠杆化使金融资产数额急剧膨胀,就会出现甲为乙做担保,乙为丙放贷款,丙为丁重复贷款,丁再用得到的贷款去投资甲的乱象。在杠杆的巨大&力量&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交错的证券投资和质押信贷在无形中乘数化地放大了收益和风险。这种情况下,杠杆越大风险越高,波及面也越广。美国就是这样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过度的杠杆化&给金融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普遍对金融系统进行了&去杠杆化&的改革监管。微观上,调整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宏观上,收缩金融资产存量。
比如,发行的100元基础货币,如果准备金率是20%,商业银行只能用80元进行贷款,贷款人拿到80元后又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再次扣除20%,并将剩下的64元继续发放贷款,这样最多可以创造出100/20%=500元的货币。准备金越高,可以创造的货币就越少。例如我们过去常听到的&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在紧缩货币政策。
中国现在为何要&去杠杆化&?因为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对短期流动性(资产变现以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能力)和高杠杆更为依赖。之前美国的几轮量化宽松政策(QE)向新兴市场国家注入了大量的,中国也被迫接受输入性通胀。随着美国逐步退出QE政策势必推升美元中长期走强,令美元资产吸引力上升,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反过来就可能引发中国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和外贸收缩,造成资金面的动荡。
由于去杠杆化有放大周期的典型特征,倘若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就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而资产价格的下跌进一步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因此不能把去杠杆化放在危机发生之时,中国的金融机构需要防范于未然。中国经济尚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速度低于预期,汇丰PMI低于荣枯线50,经济弱复苏的信号显现。在外来风险的冲击下,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去杠杆化的巨大压力。
全球的金融业由杠杆化到疯狂杠杆化再到去杠杆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白银投资那么火,还不开个户?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均由网络转载收集,与可可黄金网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某些 新闻影响到事件本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或者修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贷加杠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