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创业项目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

您当前的位置:
倒闭潮的背后 你不知道O2O背后的四大痛点
发布: | 分类: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最大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专题页面精选
  O2O大概是聚集了最多的创业者们关注目光的领域,也大概是死亡率最高的创业领域了。O2O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似乎先弄个微信号,找几个人在自己社区就可以干起来了,然而想要立足其实并不容易。并且,现在的O2O似乎 ...
倒闭潮的背后 你不知道O2O背后的四大痛点
  O2O大概是聚集了最多的创业者们关注目光的领域,也大概是死亡率最高的创业领域了。O2O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似乎先弄个微信号,找几个人在自己社区就可以干起来了,然而想要立足其实并不容易。并且,现在的O2O似乎已经不是轻型创业,而是越来越重了。这就有增加了创业成功的难度。
  近两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在获得融资,也不断有O2O项目在死亡。巨头们鏖战O2O行业的背后,也是一片创业公司倒下的血场。有统计表明,已经有超过300家涉及16个领域的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相继倒闭。
  比如因为低频次、非刚需而死亡的美业O2O;因为线上流量不足、线下壁垒过高而倒下的家政、宠物照顾等社区O2O;因为消费低频、资源匮乏而关门的婚嫁O2O;因为“大鱼吃小鱼”的洗牌而倒闭的房产O2O;还有因为巨头林立、难以瓜分用户而倒闭的出行和餐饮O2O,等等。
  回归用户需求反观O2O行业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O2O倒闭潮?虽然O2O行业兴起的时间不久,但是“倒闭”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期笔者也和很多O2O服务商进行了交流,对于他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难点,比如时 ...全文地址:
本文关键词: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分析:O2O创业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 - 红商网
&&您所在的位置: >>
分析:O2O创业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
  CEO这个称呼从高冷的符号变得如隔壁老王般亲民,是拜全民创业潮之所赐,但更多是O2O的功劳,几年前谈理想,谈创业,好歹要凑上几位产品、运营和技术大牛,才能玩一把资本认可的风云际会,如今建个公众号就能开门接客了,创业成本的不断下探,让很多人为创业的春天欢呼,不过雪莱的名言反过来也成立,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雨后春笋般的O2O服务创造了三类玩家,首先是草根创业者,他们集中在餐饮、社区和汽车后服务等浅水区,通过搭建移动平台从传统行业中集客,企图先将后者管道化,尔后再徐图颠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度过最初的危险期,就可以快速复制和扩张,成功的如雕爷,而由于试错成本低,失败也是相对的,往往愈挫愈奋,屡败屡战,如爱拼车的杨洋失败后建立了小饭桌;大黄蜂打车团队又打造出爱屋吉屋。
  另一类是传统企业的转型,他们认识到移动时代是一部残酷的成长史,与其让别人颠覆,不如自我革命,典型的如e袋洗,已有24年历史的荣昌洗衣原来就是洗染巨无霸,之所以把已经成熟的线下布局拆出上门O2O模式,当然不为赚钱&99元一袋加上补贴并不是理性的商业模式&而是只为线上集客,这种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符合传统企业的转型布局,虽然不见得成功,但多半会比草根创业活得长久。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BAT平台上连接的那些小生意,BAT不在乎他们的生死,但流量足以为其造血,这使得后者有可能变成垂直领域的滴滴。
  资本寒冬下,O2O当初是怎样的春天般繁盛,现在就是如何的憔悴和凋零,很多商业模式之所以禁不起推敲,除了估值泡沫,最主要的就是产品围合中的几个关键场景串不起来。
  补贴创造伪需求
  O2O场景中最先被描绘的就是需求,懒人经济下时常有似是而非的痛点被发掘出来加以互联网改造,例如洗车。一大堆创业公司发现了这个看起来特别LOW的消费场景,问题诸如:
  体验不佳
  随意定价
  但忽视了支撑这种服务的&核心技术&,对于洗干净一辆车来说,高压水枪仍是比骑着三轮的上门小工更简单、更有效也更有说服力的洗车方式,何况所谓的上门洗车仍需要车主全程陪同,对懒人一族来说并不达标。
  从商业模式上说,上门洗车的效率也大成疑问。一名洗车点的员工一天洗50辆车没有问题,而上门洗车尽管覆盖区域更广,一个员工最多也就能洗20辆,这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模式表面上提升了体验,但均摊的服务成本更高,依靠补贴的新客二次转化率极低。每逢过节必排长队的洗车点早就证明,这不是一项高频服务,用户对结果比过程更关注,上门洗车活在没补贴必死,有补贴则慢性自杀的尴尬中。
  再如上门厨师,目标客群肯定不是懒到不想做饭的年轻白领,后者有的是比上门厨师更easy填饱肚子的方式,而只能是那些三世同堂喜欢宅在家中享受从做饭到吃饭所有乐趣的大家庭,即或在这种为数不多的家庭中,掌控厨房的大妈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阵地转让给一位陌生人?就算愿意,无法标准化的中餐又如何打造出令人期待的体验呢?
  这种靠补贴创造出来的伪需求,用户留存很难维系,也无法创造现金流,有干爹也未必活得下去,如雷军投过三次的烧饭饭即是一例。
  如何低成本的创造现金流
  这对盈利至关重要,在对需求的洞察上,互联网巴士要领先于各类上门服务,至少它发现了城市通勤这个刚需场景,而且认识到传统公交服务的缺憾不可能完全由专车、拼车等个性化出行方式填补,只要能撼动定制公交和商务班车就有机会。
  拼的核心当然不是滥开线路,而是拼上座率,否则空驶的大巴光是租金就能搞死一家创业公司,除非你像滴滴那样有集客优势,还有其他产品平衡亏损。上座率的维系也不是靠补贴,而是靠月票,后者稳定了客群,保持了现金流,当然用户愿意为月票埋单,首先是你要提供更多如早餐、WIFI之类的增值服务,说到底考的还是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
  至于外卖已经是巨头的禁脔,新美大的员工规模突破3万,背后还站着腾讯和阿里,百度外卖有钱包支撑,到家美食会掌握了高端用户,先不提运营,单是新美大或百度在支付环节的减免就足以玩死那些不得不承担着微信支付或支付宝6&费率(有些甚至更高)的创业公司了。
  服务品质难以掌控
  在所有O2O业务中,在线教育对服务品质的要求最高,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在经历2013年平均每天就有2.6家公司诞生的火爆之后,死亡也接踵而至,2014年殉葬的就超过30家,究其原因无非吹牛太多、深耕太少,表现出来则是三个趋势:
  1、做外教和K12的高度同质化,只能加速并购重组;
  2、巨头介入,百度收购传课网,腾讯、网易、淘宝、小米、金山、YY等也都虎视眈眈;
  3、强势的传统教育机构纷纷开出线上平台,整合垂直资源。
  在线教育并没有变革教育本身,它只改变了教育的载体,所以廉价创新很多,如余佳文那样的搅局者,他和他的超级课程表走马佳佳产品未红人先红的老路,然后再将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眼球引向产品本身,它顶多解决了传统教育获取用户的方式,但在服务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在服务搭建中,在线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服务于机构和老师,前期投入甚巨,储备足够数量的课程体系又特别漫长,整个过程艰苦而繁琐,真正能靠网络速成的其实是更开放的公开课,但那又是巨头的自留地,网易公开课仅目前就有3000余门课程、2万集视频资源,刚刚亮相的微信公开课致力于打通线上线下,后起之秀还有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它的 &教育培训&频道,主攻早教幼教、艺术培训、语言培训、网络课程、学习培训五大类。
  所以整个行业触目所及的都是捞快钱失败黯然退出的创业例子,如梯子网,剩下的则不断转型和变换产品线,这只说明不能用营销的思维来做运营,不能用产品的思维来做服务,在线教育这种需要深耕的行业,并不适合那些急功近利的创业者。共2页&[1]&&& 第1页第2页搜索更多:
手机扫描上面二维码,随时在微信上关注红商网。我们的微信号:redshcom 或red-sh
红商社区热点
红商社区推荐
推荐商机信息
热门商机信息
 -  -  -  - 
权威商业媒体 零售淘金门户
Copyright (c) 2003- 浙ICP备号 红商网 版权所有O2O行业倒闭潮背后:难以逾越的四大痛点
中国商报社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O2O行业倒闭潮背后:难以逾越的四大痛点
核心提示:
O2O行业的服务商基本上要面对“地推贵、补贴高、频度低、黏性差”这四大难题,O2O企业的倒闭潮就和这些痛点密切相关。不管是O2O创业公司还是行业巨头,都必须逾越这些坎。
O2O大概是聚集了最多的创业者们关注目光的领域,也大概是死亡率最高的创业领域了。O2O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似乎先弄个微信号,找几个人在自己社区就可以干起来了,然而想要立足其实并不容易。并且,现在的O2O似乎已经不是轻型创业,而是越来越重了。这就有增加了创业成功的难度。
近两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在获得融资,也不断有O2O项目在死亡。巨头们鏖战O2O行业的背后,也是一片创业公司倒下的血场。有统计表明,已经有超过300家涉及16个领域的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相继倒闭。
比如因为低频次、非刚需而死亡的美业O2O;因为线上流量不足、线下壁垒过高而倒下的家政、宠物照顾等社区O2O;因为消费低频、资源匮乏而关门的婚嫁O2O;因为&大鱼吃小鱼&的洗牌而倒闭的房产O2O;还有因为巨头林立、难以瓜分用户而倒闭的出行和餐饮O2O,等等。
回归用户需求反观O2O行业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O2O倒闭潮?虽然O2O行业兴起的时间不久,但是&倒闭&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期笔者也和很多O2O服务商进行了交流,对于他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难点,比如时机的把握、产业的潜力、现有格局、资源和速度等等,然而共性在于,O2O服务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用户需求本身,毕竟O2O只是形式。
这一点可以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需求属性的角度来看,大众的刚性需求必然带来高频次的消费,所以是用户最愿意为之买单的东西。产品或服务的刚需属性可以说是O2O项目的原始生命力,比如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相关领域,一定用户基数大、消费频率高、因此发展潜力强。但这一点基本上是每个O2O项目开始之前就已经成型的先天因素,于是接下来的核心问题就是,O2O的线下业务和线上导流到底先做好哪个?
然而多数O2O项目都落在了非刚需的领域,或者说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刚需。因此这些O2O通常都提供垂直领域的服务,目标人群有限,比如使用美发美妆服务的人群多为女性,需要宠物服务的人群首先得家里养有宠物;其次这些O2O的使用频率较低,用户粘性较差,比如旅游和租房O2O就很难构成人们日常、高频的使用场景。所以对这些O2O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定位并抓住有精准需求的用户群体?
最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为了满足本地生活服务的需求,用户可能需要安装上百个APP,而其中打开频率高的往往不过20个,如果出现一个APP能满足所有的生活服务,必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在线上,用户需要方便快捷的闭环体验,一站完成登录、下单、支付、订单管理等系列环节;线下,用户需要优惠优质的服务体验,包括高质量的产品、标准化的服务、安全可信的品牌等等。所以问题回到了,如何形成闭环、从线上线下两头同时提升用户体验?这也是众多O2O服务商的痛点所在。
O2O行业背后的痛点是什么?
对于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笔者研究了很久,近期参加了触宝O2O开放平台发布会,CEO王佳梁对O2O行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个人觉得有道理。今年6月份他提出的O2O&象限法则&可以大致描述现在服务商的状态,而问题往往集中出现在&垂直+低频&这个象限里面。
对用户来说,过多的同质化服务让人容易产生&选择焦虑症&,O2O服务商即使提供免费试用,他们体验之后也未必能转换为长期活跃用户。而对O2O服务商来说,高频切入低频、综合兼容垂直是大势所趋,靠烧钱来刺激消费的路子也走不长。
以上的&象限法则&概括了O2O行业的普遍问题,服务商基本上要面对&地推贵、补贴高、频度低、黏性差&这四大难题,O2O企业的倒闭潮就和这些痛点密切相关。不管是O2O创业公司还是行业巨头,都必须逾越这些坎。
案例研究:外卖巨头-饿了么
虽然已是外卖O2O里的巨头,饿了么仍然难免面对同样的O2O行业痛点。饿了么CEO张旭豪在触宝O2O开放平台发布会上表示,饿了么推出物流开放平台,就是要把线下体验做到极致,但在线上更低成本地获取用户,这还需要触宝电话这样的平台来提供流量。
回到前面提到的问题,线下业务和线上导流到底先做好哪个?显然对于O2O服务商来说,online与offline的拓展能力都十分重要,但限于资源和规模,O2O服务商通常很难两头都顾得上。所以在专注发展offline的服务体验同时,O2O服务商往往入驻多个平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用户和品牌曝光。此时,如果有5-10%的订单都由某一个平台来获得,那么开放平台对这个O2O服务商的渠道价值则毋庸置疑。而如果一个平台可以给出帮助治疗O2O痛点的解药,那就意味着值得尝试的新出路。[解密] O2O创业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
CEO这个称呼从高冷的符号变得如隔壁老王般亲民,是拜全民创业潮之所赐,但更多是O2O的功劳,几年前谈理想,谈创业,好歹要凑上几位产品、运营和技术大牛,才能玩一把资本认可的风云际会,如今建个公众号就能开门接客了,创业成本的不断下探,让很多人为创业的春天欢呼,不过雪莱的名言反过来也成立,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雨后春笋般的O2O服务创造了三类玩家,首先是草根创业者,他们集中在餐饮、社区和汽车后服务等浅水区,通过搭建移动平台从传统行业中集客,企图先将后者管道化,尔后再徐图颠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度过最初的危险期,就可以快速复制和扩张,成功的如雕爷,而由于试错成本低,失败也是相对的,往往愈挫愈奋,屡败屡战,如爱拼车的杨洋失败后建立了小饭桌;大黄蜂打车团队又打造出爱屋吉屋。
另一类是传统企业的转型,他们认识到移动时代是一部残酷的成长史,与其让别人颠覆,不如自我革命,典型的如e袋洗,已有24年历史的荣昌洗衣原来就是洗染巨无霸,之所以把已经成熟的线下布局拆出上门O2O模式,当然不为赚钱&99元一袋加上补贴并不是理性的商业模式&而是只为线上集客,这种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符合传统企业的转型布局,虽然不见得成功,但多半会比草根创业活得长久。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BAT平台上连接的那些小生意,BAT不在乎他们的生死,但流量足以为其造血,这使得后者有可能变成垂直领域的滴滴。
资本寒冬下,O2O当初是怎样的春天般繁盛,现在就是如何的憔悴和凋零,很多商业模式之所以禁不起推敲,除了估值泡沫,最主要的就是产品围合中的几个关键场景串不起来。
补贴创造伪需求
O2O场景中最先被描绘的就是需求,懒人经济下时常有似是而非的痛点被发掘出来加以互联网改造,例如洗车。一大堆创业公司发现了这个看起来特别LOW的消费场景,问题诸如:
但忽视了支撑这种服务的&核心技术&,对于洗干净一辆车来说,高压水枪仍是比骑着三轮的上门小工更简单、更有效也更有说服力的洗车方式,何况所谓的上门洗车仍需要车主全程陪同,对懒人一族来说并不达标。
从商业模式上说,上门洗车的效率也大成疑问。一名洗车点的员工一天洗50辆车没有问题,而上门洗车尽管覆盖区域更广,一个员工最多也就能洗20辆,这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模式表面上提升了体验,但均摊的服务成本更高,依靠补贴的新客二次转化率极低。每逢过节必排长队的洗车点早就证明,这不是一项高频服务,用户对结果比过程更关注,上门洗车活在没补贴必死,有补贴则慢性自杀的尴尬中。
再如上门厨师,目标客群肯定不是懒到不想做饭的年轻白领,后者有的是比上门厨师更easy填饱肚子的方式,而只能是那些三世同堂喜欢宅在家中享受从做饭到吃饭所有乐趣的大家庭,即或在这种为数不多的家庭中,掌控厨房的大妈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阵地转让给一位陌生人?就算愿意,无法标准化的中餐又如何打造出令人期待的体验呢?
这种靠补贴创造出来的伪需求,用户留存很难维系,也无法创造现金流,有干爹也未必活得下去,如雷军投过三次的烧饭饭即是一例。
如何低成本的创造现金流
这对盈利至关重要,在对需求的洞察上,互联网巴士要领先于各类上门服务,至少它发现了城市通勤这个刚需场景,而且认识到传统公交服务的缺憾不可能完全由专车、拼车等个性化出行方式填补,只要能撼动定制公交和商务班车就有机会。
拼的核心当然不是滥开线路,而是拼上座率,否则空驶的大巴光是租金就能搞死一家创业公司,除非你像滴滴那样有集客优势,还有其他产品平衡亏损。上座率的维系也不是靠补贴,而是靠月票,后者稳定了客群,保持了现金流,当然用户愿意为月票埋单,首先是你要提供更多如早餐、WIFI之类的增值服务,说到底考的还是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
至于外卖已经是巨头的禁脔,新美大的员工规模突破3万,背后还站着腾讯和阿里,百度外卖有钱包支撑,到家美食会掌握了高端用户,先不提运营,单是新美大或百度在支付环节的减免就足以玩死那些不得不承担着微信支付或支付宝6&费率(有些甚至更高)的创业公司了。
服务品质难以掌控
在所有O2O业务中,在线教育对服务品质的要求最高,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在经历2013年平均每天就有2.6家公司诞生的火爆之后,死亡也接踵而至,2014年殉葬的就超过30家,究其原因无非吹牛太多、深耕太少,表现出来则是三个趋势:
1、做外教和K12的高度同质化,只能加速并购重组;
2、巨头介入,百度收购传课网,腾讯、网易、淘宝、小米、金山、YY等也都虎视眈眈;
3、强势的传统教育机构纷纷开出线上平台,整合垂直资源。
在线教育并没有变革教育本身,它只改变了教育的载体,所以廉价创新很多,如余佳文那样的搅局者,他和他的超级课程表走马佳佳产品未红人先红的老路,然后再将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眼球引向产品本身,它顶多解决了传统教育获取用户的方式,但在服务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在服务搭建中,在线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服务于机构和老师,前期投入甚巨,储备足够数量的课程体系又特别漫长,整个过程艰苦而繁琐,真正能靠网络速成的其实是更开放的公开课,但那又是巨头的自留地,网易公开课仅目前就有3000余门课程、2万集视频资源,刚刚亮相的微信公开课致力于打通线上线下,后起之秀还有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它的 &教育培训&频道,主攻早教幼教、艺术培训、语言培训、网络课程、学习培训五大类。
所以整个行业触目所及的都是捞快钱失败黯然退出的创业例子,如梯子网,剩下的则不断转型和变换产品线,这只说明不能用营销的思维来做运营,不能用产品的思维来做服务,在线教育这种需要深耕的行业,并不适合那些急功近利的创业者。
互联网+实验室
做O2O的另一个冲动在于有了靠谱的产品和可观的基础用户是不是就要及时做加法,这在很多行业里都有实践,比如Uber和滴滴,产品扩张上一向贪大求全,宁滥勿纵。
这并不是真对这些业务深具信心,而是另有考量,烧钱的打车业务虽然亏损,但掌握了基础用户,可以输出到近似的专车、拼车等产品寻找盈利点,不足为外人道的逻辑则是,更多的亏损意味着更多的用户,越陷越深的投资人反而会陷在独角兽的兴奋中不能自拔。
王卫的顺丰嘿客尝试的是另一条路,即有了仓储物流和配送资源是不是就有资格来做O2O,他的初衷未必是对社区O2O有多高的期望,而是想给劳动密集型的快递企业另找一个升级到&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的管道,或者说给电商打工的顺丰想用社区电商来完成逆袭,所想象出来的场景包括,用户如果跳过在家中等快递的环节,而直接在附近的嘿客店中消费,是不是更开心?实际上这就是误判产生的伪需求,在成本和体验上也没有创造出不同的优势。
很多创业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扩张的野心,但小而美的模式必须有利润支撑,前有大平台的烧钱打压,后有新进者的同质化竞争,想要赚钱谈何容易。
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通过服务的延续性找到有意愿付费的用户是一种能力,很多的朋友圈杀熟并不能算是商业模式,精益创业需要仔细计算成本的合理定价能力,这对资源、运营和服务有很高要求,涉及到品牌的塑造,需要很强的留存用户转化能力,需要团队和投资人的坚忍和耐心。
遗憾的是,目前O2O并没有这样的创业环境,但从中也能看出未来的几个趋势:
不想太早卖身,又要生存下去的一个好办法是渠道化,典型的像P2P租车,因为既不能与神州租车、一嗨租车这样的上市公司比拼,又面临滴滴和Uber的业态挤压,融资特别困难,如友友租车就尝试一边转向分时租赁,一边加速电动化,通过把自己变成电动车企业的前端用户获取渠道,以赢得车企的支持,又能在政府治理交通和缓解污染的过程特别是一线城市充电站的布局中坐享其利,可算是明智之举,与线下企业的融合创造了一种暂时的双赢关系。另一种如易到用车,在出行市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多年来力拼服务体验却日益边缘化,拿到乐视的投资是渠道化的无奈选择,无论易到的车辆未来如何沦为乐视电视、车载系统或其他什么新鲜玩艺的展示空间,都不是易到所能控制的了。
如果不想独自承担全部压力,那么变为BAT或58到家甚至滴滴或Uber庞大机器上的某个齿轮也是蛮惬意的选择,站队的意义显而易见,中国目前最成功的一些O2O公司往往不是因为拿到了风投,而是因为有BAT级别的体系支持。
2015年上半年,只有四分之一的O2O创业项目拿到了B轮融资,行业状况的极不健康迫使企业要从原来无节操营销和亏损扩张中回归线下服务的纵深化,从交易和支付环节之外开掘盈利空间,比如生鲜电商,冷链投入巨大,仓库租金居高不下,配送成本也达到客单价的三分之一,如果这部分能够在线下场景中有合理布局和压缩,空间不小,如果再能控制高达25%的一般损耗,在相同客单价的情况下就有先人一步的竞争优势,当然也考验团队在SKU中挖掘高利润爆品的能力。
O2O的高成长性和高死亡率,意味着线上线下融合所带来的危险机会,成功的前提是决心,如《让子弹飞》中黄四郎告诉胡万:&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都活着!&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中国O2O第一媒体,是O2O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资讯和服务平台之一。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解密] O2O创业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 有生就有死,不是资本寒冬,也不是烧钱,机遇与风险并存,还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的问题。-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解密] O2O创业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 有生就有死,不是资本寒冬,也不是烧钱,机遇与风险并存,还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的问题。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9:15:47 责任编辑:鲁晓倩字体:
CEO这个称呼从高冷的符号变得如隔壁老王般亲民,是拜全民创业潮之所赐,但更多是O2O的功劳,几年前谈理想,谈创业,好歹要凑上几位产品、运营和技术大牛,才能玩一把资本认可的风云际会,如今建个公众号就能开门接客了,创业成本的不断下探,让很多人为创业的春天欢呼,不过雪莱的名言反过来也成立,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雨后春笋般的O2O服务创造了三类玩家,首先是草根创业者,他们集中在餐饮、社区和汽车后服务等浅水区,通过搭建移动平台从传统行业中集客,企图先将后者管道化,尔后再徐图颠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度过最初的危险期,就可以快速复制和扩张,成功的如雕爷,而由于试错成本低,失败也是相对的,往往愈挫愈奋,屡败屡战,如爱拼车的杨洋失败后建立了小饭桌;大黄蜂打车团队又打造出爱屋吉屋。
另一类是传统企业的转型,他们认识到移动时代是一部残酷的成长史,与其让别人颠覆,不如自我革命,典型的如e袋洗,已有24年历史的荣昌洗衣原来就是洗染巨无霸,之所以把已经成熟的线下布局拆出上门O2O模式,当然不为赚钱&99元一袋加上补贴并不是理性的商业模式&而是只为线上集客,这种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符合传统企业的转型布局,虽然不见得成功,但多半会比草根创业活得长久。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BAT平台上连接的那些小生意,BAT不在乎他们的生死,但流量足以为其造血,这使得后者有可能变成垂直领域的滴滴。
资本寒冬下,O2O当初是怎样的春天般繁盛,现在就是如何的憔悴和凋零,很多商业模式之所以禁不起推敲,除了估值泡沫,最主要的就是产品围合中的几个关键场景串不起来。
补贴创造伪需求
O2O场景中最先被描绘的就是需求,懒人经济下时常有似是而非的痛点被发掘出来加以互联网改造,例如洗车。一大堆创业公司发现了这个看起来特别LOW的消费场景,问题诸如:
但忽视了支撑这种服务的&核心技术&,对于洗干净一辆车来说,高压水枪仍是比骑着三轮的上门小工更简单、更有效也更有说服力的洗车方式,何况所谓的上门洗车仍需要车主全程陪同,对懒人一族来说并不达标。
从商业模式上说,上门洗车的效率也大成疑问。一名洗车点的员工一天洗50辆车没有问题,而上门洗车尽管覆盖区域更广,一个员工最多也就能洗20辆,这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模式表面上提升了体验,但均摊的服务成本更高,依靠补贴的新客二次转化率极低。每逢过节必排长队的洗车点早就证明,这不是一项高频服务,用户对结果比过程更关注,上门洗车活在没补贴必死,有补贴则慢性自杀的尴尬中。
再如上门厨师,目标客群肯定不是懒到不想做饭的年轻白领,后者有的是比上门厨师更easy填饱肚子的方式,而只能是那些三世同堂喜欢宅在家中享受从做饭到吃饭所有乐趣的大家庭,即或在这种为数不多的家庭中,掌控厨房的大妈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阵地转让给一位陌生人?就算愿意,无法标准化的中餐又如何打造出令人期待的体验呢?
这种靠补贴创造出来的伪需求,用户留存很难维系,也无法创造现金流,有干爹也未必活得下去,如雷军投过三次的烧饭饭即是一例。
如何低成本的创造现金流
这对盈利至关重要,在对需求的洞察上,互联网巴士要领先于各类上门服务,至少它发现了城市通勤这个刚需场景,而且认识到传统公交服务的缺憾不可能完全由专车、拼车等个性化出行方式填补,只要能撼动定制公交和商务班车就有机会。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死亡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