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都市报发展的“对新常态的认识与理解”

如何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作者:方 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发表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公共舆论的强烈关注。置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已敏感地嗅觉到,经济发展的一股新风,正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扑面而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呢?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我们大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新常态这一经济新术语。
  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适应新常态,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盲目攀比搞工业,重复投资上项目,肆意扩张借贷款,跟风决策建新区,吹捧包装玩概念,不仅造成了自然条件的严重破坏、资源承载的重大透支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而且造成了市场经济的表面繁荣、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财政收入的空转虚增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始终能够“一枝独秀”、领衔演出,不被人指为“搭便车”,就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邪路,而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逐步淡化使用。当然,新常态,既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连续探底的坐视不管,也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漠不关心,更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压。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障碍,突破GDP增长高于一切、财政预算必须连年递增的思维定势,解开层层加压指标值、层层签订军令状的权力束缚,不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的发生,体现稳中求进、事缓则圆的要求。就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隐形政绩和显性政绩的关系,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潜心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的蠢事,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统一。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的关系,凝聚发展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逻辑。就是正确处理发展战略和发展战术的关系,在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体现“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要求。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当前,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都已经步入新的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各级政府要有包容心态和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优势仍然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减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径依赖,不搞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刺激和大面积调控,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强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时,推进政府职能深度转变,履行好必要的监管职责,充分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畸形,净化市场秩序,管控市场风险,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责任编辑:蒋正翔]
  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 易虹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樊东光
  法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抓手,是形成制度自信的要义。2016年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节点,也必将成为全面建成法治中国的新起点。  要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者之间的 “稳中求进”发展关系。
光明网版权所有都市报发展的“新常态”--《新闻世界》2015年01期
都市报发展的“新常态”
【摘要】:正不再是"摇钱树"。直面这个常态,对都市报至少有两点启迪:一、回到常识:挣大钱绝不是办报的唯一目的,最起码不是报人的核心诉求;二、钱不那么好挣,或许能打破一个惯性思维,对都市报不能再竭泽而渔,应给它们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促其找寻新的增长点,摒弃单一盈利模式。不再是"万金油"。直面这个常态,都市报要深入研究报媒、网媒、移动媒体及自媒体等各种传播介质特点,扬长避短,打破盲目追求"快、全、杂"的习惯性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健
【关键词】:
【分类号】:G216.3【正文快照】:
不再是“摇钱树”。直面这个常态,对都市报至少有两点启迪:一、回到常识:挣大钱绝不是办报的唯一目的,最起码不是报人的核心诉求;二、钱不那么好挣,或许能打破一个惯性思维,对都市报不能再竭泽而渔,应给它们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促其找寻新的增长点,摒弃单一盈利模式。不再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捷思;;[J];法治研究;2009年11期
刘建新;;[J];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03期
李欣;詹小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10期
代玉梅;;[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潘祥辉;;[J];当代传播;2011年06期
孙帅;;[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22期
徐澜;;[J];新闻实践;2012年02期
邢勇;;[J];中国出版;2012年07期
邓若伊;;[J];编辑之友;2012年08期
冯阳;;[J];新闻世界;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玉;;[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欧雨路;;[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张少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叶汉杰;;[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潘祥辉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黄晓红;[N];安徽日报;2013年
陈杰;[N];科技日报;2013年
记者 唐文之;[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光明网记者
本报通讯员
整理;[N];光明日报;2013年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特约评论员
信海光;[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张湘彦;[N];中国文化报;2013年
季诺;[N];经济观察报;2013年
时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丽;[D];吉林大学;2011年
陈晨;[D];暨南大学;2011年
王贵川;[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王永智;[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朱严峰;[D];广西大学;2013年
李星;[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邵一婵;[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龚倩;[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李亚勇;[D];辽宁大学;2014年
赵春旭;[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热门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13个如何”的问题。这“13个如何”,都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理论性、现实性都很强。
从今天开始,黄金哥将依次对这些问题进行连载。
下面,我们来谈: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3、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4、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
  6、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
  7、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
  9、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10、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1、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
  12、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3、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日,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获取了“增长奇迹”。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渐显露,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下滑,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点与科学内涵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我国经济“新常态”呈现的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平稳过渡到新的增长平台与新的经济均衡,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状态。
  三、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基本特点、科学内涵的精辟阐释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的明确要求为引领,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20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西方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局面,供给学派趁势兴起。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应该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要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供给学派还认为,减税需要有两个条件加以配合:一是削减政府开支,以平衡预算;二是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物价。可见,供给学派强调的重点是减税,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
  经济新常态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不只是一个税收和税率问题,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6年10月出版
定价:48元
  转载请联系黄金屋,需标明来源及ID。
  黄金屋投稿邮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如何认识都市报发展的“新常态”
&&&&来源:&&&&
&&&&&&字号
新常态之“新”,就是与过去不同;新常态之“常”,就是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都市报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新常态”。
在这一背景下,冷静、客观、理性地界定和把握自身发展的“新常态”,积极应对、主动适应,成为摆在都市报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一、不再是“摇钱树”
作为一种“身着休闲装”的独特媒体形态,都市报虽属“官办”,却与“着正装”的党报不同,生来就不讲“官话”,不挤“官路”,走的是草根小道和市场路线。由于路子对头,在完成最初积累之后,它们的小日子大都一直过得不错。无论外部还是内部,一度都是将其当坐地生钱的“摇钱树”来看待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纯经济实体论,在社会的眼里,都市报是家境殷实的“好单位”;在所属报业集团的眼里,都市报是年贡献数千万乃至数亿元的顶梁柱;在报社员工眼里,都市报是薪水有竞争力、值得拥有的铁饭碗;在广告客户的眼里,都市报是花钱未必能排上队的“富人俱乐部”。
然而,最近几年,都市报的好日子似乎渐渐成为回忆。钱越来越难挣,是都市报经营部门难以接受却无法拒绝的残酷现实。回首曾经走过的路,细数都市报成长中的基因缺陷,“摇钱树”倒在这个发展阶段,也是一种必然。
当然,导致“摇钱树”倒下的因素还有许多。问题并不在于都市报是不是“摇钱树”,而在于它们能否适应“不再是‘摇钱树’”这个常态。直面这个常态,对都市报至少有两点启迪:一、回到常识:挣大钱绝不是办报的唯一目的,最起码不是报人的核心诉求;二、钱不那么好挣,或许能打破一个惯性思维,对都市报不能再竭泽而渔,应给它们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促其从容找寻新的增长点,摒弃单一盈利模式,把鸡蛋装进更多的篮子里。
二、不再是“万金油”
都市报起于草莽、行于街巷,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本情怀。内容设置上,它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拒绝官腔,着眼民生,贴近家庭,一度成为老少咸宜的“万金油”。它之所以能从党报、行业报长期主导的报业市场异军突起,靠的是五大必杀技:快速,精短,全面,生动,贴近。
然而,随着媒体格局的颠覆性变革,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受众口味日益个性化,“五大必杀技”早已易手于呼啸而来的新媒体。短、平、快,倒反过来成了都市报的“弱项”。在网民数量突破7亿、手机用户突破6亿的新形势下,想做上下通吃的“万金油”报纸,只能是个神话了。
其实,新媒体的发展与都市报几乎是同步的。20年前,都市报诞生伊始,恰逢国际互联网接入中国。问题在于,都市报人并没有随着新媒体的升级而改变自身的办报习惯:以整座城市的老百姓为受众对象,从不管这些“老百姓”的面孔是否清晰。习惯往往是最难改变的,但是,若不愿把“万金油”的生产工艺大方地交给日新月异的各类新媒体,都市报只会在死胡同里越钻越深。
笔者认为,都市报如果不能直面新常态,就不可能深入研究报媒、网媒、移动媒体及自媒体等各种传播介质特点,扬长避短,打破盲目追求“快、全、杂”的习惯性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
都市报如果不能直面新常态,就不可能建立健全并科学运用读者数据库,精准定位读者及读者需求,由粗放发射的“鸟铳”转为精确打击的“狙击步枪”。
都市报如果不能直面新常态,就不可能坚定走“深度”之路,强调“独特”“原创”和“本土”,将内容的着力点由“发生了什么”转为“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的”“发生之后会怎么样”,集中采编力量,为受众提供深度报道、独特视角、独到意见,强化议题设置,全面推进互动。
都市报如果不能直面新常态,就不可能再造采编流程和考核机制,实现不同类型稿件在报纸、报办网站、移动客户端及官微等平台上的科学分流、交互融合。
三、不再是“高音炮”
尽管很多报人不愿面对,但是“被边缘化”就像一个幽灵已在都市报的门前游荡多时。单靠纸质媒体一个平台独立作战,已不可能在媒体竞争的新型立体战场上制造“高音炮”般的影响力。这也是都市报当下必须直面的另一个“新常态”。
只有直面这个新常态,都市报才可能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报纸雄厚的品牌资源和团队实力,坚定实施“全媒体战略”,大力开拓新的传播平台,打“组合拳”,走媒体融合之路。比如,牢牢树立“全媒体”采编理念,组建和打造全媒体采编团队,熟练掌握纸媒、网媒、移动媒体及自媒体的融合式操控业务,实现报网无缝深度融合,建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移动客户端、数字报、微博、微信、二维码等多种形态的立体传播模式,向着“无时不在、无所不至”的目标迈进;比如,在微博、微信及客户端等移动传播领域倾力拓展,着力提升报纸整体的移动传播影响力;再比如,不断调整报办新媒体的内容布局,优化栏目,强化整合和互动,由“杂而全”向“精而准”转变;与此同时,强化报办新媒体的相对独立经营,确定“新媒体”“小媒体”和“独立媒体”的自我定位,全面树立新媒体竞争意识,顺应新媒体市场大势,充分利用报纸积累的强势品牌资源,以“区别于纸媒、只做增量”为经营原则,大力开拓新媒体客户资源,以策划为龙头,以活动为抓手,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培育金牌活动,打造拳头经营项目。
四、不再是“先遣队”
从机制角度讲,20年的发展历程中,都市报长期是以探路的“先遣队”角色出现的。都市报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们创造了区别于党报和行业报的多项新机制。
《新安晚报》首任总编辑钱玉岁先生曾经把该报的成功归结为“新闻改革结下的硕果”。他认为,1993年创刊伊始的四个“机制创新”,为《新安晚报》的超常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在用人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实行公开招聘和双向选择制度;二是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大锅饭”,实行联产计酬和好稿奖励制度,多劳多得,优质多得;三是在办报机制上,打破按行业分工的旧制,实行部版、采编合一,做到采编、组版、划版一气呵成;四是在经营体制上,实行承包经营,自负盈亏,利润分成。
然而,今天,相对于彻底市场化的新媒体,机制创新能力恰恰成为都市报可持续发展的掣肘。不再是勇于摸石头过河的“排头兵”已成 “新常态”。
机制创新的乏力,不仅会导致团队稳重有余、灵动不足,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很多都市报人的身份迷失。如今,不少都市报人不再像当年那样“为新闻理想而战”,动辄称自己是“新闻民工”,无限放大现实的骨感,避而不谈理想的丰满。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职业自尊、专业精神、工作激情的缺位,催生了越来越多身在报社却把“跨界发展”当主业的都市报人。
日上海《新闻晚报》正式停刊,有学者称《新闻晚报》注定会成为中国都市报们的“死亡样本”。于是,“转型”成为热词。一些专家甚至提出,“向财阀‘求包养’”也不失为都市报的一条逃生之路。一些都市报人也跟风将“大刀向自己头上砍去”,哀叹“生不逢时”。
当然,一报一世界。具体来说,每家报纸可能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难题。尤其是那些发展了10余年、已成区域性品牌的都市报,各有属于自己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独特文化。对带有个性的“新常态”,如何去认识和应对,无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作者是新安晚报社副总编辑)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都市报发展的_新常态_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认识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