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和成都到武汉机票这两个经济差不多的城市相比较,武汉成都到武汉机票各有什么优势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6|回复: 11
武汉VS成都 谁是中西部最强势省城?
在线时间 小时
武汉VS成都 谁是中西部最强势省城?
05:44&&金融界
据湖北当地媒体报道,私下多个场合,双城互相“对标”已成常态;成都市发改委的内部记事板上,武汉每季经济数据在列。而武汉政府常务会上,成都也多次成为关注重点。
除了北上深,创业下一站,去成都还是武汉?
武汉和成都,作为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两个省会城市,因经济体量相当,成为直接较量对手。两地早年从对比GDP,到现在比“创业”,争夺创业第四城、通航第四城的称号。
据湖北当地媒体报道,私下多个场合,双城互相“对标”已成常态;成都市发改委的内部记事板上,武汉每季经济数据在列,而武汉政府常务会上,成都也多次成为关注重点。
近日,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都定位之一表述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再次触及了武汉神经。自2012年,武汉就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目前仍是“十三五”期间的地方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起,成都和武汉先后跃升中国经济总量10强城市之列。其背后重要原因是,内陆省会城市因其政治中心地位、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成为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并带来区域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上升。因而,这两个人口均超千万的特大城市的发展,也是观察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最佳样本。
21世纪宏观研究院拟通过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创业氛围三个方面,就成都、武汉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六次GDP位次更替
近日,国务院还批复同意四川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当天有湖北统计局官员即在朋友圈转发新闻,并评论:成都GDP要超过武汉了。
武汉人对成都的关注程度,不是一日练成的。岁末年初,地方经济统计数据出来后,两城GDP数据长期不相上下,在官方内部的会议上,以及地方媒体的报道,都会把两城市的经济数据对比列出来讨论。
在武汉前市长唐良智履新成都市长后,两地对比更具话题性。在2016年的两会上,有媒体写出“‘前武汉市长’唐良智:力争让成都超过武汉”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
1990年至今,两市GDP出现过六次排名的更替。事实上,由于两市的经济总量常年差距在200亿元以内,往往是一两个大项目投产便可改变位次。
如2008年武汉因东风本田达产和富士康投产,GDP超越成都。之后成都亦发力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
先后引进了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富士康、仁宝、纬创等5大产业项目,于2011年实现了对武汉的超越。
2014年武汉市主要领导公开表示,要将成都作为赶超目标。当年,汉蓉GDP均过万亿,武汉以12.88亿元的优势超过成都。2015年武汉保持了这一格局,其GDP为10905.60 亿元,高于成都100亿元左右。
此次成都新代管的简阳市,2015年GDP为401亿。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2016年,成都GDP预计会超过武汉。
谁是创业第四城?
除了GDP的较量,近期两地的竞争还体现在争夺“创业之城”——都自称为“创业第四城”。
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发布的报告提出,除了北上深及东部沿海地区以外,近年来风投机构的投资热点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国创新创业的版图,基本形成了北上深加成都、武汉的“3 2”格局,成都和武汉是新生的两支力量。
在打造创业环境上面,汉蓉都不遗余力。2015年,成都转、改和新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近80家,新引知名孵化机构近20家,已建成55个众创空间
目前,武汉共有各类孵化器217家,孵化场地总面积逾920万平方米,建有大学生创业特区72家。另外,武汉全面推进“青桐计划”,吸引大批大学生创业。
据统计,2015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
武汉方面数据显示,武汉2015年全年新增工商登记市场主体12.57万户、新增创业人数2.73万人。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从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上来说,成都比武汉高很多,说明成都创业的活跃度比武汉更高。
在新一轮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二线城市创业的一个难题,就是缺少龙头互联网企业带动,另外找人难。从城市的产业和人才结构对创新创业有重要影响。
从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对比来看,2015年,成都的一、二、三产业机构比为3.5∶43.7∶52.8,武汉结构比约在2∶48∶50。
相对来说,武汉的工业重镇特征更明显,从2011年到2015年工业产值数据来看,武汉持续领先成都,以武钢、东风汽车等为代表的央企国企,成为武汉的经济支柱。在新型产业领域,武汉的光电子和生物医药发展较好。
成都在三产方面有绝对优势,其中,旅游人数和总收入长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互联网产业也实力雄厚,2003年,英特尔落户成都,带动整个产业链,随后汇聚了戴尔、富士康等电子信息产业入驻。
单从产业结构来看,在互联网创业方面,成都的产业基础更优化。但是从人才和科研优势来看,武汉更具优势。
成都共有高校56所,在校大学生超72万。而武汉常住人口1012万,而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18.33万,占常住人口的10%以上,占全国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的4.78%,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目前,武汉地区集聚普通高校79所,各类科研机构778家,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2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两院院士58名。
但21世纪宏观研究院调研发现,武汉的问题是,很多毕业生不愿留汉,很多武汉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反映,本地难以找到所需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端应用型人才更是紧缺。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评价一个城市的创业环境,需综述各种城市特质。当下,创业大潮还在波涛汹涌,水退下后,武汉和成都还有留下哪些优质项目,然后才能真正判断谁是创业第四城。
城市营销成都领先
成都与武汉相比,不得不提的一个强项是:城市营销。一个佐证是,成都的城市营销的案例,写入了很多城市营销的论文和教案。
2008年以后,成都市政府跟国际知名公关公司合作,策划包装了系列城市营销活动。至今,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聘请专业国外公关公司为政府做营销方案,还并不是常态。
成都城市营销的一个著名案例,是在《功夫熊猫2》的电影中大量植入成都元素。据公开报道,“熊猫攻略”背后,是成都市政府与制片方,两年时间的大量视频会议、邮件、对接协商等沟通。
另外,成都拿下《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的举办权。每一届活动,都会吸引到数百名全球政坛领袖和全球500强CEO齐聚成都,既提升了成都全球知名度,也利于吸引外商投资。
从全球知名度以及城市美誉度来说,武汉跟成都还有不小的距离。以会展营销为例,武汉市商务局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成都市博览局有80人,而武汉市会展办内设在商务局,只有几个人办公。武汉会展专项资金每年2000万元,而成都是8400万元。
不过,武汉近两年在城市营销方面,也在奋起直追。比如2016年5月份的武汉马拉松,虽是首届赛事,却成为国内好评度最高的马拉松赛事,超过举办十多年的北马,和其他资深赛事。这也算是武汉这些年最成功的一次城市营销。同时,武汉近年把打造国际大都市列为目标,承办了WTA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国际化赛事。对城市营销重视,也体现这两个城市产业结构正在迅速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
总体而言,由于城市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场中的竞争者,更是区域经济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因而,武汉与成都竞争上游,有其积极意义。
在线时间 小时
私下多个场合,双城互相“对标”已成常态;成都市发改委的内部记事板上,武汉每季经济数据在列。而武汉政府常务会上,成都也多次成为关注重点。
在线时间 小时
两地早年从对比GDP,到现在比“创业”,争夺创业第四城、通航第四城的称号。
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发布的报告提出,除了北上深及东部沿海地区以外,近年来风投机构的投资热点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国创新创业的版图,基本形成了北上深加成都、武汉的“3 2”格局,成都和武汉是新生的两支力量。
在线时间 小时
武汉远强过成都
在线时间 小时
國家層面會優先考慮天府之國,九省通衢適合建新首都。
在线时间 小时
头像被屏蔽
在国家层面成都的价值要高于武汉并不是武汉比成都差很多,而是成都的地理位置对国家安全来讲要更重要。成都是国家经略西藏、震慑印度的大后方、大基地。几千年以来成都一直都是人员、物资进入西藏的中转站和最大集结地、集散地。另,整个大西南也只有成都平原这一块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更适合大建设,所以国家只要是在大西南实施的大工程、大项目基本都会落户成都,这一点武汉更比不上!
------所以武汉只有倍加努力才能紧跟发展的步伐!
在线时间 小时
成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是15%,而武汉与沿海地区一样是25%。
武汉招商是要比成都困难些。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湘江国家级新区 于
11:12 编辑
西部是重庆和成都两个大城市,并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并不希望一个地区一城独大,一个城市也没办法带动整个区域,而是希望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如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京津翼城市群北京天津,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所以中部地区武汉和长株潭需要联合争取国家重视,特别是中三角城市群获批的机遇加大努力,否则国家是继续不鸟你中部。
光靠武汉一个城市国家不会重视你中部地区,而长沙也有靠近粤港澳和产业转移承接优势,长株潭一体化,京广沪昆两大最长的高铁交叉等等优势,所以可联合争取国家重视,而联合争取国家支持和两个城市相互竞争没矛盾。比如重庆和成都没矛盾?肯定矛盾也很多,但他们两个城市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捞的国家政策和好处等等太大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
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是实现“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1]&&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中指出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
中文名 国家中心城市
外文名 National Central City
城市名单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
发布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时间 2010年、2016年(成都)
在线时间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西部是重庆和成都两个大城市,并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并不希望一个地区一城独大,一个城市也没办法带动 ...
光靠武汉一个城市国家不会重视你中部地区-----宁愿国家不重视也不跟谁结盟,武汉就是要自己一个人玩。玩好玩坏都是武汉自己的事,武汉既不希望占谁的光也不希望谁来占武汉的光!武汉就是这样一个有独特气质的城市!!!
在线时间 小时
还是合作发展好,未来中三角可以与长三角连片,成为世界著名的产业中心。
在线时间 小时
成都什么时候成国家中心城市了
都在申报,批都没批十大最有价值城市出炉:成都武汉等6城有望冲击一线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成都武汉经济对比:六优势三劣势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跟帖条&&
编者按:本文最近发表于武汉统计局网站,原题是《武汉与相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其中谈到了武汉与成都的对比,相当精辟、客观。由于在副省级城市中,成都与武汉发展水平相当,且在招商引资等诸多方面存在竞争,因此我们特转发推荐此文,给关心成都发展的网友。
【三、武汉与青岛比较】
200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1335.40亿元,青岛1368.50亿元,青岛开始了对武汉的超越,并连续十年保持领先。2011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6615.60元,低武汉140.60亿元,这是时隔十年后武汉对青岛的再次超越。虽然武汉综合经济实力已超越青岛,但优势还不够大。青岛有2个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且转型升级加快。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4561家,是武汉的2.7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62.78亿元,是武汉的1.7倍。青岛装备制造业产值4375.4亿元,是武汉的4.1倍。青岛工业投资1403.60亿元,多武汉201.46亿元。青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近三年滚动推进的683个产业振兴项目,已累计竣工4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192亿元。青岛拥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占全国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一;拥有全国驰名商标50多个。青岛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荣誉称号,品牌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左右,品牌已成为青岛城市的特殊名片。
二是拥有完善的港口经济产业链。青岛是中国大陆主要煤炭出口基地之一,重要的综合性原油进出口基地、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及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港口进口铁矿石居世界第1位,进口原油居全国第1位,外贸吞吐量列全国第2位,集装箱吞吐量列全国第5位,居世界第10位,青岛港已经成为全国港口综合性功能最强的亿吨港,跻身全球港口10强行列。近年来,青岛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港口经济推动包括航运、贸易、船舶、集装箱制造、金融、旅游和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进出口总额712.63亿美元,是武汉的3.1倍。其中,出口406.13亿美元,是武汉的3.5倍。
武汉相对青岛有5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投资拉动更强。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比青岛的3502.50亿元多752.66亿元。青岛地区生产总值开始超越武汉的2001年,青岛投资比武汉少124.24亿元,此后,青岛投资快速增长,2年后的2003年,青岛就反超武汉94.34亿元,到2006年还领先武汉125亿元。随着武汉项目兴市推进,特别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从2007年开始,武汉已连续5年超过青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越来越强,5年投资的优势奠定了武汉超越青岛的基础。
二是消费需求更大。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青岛的2232.88亿元多726.16亿元。消费是武汉的传统优势,也是武汉“三驾马车”中跑得最快的“一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以来都高于青岛。回顾发展,2006年武汉的优势最小,只高青岛287亿元,当年青岛生产总值高武汉504亿元,正是近10多年来武汉与青岛的最大差距。但近年来,武汉的消费优势又在逐年加大,2008年领先青岛385.28亿元,3年后优势扩大近一倍。在与青岛的比较中,消费增长有效地弥补了武汉工业的不足。
三是可用财力更足。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青岛的566.00亿元多107.26亿元。而2010年,武汉还少青岛62.41亿元。“十一五”以来,随着武汉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武汉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高于青岛,可用财力也逐步由劣变优,为武汉超越青岛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四是利用外资更多。武汉实际利用外资比青岛的36.34亿美元多1.26亿美元。作为沿海城市,青岛的改革开放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利用外资优势很大,在2009年以前,青岛实际利用外资一直高于武汉。但武汉“两型”改革试验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利用外资正逐步转化成优势。
五是金融支持更强。武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比青岛的8901.27亿元多2617.81亿元;贷款余额比青岛的7495.25亿元多2662.28亿元。这是武汉相对青岛而言的传统优势,金融支持也是促成武汉实现超越的重要因素。
【四、武汉与大连比较】
2011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6150.10亿元,比武汉少606.1亿元。武汉已连续6年经济总量超过大连,且对大连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但大连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很猛,其差异化发展的优势也很明显。大连有3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快。大连第一产业增加值395.70亿元,是武汉的2.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13元,多武汉4399.41元。大连粮食总产量32.8亿斤,多武汉8.6亿斤;水果总产量160.4万吨,多武汉100.4万吨。
二是工业优势产业升级加快。大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31.24亿元,多武汉1340.58亿元。大连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强,现代装备业增加值增长24.9%,船舶制造业增长21.5%,电子信息业增长15.9%。
三是对外经济优势突出。大连进出口总额585.2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03.50亿美元,均是武汉的2.6倍。大连实际利用外资110.10亿美元,是武汉的2.9倍。
武汉相对大连有3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服务业更强。武汉服务业增加值比大连的2550.20亿元多753.28亿元。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在传统服务业和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上都走在大连前面。
二是消费市场更大。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大连的1924.80亿元多1034.24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多939.55亿元;住宿餐饮业多94.70亿元。相比大连,武汉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足。
三是金融支持更好。武汉是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也是11个存贷款双万亿的城市之一,有46家境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武汉,25家金融机构在汉兴建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在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发展潜力上,优势明显。武汉金融机构存款比大连的9395.10亿元多2124.48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比大连的7918.90亿元多2238.63亿元。
【五、武汉与南京比较】
武汉与南京都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开放开发比较晚,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经济实力接近,可比性较强。在近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中,武汉与南京互有超越。
南京相对武汉有5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较优。南京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3220.5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4%,高武汉3.5个百分点。南京为“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和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十大旅游城市中排名第六。南京拥有旅游A级景区47家,比武汉多15家;星级宾馆饭店131家,比武汉多36家;旅游总收入1106.23亿元,高武汉48亿元。
二是工业基础较好。南京与武汉一样,都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目前,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已形成以电子、汽车、石化、生物医药、食品、仪器仪表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南京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400个,比武汉多704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52.03亿元,比武汉多2961.37亿元。南京过100亿元企业15家,多武汉2家。南京拥有熊猫电子、扬子石化、金陵石化、跃进汽车、江南光电等众多知名企业。
三是工业投资较大。南京工业投资2000.22亿元,多武汉798.0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9.9%,高武汉21.6个百分点。南京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体现高附加值、高技术行业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20.7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1.0%,特别是液晶面板六代线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四是开放水平较高。南京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是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年货物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南京出口加工区2003年就封关运行,成为我国较早的出口加工区之一。2011年,南京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61.6%,高武汉39.3个百分点。南京进出口573.44亿美元,是武汉的2.5倍,其中,出口308.65亿美元,是武汉的2.6倍。
五是经济效益较好。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407.9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110.14亿元,多武汉190.3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589.78亿元,多238.78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241.99亿元,高武汉2722.4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1723.52亿元,高武汉1565.9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0元,比武汉多84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08元,比武汉多3295元。
武汉相对南京有3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更强。武汉地区生产总值比南京的6145.52亿元多610.68亿元。2003年前,武汉的生产总值一直比南京高;之后连续5年,南京超过武汉,2008年武汉再次超出南京。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多南京35.09亿元,第二产业多493.03亿元,其中,工业多318.51亿元,第三产业多82.57亿元。武汉全口径财政收入比南京的1298.77亿元多497.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多38.26亿元。
二是投资规模更大。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比南京的4010.03亿元多245.13亿元。2002年南京的投资首次超过武汉,2007年武汉再次领先南京,且优势在不断扩大。
三是商业实力雄厚。武汉和南京都是商业发达城市,但武汉优势比较稳定,已经从改革初期的1978年领先到现在。武汉重点流通企业市内大中型综合超市达到158个,市内便民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4128家,登记注册的商品交易市场598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南京的2670.30亿元多288.74亿元。
【已有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我要报料(有奖报料:20元--1000元)
随时随地 极速报料
虚假新闻举报邮箱:&&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
电话报料:028-&&&&&&&&&&&&&&邮箱报料:
QQ报料:&&
已有条跟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和成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