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机制有哪些

個人化服務
查詢符號(半形)
查詢符號意義說明
表示為「AND」兩個查詢詞之交集
片語以雙引號標示開始及結束,而且只尋找出現順序相同的字詞,例
image process
表示一個字母切截,輸入兩個?表兩個字母,依此類推,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表示不限字母切截,由0~n. 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AND、OR、NOT
布林邏輯組合關鍵字,用來擴大或縮小查詢範圍的技巧。
:縮小查詢範圍
:擴大查詢範圍 (3) NOT:排除不相關的範圍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數據來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簡稱ACI
臺灣地區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目前收錄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人文學、社會學領域學術期刊,穩定出刊中的期刊總量約400種,若包含已收錄但後續停刊的期刊,總期刊量超過500種,每年定期公布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等指標給大眾,並可提供專家學者免費進行學術研究使用。
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被引用次數)÷(前兩年論文產出論文總篇數)
例如:2010年之影響係數(2011年呈現)
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15篇,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20次
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16篇,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30次
2010年的影響係數
=(20+30)÷(15+16)≒1.61
什麼是預刊文章?
為提供讀者最前線之學術資訊,於期刊文獻獲同意刊登後、紙本印製完成前,率先於網路線上發表之文章即為預刊文章。預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頁次及出版日期資訊,但可藉由DOI號識別。DOI號是文獻的數位身份證字號,不論預刊或正式出版皆不會改變,讀者可點擊DOI連結,或於DOI號前面加上
連結到文獻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預刊文章?
請使用預刊文章的線上發表日期及DOI號來引用該篇文獻。
引用範例(視不同引文格式規範可能有所差異):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稱。YYYY/MM/DD線上預先發表。
P266 - 275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年会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3 / 11)
P266 - 275
頁面尚無資料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購物車中已有多篇文章,請問是否要先清除,或一併加入購物車中購買 ?
客戶服務專線
服務時間:週一~五
9:00~18:00
地址:234台灣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一段80號18樓
(C) 2011airiti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助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访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继凯)由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联合有关机构开展的“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助推工程(简称助推工程)”自3月正式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新兴产业的企业的广泛关注。日前,就该助推工程的相关问题,我们专访了主办方负责人、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李继凯所长。
记者:李所长您好!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助推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李继凯所长: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对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政策欠完善、市场欠成熟、投资及商业模式欠完备等因素影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众多的制约与障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有关机构助推。我们的助推工程核心是在新兴产业里选择一批具有成长性的企业,通过调研、问题诊断、咨询、规划、同时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之后,签订战略助推协议,跟踪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旨在帮企业找出问题,依据企业现在发展的问题,提出诊断方案,产经所和企业一起助推成长,一起享受未来的成长收益。我们的目标从大处讲,要把成长型企业助推成产业内的龙头或领军企业,且龙头企业不是单指规模大小,而是新的专利、技术等成就。其次我们要发挥领军企业作用,整合产业,掌控行业话语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助推工程,培育一批年产值百亿的企业,加入聚赢阁产业联盟,以联盟的形式共同发展。
记者:众所周知,贵所是一个产业研究机构,如何做好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助推工程呢?贵所优势又体现在哪里?
李继凯所长: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是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国际性高端研究机构,承担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经济的研究以及相关部委委托课题。产经所在产业经济和产业政策的研究中发现国家大力助推发展新兴产业。我们作为承担国家产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受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联合相关的机构(产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等)发起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助推工程,办公室设在产经所。
助推工程办公室有三大优势,首先、平台优势,我们是在研究机构基础上建立的助推联盟,而不是单纯的一项机构,与我们签订战略合作的机构,可在全国推出助推联盟,合作机构都是联盟成员。其次是资源优势,产经所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都可以助推专家和导师身份参与助推工程。最后是机制优势,联盟共同助推,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其次各个环节机制灵活保障助推的持续性、有效性。
记者:哪些企业符合助推工程申报条件?申报流程与评审程序又是什么样的?
李继凯所长:凡是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在未来10年内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且在行业内技术规模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企业家要有战略胸怀,这样的企业都是我们此次助推工程条件范围内的企业,都可以申报我们的助推工程。企业申报是以填写《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助推工程企业申报表》,并递交企业相关材料为准。评审流程首先是由“助推工程”办公室初审,初审通过后将会组织专家组赴企业实地调研,并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经“助推工程”专家委员会复审,进入终审候选名单。最后进入终审的候选企业通过现场路演、答辩的形式,由国家部委、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审定。通过终审的企业,由助推工程主办单位签订《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助推协议》。
记者:对于通过助推工程终审的企业,又如何进行助推呢?主办单位利益又如何体现呢?
李继凯所长:当前的发展阶段,产业企业的方式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注重“硬资源”逐步向“软资源”时代转变,硬资源就是指资金、技术、人才等传统性要素,而软资源则是政策、战略、标准、负责人素质等。因此,目前很多的成长型企业发展遭遇问题不仅是资金、技术或者市场因素,而是一个综合因素,也可能是“软资源”短板。我们主推工程首先解决的是企业问题的科学诊断,找出影响或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然后制定出详细的助推方案,全面提出企业助推计划和步骤及资源整合需求,而后再利用助推工程众多方面的合作机构组建助推“导师团”,从而全面实现企业发展助推。
为保证助推工程申报企业选择的科学性,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联合推出了“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评估评价体系”,这应该是当前阶段我国第一个针对成长型企业的综合评价评估体系。我们助推工程另一个亮点就是采取“助推企业发展,分配未来利润”的形式,针对一些成长型企业,我们采取免费咨询、免费制定助推方案的形式,并为企业培植全面的资源,比如技术研发平台、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投融资等,可采取智力参股、分配成长效益等形式实现企业、产业、助推机构的多赢局面。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出,中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助推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你们又如何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呢?
李继凯所长:正如你所说,助推工程是长期、负责的工作,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也需要大量的工作和人力、财力,我也希望更多的机构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除了我们目前已经联合的数十家咨询机构、策划机构、投融资机构外,还重点对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扶持政策及资金。同时对于企业产业定位、产业培训、研发平台建设、产业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全面协助。另外,还对于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市场链、资本上市等方面进行全面资源整合,努力做好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的助推工作,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良好成长性和产业领军或龙头企业潜质的“产业领袖”,从而为我国产业及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来源:齐鲁晚报)
本文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00127条
评论167076条
评论105762条
评论103909条
评论101887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三大突破/产学研用
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国策,必须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三大突破。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其不仅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将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革命性转移和升级,即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转向由巨大产学研资源整合、凝炼而形成的创新力。当前,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不足两大困境,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产学研用的合作创新体系。
体制机制/产学研用
突破产学研用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生产力多年来,大学和科研机构大批的研究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产学研用的状况与产业转型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反差。以2008年为例,企业在国内技术市场上达成的技术购买合同成交额为2163.5亿,其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仅占1/10左右(263.9亿),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严重制约产学研用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其中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是理念和价值观。因此,要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解放出来,把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出来,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人才,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价值理念。产学研用合作的关键在于突破产、学、研、用各自为政的壁垒,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将隶属于各个不同管理体系的科技人才和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科研产出的最大效应。因此,推动和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人才,改变“先有成果,再找企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明确应用科研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盯需求,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机制,实现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例如,在化工领域,离子膜是“新中国几任化工部长的梦想”,曾三十年攻关没有突破。离子膜薄如蝉翼,被称之为“化学工业之母”和“化工皇冠上的明珠”,是我国基础产业氯碱工业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核心关键技术长期为杜邦公司垄断,市场价每吨高达1000万。我校张永明教授团队,与山东东岳集团长期合作,历经八年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工程研究,终于实现了几代化工人的夙愿,从根本上打破国外垄断,彻底解决我国氯碱离子膜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离子膜技术攻关成功,其关键在于高校和企业解放思想,敢于冒风险,勇于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突破思想障碍,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2.完善法律法规,改变当前产学研用相关法律法规分散凌乱的状况,及时出台“产学研促进法”。产学研用合作不仅是围绕技术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总和,也是一系列法律行为的综合,涉及到多种新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或单独、依次呈现,或交叉错综呈现。产学研用合作往往不能通过市场行为自发解决,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确立必要的准则,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界定各类合作主体的职责和权益,建立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机制,从而促进和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现有法律,仅有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第三十条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二条对产学研合作有直接的规定,其它与产学研用合作相关的法律规范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有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操作性。因此,对于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有效的产学研用结合创新进行法律规范十分必要。在这方面,国外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明确政府支持的科研成果归所在单位所有,奖励发明人,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等,为释放美国的科技生产力起到里程碑意义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制定《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产业技术力强化法》、《产学官合作促进税制》等一系列法律 ,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力度,推进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产学研用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同时也显露出种种缺陷和制度瓶颈,这实际上为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立法创造了良好条件,“产学研促进法”的出台势在必行。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统筹协调机制。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瞄准需求,注重统筹协调。通过有力有效的沟通协调,消除障碍,理顺各个主体关系,调动各方优势和积极性,实现产学研用的“无缝链接”。其次,要制定产学研用专项扶持政策。政府应根据产学研用结合中多方参与的特点,在制定政策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需求与利益,保证各方利益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共享,提高和保护产学研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第三,要设立产学研用合作专项引导资金。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保障机制,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学研用结合投入体系,从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第四,要大力扶持培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扶持、培养生产力促进中心、评估咨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中介机构等一批自主创新的知识型的中介服务机构,并依托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类型的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产学研结合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要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加快高校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产学研结合。
合作模式/产学研用
突破产学研用合作模式障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多元化合作模式科学有效的合作模式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基本保障,是各参与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载体。从校办企业到合作开发,到大学科技园,再到兴办各类研究院,可以说,产学研合作的二十年,就是在合作模式上进行不断创新的二十年。1.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一个时期以来,依托传统合作模式,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高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我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还非常少,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附加值还比较低,包括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内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产业,核心技术即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不拥有核心技术,规模越大,则风险可能也越大。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于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未能完全激发出各参与主体的最大活力,高校的科技创新力还没能与产业界的需求有效对接。分析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在形式上,“年度性”和“单个项目制”的合作方式还比较普遍;在促进合作的驱动力上,短期利益驱动还占据主导地位,面向未来战略新兴产业的合作还比较少;在合作主体上,嫌“贫”爱“富”、抓“大”放“小”的现象颇为多见,大量中小型企业还没有从产学研合作中受益,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推动作用也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探索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这一重大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摆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面前的紧迫任务。2.将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源动力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用结合”,一字之差,从根本上明晰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为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这一长期困扰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回顾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从中南大学的“高性能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数控技术”,到上海交通大学的“离子膜技术”,其成功之因,无不在于瞄准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将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源动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不同需求作为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我国中长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其中“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分别对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类科技需求。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重点跨越,就是指要基于自身学科特点,在追踪国际学术前沿的同时,善于面向核心产业、重点企业的现实需求,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必须要系统集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抱团创新”。支撑发展,就是指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面向中小型企业,着力突破重大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通过新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催生新的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3.倾力打造多元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通过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一是发挥多学科优势,与大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这一合作模式是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全方位合作。目前,学校已经与宝钢、中海油、中广核、中海运、中航商发、中国电信等20多家国有大企业集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二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实体。由合作企业提出问题,并提供研发资金,与学校联合成立研发平台,共同组建研发团队。目前,已经与国家电网、上海电气、新奥集团、华锐风电等多家大型企业分别建立了面向新能源技术的联合研发中心,与中国商飞建立了面向大飞机工程研发的联合研发中心,与中海油建立了面向深水工程技术和新能源工程技术研发的技术研究中心等。三是面向未来新兴技术,成立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过历时五年的调研论证,学校与上海市、闵行区合作共建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产研院)。上海产研院独立事业法人的属性便于整合政府、大学、产业界以及金融界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实现产学研用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产研院致力于“企业想做而做不成、风投想投而不敢投、政府想干而没法干”的技术研发与服务,通过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建成集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面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小企业具有旺盛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但是普遍缺乏创新资源和配套能力。学校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力量,成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入市场机制,突破传统的技术转让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向的针对性的服务。学校的“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同时也确保了科研工作的市场价值。
人才培养/产学研用
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对接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人才,基础在教育创新。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增长较快,但适应科学前沿和产业高端创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我国仅在装备制造、信息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就需要新增100多万人。突出的供需矛盾,使我国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在产学研用结合中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1.改革评价机制,激发产学研用主体的深层内驱力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企业的内驱力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障碍。高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的内驱力不足根源于办学思想、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一些教师只看重科研论文、专着和获奖,并不关心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价值一些高校只关注政府纵向课题项目及经费、学术理论水平,并不关心企业市场需求、横向课题研究。这种评价体系必须改变,要像重视科研的学术含量一样,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产业化前景、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在评价高校及教师中的地位和考量。具体说来,就是将科研成果市场应用效益纳入高校科技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将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市场适用性及发展前景作为成果审定的重要指标,将产出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作为高校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将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的重要指标。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责任上,提高主动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企业的内驱力不足主要是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短平快”,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缺乏耐心,对依靠科技人才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对此,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淘汰产能落后、科技创新差的企业,使企业对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渴求成为其主动参加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层内驱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宣传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意义,通过政策支持,氛围营造引导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院合作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如宝钢成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会”,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他们带去的“宝钢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宝钢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以及IF汽车钢板、管线钢等项目,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2008年29个重大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启动,在未来3年内将获总经费超过100亿元。在这些项目中,宝钢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2.面向新兴产业需求,推进学科交叉集成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急需大批人才,这既是高校学科发展和专业调整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契机。一是要优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构,将学科群与产业进行对接,既要服务产业,又要带动产业发展,努力使高校若干优势学科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比如,上海交大抓住学科交叉和集成的发展趋势,相继成立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MED-X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面向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了信息学部、工程学部、生命科学学部、物流与管理学部、文理学部五大学科群。通过构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布局,促使学校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始终能把握主流方向,产业链前端的位置上,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二是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点领域、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实际、面向企业实际,完善人才培养环节,突出针对性。比如,2005年以来,上海交大和宝钢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一些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输送到宝钢的研究生基地进行实践培养。他们从事的课题和论文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收获了科研的果实,学生经受了实践的锻炼,学校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总之,突破产学研难题,观念理念是先导,体制机制是核心、合作模式是关键,创新人才是基础。面对挑战与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参考资料 “产学研用” (作者:百度知道)参考资料 “产学研用” 光明日报(作者: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李健)参考资料 “产学研用” 上海交通大学(作者:马德秀)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5:15:16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学研联合模式与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