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进程是?要求分4点答:雏形初现/市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复习课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人教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考编辑推荐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岳麓版历史必修2《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ppt复习课件
资料编号 :3-24135
资源类型:
课件上传会员:
操作系统:WinXP及以上
上传时间:
适合地区:全国
资源年段:2015
下载次数:次
等级评定:4星级
文件大小: 0.23MB
资源简介:
1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特征与影响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最终 形成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后期以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资本主义产生 初步 形成 凭工业优势,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商品输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期) 葡萄牙强租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西学东渐 雏形 初现 暴力手段殖民扩张和掠夺 新航路开辟 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中期) 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市场进程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推动 因素 时期 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力水平提高,国际分工发展 途径1:国际贸易发展 原因:工业革命导致:产品数量大、种类多; 需求日益多样化;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自由贸易政策。 途径2:人口流动 作用:为移民国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加强了欧洲与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途径3:资本输出 作用:加强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的经济联系;为欧美带来利润、市场、原料;引导拉美国家的生产方向。
途径4:武力威逼 满足通商、投资要求,甚至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世界市场形成表现: ①欧美各国可从世界范围获得原料、初级产品或倾销商品、进行投资(亚、非、拉) ②经济危机的国际性
14.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是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早期体现,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整体 ③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成为其经济附庸,也是产生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直到今天它的后遗症还有待于彻底消除 对世界市场形成的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东方各国的近代化 ③也给东方各国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生产力方面:
生产关系方面:
国际格局方面:
(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
(2) ①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人“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人“电气时代”。 ②生产关系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确立,工厂制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人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一战一触即发。 (3)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国家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 亚非拉国家和地区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资本、市场 雏形初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新航路开辟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贸总协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雏形 拓展 资本原始积累 世界经济格局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内在动力 欧洲中心 以美元为主导的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以美国为中心的 国际贸易体系 体系化制度化 美国中心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交通和通讯进步 两极格局解体 跨国公司发展 经济全球化 多极化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家垄断资本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40年代以来 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私人垄断资本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至20世纪40年代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商品输出 工业资本 工业革命 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后 世界市场继续拓展 殖民扩张、争霸 17世纪至18世纪中 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商业资本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 16世纪 影响 主要途径 主要资本 推动因素 阶段 15.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 由于国内国际等原因使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改革开放以后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 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丧失了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 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中国影响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加快 美国实力上升,成为工业强国
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英国是世界工厂
经济格局 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一战爆发 东方从属于西方 国际格局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垄断组织出现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生产关系 信息时代 电气时代 蒸汽时代 生产力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科技更加紧密结合 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多国同时进行,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一国到多国 主要特点 计算机、因特网生命科学、航天 发电机、内燃机、汽车、飞机、通讯工具 纺织机、蒸汽机 火车、轮船 发明代表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以后 时间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新型交通工具通讯手段 国际分工的深广发展 国际贸易发展 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武力威逼和殖民扩张 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发展造船业和运输业,首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通过海盗式掠夺、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成为帝国 新航路开辟 1488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哥伦布远航到美洲 1498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印度 1522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 1807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4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电的发明应用,进入电气时代 使用内燃机创制汽车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合成材料出现 钢铁技术突破,电话电报发明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国家 途径 原因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中英贸易 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 清朝 土地集中 政治腐败 军备废弛 财政亏空 矛盾激化 闭关锁国 走向衰落 英国 资本主义 制度确立 工业实力 强大 军事技术 先进 推行对外 扩张对策 迅速崛起 自然经济 中国出超 虎门销烟 输出商品 贸易逆差 走私鸦片 蓄谋已久 侵略战争 组织抵抗不力 军民奋起反抗 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打开中国大门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1.洋务运动含义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而掀起的自救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同时进行了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等活动。这场运动先后持续了30多年,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2.洋务运动的起因、过程、评价与失败的原因 (1)起因: 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出现两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 中外反动势力暂时“和好” 面对严重内忧外患统治者寻求出路 背景 洋务运动 前期 后期 剿发捻勤远略 旗帜:自强 军事工业 旗帜:求富 民用工业 建立新式海军 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失败 标志:甲午战败 原因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没有坚强领导核心 顽固派仇视阻挠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具有更强的资本主义性质 封建性很浓、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性质 求富 自强 目的 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标志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地位 1881年 李鸿章 1865年 李鸿章 1861年 曾国藩 创办时间 创办人物 开平煤矿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代表企业 民用工业 军用工业 洋务工业 (2)过程: (3)评价: 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①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有利于工业、教育、科技、国防近代化: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出现;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②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4)失败的标志、原因 ①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惨败 ②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其他原因——西方列强的破坏;顽固派的百般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 3.洋务运动与中外近代化比较 洋务运动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主要是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的特点,原因. 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当时中国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力承担实现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因循守旧,更不可能担当此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间较晚且不成熟,开创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便落到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的身上. ②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开始,继而发展重工业,在民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而中国则不同,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这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顺序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③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是从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工业化则基本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随着形势变化和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出现了官督商办和商办形式的民用工业.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分别是指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三者虽然都是封建国家向西方学习,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富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认识: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中国工业化起步的特征和影响 特征:起步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还不断受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者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开始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进行,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工业化的领导权;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之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发展畸形,起于军事工业,重于轻工业,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影响: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生产方式来看,中国既有封建生产方式,也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开始融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半封建社会形成;从主要矛盾看,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政治上看,中国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一新的政治力量,他们开始领导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斗争,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 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范旭东、刘鸿生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额迅速增长;棉纺织业发展突出;张謇、荣氏兄弟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表现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追求民主政治开展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扫清障碍;“实业救国”,爱国心、利润刺激;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短暂春天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实业救国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甲午战争后 初步发展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列强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资芽提供社会基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影响 原因 时间 阶段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带有“两半”特征,举步维艰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较快发展 沦陷区厂矿或被摧毁或被吞并;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沦陷区:日本经济掠夺;国统区: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掠夺
沉重打击 表现 原因 时间 阶段 认识:三座大山的压迫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最后归宿 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合理调整工商业
获得新生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日本经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排挤;国民政府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美国大量商品涌入中国
日益萎缩 6.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阻碍因素: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推动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力量源泉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始终未能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抵制 瓦解 诱导、压制 刺激压制 抵制 抵制 瓦解 1.自然经济 2.外资经济 3.民资资本主义经济 4.官僚资本 ⑤洋务经济 8.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完全形成时期同时并存的四种经济成分 这一时期存在着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四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其中: (1)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是仍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和后来的北洋军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准备了市场条件。 (3)洋务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这一时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它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推动着中国社会发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在特权保护下迅速增长,洋务企业盛极一时,以上三种经济都促进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使中国明显出现半封建化特征 *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 (2)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香料的追求;《马可.波罗游记》掀起去东方“寻金热” (3)商业危机——垄断,商路不畅造成了商业危机(客观直接) (4)政治原因——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5)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不惜武力进行“圣战” (6)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宣扬的追求现世幸福和冒险进取的精神 2.条件——发财梦做得正是时候 (1)客观: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西班牙葡萄牙优越的地理位置 ③地理知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地圆学说、航海图、海船、罗盘针、星盘、火炮 (2)主观: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的支持 3.经过: 向西 向东 向西 向东 方向 麦哲伦船队最早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欧洲 西班牙 葡萄牙 麦哲伦及船队
新航路开辟中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 欧洲绕过非洲到印度 葡萄牙 葡萄牙 达.伽马
发现美洲新大陆 欧洲到美洲 西班牙 意大利 哥伦布 1492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欧洲到非洲 葡萄牙 葡萄牙 迪亚士 1487 备注 航路 支持国 国籍 航海家 时间 4.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能走在海上探险的前列?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有利于向海外扩展 (2)掌握航海知识、航海技术,水手富有航海经验 (3)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航海所需装备费用 (4)宗教热情高,热衷传播天主教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1)商业革命: ①西欧商业经营范围上发生重大转变:欧洲同亚、非、美洲建立直接商业联系,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②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③各大洲商品涌入欧洲市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人们的商品观念、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发生变化,世界文化发生变化 ④促使商业经营方式改变,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⑤扩大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2)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重金属涌入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②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工商业资产阶级获暴利,封建主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③加速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封建制的衰落,促进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 对美洲的影响: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客观上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对非洲的影响:
非洲成为猎获奴隶的场所,罪恶的奴隶贸易从此开始,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和荷兰,后来英国成了最大的奴隶贩子。奴隶贸易长达400年,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丧失,导致非洲长期贫困,奴隶贩子获得了巨额利润 对亚洲的影响:
最初,欧洲只能在亚洲侵占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为以后的大规模的扩张奠定了基础。欧洲商品没有竞争力,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的经济的发展,新作物传入亚洲,促进当地人口增长 对殖民地影响:
使当地正常的发展进程中断,生命财产受到损失,长期贫困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观念,冲击了当地传统的社会结构,有利于新因素的产生 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证明了地圆学说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开始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由此发端) 6.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 新航路开辟既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又是殖民掠夺之路 ①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影响密切的整体 ②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 ③是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美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黑奴 资 本 白银(货币) 7.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思考题: 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也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1)同意第一种观点:美洲的发现,使欧洲贸易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等财富,引起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2)同意第二种观点:其航行美洲目的是掠夺黄金,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3)同意第三种观点:其虽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参见2),但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欧乃至世界的进步。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关于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有什么区别,联系 ? 答: 区别: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而资本积累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强盗式的直接掠夺,而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剥削。 联系: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前提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异同 中美洲、南美洲、菲律宾 巴西、西非海岸、东非海岸、马六甲、印度印尼的沿海据点和岛屿、澳门 地域 自东向西;在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内有菲律宾;三大杠杆:掠夺金银(主要手段),建立种植园,奴隶贸易 扩张方向与新航路方向一致,自西向东;在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内有巴西;掠夺方式是侵占军事据点,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侵略特点 都是在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的;打着传播基督教的旗帜;都凭借强大的海军进行侵略;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都由国家出面;贩卖黑奴,手段残忍卑鄙;都属于封建性质,掠夺的财富并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 相同 中、南美洲 亚洲、非洲 方向 西班牙 葡萄牙 2.荷兰的殖民扩张 (1)背景条件 ①位置优越——自古以来,欧洲两股贸易要道都要经过荷兰 ②政治前提——1581年开始尼德兰革命摆脱西班牙而获得独立 ③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之一,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贸易活跃,荷兰造船技术最先进,运输业发达。16世纪时荷兰是欧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取代西葡能为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2)贸易范围 ①西北欧的海域贸易 ②亚洲的远洋贸易 ③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3)主要途径 ①重要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参与殖民侵略:东印度公
司,西印度公司垄断贸易,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②袭击西葡船只,抢掠财物 ③探索新航路,抢占殖民地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据点,夺得摩鹿加群岛、爪哇、马
六甲、锡兰、印尼、澎湖和台湾、日本、东印度群岛 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 (4)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荷兰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②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发展; 阿姆斯特丹成为一个综合性市场; 美洲白银大量涌入阿姆斯特丹; 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主要的金银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③荷兰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5)衰落原因 ①忽视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 ②17世纪后半期三次英荷战争失败
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手段 ①海盗掠夺:政府鼓励支持 ②商业战争: 目的: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殖民地 过程、表现: a.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海上霸权走上扩张道路 b.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荷兰北美殖民地,摧毁荷兰殖民强国地位 c.17世纪末到18世纪英法多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夺取法国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③建立商业垄断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掠夺海外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④黑奴贸易 原因: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缺乏;越洋航得以实现;有利可图政府鼓励支持;非洲社会经济落后 国家:葡萄牙(最早)、西班牙、荷兰、英国(最大) 方式:三角贸易 开始:16世纪初 高潮:18世纪 结束:19世纪末 影响: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黑奴贸易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然而,黑奴贸易对非洲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发展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2)崛起原因 ①制度先进(根本) ②经济实力雄厚(主要) ③军事强大 ④地理位置优越 (3)结果: ①逐渐形成“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特点 一般性海上贸易、海盗式抢劫、贩卖黑奴 4.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圈地运动、海外贸易、价格革命、殖民商战 《走向高考》重难疑点点拨1和3 5. 殖民扩张的影响: 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变革过程,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的一场大变革。又称产业革命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3.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1)前提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2)可能性 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圈地运动 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原料——国内煤铁资源丰富,海外掠夺。 劳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 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熟练技能工匠是技术革新力量 环境——岛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自由流动,经济稳步发展 交通——便利 政策——英国采取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3)必要性——直接原因 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工业革命的表现 (1)机器发明 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利织布机 冶金业: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采矿业:托马斯.纽可门研制蒸汽抽水机,汉弗莱.戴维发明安全灯 交通运输:约翰.麦克亚当发明了碎石路;开凿运河、疏浚河道 (2)动力革新 技术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瓦特改良制成“万能蒸汽机” ①背景:珍妮纺纱机等机器问世后,动力成为制造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②改进:1765年;投入使用:1785年 动力发展:畜力、风力、水力——蒸汽动力 ③意义: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工业城市兴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3)工业城市的兴起——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4)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表现: ①火车: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1825年通车——铁路时代 影响:42页正文1—3段 ②汽船: 1807年富尔顿(突破) 影响: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 (5)工厂制度兴起 5.工业革命的扩展: 时间——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 地区——欧美大陆 各国领先的部门——纺织业和铁路业 6.工业革命的完成: (标志——用机器制造机器) 英国——1840年前后 法美——19世纪中期 7.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丰富了物质生活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日益兴起④开启了人类的新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⑤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 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⑦英国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消极影响: ①两大对立阶级矛盾突出,工人运动兴起 ②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地区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③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等问题(风景画出现) 8.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机器发明者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新机器的科技含量并不高,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②发明的机器主要是在轻工业领域;煤炭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且是在轻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③这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绝大多数发明成果出自英国,英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英法美外各国并没有迅速实现工业化 ④工业革命后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过程开始 9.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1)含义——19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德国、美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发生了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3)突出特点——科技紧密结合,科学成技术进步最重要推动力 (4)条件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国国内市场也统一 ②制度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③资金和原料的满足: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亚非拉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5)主要成就 ①交通领域:内燃机、汽车、飞机 ②化学领域:有机化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塑料 ③传统工业部门进步——钢铁部门:英国贝塞麦酸性转炉、德国西门—马丁平炉、英国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碱性转炉炼钢法(钢铁工业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④电力部门: 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和电流的磁效应 电力广泛应用: a生产行业: b公共交通: c家庭: d电讯方面:1876年美国贝尔电话 ;1895年意大利马克尼无线电e产生新兴工业部门 影响: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意义最突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生产的面貌,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通讯技术取得多项突破。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生产、应用)。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能源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它给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是18世纪蒸汽动力所望尘莫及的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有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带来了新的经济组织,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的趋势,产生垄断,大企业时代到来,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经济组织形式 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完善 ④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更加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列强加进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并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⑤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强,他们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11.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①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③德日等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侧重于重工业领域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生产关系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大企业制度、公司制、垄断制,以及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技术方面: ①前者的技术发明来源于少数技师和工匠;后者则大多来源于实验室中从事研究的科学家。 ②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 ③前者侧重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④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汽车、化工等
影响方面: ①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 ②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③前者影响下产生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后者使导致企业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凯恩斯主义 ④前者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后者导致企业日趋国际化 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①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都导致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大企业:国家联合企业、跨国公司) ③都引起了思想理论的变化(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都使世界面貌发生变化,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初步、最终) 12.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工厂制度 背景: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时期) 表现: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特点: ①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②工厂制度下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约束,一方面成机器附属品 影响: ①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②在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私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兴起: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垄断组织——适应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 诞生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 ②新兴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大企业时代到来 垄断组织特点: ①规模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②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③经营模式上由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代表:八大财团、四大财阀、二百家族、通用西门子电气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 ①企业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形式 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原则 ③政府和企业形成新型伙伴关系,企业家和金融家成了国家官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④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高速下载器地址
备用下载地址:
推荐学习视频:
下载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资本主义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